《自然资源干部关于2023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六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资源干部关于2023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六篇.docx(4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3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党中央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党同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团结奋斗并与自然资所作的重大部署。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功夫见实效,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共同推进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一、深入领悟“促
2、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上来。(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类生存发展不可避免地需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当前人们在建设占用和资源开发过程中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时有发生,农业种植面源污染问题、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环境损害等。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部署,坚
3、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推进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把绿色发展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和贯穿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事关普惠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替代的。”解决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们党的宗旨所在、使命所在、责任所在。生态环
4、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选择。绿水青山作为优良生态环境的载体或体现,如果从政治和宗旨的高度、从民生和社会的角度,全面系统深入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就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强调“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其核心要义是强调营造人民群众福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国土空间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中,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5、思想,努力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努力把江淮大地建设成天蓝、山绿、水清、环境美的宜居宜业胜地,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事关自然资源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如耕地退化面积占四成以上,因水土流失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的耕地超过三亿亩;资源利用依然粗放,人均城镇工矿用地149平方米,人
6、均村庄用地317平方米,远超国家标准上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展生态环境督察,严肃查处了秦岭北麓等一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的重大案件,全面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全社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全面提升。自然资源部门要立足于“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职责定位,树立强烈的使命担当,胸怀国之大者,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协同推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降碳、减污、扩绿,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二、坚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力
7、推进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取得新成效。(一)以全民自然资源资产委托代理试点为抓手,推进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加强生态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制度。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明确产权主体,开展统一调查监测评价,加快统一确权登记,强化整体保护,落实监管责任,完善法律法规,注重改革创新,促进自然资源集约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修复。”(2020年8月24日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上讲话)。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自然资源部门的重要使命,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确定的重大任务。根据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我省以统一调查监测、
8、统一确权登记、土地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等为重点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资产清查、所有权委托代理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支撑。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在总结既有改革、试点成果基础上,紧盯产权制度改革中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注重以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探索创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着力用新的手法、步法、打法推进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二)坚持节约集约利用,统筹资源保护与开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近年来,我省完成了“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国土空间管
9、控体系初步成型,“空间准入、计划配置、转用征收、规划许可、监测监管”的闭环管理机制逐步建立。下一步以土地节约集约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在统筹资源保护、要素保障、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应加强区域统筹,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注重协同共治,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出实招,强化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提升资源利用的系统效率,重视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三)坚持用途管制,采取“长牙齿”硬措施保护耕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版碗牢牢端在自己
10、手中。”全方位、牢牢、确保这些词汇语重心长,无不透露出党中央对粮食安全念兹在兹,对中国饭碗高度重视。一是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重大意义。国土三调显示,目前我国耕地为19.18亿亩,在18亿亩红线之上。但实际上,每年仅粮食播种面积,就超过了17亿亩,除以L2的复种指数,至少有14亿亩以上的耕地要种粮食,还有蔬菜、水果、油料、棉花等各种经济作物的面积,耕地还是很紧张的。建设用地对耕地的需求,仍在威胁着耕地;我们的土地利用强度很高,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可开发的耕地资源零星分散;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威胁仍旧存在,因此耕地保护压力大。从19.18亿亩耕地面积绝对数看,18亿亩耕
11、地红线没有问题。但同时也要看到,耕地减少的趋势仍旧存在。从城镇化推进看,耕地面临的压力也仍旧非常大。从国家安全看,专家预测,到2035年粮食需求可能会达到一个峰值,14亿人口饭碗绝不能依赖其他国家,粮食安全要警钟长鸣,耕地红线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二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农田就是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摞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一要压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责任,立“军令状”,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确保在耕
12、地保护问题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下一心。二要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把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放在首要和优先位置,把现状耕地划好、保好,将耕地红线足额带位置分解下达,确保耕地实至名归。三要坚持节约集约是最好的保护理念,坚定不移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四要严格管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坚决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制度。五要完善“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的执法监督机制,构建耕地监管长效机制,推动耕地保护共同责任落实、落细、落地。(四)以加快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为重点,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
13、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为此我们编制了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围绕全省“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加快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按照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原则,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土地复垦等,扎实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生态保护修复效果正在显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未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隐蔽性、顽固性、反复性,存量问题和
14、增量问题交织叠加,生态保护修复仅仅处于开局之时,接下来的任务还很艰巨、责任十分重大,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三、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确保自然资源工作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华,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自然界内在的客观规律,从思想论、方法论上指明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向和路径,为我们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指明了奋斗方向,明确了任务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的各项任务,努力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一是
15、树立大局意识,勇于担当作为。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国之大者”面前,我们要树立鲜明的政治导向,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以上率下、做到从严从实,强化斗争精神,系统谋划、精心组织、狠抓末端落实,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完成的好不好作为检验干部能力强不强、作风实不实的重要标准,切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二是强化底线思维,狠抓制度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从近年各级巡视巡查、审计、督察情况看,暴露出来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耕地“非粮化”“非农化”方面的问题大多同制度不完善、执行不
16、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很大关系。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准症结,坚持问题导向,对症下药,全面落实“严起来”要求,完善制度,强化执行力,把“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要求落实到自然资源管理全过程。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监测监管。要运用好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监管系统等数字化平台,综合采取遥感监测、图斑核查、“双随机、一公开”检查等方式,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做到目光所至看到问题、耳听范围想到问题、所思所想直面问题、所作所为解决问题。要加强目标绩效考核结果运用,探索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开展联合执法,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对自然资
17、源违法对象形成强大震慑,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到位不收兵,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2023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近一段时间,按照省委和省厅党组的统一部署,我围绕“六学”内容开展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力求整体把握、融会贯通。结合本次读书班研讨主题,我反复研读了习近平著作选读中“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的几个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中“推动高质量发展”等相关篇目,反复重温了习近平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学习了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通过学习,增进了对经
18、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此为基础,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意义、实践路径、具体举措有了新的思考和新的体会,现作汇报交流。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思想自觉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要更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坚持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放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局中进行统筹谋划,扣紧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总书记的讲话,阐明了推动长
19、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意义,总结了前期工作取得的基本经验,也为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提升长三角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引领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有利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综合实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
20、发展规划纲要将安徽全域纳入到一体化的范畴中,为安徽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有利于安徽在更高层级上参与分工合作,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发展能级;有利于安徽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和增强发展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有利于安徽加快改进公共服务和优化发展环境,促进补齐短板、夯实基础,打造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是区域均衡发展。作为区域内相对后发的地区,安徽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的较大受益者。但是,“一体化”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坐享其成;“一体化”进程的快慢和成果的多少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我们认识的高度和行动的力度。因此,作为安徽的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增强推动长三
21、角一体化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争做促进派,勇当实干家。二、把握客观规律,切实增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行动自觉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2019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的思路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
22、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路径指引。纵观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历程,长三角一体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中期,以利益导向和民间自发推动为主要特征促进了区域生产要素流动,区域各地经济技术合作逐渐拓展;第二阶段,2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以企业联合推动为主要特征,开展了多样化的“横向经济联合”,促进了区域内的分工协
23、作;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十八大之前,以市场和政府双向推动为主要特征,区域内合作领域、合作方式、合作机制和要素流动出现新的气象,但行政区划分割导致的各自为政、过度竞争和错位发展不足的矛盾开始显现;第四阶段,十八大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制度构建和体制机制一体化为主要特征,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蓬勃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下,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已经明确,并已落实到相关规划、计划,就是要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双重作用,着力于制度构建和体制机制一体化,积极推动生态保护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市场建设一体化、城市体系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
24、公共服务一体化。所以,我理解现阶段长三角一体化是高层级的一体化(体现为中央领导高位推动、国家战略高位部署、体制机制高层面着力)、大力度的一体化(体现为行政力量和市场力量双轮驱动)、宽领域的一体化(体现为由最初的产业合作转变为多领域协调联动)。顺势而为方能有所作为。我们一定要把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切实增强行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有效性。三、立足职能定位,谋实抓牢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各项举措自然资源是发展之基、生态之源、民生之本,自然资源工作广泛、直接、紧密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今年初召开的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明确了新时期新征程自然资源工作的定位,就是要“严守资源安全底线
25、、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自然资源部门应当立足职能定位,奋力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求突破、做贡献。要增强等高对接的主动性。要在思想观念上等高对接。树牢发展为要、服务为先的意识;凡事要更多作“应不应该办”的价值判断,不能简单作“可不可以办”技术判断。要在体制机制上等高对接。在自然资源工作各领域、各环节全面对标沪苏浙,找短板、查弱项,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本省实际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工作举措。要在能力作风上等高对接。全面落实省委“一改两为五做到”要求,以更高标准、更严纪律、更实作风,全面提升能力水平和作风状态。要谋实工作突破的具体举措。按照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
26、大开发”的要求,把耕地和资源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联动共保、系统治理。要准确把握长三角空间一体化的趋势和规律,科学确定省域各地城市职能定位,系统优化空间布局,为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高效配置提供引领和支撑。要强化要素保障,精准识别和有效破解要素保障的突出问题,为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效支持。要按照政务服务一体化的要求,破解“跨省通办”的机制障碍,切实提升服务效能和持续创优营商环境。要抓牢工作任务的落地见效。在不动产登记领域,要抓好扩面、提效、定标三项工作。在巩固不动产统一登记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等工作;要按照“最
27、简流程、最优服务”的要求,持续深化不动产登记提升行动,常态化开展队伍作风建设,充分提高登记效能和最大程度地便民利企;要以点带面,积极推进不动产登记标准化工作。在地理信息和测绘领域,要围绕“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支撑各行各业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弄清想透我们有什么、在服务和支撑上能干什么、服务对象需要什么的基础上,抓实“三全”项目等一批抓手性事项,切实增强服务和支撑的有效性。2023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其目的是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推动全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8、而团结奋斗。历史表明,只有对思想的高度认同,才会有行动上的统一,所以要坚持学习,做到学深悟透,进而指导实践。时代在变、形势在变,唯有常学常新,才能更加精准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经过这段时间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等资料的学习,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包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于提升
29、我省的矿政管理水平意义重大,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贯彻落实。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根本遵循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坚持的生态文明理念与治国理政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大计,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目标
30、。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生态环境构成要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和要义是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不是摒弃工业文明,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必须统筹经济发展、资源保障和环境保护。取山泽之利、还山泽之美,新时期的矿政管理工作应坚持环境与资源保护优先、开源与节流并举,着力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体现“找得出、管得住、用得好”的基本思路和原则。我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煤、铁、铜、金、相、水泥用灰岩、玻璃用石英岩等优势矿产保有资源量均为全国前列,是长三角区域
31、重要的能源、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建材基地。矿业是我省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矿山采选冶及相关矿产品加工等矿业产业链合计营收L09万亿元,约占全省GDP的28.3%,2021年全省矿石开采总量6.01亿吨、矿山企业工业总产值1422亿元,分列列全国第五和第四位。着力提升安徽矿政管理水平,更好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十分重要且十分必要。二、坚持问题导向,充分认识当前我省矿政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坚持问题导向,是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出发点。按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矿政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地质勘查管理、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储量)管理、矿产资源
32、开发利用(矿业权)管理、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几个主要方面。同时,按照“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还必须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总的来看,我省矿政管理面临以下主要问题和不足。(一)地质勘查管理一是矿产勘查投入不足。较“十二五”相比,我省“十三五”地质勘查投入大幅降低,降幅为74.8%,基础性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的投入多集中在大宗矿产资源领域,对战略性矿产资源投入不足,未实现重点成矿区全覆盖,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成果不明显、资源保障后劲有待提高。二是勘查成果转化滞后。“十三五”期间,我国铜、铁等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均超过80%,而我省泥河铁矿、龙山铁矿、鸡冠山一
33、长龙山铜矿、茶亭铜矿等大中型矿产地的矿产资源优势未能有效释放,供应链多样化不够明显,资源保障能力不足。三是找矿空间范围压缩。我省重要成矿区带一方面部分与自然保护地重叠,另一方面部分已成为沿江产业经济带、新型文化旅游生态区,矿产勘查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区发生矛盾,找矿空间被压缩,新设矿产勘查项目落地难,野外施工条件差,矿地矛盾凸显。四是勘查方法手段亟待创新。坚定不移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对矿产勘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矿产勘查向绿色低碳转型,勘查技术方法急需创新。(二)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储量)管理一是服务支撑保障能源资源安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是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尚未实现全覆盖、矿
34、产资源家底尚未完全摸清,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尚未建立完善。二是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和综合利用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依靠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抽查核查、矿山储量年报等方式掌握核实矿业权人综合勘查和“三率”指标执行情况,缺乏刚性制度约束。三是绿色矿山建设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绿色矿山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绿色矿山建设缺乏政策文件约束和奖励激励带动,部省均未出台关于监督管理的具体办法;我省生产矿山总数800余家,目前仅有78家矿山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相对占比过低;虽然部分市先后创建市级绿色矿山,但整体比例依然偏低。四是矿产资源储量和地质资料管理等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管理效能提升受阻。矿产地数据信息
35、化动态更新机制尚未建立,地质资料汇交、信息化建设、开发利用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水平均有待提高。(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业权)管理一是矿业权出让登记管理和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完善。新一轮全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调整了战略性矿产种类,部分矿种矿业权出让登记管理权限有必要重新调整;矿业权竞争性出让项目库建设尚待完善;市、县矿业权竞争性出让过程中违规行为屡有发生;已设矿业权周边毗邻空白区和夹缝资源整合出让制度需进一步明确。二是已设矿业权与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限制禁止勘查开采区域矛盾冲突的历史遗留问题尚待妥善解决,矿业用地政策需进一步细化落实。部分矿业权与生态保护红线、风景名胜区、各
36、类自然保护地等范围重叠问题仍未得到完全解决。三是矿产资源权益金征收和分配制度需进一步优化调整。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财综2017)35号)的执行存在以申请在先方式取得探矿权后转为采矿权的出让收益征收政策不合理、以单位面积计价招拍挂出让探矿权已缴清价款是否属于已完成有偿处置、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勘查矿业权已缴清财政资金对应价款是否属于已完成有偿处置等突出困难;矿业权出让收益省、市、县分成比例与全国多数省份相比市、县分成较低,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四是部分历史遗留矿业权问题长期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六安霍邱地区周集、范桥、万庄等涉案铁矿项目依法依规推动办理尚未找到明确路径;2010年起推
37、进整合的南陵地区铜矿、明光地区凹凸棒石粘土矿、泾县地区方解石矿等矿业权整合项目至今尚未整合到位,相关信访、诉讼时有发生。(四)矿山生态修复管理一是矿山生态修复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尚不够完善。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修订尚未完成,修复理论和有关技术标准落后于实践,部分修复案例中因缺乏科学修复而失败或修复治理效果不佳,导致被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指出问题,或产生新的遗留废弃矿山修复欠账。二是废弃矿山和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任务艰巨。全省仍有千余个废弃矿山尚待修复治理,损毁土地面积近20万亩,预计需治理资金50多亿元;淮北、淮南煤矿开采集中区易发生地面沉陷,据2020年8月调查统计,皖北六市已形成采煤沉陷面
38、积107.6万亩。三是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体制机制尚不够健全。修复项目投入资金大、投资周期长、预期回报不确定性高,而社会资本投入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在尾矿废石资源化利用、土地指标流转、绿色金融支持等方面配套政策尚不完善,一部分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一部分资本以逐利为目标投入后以修复之名行开采之实的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五)安全生产管理一是联合监管机制不够到位。矿政管理中涉及的安全生产工作需要与应急、发改、经信等部门协同配合,各部门之间安全监管隐患信息互通共享,实现共同监管,联动监管,但目前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仍不够及时、便捷,不利于各类安全隐患的及时发现和消除。二是主体责任难以完全落实到位。对矿
39、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是防止违法开采行为的有效手段,企业作为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应当运用科技手段,实现科技铸安,科技强安,但目前对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监管仍缺乏有效手段。三是安全生产监管技术手段有待完善提高。实时监控、遥感监测、云数据共享等科技手段运用不足,尤其对地下开采矿山的越界开采行为,发现难、验证难、监管难。四是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国际国内矿业市场的变化、利益驱动导致非法盗采事件和矿山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现有的一些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已不完全适用日趋复杂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三、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努力提升矿政管理水平要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40、为指导,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在矿政管理工作中,一是要重点处理好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强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方针,科学合理适度有序开发;二是要压实矿业权人和矿业企业主体责任,通过加强普法、强化信用监管、加大执法处罚力度等方式,让相关市场主体严格依法办矿,切实严格履行节约集约、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各项义务;三是要加强政策宣传,让全社会充分认识能源资源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深刻理解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矛盾统一关系,扭转矿业开发必然导致环境
41、严重破坏的负面看法,主动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行为监督。(一)地质勘查管理一是持续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和基础地质研究,拓展新的找矿战略目标区;二是在已有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基地外围和深部增储扩产;三是以铁、铜、铅锌、金、铁、页岩气、煤层气、铀和战略性矿产为重点,在整装勘查区和重点勘查区新增资源储量,构建新的资源基地;四是提高科技支撑,全面实施绿色勘查,加强地质找矿理论、方法技术创新,提高矿产勘查和资源节约利用水平。(二)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储量)管理一是分步有序全覆盖开展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探索建立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充分摸清矿产资源家底。二是加强绿色矿山建设,制定出台安徽省绿色矿山管理办法,持续开展绿
42、色矿山“回头看”监督检查。三是修订安徽省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实施方案、完善矿山储量年报管理制度,加强对矿业权人综合勘查和“三率”指标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对违反相关规定的矿业权人依法列入失信主体名单并实施联合惩戒。四是完善矿产地数据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地质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地质资料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等方面作用。(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业权)管理一是加快推进矿业权出让区块项目库建设,加强矿业权“净矿”出让前期工作,依据地质工作成果和市场主体需求,广泛征集矿业权出让区块项目建议,结合国土空间管控要求,在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确定的勘查开采规划区块内合理确定拟出让矿业权出让范围,建立矿业权出让区块
43、项目库,按照“净矿”出让要求做好用地、用林、环保、安全等前期工作。二是落实生态保护和能源资源保障的多目标平衡,根据国家统一安排时序,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内矿业权差别化管理政策,充分考虑能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空间需求,努力实现生态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多目标平衡。三是根据国家部委修订完善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管理新政策的出台,及时研究制定我省申请在先方式探转采、以单位面积计价招拍挂出让探矿权、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勘查矿业权的出让收益政策,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者权益。四是着力依法依规推动长期遗留历史矿业权问题妥善解决。(四)矿山生态修复管理一是推进法规制度建设,完善矿山生态修复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44、加快完成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修订,强化企业矿山环境治理恢复责任,不断健全矿山生态修复激励与约束并重的责任机制。二是攻坚克难,加大力度按规划计划推进完成废弃矿山和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任务。三是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督促矿山企业切实履行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义务。四是完善激励惩戒机制,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加强动态宏观监测和巡视监测,鼓励和支持引进、研究和使用新技术和新模式,引导社会资金、资源资产要素投入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政府、矿山企业、社会投资方、公众共同参与的矿山生态修复监督。(五)安全生产管理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
45、必须管安全。一是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深入开展安全风险排查,强化矿产开发重点领域联合监管,坚持精准治理,深化“打非治违”,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矿案件,重点查处无证勘查开采、露天矿山越界开采等违法违规行为。二是推动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沙霸”“矿霸”及其“保护伞”,建立健全长效常治监管制度机制。三是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强化自然资源科技支撑应用,守好意识形态安全主阵地,着力防范自然资源领域重大风险。2023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开展主题教育,集中安排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自然资源工作的重要论述,收获很大。围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树样版主题,
46、结合分管工作,就如何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引领作用,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谈点粗浅认识,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第一,深学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认识国土空间规划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做好规划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一是国土空间规划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47、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抓紧完成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工作,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管控机制,以空间规划统领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岸线使用、航运发展等方面空间利用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48、,加强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保护。建立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既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也是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重要使命和重大政治任务。二是国土空间规划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
49、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要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8号,以下简称“中发18号文件”)指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城乡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编制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划定“三区三线”,设定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