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篇)2023年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时的研讨发言材料.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56514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篇)2023年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时的研讨发言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篇)2023年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时的研讨发言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篇)2023年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时的研讨发言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篇)2023年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时的研讨发言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篇)2023年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时的研讨发言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篇)2023年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时的研讨发言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篇)2023年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时的研讨发言材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时的研讨发言材料范文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我们在迈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的关键历史节点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指明了方向。一、必须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作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键也在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始终重视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把文化

2、建设放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谋划,并审时度势,根据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不断作出新的判断、新的定位。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就开始探索一条中国文化建设的新道路,力图融合东西文化的精华,建构中国新文化。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担负起反对封建文化、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历史使命,代表了中国崭新的文化力量和文化方向,推动中华文明进入前所未有的革新发展进程。历经百年探索,作为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彰显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时代特征的文化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特别是

3、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通过将文化自信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标定了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重要遵循。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实现了有史以来中华传统文化最广泛而深刻的改造,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活力,铸就了中华文明新辉煌。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之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堪称文化地标、文化殿堂的两家“国字号”机构一一中国国

4、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的标志性文化工程,是新时代文化使命的重要见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一切创造,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党的政治文化、军事思想、外交思想等,都属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还要在新时代从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上创造新的更大辉煌,创造新的文明形态。因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为指引,坚持党的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汇聚起文化文明的力量。二、必须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XXX

5、X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XXXX殷墟遗址考察时指出:“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课题。要完成这一课题,必须从历史走向未来,在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的基础上继承弘扬和创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为世界文明史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Q中国国家版本馆建设的初心宗旨就是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其中蕴含着深厚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基因和历史底蕴,是我

6、们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也是中国屹立于世界的重要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五个突出特性贯通了历史和现代,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的整体特征,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文化特性、中华文明精神的全面把握,站在中国式现代化角度对创造新文化进行深邃思考和宏伟擘画,为中华民族

7、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中华文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行动逻辑,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肥沃土壤,也为其开花结果提供了源头活水。当今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因此,只有植根于五千多年文明的文化沃土,才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系统研究中华文明发展史,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历程,读懂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从中汲取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和价值精髓,进而走向未来、开拓创新Q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

8、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努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还要讲好中华文明的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跨越时空、跨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三、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

9、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开辟了守正创新、固本开新的文化发展新境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融通汇合的理论结晶,正是“第二个结合”在新时代的最大成果,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积淀中汲取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等深厚养分,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10、和现代表达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价值观维度上具有高度契合性,因而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底气和动力。只有植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能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说正是这种“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宏阔辽远的历史纵深,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从马克

11、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百年结合史来看,二者是互相成就的关系,是生命共同体。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力量激活了古老的华夏文明,雳续千年的中华文脉得以再度青春化。遇到马克思主义之前,中华文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受重大挫折;遇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文明打开了创新空间,一步步焕发生机。另一方面,中华文明涵养了马克思主义赖以扎根生长的文化沃土,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来自异国他乡的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牢牢扎根并繁荣兴盛。离开中华文化这片沃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绝不可能有今天的境遇。“两个结合”科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而“第二个结合”,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12、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的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同志们,文明之光照亮复兴之路,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也必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世纪。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已经发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奋力开创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新局面。发言完毕,谢谢大家!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讲话精神学习心得体会“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6

1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

14、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展现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显著提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

15、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坚持学以致用,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6、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只有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康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才能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

17、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肩负新使命、奋进新征程,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刻认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要

18、增强文化自觉,深刻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谱写民族复兴新华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