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专业部五年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59782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专业部五年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电子专业部五年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电子专业部五年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电子专业部五年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电子专业部五年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子专业部五年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专业部五年发展规划.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石柱第一职业中学校石柱县职业教育中心(20222022年)电子专业部发展规划根据渝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形势及石柱职业教育中心的五年发展建设规划精神,同时,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22)实施方案、石柱县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和石柱第一职业中学校(职教中心)2022-2022学校发展规划电子专业部在充分研究、深入论证的基础上,特制订电子部专业五年发展规划。一、电子专业部现状目前,学校电子专业在校学生有362人。其中,高一年级152人;高二年级138人;高三年级72人。专任教师共27人。其中专业教师13人,文化基础

2、课教师10人,实习指导教师4人;本科学历教师26人,专科学历。人;高级教师6人,中级职称教师7人,初级职称教师14人。(见附表一)附表一:电子专业专任教师基本情况信息表二、“十二五”期间电子专业建设指导思想1 .专业建设的背景近年来,随着微电子、自动化、计算机等相关技术向信息化产业的不断渗透,给电子类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改制及技术改造正向纵深推进,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中心和信息化中心,创造业和信息产业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创造业信息化”和“机床数控化”作为现代加工业创造业的高科技标志和发展趋势,为高等工程教育创造了广阔的人材市场空间。重

3、庆市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在机械创造、机电设备研发、汽车工业等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近年来,我市企业以“创造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为核心加快了现代化创造业改造的步伐,在“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重庆建设成我国“装备”和“信息产业”强市,信息产业将成为我市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社会迫切需要一批掌握电子技术、电器控制、CAD/CAM技术的高素质人材,这些都对现代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培养,对面向新世纪的现代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大大拉动包括教育在内的相应“产业”的蓬勃发展,为高等工程教育创造了广阔的人材市场空间。2 .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本着“立足地方经济,依托行业发展,主动为企业

4、服务”的办学思路,坚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电子技术为龙头,以信息技术为主线,强化实践”的改革思路,建立有特色的人材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本专业建设成为重庆地区一流专业,为西南地区的装备创造业输送高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材。三、“十二五”期间电子专业建设目标:1 .专业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确立电子专业是高校的传统专业,我们必须努力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主动为行业、企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材,打特色牌,走特色路,找准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材培养特色。(1)加强与其他本科院校的学术交流,掌握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情况,了解其办学特点和人材特色;(2)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积

5、极与用人单位共同探讨本专业人材应具备的能力,取得企业对本专业人材需求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材,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定位在什么技术层次上,从事什么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是什么,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3)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教学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形成我校的专业特色和人材优势。2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1)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根据电子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优化的原则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体现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培养,注重学科交叉。教学内容要注重基础,着眼于未来,尾随学科最新发展,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并逐步修订专业教材,以“

6、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渗透工程问题,对课程设计和教学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多方位的改革及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程设置坚持四个不断线的原则,即外语学习与应用不断线,计算机应用不断线;实践训练不断线;技能培养不断线。以工程设计意识训练为主线。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根据拓宽专业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整合、改造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设置,明确主干学科,要重新组织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重视工程创新设计为中心的专业实践教学;努力建设“大工程”观念下的课程体系。大力推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立体构架课程体系,更新内容,突出整合

7、,推动整体优化。突出课内、课外结合,将课外教育环节全面纳入培养计划。打破课程之间的条块分割与各自为政的局面,进行内容整合,推行课程的模块化、结构优化。加强与突出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所有的教学、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强调工程的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协调性、创新性等工程思想、观念和方法的教育。加强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集体性自主实践教育活动,如自主实验、自主设计、自主实习等,多组织贴近教学实践的实验、制作、设计、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合理,突出了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构建以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为主,既有基本技能训练,又

8、有开辟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改变实践教学附属于课堂教学,以验证性、演示性实验为主的现状,打破各专业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间的交叉、渗透,建立系列课程或者课群起点上的具有一定柔性、实验实习一体性的独立的实训环节,建成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训练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向深层次发展,以满足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需要。3 .实验室及实习基地的建设培养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材、必须通过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加以保障。因此,建设具有良好条件、能够再现工程环境的工程训练中心显得尤其重要。在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上以先进性、实效性和前瞻性为原则,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为主旨,

9、实现各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逐步建成在电子产品设计、信息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CAD/CAM等方面具有行业科技先进水平、管理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电子类学生工程实训环境,满足教学、技术服务的实际需要,形成在培养创造技术领域和工业控制领域应用型本科人材培养的特色。在实习、实验设施的建设上,我们一方面在原有实验室的基础上,按照中等职业学校人材培养的能力要求,重新进行资源配置,并鼓励教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改造和自主开辟实验仪器设备,以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深入调查论证,新建具有技术先进性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初步建成能够再现工程环境的工程训练基地,使学生通过在工程环境中的实践

10、训练,把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通于实践的观测和判断、建模和设计、仿真和创造的整个过程中。探索实习、实训的新模式,逐步由单一实训型向生产实训型过渡,建设成为既面向学生又面向社会的教学、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开放型训练中心。同时根据技术教育的特点和社会要求,争取成为我省的数控技术培训中心和技术等级证书考核中心。在建设校内工实训中心的同时,我们进一步开展与深圳南泰电子厂的合作,进一步寻求企业支持,挖掘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深入生产第一线,参观和参预生产过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4 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要以“德才兼备、培养骨干、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为指

11、导思想。积极作好专业学术带头人及专业学术骨干的选拔与培养工作,在满足基本教学的基础上,使教师由教学型向双师型和科研型转变,由知识传授型向技术开辟型转变,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改善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大力增强科研立项数量和水平,立足纵向课题,加强横向联系,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及参预意识;使教师既注重学历水平提高,又注重实践技能培养;既立足于课堂教学需要,又着眼于科技开辟需求,同时在数控技术、自动控制等领域培养一批在省内有影响的专家。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采取以下措施: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继续引进人材,特殊是生产一线中具有高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较高学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材。加强学术梯队建设

12、,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培养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科带头人。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组织教师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科技开辟和科技服务为重点的科技工作。通过各种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选送青年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给新分配来校教师制定专业发展方向和五年的培养目标,指定导师,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科研活动、编写专业教材,承担科研工作,并安排到实验室、企业、等单位和技术短期培训班进行实践锻炼。5 .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按照“紧跟现代信息科技,加快教材内容更新,重点编写特色教材,反映电子类学科特点,形成系列应用型教材”的原则,严把教材选用关,确保教材建设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材全部采用选择21世纪规划教材和行业推荐教材,针对专业性较强的课程,组织教师编写一套能够反映应用型特色和课程整合的特色教材,把行业发展的的新动向、新技术及时纳入教材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