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docx(3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3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X知识与修力过程与方怯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司解运用做学归来报效祖国学四光留日学习造船及其志向:留英学习地质及其目的.李01光能够成为中国科技界一面旗帜的原因.李回光回国工作的原因与目的.阳读资料问题道接引导提究李四光”努力向学.国为国用”的志向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为中国地质力学英4李四光代衰性的地质力学论者及其成就:创立祐化石签定标准;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冬四光泉中国她质力学奠4人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介绍资料编制与研读季BB先生平年寰科学的态度,不迷信权威,目标专一、拘之以恒的努力,是季四光事业成功的重要前穗.惟动中国石油和耳他甘产野源
2、开采以地质力学理论指导石油、彼等十产资源的勘探和地震胶费.推翻“中国拼曲”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闿读资料嗫牯关愧词引异理解急国家之所急,将科学服务于祖国与人艮,李四光是科技界的膻帜.二、教材分析与建议1 .知识结构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志向;努力向学,所为国用W学归来修学日本,学习造船:留学英国,学习地质 报效祖国留学经历1920年,回北大工作:19SO年回到新中国为中国地质力学奖其创立地质力学一始萌于20年代,形成干40年代,至60年代进行系烧总结其它领域的成就创立科化石签定标准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推动中国石油 和其他甘产资 源的开东指导矿产勘探I寻找石油,推都中国“御油”论;寻找铀
3、旷,发展核能事业探索地震预报李四光是中国科技界的一面就帜2 .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李四光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的杰出成就和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贡献。难点李四光能够成为中国科技界一面旗帜的主观与客观原因。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我国现代杰出科学家李四光的主要生平:留学归来,报效祖国: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推动中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这些内容具体而扼要地介绍了李四光的学业和科研生涯,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和对现代化建设所做出的主要贡献,也蕴含着李四光能够成为中国科技界面旗帜的主要原因。在我国正全力推进现代化的背景下,本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对青年学生的情操与人格教育而言,又具
4、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建议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图文材料,还可适当补充些能够体现李四光高尚人格、科学精神和个性特征方面的资料,帮助青年学生不但重视立志,更能为志向的实现而不懈努力。本课引言介绍了一件曾极大地振奋民族精神的往事:李四光用独创的中国地质力学理论成功地指导了大庆等几个大油田的开发,驳倒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论”,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建议教师在完成新课导入后(参见案例一),再指导学生阅读引文,并向学生提问。问题一:从引文看,李四光在科学理论上有什么重要创建?问题二:关于李四光的生平,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在学生回答第二问的过程中,进入新课学习。第一目“留学归来,报效祖国”教材
5、以李四光先后留学日本与英国并学成归国,进入北京大学工作为线索,讲述了李四光少年时代、留日和留英三个时期的志向和学业情况,并通过“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向学生展示了与李四光成长密切相关的时代背景与他的治学态度。(1)留学日本,学习造船:为国造船1889年10月,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的家庭里。当时,教私整的父亲为他取名仲揆。1902年冬,小仲揆在填写武昌高等小学报名单时,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了“十四”。他发觉后,便将“十”添上几笔改成了“李”字,可是“李四”这个名字不好,正为难时,抬头看见中堂上挂着的匾写着“光被四表”,他灵机一动,在“李四”后加了一“光”字。从此,仲揆有了一个
6、更响亮的名字:李四光。1904年7月,李四光以优异成绩被破格选送到日本留学,经过三年普通科学习后,又于190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早在童年时代,他就听父亲说过,由于中国的舰船不如日本,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吃了败仗。李四光选择了造船专业,并认真学习,立志学成后要为国家建造一流舰船,使中国不再遭受外国欺凌。1910年李四光毕业回国,次年在北京参加清政府的“游学毕业生考试”,获“最优等”成绩,赐“工科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进士之一。留日期间,发生了一件对李四光人生影响极大的事。1905年,年仅16岁的李四光参加了孙中山筹组同盟会的活动,并宣誓加入同盟会,当时,孙中山抚摸着他的头说:
7、你年纪这么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你“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目的学习重点,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本目中“历史纵横”之一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地讨论“李四光为什么选择造船专业”和“是哪些因素导致少年李四光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志向”这两个问题,以期让学生初步理解导致李四光作出这一选择背后的主观与客观因素。(2)留学英国,改学地质:为国开矿中华民国成立后,已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的李四光因目睹袁世凯政府的黑暗统治,愤然辞职,决心留学英国读书。1913年10月,李四光入伯明翰大学留学,最初学习采矿。后来,他想到当时的中国,采矿实权都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中国人只能任人摆布,就决定改学地质
8、。李四光希望学成回国,让中国人也能开发自己的矿藏。1920年,已获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应蔡元培之聘请,回国成为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从此开始了他终身的地质科学研究事业。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在师生交流中完成。建议教加先提出“李四光留英时为什么选择地质专业?他在获得硕士学位后为什么一定要回国工作”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包括“学思之窗”在内的相关内容并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一目中的“学思之窗”,从而在整合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李四光为什么三次(1910年、1920年、1950年)均选择了回国”这一中心问题,进行讨论,得出初步结论。第二目”为中
9、国地质力学奠基”教材主要介绍李四光对中国地质力学的卓越贡献,同时也概要地介绍了李四光在其他领域的科研成果。科学研究是非常艰苦的创造性工作,本目教材展示了李四光不迷信权威,“让事实说话”的科学精神与长期呕心沥血”为真理而奋斗”的献身精神。(1)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地质力学是一门边缘科学,按李四光的说法,“它的一条腿站在地质学方面,另一条腿站在力学方面。反映地壳运动的一切现象是地质力学考察和研究的对象”。地质力学的研究对矿产的分布规律、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等方面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李四光为中国地质力学儿乎贡献了毕生心血。自1920年回国后,李四光一面从事教学,一面致力于中国地质的研究。1927年起
10、,应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长邀请,李四光主持地质研究所的筹建并出任所长,任职二十余年。即使在抗H战争的烽火中,他仍带领全所人员,从南京迁到庐山,又迁到桂林、贵阳等地,辗转数千公里,坚持地质科学的研究。正是在长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李四光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26年,他发表了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一文。在这一著作中,李四光在吸收了当时国际先进地质学家思想营养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和东亚的地质构造特点,形成了中国的地质理论,并对大块大陆运动的方向性提出假说,这部著作成为李四光在地质力学萌芽时期的代表作。1945年,李四光在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一书中,率先将力学引入地质构造的分析,正式提出“地质
11、力学”这个名词,地质力学理论始具雏形。1948年,李四光代表中国出席在伦敦举行的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第一次应用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作了题为新华夏海的起源的学术报告,引起强烈反响。从此,地质力学这一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李四光成为公认的地质力学奠基人。1962年,李四光完成地质力学概论一书,这是他对自己40余年地质力学理论研窕与实践经验的总结。此书成为地质力学的代表作,也是地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建议教师围绕“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这一主题,在引导学生阅读上一目中“历史纵横”之二的基础上,推出李四光的生平年表(参见案例三),以他的四部地质力学研究论著为基本线索,凸现他为科学研究不辞艰辛、四十
12、多年呕心沥血”为真理而奋斗”的献身精神。(2)在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其他科学领域,李四光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古生物学研究方面,李四光在1920年回国后,陆续采集了大量科化石标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连“”字也是李四光所创,并被我国古生物学家沿用至今。(ting亭),有昆虫化石的一类,壳为石灰质,多呈纺锤型。通过对的种属鉴定,可以较为准确地划分含煤的石炭二叠纪地层的先后顺序,为寻找和开发煤炭资源提供依据。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深感描述与鉴定的烦琐,李四光创立了10条鉴定标准,提高了鉴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这一标准被中外古生物学家普遍采用。在冰川学研究方面,李四光最重要的成果是确定了中国第四纪
13、冰川的存在,并最终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冰川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依据,“第四纪冰川”是在地球最新的一个地质年代内,大部分地区多次发生的冰川活动的总称。当时,有些外国人在对中国进行考察后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1921年,李四光在太行山东麓首次发现第四纪冰川,却遭到一些外国专家的否定。李四光提出“让事实说话”,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开展进一步调查,收集到更多证据。1933年,李四光请中外学者到庐山实地考察:1936年,李四光发表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最终推翻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确立,是我国第四纪地层学和气候学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对寻找地下水资源、砂金矿床、选定工程建
14、设场址,都有重要指导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亲自组织指导冰川专业人员开赴西南地区,运用其研究成果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等重大工程服务。建议教师在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要深入浅出,让学生明确其研究的价值即可,要注意把教学重心放在凸现李四光不迷信权威,“让事实说话”的科学精神上。第三目“推动中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教材着重介绍李四光为我国甩掉“贫油”帽子所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功勋;此外,以相当简约的笔墨介绍了李四光为我国核能事业的发展与地震预报的探索等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I)推翻洋人“中国贫油”的断言自19世纪下半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石油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能源之一,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在
15、20世纪前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为了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曾派遣批批专家学者来中国勘察和了解矿产的蕴藏情况。一战期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组织的一支打井队,曾在他们认为最有希望找到石油的陕北一连打了七口探井却一无所获;还有其他一些外国人,也在中国的土地上到处找油,同样是两手空空。于是,他们得出了“中国贫油”的结论。新中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后遇到了石油短缺的困难。当时我国只有几个小油井,年产原油约12万吨,全国所需石油80%至90%都依靠进口。1953年底,毛泽东、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毛泽东问李四光:“有人说中国贫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
16、早在30年代,李四光就预言中国东部新华夏系沉降带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面对毛泽东的垂询,李四光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明确说明新华夏体系的沉降带既生油又储油,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议,组织力量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进行大规模的石油普查。不到十年,相继找到了大庆、华北等大油田。这样,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有力地证明了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学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2)为发展我国核能事业做出贡献李四光还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为我国的核能
17、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回国时克服重重困难带回了一台伽玛仪,这为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初,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核能事业的问题,拉开了我国核能事业的序幕。在这次会议上,身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的李四光和钱三强等一起作了工作汇报。在5060年代,李四光一直关心着铀矿地质的开展,多次听取找铀队伍汇报,进行指导。到“二五”末期,我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我国核工业发展的需要。(3)进行地宸预报的探索1966年3月,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宸,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灾难。除了两次亲临震区,周恩来总理还召集
18、了探讨地震预报的专题会议。地震预报在当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面对总理的垂询,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的李四光明确回答,只要注意对断裂带的研究,摸清其中哪些地段还有活动,并设置必要的观测网进行监测,再参考我国历代文献中丰富的地震资料,是可以对地震作出预报的。为了能够探索预报规律,李四光不顾高龄,深入邢台震区进行考察和研究,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的途径。后来,李四光曾对辽宁营口等地的地震提出了预见。事实证明,这些预见是正确的。因此,虽然李四光还没来得及对地废预报问题作出更深入的研究就与世长辞,但他的研究成果已饮誉海内外。1971年4月,李四光因病抢救无效逝世,这盏“光被
19、四表”的科学明灯熄灭了!在学习本目内容时,建议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并寻找出若干个不同领域的“关键词”(参见案例四),使学生能整体地了解李四光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可选择其中的个领域稍作展开。如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本课的引言和本目的“历史纵横”部分,了解“中国贫油论”的来历与新中国建国初期严重的石油短缺情况,理解新中国摘掠“贫油”帽子的重大意义,理解地质力学理论的独特贡献与李四光急国家之所急、将研究成果服务于祖国与人民的崇高精神。至于在其他领域的贡献,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教材的最后一节分三个层次对李四光作了总结性评价。学术地位: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建者、新中国地质事业
20、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人格特征:他把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献给祖国和人民。他早年立下报国之志,以国家强大、开发祖国地下宝藏为己任。他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总体评价: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对此,周恩来曾特别指出,“李四光是一面旗帜,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正因为如此,李四光作为40位中华文化名人之一“落户”在中华世纪坛,在这个“国家先贤祠”里,供全国人民瞻仰纪念:他的一帧帧画像,也走进了我国的中小学校,成为千百万青少年的前进路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建议教师再次推出李四光生平年表,抓住李四光的三次归国选择、历时40年的地质力学研
21、究等重点内容,指导学生从总体上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以论从史出”为基本指导思想,得出自己的认识。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 .教学设计留学归来,报效祖国一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李四光作出这一选择的主客观原因,教师要设计好问题链(参见案例二)并重视呈现技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第一问“李四光留学日本时为什么选择造船专业”,就不但要让学生关注教材的正文部分,还要引导学生研讨教材提供的“历史纵横”,从而明白,李四光的少年时代恰逢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中华民族在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的同时也萌发了各种救国思潮;李四光受到了父亲、孙中山等人的教导与勉励。又如第五问是
22、哪些主观与客观因素使李四光对祖国如此忠诚”,不但要让学生关注本目内容,也要关注第二目中的“学思之窗”。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将李四光在1950年的归国放在当时华罗庚、钱学森大批爱国学者纷纷归国这一背景卜.加以考察: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绝不仅仅是华罗庚于1950年2月归国途中的心声。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一目。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了解李四光在地质力学等领域的卓越贡献,还要帮助学生理解李四光能取得如此成就的主观原因。因此,可以在引导学生阅读第一目“历史纵横”之二,让学生了解李四光治学态度的基础上,逐步
23、推出“李四光生平年表”(参见案例三),其中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完成,以此凸现李四光为创建地质力学而呕心沥血四十多年这一事实。关于李四光对第四纪冰川的研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到李四光经过十多年的艰辛研究,才最终推翻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为此可适当补充一些细节,让学生了解李四光“让事实说话”的科学精神。推动中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一目。需要学生掌握两个层次:一是李四光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贡献,二是李四光急国家与人民之所急的崇高精神。前者的教学可通过让学生寻找关键词的方式(参见案例四)进行:后者的教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本目中的“历史纵横”,再向学生提问,李四光为什么在建国初期如此重视石油的勘
24、探问题?在其晚年又为什么重视地震预测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李四光急国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将科学成果服务于祖国与人民。2 .教学案例案例一导入可用逐条展示“关键词”的方式进行,当学生猜出是李四光时即转入新课。以下“关键词”可供参考: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的谱写者;其雕塑和孔子、鲁迅等中华名人一起落户”在中华世纪坛,供全国人民纪念;曾是前清进士、同盟会会员、共产党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建人:把“中国贫油论”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他是注:1920年李四光应留法勤工俭学同学会之邀前往巴黎。在活动的间隙,他以小提琴独奏形式,谱写了行路难,鲜明地抒发了一代知识分子在旧中国黑暗的社会
25、环境中挣扎求索、追求光明的人生历程。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就这样诞生了1999年北京大学举行纪念五四运动音乐会,正是以这首行路难作为序曲:“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案例二讲留学归来,报效祖国时,可设计成问题链并依次呈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讨李四光为什么选择归国报效祖国这一问题:(1)李四光留学日本时为什么选择造船专业?是哪些因素导致少年李四光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志向?(2)李四光留学英国时为什么选择地质专业?他在获得硕士学位后为什么一定要回国工作?(3)1950年春,李四光为什么又一次选择回国?(4)李四光三次均选择了回国。是哪些主观与客观因素使他
26、对祖国如此忠诚?案例三讲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时,可推出李四光生平年表(其中部分内容由学生逐步完成),以此直观地凸现李四光为创建地质力学呕心沥血四卜多年的献身精神:李四光生平年表案例四讲推动中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时,可请学生进行同桌商讨,找出若干个不同领域的“关键词”,帮助学生较准确地理解李四光时现代化建设的贡献:石油勘探、铀矿资源、地震预测。案例五小结可分三个层次进行:首先是结合李四光生平年表回顾其主要贡献;其次是请一位学生朗诵行路难(有条件的话,可以放李四光谱写的小提琴曲行路难):最后是请学生讨论并概括(如果没有时间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思考)李四光在“多歧路”的人生中,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
27、主观因素(如从小立志;为科学献身:重视实践:不迷信权威等).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1 .李四光为什么一定要回国工作?解题关键:李四光认为自己应当为祖国服务,当时中国的地质科学也迫切需要专门人才。思路引领:李四光决意回国工作是由当时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决定的。答案提示:李四光在少年时代就立下“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志向。他去英国学习的本意就是让国人也能开发自己的矿藏。获得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后,虽然有机会在国外工作,并有优厚待遇,但当时中国的地质科学发展正处于初创时期,迫切需要大量专门人才,李四光想到自己是中国人,应当将自己的所学为祖国服务,因此毅然踏上归国之路。2 .当时,李四光全家都在英
28、国,他为什么又一次回来了?解题关键:李四光的“科学救国”之梦,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屡爆受挫,新中国的成立让他看到了科学发展、国家复兴的希望,因此他又一次回来了。思路引领:李四光决定回国为新中国服务,是因为他对中国共产党寄予厚望。答案提示:李四光学成归国后曾长期致力于地球科学的研究,并在国内外获得了很高声誉。但由于国民党的腐败和长期战乱,他的科学救国理想无法实现,所以对国民党政府十分失望,与此同时,他看到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前途执着奋斗,对此寄予厚望。新中国的成立,使李四光感到科学发展、国家复兴有望,就克服重重困难,决定回国,全力投入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 .李四光在科
29、学研究上取得了哪些杰出成就?解题关键:李四光在科学研究上的杰出成就有:创建地质力学: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创立科化石鉴定标准。思路引领:理解“科学研究”这一关键词;李四光把一生都献给了地球科学研究事业。答案提示:李四光自1920年从英国学成归国,毕生研究地球科学。他勤奋好学,注重实践,学识渊博,取得了多方面的杰出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建了具有世界影响的地质力学。运用这一理论,李四光对现代地壳运动的分析、对矿产资源的探寻、地震预报,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并经受了实践的检验。除此以外,他还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者,对科化石的研究也有特殊贡献。2 .李四光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解题关键
30、:李四光对现代化建设的突出贡献有:找到了急缺的石油资源:发现了一系列铀矿床:探索地震预报。思路引领:理解现代化建设”这一关键词;李四光从事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报效祖国。新中国建立后,李四光急国家之所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于现代化建设。答案提示:1950年,李四光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后,就急国家之所急,运用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运用其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提出一整套寻找石油的理论与方法。我国勘探部门据此相继找到了大庆、大港、胜利等大油田,使中国一举摘掉“贫油“帽子,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保障。李四光还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寻找铀矿资源,为
31、发展我国核能事业做出了贡献;他还运用这一理论,对地震预报工作展开了有效研究。(二)学习延伸1 .探究活动(略)2 .阅读与思考这里所说的两个方面,李四光是怎样实践的?你怎样评价他的一生?解题关键:李四光将一生奉献给科学,同时又急国家之所急,将科学研究成果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李四光既是科技界的一面旗帜,也是青年学生的人生梢模.思路引领:“两个方面”分别是指基础性的科学理论研究与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性研究。评价应当全面、客观,也是开放性的。答案提示:李四光一生中,一方面在基础科学理论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另一方面又根据国家建设与人民的需要,将理论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与人民。自1920年从英国学成归
32、国后,他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地球科学研究,并创立具有世界影响的独立学派地质力学。他在冰川学、科化石的鉴定等领域也有独特建树。新中国成立后,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服务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并急国家之所急,把主要的研究重心放在寻找国家急缺的矿产资源上,成功地指导了寻找大庆等大油田和铀矿资源的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又根据防震减灾的需要,在地震预报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取得明显进展。李四光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科学,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人民。李四光不迷信外国权威、让事实说话的科学精神与杰出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李四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志向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也是青年学生的人生
33、楷模。五、资料与注释1 .原始资料“中国贫油”论关于中国石油资源的远景,在50年代以前,不少地质学家抱着悲观的看法。1915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克拉普(F.C.Clapp,中国名字叫马栋臣)和菲尔勒(M.LFuller,中国名字叫王国栋),率领一个钻井队,在陕北肤施一带,打了七口深井,花了三百万美元,因收获不大走掉了。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来中国调查地质,回去写了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一文,发表在美国矿冶工程师学会会报上,提出了“中国贫油”的论点。他的文章归纳了三个原因,大意是:中国的中新生代缺乏海相沉积;古生界又是不含油的类型:除西藏、西北某些地区外,各时代地层都
34、遭到了强烈的褶皱、断裂以及火成岩的侵入。于是他断言:“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油田: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的石油”从此,“中国贫油论就流传开来。陈群、张祥光、周国钧、段万倜、黄孝葵:李四光传,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地!是一种地质现象李四光同志会见中南大地构造室从事地震工作同志时的谈话不搞好地质构造工作,地震预报和其他工作就不好进行。地震走一种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象。但是,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物理现象。我看要这样说也可以,不过,这是一种与地质构造有密切关系的物理现象。总之,这是地球表层一部分地区所发生的现象。有的地区在活动,有的
35、地区则安静。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地质现象。因此,地震地质工作是一个首要的问题。但传统的习惯都是按物理的现象来处理,所以一般用物理的手段来了解地震。其实,地震是地F的震动,我们如果从实际情况出发,应该看到地震是在地球里发生的。物理方法是肯定要用的,但是首先要搞地质工作。李四光:论地震,地质出版社1977年版艇科的分布与层位中国北部之蜓科节选(1927年)含之石灰岩,在中国北部分布甚广。层次亦多。每层有厚不及一尺者,有二三公尺者,间亦有厚之十余公尺者。砂岩页岩及煤层杂于其间。足证低级科繁殖之地,乃浅海,非大洋也。通中国北方各省,除直隶西北部而外,凡有古生时代煤系之处,儿无一不夹含石灰岩。主要煤层之地
36、位,往往可依特种含石灰岩之层位而预为测定。即此一端,可知纯粹古生物学上之研究,与矿业之发展,关系何等密切。吾国之从事矿业者,谅早已见及于此,无待赘言。李四光著:穿过地平线,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2 .课文注释第四纪冰川1921年李四光带领学生野外实习,在太行山东麓首次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此后,在长江中下游、江西庐山、安徽黄山和华南其他地方,开展进一步调查,收集到更多冰川流行的证据,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第四纪冰川的文章,其中冰期之庐山是其代表作之一。经他根据调查的大量资料鉴定后,确定了鄱阳、大牯、庐山三次冰期和两次间冰期,后又提出鄱阳冰期之前还有更老的亚冰期存在。1936年,李四光在黄山找到
37、了冰磨条痕,发表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至此,中国无第四纪冰川之谬论不攻自破。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确立,是我国第四纪地层学和气候学研究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在生产实践上对寻找地下水资源、砂金矿床、选定工程建设场址,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有成效的。地质力学在地质学的基础上,用力学的原理,研究地壳构造与地壳运动规律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从地质构造现象出发,追索力的作用,从力的作用方式,来追索地壳运动的方式,进而探索地壳运动起源问题。根据大量的实际资料,分析地应力分布状况和地壳中岩石力学性质,建立了地质构造的三重基本概念,即结构要素、地块形态和构造体系。现已认识的构造体系,至少可划为三大主要类型,即纬向
38、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通过研究各种类型主要构造体系在大陆上和海洋底下的分布规律,认识到地壳区域运动方向和地壳整体运动的方向的大规模地壳运动起源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从而提出了地球自转速度自动调节作用的“大陆车阀”假说.地质力学在生产实践中,己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从控制金属矿带与矿田的构造体系特征,追索矿体、矿脉的分布规律;(2)推断石油和煤等矿产形成的有利地段;(3)分析工程建筑地区的地基稳定性;(4)探索地震预报的途径;(5)研究地下水(包括热水)聚集和活动的构造条件等。新华夏构造体系简称新华夏系。它的主体是由走向北北东(一般走向北1825东或稍大)的褶皱隆起带和沉降带
39、构成。其中最东边的一条隆起带,构成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吕宋、巴拉望和由东北到西南穿过加里曼丹岛的诸山脉。跟着这隆起带往西,就是为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所淹没的一个沉降带。再往西有朱格朱尔山脉、锡霍特山脉、张广才岭、老爷岭、长白山脉、狼林山脉和由辽东半岛穿过胶东半岛直到淮阳丘陵地带组成的第二个巨大的隆起带。另外,东南沿海丘陵地带一包括武夷、戴云诸山脉,也应该属于这个复式隆起带。紧接着这个复式隆起带的西面,又是一个沉降带,构成松辽平原、渤海、华北平原、华中平原,它还可能在越过南岭以后,更往西南延伸,直到北部湾。再向西又是一个隆起带,即大兴安岭、太行山脉、湘黔边境诸山脉
40、。越过这一隆起带往西,又有一个沉降带,为阴山和秦岭所截断,因而成为呼伦一巴音和硕、鄂尔多斯(陕甘宁)和四川三个单独盆地。在上述褶带中有和它们伴生的张断裂和扭断裂。它的整体构成一个宏伟的多字形构造。新华夏系构造第级隆起带,愈逼近太平洋方面,火成岩包括酸性岩浆和基性岩浆的活动愈频繁,有时还有超基性岩体侵入。所谓太平洋金属成矿带的主要部分,可能与新华夏系构造的一部分相当。而新华夏系构造第级沉降带中,有关的沉积矿床也是丰富的。新华夏系构造,是我国东部和东亚大陆濒太平洋地区特有的构造体系,主要在中生代晚期形成,经过第三纪至现在,有的地区,仍有所活动。3 .学术观点冰川的起源地球表面之所以发生大规模冰流现
41、象,有种种不同的意见。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下面几种看法:(1)由于太阳福射热减少,以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下降;太阳粕射热增加,地球表面温度也就随着变暖。这种太阳辐射热增减的幅度,并不需要很大,就可以产生冰期和温暖或炎热的气候条件。(2)大陆上升,气温下降,积雪扩大,形成相应广泛的冰流或冰盖。(3)由于地球轨道的形状、地球自转轴对黄道平面倾斜角的改变和春秋推移现象的影响,地球接收太阳的热的总量和南北两半球接受的热量,也因而改变,以致产生气候的变化,特别是南北半球的气候差别。(4)银河系旋转周期变更的影响。(5)由于大陆漂流运动,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各有不同。每一个时期,各大陆块接近两极的部分,就成为冰盖
42、形成的策源地。(6)由于大气层组成的条件变化,例如有时含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微尘、粒子过多,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太阳热直达地面。尤其是水蒸气过多的时候,大约有70%由太阳送来的热,反射到空中去了,这样地面的温度就会降低。4 .插图说明(略)5.参考资料目录王恒礼、王子贤、李仲均编著:中国地质人名录,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陈群、张祥光、周国钧、段万倜、黄孝葵:李四光传,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李四光著:穿过地平线,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李四光:论地震,地质出版社1977年版。第3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建议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李四光在科学研究上取
43、得的杰出成就和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贡献。难点李四光能够成为中国科技界一面旗帜的主观与客观原因。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我国现代杰出科学家李四光的主要生平:留学归来,报效祖国;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推动中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这些内容具体而扼要地介绍了李四光的学业和科研生涯,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和对现代化建设所做出的主要贡献,也蕴含着李四光能够成为中国科技界一面旗帜的主要原因。在我国正全力推进现代化的背景下,本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对青年学生的情操与人格教育而言,又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建议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图文材料,还可适当补充一些能够体现李四光高尚人格
44、、科学精神和个性特征方面的资料,帮助青年学生不但重视立志,更能为志向的实现而不懈努力。本课引言介绍了一件曾极大地振奋民族精神的往事:李四光用独创的中国地质力学理论成功地指导了大庆等几个大油田的开发,驳倒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论,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建议教师在完成新课导入后(参见案例一),再指导学生阅读引文,并向学生提问。问题一:从引文看,李四光在科学理论上有什么重要创建?问题二:关于李四光的生平,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在学生回答第二问的过程中,进入新课学习。第一目留学归来,报效祖国”教材以李四光先后留学日本与英国并学成归国,进入北京大学工作为线索,讲述了李四光少年时代、留日和留英三个时期
45、的志向和学业情况,并通过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向学生展示了与李四光成长密切相关的时代背景与他的治学态度。(1)留学日本,学习造船:为国造船1889年10月,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的家庭里。当时,教私塾的父亲为他取名仲揆。1902年冬,小仲揆在填写武昌高等小学报名单时,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了“十四。他发觉后,便将十添上几笔改成了李字,可是李四”这个名字不好,正为难时,抬头看见中堂上挂着的匾写着“光被四表,他灵机一动,在李四后加了一光字。从此,仲揆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李四光。1904年7月,李四光以优异成绩被破格选送到日本留学,经过三年普通科学习后,又于190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大阪高
46、等工业学校。早在童年时代,他就听父亲说过,由于中国的舰船不如日本,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吃了败仗。李四光选择了造船专业,并认真学习,立志学成后要为国家建造一流舰船,使中国不再遭受外国欺凌。1910年李四光毕业回国,次年在北京参加清政府的游学毕业生考试,获最优等成绩,赐工科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进士之一。留日期间,发生了T牛对李四光人生影响极大的事。1905年,年仅16岁的李四光参加了孙中山筹组同盟会的活动,并宣誓加入同盟会,当时,孙中山抚摸着他的头说:你年纪这么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你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目的学习重点,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本目中“历史纵横之一的基础上,
47、由浅入深地讨论李四光为什么选择造船专业和是哪些因素导致少年李四光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志向这两个问题,以期让学生初步理解导致李四光作出这一选择背后的主观与客观因素。(2)留学英国,改学地质:为国开矿中华民国成立后,已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的李四光因目睹袁世凯政府的黑暗统治,愤然辞职,决心留学英国读书。1913年10月,李四光入伯明翰大学留学,最初学习采矿。后来,他想到当时的中国,采矿实权都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中国人只能任人摆布,就决定改学地质。李四光希望学成回国,让中国人也能开发自己的矿藏。1920年,已获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应蔡元培之聘请,回国成为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从此开始了他
48、终身的地质科学研究事业。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在师生交流中完成。建议教师先提出李四光留英时为什么选择地质专业?他在获得硕士学位后为什么一定要回国工作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包括“学思之窗”在内的相关内容并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一目中的学思之窗,从而在整合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李四光为什么三次(1910年、1920年、1950年)均选择了回国”这一中心问题,进行讨论,得出初步结论。第二目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教材主要介绍李四光对中国地质力学的卓越贡献,同时也概要地介绍了李四光在其他领域的科研成果。科学研究是非常艰苦的创造性工作,本目教材展示了李四光不迷信权威,”让事实说话”的科学精神与长期呕心沥血为真理而奋斗”的献身精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