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古城墙南小城抢险加固工程.docx
《某古城墙南小城抢险加固工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古城墙南小城抢险加固工程.docx(5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某古城墙南小城抢险加固工程第一章总论1一、项目概况1二、报告编制根据及原则1三、结论4第二章文物概况5一、文物概况5二、地理位置7三、价值评估7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2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2二、项目实施的紧迫性12三、项目实施的可行性14第四章遗址现状及要紧病害及成因17一、病害类型及分布规律17二、病害成因21第五章项目建设选址24一、地点与地理位置24二、场址土地权属类别及占地面积24第六章工程方案25一、研究试验25二、施工前准备工作28三、墙体加固29第七章节能节水措施39一、编制根据39二、设计原则41三、综合能耗计算41第八章环境保护设计42一、场地环境现状42二、项目对环境的
2、影响42三、环境保护措施42第九章项目实施与组织管理43一、项目实施43二、组织管理43第十章实施进度计划45一、项目建设工期45二、项目实施进度45三、项目进度计划表45第十一章工程招投标47一、概述47二、招标内容47第十二章投资估算50一、投资估算根据及说明50二、投资估算51第十四聿资金筹措55一、资金筹措55二、资金使用计划55第十五章效益分析56一、社会效益56二、经济效益57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58一、结论58二、建议58第一章总论一、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某古城墙南小城抢险加固工程2、项目单位某市城墙管理处3、项目建设地点某古城南城墙外侧。4、建设范围及内容本项目拟对某古城墙南小城
3、现存的18段零星城墙遗址(总长Iooo米,总面积约6000余平方米)进行抢险加固。5、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本项目总投资3550.41万元,其中:工程费用2834.19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453.22万元,基本预备费262.99万元。资金来源:申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6、项目建设工期两年半(2017年2月一2019年8月)二、报告编制根据及原则2.1 编制根据(1)某南小城北段城址抢险加固工程勘察报告;(2)中华人民共与国文物保护法(1997修订);(3)中华人民共与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4)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2003);(5)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6)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7)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8)土层锚杆设计与施工规范(CECS22:90);(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Io)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1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12)有关工程设计规范及手册。2.2 编制原则(1)本项目为文物本体的抢险加固工程;(2)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设计;(3)遵循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完整性的原则;(4)在保证遗址稳固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遗址及周边自然环境的工程干预;(5)在设计中尽量使用传统的工艺
5、与材料,保证遗址环境的原始状态;(6)本工程要紧使用锚杆锚固、裂隙充填注浆、渗透注浆、支顶加固等技术方对遗址本体进行加固;(7)工程实施过程中,应按照文物保护工程法规要求进行相应的考古调查。三、项目概况及建设条件3.1 项目概况南小城位于某古城南瓮城两侧,北依南城墙,南邻北都街。交通便利。周边地势平缓,北侧略高。地理坐标N40o04,53.68,E113o17,27.70,海拔高程1024米。南小城位于某古城南城墙外侧,明代天顺年间巡抚韩雍修筑,原城墙周长3684米,南北垂直距离为1230米,北距主城80米。中间筑护城河,有吊桥与主城相通。形状相当于一把“悬挂的钥匙”。南小城北端略呈棱形,南侧
6、为纵长方形。其中北墙东西长630米,东西最宽处795米,最窄处214米。修筑敌台约30座。设四门,上各建阁楼;东、南、西名为“迎晖”、“永与”、“永丰。南小城后多次增修、加高、加砖、加女儿墙。万历二十年(1592)南小城北门楼阁改建为文昌阁。南小城特殊的形制设计,关于操纵某城南开阔的平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拟进行抢救性加固工程的某古城墙南小城,共有18段零星城墙遗址,总长IOoO米,总面积约6000余平方米。南小城是某古城的重要构成部分,2016年与某古城墙一起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某古城墙、东小城、北小城形成的特殊的凤凰单展翅的城防格局,在中国的城防设置中是仅有的一例,为研究我国古
7、代城防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历经600余年悠久的历史,南小城城墙早已失去原有的军事防御功能,但这城墙所蕴含的古代军事政治制度、生产生活方式、工程技术与材料、城市变迁等信息,永远是我们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3.2 要紧建设条件该项目符合某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符合古城保护规划要求,符合城市用地规划要求;项目选址落实,场地满足建设与施工条件。水、电等各项配套条件良好,能够满足项目建设需要。三、结论本项目符合国家法律政策要求,既能使历史的文脉连续,又能反映着城市的个性与特性,与特殊的艺术魅力。在保护有形的文物古迹、开发新的建设之外,更加保护与进展了名城的无形物,即文化内涵,既保护名城的历史真实,
8、又保护名城的生活真实。使得城市的进展融合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与历史深度,使其具有历史感,历史文化名城才真正成为人类的瑰宝。本项目的建设符合某市规划要求,建设规模合理,工程技术方案可行,国民经济评价可行。第二章文物概况一、文物概况某有2300多年的城建史,残存有战国、汉、北魏、辽金、明代的城墙遗迹,是某城市建设最重要的历史见证。考古调查发现:在操场城东、北、西三面从外向内依次倾斜叠压着明代、北魏、汉代、战国时期的夯土墙体。战国、汉代时期的平城南墙到达明府城主城北墙位置。现武定门西门东侧邻近保留四个时期的夯土墙。府城主城北墙中段与操场城南墙对应部分从北向南依次有明代、北魏、汉代与战国夯土墙夹层。府城主
9、城北墙两侧及东、南、西三墙从外向里依次有明代、唐代、北魏时期夯土墙体。北魏夯土层选土较纯,通常用深浅二色土夯成。夯层厚度在713厘米间,用圆底石夯具与平底圆形金属夯具夯筑。包含物有汉代陶片瓦片与少量北魏前期陶片,但不包含磨光黑瓦等平城晚期的遗物。现存的某城墙是明代徐达在旧城墙的基础上增筑的。明正德某府志卷二城池记“洪武五年(1372)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南之半增筑,周十三里,高四丈二尺,壕深四丈五尺,以砖外包。门四:东日与阳,南日永泰,西日清远,北日武定。上各建楼,角楼四座,敌台楼五十四座,窝铺九十有六西北角楼,制模宏敞,往来缙绅,多留题咏”。明初增筑完工的某府城,仅是有四门瓮城的大城。东西长1
10、876米,南北长1768米,周长约13里,面积约3.28平方公里。城墙基础是石条垒砌,墙体用“三合土”夯筑,外包青砖。城墙高约14米,上筑580对垛子。四面伫立54座望楼、4座角楼(控军台)、96座窝铺。城墙外侧筑52座马面(墙墩子)。四门内侧各有斜坡马道,可通车马。“景泰间,巡抚年富于城北筑小城,周六里天顺间,巡抚韩雍筑东小城、南小城,各周五里,池深一丈五尺。南小城门凡四”。三座小城既独立成城,又与主城间有吊桥相连,相互配合,互为符角,牢固防守。“嘉靖三十九年,巡抚李文进加高南小城八尺。万历二十年,南小城北门楼改建文昌阁。二十八年,总兵郭琥砖整女墙。三十年巡抚记房守土重修”。大自然的作用与战
11、争的侵害,使城墙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故不断修补、完善。顺治五年,姜璞降而复叛,清军屠城、削城墙5尺,某废,成为一座荒城。乾隆十二年,知县谢廷俞详请重修大城、南小城、北小城。二十八年,知县宋乾金详请重修南关城门、吊桥基址,大城女墙,西门马道、吊桥、南门、西门。三十九年,知县吴麟重修南门城楼O从洪武五年(1372)到隆庆年间(15671572)南小城的完工,某城墙的建造费时约200年。敌楼、角楼林立,瓮城、月城、罗城护卫,再加上护城河的有效阻挡,防御作用巨增。从明代开始在土筑的城墙外侧包砖,并不断增高、加宽城墙,进一步强化了城池的防御能力。2008年,某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某古城保护与修复的决定拉开了
12、修复某古城墙的序幕,到2015年基本完工。修复后的城墙本体长度为7153米,其中东城墙长1800米,瓮城本体长度628米,月城长度1326米。南城墙外侧修复关城437米,耳城364米。城墙、瓮城的本体高度12米,外加女墙2米,内外两侧均用砖包。修复城门大门楼、二门楼各4座,望楼48座,箭楼、月楼各4座,控军台(角楼)4座。南城墙外侧至北都街北侧的北小城北段,拆除了周边建筑,平整了周边地形,并做了绿化处理,遗址周围增设了石质护栏,予以现状展示。这次修复基本恢复了明代某城墙的格局,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二、地理位置南小城位于某古城南瓮城两侧,北依南城墙,南邻向阳街。交通便利。周边她势平缓,北
13、侧略高。中心她理坐标N40o04,53.68,E113o17,27.70,海拔高程1024米。三、价值评估3.1 历史价值某于汉代始置平城县。北魏天兴元年(398)在平城建都,用汉平城为“平城宫”后,汉平城消失,仅存土城墙痕迹。从汉代,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辽金、元代,平城一直在原她存在,洪武五年(1372)大将军徐达缩其“南之半”而改为“新某城”,某城墙时至今日依然是某城的象征,一座城池,历经千年,原地未动,这在中国都城史上是罕有的一例。某是晋商文化最早的起源她。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元代某路境内的居民,很大部分“以商工为业、明代,某军镇经济的畸形繁荣,带动了某全省商贸行业的蓬勃兴起,某境内
14、唯一的对外口岸就设在塞北的长城古堡,某马市的开放,促进了对外贸易的进展。某军镇经济的畸形进展是“茶马古道”开通的诱因。明代,中央为了防止蒙古贵族不断南侵,沿长城一带设“九边”,某镇因“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居边隅之要害,为京师之藩屏”的重要军事地位而倍受关注。除了不断增筑的某城外,还在某一线布置了雄厚的军事力量。长年战争的军费及人员开支,一度占到明王朝财政收入的1/4。“开中法”的实施,促使商人把军粮饲草积极运送边城,以换取一定数额的食盐经营权,从而保障了边疆地区的军饷供应。同时某的军械制造业亦十分发达,药材、皮货、煤炭等商贸活动特殊活跃,使某成为一座物产丰饶的府城。明王朝将
15、某镇的功能定位为既能扼守京师安全的门户,又能确保京师对外联络的“陆路口岸北方各少数民族“进贡”中央,需在某同意查验、候旨进京。西域各国贡使进京也需在某“候旨进京”。关于外国商人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因而某算得上是一座对外开放城市。陆路口岸的存在,促进了某经济的繁荣。明代马市的设置,使某成为对外贸易的场所。马市的开放,促进了双边贸易的繁荣,活跃了某各项经济的进展,使某城为远近闻名的互市之都。带动了明代晋商的不断兴起。无形中进展起一支庞大的晋商大军,带动了整个某经济的进展。南小城作为某古城的重要构成部分,默默记载了某古城从北魏国都到明清重镇的城市历史。3.2 艺术价值明初“增筑”的某府城,是在旧土城的
16、基础上修成的,略成方形。作为明代边防重镇又兼府城的某,特殊的设计、强化了城池的防御功能,在城池建制上有其自己特殊的风格。(1)南小城与与某古城墙、东小城、北小城形成的特殊的“凤凰单展翅”的城防格局,是中国古城建造史上是仅有的一例,表达了某古城的营造艺术。(2)不方亦方的主城设计,是功能与城建艺术的完美结合。明代修筑的某城墙,周13里,四面城墙距离不等,随她势高低曲直变化,合围成一座大型府城。中轴线大致与地理子午线吻合。后续的南小城与主城的中轴线重叠,成为主城与翼城的中脊,操纵了府城的规模与容量。墙体外侧下层以石条、石板、石方、石柱构筑基础,土衬石以上砌砖。墙体内部用三合土夯筑。美观牢固,有效防
17、止“火铳”等武器的攻击。城墙上设置580座垛口,便于射击与保护自我。主城设四座城门,外置方形瓮城,旁辟偏11o外侧再筑月城,形成主城、瓮城、月城三位一体的镇城建筑,也就是说假如要进入主城,需通过三道城门才能进入。而且城门均不在一个方位上,需拐弯变向才可进入,有效防止骑兵的冲击。(3)小城的设置,因她制宜,表达了明代城防艺术的高超水平。景泰年间(14501456)筑北小城,周6里。天顺年间(1457-1464)筑东小城、南小城,各周5里。池深一丈五尺。3座小城的设置,拱立于主城之外,成为主城的外围屏障。特别是南小城“Y”字形的结构,十分奇特,从现有城墙基础部分来看,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该段地形
18、的一个长条形的坡地而建,构成某城“凤凰城”的独有形制。(4)牢固的城墙与马面,增加了城墙的节奏感与造型美。某城墙的外墙使用齿形设计,马面通常突出墙体约13-15米,宽通常在1725米间,马面间距96115米。城墙四面共置48个马面、4座角楼,不但增加了监视策应、侧射与夹击登城敌人的诸多防御能力,而且造型变化具韵律美,突显城墙雄伟气势。(5)城楼的设置,表达出“非壮丽无以重威”的立意,展示出城的大势磅礴。“某某东南西三门城楼与城同为洪武五年(公元1372)大将军徐达所建,为现在明代木构之最古者,诸楼平面均为凸字形,后部广五间,其前突出部分广三间,全部周以回廊。楼之外观,分上中下三层,檐三层。下两
19、层檐之上缘,即紧沿其上层窗之下口。每层均较下一层收入少许,屋顶前后两卷相连,均为九脊顶”。城墙下设窝铺96处,用于屯兵备战,便于迅速反应、快速出击。(6)文峰雁塔,表达了古城某浓郁的人文气氛。天启四年(1624)由知府陈文卿于南城墙的南偏东处建一座八角七级空心砖塔,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某府城雁塔选址在城墙上,寓意高过别山。塔形高耸,隐喻文笔尖峰,企盼“昌我文人二(7)护城河与桥梁,是城市防御与景观的完美结合。在距主城约40米处,修筑护城河,一来为修城取土方便,二来设置护城河,加强镇城的军事防御能力。吊桥的设置,便于行走与主动管理。护城河的设置对历来缺水的某古城来说,无疑也是一
20、条靓丽的风景。3.3 科学价值(1)某城作为晋北防御体系的中心,与长城沿线的卫所、堡城、关隘等构成严密与军事防御体系,某牢固的城防设施达到了中国古代城墙建设的最高水平。至今“凤凰单展翅”的整体形态、四面环护的城墙都基本储存完好,城内十字中轴线、棋盘式路网与标志性建筑均严格遵循礼制建设。对研究明清府城规模形制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2)土遗址是古代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某境内存在大量的古堡、古镇遗址,均属此种类型。而我省在此方面没有专业的保护队伍开展此项工作。通过对南小城的建筑工艺、历史修复技术的研究,与病害调查、病害机理、加固保护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能够总结出一套完整的适合于某土遗址保护的技
21、术,为保护同类遗址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可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培养一支属于我们某本土的土遗址保护队伍。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南小城的18段城墙中,绝大部分墙体结构损毁较严重,基础条石及外包砖无存,仅存夯土墙体,同时不一致程度残损,墙体顶部地面无存,顶部杂草众生,储存状况较差,其中09、10号墙体要紧墙体被毁,仅存基础。残损面积共计约12000平米。现场调查说明,现存的病害类型包含:城墙墙面鼓胀、剥落,表面风化酥碱,顶面与侧墙面裂隙、倒塌,植被病害,与人工开挖造成的洞穴、残断、倒塌等等。长期的风雨侵蚀与多年来社会保护意识的缺乏导致的人为破坏等是造成城墙病害的要紧因素。建国以来,由于
22、基本建设,城市改造拆除,自然倒塌等原因造成墙体降低、断开、变窄。其次是城墙包砖被拆除、使防水,防风化性能减弱,加上居民依墙建房、挖洞、取土,使排水不畅、底部潮湿,上部开裂又无力维修造成塌方,逐步形成了自生自灭的后果。除01、09、10、11、16、17、18号墙体全部及04、12号部分墙体周边较为空旷具备修复条件外,其余的9段墙体被小区、民房包围,甚至成为民房的一部分,多处墙体缺口成为居民来往通道,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南小城墙体存在的病害及险情严重影响文物本体及邻近居民的安全,南小城的抢救性加固工程迫在眉睫。二、项目实施的紧迫性南小城所处区域为大陆性半干旱气候,一年冬夏与一日早晚温差大,雨水少但
23、相对集中,春秋风大,南小城各段城墙由于长时间暴露于室外,冻融、风吹雨蚀等自然与过去无人看管等因素,导致墙体存在裂隙、倒塌等病害,严重影响文物的稳固性,对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南小城建于明代天顺年间,原城墙周长3684米,经历600多年风雨侵蚀,毁损严重,病害较多,由于常年无人管理,保护不善,导致人为破坏及其严重。特别是解放后,城门、敌楼毁坏殆尽,仅残存墙体痕迹,且被北都街、迎宾街、永泰南路等街道与居民区等现代建筑与道路分割为数段。调查中发现,现有的18段墙体,最高还储存有56米的高度,宽度亦达78米,墙体时断时续,残存总长度1000米,曾经宏伟的城墙大多湮灭于现代修建的楼群中
24、,但其基本格局在残存痕迹中还可辨识。根据某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8年8月28日作出的关于保护某古城的决议、2000年3月2日通过的某古城保护管理条例,某古城的保护已列入城市总体规划,是市政府及全体市民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2008年以来,某市开展了“某古城保护修复工程”,先后完成了东半城城墙、东城门楼及瓮城、南城门楼及瓮城、北城门楼及瓮城、西半城城墙、西城门楼等修复工程,南小城作为某古城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其保护工作应当尽快开展,以习惯某古城修复保护的大格局。三、项目实施的可行性3.1 基础工作2004年11月15日至2004年12月底,由市古建所组织,历时45天,由10多位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墙 小城 抢险 加固 工程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71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