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梳理详解(25页汇编).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90490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5.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梳理详解(25页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梳理详解(25页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梳理详解(25页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梳理详解(25页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梳理详解(25页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梳理详解(25页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梳理详解(25页汇编).docx(2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梳理详解(25页汇编)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细目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防治,以及养生和生命本质等内容的一门科学,是世界医学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细目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 .发源于先秦之春秋战国,形成在战国至秦汉时期。2 .形成的标志一黄帝内经问世。3 .伤寒杂病论一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4 .神农本草经一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5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一寒凉派;张从正一攻下(邪)派;李呆一补土派;朱震亨一养阴派。细目三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

2、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细目四辨证论治病,即疾病。疾病的这一概念反映了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症:症状+体征。症状一自我感觉,体征一检查结果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第二单元精气学说1 .精的概念首见于老子的道德经。2 .精的概念源于“水地说”。3 .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4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5 .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1.阴阳的基本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关系对立制约寒者热之,热着寒之

3、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动极者镇之以好,阴亢者胜之以阳“镇、杀、盛”等互根互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互根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生阳长,阴杀阳藏阳在外阴之使也,因在内,阳之守也互用病机: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治疗: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生理:昼不精,夜不冥交感互藏天地云雨,万物化生消长平衡冬天-春天:阴消阳长量变夏天-秋天:阳消阴长对立制约一此消彼长(敌人)互根互用一此长彼长(合作)相互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转化是由条件的/质变“重、极、甚”等热重必阴,阴重必阳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阳阴色泽鲜明晦暗声息高亢宏亮低微无力症状热、燥、动寒、泗、静脉象数、浮、大、洪、滑迟、沉、小、细、涩病变

4、部位表、外、上里、内、下(2)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为总则及火、壮水一治阴治阳/阴药加阳药、阳药加阴药一求阴求阳病理治则病机治法阴阳偏盛实则泻之,损其有余阳盛一实热热者寒之阴盛一实寒寒者热之阴阳偏衰虚则补之,补其不足阳虚一虚寒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一阴病治阳治啥啥虚求啥啥虚阴虚一虚热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一阳病治阴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阴虚为主)阴阳两虚阴阳双补阳损及阴(阳虚为主)阴阳格拒阴盛格阳真寒假热反治、从治热因热用阳盛格阴真热假寒寒因寒用亡阴亡阳亡阳四大症: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共同:汗出大亡阴四大症:面色潮红、汗出如油、四肢温热、脉疾数(3)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四气温、热阳;寒、凉阴五味

5、辛、甘、淡阳;酸、苦、威阴作用方向升、浮阳;沉、降阴事物阴阳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白天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夜晚前半夜阴中之阴后半夜阴中之阳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脏腑分阴阳上肺肃降阳中之阴少阴心推动阳中之阳太阳中脾阴中之至阴下肝升发阴中之阳少阳肾封藏阴中之阴太阴季节分阴阳春:少阳夏:太阳秋:少阴冬:太阴脏腑及生理组织的阴阳划分形体组织-阳皮肉阳皮一阳肉一阴筋骨一阴筋一一阳骨一阴脏腑-阴五脏一阴心肺阳肝肾一阴六腑一阳肢体经络分阴阳肢体四肢内侧一阴外侧一阳躯干后背一阳胸腹一阴经络十二正经三阴+三阳奇经八脉阳脉之海一督脉阴脉之海一任脉络脉体表及上部一阳络内脏、深层、下部一阴络六淫分阴阳

6、阴寒、湿阳风、暑、火(热)不分阴阳燥第四单元五行学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嵇”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五华:爪面唇毛发五脉:弦洪缓浮沉自然界五行人体五音天干五时五味五色五化五J.五方五季五*五铲.五官三情志五声液变动角甲平葭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泪握Zkl微丙日苦赤长着南夏火心小舌脉耳笑汗忧宫及日甘黄化湿中长脾胃口肉思歌涎啰商庚日辛白收燥西秋金监大鼻皮悲岸济咳羽壬在成里藏寒北冬水肾膀耳骨恐叫)唾栗4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5 .难经比喻为“母”与“

7、子”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以火行为例,生我者为木,我生者为土,这样就称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6 .五行的关系:生理:相生相克,病理:相乘、相传、母病及子、子病及母7 .内经称作“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如以火行为例,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这样就称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8 .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故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9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即相克太过。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10 .五行

8、相俺,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11 .从本胜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腔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现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色赤,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12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第五单元藏象学说“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

9、的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脏”。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直补”,“六腑宜泻”。脏腑组成名称结构特点功能特点五脏肝、心、脾、肺、肾实质性器官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泄满而不能实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空腔性器官受盛和传化水谷泄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空腔性器官化生和贮藏精气满而不实第六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 .心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1)主血脉(2)心藏神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3)心的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气下降生理称谓:君主之官生之

10、本五脏六腑之大主阳脏火脏2 .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主气、司呼吸肺主一身之气的运行体现在调节气机;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在生成宗气。(2)主行水依赖肺气的宣降运动!肺为水之上源!(3)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依赖肺气的直降运动!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4)肺的生理特性一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生理称谓:气之本气之主“水之上源”“脏之长”肺为华盖肺为娇脏3 .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主运化运化食物;运化水液。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依据是脾主运化水谷!(2)脾主统血控制血液在脉内的运行(3)脾的生理特性脾主升清(升输清气、升提脏器);脾喜燥而恶湿!;脾为孤脏生理称谓:脾为孤

11、脏、中央之士以灌四傍、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4 .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主疏泄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调畅情志活动;通调排精与排卵;(2)肝主藏血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3)肝的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主升发:指肝具有升腌一身阳气,条畅气机的作用。生理称谓:将军之官、肝为刚脏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化生“天癸”的主要物质是肾中精气!)(2)肾主水(3)肾主纳气有助于呼吸保持一定深度!(4)肾的生理特性主蛰守,指肾具有潜藏、封藏、闭藏的生理特性,亦是其藏精功能的概括。其纳气、主生殖、主二便等功能均是封藏之本的体

12、现。肾气上升,肾阳鼓动肾阴,合化为肾气上升以济心。生理称谓: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封藏之本备注:各脏腑的称谓:1、君主之官-心,相傅之官-肺,仓縻之官-脾,将军之官-肝,作强之官-肾2、娇脏-肺,刚脏-肝,阳藏(火脏)-心3、生痰之源-脾,储痰之器-肺4、气之主-肺,气之本-肺,气之根-肾,生气之源-脾5、胃之关-肾,孤脏-脾,孤腑-三焦6、生之本-心,气之本-肺,仓廓之本-脾胃,罢极之本-肝,封藏之本-肝,先天之本-肾,后天之本一脾素问-凌兰秘典论篇心-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一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膻中-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胆-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脾胃-仓之官,五味出焉大肠-传导之官

13、,变化出焉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作强之官,技巧出演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脐胱-州都之官,津液出焉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心与肺的关系:气血关系(心血运行+呼吸吐纳)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心与肝的关系:血液的运行、精神、思维意识心与肾的关系:心皆相交、水火既济、君相安位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方面。肺与肾的关系:水液代谢、呼吸运动、阴阳互资肝与脾的关系:肝的疏泄和脾的运化-血的生成、贮藏及运行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互用方面。肝与肾的关系

14、: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藏泻互用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神、五液和季节之间的关系五行五脏五体五官五志五神五液五华五时木肝筋目怒魂泪爪春火心脉舌喜神汗面夏土脾肉口思意涎唇长夏金肺皮鼻悲魄涕毛秋水肾骨耳及二阴恐志唾发冬第七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1 .胆的生理功能(1)贮存与排泄胆汁(2)胆主决断,调节情志胆:又称“中精之府、中正之官、中清之官”(唯一既是六腑,又是奇恒之JW)2 .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胃主受纳,是指胃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生理功能。故胃又被称为“太

15、仓”、“水谷之海”。腐熟即初步消化的意思。水谷在胃不断蠕动和胃阳气蒸化作用下变成食糜。胃被称为“水谷气血之海”。胃的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胃:又称“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五脏之本、五脏六腑之海”喜润恶燥(胃、肺、大肠)3 .小肠的生理功能(1)受盛化物(2)泌别清浊(3)小肠主液利小便以实大便。口舌生疮+小便赤痛是心与小肠的问题。只有小便是膀胱的问题4 .大肠的生理功能(1)大肠传化糟粕(2)大肠主津津清稀,无营养,分布于皮肤、肌肉、孔窍,流动性大5 .膀胱的生理功能(1)汇聚水液一津液之府(2)贮尿和排尿“州都之官,津液出焉”6 .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孤府”。生理功能:通行诸气

16、一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运行于全身。“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难经)运行津液津液运行以三焦为通道。三焦对津液代谢的协调作用,称为“三焦气化”。中医学认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通道是三焦!“决法之官,水道出焉”细目二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脾与胃体现为燥湿相济的脏腑关系是脾胃!被称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的是脾胃!第八单元奇恒之腑细目一脑又称“脸之海”,明代李时珍称“脑为元神之府”。功能1、主宰生命活动:髓海、元神之府2、主管感觉运动3、主管精神意识神又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由心、肝、肺、脾、肾五脏主司,即所谓“五神脏”。细目二女子胞又称“胞脏、子宫、子脏、胞宫、不叫子胞”O冲任肝肾功能:1、生

17、理功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2、与天癸的关系(置精+肾气=充盈化生天癸)3、与经脉的关系(冲为血海+任主胞胎)4、与心、肝、脾、肾的关系密切(没有肺)。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细目一精人体之精:(先天-肾)父母的生命物质+(后天-脾胃)水谷精微“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分类:构成: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功能:脏腑之精+生殖之精,精转化为气。细目二气(不断运动的)人体之气来源: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后天水谷精微+自然界清气人体之气有关脏腑: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气的功能:推动与调控作用(小儿发育不良、早衰、老年痴呆、不孕不育)温煦

18、与凉润作用(体温、怕冷、手脚冰凉)防御作用(正气寸内、易感冒、免疫力低下)固摄作用(血液、精液无故外流)中介作用(得气、感应、传导)气机的运动升-从下而上(气机失调时:气陷)降-从上而下(气机失调时:气逆)出-自内向外(气机失调时:气闭)入-自外由内(气机失调时:气脱)运动、气机调畅(气机失调时:气滞)元气含义:原动力、最根本、最重要的气分布:发于肾(肾精+肾推动功能),脾后天生成,三焦为通路功能: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宗气含义:谷气+自然界清气-聚于胸中“气海”,即膻中穴分布:聚于胸中,上出息道,贯心脉,沿三焦下行功能:1、走息道以司呼吸2、贯心脉以行气血3、主司视、听、言、动营

19、气(生成来源于脾胃)含义:行于脉中,又称“营血、营阴”分布:脉中到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卫气(生成来源于脾胃)含义:行于脉外,又称“卫阳、水谷之悍气”分布: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与肓膜,散于胸腹功能: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膑理(汗孔开合)细目三血脉为血之府血的功能:濡养作用+化神作用(血液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与血的形成最密切的一脾,没有肝与血的运行最密切的一心,没有肾细目四津液津: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之中,起着滋泗作用的液: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之中,起着濡养作用的津液的彩成:脾、胃、小肠、大肠津液的输布:肺宣降脾散精肾蒸腾气

20、化三焦通路疏泄肝与水液代谢密切的关系:肾+脾+肺+三焦津液的生理功能:滋润和濡养作用;化生血液,调节血液浓度;运输废物。细目五神人体之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分为广义和狭义之神。五神归属五脏,肝心脾肺肾魂神意魄志五志归属五脏,肝心脾肺肾怒喜思悲恐细目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气与血的关系通常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2 .气与津液的关系气对注液: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液对气:津能生气;津能载气(吐下之余定无完气)3 .精、血与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夺血者无汗、夺汗

21、者无血)4 .精、气、神之间的关系一称为人身“三宝”。气能化精、气能摄精精能化气、精气能化神神驭精气第十单元经络(详见针灸学)第十二单元病因细目一六淫1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2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3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著为阳邪,其性炎热;署多升敬,耗气伤津扰神;著多挟湿。4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5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6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为阳邪,

22、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火易致肿疡。细目二疣气疾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细目三七情内伤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1)七情损伤相应之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2)七情首先影响心神(七情内伤致病,首先损伤的脏是?)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七情致病最易损伤的内脏是?)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过怒使肝气上逆喜则气缓:过喜则心气涣散。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使脾气郁结。悲则气消:过悲导致肺气消耗。恐则气下: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而陷于下。惊则气乱: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3)多发为情志病(4)影

23、响病情变化细目四饮食失宜“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胭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多食,吃的太多,伤其所克。)多食影响本脏腑。看问法细目五劳逸失度1 .过度劳累劳力过度(体劳)一伤肺脾;劳神过度(神劳)一伤心脾;房劳过度(房劳)一伤肾精和肾气。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2 .过度安逸细目六痰饮痰饮:稠厚为痰、清晰为饮。痰饮一悬饮一支饮一溢饮,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关系较大。痰饮的致病特点(1)阻滞气血运行;(2)影响水液代谢;(3)易于蒙蔽心神;(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细目七瘀血瘀血病证的共同特点,一

24、是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或夜间痛甚;二是肿块,外伤于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痛;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则成瘤积,按之痞块,固定不移;三走出血,血色多呈紫暗,并伴有血块;四是色紫暗,久瘀可见面色焦黑,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曲张等症;五是肌肤甲错,或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第十三单元发病细目一发病的基本原理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正气在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环境;体质;精神状态。细目三发病类型1 .感邪即发一又称卒发、顿发,指感邪后立即发病。2 .徐发一缓发(感邪后缓慢发病)3 .伏而后发一感

25、邪后,病邪在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作用下,过时而发)外感病一“伏气温病”(“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发病形式属于一伏而后发)外伤病一破伤风、狂犬病4 .继发5 .合病一首见于伤寒论。指外感病初起时两经同时受邪而发病。6 .并病一指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的发病特点,也可指具体疾病的病后增病,即可视为并发病证。7 .复发第十四单元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1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真实假虚:又称为“大实有羸状”。指病机本质为“实”,却见某些假“虚”之象的病理变化。如因瘀血内阻而出现的妇女崩漏下血等。真虚假实:又称为“至虚有盛候”O指病机本质为“虚”,却见某些假“实”之象的病理变化。如脾气虚弱,运化无

26、力指食少脱腹胀满;气血亏损,血海空虚之女子经闭等。2 .邪盛正衰与疾病转归的关系邪正相持指在疾病过程中,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病理过程。又称为“邪留”或“邪结”。正虚邪恋正气已虚,余邪未尽,但正气难复,病处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为邪正相持的特殊病机。3 .实的病机特点:主要表现为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邪气虽盛而机体正气未衰,尚能积极与邪抗争,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可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应比较剧烈而有余的证候表现。4 .虚的病机特点:主要表现为机体精、气、血、津液等的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正邪斗争难以出现较为

27、剧烈的反应,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证候表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细目二阴阳失调1 .阴阳偏盛(1)阳偏胜实热证!(2)阴偏胜实寒证!2 .阴阳偏衰(1)阳偏衰虚度证!(2)阴偏衰虚热证!3 .阴阳互损阴阳两虚!4 .阴阳格拒是指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为在阴阳偏胜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1)阴盛格阳是指阴寒偏胜至极,塑闭于内,迫阳浮越于外,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阴寒内盛是疾病本质。因格阳于外,现真度假热证。可在原有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蜷卧、脉微欲绝等寒盛于内表现的基础上,又出现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等假热之象。(2)阳盛格阴指邪热极盛,

28、深伏于里,阳气被遇、郁闭于内,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于外的病理状态。阳盛于内,邪热炽盛为疾病的本质。由于阳气壅遏深伏于内,格阴于外,故现真热假寒证。可在原有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有力等热盛于内表现的基础上,又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故称为真热假寒。5 .阴阳亡失(1)亡阳临床多见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衰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危重征象。(2)亡阴临证多见烦躁不安、气喘口渴、手足虽温,但大汗欲脱等严重的外脱不守征象。由于机体的阴和阳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阴亡则阳无所依附而散越,阳亡则阴无以化生而耗竭,故亡阴可以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也可继而出现亡阴,最终导致“阴阳高决,精气乃绝”

29、,生命活动终止而死亡。6 .阴阳转化阴阳的转化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细目三精、气、血失常1 .精的失常2 .气的失常(1)气虚(2)气机失调形成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的病理变化。D气滞肺气夔滞胸闷、咳喘;肝气郁滞一胸胁少腹胀痛;脾胃气滞一腹胀而痛,时作时止,得矢气喷气则舒。2)气逆肺气上逆咳逆上气;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暧气;肝气逆上一头胀痛、面红、目赤、易怒。3)气陷气陷是在气虚的基础上表现以气的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也属于气的升降失常。与脾气虚关系最密切。上气不足则头目失养致头晕、眼花、耳鸣。中气下陷胃、肾、子宫、肛门位置相对下移,少腹胀坠,便意频频、疲乏无力、气短声低、

30、面色不华等。4)气闭5)气脱3.血的失常(1)血虚(2)血运失常1)血瘀2)出血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细目五内生,五邪”“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细目六疾病传变1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体质因素;病邪因素;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生活因素。2 .既病防变包括早期诊治、防止传变(如阻截病传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等。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细目一预防治未病的概念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统称为“治未病”。未病先防(1)养生以增强正气。其措施主要有:顺应自然,养性调神护肾保精形体锻炼调理饮食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2)防止病邪侵害。其措施主要有

31、:避其邪气,药物预防以防止病邪伤害。既病防变(1)早期诊治;(2)防止疾病的传变:阻截病传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细目二治则1 .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住于治则治法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2 .正治与反治(1)正治(又称“逆治”,治病求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2)反治(又称“从治”,治病求本!)热因热用以热治热,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真寒假热假热征象病证。适用范围:阴盛格阳的真度假热证。治法:用温热方药以治其本。寒因寒用以寒治寒,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病证。适用范围: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治法:用寒凉药清其内热。塞因塞用以补开塞

32、,用补益药物来治疗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范围:因体质虚弱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治法:以补开塞,主要是针对病证虚损不足的本质而治。通因通用以通治通,指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通泻症状的实证。适用范围:因实邪内阻而出现通泻症状的真实假虚证。治法:以通治通,针对邪实的本质而治。3 .治标与治本(1)缓则治本肺癌咳嗽;气虚自汗。(2)急则治标微胀腹水;大出血;二便不通。(3)标本兼治气虚感冒;阴虚感冒。4 .扶正与祛邪(扶正法则适用于虚证!祛邪法则适用于实证!)5 .调整阴阳“阳中求阴”,即在补阴时应适当配用补阳药。“阴中求阳”,即在补阳时应适当配用补阴药。6 .三因制宜(1)因时制宜“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指的是季节、气候(2)因地制宜“西北之气,敬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3)因人制宜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天细目一养生1 .养生的原则包括:顺应自然。形神兼养。调养脾胃。因人而异。2 .养生的方法主要包括:适应自然,避其邪气。调摄精神,内养真气。饮食有节,谨和五味。劳逸结合,不可过劳。和于术数,适当调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