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92323 上传时间:2023-09-0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30.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西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西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西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西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docx(3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西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讨论稿)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西方位市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二零二三年八月一、规划背景1(一)发展形势1(二)发展基础3(三)发展不足5二、总体要求7(一)指导思想7(二)基本原则7(三)发展定位9(四)发展目标9三、空间布局11(一)一先导:氢能产业创新发展先导区11(二)两基地:科技研发基地和氢能关键材料制造基地11(三)多场景:构建多个氢能应用示范场景12四、重点任务14(一)布局氢能创新链14(二)完善氢能装备制造链17(三)培育燃料电池产业链20(四)拓宽示范应用场景21(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23(六)打造氢能产业集群25(七)加强区域产

2、业协作26(八)推动产业质量提升28(九)持续优化发展环境29五、政策体系31(一)支持产业生态建设31(二)支持科技创新攻关32(三)支持氢能装备制造32(四)支持氢燃料电池发展33(五)支持多领域示范推广33(六)支持基础设施建设34六、保障措施34(一)加强组织领导34(二)力口大金鬲虫扶持34(三)健全统计机制35(四)建立评估机制35(五)做好宣传引导35,y1刖百氢能作为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可循环利用的二次能源,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可以有效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推动

3、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氢能产业能与汽车、光伏风电、能源化工等产业深度耦合,构建氢能产业链,对西安提升发展能级、打造经济新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要求,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推动加氢站建设,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等低碳前沿技术攻关,加强氢能生产、储存、应用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和规模化应用。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部署了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各阶段目标,标志着全国氢能产业发展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陕西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

4、5年全产业链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打造“一核引领,两轴联通,三心支撑”的氢能发展格局,在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创新驱动、示范应用、金融支撑、质量提升、区域协作等方面提出了路径措施,为全省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陕西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陕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陕西省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C)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西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本规划的规划期

5、限为2023至2035年,是未来一段时期西安氢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形势1.全球氢能产业分工体系加速形成。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能源结构调整与技术变革,氢能制取、储运和燃料电池等技术日渐成熟,氢能成为未来全球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成为全球各国竞争的焦点,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与地区均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持续加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扶持力度,丰田、斗山等国外重点企业在氢能制储运技术、装备及关键材料制造等方面处于全球领先位置。全球氢能及氢能装备由示范应用逐步走向规模化推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球性氢能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正在不断完

6、善。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产业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Co2)排放,创造2.5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并在全球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2 .全国氢能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和用氢市场,氢能产业已迈入商业化培育阶段,初步掌握了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部分区域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及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呈现出积极发展的态势,有望带动形成十万亿级的新兴产业。全国各省市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陆续发布本地氢能产业发展指导性文件,已形成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氢能先行发展区。截至202

7、2年底,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100(X)辆,建成加氢站250余座,在建约50座,备案及规划数量超过百座。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30年,我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到2050年,氢能将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至少达到10%,产业链年产值约12万亿元,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3 .陕西氢能产业资源优势突出。陕西氢能资源丰富,化工副产氢超200万吨/年,约占全国12%,高品质副产氢20万吨/年,两百公里内终端用氢成本低于35元/公斤。预计至“十四五”末,全省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将达到6000万千瓦左右,绿氢潜在产能约8万吨/年。全省拥有大量氢能领域的优势企业和科研院校,在秦创原创

8、新驱动平合的支持与引导下,“产、学、研、用同步发展进一步深化,制氢、储运、电堆制造、动力集成、变速器及整车制造等方面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持续增强,可为全省氢能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同时,2022年陕西省印发了陕西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陕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陕西省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全省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4 .西安氢能产业发展迎来历史机遇。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全面实施,西安经济规模与城市骨架的不断扩大,节能降碳要求与能源需求持续加码,对氢能的需求持续增大。西安在上游制氢、中游制储运、下游应用各环节均具有一定基础,科技创新、装备制造

9、、关键材料等领域集聚了一批优质企业、落地了一批重点项目,全市涉氢项目计划投资总额近80亿元。同时,陕西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西安市氢能产业链提升方案西安市打造氢能产业集群实施方案(2023-2030年)等文件提出,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氢能装备研发制造中心、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氢能消费中心、以西安为牵头城市的氢能示范城市群以及榆林-延安-西安与西安-渭南-韩城两条城际氢能廊道,为未来一段时间西安氢能产业发展明确了目标方向。截止到2022年底,西安氢能产业链建设发展成效显著,氢能产业产值预估达到10亿元规模,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潜力十足。(二)发展基础1.西安区位优势显著。西安位于全国地理中心

10、区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拥有空港、国内唯一的陆港以及完善的铁路网、公路网,交通优势突出。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关中平原城市群与西安都市圈核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经济实力强劲、科教与人才资源丰富、城市功能优越、营商环境一流,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86.51亿元,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扎实基础。2023年,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资源吸附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5 .科技创新资源丰富。西安拥有西交大、西工大、西电、西安工大、长安大学等全国知名的氢能科研高校,西交大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西交大电气学院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

11、点实验室、西交大流体机械国家专业实验室等国家级实验室,航天六院、西工大新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在制氢、储氢、用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等方面,已形成一批技术成果。中国石油集团管材研究所在气态储氢材料领域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延长石油集团与陕煤化集团组建专业的技术研发工程中心,储氢材料研发中试基地正稳步推进,华秦新能源牵头建设了陕西省氢能创新中心、省氢能产业创新联合体、省氢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为西安氢能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增添新动力。到2022年,燃料电池、超材料、镁合金零部件等23项关键技术研发落地,相关发明专利申报超50余项,德创未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车用超材料零部件产业化项目荣获

12、2022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一等奖。6 .氢能企业加速集聚。截止到2022年底,西安氢能相关企业超30家,主要为氢能装备制造企业。隆基氢能、华秦新能源等企业绿氢制备及储氢装备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氢易科技实现了有机液态储氢商业化。西部材料、凯立新材料等企业具备催化材料、复合材料等氢能新材料研发生产能力,盛世盈创、秦氢元等企业具备电堆及核心部件研发生产能力,引进了重塑集团、旭氢时代等国内氢燃料电池系统总成及组装企业。德创未来、质子汽车等企业的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专用车等产品已实现商业化,法士特等零部件企业可以研发燃料电池车专用变速器、减速器、车桥等核心零部件,其中德创未来当选为2022年中

13、国智能网联汽车优秀企业,氢燃料电池商用车销售量全国领先。西咸新区维纳-长庆加氢示范站正式建成投运。7 .应用市场潜力巨大。西安工业覆盖41个行业大类中的36个,聚集了国内航天1/3以上、航空近1/4的科研和生产力量,工业领域的氢能应用市场广阔。西安是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四型”国家物流枢纽以及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承载城市,交通物流领域的氢能应用市场多样。西安作为特大城市与国家中心城市,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供给面临较大压力,在发电、储能、民用等领域存在迫切需求。陕鼓集团全球首次开发的“焦炉煤气自重整制氢+氢气直接还原“制备高品质脱氧球团技术已开展示范应用,陕燃集团、延长石油等

14、在天然气管道掺氢应用方面积累了一定技术优势,维纳氢能和旭氢时代首批氢能重卡正式交付并完成城际间运输测试。8 .商业模式不断创新。西咸新区头部融资租赁公司配合维纳运力平台业务链,形成了以氢能重卡车辆租赁和运管服务为主的业务模式,通过氢源差价、租金收入及调度管理服务费等路径实现了市场化运营。由秦创原科创母基金配合省金融控股集团、省财政投资集团及省内外社会资本等共同出资成立陕西双碳产业基金,在资本层面助推氢能产业上下游核心企业做大做强。陕西智库科学研究院正在攻克制氢成本评估的规范性问题,在建立制氢成本和碳排放的耦合关系上已有突破性进展,为西安建立国际化市场价格体系提供数据支撑。(三)发展不足1.产业

15、基础相对薄弱。陕西氢能产业基础雄厚,但西安本地氢源有限,化工、冶金、供能等方面的氢能应用需求较小,导致西安发展氢能产业的自发动力不足。当前西安氢能龙头及配套企业少且规模普遍较小,制氢、储氢、氢能应用、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等领域均有薄弱环节,企业间缺乏业务联系,缺少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专业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尚未建成,氢能产业整体处于起步阶段,成链成群态势尚未显现,与东部先进地区相比,基础相对薄弱。2 .创新效能歪需提升。西安氢能领域的科技创新资源众多,不过政产学研金服用的创新生态尚未形成,优质创新资源在技术流动和落地转化等方面存在突出短板,多数高校科研成果未能实现本地产业化。同时,质子交换

16、膜电解制氢、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等技术短期内难以实现产业化,储氢材料、液化技术、储氢装备制造、燃料电池及其零部件等领域相关企业技术水平整体较弱,长途安全运氢技术的瓶颈问题尚未解决。3 .示范应用亟待加强。氢能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储能、民用等领域,西安本地的应用市场丰富,但受制于氢源不足、价格较高等问题,氢能应用规模小、覆盖率低。同时,电动车型具有技术成熟、成本低等优势,西安新能源车应用重点在电动车型,推广燃料电池汽车缺乏动力和经济性。目前德创未来氢燃料电池车订单已超过IoOO辆,主要在上海、北京、榆林等城市,西安本地暂未有投运。4 .产业生态有待优化。相较于国内氢能发展先进地区在政策和管理机制

17、方面的积极探索,西安起步晚、步子小、程度浅,缺少指导性文件和规范性文件,政策体系缺失,在氢能相关领域的支持、审批和监管政策亟待突破。企业融资渠道不通畅,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氢能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缓慢,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缺少各类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对氢能产业快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及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围绕陕西省两条氢能廊道、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氢能装备研发制造中心等重大部署,以高质量

18、发展为主题,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坚持高端化、集群化发展,重点推进构建氢能创新链、高端装备制造链、燃料电池产业链“三链”以及氢源供应网、氢能储运网、加氢设施网“三网”建设,推动示范应用、企业集聚发展、发展环境优化、产业质量提升和对外开放合作,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区域产业协作,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全国氢能科创之都、全国氢能装备及燃料电池产业集聚高地,为西安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注入强劲动力。(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针对西安氢能产业处于起步与培育阶段的特征,强化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示范应用、标准等领域的引导作用,加大对氢能项目在金融、土地、人才

19、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政企合作,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地结合,最大程度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发展。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氢能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构建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聚集相互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进科学技术、生产工艺、商业模式等全面创新,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新路子。聚焦氢能产业高端发展,推动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和市场链的高端环节发力,形成高附加值产品,努力打造全球知名、全国领先的“西安品牌坚持示范引领、安全发展。合理确定示范试点区域与企业,创新氢能产业发展模式,有序推进氢能的示范应

20、用,探索氢能在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对传统能源的逐步替代,以点带面,推动氢能产业全面发展。把安全作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标准规范,强化安全风险管控,提升全过程安全管理水平。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紧跟全球氢能产业发展趋势与规律,兼顾短期和中长期发展,结合各区域基础条件和特点,科学规划西安氢能产业发展重点、空间布局和任务路径。设定总体定位与阶段性发展目标,分步实施、梯次推进、滚动落实,逐步构建区域特色明显、创新融合发展的氢能产业集群。坚持区域协同、开放合作。加强与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都市圈以及榆林、延安等地的氢能产业合作,推动跨区域产业链式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

21、共赢,共同谱写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积极推进与国内氢能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的交流对接,形成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抢抓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一中亚峰会等机遇,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氢能产业对外开放,强化国际产能合作。(三)发展定位1.全国氢能科创之都。以西安“双中心”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作用,依托西安丰富的高校与科研院所资源,聚焦氢能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在制氢、储氢、运氢、用氢、燃料电池等领域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产业化项目,聚力打造全国氢能科创之都。2.全国氢能装备及燃料电池产业集

22、聚高地。依托隆基氢能、华秦新能源、西部材料、德创未来等企业和科研院所,大力发展氢能装备、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研发与制造,引育国内外优质企业,加快形成本地自主研发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着力推动“西安制造响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为全国提供先进氢能装备和燃料电池,打造成为全国氢能高端装备及燃料电池产业集聚高地。(四)发展目标20232025年为产业培育阶段。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实施一批核心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培育一批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骨干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氢能的示范应用稳步推进,安全高效的氢气供应网络不断完善,氢能基础设施加速建设,出台技术攻关、示范推广、

23、安全监管等支持政策措施,初步形成陕西两条城际氢能廊道枢纽、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氢能装备研发制造中心和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氢能消费中心基本格局。氢能相关企业总数超过50家,力争产值突破100亿11O2026-2030年为产业发展阶段。建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链,形成一批全国领先的关键技术,集聚一批氢能高端装备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取得突出成绩,氢能在工业、分布式发电、民用等领域实现小规模示范应用,氢能基础设施基本满足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氢能相关企业总数超过150家,培育氢能装备制造链主企业23家,力争产值突破300亿元。2031-2035年为产业

24、成熟阶段。氢能研发、制造和配套服务体系健全完备,全国氢能科创之都、全国氢能高端装备产业集聚高地基本建成,掌握一批国际领先的关键技术,拥有氢能装备自主设计和规模化生产能力,氢燃料电池汽车基本应用大规模,氢能在工业、分布式发电、民用等领域实现大规模应用,氢能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进一步完善。氢能相关企业总数超过500家,力争产值突破100O亿元。三、空间布局结合氢能产业发展特点,遵循“合理配置、突出重点、有序协同、联动发展的原则,构建“一先导、两基地、多场景”产业布局。(一)一先导:氢能产业创新发展先导区以西咸新区为引领,发挥西咸新区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创新优势,先行先试,探索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新政策、新

25、模式、新路径。依托泾河双碳光伏产业园、泾河两链融合示范园、秦汉自动驾驶产业园等产业园,发展燃料电池及其关键零部件、氢能装备制造、燃料电池整车等技术研发与生产制造,建设陕西省燃料电池产业核心区。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西部创新港等平台,推动科技资源集聚与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探索氢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多元化示范应用,打造全球领先的氢能零碳能源信息融合应用示范园区,形成一批先进示范经验。(二)两基地:科技研发基地和氢能关键材料制造基地1 .科技研发基地。以高新区为引领,以丝路科技城为核心承载,以提升前沿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服务与成果就地转化三项能力为主线,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努力形成一批

26、基础研究成果和关键技术成果,成为全省乃至西部重要的创新策源地。2 .氢能关键材料制造基地。以经开区为引领,提升氢能关键材料研发与生产能力,积极引进和培育具有核心技术的氢能关键材料制造企业,推进产业规模化、产品高端化、企业集聚化,打造具有西安特色和品牌效应的氢能关键材料产业集群。(三)多场景:构建多个氢能应用示范场景在市域内,以氢能融入生活为导向,围绕市政交通、冷链轻卡、货运物流、机场服务、园区建设、建筑供能等领域,形成多个氢能应用示范场景,释放西安应用市场潜力,助力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氢能消费中心建设。西安市氢能产业空间布局H示免除港生活示基津暮西叫楂倒新漕天家范应用IuE科研高校氧It科研机构

27、及实验室*氢健点企业图例ClaE产业创新发屈先导区科技研发M墟Cl挂关材日制造基地多场H泾河西合示同国殂河双光伏尸业的四、重点任务(一)布局氢能创新链紧跟“双中心”建设,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作用及西安创新资源优势,以氢能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为主线,建设高质量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扩广创新主体,加快成果转化,实现科技自立自强。1.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发挥本地科研院校的创新优势,瞄准氢能领域的国家战略需要、产业未来方向需要、西安发展需要,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全局性技术研究布局。以降低成本、提高效能、实现国产替代为目标,编制西安氢能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清单,开展绿氢制备、储运氢、加氢、燃料电

28、池等领域关键技术、工艺的研发与应用,促进氢能产业高端发展。主动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采取目标指引、“揭榜挂帅”等方式,力争在氢能领域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和解决方案、推进一批首台套装备和首批次材料研发及示范应用。探索推进氢内燃机、掺氢航空发动机、“氢+锂”复合航空动力系统、固体氧化物燃气轮机联合循环等前沿技术研发,打通“基础研究一技术开发一成果转化与孵化高端产业,发展通道,力争产出一批全国领先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场景。专栏1:关键技术攻关1 .制氢关键技术:以低成本、高效率为目标,加快绿氢制备技术攻关,重点开展碱性电解水高效制氢技术攻关,推进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

29、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光解水制氢、生物质制氢等技术研发。2 .储运氢关键技术:以大规模、中长途为目标,重点研究公路高压运输、大容量管束集装箱氢气储运技术、站内固定式高压储氢、车载高压储氢、车载液氢等技术,积极开展液氨储氢、有机液体储氢、液态储氢等复合储氢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推进物理、化学固态储氢技术研究。鼓励科研院所与延长石油、陕燃气集团等企业深入合作,开展天然气掺氢、纯氢管道运输等技术研发,推进运输安全性、相容性、可行性研究。3 .加氢关键技术:以大容量、高效率为目标,突破70MPa氢气加注、液氢加注技术,推进高精度加氢计量技术、灵敏调压技术、快速响应氢气预冷技术、辅助加氢技术、加氢装备寿命评

30、价与测试技术等研究。4 .燃料电池关键技术:以高性能、长寿命为目标,重点推进电堆、膜电极、双极板、催化剂、空压机、氢气循环系统的性能与功率提升研究,加快突破质子交换膜、碳纸等“卡脖子”技术,开展磷酸型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关键技术攻关,布局燃料电池新型材料、智能网联、氢安全等下一代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5 .储能与发电关键技术:以高转化、低排放为目标,开展氢能热电冷联供、氢电互换互补供能系统集成优化与智能调控、氢电驱动低碳零碳系统构建与优化、氢电多能融合系统示范与应用等技术研究。6 .重点项目:加快华秦新能源大功率高效水电解制氢关键技术开发与装备研制、西工大200kW大

31、功率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示范应用、西工大/旭氢时代120kW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技术研究、西部材料甲醇重整制氢反应器用催化剂层的构筑、凯立新材料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箱炭催化剂研究、西部材料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钛双极板精密成形和表面改性技术、以太氢能源超临界水氧化和水热燃烧技术制氢等项目建设,促进产业技术革新。2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借助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探索建立氢能科技成果资源库,面向全省收集并发布氢能技术需求与科研成果,实现技术需求端与创新供给端精准对接。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服务链、金融链一体部署,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

32、企业以市场需求、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创新。加快西部科技创新港、智造创新产业园、双碳光伏产业园等创新成果转化载体建设,实施一批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具有重大突破性的产业化项目,助推产业集群化发展。鼓励应用技术类科研院所市场化、企业化发展,提升氢能与低碳技术研究院、绿色氢能制储用一体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研发转化能力,促进创新成果落地转化。3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政策引导,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鼓励氢能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平台、项目、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在氢能高端装备和基础设施领域,

33、构建“微成长一小升规一规上市”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科技企业小巨人,吸引一批瞪羚企业、科技型企业落地西安,支撑西安氢能产业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依托华秦新能源氢能产业创新联合体,聚集更多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加强氢能产业创新成果共享、利益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能力共享等,探索联合创新新模式、新路径,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优化创业环境,积极吸引氢能领域的企业家、知名科研学者或专家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到西安创业。4 .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鼓励西交大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西交大电气学院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

34、重点实验室、西交大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究机构创新发展与开放合作,支持西工大新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西安市清洁能源重点实验室、西建大多尺度能源转化功能材料实验室等机构做大做强,建设集引领型、突破型、平台型于一体的氢能实验室群。积极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汇聚更多氢能产业与技术资源。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交叉研究中心等,积极争创国家级或省级平台。吸引国内外氢能高端研发机构落户西安,积极发展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衍生孵化、技术服务和产业培育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各类氢能技术研发活动。支持航天六院等军工院所与民营企业围绕氢能开展创新合作,建

35、设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军用技术向民用转化。(二)完善氢能装备制造链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进制氢装备、储运氢及加氢装备研制及首台套应用,发展氢能关键材料,引领带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氢能装备研发制造中心建设。1.发展制氢装备制造。重点发展工业副产气制氢、碱性电解水制氢等装备制造,同步发展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固体氧化物电解水等装备制造,长远布局光解水制氢、生物质制氢等装备制造。加强与陕北能源化工企业交流合作,研发高效、清洁、经济的工业副产氢制备、提纯、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等设备,提升工业副产气制氢效率。支持隆基氢能、华秦新能源建设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制造项目,持续推进电极材料、流道流场等技术更新

36、,形成全国领先的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制造技术与能力。积极吸引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固体氧化物电解槽等装备研发与制造企业,加快实现产业化。依托西交大能动学院、西工大动能学院等,长远布局太阳能光解水制氢、热化学循环分解水制氢、低热值含碳原料制氢、可再生含碳燃料重整结合膜分离等新型制氢设备研究。专栏2:制氢装备发展加快华秦新能源氢能装备制造中心、隆基氢能总装、泰金新能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备及其关键材料开发、华秦新能源氢能装备制造中心、西安氢源金属表面精饰有限公司电镀生产线、西部材料千瓦级甲醇重整制氢反应器开发、西部材料质子交换膜电解槽高性能低成本多孔扩散层开发等项目建设,巩固提升制氢装备发展优势。2.发

37、展储运氢及加氢装备制造。重点发展高压气体储氢、液态储氢、加氢等装备及其核心部件研发与制造,同步发展固态储氢装备制造,加快形成成套生产能力。积极发展35/70/103MPa高压气态储氢装备,加快推进固定式高压储氢容器、车载高压储氢装备研发及产业化。依托航天院所以及御氢科技、中车西安等企业,发展液化装置、储放装置、液氢储罐等液态储氢装备,开展铁路罐车、液氢罐式集装箱等装备研发,逐步实现民用化。依托西工大、一九零八新能源、盛世盈创等机构,开展固态储氢装备及其核心附属装置研发与制造。依托斡丰流体科技、中油氢能等企业,加快加注机、制氢加氢一体机等设备革新,积极发展压缩机、加氢枪、阀门等零部件研发与制造,

38、提升加氢装备国产化率。专栏3:储运氢与加氢装备核心部件1.气态储氢核心部件:重点突破压缩机、储氢瓶、内胆等核心部件。2 .液态储氢核心部件:重点突破氮透平膨胀机、低漏率换热器、氨螺杆压缩机、低温阀门、正仲氢转化器等核心部件。3 .固态储氢核心部件:重点突破氢化物储罐、阀门、配管管路、监测部件等核心附属装置。4 .加氢设备核心部件:重点突破高压氢气管路、压缩机、加氢枪、质量流量计、阀门、冷却机等核心部件。3.发展氢能关键材料。依托西部材料、凯立新材料等企业以及西交大新型储能与能量转换纳米材料研究中心、西安工业大学新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围绕制氢、氢分离与提纯、储运氢、燃料电池等领域关键

39、材料需求,重点发展催化材料、金属氢化物材料、膜材料、碳基新材料等领域,长远布局纳米材料等领域。加快在催化材料、金属氢化物材料等领域实施一批数字化、规模化扩产项目,形成一批“筑优势”产品。在膜材料、碳基新材料等领域实施一批成果转化、企业培育项目,突破一批“紧缺型”产品。在纳米材料、单原子级催化材料等领域实施一批基础研究、技术攻关项目,布局一批“谋长远”产品。制定重点氢能关键材料产品推广目录及首批次应用指导目录,支持本地相关企业优先使用本地产品。专栏4:氢能关键材料1 .制氢关键材料:以减少或替代贵金属催化剂为目标,发展过渡金属合金、过渡金属氢氧化物、过渡金属氮化物等材料,加快非贵金属催化材料研发

40、与制造,探索探索亚纳米级催化材料、单原子级催化材料等材料,提升整体催化活性及稳定性。聚焦光解水制氢需要,发展宽光谱吸光半导体材料等。2 .氢气分离和提纯关键材料:以提高稳定性为目标,加快发展有机膜材料、无机膜材料和有机/无机杂化膜材料,逐步实现大面积及高质量的氢气可控制备。3 .储氢关键材料:以实现储放高效为目标,发展金属合金材料、配位氢化物材料、碳基材料、有机液体材料、有机框架化合物等储氢材料,实现储氢稳定安全可靠。4 .重点项目:加快凯立新材料高端功能催化材料产业化、超码科技一体式析氢电极材料的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高容量固态复合储氢材料(氢化钠)生产技术研发、凯立新材料先进催化材料技术创新

41、中心及产业化建设、凯立新材料有机液体储运工艺技术及催化材料开发、凯立新材料电解水制氢用催化材料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等项目建设,加速在氢能关键材料领域形成一批“西安产品工(三)培育燃料电池产业链以西咸新区为核心区域,重点发展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及总装集成、发动机制造和运用装备制造,打造全省燃料电池研发和装备制造聚集区。1 .发展核心零部件及总装集成。依托陕鼓集团、秦氢元、西部材料、凯立新材料等企业,提升空压机、双极板、膜电极研发与制造能力,加快西部材料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钛双极板的批量化制造、凯立新材料高性能膜电极制备工艺开发等项目建设,实现本地规模化量产。大力发展高性能电堆、催化剂、氢气循环系统等零部

42、件制造,鼓励多种落地模式和合作方式,积极吸引核心技术强、带动作用大的企业与项目,实现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同步推进质子交换膜和碳纸技术研发与生产,加快实现国产化替代,促进降本增效。加快海燕旭氢氢能、重塑科技燃料电池制造、德燃动力燃料电池制造、盛世盈创氢燃料电池集成系统等项目建设,提升西安燃料电池总装批产能力。2 .发展燃料电池发动机制造。依托盛世盈创等企业,以商用车、重型车辆为主要对象,推进氢燃料电池发动机自主研发与产业化,提升产品性能,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以龙头找配套、以总成找部件,积极吸引燃料电池发动机相关配套企业,发展大功率、长寿命、高可靠性的控制器、氢

43、气供给系统、空气供给系统和水热管理系统等,集聚去离子器、水气分离器、加湿器、引射器等零部件生产供应商,围绕动力总成培育产业集群。3 .发展燃料电池运用装备制造。依托德创未来、质子汽车等企业,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牵引车、冷藏车、清洗车、厢式车、洗扫车、公交车等多种车型,抢占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支持法士特等整车配套企业,面向氢燃料电池汽车开发专用变速器、减速器、电驱动总成等核心零部件。依托航天六院,布局液态氢汽车研发与制造。聚焦发电、储能及日用氢能设备需求,稳步推进氢能分布式发电与热电冷三联供设备发展。面向应急救援、特殊作业等市场,发展应急电源、单兵便携式电源等装备制造。发挥西安无人机产业基础优

44、势,发展氢能无人机。(四)拓宽示范应用场景鼓励重点区域与龙头企业先行先试,开展交通、分布式能源、工业等领域氢能示范应用,拓展新型应用场景,摹画“氢”山绿水,支撑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氢能消费中心建设。1.有序推进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抢抓西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以及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机遇,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冷链车和厢式车等在生鲜冷链和货运物流领域的示范应用。以“宜电则电,宜氢则氢”为原则,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客车、叉车、环卫车等示范应用市场,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与纯电动汽车互补发展。以西安咸阳机场为先行试点区域,开展氢燃料电池物流车、接驳车及其他特殊车辆示范应用

45、,逐步向国际港务区、其他物流枢纽及园区推广应用,打造氢能示范机场、示范港区、示范物流园区等。加快政府、国企及公共机构燃油车的淘汰速度,支持替换采购或租赁氢燃料电池汽车。专栏5:氢能交通领域示范应用1.氢燃料电池冷链车:以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和经开区为重点区域,积极推进氢燃料电池冷链车推广应用,短期以城区配送为主,长远构建市域外冷链物流应用场景。2 .氢燃料电池物流车:以城市配送、城际物流、干线物流为应用场景,支持物流园区与物流企业推进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分阶段替换,短期以短倒为主,长远布局中远途、中重型汽车,有序覆盖专用配送、快递等领域。3 .氢燃料电池客车:率先在西咸新区开设35条氢燃料电池公交线路

46、,开通2-3条氢燃料电池客运城际,推进先行先试。4 .氢燃料电池叉车: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开展氢燃料电池叉车应用示范。5 .氢燃料电池环卫车:推进4.5吨及以上环卫作业车辆逐步替换为氢燃料电池环卫车。2 .加速推进氢能在储能领域的示范应用。发挥氢的储能与媒介功能,充分利用弃电,开展用电峰谷期储能,减少能源浪费。鼓励泾河两链融合示范园、泾河双碳光伏产业园、隆基绿能光伏产业园、高新区丝路科技城、比亚迪汽车产业园等园区布局分布式智慧能源示范应用项目,打造低碳园区、零碳园区。在有条件的数据中心、写字楼、商业综合体、通信基站、公共服务设施等公共建筑,推进氢能热电冷联供、应急电源、备用电源等技术

47、发展与应用,促进电、冷、热、氢等多能智能协调发展、协同供应,实现能源综合梯级利用。以国防动员为应用场景,探索燃料电池在单兵作战电源的应用。3 .稳步推进氢能在工业领域的示范应用。依托西安丰富的航空航天资源,加大氢能及氢燃料电池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布局氢氧发动机、氢动力飞机等技术研发,探索氢能无人机在通讯、精准定位、森林防火、精确测绘、监测等领域应用,促进航空航天产业绿色发展。支持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等工业集聚区域,探索推进氢能在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工业中的多种用氢方式示范与验证,探索推进天然气掺氢在工业园区的示范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4 .积极搭建氢能应

48、用新场景。结合“15分钟便民生活圈”,依托公园、广场等场所,推进氢能共享单车、电动车等示范应用,让氢能贴近群众生活。发挥西安丰富的景区资源优势,遴选23个景区先行先试,推广氢燃料电池观光车、氢能游船等产品,以点带面,逐步扩大示范应用范围,打造氢能文旅。探索布局氢能示范社区,推进氢能热电联供、氢能燃气具等在社区家庭中的示范应用。持续拓展氢能的应用场景,探索推进氢能与农业、商业融合发展,打造“氢”生活、“氢”农“氢”商等新型低碳场景。(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氢能基础设施配套,全力推进氢源供应网、氢能储运网、加氢设施网“三网”建设,为西安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1 .构建绿色稳定的氢源供应网。短期重点推进“外引氢源”,从咸阳、渭南、榆林等富氢区域引进氨气,构建“外部供应、西安消费”的发展格局,确保氢源充足、稳定。积极争取国家及陕西省支持,在满足安全条件下,探索推进制氢加氢一体站、分布式制氢与应用一体化、非化工园区电解水制氢等发展,降低氢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