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龙文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99632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94.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漳州市龙文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漳州市龙文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漳州市龙文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漳州市龙文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漳州市龙文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漳州市龙文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漳州市龙文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3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刖B1第一章自然地理与区域地质环境概况3一、地理位置3二、地形地貌3三、气象水文4第二章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面临形势6一、地质灾害现状6二、历年来的防治成效6三、面临形势与挑战13第三章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规划目标16一、指导思想16二、规划原则16三、规划目标18第四章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21一、地质灾害易发区21二、地质灾害防治区23第五章地质灾害防治任务27一、开展风险调查评价,掌握隐患风险底数27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应急响应更加迅速28三、夯实综合治理体系,有效降低隐患风险31四、健全风险防控体系,提升综合防治能力33第六章保障措施36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36二、拓宽投入渠

2、道,加强资金保障36三、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监督考核37四、加强宣传培训,提高防治意识37附则39附图序号图名比例尺1 漳州市龙文区房前屋后高陡边坡现状分布图1:500002 漳州市龙文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1:500003 漳州市龙文区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1:50000附表附表1漳州市龙文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防治项目投资估算表附表2漳州市龙文区房前屋后高陡边坡基本信息一览表附表3漳州市龙文区地质灾害易发分区一览表附表4漳州市龙文区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一览表前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规划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要论述指示精神,科学有效做好漳州市龙文区地质灾害防治,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

3、可持续发展,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及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漳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等规范性文件,结合龙文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漳州市龙文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以漳州市龙文区历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为基础,根据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明确的防治目标,重点对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深化风险评价和查明风险隐患、群测群防和应急响应、综合治理和风险管控等方面进行规划部署,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全区应以本

4、规划为指导,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对象: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高陡边坡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规划范围:本规划适用于漳州市龙文区所辖行政区范围,陆域面积为126k11)2o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2021-2025年。第一章自然地理与区域地质环境概况一、地理位置龙文区地处福建省漳州平原中部,隶属漳州市管辖,距厦门市约40km,地理坐标为东经117。29,117o43,北纬2429,24o42,面积126k龙文区位于厦门、汕头两大经济特区之间的腹地,东与龙海区相连,南临九龙江,与漳州市高新技术产业

5、开发区隔江相望,西接苔城区,北接长泰区。下辖5个街道(蓝田、步文、碧湖、朝阳、景山)、1个镇(郭坑)、1个省级开发区(蓝田经济开发区),下设12个行政村、67个社区,户籍人口20.2万人,常住人口30.67万人。二、地形地貌龙文区位于九龙江下游,属闽粤沿海花岗岩亚区的一部分,九龙江流域在调查区分为西溪和北溪,河岸两侧及其河间地块组成了漳州盆地。流经调查区的水系主要是九龙江西溪及北溪的下游,流向呈北西一南东向,水系的发育与调查区的北西向构造带相一致,流经本区后在龙海的福河村附近汇入大海。区内地貌主要为构造侵蚀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地貌形态主要有丘陵、红土台地、冲积平原等,其中以冲积平原分

6、布最广。区内地貌的形成受燕山运动的影响,早白垩纪末的燕山水平挤压运动,形成规模宏大的褶皱及断裂带,构成了区内现代山脉及河流的走向。燕山晚期又受大规模岩浆侵入和喷发影响,基本奠定了地貌轮廓,白垩纪后,大量花岗岩侵入体被长期剥蚀而曝露地表,使地面“准平原”化。第三纪的喜山大规模断块抬升运动,又使北部和西北部的山被抬升,而后又受长期流水的切割,逐步形成山峦起伏,河谷纵横其间的地貌景观。历次地质构造运动的结果,塑造了调查区多样的地貌类型,区境地势自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依次出现高丘陵、低丘陵、台地和平原,呈梯级下降。三、气象水文龙文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带,九龙江北溪、西溪间,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

7、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2.2,不同月份气温变化较大。根据收集的资料,区内年平均降雨量为1604.2mm,不同年份的降水量差距较大,34月为春雨季,主要以连绵阴雨为主,常年降雨量约为235.2mm;56月份为梅雨季,特点是雨水偏多,降雨强度大,常年降雨量约为469.3mm;7-9月为台风多发季节,特点是台风暴雨入侵,水量多、来势猛,常年降雨量为637.8mm,占全年雨量的39.76%,台风期间常伴有大暴雨,受台风暴雨的影响。流经龙文区水系有九龙江北溪、九龙江西溪和九十九湾内河。区境水位站有北溪内林、郭坑站,西溪碧湖、湘桥、东墩站,九十九湾内河孚美站、东墩站、桂

8、林站,九龙江主要水位控制站为北溪浦南站、西溪中山桥站。区境无径流流量测站,北溪流量以浦南站为参照,西溪流量以郑店、中山桥流量为参照。I960年6月9日,洪水,北溪浦南站最大洪峰流量9400117s,相当于50年一遇;西溪郑店站最大洪峰流量6140i113s,相当于33年一遇。2006年6月9日,北溪浦南站最大洪峰流量6150s,内林站流量剧增,加之长泰区龙津溪来水,超过该流量。第二章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面临形势一、地质灾害现状区内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地貌形态复杂,有丘陵、红土台地、冲积平原等,其中以冲积平原分布最广。岩石风化较强烈,受台风暴雨影响较频繁,具备发育地质灾害的地质条件。区境地势自东北向

9、西南缓缓倾斜,依次出现高丘陵、低丘陵、台地和平原,呈梯级下降。部分山体坡面分布较多的孤(滚)石,孤(滚)石失稳也可能形成地质灾害;虽然龙文区建档立卡高陡边坡点2处,共威胁住户2户8人。由于人工切坡建房(工厂厂房)形成高陡边坡,易损性较高,存在潜在的经济损失。二、历年来的防治成效“十三五”期间,龙文区委、区政府,各镇(街)党委、政府及区自然资源局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断深入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扎实开展汛期防灾减灾以及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逐步完善了应急预案、汛期值班、群测群防、险情巡查、监测预警、转移避险、应急处置、灾情速报等8项制度。漳州市龙文区防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和上级

10、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自龙文区建区以来取得“零伤亡”的好成绩。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较显著成效。1 .防治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区政府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副主任、区自然资源局局长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在龙文区自然资源局下设办公室,主任由区自然资源局分管领导兼任,进一步加强对龙文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指挥全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区自然资源局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落实汛期值班、群测群防、险情巡查、应急处置技术支撑、灾情速报等制度;设立专门部门,并保证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地质灾害

11、防治管理体系逐步完善,防治工作逐渐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开展。2 .隐患底数逐渐摸清积极实施年度“三查”及隐患排查。每年坚持有效实施“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的“三查”机制,所有调查成果均由区自然资源部门录入“福建省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做到隐患信息动态管理,截至2020年底,龙文区内无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2020年龙文区全面部署全区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进一步查明隐患底数,夯实了防治基础。调查评价体系不断深入。开展了龙文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对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高陡边坡点进行现场复核,划分不同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并开展了地块区域地质灾

12、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对区域建设工程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和危险性进行评估,进一步摸清龙文区地质灾害风险底数,增强了地质灾害防范的针对性。3 .群测群防建设更加夯实2005年漳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以来,龙文区已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十三五”期间,龙文区不断夯实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高陡边坡点均登记在册并纳入群测群防体系,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责任逐步明确,及时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高陡边坡点的巡查监测工作,根据应急预案提前转移受威胁人员。群测群防人员努力达到“四应有”、“四应知”、“四应会”的要求。4 .防治工程积极开展(案例)云洞岩作为漳州市区唯一一个4A级景区,

13、常年均有大量游客进行登山活动,人类活动频繁,加之坡脚处为蔡坂村居民区、旅游休闲配套设施区等,因此云洞岩坡面孤(滚)石对下方承灾体存在潜在威胁,受台风暴雨影响,可能发生崩塌(包括滚石坠落)、滑坡等地质灾害。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本区对云洞岩孤(滚)石的稳定性委托专业队伍开展专项风险评价工作。工作范围如图2-lo图2-1云洞岩孤(滚)石分布区工作范围(1)滚石影响较大重点区域主要针对受滚石影响较大的重点区域,如旅游路线、休闲娱乐设施区等,对重点区域内的滚石逐一调查、记录,本次共调查118个滚石,其中现状处于稳定或较稳定状态滚石共115个,占调查总数的97.46%,处于较不稳定或不稳定状态3个,占

14、调查总数的2.54%。分布在旅游道路两侧、休闲娱乐区周边的滚石现状均处于稳定或较稳定状态,总体上人为活动频繁的区域,滚石稳定性相对较好,对于区内个别滚石稳定性较差,已对其进行建议治理。(2)滚石影响较小区域针对受滚石影响较小,主要为云洞岩南侧及北侧斜坡部分区域。野外通过无人机三维倾斜摄影技术获得影像资料,室内通过Arcgispro2.8、ContextCaptureVieWer等相关软件和平台,测量滚石大小、长轴方向、斜坡坡向等,并采用ContextCaptureViewer分析滚石体积、下底面面积、高程、滚石周围环境(植被发育情况、斜坡物质组成、滚石的堆叠关系、裂隙发育程度)等方法对该区域进

15、行了调查。图2-2基于Arcgispro2.8解译滚石示意图图2-3基于ContextCaptureViewer解译滚石示意图通过上述方法,并随机抽取多个滚石进行现场复核,调查成果与室内影像解译成果基本一致,共解译1419个孤(滚)石,其中1391个现状处于稳定或较稳定状态,占调查总数的98.03%,28个现状处于不稳定或欠稳定状态,占调查总数的1.97%o综上所述,云洞岩孤(滚)石分布区滚石现状稳定性多数处于稳定或较稳定状态,现状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滚石数量较少,其中在人为活动频繁区域存在个别滚石不稳定。对于个别不稳定滚石我区已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对景区旅游安全性提供了重要保障。5 .防灾抗灾扎

16、实有效每年汛前均编制印发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防灾工作检查,核实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威胁对象和防灾责任人、监测人等变化情况并更新信息,为安全度汛打好基础;汛期根据雨情雨势及时部署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根据省(市)级发布的地质灾害风险预警预报级别及时应急响应,做好强降雨期间的应急值守和应急准备,发生险情、灾情时立即组织应急技术支撑单位相关技术人员开展应急调查与处置工作。“十三五”期间累计派出专业技术人员80多人次,均无造成人员伤亡及明显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均由区自然资源局联合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宣传培训活动,组织面向镇(街)、村(居)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的防治培训及面向社会的防灾减

17、灾宣传,邀请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开展室内地灾知识培训十三五”期间,累计开展宣传培训约250人次。三、面临形势与挑战经龙文区委、区政府,各镇(街)党委、政府及区自然资源局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龙文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建设一流绿色生态石化基地的关键五年,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也将面临新形势、新要求。1.地质灾害防治面临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时代防灾减灾新理念和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要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高防灾

18、减灾能力和防御标准。福建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推动智慧防灾减灾救灾”等目标要求。上述新理念、新要求对龙文区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全面准确掌握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和动态变化,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切实增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同时需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推动龙文区高质量发展超越。2 .地质灾害风险底数掌握需进一步提升经过多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区内因地质灾害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现状地质灾害发育不强烈。但由于我区地形地貌变化较大,断裂构造发育,岩石风化较强烈,仍具备发育地质灾害

19、的地质条件。区境地势自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依次出现高丘陵、低丘陵、台地和平原,呈梯级下降。部分山体坡面分布较多的孤(滚)石,孤(滚)石失稳也可能形成地质灾害;人工切坡建房产生房前屋后高陡边坡。3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技水平需进一步提高目前区内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排查、巡查主要针对历史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高陡边坡点和巡排查中发现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高陡边坡点;由于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复杂,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动态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一些地质灾害隐患的识别存在一定困难,较难做到实时预警和迅速反应,地质灾害防治离高精准防灾仍存在一定差距,监测预警科技水平需进一步提高。第三章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规划目标一、指导

20、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主线,以“夯基础、补短板、提质效、增能力、强监管”为基调,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科学推进调查评价、综合治理、应急支撑等各项工作,切实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建立科学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全面提升抵御地质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构建与龙文区现

21、代化建设相适应、同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格局。二、规划原则1.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最高价值准则,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零伤亡、少损失、无舆情”的目标,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全面提升综合防范能力,最大程度避免人员损失。2 .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将防范化解地质灾害风险作为工作方向,把常态化减灾作为基础性工作,加强地质灾害隐患及风险调查排查,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将地质灾害防治关口前移,按照“预警到镇、预案到村、责任到人、有效避险”的要求,建立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实现被动应急避险转变为主动防灾

22、减灾,有效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尽可能减轻地质灾害的破坏程度。根据地质灾害点的险情及灾情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综合工程治理或简易工程治理,实现地质灾害预防与综合治理的协调统一。3 .分级管理,部门共管坚持属地为主,分级管理,强化政府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落实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直接责任。加强政府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合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4 .统筹衔接、科学规划注重规划衔接协调,积极做好与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乡镇区域规划以及上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对口衔接,形成编制合力,确保规划“一盘棋”。5 .创新驱动,科技防灾创新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技术方法

23、,全方位提升地质灾害隐患识别、调查评价、风险防控、基层防灾能力等,切实加大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和巡查排查,着力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双控,努力实现基础调查常态化,预警预报信息化,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为安全的科技防灾体系。同时强化科学管理,大力提升防灾减灾工作绩效。三、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以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总目标,坚持改革创新,全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到2025年,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群测群防、综合治理、风险防控等体系,强化科技支撑,推动智慧防灾减灾,逐步破解“隐患在哪里”的关键问题,降低全区地质灾害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

24、产安全。2.具体目标风险调查评价更加精细。以“查隐患、夯基础、强应用”为工作重点,2022年完成1:5万龙文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实现龙文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全覆盖,基本掌握龙文区地质灾害风险底数和动态变化特征,显著提升地质灾害隐患识别能力,逐步破解“隐患在哪里”的问题,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划提供科学依据,力争“十四五”期间非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不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应急响应机制更加完善。以“重预警、强手段、广覆盖”为工作重点,根据省(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系统发布的预警等级,及时快速有效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预警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充分发挥汛期值守能力,筑牢应急技术

25、支撑;同时进一步完善以区、镇(街)、责任单位、村(居)的群测群防网络,群测群防体系更加严密;继续深化“三查”机制,持续深入开展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切实有效化解地质灾害风险。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升。以“控风险、筑支撑、强能力”为工作重点,继续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探索实行“隐患点防控”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在1:5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基础上开展区1:1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为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更科学更精准依据。强化高易发区和极高、高风险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探索规范农村切坡建房等活动,从源头上控制或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综合治理部署更加科学。以“除民

26、患、民安居、生态美”为工作重点,集有限资金精准实施工程治理或排危除险。提高住房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地质灾害防御工程的针对性,强化组织管理和治理项目动态跟踪监管,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发挥实效。漳州市龙文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重点指标见表3-lo表3-1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重点指标类别指标2025年目标指标属性调查评价体系龙文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1个约束性龙文区1:1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1个约束性新发生地质灾害险情处置率100%约束性现有地质灾害及隐患点调查评价完成预期性综合治理体系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2处预期性第四章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一、地质灾害易发区本规划根据地

27、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结合龙文区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人类工程活动,在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漳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基础上,将地面坡度大于8以上的自然斜坡,按照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及区域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地质环境等综合考虑划分高易发区(八)、中易发区(B)和低易发区(C);其余将地面坡度小于8,不受地质灾害或隐患直接或间接威胁的平原台地、山间盆地、宽阔河谷等区域划分为地质灾害非易发区(D)o漳州市龙文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图L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八)全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为L31km2,占全区总面积的1.03%,分布在调查区北部及东部区域(国道G

28、324郭坑镇境内路段、汐浦村村道两侧),多为切坡修建道路,道路两侧为山体斜坡,沿途可见多处土体垮塌,稳定性相对较差,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诱发的自然因素主要为降水,人为因素主要为开挖扰动、加载等。2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全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面积为27.98k/,占全区总面积的22.20%,主要分布在调查区东部及东北部郭坑镇及蓝田街道丘陵分布区,该区具人工切坡较多,斜坡坡度较陡,高差较大等特点。地质灾害诱发的自然因素主要为降水,人为因素主要为开挖扰动、加载等。3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全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面积为2.54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01%,主要分布于调查区东北部郭坑镇,零星

29、分布于蓝田镇及平原区部分红土台地分布区,该区多分部在低丘或红土台地,人工切坡相对较少。4 .地质灾害非易发区(D)全区地质灾害非易发区面积为94.17k/,占全区总面积的74.76%,该分区为占全区面积比例最大,主要分布在调查区西部及中部的步文街道全域、朝阳街道大部分区域、蓝田街道西部及郭坑镇少数区域,该区城镇周边自然坡度低于8。,属九龙江冲积平原,地势平缓,高差小,未发育地质灾害。专栏一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定义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有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容易或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二、地质灾害防治区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风险区划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人口密集程度、龙文区国民经

30、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水利、交通、旅游、城镇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和等方面规划,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全区划分为3个地质灾害防治区,即重点防治区(Z)、次重点防治区(CZ)和一般重点防治区(Y)O漳州市龙文区地侦灾害助治区划图1.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Z)重点防治区面积为0.58kr112,占全区面积的0.46%,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北部及东部区域(国道G324郭坑镇境内路段、汐浦村村道两侧),多为切坡修建道路,道路两侧为山体斜坡。该区道路两侧斜坡可见多处土体垮塌,稳定性相对较差,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发生地质灾害风险性大,为本区重点防治区域。该区地质灾害主要受降雨诱发,加之人类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发

31、生概率,其中水是造成该区斜坡破坏的主要因素,因此,防治的关键是防水。防治措施包括在斜坡后缘修建截、排水沟,在坡体上修建横向和纵向排水沟。排水沟应根据实际地形,较好利用斜坡上已有冲沟进行设计,如果冲沟内有充填物,应当清除,如果沟壁发生垮塌,应及时支护;在人工切坡密度较大区域应适当对边坡修建相应的防护措施。2 .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CZ)次重点防治区面积为16.69km2,占全区面积13.26%。主要分布郭坑镇东北部黄坑茶场、东溪农场及蓝田街道东南部云洞岩风景区、蔡坂村、西坑村,其余零星分布在平原区红土台地,其中郭坑镇东北部区域人口密度小,建筑物相对分散,仅在东溪农场部分区域人口及建筑物相对集中

32、;蓝田街道东南部区域人口、交通及其他设施等受威胁对象相对较复杂。本区仍存在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防治主要以改善自然生态和地质环境,减少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并查明潜在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模、成因机制、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减少地质灾害的产生,基本查明主要孕灾地质因素,有效遏制本区地质灾害的孕育及发生。该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总体是仍以“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集中有限资金,分轻重缓急逐步对在建项目沿线和对重要城镇及重要交通干线建设发展潜在危险性大的灾害点进行治理,合理规划工程建设并加强工程项目建设地质灾害评估结论执行力度,合理规划工程弃渣的堆放、防护。3 .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Y)一般防治区

33、面积108.73km2,占全区面积的86.28%o主要分布在龙文区西部及中部的中心城区,该区域人口高度集中,建筑物密集,各类基础设施齐全,但该区大部分区域位于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形坡度小于8。,部分位于丘陵区,区内未发育地质灾害,受地质灾害威胁较小。该区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相对较小,因此地质灾害防治以防为主,主要是通过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增强当地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并提高他们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加强监测并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和速报制度为主。应打破部门及地域间的界线,统筹规划,远近期结合,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因素,实行因害设防。紧密结合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及农业发展等规划,突出重点区域、根

34、据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及经济发展前景,结合区内部署,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第五章地质灾害防治任务一、开展风险调查评价,掌握隐患风险底数1.开展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部署开展以隐患识别和风险评价为重点的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基本查明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数和风险区底数,划定风险管控区域,分类分级提出风险管控措施。2022年实现我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全覆盖,基本掌握地质灾害隐患和潜在致灾体的结构特征、失稳趋势、威胁范围和风险等级。2 .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核查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要以现有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为基础,健全地质灾害动态排查巡查制度,加强组

35、织对地质灾害易发区隐患排查。区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文体旅游局、等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开展辖区内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的年度“三查”工作,适时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发现险情果断组织受威胁对象提前转移避险,发现隐患针对性开展防治。加强排查新发现或新发生隐患的核查确认工作,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动态清单管理,落实防治责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3 .强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实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强区内评估应用,2022年完成龙文区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励有条件的镇(

36、街)聘请有资质单位提供以村(居)为单元的地质灾害简易评估服务,指导农村建房科学选址。对确需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展的工程建设,应按照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经评估论证应采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工程项目,要采取有效治理措施,严格落实主体工程建设的同时实施地质灾害防护工程,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严防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从源头上防范地质灾害。专栏二开展风险调查评价,掌握隐患风险底数1.开展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摸清隐患风险底数,重点针对区内高陡人工边坡、道路切坡、孤(滚)石失稳问题等。2.强化地质灾害年度“三查”工作;落实易发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2022年完成龙文区

37、地块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从源头上防控地质灾害。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应急响应更加迅速1 .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完善区、镇(街)、责任单位、村(居)、点的群测群防网络,群测群防体系更加严密。准确定点、定人,明确责任,防止松懈。对新发生的地质灾害以及详查、排查、巡查等发现的新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纳入群测群防网络,采取防范措施。加强群测群防网络的动态管理,落实监测人员和单位,加强群测群防员技术装备配置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识灾、观测、辨灾、处置、自救、互救能力,群测群防努力达到“四应有”、“四应知”、“四应会”基本要求。四应有、四应会、四应知:应有防治方案、群众转移预案

38、;应有值班制度、监测制度、巡查制度、速报制度;应有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协管员;应有监测器具、通讯工具;应知辖区隐患点(区)情况和威胁范围;应知群众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应知险情灾情报告程序和办法;应知灾点监测时间和次数;应会识别地质灾害发生前兆;应会监测方法;应会对监测数据记录分析和初步判断;应会指导防灾和应急处置。2 .落实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根据省(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系统发布的预警等级,及时快速有效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等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等级由弱到强依次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级。蓝色: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不大;黄色: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大;橙色: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大;红色:地

39、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很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以微信或传真、电话等形式发布。表5-1龙文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条件及应急响应一览表级别标准地质灾害可能性描述预警响应(转移对象)红色根据省(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系统发布的预警等级,及时快速有效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等级。可能性很大地质灾害点及高陡边坡点受威胁对象应全部转移避险。橙色可能性大地质灾害点受威胁对象应全部转移避险。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应加大对地质灾害点监测密度。黄色可能性较大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应加强巡查监测。蓝色可能性不大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准备工作。当接收到橙色和红色预警指令时,农村受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对象,由镇(街)、驻村干部、村(居)“两委

40、”负责组织转移避险;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行政、企事业单位,由单位负责组织员工转移避险;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公路、学校、旅游景区、水利设施及临时施工工棚等,由其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相关人员转移避险。3 .进一步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完善应急响应机制,从信息共享、协同调度、响应处置、应急救援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协调联动。根据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系统发布的预警等级,快速有效的启动龙文区相应的应急响应,确保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到户到人,有针对性的建立防范措施。区、镇(街)、有关部门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和培训,每年邀请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开展地质灾害防治业务培训,增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和

41、群测群防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专栏三开展风险调查评价,掌握隐患风险底数1 .健全区、镇(街)、责任单位、村(居)、点的群测群防网络,努力达到“四应有”、“四应知”、“四应会”基本要求;2 .进一步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强化协调联动,应急响应快速有效,确保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到户到人。每年邀请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开展业务培训,提高防灾、抗灾、救灾能力。三、夯实综合治理体系,有效降低隐患风险1.开展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对“十四五”期间新发生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开展实施工程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按照“谁诱发、谁治理”原则,对威胁交通、水利、景区等基础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有关行业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组织开展工程治理

42、;对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负责开展工程治理。在实施治理工程时,把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与美丽乡村建设、生态保护等理念相结合,发挥治理工程项目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交通干线、水利工程、产业园区、输供电设施、输储油(气)设施以及危化品生产储藏场所等周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相关部门和责任单位应高度重视,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措施,避免相关人员及设施遭受地质灾害威胁。规划期内高陡边坡隐患点2处对其进行定期巡查,条件允许情况下,建议对其进行工程治理。2 .实施排危除险工程按照“降低存量风险,坚决遏制增量”思路,大力开展小型地质灾害和房前屋后高陡边坡排危除险工程。对调查发现的风险高、险情紧

43、迫、治理措施相对简单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投入少、工期短、见效快的工程治理措施,排除地质灾害险情,降低地质灾害风险。3 .强化建设工程配套地质灾害防治“三同时”完善监管和评估机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工程项目或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影响范围内建设时发现可能诱发或遭受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应严格按规定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单位应严格做到配套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与主体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和验收“三同时”。配套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主体建设工程不得投入生产使用。专栏四夯实综合治理体系,有效降低隐患风险1.规划期内高陡边坡隐

44、患点2处对其进行定期巡查,条件允许情况下,建议对其进行工程治理。2.强化建设工程配套地质灾害防治“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四、健全风险防控体系,提升综合防治能力1.探索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双控管理体系探索“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措施,强化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极高、高风险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根据全省制度要求和技术方法,在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双控试点县(市、区)基础上,探索我区地质灾害风险识别、研判、管控、应急支撑、责任落实的风险管控工作机制,加快实现汛期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精细化风险管控。规划期内开展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和1:1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进一步细化地质灾

45、害风险区,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更科学更精准的依据,支撑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2 .强化汛期值守与应急技术支撑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汛期驻守专家队伍建设。完善汛期值守工作制度,提高险情灾情、防御工作等信息报送的时效性、准确性,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和启动应急响应,提高汛期值守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加强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提高装备现代化水平。及时开展应急调查,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有效防止险情灾情进一步扩大。建立完善专业技术支撑网络,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确定一支专业地质队作为辖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全面参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应急处置等工作。3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开展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和避险

46、技能宣传培训,做到进村、入户、到人。通过下乡巡查、网络等媒介,并结合“防灾减灾日”,印发宣传材料,开展形式多样的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普及地质灾害识灾防灾、灾情报告、避险自救等知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和群测群防人员业务培训,增强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员防灾抗灾意识和能力。4 .完善地质灾害管理制度完善龙文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核销管理、群测群防员管理等相关制度。完善信息上报及反馈机制,畅通信息交流渠道。鼓励有条件镇(街)探索制定农村切坡建房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相关办法,规范农村切坡建房,减少切坡建房诱发新的地质灾害。5 .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和技术装备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和监管队伍人才建设。加大中青年

47、技术骨干培养力度,强化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支撑保障能力,打造一支与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队伍。地质灾害防治队伍配置专业化现代化装备,加强调查、勘察、监测等基础性装备和各级地质灾害排查巡查、应急技术用车保障,提高应急技术水平与处置能力。专栏五健全风险防控体系,提升综合防治能力1.探索“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办法,规划期内完成农村切坡建房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工作,在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基础上完成1:1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2 .强化汛期值守与应急技术支撑,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3 .建立完善专业技术支撑网络,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确定一支专业地质队作为辖区地

48、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队伍。第六章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全民参与、专业支撑“五位一体”的责任体系建设,明确各级政府和行业部门地质灾害防治职责分工,压实各级政府地质灾害防治的主体责任,加快建立健全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格局。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对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防灾力量调度,将防灾责任逐级细化落实到镇(街)、村(居)和具体责任人,确保各项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合力。区自然资源部门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配合应急管理部门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相关技术支撑工作。区自然资源局、区文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