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概述.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610562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6.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育学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育学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育学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育学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概述.docx(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就是研究教直现象和教宣问题,揭示教直赛他的一门科学,(一)教育现象教育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二)教育问题当某种教育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人们广泛地议论、评说或要求予以解决时,教育现象便成了教育问题。(三)教育规律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本质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二、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经验汇编的关系(一)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区别:教育方针政策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制定,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法律效力,必须遵照执行;教育学重在理论研究与探索,存在广泛的讨论空间,不一定体现国家意志,更不具有法律效力。联系:

2、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和教育的价值规范:教育学有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问题。(二)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区别:教育经验是具体的、生动的,同时又是感性的、表面的、局部的;它蕴涵着教育规律,但又未凸显教育规律。教育学是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对教育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联系: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否则,教育学将成为无源之水。三、教育学体系的框架和分支学科1 .教育学理论由教育基本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德育理论和管理与评价理论构成。2 .由特定学科的教学以及活动形式的不同所构成的教育学理论分支体系、由不同的教育层次与类别构成的教育学理论的分支体系、由多学科理论的结合而形成

3、的教育学理论的分支体系。四、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B3 .了解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培养和增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4 .提高教育事业的认识,增强忠实于人民教育的信念:5 .促进自身学习和教育孩子的需要。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人物著作和地位)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划分:(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17世纪)1 .古代东方的教育思想:论语、学记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2 .古代西方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特点:此阶段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

4、验都混杂于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哲学著作或政治著作、语言记录中;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型。(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7世纪到18世纪)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卢梭爱弥儿小说体教育名著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特点:教育学已有独立形态,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说明。同时,开始用心理学知识论述教学问题。但未达到科学化的地步。(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世纪到20世纪初)斯宾塞教育论、拉伊实验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5、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四)教育学发展的理论深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布鲁纳教育过程、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第二章教育概述一、教育的词源1 .在我国:“教育”一词的连用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J因此,我们把“教”与“学”两个词看成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的词源。2 .在西方:“教育”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前缀“e”有“出”的意思,而词根有”引导”的意思。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二、教育的概念人们通常从两个角度来给教育

6、下定义,一个是从社会的角度,一个是从个体的角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1)广义的,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当今世界充分肯定了广义的教育观点,我们常说,教育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不同领域,这就是一种广义的教育观点。广义教育的外延包括含学校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2)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人的活动。(3)更狭义的,教育就是思想

7、教育活动。3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特朗里把教育定义为“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4 .教育的三种基本模式美国教育学家菲利普库姆斯把教育分为三种基本模式LjE规数直,VE正视数瓦非正式教育。正规教育:正规教育指从小学年级到大学最高年级的正规教育制度,正规教育是个真正的系统,它的所有部分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附的。三日正规教育:任何在正规教育系统以外所进行的,为人口中的特定类型、成人及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包括农业推广和农民培训计划,成人识字计划,在正规教育系统以外所进行的职业技能训练,具有教育性质和目的的青年俱

8、乐部,以及有关卫生、营养、计划生育、合作团体等各种社区教学计划。”三日正式教育:每个人从H常经验和生活环境一家庭、工作、娱乐中,从家人和朋友的榜样和态度中,从旅游、读报和看书中,或通过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和电影,学习和枳累知识、技能、态度和见识的终生过程。一般来说,非正式教育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甚至有时是无意识的,然而它却占了所有人,包括那些受过多年教育的人的整个生命中学习过程的很大部分。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

9、活动。教育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与其他动物界相比,教育是其他动物界所没有的。动物养育幼仔、训练捕获、适应环境等生存技能与人类的教育具有相似性,但那只是动物的本能活动,不能说是教育。动物的本能活动是动物种系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程序化的动作系列,而人类有高度发展的语言和思维,能够制造工具,有目的地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积累直接和间接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并有目的地传递到下一代,从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与发展与人类的其他社会活动相比,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中,哪些是教育活动,哪些不属于教育活动,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是有目的

10、、有意识地培养人。四、教育的属性永恒性: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永远存在生产性:人类智能与文化的再生产历史性I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继承性:教育存在前后相继长期性I“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周期。民族性,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国家中进行,教育制度、内容、方法等有民族特征。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垄断着教育的指导思想、领导权、内容等。相对独立性:教育有自身的规律性,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五、教育的基本要素各种要素说:三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四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五要素说:教育者、教育目的、教育手段、教育途径、教育方式六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

11、内容、教育手段、教育途径、教育环境教育的基本要素:综合我国学术界的一些说法,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一)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成为教育者。教育者:1.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了解自身在教育活动中的任务或使命3.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发展对个体的要求。(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从狭义的学校教育来说,受教育者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三)教育中介系统:教育中介系统是

1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它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两个方面,更广泛地看,还应该包括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内容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体现在各种信息载体(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电视、广播和报刊等)中;体现在经过选择和布置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如教室、阅览室、校园等)中:教师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教育活动方式涉及教育基本要素的组合与教育工具和手段的应用,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四)教育诸要素之间的关系1 .教育者是教

13、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起着主导作用。2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3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中介系统的依据,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六、教育的起源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三种: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一)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主要观点: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超出人类社会,在动物界也存在着教育。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勒的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教育的起源过程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产生的主要动力。(能的人的教育为题

14、的演说)。(二)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原始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摹仿,原始社会并没有独立的教育活动,原始的教育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模仿L(原始部落及其最简单形式的教育)(三)劳动起源说20世纪30年代,原苏联教育理论界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论断出发,批判了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劳动起源。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观点:第一,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

15、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我们认为,归根结底,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七、教育的历史发展及特点(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无阶级性、非独立性、原始性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而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原始的教育目的在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才能、技巧和道德品质。原始社会的教育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完成的。(二)古代社会的教育:狭窄性、阶级性与等级性、强制性与专制性、机械性与刻板性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埃及。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教育

16、阶级性出现并不断强化教育的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且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和任用等方面。(三)近现代社会的教育1 .学校教育逐步普及2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体现在儿童的受教育权的普及上)3 .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5、未来教育: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服务,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发展规律一、人的发展的概念上广义:指个体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贯穿人的一生。狭义: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过程也是指儿童的成人过程,是儿童由

17、自然人向社会人,由幼儿向成年人的发展过程。人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的不断增强,神经、运动和生殖等生理功能的逐步完善。二是心理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如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意向的形成,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个性的完善,如能力、气质、性格等三是社会发展,包括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形成等二、人的发展规律(一)顺序性循序渐进人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浅到深、量变到质变的有序变化过程。表现:身体的发展:从头部到四肢,从中心向边缘,从粗动作到细动作记忆的发展:从

18、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思维的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道德的发展:从前道德到他律再到自律(二)阶段性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年龄阶段认知发展的特点0-2岁感知运动阶段通过运动来感知外部世界,动作从简单的发射动作慢慢发展到动作的组合2-7岁前运算阶段开始发展语言,运算和语言都收现出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片面性,缺乏守恒概念,缺乏可逆性。/11岁具体运算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能从多方面具体考虑事物的变化,但仍有自我中心

19、倾向。形成守恒的概念和可逆性思维1115岁形式运算阶段思维已能进一步抽象、进行命题与逻辑的推理,能根据经验进行预见和假说,达到思维的基本成熟阶段。在教育工作中,就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三)差异性因材施教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发展优势(特长)、发展速度(快慢)和发展水平(程度)上。认知风格的个别差异: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智力发展的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四)不均衡性关键期人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

20、时间、达到成熟水平是不同的。(五)整体性全面和谐发展人的发展具有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成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人的发展的学说I三因素说:遗传、环境、教育四因素说: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内外因相互作用说:内因指遗传素质、机能、过去经验、主观能动性,外因指自然环境(纯自然环境、人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自发形成的人际关系、有组织的人际关系)一、遗传素质对人发展的影响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1 .遗传

21、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环境指环绕在个体周围并对其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是影响与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1.环境,尤其社会环境是个体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 .社会环境从总体上制约着人的发展状态(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人的发展程度与范围;社会关系制约人的发展的方向和内容:社会精神文化影响人的发展和内容;社会环境的不

22、同可能造成个体发展的巨大差异)3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三、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主观能动性指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1、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个体的活动、个体的社会实践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人的主观能动性影响着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四、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专门的机构

23、、专职教育工作者五、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1、学校教育的内部条件教育要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2、学校教育的外部条件家庭条件,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社会条件,社会发展状况影响着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要保持一致性(净化社会环境);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从两方面为社会服务:传授生产斗争经验一为生产力的发展服务;传授社会生活经验一为生产关系的维持服务.教育与社会其他诸因素也有密切的联系: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性;教育的社会功能。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

24、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教育的发展深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一般说来,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成正比。2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教育结构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就整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类别和人才培养层次的变化上。3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2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受教育权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

25、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来说,专指精神财富。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1 .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传授系统化、概念化了的文化知识。文化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2 .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教育促进个人的发展,必须受到特定的文化模式的制约。3 .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七化传统越久,对教育传统变革的制约性越大。四、

26、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人口通常地说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域和时间、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人的总体。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2.人口的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4.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就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在生产、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而言的,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整体的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一、教育的经济功能人力资本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人力投资一一个经济的观点一文阐述了他的“人力资本理论他提出,全面的资本概念应包括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人们用在教育、卫

27、生以及为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而进行的国内迁移方面的直接费用,乃至为了获得高层次教育而放弃的收人,构成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主要成分是教育资本,它提高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真正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他认为,用单纯增加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来促进生产发展,不如通过教育提高人的能力,发展科学技术更为迅速。1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力变成现实的劳动力,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成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化为多维度的劳动者2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科学知识,使知识的传

28、授达到高效率化。二、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4.教育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三、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2.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四、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三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具体表现: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历

29、史继承性第四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教育活动培养人的质量规格。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以后的期望和要求,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数直目的是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什么人的总要求,以及在课程和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二、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调控作用B学校教育活动开展要围绕着能否实现教育目的为中心,它对教育活动开展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评价、检验教育活动的

30、最根本标准。三、教育目的和敕育方针的关系联系:教育方针所提出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与教育目的的要求是一致的,人们通过贯彻方针实现教育目的,二者具有一致性。区别:1、教育目的是理论性术语,是学术性概念,是教育学原理或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内容或范畴,是在理论思考基础上对一定社会阶段的教育的理想价值追寻,体现的是理论上所要追求的教育价值;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学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或教育行政学范畴,主要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提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行动纲领,对教育发展是现实作政策性规定。2、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做出规定,是针对个人的发展而言;教育方针反映的是

31、国家对教育事业整体的要求和希望,定位的是教育事业在国家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和作用。3、教育目的具有理想性,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通过教育活动追求的理想的目标;教育方针具有现实性,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指导思想,是教育工作当前必须落实的要求,具有不可回避性和现实针对性。四、教育目的的结构(一)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国家)、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课程目标(各个教学科目)、教学目标(一个学期、一个单元或一节课)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一个从总到分、从抽象到具体的纵向展开和分解的过程,上一级目标是下一级目标的依据和方向,而下一级目标是上一级目标的具体展开。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人文和科

32、学素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有较强学习研究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政治思想好、科学文化素质高、服务基层意识浓,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与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小学多学科教学、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和一定的艺术素养的本科层次小学教师。专业课程设置四大板块:通识教育模块、学科专业教育模块、教师专业教育模块和教师实践教育模(二)内容结构1.组成部分: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的规定: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价值取向的规定2.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前者是核心内容,是关于教育目的的具体内涵;后

33、者是价值定向。五、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一、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代表人物:卢梭观点: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需要制定的。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意义:在反封建社会中,提出要让人的个性得到解放,尊重人的要求和人的价值;但是它强调个人的需求与个性发展,看不到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的需要与发展,具有片面性。二、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

34、个人的要求来设计。代表人物纳托尔普观点8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全面发展:现代机器工业的出现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具有丰需社会关系的现实个人。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不断向着满族自身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递进。人的发展:实际上是指建立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的基础上的人的社会关系、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能力上的和谐统一发展。四、

35、确立教育目的的现实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2、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水平和需要。第五章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内涵及特点1 .教育制度的内涵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一是“指根据国家的性质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二是“指各种教育机构系统”。教育大辞典,”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包含两大基本要义;一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这些教育机构不仅仅包括各级各类学校,而且包括各种教育行政部门和管理组织;二是指为保障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正常运行,各成员应该共同遵守的整套规则。两者紧密联系,

36、相互依存。2 .教育制度的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二、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原始社会:无教育制度古代社会:学校的出现、非群众性、狭隘性、系统不完善。近现代社会:普及义务教育结构的多层次性、多类型、系统完善。当代社会:由过去单一的现代学校教育系统向以现代学校教育系统为主体,包括幼儿教育系统、校外教育系统和成人教育系统的庞大系统发展,最终方向是终身教育制度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学制及其制订的依据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爸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各级指学校层次结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各类指学校

37、类型结构: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特殊教育等,按办学形式结构来分:由全日制学校,半工(农)半读学校,业余学校,函授、广播、电视、网络等学校等组成;按学校教育管理体制的结构:由公办、民办以及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和私人办学等组成。学制制订的依据:要考虑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状况;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应考虑人口状况;考虑原有学制的合理成分和国外学制改革经验二、现代学制的类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途径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现代学制:即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1)双轨制:一轨是自上而下,包括大学、中学(中学预备班);另一轨是自

38、下而上,包括小学、职业学校。这两个系列不衔接也不相通,剥夺了劳动人民子女进入中学和大学学习的机会。(2)单轨学制:这种学制普遍运用于北美各国。它包括有:小学、中学和大学,学段可分为:六三三、五三四、四四四、八四、六六等多种。这种学制后被世界多国采用。(3)分支学制:它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并不分轨,只是中学毕业后又开始分,职业学校毕业生可以进入对口的高校学习,中学毕业生可以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特点是上通卜.达,左右畅通三、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注重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类型日益多样化终身教育日益受到普遍

39、重视第三节我国学校教育制度一、我国学制的历史演变1902年,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实施。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22年,由留美派主持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图,于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五级:初等教育段6年,分初小(4年)、高小(2年),中等教育6年,分初中3年、高中3年,高等教育段46年,不分级。1951年的学制改革-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1958年的学制改革-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学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

40、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讥未来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两基、两全、两重。二、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从类别上看,大致可以分为基础教育体系、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成人继续教育体系和师范教育体系五个类别.(1)基础教育体系.基础教育是我国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它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2)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文柱。它包括

41、技工学校、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专业技术学院。(3)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它包括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4)成人继续教育体系.成人教育是适应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专门为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成人设置的教育机构,它包括独立设置的职工大学、农民大学、干部管理学院、行政干部学院,也包括普通高校中设立的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5)师范教育体系.师范教育体系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教师专职人员的教育机构,它包括幼儿师范、中等师范、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以及综合大学里专门培养师资的

42、系与专业。按照教育程度划分,我国学校教育系统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级层次。(1)学前教育(幼儿园)主要由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等机构实施,招收36、7岁的幼儿。(2)初等教育。即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6、7岁的儿童入学。学制为56年。在成人教育方面,是成人业余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全日制中学修业年限为6年,初中为3年,高中为3年。职业高中23年,中等专业学校34年,技工学校23年。属于成人教育的各类业余中学的修业年限可以适当延长。(4)高等教育。是正规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它是指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

43、式的业余大学。高等学校的招收对象是高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历者。专科学校的修业年限是23年,大学和专门学院是45年,业余学校修业年限适当延长。硕上研究生修业23年,招收对象是获得学士学位者和同等学力者;博上研究生修业年限为3年,招收对象是获得硕士学位者和同等学力者;在职研究生修业年限适当延长。三、我国现行学制的改革和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职业性质与特点上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的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教师功能及作用的角度)“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从教师应有的品质的角度)中华人民共和

44、国教师法: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身份特征:1.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职业特征: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具体:1.知识传授者:2.行为示范者;3.班级领导者;4.教育艺术家;5.心理保健医生;6.学者和研究者。使命: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二、教师的资格1 .教师资格的条件:必须是中国公民;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具有教育教学能力。2 .教师资格的认定:提出申请;受理;颁发证书。3 .教师资格的丧

45、失与撤销: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或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三、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哪些职业素质?)(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1 .专业思想的建立2 .专业知识的拓展:(D专业知识(2)文化素养(3)教育科学知识与心理科学知识。3 .专业能力的发展:(D设计教学能力(2)表达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教育教学交往能力(5)教育教学机智

46、(6)反思能力(8)创新能力4 .专业自我的形成(二)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80年代末伯林纳和司德菲等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将教师专业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专家阶段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四个阶段:适应阶段、成长阶段、称职阶段、成熟阶段(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增强师范教育的吸引力:(1)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2)改善师范院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师范院校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水平,提高办学质量。2、在职培训在职培训的方针:教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形式:培训班、讲座、报告、访学、函授等3、加强自我教育第二节、师生关系一、师生

47、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一)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二)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三)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一)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二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一人关系(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第七章课程第一节课程和课程理论一、课程的涵义(一)课程概念的词源学分析在我国,“课程”一词始于唐宋期间,宋朝朱嶷在朱子全书论学:“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这时的课程意指功课及其进程。在西方,“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本意指跑道,转义为学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