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612663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73.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设计人:沐阳国际学校严凤宜一、学习目标:1、驾驭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动的论证方法。3、驾驭课文的论辩语言。二、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驾驭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动的论证方法。学习难点:驾驭课文的论辩语言。三、学习过程:1 .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2 .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化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见、哲学主见及哲学、伦理、教化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

2、61章,约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3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全体诵读课文,老师再范读。(2)老师巡察,释疑点拨。(3)比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索,逐段疏通并翻译。4 .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5 .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6 .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提示:陈涉世家等。)7 .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见打仗?(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3)第一段和其次、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纳了什么论证方法?8 .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二(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动的论证方法。(3)字词:多音字:夫;

3、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4)词性活用:域、固、威9 .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动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斗争输赢的确定作用,从而阐明白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四、当堂练习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O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二、说明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固:1、口国不以山溪之险(池:1、有良田美旭桑竹之属(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三、说明加点词:)2、得道者多助()2、汝心之固,固不行彻()2、辿非不深也()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1、坏而攻之地不胜()()

4、2、本环而攻之()3、星天时不如地利也(5、季而去之()(7、墩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医革非不坚利也()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四、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五、回答问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o3、本文主要采纳的论证方法是o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旧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1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重难点分析: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理清文章采纳“逐层深化论证”的结构。(

6、怎样分析本文写了什么。明确: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应当先分清层次,再概括出层意,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相识这一结构特点,最终看本文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什么O)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么?(拔苗助长),什么意思?(比方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这里还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说说。(学生说不上,老师就析题:施行仁政的人就会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么?它们出自孟子。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担心、人民生活特别苦痛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

7、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反对不义的斗争,主见施“仁政二、学法指导: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需熟读才能有所领悟。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精确句子的节奏。三、理解文意:1、学生听课文录音,勾画出重点字词(粟、“畔”通“叛”:背叛)2、初读课文,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小组探讨解决疑问,重点强调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3、老师小结:请指出句子的含义: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夫”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4、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争辩!(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可以这样提问么?请指教)5、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

8、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斗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的观点,即要具备人和这个条件)其次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举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战条件。)(通过对比揭示观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6、再读全文,提问:哪些句子你读起来特殊带劲?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

9、?(体会骈句的表达作用)7、整体归纳:本文主要是谈斗争中的问题么?假如不是,那是什么?(借斗争谈政治,孟子想借斗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见,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四、课堂小结:通过全文的分析,你知道本文的体裁么?(争论文)学习争论文最主要的是要学什么?(学习说理的方法)那本文是怎样说理的?谁来归纳一下?(采纳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再举例分别证明两个分论点,再从道理上得出结论)五、课堂延长:延长部分的我还没设计好,请各位出出办法,怎样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第

10、六册第十八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孟子两章.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本单元编写了公输、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庄子故事两则等古典散文的名篇。这些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育语文应用实力,审美实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特性地发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斗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斗争输赢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斗争输赢中的确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文章从确定斗争输赢的因素这一角度动身,通过对“天时

11、”“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斗争成功的确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白施得“仁政”的必要性。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劝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确定斗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确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看法和价值观的培育有重要的意义。(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动身,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持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1、学问目标(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驾驭

12、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2、实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斗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3)驾驭争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德育目标(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2)体会“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相识“人和”的历史意义和今日借鉴的现实意义,增加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骄傲感。(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三)、教

13、学重点: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把握先摆事实后讲道理的说理特点。(四)、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层层说理,运用排比,双重否定句进行说理的技巧(五)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探讨点拨,师生互动。二说教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纳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以读为核心,探讨点拨,师生互动。(一)、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二)、探讨点拨法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索,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三)、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按部就班法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

14、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三、说学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纳朗读法,圈点勾画法,探讨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仿写法等。四、说教学设想依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本课支配两课时。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有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沟通探讨、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完成学习、实力目标。其次

15、课时:师生沟通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的方法目标、实力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俗语,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长”三个步骤绽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赐予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育学生学习语文的实力。下面是其次课时的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过程第一步:引用俗语导入(一)、情景导入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呈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二)资料助读(

16、多媒体展示)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化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三)解题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斗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斗争输赢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斗争输赢中的确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四) .齐读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17、,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五) .学习指导先要懂得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识文章的论述特点。(六指导朗读:1 .读音举例夫郭粟寡戚畔2 .朗读节奏举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川I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3 .再读课文,留意字音和停顿。(七).理解课文内容。1 .实词说明(投影)2 .结合注解理解课文内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指作战中的人

18、心所向,内部团结。段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提出观点,提挈全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夫环而攻之:夫m,句首发语词。是:古义:这今义:推断动词段译:(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纳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确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19、、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城墙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坚利:坚实锋利。米粟(S1):指粮食。多:足够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古义:放弃。今义:委任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段译: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实锋利,粮食供应也并不是不足够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从防卫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

20、人和”。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古义:限制。今义:地域以:凭,靠。这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固国:巩固国防。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寡助之至:之,动词,至I。至,极点。亲戚畔之:亲戚畔,通“叛”,背叛。之:他,代词。天下顺之:顺,归顺,听从。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段译: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折服天下

21、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靠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确定成功。深化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八).背诵课文。(九).理清文章结构(投影结构图解)(十).字词小结:1 .古今异义。郭古义:外城七里之郭今义:姓氏池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今义:池塘去古义:离开委而去之今义:到去亲戚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委古义:放弃

22、委而去之今义:委任域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推断动词2 .通假字。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3 .虚词。之代词他亲戚畔之助词的三里之城动词到寡助之至而表修饰着、地夫环而攻之表转折却、但是攻之而不胜4 .词类活用环:名词作状语围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威: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折服(十一)。重点词理解:C委而去之F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环而攻之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E固国不以山溪之险G得道多助,失道寡助H亲戚畔之“之”山里之城环而攻之委而去之多助之至亲戚畔之(十二)。探讨探讨: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

23、说说其作用。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劝服力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总结全文,深化论点(十三)。理清结构本文按”提出论点一分析论证一得出结论”的依次给本文划分层次。板书设计(投影)(十四)。拓展探讨(投影)1 .孟子认为“战必胜的缘由是:2.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古训I?跟同学们介绍一下。(十五)。来检验一下吧!1、读准下列字的音。夫()粟()

24、畔()A七里之郭B环而攻之C池非不深也D委而去之E域民不以封疆之界F亲戚畔之G地利不如人和H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说明下列词语的古今义。A池古义:今义:B兵古义:今义:C亲戚古义:今义:4、翻译句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句译: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折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5、填空练习。(1)孟子,名,字,是时代人,他是孔子以后的。孟子是一部记录的书。(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o得出的闻名论断是依据课文最终一段做练习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组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

25、革之/利。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对“得道者多助”的理解正确的是()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C.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文中的“道”与下面哪个词中的“道”意思相近?A.道德B.致歉C.道路D.王道“战必胜”的根本缘由是(原文)这篇文章论述的中心愿思是()A.民心所向,上下团结,则战无不胜。B.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界限,管理百姓。C.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巩固国防。D.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威慑天下。(十六)

26、。合作探究你认为“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得作战成功的例子?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过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过程:师:大家惊慌不惊慌?我问时,要么回答“惊慌”,要么回答“不惊慌”。生:(参差不齐地喊)不惊慌!师:要声音大些喊,充溢信念地喊。(学生声音较上次大而饱满)不惊慌就好。我们上课。(学生起立,师生问好后)师:现在大家仍就站着做口头作文。找出一个题目:说说这个舞台的设施。要东张西望,七嘴八舌。可以乱说,

27、说病句也行,下座位也行,但不能不说。生:(学生起先边视察边说,但无一人下座位。)师:好!刚才都说了,但没哇里哇啦地说。不说就提不高,应抓机会说。请坐。现在,大家猜一猜:我们应当学哪课书?生:(众说不一。)师:回答都不对。老师想教说明文,课本却没有。现在问问大家:情愿学什么?一般都不情愿学争论文和古文。那么,我问一下:不愿学古文的有多少:请举手。生:(几乎都举手)师:那我们今日就学篇古文。这样做,可以熬炼心态,给自己施加一个“喜爱”的意念。做事情,往往观念一变,就不烦人了。(说罢,板书题目,有意空下“寡”)字,我写的标题是什么字体?生:是隶书。师:回答正确。我在其它地方讲课,有人回答是“魏书”,

28、因我姓魏。现在:我问一下:咱们班谁最爱写错字?生:(齐答)张莉。师:此人何在?(张莉站起)你上来填空。(张莉上前,也写了一个隶体的“寡”字)今日这节课,我们只做四件事:第一,了解作者;其次,解决一个通假字;第三,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和“道”;第四,理解道理。(回转身看黑板)大家看张莉写的“寡”字如何?生:很好。师:连最爱写错字的同学写的字都这么好,这说明我们班水平很高。今日我们只用45分钟,请一位同学负责监督,保证不压堂。下面我们先做第一件事:了解作者。请大家举荐一个文学常识学得好的同学回答。生:(一同学站起,念注释)师:(确定之后)大家不要看教材,一块儿讲解。生:(都开口练习讲解

29、并描述)师:我请同学们举荐平常一位文学常识学得不好的同学。生:(齐答韩磊。韩磊站起回答)师:回答正确。这说明大家都会。我们接着做其次件事:看谁找通假字最快?生:(抢答)“畔”。师:对了。请大家假装自己是老师,来给学生讲“畔”字。好,各位“老师”开讲。生:再请各位“老师”扣过书,坐直,精神头十足,有板有眼地讲。可以说错,但不行以不说。生:(都按要求讲解并描述)师:以上关于作者和通假字,老师都没讲,但大家已经会了。下面我们做第三件事:先读“天时”、“地利”、“人和”,再结合注释讲解。生:(都按要求做)师:这几个词里,“人和”是重点,就是“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八个字。下面,以最快速度将三个词各写一遍

30、,起先!生:(都起先写)师:写完的举手。生:(都纷纷举手)师:最快的同学只用了40秒。谁还没写完?生:(一人站起)师:请你回答三个词的意思。生:(回答不出)师:请大家告知他。生:(齐答)师:还剩一个“道”字,我们留在第四段讲。下面要干的一件事是翻译。请大家进入境界,全身心地扎在书里。生:(一块练口头翻译)师:第一段的翻译有无须要问老师的?生:没有。师:这篇文章一共几段?生:四段。师:看看其次、三段与第一段的关系是什么?生:第一段是总说,其次段与第一段的第一句有关;第三段与第一段的其次句有关。师:回答正确。第一段是提出问题,其次段、第三段是分析问题。这篇文章有2000多岁了,但至今读来仍很明白,

31、请问:句子好懂不?生:其次段不好懂。师:下面就请大家七嘴八舌地翻译其次段。译时,要全身心投入。如遇到不会的,就提出。生:(一齐练习口头翻译其次段)师:我想找一个学古文困难的同学来译。大家举荐一下:谁最困难?生:李扬!(李扬站起,起先翻译。老师走到其身边适当揭示、订正)师:刚才李扬的翻译正确,这说明“不困难”。我们班连最困难的水平都这么高,说明大家的水平更高。请看“委而去之”怎么译?生:(一学生站起)弃城而逃。师:不对。要精确地译成:放弃城离开。特殊留意“去”字,要当“离开”讲。接下去请大家找出最终一段中没加注解的句子。先读。生:(齐读)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32、利。师:再将书扣过来,背诵一遍。生:(齐声背诵)师:最终一段中没加注解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中,我们要重点解决“多助”和“寡助”,“得道”和“失道”的问题。先请同学们回答什么是“多助”和“寡助”?生:(一同学站起)“多助”,就是帮助他的人多;“寡助”就是帮助他的人少。师:回答正确。“道”是文眼。什么是“道”?生:(学生接连回答)“对人民好”;“有仁义之心”;“有道德”;“统治者应施仁政。师:再简炼些。生:(一人站起)仁政。师:同学们齐声说。生:仁政。师:关于这个“道”字,意思最困难。辞海有15种说明;语言大典有46种。在这篇课文中,应精确译成“仁政”。“得道”就是“施仁政”;

33、那么“失道”呢?生:(齐答)不施仁政。师:“道”对百姓、对国君而言,它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你们将来长大了,假如要办公司、当经理,这“道”好用吗?当什么讲?生:(两位学生站起)我认为,“道”,是指治理公司的方法;“道“,就是指拥护的人多,帮忙的人多。师:那么,当一个老百姓,怎样做才能帮助他的人多?这个“道”又怎么说明?生:(一学生站起)“道”,就是指搞好邻里关系。师:对。多帮助别人,别人就会帮助你。也不纯粹是为别人,对己也有好处。通过帮助别人的方式,获得别人的帮助。这是个处世的道理。所以,我们应当多探讨“多助”的问题,不要造成“寡助”。下面,我们起先背诵。生:(齐声背诵)师:下面教给大家朗读方法。

34、大家齐声背第一句话,要喊着背,用劲喊。生:(齐声背第一句)师:再慢一点背,声音的抑扬要体现出来。生:(齐声放慢速度)师:再练肃穆地背,低沉地背,悲伤地背,欢乐地背,哭哭唧唧地背,兴奋地背,骄傲地背。生:(按要求一一试背)。师:读一段文章,要留意声调的凹凸快慢,喜怒哀乐。这样,你的感觉就找到了。生:该下课了。师:好。正好45分,大家提提:这节课哪点满足?生:(一人站起)我们自己翻译时,加深了理解。只翻译了一次就练习背,背的速度加快To师:同学们学习时,要把苦恼、发愁、忧忠都忘了,课堂气氛就活跃了。好,起立!同学们再见!感谢大家!祝大家学习进步!生:(七嘴八舌地祝颂老师)评点无论语文课,还是其它课

35、,教学毕意是一种精神活动。精神状态良好,便为成功的教与学创建了条件。魏书生本人精神焕发,竭力解除学生的惊慌、焦虑感。据说世界拳王阿里每次赛前都驱车“招摇过市”,疯狂地喊:“我确定能战胜全部对手”。魏书生反复要求学生大声喊:不惊慌。其用意也在于此:树立必胜的信念。培育“说”的一种极好形式。不求完备,只求参加。惋惜的是,这些学生在另一种刻板的教学形式上“学”大的,竟无一人下座位视察。与学生“商议”学什么,怎么学,是一种教学民主原则的体现。选择学生不爱学的文言文作为观摩课内容,本身就富有挑战性。目的仍旧是为了使学生树立信念,使之从不爱学到爱学。“寡”字是个运用频率高,又易写错的字。空下后,给学生供应

36、了一个认知的机会。“魏书”一说既传授了汉字学问,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箭双雕。这种穿插,忌讳引伸开去,旁技扩散。魏书生上课有六个步骤,“定向”是其中之一。所谓定向,其实就是使学生的学习有确定目标。他多次讲,语文教学中一篇课文从那儿都可以列出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问点,该学什么呢?不定向(很多语文老师把学问点写在教案上,有的干脆无“向”)就无目标,使学生茫茫然。学问愈少,必讲的东西愈少,就愈利于重点突破。所以,他只列了四个学问点。这种以退为进、以少胜多的教法,与上海特级老师陆继椿所提倡的“一课一得,得得相连”不约而同。有所“舍”才能有所“取这是一个富有哲理的命题。学生相识汉字,你何必代劳呢?所以魏

37、书生把机会给了学生,这总比老师生硬地灌输强。转换角色:学生一老师,老师不包打天下,越俎代疱,让学生做学习的主子一例。“天时、地利、人和”句是本课的一个学问点,非重点突破不行。以类似竞赛的形式来提高学习效率,这样课堂的密度大,节奏快学生能始终处于亢奋状这一句很有必要,它可以照应上课前学生不爱学文言文这一现实。学生不好懂便是难点。不平均运用力气“串译”,突出了教学难点。这是激励性原则的又一体现。李扬或许从今后仍感到学文言文困难,但,这一次他却尝到成功的乐趣。这三句在文中至关重要,学生读到此处不流畅,唯恐在理解上仍存在问题。但执教者没有重点突破,甚至没找学生翻译。似有疏漏。本课可讲的实词很多,如“池

38、”“郭”“域”等,但魏书生,只扣一个“道”字。为什么这样处理?“道”是文眼,又是难点(因为没注释)但他仍采纳探讨形式。让学生说出第一感受。此处似有疏漏,不仿从“道”的本义说起,讲一下常见的几个引申出来的义项为好。什么叫渗透德育?这大约是一种范例。不刻意雕琢、不生硬,有水到渠成之感。同是背诵,讲究也很多,魏书生不放任自流,有指导地背。背中有竞赛,花样翻新,讲求语速、心情,提高了背诵的趣味性与效率。一个教学过程结束后,征求学生看法,这不就是“学生为主体”的体现吗?一节观摩课是短暂的,加上学生又不是依照自己的教学思想方法,一手训练出来的,因而难以达到最志向的境界,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魏书生以及教化

39、界前辈多年提倡的一些教学思想、原则(如“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是为了不都”等)都得到了体现。他打破了语文教学相沿已久的套路。不求细针密线,步步为营,有意留下空档,看似简约粗放,实则重点突出,消退了学生的依靠心理。他始终采纳激励性原则,对差生尤为关注。培育了学生剧烈的参加意识。这都是民主性、科学性原则的体现,值得一学。当然有些做法也值得商榷,如举荐差生是否会损害差生的自尊心等。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实录一、设计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篇文章,孟子长于辩论,其文思想深刻,逻辑严密,气概磅礴。在教学中要体现这些特点,同时要求学生驾驭一些文言词语。所以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积累文言词语

40、,理解、疏通文意。2.理解课文思路,了解文章中心论点及主旨句。3.通过学习课文,培育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教法上,遵循“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留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敬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实行诵读、点拨、探讨、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整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由儿个板块内容构成,第一板块是诵读训练;其次板块以翻译“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为中心,通过辐射的方式,由点到面,散发全文,老师点拨,使学生积累一些一词多义字,古今异义字和通假字。第三板块设计三道思索题理清文章思路,突出中心,让学生驾驭文章逻辑严密的特点和中心论点

41、及主旨句。第四板块设计一道开放性思索题让学生谈心得,一道堂上练习题让学生结合实际举例子,培育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懂得学习古文要取其精华,懂得融会贯穿,古为今用。作业板块设计三道题,一是语感练习(背诵课文),二是语言表达实力训练(仿写排比句),三是课文内容深化(阅读明代陆明仪的天时、地利、人和)。二、教学实施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关于西路军成功的缘由吗?生:国民党的广阔官兵一样希望和平,不想再打。师:对。这里揭示了人心所向是确定斗争成功的关键,正如孟子所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想知道孟子是怎样得出这个论断吗?生:想!(点评:本环节巧设悬念,温故知新,引

42、起学生留意和兴致)师:那好,今日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吧!我们先来了解孟子是什么人。生: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化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师:正确。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见,宣扬“仁政”“王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就是“仁政”“王道”。他的文章气概磅礴,逻辑严密。孟子与论语、中庸、高校合称为“四书”。(同时演示孟子的有关资料)师: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文章的气概。下面听课文录音,请大家留意句子的节奏,假如你喜爱,不妨跟录音一齐读。好,大家打算好,起先了。(演示:“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寡助/

43、之至,放录音,学生应和读)师:谁来试读课文?生1:朗读一、二自然段。师:很好,同学们赐予掌声激励吧。(掌声)听了刚才那位同学的精彩朗读后,大家来齐读课文。生:朗读课文。师:大家读得很有气概,不过要留意几个字的读音,“夫环而攻之”的“夫”是句首发语词,读f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域”读yL“亲戚畔之”的“畔”读PGn。(点评:留意朗读训练。对学生进行语音、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师:请同学们参阅工具书及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学生自读,分四人小组探讨,八分钟以后)师:同学们读懂课文吗?生:懂!师:让老师来检查一下?请翻译“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这个句子。生: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

44、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师:对。句子里有两个“之”,它们的意思相同吗?生:不同,第一个“之”解作“到”,其次个“之”解作“它工师:这是古文中一词多义的状况,就是说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之”还有其它说明吗?生:有,如“的”,“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等意义和作用。师:课文里哪个句子的“之”解作“的”呢?生:“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之,师:特别好。我还想知道“寡”“至”是什么意思呢?生:“寡”是“少”的意思,“至”是“极点”的意思。师:对。这两个词的意思始终沿用至今,多出现在成语里,你们能举出含有“寡”字的成语吗?生1:寡不敌众。生2:孤陋寡闻、孤家寡人。师:你们真聪

45、慧,老师选了几个供大家参考。(演示:寡见少闻、曲高和h0寡、寡廉鲜耻、优柔寡断)师:你们又能举出含有“至”字的成语吗?生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师:“精诚所至”的“至”解作“到”,不解作“极点”,不过,老师仍为你的学习热忱而兴奋。生2:至理名言。生3:至高无上。生4:如获至宝。(学生表现踊跃,气氛热情,老师笑)(点评:本环节,老师留意引导学生积累成语,使课内学问得以延长师:很好!让我们接着来学习其他文言词语吧!“亲威畔之”的“亲戚”是双音节词,古义是“内亲外戚”,今义是“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这是古今异义字,课文里还有别的,你们能找出来吗?生1:“城”古义:专指内城,今义:

46、泛指城市;“是”古义:这,今义:推断词。“郭”:古义:指外城,今义:姓。生2:“兵”古义:兵器,今义:土兵;“革”“古义:甲衣,今义:去了毛并且加工过的兽皮。生3:“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生4:“委”古义:放弃,今义:委任;“域”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学生表现踊跃)师:特别好,看来大家的语文学问相当丰富。听说这句子里有一个通假字,你能帮助我,把它找出来吗?生:“畔”通“叛”,解作“背叛”。(点评:留意文言词语积累,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要坚持不懈,学生驾驭的词汇将日益丰富。)师:孟子长于论辩,其文逻辑严密,下面我们来看文章的思路,请同学们思索以下问题。(演示)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文章其次、三段跟第一段有什么关系?3 .第四段跟其次、三段的论述有什么不同?本文的主旨是什么?4 .读了这篇文章,你学到了哪方面的学问?(四人一组探讨,四分钟以后)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