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动植物意象及其意蕴探究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十九首》动植物意象及其意蕴探究 论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古诗十九首动植物意象及其意蕴探究摘要:古诗十九首中涉及到植物意象的有11篇共21处,有7篇共13处涉及到了动物意象的描写。在意象的选取和表现上既保有传统又能体现创新。本文主要选取诗篇中典型的动植物意象,包括代表春秋时空交替的之感的草;关于生死主题的树木;象征生命短暂易逝的昆虫。分析它们的特性并探究意象背后的文化意蕴,情感意蕴和审美意蕴。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意象;时空;生命;离别;伤痛;意蕴引言(一)研究现状古诗十九首最早编录于梁萧统的文选。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历代对其评价都很高。南朝梁钟珠在诗品中赞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齐梁刘勰文心雕龙中评价它为“五言之冠冕”;王国维
2、也说“写情如此,方为不隔”一千多年以来,它一直受到各个大家通儒的推崇,成为可以与诗经比肩的不朽经典,这与其作品本身的审美魅力有关。古诗十九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历代许多学者都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思考与研究。纵观古今学者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产生年代与作者的考证;思想内容与主题的探讨;诗体结构,语言等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对于意象的讨论分析较之前的三个研究方向,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少。以古诗十九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它作为纯文学的价值还值得被深刻挖掘。(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传情达意的媒介,在解读某首诗时,我们往往先从从意象着手。这些丰富的意象,能更好
3、的帮助我们把握古诗十九首的深刻主题和思想。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诗歌篇章,更加深刻的地分析意象背后的意蕴。(三)研究方法本文的撰写,是通过搜集查看相关资料,其中包括作品原文、研究著作、期刊杂志、学术论文、以及相关研究成果。通过阅读作品,加上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将自我探讨与已有理论相结合,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表象,剖析诗歌的主题及内在意蕴。一、意象概念的阐释“意象”这一词,从古至今都是出现在文艺理论或批评中的一个引人关注与思考的重要课题。“意象”是我国古典诗学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出现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内涵十分丰富而又复杂。并且,
4、各个时代对意象的理解都有差异。但是纵观古今各种论断,我们可以得出意象的出现,是因为我们的语言常常不能够完全表达我们心中所想,为了能够更准确的表达,人们往往通过借助具体的相似的事物来使抽象的事物更具体可感。事物本身的出现并不能被称作为意象,只有被当作情感的载体出现时才有了意象这一概念。意象往往和意境联系在一起,诗歌中通过单个的意象或者意象间的组合,使得诗歌构成某种整体的意境。在整个的意境中,我们可以感知诗人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情感。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二者中又推无我之境。所以综上所述,意象即是融入了人的主观意志的客观物象,是带有人的主观色彩的。了解了意象与意境的概
5、念,再来分析古诗十九首动植物意象及其意蕴就变得有理可据,有章可循。二、古诗十九首中的动植物意象分析古诗十九首收录只有十九首诗歌,诗歌的意象数量虽不比诗经三百首,但是里面的动植物意象仍有它的特点和意蕴。古诗十九首中有11篇共21处描写了植物意象,有7篇13处描写到动物意象。通过归总,可以把这些动植物意象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类:代表春秋季节交替之感的花草,与生死主题有关的树木,象征生命短暂即逝之感的动物。动植物,作为自然界中的生物,它们的出现比人类还久远,早在人类诞生之前,它们就以各种丰富的姿态装点着世界,与自然共生共衍。当人类产生,动植物又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材,药材最初人类与动植物的关系还是停留在物
6、质层面上的,但是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的不断地繁衍生长,大脑不断进化,思维意识逐渐发达,动植物不再只是作为食材药材等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实用价值外,它们还逐渐参与到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与人们的联系更加的密切,更与人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下面就来分析这些动植物意象在古诗十九首中的意义和作用。(一)代表春秋交替之感的的草(I)青草青草我们并不陌生,它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我们印象中它是蓬勃生命力的象征,不论在多么恶劣艰苦的环境中也能看见它们努力钻出地表,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同时它又像是春天的使者,只要看见它们陆陆续续萌芽,我们就知道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就像青青河畔草中“青青河畔草
7、,郁郁园中柳。”这一句,描写的分明是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不论是河畔草还是园中柳,它们的颜色都是那么青翠明丽,生动活泼。首句以青草来点出春之季节,春作为四季的开始,算得上是一年中最年轻,最明媚,也最富生命力的季节,象征着一个女子最美好的年华岁月,这时她们容貌最佳,心性也介于成熟与非成熟之间。这时的她们最富有魅力和吸引力。然而,美好的事物总会消逝,春天不会永远停驻,四季要轮转,盛放的花,青葱的草终会凋谢入土。当女子看到蓬勃生机的春景,她们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自己,感受到这么美的生命也会终究消逝,就如同自己的容颜,自己的生命。春天的过于美好,往往让人乐而生悲,所谓“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玲珑剔透
8、的姣好容颜也会渐渐衰老。本就天生丽质的女子再略施薄妆,更加的妩媚动人,然而,女为悦己者容,那个她思念的人却不在身边,女子只能空叹一句“空床难独守”。这看似轻薄的话语却是女主人公内心最真实直白的情感,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像这样直接的抒情方式在古诗十九首中是十分普遍的。在这首诗中,青草与女主人公的形象具有相通之处。青草与柳树的意象组合,在诗歌一开始奠定了一种清新浪漫的基调,使诗歌笼罩着一种馥郁蓬勃的氛围,但是,这一景象又与诗歌最后女主人的哀叹形成了鲜明的反照。将古人,尤其是女性的伤春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对比中更显悲凉伤感。这也是古诗艺术手法上常用的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2)芳草涉江采芙蓉中的“
9、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中的芳草同样也是十分美好的,初读这首诗时,可能因为诗篇精短,节奏明朗,而觉得单纯,易于理解。但是反复吟咏就会发现,这单纯是曲折情感的表象。正值芙蓉盛放的夏季,据史可循,江南一代有采莲活动的习俗。置身在如诗如画的风景里,空气中尽是芙蓉与芳草的香气。主人公感受到这一切的美好,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心爱的人,想与之分享。但是时空一下发生了跳转,主人公思慕的人不在身边,在远方。这一跳转,两个主人公的画面仿佛在眼前一般,隔着浩浩山水,漫漫长路也能彼此心意相通,遥相呼应。早在诗经中我们就能看到采摘芳草送给亲人,朋友,爱人来表达情感的句子,而这样的传统也一直延续至今。芳草与芙蓉意象的
10、搭配,使得意境清幽绵延。美丽的芳草芙蓉与主人公的际遇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影写的艺术手法又使得整首诗的情感绵长而细腻。强烈的反差下,主人公“忧伤以终老”的心情似乎更能被我们所感受。整首诗的意蕴也变得婉曲微妙。(3)秋草象征生命力和春天的青草在诗歌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固然重要,但是古诗十九首中还有一类与之相反的草,那就是秋草。诗经小雅谷风中有“无草不死,无木不萎。”的说法。秋天与春天相比,没有春天那样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秋天的景象往往是草木凋零,萧索枯败。春天青色葱笼的草到了秋天也会失去光华,慢慢枯萎。人们对于生命的消逝自古都是带着怜惜和伤痛的。所以人们既有伤春的情怀,也有悲秋的情结。秋草这一意象无疑
11、也可作为秋天的象征。冉冉孤生竹是一首描写男女新婚后又经历别离的思妇主题的诗。诗中“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一句,女子将自己比喻成含苞欲放的蕙兰花,将男子喻为采花人,过了采花的适当时期,花将与秋草一样枯萎。秋草在这里就是生命衰败的象征,是女主人公对自己命运迟暮的一种推想,猜想秋草枯萎的结局可能就是自己的未来,自己的生命将在无尽又无望的期待中殆尽。说出这句话时,女子是带着无奈和哀怨的,哀怨之余又想着男子定是有自己的高尚追求才离开自己,以此来安慰自己。但语言中分明流露出伤痛。本首诗中还有一系列的植物意象的组合,如菟丝与女萝,意在说明女子与丈夫之间的依附关系。而蕙兰与秋草的对比,又使人有种“花开堪折
12、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慨叹。令人心生唏嘘,感叹又是一个韶华的渐渐消褪。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在表达伤感之心情时,已将自己身世之苦寄托于接近岁暮的惨淡秋草。迟暮之感油然而生。东城高且长中也有关于秋草的诗句:”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这里的秋草,正如这首诗的后一句所写的那样“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四时的更迭变化是很快的。转眼一季又一季。不同于之前的思妇题材中的秋草,本篇中的秋草是怀才不遇的失意士人眼中的秋草。旋风中的秋草是那样的凄凉脆弱,就如诗人当时的处境一样。诗人当时的处境是当时东汉末年大多数士人的一个缩影。他们怀有建功立业之心,然而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他们的仕途之路并不顺利,充满着艰难
13、险阻,处处碰壁。所以当时许多士人跟作者一样是失意苦闷的。狂风中的秋草仿佛是镜像的诗人自己,处境岌岌可危。于是一些失望或看透这一切的士人意识到要追求现世的安稳,享受当下。所以及时行乐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想。通过眼前凄凄秋草之景,感四时更替之快。纵观整首诗歌,洋溢着一种涤荡心志,任情任性的色彩。我想正是因为思想上曾受到过某种巨大的压抑,才会使得在看到某些场景时,受到启发,呈现出这样的豁然开朗。像是拉紧的弹簧突然松开的那种张力。而秋草这一意象在这首诗中,冥冥中也充当了诗人眼界打开的启发点。(4)野草除了代表季节交替之感的春秋之草,古诗十九首中还有一类草一一野草。明月皎夜光中的野草:“白露沾野草,
14、时节忽复易。”是以另一种生命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首描写世态炎凉,遭旧交鄙弃的诗。当年一起携手交好,如今已各自分飞。时节变化的太快,今时已不同往日,主人公于朋友之间的关系就如白露之于野草,白露看上去是纯洁高贵的,而野草却随处可见,生命卑微,二者的地位对比之下显然有高低。朋友如今平步青云,二人出身不同造成的成就的高低也成了两人友谊的鸿沟。当日坚定的友情现在却徒有其名,暗示诗人与朋友之间已背离。这一遭遇不得不让诗人心感凉薄。除了野草这一暗示时节变化或出身悬殊的意象之外,诗中还运用到一系列动物意象组合(后文会深入分析,这里不作详细探讨。)使得诗人与朋友间的对比反差字字扣人心弦,也使读者能够体会诗
15、人心中的凉薄与悲愤。(二)关于生死主题的树木白杨,松树也是古诗十九首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比起草这样的意象,白杨,松柏从形态上看更显伟岸高大。正是这样的形态,使得在意境的创造上产生了与草不同的效果。它们伟岸高大又笔直的躯体结构和其不惧严寒,四季常青的习性营造出一种肃穆庄严的意境。古诗十九首中有三篇写到了白杨或松柏。青青棱上柏,磊磊涧中石。一一青青棱上柏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一一驱车上东门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一一去者日己疏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一一去者日已疏这三首诗中的松柏或白杨都不约而同的与坟墓联系在了一起。在主题上,前两首诗都是失意士人或游子提倡追求现世享受,及时行乐之诗。后一首则是表达
16、游子思乡之作。青青棱上柏篇,诗人通过坟墓上的柏树和山涧溪流中的石头起兴,借以表达出生命短暂易逝,而自然却永恒不变在发展的事实。而且有坟墓的地方必然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生匆匆数年,每个人终会变成一拾土。但是千千万万树木中,为什么坟墓旁不种其他树,偏偏是松柏呢?查找资料,得知那是因为古人讲究死后如生,松柏是长绿植物,象征万古长青,灵魂不死。此外松柏的寿命很长,也寄寓着死者后代繁衍不绝的理想。和整个环境配套,显得肃穆庄严,幽静典雅。也是让逝者能够安息的意思。所以,白杨、松柏背后的深刻含义是与其形态特征密不可分的。这样的意象出现在诗歌中,不仅可以营造出特定的或雄伟悲壮,或肃穆庄严的意境,更可以帮助理解诗
17、歌的情感意蕴。驱车上东门的表达和主题与之相似,都是利用白杨,松柏与坟墓之间的关系,表达出生命如朝露般转瞬即逝,生死是圣贤也不能超越的永恒规律的这样一种认识。既表达了对生死的正确态度,又感慨到正是因为这样,才应该把握住当下,及时享受。上面去者日已疏中那几句诗中也涉及到了白杨与松柏这两个意象。这首诗表达了离家多年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诗人从少年时代经历到了老年时代,古墓已犁为田,松柏也被摧毁为柴。数十载的岁月变迁,让人仿佛有沧海桑田之感。屹立在秋风中的白杨似乎也是悲伤的,萧萧二字更烘托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一切景语皆情语,世人眼里的事物都是含了诗人的情在里面,景能影响人,同时人又能作用于景,人与景之间是
18、存在这样一种关系的。这首诗在题材与主旨上同样与之前一篇驱车上东门有相似之处。都是表达出门在外游子的所思所想。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中的这些植物意象其实都是诗人本身的自我关照。在写这些与其生命及其相似的事物时,其实是在写自己的遭遇。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为有他们情感的投射而超越其本身意义的一些意象,同时也使诗本身更富有意蕴。(三)象征生命短暂即逝之感的昆虫在古诗十九首中出现了许多特点相似的昆虫。他们大多微小且生命短暂。(1)蟋蟀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一一明月皎夜光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一一东城高且长蟋蟀属昆虫纲,蟋蟀科。亦称促织,俗名岫岫、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明月皎夜光中的促织,是蟋蟀的别名。
19、蟋蟀因为在夜晚鸣叫,所以它是夜鸣虫的代表,同时也是秋天的代表。并且它鸣叫的凄苦声音也能教人产生关于生命的情绪。这首诗除了有对生命短促的感慨,还有命运多舛的悲哀。所以,对于失意者,更容易伤蟋蟀之局促,感时光之易逝。明月皎夜光中开篇便笼罩在一片皎洁的月色中,又有蟋蟀的鸣叫,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静谧的意境。另外,还因为蟋蟀是秋天的代表,可以知晓这是一个深秋的夜,更增添了一份清冷在里面。所以,蟋蟀这一意象在诗一开始就奠定了这样一个悲秋的基调。东城高且长中的“蟋蟀”,根据诗中前几句“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可知已是岁暮的秋天,这一年又要结束了。临近岁暮,一切生命都要渐渐消逝,这种
20、生存的压力任何生物都应该是有的,不仅仅是人类。同样,作为昆虫类的蟋蟀,它的生命更是极其短暂的,一年岁暮也暗示蟋蟀的生命将走向尽头。本该在野外自由舒展的活动,现在却因为取暖要移到居室内,活动的范围自然变小,显得局促。并且,纵使如此,它也还是最终逃脱不了死亡这一条路。移居到室内,也不过是苟延残喘着多过些时日。诗人从蟋蟀的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局限性,表达了对生死的态度,既然生命短暂,人终归一死,这是无人可以超越的永恒的规律,那么“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应该抛弃忧愁,不受拘束。表现出享受当下,及时行乐的豁达人生态度。这里“蟋蟀”这一意象写出了生命短促,时光易逝之感。(2)秋蝉“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21、”一一明月皎夜光。2秋蝉是蝉科昆虫的代表种类。在寂静冷清的秋夜,在皎洁的的月光下。诗人听着外面蟋蟀的鸣叫,想到了自己与友人的关系,就像是秋蝉之于玄鸟的关系。秋蝉同样也是秋天的代表,并且由于它的生命特别的短促,就只有几个月。所以它也是悲凉的代名词。整首诗通过对蟋蟀和秋蝉这两个小昆虫的描写,写出了时光的飞逝,生命的转瞬即逝。我们可以感受到寒秋下,两个小生命的脆弱,苍凉,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心中充满的无奈与感伤。总之在这首诗中,通过这两个昆虫与月光,星斗等意象的组合,烘托出一股能够浸透人心的凉意。(3)蟋蛀“凛凛岁云暮,蟋蛀夕鸣悲。”一一凛凛岁云暮。3岁云暮一句道出已是一年岁暮,这个季节通常万物凋零,百
22、虫也是亡的亡,眠的眠。所以,蟋站的鸣叫仿佛也带着悲伤,蟋帖真的会有悲伤的情绪吗?就像庄子所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诗人并不是那个蜷站,又是如何知道它是喜是悲,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这句话用在这里回答,再贴切不过了。因为观察它的人本身也是怀着悲伤情绪的。诗人带着这种悲伤的情绪去看待蟋蛀,自然会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他所看到的事物上,好似能得到互相的安慰似的。在凛凛的秋的背景下,蟋站的鸣叫也显得十分的悲凉,衬托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充满了感伤无奈。三、古诗十九首动植物意象的意蕴所谓诗歌的意蕴,不是指诗歌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是从诗歌里挖掘出的理性内涵。比如
23、诗歌中表达的情感,表现的风骨,或者是人生的哲理与主旨。(I)文化意蕴在古诗十九首中,通过这些动植物意象,表现出了以下几种主题:游子与思妇离情别绪的爱情主题;中下层士人追求的幻灭苦闷失意主题;生命短暂易逝,追求现世享乐的及时行乐主题的。上文分析白杨松柏的那几首诗,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但却有极高的相似度,这不禁让我们产生是什么造成了他们如此的生活状况和心态的疑问与思考。让人不由的联想到当时动乱的时代,这许多的相似性一定是植根于时代的文化大背景之下,而产生的共同的情感一一幻灭、苦闷、失意。因为理想追求的幻灭而苦闷失意,又因幻灭而对体制进行彻底的批判与讽刺。然而,总有那么些人,他们懂得看清世界,更懂得通
24、过世界去认识与反思自我。在自然万物中去寻求真理与意义。也更多的从向外求逐渐向内求。所以今天这些篇幅并不长的诗篇中,我们常常能得到一些哲理似的启发。虽然诗人们可能并不是所谓的哲学家。这是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古诗十九首又从生命各个角度进行阐释,出现了关于生命或永恒、或短暂以及死亡的一系列意象,使人产生生命无常的无限悲哀。人在面对死亡时,难免会感到恐惧和命运的无常感,所以当下也会产生珍惜生命的想法。就如青青棱上柏中最后所要表达的思想一样,在感受到生命短暂之后产生享受当下的想法,后将想法付诸于实践,看过富丽,看过繁华,看过达官显贵仍有他们的局促和担忧之后更加认识到及时行乐的重要。就如
25、汉魏六朝诗选对青青陵上柏最后的赏析一样“富贵而可忧,不如贫贱而可乐。”(2)情感意蕴不论是自然的草木,还是寿命短暂的昆虫,都一样有它们存在的价值。它们作为意象出现在诗歌中,更加增进了与我们人类的情感联系。在诗歌的研究史上,向来有“诗言志”和“诗缘情”两种理论。在古诗十九首的鉴赏中,我比较推崇“诗缘情”这一说法。所谓诗缘情,“即是注重作者个人情感与生命体验,以情解诗,强调作品的审美功能。换言之,即遵循以文本为中心的文学性逻辑去寻觅诗歌作品固有的审美特质。”纵观诗歌中的这些题材与主题,无不透露出一种悲哀,伤痛的情感在里面。在这些诗歌中,不论是普通人民还是知识分子,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在作品中表
26、现出的情感大都是哀伤的。人物的命运也仿佛都是悲剧的。所以,通过作品,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当时整个时代的精神状态。作品中出现的这种整体的悲剧意识,正是古诗十九首所向我们呈现出的审美意蕴。并且这种悲伤的审美意蕴通过之前对诗歌意象的选取与分析便可以看出,因为在意象的选取上,诗人们也一般选取了具有哀伤含义的事物,使得在悲剧的表达上更加的深厚。古诗十九首的这种悲剧意蕴正印证了“惆怅切情”、“意悲而远”的评价。(3)美学意蕴在古诗十九首中,这些动植物意象的运用使得诗在整体上可以体现美学意义上的自然美。例如草,树木,昆虫这些动植物意象都是生活中最寻常易见的事物,大多数都不陌生,并且这些简单的意象之间的组合使得
27、整首诗歌的语言自然生动,朴素平淡。既显示出传统的质朴,又表现出文人的气质,整个流露出一种天然去雕饰之感。这些自然意象之间的叠加搭配,也使得诗歌在情感的表达上流露出一种真实美。在古诗十九首的几种题材和主题中,或离别,或失意,或思念,或伤痛。诗人们都是坦率而直接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这些诗歌在某种意义上是他们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没有外在的束缚,每一句都是诗人发自心底的呐喊。正是这种真实性,正是这些普世情感,才能让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也是古诗十九首作为五言抒情诗所能打动我们的地方。不论是诗人笔下自然景物的描述,还是那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形象。在诗人真实自然的诗歌中,我们所能体会的美还不仅仅是这
28、些,每一首诗虽然都很简短,但是包含的哲理却是无穷的。有对生命的思考,有对经学的反叛。使得诗歌蕴含着一种哲学美。通过诗歌可以看出当时许多士人,他们思想上无所依傍,心灵又极度敏感。在经历过失意打击之后他们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及该作何选择。这些思考至今仍对我们有启发作用。另外,古诗十九首中的动植物意象及其意蕴对后世作家作品的影响十分的深远,尤其是唐代诗歌。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优秀的诗人一方面受自己天赋及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也是汲取前代传承下的优秀文化积淀,才能融会贯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诗仙李白,据统计,李白的全部诗歌中,提到“
29、白杨秋风”的诗歌有11首,用此意象写悲秋的有9首,可见古诗十九首开创的“白杨秋风”的意象对唐朝诗人影响的深广。除了李白之外,这些意象还出现在许多诗歌中,被反复沿用。结语古诗十九首中的动植物,不论是代表春秋交替时序之感的草,与生命主题有关的挺拔高大的树木,还是象征生命短暂易逝的微小的昆虫,这些意象都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审美意蕴,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述,含蓄而深远的表达了诗人内心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表达离别伤痛和失意苦闷;或挣脱舒服,追求现世享乐的情感。使读者可以通过具象的事物更加贴近作者的思想,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诗歌所蕴含的文化、情感及美学意蕴。这些意象经过时间的流传,影响着
30、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使得这些意象在不同的作品中得以典型化,最终形成了它们特有的含义。在本篇文章中,对于诗中意象的概说与意蕴的分析可能还不够全面细致到位,今后将以此为基础,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古诗十九首作为五言诗的典范,它的价值值得我们不断地探讨,发现。使其能够以更鲜活的姿态永久的传承下去。参考文献:1: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3李祥伟,走向“经典”之路:古诗十九首阐释史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4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5鲍鹏山.中国人的心灵一三千年理智与
31、情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6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L7钟蛛,诗品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8.8刘则鸣.古诗十九首的孤独伤痛与汉末士人的生存焦虑J.内蒙古大学学报,1997(2).9孙秀华.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统观及文化意蕴诠释J.宁夏社会科学,2010(5).10孙秀华,论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的审美特质J.贵州师范学院院报,2014(8).11胡倩.论古诗十九首与散曹诗歌“动物意象”的审美意蕴J.宁夏大学学报,2014(1).12谭云华.古诗十九首的生命觉醒及内在困境J.玉溪师范学院院报,2010(9).13徐晓晴.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象与主题J.山西大学学报,1999(1).14高政锐.古诗十九首的时空意识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9).15王有景.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