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docx(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中国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远追先世,上有远古神话,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中有唐诗宋词,下有全元散曲,明清小说等,名篇佳作卷帙浩繁,无不昭示着中华灿烂辉煌的硕果。阅读古诗文,不仅可以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古诗文阅读在教材中也占相当比例,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本次公开课我选择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授课内容。“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是我本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主题,也是一堂语文课下来我希望让同学们认识到的杜甫和人生。40分钟的课堂有不足也有缺憾,更有深深反思,结合课后工作室老师们的评课
2、建议,对于本节课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一、教学目标浅易,教学设想无法实现。由于课程主题围绕“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我本设想课堂达到一个“欲扬先抑”的效果,通过前三节对于杜甫悲惨现状的学习和感受,让同学们能够去体会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推己及人以及“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舍己为人的伟大胸襟。所以,处于这一教学设想以及八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我设置了较为简单细致的教学目标:1、读诗文,了解“歌行体”诗歌的韵律及特点。2、品诗文,学习本诗描写及修辞手法。3、感诗文,了解当时战乱不休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而正是因为教学目标围绕基础知识而制
3、定,导致课堂讲授的内容有些浅易,同学们不能更深层次地去把握作者个人复杂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成了“无的放矢”,无法达成预想的教学效果。二、课程内容过多,学生互动较少。现代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方式。而是强调教学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新课改特别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做表演式的讲授、提问、示范,有条不紊地安排一节课教学程序,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学生如何学论及很少,因而是一种由教师和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这种单向交流模式不能体现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而现在的课堂教学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现代教学
4、认为,多向交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问的多项互动,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过程。教学的成效不是以教师传授了什么,而是以学生学会了什么、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来衡量。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师生互动是否成功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而本节课由于教学目标浅易,涉及的教学内容过多,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情感”的品味,加之课堂引导频繁,导致课堂内容过多,缺少与学生互动的
5、时间和机会,成了老师的“独角戏”。没有能够采用有利于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方法,缺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意识,从而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三、朗读指导缺乏,情感体味不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的课堂有点重于形式,有一种模式化趋势,问答,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师生互动,一定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占去了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内容的研讨上,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尤其是朗读。对于古诗文,由于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就将大量的时间放在对字、词、句的讲解上,挖掘文章的意境,古人的思想、志趣。真正留给学生的“空闲”时间很少。在讲述内容之前,模式地读一两遍课文,
6、没有发挥朗读的作用。众所周知,语文的情感性很浓,语文是读出来的。我很赞同这一种说法,我认为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文,无论是平铺直叙的记叙文,还是辞藻华美的抒情散文,泼辣犀利的政论文,都应先从朗读入手,尤其是在古诗文教学中,朗读显得尤为重要,所有的理解学习延伸都要扎根于朗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古诗文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朗读。在以后的古诗文乃止现代诗,散文的教学中,我都会放开手让学生尽情地去朗读,在朗读中去感知,体验,欣赏。通篇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对文章大意有一个整体把握,在脑中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从而更好地去领会文章意思,体会诗文情感。一次授课令我受益匪浅,感谢为推动本次工作室精品课展示顺利实施的各位老师们,置身于一个互帮互助的团队中,我倍感幸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溯泡从之”,并在基于学情的基础上提升朗读、互动的有效性,细细品味语文的诗意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