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贯彻实施的情况汇报.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62961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贯彻实施的情况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贯彻实施的情况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贯彻实施的情况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贯彻实施的情况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贯彻实施的情况汇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贯彻实施的情况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贯彻实施的情况汇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贯彻实施的情况汇报主任、常务副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务委员会报告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以下简称农技推广法)的情况,请予审议。一、农技推广法的宣传贯彻基本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颁布实施近XX年以来,在市人大的监督下,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专题讨论部署农技推广法的宣传贯彻实施方案,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广泛宣传发动。使该法得到了广泛的贯彻落实,对我市农业生产、农业科技进步、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近几年以来,我们抓住农技推广法颁布实施10周年的契机,结合“四

2、五”普法等活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宣传贯彻力度。一是结合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农技推广法。在“三五”、“四五”普法活动中,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宣传活动,多数县市区把农技推广法纳入了普法教育的内容。二是结合贯彻落实农村政策,大力宣传农技推广法。农技人员在宣传贯彻中央、省委一号文件时,开展了“三送”(送政策、送法律、送科技)下乡活动,把农技推广法小册子带在身上,逐村逐户,不失时机地宣传农技推广法,做到政策、法律、科技“三到户”,让农民在享受政策的同时,学法、知法,并能逐步用好农业法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三是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大力宣传农业技术推广法。每年,各级农业部门都结合

3、秋冬播农业生产和春耕生产实际,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开辟专家答疑、技术咨询等专栏,进行宣传。四是结合送科技下乡活动,大力宣传农技推广法。针对广大农户缺技术、缺政策、缺法律知识的实际困难,全市各级涉农部门积极开展农业法律法规宣传服务活动。去年8月,市政府与省农业厅、秫归县政府共同承办了由农业部、司法部、省政府联合主办的“全国农业三法送法下乡主会场活动”,来自部、省的领导和近百名专家聚集三峡坝区,现场为数千名农民宣教农业法律,发放相关资料。枝江市、当阳市还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开展了农技推广法宣传月活动。二、农技推广法的贯彻实施,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了不断提

4、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我们以农技推广法为法律武器,着重围绕提高“三率”,即提高科技到户率、到田率、贡献率,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狠抓重点,着力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农技推广法颁布后,我市各地采取现场指导、示范引导、培训服务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了农业高新技术示范推广的力度。近几年,重点推广组织培养、动物胚胎移植、农产品无公害生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绿色植保、测土配肥、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节能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优良苗木繁育技术、畜禽高效养殖、水产网箱养殖、节能农业等近20项农业高新技术,提高了农业科技含

5、量。分行业讲,一是种植业。重点推广了地膜覆盖、水稻育秧、垄作栽培、种苗脱毒、无公害工程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地膜覆盖技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广泛应用于粮棉油和经济作物的栽培,其中以高山地区种植地膜苞谷的“白色革命”最有特色。我市先后推广了两段育秧、旱育秧和塑盘育秧,目前塑盘育秧已成为广大农民水稻育秧的主要手段。经济作物推行以改种为重点的先进技术,全面实施优良品种、配方平衡施肥、果园地膜覆盖、节水灌溉、采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藏保鲜等10项配套技术。二是畜牧业。近年来重点推广了生猪“三优”、牲畜人工授精、波尔山羊精液高倍稀释、动物检疫快速诊断、种草养畜配套、良种繁育、牲畜快速育肥等12项畜牧新

6、技术。三是水产业。重点推广了“网箱养殖”、“立体套养”、“稻田养搔善”等模式,还引进和开发了美国斑点叉尾鱼回、南方大口跳、银鱼、鳄鱼等名优品种,优质鱼比重已达70%。四是农机行业。重点推广机械收割、秸杆还田、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等8项新技术,跨区收割已成为农机部门的一大品牌。五是农村能源,开展“三沼”综合利用的农户达到18.8万户,更新省柴节煤炉灶4万余户,每年新增和节约的能源相当于76万吨标准煤。(二)主攻难点,着力建设农作物种子工程种子是农业生产之母。我们按照种子产业化的要求,大力加强良种培育、引进、繁育、加工体系及销售网络建设,加快良种更新换代步伐,较好地服务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

7、。近10年来,全市农技推广部门共引进玉米、水稻、油菜、棉花、马铃薯、柑桔、茶叶等农作物新品种6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产生经济效益5亿元以上。还先后引进推广柑桔优良品种210个、面积60万亩,引进茶叶新品种12个、面积2.5万亩。(三)依托项目,加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农技推广法明确要求,推广农业技术应当制定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为此,我们以项目抓手,不断加大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一是优良种植技术得到广泛普及。2002年开始实施“放心菜”工程,并作为为市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一,强化责任,细化措施,狠抓落实,取得预期效果。2003年,在全市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高标准建设无公害食品十大

8、版块基地10万亩,我市农作物品种基本实现了优良化,栽培技术基本实现了规范化,无公害生产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二是养殖技术不断提高。畜牧业先后启动实施了草种基地、奶牛繁殖核心场、种草养羊示范基地、瘦肉猪养殖基地、“515”生猪规模养殖大场大户、“3251”种草养羊工程、山羊品改“326”工程等一大批部、省、市级畜牧业项目。水产业引资500万元,兴建万寿桥水产市场二期工程,新增水产品营业面积2000平方米,使营业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成为川东鄂西最大水产批发市场;“三峡人文地理风景园”项目,一期工程长江珍稀水族馆投资3000余万元,已开馆接待中外游客。三是农机化进程加快。通过大力实施“项目兴机”战

9、略,近3年共向市级以上申报立项23项,争取资金886万元,争取合作开发项目12个,取得成果15个。在全市建设了3个市级以上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区。大力实施“三牛”替换工程,带动了全市12个农机化综合示范村的建设。四是生态农业覆盖面扩大。去年全市争取国债资金956万元建设生态家园项目,覆盖5个县市区16个乡镇(处)37个村,新建生态家园示范户11950户。同时,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等高效生态模式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四)以人为本,狠抓农村科技教育和培训在贯彻实施农技推广法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切实增强他们对科技的吸纳和运用能力。多年来,我们坚持以各级农业职业技术

10、学校、农广校、农村成人学校等为主阵地,大力开展对农业技术干部的继续教育,加强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仅2003年,全市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100场次,发放图书资料100万份以上,培训农民科技“明白人”约100万人次。三、农技推广法的贯彻实施,促进了农技推广事业快速发展(一)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推广体系日趋合理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坚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自身发展,正确处理好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在探索农技推广机构改革的同时,确保了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目前,全市市、县、乡三级共有推广机构478个,其中市级24个、县级158个、乡级296个。实有人数6672

11、人,其中定编4491人,分流从事经营服务2181人。改革后的农技队伍有如下特点。一是学历提高。大专及以上学历占31.3%,中专及高中学历占51.8%,初中及以下学历占16.9%。二是年轻化。35岁以下占41%,36至49岁占45.6%,50岁以上占13.4%。三是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较大,占81.1%。其中有高级职称的占4.2%,中级职称占35%,初级职称占60.8%。四是具备本专业学历人数的比例较大。在编从事技术推广人员中,有78%的人具备本专业学历。五是近五年内参加过培训的专业人数比例较高,占68.7%。六是乡镇推广机构由乡镇政府管理的占大多数,实行双重管理的较少。乡镇政府管理的占74.

12、4%,实行双重管理的占23.9%,由县农业行政部门主管的占L7吼七是乡镇推广机构实行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比例大。差额拨款单位占25.9%,自收自支单位占14.7%,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占59.4%o(二)支农资金逐年增加,农业发展后劲增强“九五”以来,市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投入逐年增加,在全省是落实的比较好的。2002年,市政府为农业部门安排农业切块资金538.5万元(不含畜牧局),分别用于三峡库区优质橙类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市三峡农业信息中心建设、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放心菜”工程建设、农业新品种引进繁育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农业抗灾种子及病虫害防治专项、利用韩国政府贷款建设水稻生产机械

13、化、农村节能环保示范工程等13个农业项目建设,项目已及时足额到位,除韩国政府贷款建设水稻机械化项目外,其余项目都如期完成,并通过检查验收。2003年,由市农业局负责实施了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种子工程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救灾种子储备及病虫害防治、生态家园建设及农村节能技术推广、名优鱼类苗种繁育基地、减轻农民负担及村级财务改革试点、农机化综合示范区建设共12个农业专项资金项目,总额605万元,实际到位资金615万元。支农资金投入力度加大,有力地增强了农业的发展后劲。目前,我市农产品质量检测设备是全省市州中最先进的;农业知名品牌在全省居于领先地位。随着今年一大批

14、农业项目的继续实施,全市农业将步入一个速度加快、效益提高的最佳发展机遇期。(三)“三大体系”逐步完善,推广手段不断改进为较好地满足市场农业发展对农技推广的新要求,我市结合市情,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建立了农业信息、新型农技推广示范和农产品质量监测管理等“三大体系:一是建立农业信息体系。市县财政投入400多万元建立了宜昌三峡农业信息网络,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较好地提供了市场和科技信息服务。如枝江农业信息中心已建立专家电话咨询、专家电脑演绎、电视播报、文字传媒、示范展示、信息交流服务等六大系统。当阳市开展农业110服务已形成农业110网站、热线电话、报纸、“农民之友”电视专栏四位一体的格局。长阳、五峰

15、根据山大人稀的特点,投资建起了“电脑农业专家服务系统”,极大方便了山区农民。二是建立新型农技推广示范体系。根据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投入大的特点,近几年市县乡陆续建起了一批示范园、示范场,引进民营机制进行运作,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宜昌市现代农业科技园总投资2200万元,财政仅借贷500万元,该科技园不仅起到示范农业科技的作用,还成为都市农业的旅游观光景点。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管理体系。市连续3年投资近200万元建设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主要农贸市场、无公害十大版块示范基地配备速测仪器,初步形成“中心+市场+基地”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去年底市编办又批准新成立了“宜昌市农产品质量监测站”,

16、定编8人。与此同时,市、县农业部门都成立了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加快,农村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阶段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一是优质、专用品种比重提高。“双低”优质油比重达到90%,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比重达到30%,优质果比重达到60%,优质畜禽比重达到60%,优质水产品比重达到65%,春茶名优茶比重占春茶比重的70%。二是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进一步扩大。三是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双汇的引进带动了生猪的养殖。库区水产养殖来势强劲。四是农民收入来源呈多样化趋势。去年尽管受到“非典”的影响,但农民打工人数仍增加2.5万人,劳务收入6.6亿元,比上年增28.5%。“六大特色”产业生机

17、蓬勃。一是水果产业。去年全市柑橘种植面积71.75万亩,总产74.4万吨。柑桔生产规模在全省居第一位,总产占全省柑桔总产的55%(占全国柑桔总产的6%,占全世界总产的l%)o二是畜牧业。生猪出栏338万头,居全省第二位,山羊出栏68万只,居全省第一位,畜牧业产值34.12亿元,居全省第三位。三是蔬菜产业。蔬菜面积122.66万亩,总产225.6万吨,产值21.48亿元。四是水产业。水产品产量10.4万吨,产值6.28亿元。五是茶叶产业。茶叶面积31.68万亩,总产11137吨,在全省居第二位。六是中药材产业。中药材中,天麻种植面积380万平方米、黄姜面积8万亩左右、杜仲13万亩、辛黄花2.5万

18、亩、银杏7万亩、其它中药材4万亩,总产值5.6亿元。农产品精品荟萃。通过结构调整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市已形成市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3.7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8.7万亩,有机食品生产基地3565亩。目前全市已注册农产品品牌达128个,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名牌的产品119个,有15个产品取得有机食品使用权,有17个农产品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11个农产品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定,13个农产品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农业科技成果累累。近10年来,全市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共取得各级农业科技成果145项,其中部省级46项。按行业分,种植业47项,其中部省级23项;畜牧业35项,其中部省级

19、15项;水产业24项,其中部省级7项;农机业37项,其中部省级8项;能源2项,其中部省级1项。四、农技推广法的贯彻实施,推进了农技推广体制改革(一)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后更加精干高效政府机构改革后,各地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已进行了改革。主要是合并精简机构,重新核定编制,分流一部分农技人员专门从事经营服务。部分县市将农技站改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仍单独存在,农业服务中心与农技站职责范围相同。改革后在职在岗人员年轻化,人力、物力、财力相对集中,能更好地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服务。(二)农技推广服务主体多元化格局已初步形成我们积极鼓励和扶持民间协会组织、民营企业、群众性团体及中介组织和个人,投资

20、从事农技推广和科技开发服务,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主体多元化。如宜都果品销售协会、枝江砂梨协会,开展种苗生产供应、技术推广与产品销售一条龙服务。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参与农技推广,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服务模式,如远安森源食用菌有限公司,香菇菌种培育、香菇生产技术推广、香菇收购和市场销售方面开展全方位服务。企业参与农技推广的最大优点是技术推广服务与市场销售服务捆绑在一起,深受农民欢迎。(三)新型的推广机制为竞争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近几年,全市重点推广“一项制度、两个经验、两种模式”。“一项制度”即全面建立人员合同聘用制度,推行公开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市农业局对局直二级单位“一把手开展了竞争上岗,聘用期为

21、三年,取得较好效果,震动很大。目前,全市农业部门所有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工作已基本完成,竞争上岗合同聘用制度已经建立,打破了长期以来农业推广系统用人不活,人才流动难的状况。“两个经验”即“3育溪三承经验”和“洋溪反租经验:当阳市3育溪农技站创造了“三承”科技服务经验,即承诺项目、承诺效益、承担市场风险,让农民放心应用新科技,大胆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宜都洋溪农技站创造了反租承包经验,即租赁农民承包地,开展农业结构调整项目示范。“两种模式”即实行全面改革的“远安模式”和“宜都模式”。远安县坚持“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和“有偿服务、公平竞争、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市场化为取向,去年对农业科技人员和技术

22、服务实行“三个放开”,即放开身份界限、放开地域限制、放开收入渠道,推行“公开招考、协会运作、双向选择、全面放活”的农业科技服务新体制。宜都市改革起步比较早,改革后自身实力和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主要作法为坚持“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的用人标准,“经济效益衡量社会效益”的业绩标准,”三个有利于”的工作标准。对机关人员管理上,实行“一岗双联”和末位淘汰,末位淘汰者调整到基层锻炼,一年后重新竞争上岗。单位用人彻底打破身份、年龄、文凭和资历界线,采取竞争上岗、双向选择、优化组合、合同聘用,促进人员合理使用和流动。允许内退、停薪留职、辞职自谋职业,全面放活科技人员。全局上下打破了档案工资,推行绩效工资制,允许

23、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先按岗位分配,再按贡献分配,最后按股金分配,推行“双联”责任制,实行业务指标、经营指标双百分量化考核,严格结帐兑现,做到奖罚分明。(四)不断培养新型推广人才,农技推广队伍进一步优化一是通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场的建设,培养出一批掌握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人才。二是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民间组织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吸引和培养了一批既会生产技术又懂加工、销售的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技人才只会种养不懂市场经营开发的单一格局。三是通过发展信息农业、实施农业科技产业化和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培养出一批农业专家队伍。五、农技推广法贯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措施(

24、一)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技推广法不适应市场农业发展的要求。农技推广法是加入WTO前的产物,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色彩,颁布实施11年来,我国出现了经济体制的转型,市场农业的兴起,农村税费改革和加入WTO等一系列新形势和新情况,广大农村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服务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而农技推广法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农技推广法已不能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2、市县财力有限,农技推广经费不足,机构队伍不稳。一是推广经费不足。尽管我们逐年加大农业投入,但由于财力有限,推广经费还是显得不足,各地也很不平衡。二是农技人员待遇差。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多数只保证了基本工资,且有的地方基本工资

25、也没有发齐;有政策无经费的工资性收入多数未发放到位。三是村组农技推广网络不健全。3、服务能力不强。一是专业力量配备不合理。目前,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所肩负种植业技术推广、农业行政执法、经营服务、配合政府中心工作等工作职能。但由于农技人员少,加之专业技术力量配备不合理,导致有很多职能没有对口的专业人员来履行。二是工作条件差,推广手段落后。由于缺乏工作经费,无钱添置办公设备,多数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没有电脑,更谈不上给农民提供及时的信息。三是基层农技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知识更新难。由于缺乏对农技服务中心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或组织脱产学习,“三老”现象突出,即年龄老化、技术老化、方式老化,不适应现代农业技术对

26、科技人员要求。(二)下一步工作措施针对以上问题,市政府将进一步采取措施,确保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和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为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重大贡献。1、按照改革的精神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学习、宣传、贯彻力度。2、按照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分离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我们将开展调查研究,尽快出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市农技推广体制的改革。一方面要加强国家农技推广机构机制创新,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重点支持公益性农技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化的农业服务组织和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建立结构优化、分工明确、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的多元化农技服务体系。3、加大农技推广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基本农技推广工作环境,以利于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的力度。严格按照省农技推广法实施办法中“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当年支农支出6%的比例”和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意见“从市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20%以上资金用于科技示范和推广优良品种、动植物保护及疫病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的规定,安排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并在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的情况下,逐年增加对农技推广的投入力度。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