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零能耗建筑评价标准.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636715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128.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零能耗建筑评价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近零能耗建筑评价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近零能耗建筑评价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近零能耗建筑评价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近零能耗建筑评价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零能耗建筑评价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零能耗建筑评价标准.docx(5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近零能耗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1总则12术语23基本规定44室内环境64.1 控制项64.2 评分项65能源节约95.1 控制项95.2 评分项106运行管理146.1 控制项146.2 评分项147创新16附录A近零能耗建筑评价提交资料清单17附表B近零能耗建筑项目评价表18二、能源节约21三、运行管理26四、创新28本标准用词说明30引用标准名录31条文说明321总贝!1.0.1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践行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窠,推动安徽省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可持续发展,规范近零能耗建筑的评价工作,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各级表现形式的近零能耗建筑评价,包含超低能耗建筑、近零

2、能耗建筑和零能耗建筑。1.0.3在评价近零能耗建筑时,除应符合本标准和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DB34/T4293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安徽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近零能耗建筑nearlyzeroenergybuilding适应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在利用被动式建筑设计和技术手段大幅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技术措施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的建筑,其供暖、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能耗水平应较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和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I34-2010降低60%75%以上。2.

3、0.2超低能耗建筑ultra-lowenergybuilding超低能耗建筑是近零能耗建筑的初级表现形式,其室内环境参数与近零能耗建筑相同,能效指标略低于近零能耗建筑,其建筑能耗水平应较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和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l34-2010降低50%60%以上。2.0.3零能耗建筑zeroenergybuilding零能耗建筑是近零能耗建筑的高级表现形式,其室内环境参数与近零能耗建筑相同,充分利用建筑本体和周边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使可再生能源年产能大于等于建筑全年全部用能的建筑。2.0.4建筑能耗综合值buildingenergyco

4、nsumption在设定计算条件下,通过能源换算系数统一换算到标准煤当量后,单位面积年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的终端能耗量和可再生能源系统提供的能源利用量之间的差值,单位为kWh(m2a)o2.0.5供暖年耗热(冷)量annualheating(cooling)demand在设定计算条件下,为满足室内环境参数要求,单位面积年累计消耗的需由室内供暖(冷)设备供给的热(冷)量,单位为kWh(m2a).2.0.6建筑气密性buildingairtightness建筑在封闭状态下阻止空气渗透的能力。可表征建筑或房间在正常密闭情况下的无组织空气渗透量。通常采用压差实验检测建筑气密性,以换气

5、次数N50,即室内外50Pa压差下换气次数来表征建筑气密性。2.0.7可再生能源利用率utilizationratioofrenewableenergy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系统中可再生能源系统提供的能源利用量占其能量需求量的比例。2.0.8建筑综合节能率buildingenergysavingrate设计建筑和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差值,与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比值。2.0.9建筑本体节能率buildingenergyefficiencyimprovementrate在设定计算条件下,设计建筑不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建筑能耗综合值与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差值,与基

6、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比值。3基本规定3.0.1近零能耗建筑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两个阶段。设计评价应在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运行评价应在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3.0.2近零能耗建筑的评价应以单栋建筑为评价对象。3.0.3申请评价方应对参评建筑进行全寿命期技术和经济分析,选用适宜技术、设备和材料,对规划、设计、施工、运行阶段进行全过程控制,并应在评价时提交相应分析、测试报告文件。3.0.4申请评价方应对所提交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3.0.5评价机构应对申请评价方提交的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文件进行审查,出具评价报告。对申请运行评价的建筑,应进行现场复核。3.0.

7、6近零能耗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室内环境、能源节约、运行管理和创新4类指标组成,控制项评定结果应为满足或不满足,评分项评价结果应为分值。3.0.7近零能耗建筑设计评价按照本标准第4、第5章和第7章的要求进行评价,运行评价按照本标准第47章的要求进行评价,评价的分值设定应符合表3.0.8的规定。表30.7近零能耗建筑评价分值阶段控制项基础分值评价指标评分项分值创新室内环境能源节约运行管理设计评价500100200050运行评价500100200100503.0.8近零能耗建筑评价的总得分应按下式进行计算。=(o+2+23+A)lO式中:Q总得分;QO控制项基础分值,当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时取500分

8、。QLQ分别为评价指标体系3类指标(室内环境、能源节能、运行管理)评分项得分;QA创新加分项得分。3.0.9近零能耗建筑评价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超低能耗建筑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其评分项满分值的30%;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总得分均不低于60分;2近零能耗建筑应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其评分项满分值的30%;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总得分均不低于70分;3零能耗建筑应满足近零能耗建筑评价要求,且建筑可再生能源提供的能源利用量不应小于建筑年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的终端能耗量。4室内环境4.1 控制项4.1.1 近零能耗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

9、室内热湿环境参数应符合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DB34/T4293-2022第4.0.1条规定。4.1.2 近零能耗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新风量应符合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DB34/T4293-2022第4.0.2条规定。4.1.3 近零能耗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应符合表4.1.3的规定。表4.1.3建筑主要房间室内噪声级要求建筑类型指标要求居住建筑昼间不应大于40dB(八),夜间不应大于30dB(八)0酒店类建筑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室内允许噪声级一级的规定。其它类建筑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室内允许噪声级高要求标准的规定。4.2评分

10、项4.2.1 控制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浓度,评价总分值为1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氢等污染物浓度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规定限值的10%,得3分;低于20%,得8分;2室内细颗粒物(PM2.5)24小时平均浓度不高于35gn,且室内可吸入颗粒物(PMlo)24小时平均浓度不高于50ugm3,得8分。4.2.2 选用的装饰装修材料满足国家现行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中对有害物质限量的要求,评价总分值为10分。达到3类及以上,得5分;达到5类及以上,得10分。4.2.3 主要功能房间的隔声性能良好,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

11、并累计:1构件及相邻房间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得3分;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得5分。2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得3分;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得5分。4.2.4建筑应充分利用天然光,评价总分值为12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住宅建筑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至少60%面积比例区域,其采光照度值不低于300IX的小时数平均不少于8hd,得6分。2公共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内区采光系数满足采光要求的面积比例达到60%,

12、得2分;2)地下空间平均采光系数不小于0.5%的面积与地下室面积的比例达到10%以上,得2分;3)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至少60%面积比例区域的采光照度值不低于采光要求的小时数平均不少于4hd,得2分。3主要功能房间采取以下眩光控制措施,得6分。1)透明围护结构外侧采用反射板、可调节遮阳设置等,减少直射眩光,得2分;2)减少使用镜面、金属表面等光滑表面,减少反射眩光,得2分;3)安装低透光型窗帘,减少外界眩光,得2分。4.2.5 室内人员长时间停留场所采用能减少产生频闪的照明产品,评价分值为8分。频闪效应可视度(SVM)WLO,得4分;频闪效应可视度(SVM)WO.4,得8分。4.2.6 具有良好的

13、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总分值为10分。主要功能房间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50785室内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整体评价11级的面积比例,达到70%,得7分;每再增加10%,再得1分,最高得10分。4.2.7 优化建筑空间和平面布局,改善自然通风效果,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利用穿堂风进行自然通风的建筑,其迎风面与夏季最多风向宜成6090角,且不应小于45,评价分值为2分2住宅建筑: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达到8%,得5分;每再增加2%,再得1分,最高得8分。3公共建筑:过渡季典型工况下主要功能房间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的面积比例达到70%

14、,得5分;每再增加10%,再得1分,最高得8分。4.2.8 设置可调节遮阳设施,且应采用构造措施避免形成冷热桥,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东、西向建筑外窗可调节遮阳设施占外窗透明部分的比例达到30%,得2分;达到50%,得4分;2南向建筑外窗可调节遮阳设施占外窗透明部分的比例达到60%,得3分;达到100%,得6分;4.2.9 主要功能房间的供暖空调系统可根据需要进行个性化调节,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每IoOm2的区域有1个可个性化调节的环境控制装置,且环境控制装置的传感器位置应能正确反映该区域的人体热感觉,得3分;2每50m2的区域有1个可个性化调节的环境控制装

15、置,且环境控制装置的传感器位置应能正确反映该区域的人体热感觉,得6分。4.2.10 使用蓄能、调湿等显著改善室内热湿环境质量的功能性材料,占同类部品用量比例达到50%以上的,评价分值为8分。5能源节约5.1 控制项I建筑能效5.1.1 住宅建筑能耗采用绝对指标控制,设计建筑供暖年耗热量、供冷年耗冷量,以及能源消耗量应符合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DB34/T4293-2022第4.0.6条规定。5.1.2 公共建筑能耗采用相对指标控制,建筑能效指标应符合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DB34/T4293-2022第4.0.7条规定。5.1.3 应制定完整的建筑设计、施工、运营节能方案。11建筑与围护结构5.1

16、.4 近零能耗建筑节能设计应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应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和建筑功能需求,对建筑的体形、平面布局、空间尺度、围护结构等进行节能设计,并应满足国家和安徽省标准相关规定。5.1.5 建筑围护结构的热桥部位应进行断热桥处理。5.1.6 透光围护结构气密性和传热系数应符合应满足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DB34/T4293-2022第4.0.4条规定。In建筑设备5.1.7 空调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通用规范GB55015的规定。5.1.8 合理设置热回收机械通风装置,并满足下列规定:1热回收效率应符合下表要求:表5.1.8热回收新风机组的热回收效率类型热回收

17、效率制冷制热全执型50%60%显热型60%70%2居住建筑新风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应小于0.45W(m),公共建筑单位风量耗功率比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3送风口气流温度及速度设定应保证夏季出风口附近不结露。5.1.9 采用高效节能光源和灯具,主要功能房间照明功率密度值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通用规范GB55015规定。公共区域的照明系统应采用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5.1.10 冷热源、输配系统、通风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5.2 评分项I建筑与围护结构5.2.1 建筑主体的主入口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为建筑日照、采光与通风创造

18、条件,评价分值为12分,并按下列规则进行评分:1建筑朝向位于南偏东15至南偏东35或南偏西5至南偏西150时,得4分;2建筑朝向位于南偏东15至南偏西50时,得12分。5.2.2 建筑外形设计应减少外围护结构的表面积,评分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公共建筑体形系数小于0.40,得5分;2居住建筑的体形系满足表5.2.2的规定,得5分。表5.2.2居住建筑的体形系数建筑层数3层4层9层20层建筑体形系数0.500.400.355.2.3外墙保温选用保温与结构一体化系统、内外组合保温系统或自保温系统,评价分值为15分,并按表5.2.3的规定进行评分。表5.2.3新型保温系统应用面积比例应用比

19、例指标要求分值保温与结构一体化系统、内外组合保温系统或自保温系统占外墙保温系统的应用比例S40%S60%560%S80%10S280%155.2.4建筑非透明外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符合表5.2.4的规定,评价分值为10分。表5.2.4非透光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围护结构部位传热系数(W/(m2K)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屋面0.250.15外墙0.400.305.2.5建筑透明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符合525的规定,评价分值为15分。表5.2.5建筑透光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围护结构部位传热系数(W/(ri?K)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外窗(含玻璃幕墙)1.20.85.2.6建

20、筑透明外围护结构采用活动外遮阳系统,评价分值为15分。采取手动控制方式,得5分;采取电动控制方式,得10分;采用结合室外太阳辐射强度、室内照度等智能联动的控制方式,得15分。11建筑设备5.2.7 选用高效的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评价分值为15分。冷、热源能效达到国家能效标准规定的一级要求,自评得5分;比国家能效标准的一级能效限值提高6%,自评得10分;比国家能效标准的一级能效限值提高12%,自评得15分。5.2.8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供暖空调系统的末端及输配系统的能耗,评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以下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 .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21、GB50189的规定低20%,得7分;2 .集中供暖系统热水循环泵的耗电输热比、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比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规定值低20%,得8分。5.2.9 合理设置热回收机械通风装置,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以下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表5.2.9新风机组热回收效率评分规则热回收装置工况热回收效率评分要求显热制冷75%8制热80%全执制冷70%8制热75%5.2.10 通风与空调系统的水系统、风系统采用变频技术,且采取相应的水力平衡措施,并经调适后处于高效运转状态,评价分值10分。5.2.11 通风设备的运行控制运行控制,评价总分值15分

22、,并按以下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5.2.12 相对较大且变化较大的区域,根据CO2浓度或人数/人流,修改最小新风比或最小新风量的设定值,得4分;2根据最小经济温差控制新风热回收系统的旁通阀,或联动外窗开启进行自然通风,得5分;3过渡季节全新风运行或利用开窗等方式进行空气调节,得6分。5.2.13 采取措施降低建筑照明能耗,评价总分值为13分,1主要功能房间的照明功率密度值比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的规定限值低10%,得3分;降低20%,得6分,降低30%,得9分;2采光区域的人工照明随天然光照度变化自动调节,得4分。5.2.14 照明产品、三相配电变压器、水泵、

23、风机等电气设备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中一级能效的要求,任一类全部设备能效水平达标,得3分,累计评价分值为12分。5.2.15 设置分类、分级用能自动远传计量系统,评价分值为10分。系统实现对建筑能耗的监测、数据分析和管理,得5分;系统在上述基础上,实现对主要用能设备进行远程调控,得10分。In可再生能源5.2.16 选用高效节能型可再生能源产品,评价总分值为10分,按表5.2.15的规则评分。表5.2.15可再生能源设备能效评分规则可再生能源设备类型和能效指标得分光伏组件效率相比GB/T10%339857限值提升20%630%10光热利用系统的集热效率相比GB55015限值提升10%320%63

24、0%10地源热泵机组全年综合性能系数1级能效5比1级能效对应性能系数提升10%以上105.2.16结合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评价总分值为20分,按表5.2.16的规则评分。表5.2.16可再生能源利用评分规则可再生能源利用类型和指标得分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热水比例Rhw60%Rhw70%570%WRhW80%7Rhw280%10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空调用冷量和热量比例Rch40%Rhw60%1060%WRhw80%15RhW280%20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量比例Re10%Rc20%1020%Rc30%15Re230%206运行管理6.1 控制项6.1.1 建设单位应在综合效

25、果验收合格交付时,应向业主提供使用说明书,应向运行管理单位移交综合效能调适资料和提供专业培训。6.1.2 运营期间气密性应满足设计要求,若有修缮、二次装修等施工作业,不应破坏气密层。6.1.3 运行管理单位应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措施及制度,应在较高能耗的公用设备周边挂设操作规程或指引。6.2 评分项6.2.1 近零能耗建筑使用过程中,对建筑围护结构保温系统及气密性保障等关键部位进行维护和检验,评价分值为10分。6.2.2 近零能耗建筑的运行管理单位制定专项运行管理方案,在保证设备安全和满足室内环境设计参数的前提下,根据用户行为采集能耗平台数据分析并制定最利于建筑节能的运行方案,评价总分值为12

2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1根据室外气象参数和建筑实际使用情况做出动态运行策略调整,得4分2立足建筑设计,充分利用建筑遮阳等构件和设备的功能实施控制调节,得4分;3室内运行设定温度,冬季不得高于设计值2C,夏季不得低于设计值2,得4分。6.2.3 建筑正式投入使用的第一个年度,进行建筑能源系统调适,并出具调适报告,评价分值为10分。6.2.4 对新风系统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并合理运行,评价总分值为12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6.2.5 器两侧压差变化及时清理或更换过滤装置,得4分;2每两年检查一次热回收装置的性能,必要时及时更换,保证热回收效率,得4分;3过渡季根据室外空气温度及空气质量情况

27、打开或关闭新风系统,优先采用自然通风,得4分。6.2.6 建筑运行管理单位对建筑运行参数进行记录和数据分析,并根据数据调整运行策略优化运行措施,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1建筑运行参数记录完整,每年对建筑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并与往年相应数据进行纵向比对分析,或与相同气候区、相同功能的节能建筑运行数据进行横向比对分析,得5分;2能耗数据向社会公布,得5分。6.2.7 运行管理配置建筑智能化集成管控系统,评价总分值为20分。实现建筑设备系统管理和控制;自评得10分;实现建筑设备智能运维,自评得20分。6.2.8 实施能源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管理业绩与节约能源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挂钩,评价

28、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1物业管理机构的工作考核体系中包含能源管理激励机制,得2分;2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得8分。6.2.9 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物业管理,能耗档案记录齐全,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1设置物业管理信息系统,得4分;2物业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完备,得2分;3记录数据完整,得2分。6.2.9进行近零能耗建筑使用者满意度调查,调查比例不低于10%,平均分不低于总分比例80%,且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评价分值为8分。7创新7.0.1充分利用建筑本体可再生能源资源,使可再生能源年产能大于或者等于建筑全年全部用能,评价分值为15分。7.0.2鼓励采用光伏

29、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住宅电气化等新技术,且应用比例满足表7.0.2条规定;每采用2类技术,评价得5分,以上技术全部应用,评价分值为10分。表7.0.2新技术应用比例要求应用类型应用比例建筑光伏提供的电量比例ReRe40.0%储能设施安装容量占新能源装机容量比例RcsRes10.0%建筑直流配电应用面积比例RdcRdc10.0%建筑内柔性用电应用面积比例RrRi210.0%住宅内供暖、炊事等设施应用电气化产品户数比例ReeRee5.0%7.0.3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或提高建筑本体节能率,评价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7.0.3建筑降低能耗评分规则建筑类型评分指标评

30、分分值住宅建筑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相比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DB34/T4293-2022规定值降低幅度210.0%5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相比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DB34/T4293-2022规定值降低幅度220.0%10公共建筑建筑本体节能率230.0%5建筑本体节能率240.0%107.0.4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评价总分值为6分。在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和运行维护阶段应用,分别得1分、2分、3分。7.0.5提高建筑设计使用年限,评价总分值为9分。设计使用年限提高40%,得4分;提高100%,得9分。附录A近零能耗建筑评价提交资料清单A.0.1近零能耗建筑评价提交资料清单:1

31、、评价标识申报声明2、建筑基本信息表3、项目技术方案。包括但不限于:项目概述、效果图、关键技术指标计算及技术途径、建筑设计(整体布局、体形系数、窗墙比)、围护结构设计(保温及门窗性能)、气密性及无热桥设计、冷热源及末端设计和控制策略、生活热水、电气节能、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情况。4、近零能耗建筑性能设计分析报告。包括但不限于:软件介绍、建模方法、关键参数设置、系统建模、负荷/能耗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5、主要施工图及计算书。包括但不限于:总平面图、效果图,建筑立面/剖面/典型层平面图、建筑设计说明、工程做法表,近零能耗建筑专项设计说明及关键节点大样图、防结露计算、暖通设计说明、系统图、设备列表、可再

32、生能源设计资料、生活热水系统图、电气设计说明、照明节能设计、能耗监测(可根据项目进展情况提供)等图纸和计算书。6、气密性测试结果。具有相关资质的检测单位出具的检测报告。7、运行文件包括但不限于:建筑一年以上室内环境与分项计量能耗数据及能耗统计分析报告。居住建筑典型户电表、气表计量报告、光伏发电系统转换效率测试报告、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及地源热泵系统热泵机组的运行记录及性能检测报告。注:申请设计评价请提供1-5项;申请运行评价请提供1-7项。附表B近零能耗建筑项目评价表表B.0.1近零能耗建筑项目评价表下表为依据近零能耗建筑项目评价表,相应位置填写达标情况、自评得分、不参评分及评分计算表。一、室内环

33、境控制项标准编号标准条文分值设定达标情况不参评分值所属专业备注分值最高分值4.1.1近零能耗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热湿环境参数应符合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DB34/T4293-2022第4.0.1条规定。暖通4.1.2近零能耗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新风量应符合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DB34/T4293-2022第4.0.2条规定。暖通4.1.3近零能耗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应符合表4.1.3的规定。建筑评分项标准编号标准条文分值设定自评得分不参评分值所属专业备注分值最高分值4.2.1控制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浓度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氨等污染物浓度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

34、T18883规定限值10%316建筑20%8室内细颗粒物(PM25)24小时平均浓度不高于35g113,且室内可吸入颗粒物(PMi0)24小时平均浓度不高于50gm38暖通4.2.2选用的装饰装修材料满足国达到3类及以上510建筑豕现仃郊巴广VlD怀中对有害物质限量的要求达到5类及以上104.2.3主要功能房间的隔声性能良好构件及相邻/声性能达到)建筑隔声设另间之间的空气声隔IiI行国宓讦港田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310建筑十规范GB50118高要求标准限值5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3建筑高要求标准

35、限值54.2.4建筑应充分利用天然光住宅建筑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至少60%面积比例区域,其采光照度值不低于3001x的小时数平均不少于8hd612建筑公共建筑内区采光系数满足采光要求的面积比例达到60%2地下空间平均采光系数不小于0.5%的面积与地下室面积的比例达到10%以上2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至少60%面积比例区域的采光照度值不低于采光要求的小时数平均不少于4hd2主要功能房间采取以下眩光控制措施透明围护结构外侧采用反射板、可调节遮阳设置等,减少直射眩光2i-建筑减少使用镜面、金属表面等光滑表面,减少反射眩光2安装低透光型窗帘,减少外界眩光24.2.5室内人员长时间停留场所采用能减少产生频闪的照明

36、产品频闪效应可视度(SVM)L048电气频闪效应可视度(SVM)SO.484.2.6具有良好的室内热湿环境主要功能房间达到现行国家标准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内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整体评价积比例民用建达到70%710暖通50785室II级的面达到80%8达到90%9达到100%104.2.7优化建筑空间和平面布局,改善自然通风效果利用穿堂风进行自然通风的建筑,其迎风面与夏季最多风向宜成60。90。角,且不应小于45210建筑住宅建筑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达到8%5建筑达到10%6达到12%7达到14%8公共建筑过渡季典型工况下主要功能房间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的面积比

37、例达到70%5达到80%6达到90%7达到100%84.2.8设置可调节遮阳设施,且应采用构造措施避免形成冷热桥东、西向建筑外窗可调节遮阳设施占外窗透明部分的比例达到30%210建筑达到50%4南向建筑外窗可调节遮阳设施占外窗透明部分的比例达到60%3建筑达到100%64.2.9要功能房间的供暖空调系统可根据需要进行个性化调节每100m2的区域有1个可个性化调节的环境控制装置,且环境控制装置的传感器位置应能正确反映该区域的人体热感觉36暖通每50m2的区域有1个可个性化调节的环境控制装置,且环境控制装置的传感器位置应能正确反映该区域的人体热感觉64.2.10使用蓄能、调湿等显著改善室内热湿环境

38、质量的功能性材料,占同类部品用量比例达到50%以上的88建筑室内环境小计100二、能源节约控制项标准编号标准条文分隼设定达标情况不参评分值所属专业备注5.1.1住宅建筑能耗采用绝对指标控制,设计建筑供暖年耗热量、供冷年耗冷量,以及能源消耗量应符合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DB34/T4293-2022第4.0.6条规定。仅住宅建筑参评建筑、暖通5.1.2公共建筑能耗采用相对指标控制,建筑能效指标应符合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DB34/T4293-2022第4.0.7条规定。仅公共建筑和非住宅类居住建筑参评建筑、暖通5.1.3应制定完整的建筑设计、施工、运营节能方案。一建筑5.1.4近零能耗建筑节能设计应

39、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应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和建筑功能需求,对建筑的体形、平面布局、空间尺度、围护结构等进行节能设计,并应满足国家和安徽省标准相关规定。建筑5.1.5建筑围护结构的热桥部位应进行断热桥处理。建筑5.1.6透光围护结构气密性和传热系数应符合应满足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DB34/T4293-2022第4.0.4条规定。建筑5.1.7空调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通用规范GB55015的规定。暖通5.1.8合理设置热回收机械通风装置暖通5.1.9采用高效节能光源和灯具,主要功能房间照明功率密度值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通用规范GB55015规

40、定。公共区域的照明系统应采用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电气5.1.10冷热源、输配系统、通风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电气评分项标准编号标准条文分值设定自评得分不参评分值所属专业备注分值最高分值5.2.1建筑主体的主入口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为建筑日照、采光与通风创造条件建筑朝向位于南偏东15至南偏东35或南偏西5至南偏西15412建筑建筑朝向位于南偏东15至南偏西5125.2.2建筑外形设计应减少外围护结构的表面积居住建筑建筑层数不高于3层0.5055建筑建筑层数在49层0.40建筑层数不低于IO层0.35公共建筑体形系数小于0.4055.2.3外墙保温选用保温与结构一体化系统、

41、内外组合保温系统或自保温系统保温与结核系统或自/J一体化系统、内外组合保温40%S60%515建筑及温系统占外墙保温系统的60%S80%10应用比例SS280%155.2.4建筑非透明外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屋面超低能耗建筑0,25W/(m2K)1010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0,15W/(m2K)外墙超低能耗建筑0.40W/(m2K)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0.30W/(m2K)5.2.5建筑透明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超低能耗建筑外窗(含玻璃幕墙)1.2W/(m2K)1515电气近零能耗能耗建筑、零能耗外窗(含玻璃幕墙)0.8W(m2K)5.2.6建筑透明外围护结构采用活动外遮阳系统采取手动控

42、制方式510.一暖通采取电动控制方式10采用结合室外太阳辐射强度、室内照度等智能联动的控制方式155.2.7选用高效的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冷、热源能效达到国家能效标准规定的一级要求515暖通冷、热源能效比国家能效标准的一级能效限值提高6%10冷、热源能效比国家能效标准的一级能效限值提高12%155.2.8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供暖空调系统的末端及输配系统的能耗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低20%715暖通集中供暖系统热水循环泵的耗电输热比、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比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

43、36规定值低20%8暖通5.2.9合理设置热回收机械通风装置显热型制冷工况下,热回收效率不低于75%88暖通制热工况下,热回收效率不低于80%全热型制冷工况下,热回收效率不低于70%8制热工况下,热回收效率不低于75%5.2.10通风与空调系统的水系统、风系统采用变频技术,且采取相应的水力平衡措施,并经调适后处于高效运转状态1010暖通5.2.11通风设备的运行控制运行控制在人员密度相对较大且变化较大的区域,根据CO2浓度或人数/人流,修改最小新风比或最小新风量的设定值415暖通根据最小经济温差控制新风热回收系统的旁通阀,或联动外窗开启进行自然通风5过渡季节采用全新风运行或开窗等方式进行空气调节65.2.12采取措施降低建筑照明能耗主要功能方家标准追7间的照明功率密度值比现行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