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培训文件教材汇编.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641279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9.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培训文件教材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培训文件教材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培训文件教材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培训文件教材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培训文件教材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培训文件教材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培训文件教材汇编.docx(2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培训文件教材汇编重庆市工程咨询协会二零二二年五月1、析当前社会形势谈稳定风险评估12、国家、市级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文件解读18析当前社会形势谈稳定风险评估重庆市政协原副主席陈万志(2022-5-10)一、中国步入高风险社会(一)如何概括当今中国社会的特征?我认为“转型期、矛盾凸显期、高风险社会可能是一种共识。王岐山最近谈到:中国这样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从历史上看 也好,今天的外部环境也好,现代化转型不会那末顺利,中国人自己 的代价也没有付够。过去这些年走得顺了些,下面难免会有反复。世界各国社会转型的共性现象:一是整个社会躁动

2、不安,不稳定的 因素大大增加;二是社会成员分外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从而引起了 一系列的利益矛盾和利益纷争;三是社会犯罪率急剧上升,政府维护 社会秩序的难度加大,成本上升;四是政府官员最容易在社会转型期 浮现明显的腐败现象,动用手中的权力搞寻租活动。中国的社会转型,至少有三个特殊的方面:第一,中国从传统社会 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既面临复杂的社会转型的任务,同时又面临 体制转轨的使命,即中国同时要完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 转轨的使命。第二,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对农民形成为了事实上的双 重剥夺。第三,中国社会转型没有破解传统的二元社会根基,反而 演变成三元社会结构。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

3、驶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市场化取 向的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与此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也在不 断积累和暴露:利益失衡、分配不公、腐败盛行、权力失控等社会政 治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最后汇聚成一股空前的群体性抗争行动热 潮。可以说,社会稳定问题已经成为今日之中国社会的一个全局性问 题。(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暗地里正隐藏着种种复杂多变的不稳定 风险有五大矛盾正处于从潜在风险向公共危机转化的临界点上:一是贫富差距正在进一步扩大,基尼系数0 61(0. 474),逼近社 会容忍线;二是社会深层次矛盾日益凸现并有激化的趋势,通货膨胀、社会分 配不公、贪污腐败现象乃当前之首;三是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无直

4、接利益关系的群体事件或者恶性事件 呈现上升趋势;四是仇富、仇官、仇权的社会心态问题日渐突出,极易藉助现代传 播媒介迅速放大为社会危机;五是非传统安全危机正成为公共安全的主要威胁。当前有9类纠纷最容易引起社会矛盾,并很可能转化成社会风险。这9类分别是:征地纠纷、拆迁纠纷、污染纠纷、劳资纠纷、改制纠 纷、医患纠纷、物业纠纷、借贷纠纷以及本地人与外地人的纠纷。这 9类纠纷不仅只是社会现象,在这些现象的暗地里,反映的是经济社 会发展过程中更加复杂、深层的矛盾根源。“五全两信”问题也正成为中国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其中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医疗安全、生产安全与网路安全成为引起社会矛盾最 敏感的“导火线”,而

5、政府失去公信、社会失去诚信又成为隐藏在这些 导火线暗地里的“炸药包,(三)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1、维权:是利益之争,普通把具体的利益作为行动目标,比如反 对征地、拆迁等。这种行为政治性不强,具有很强的被动性,当事者 的权益得到满足时,事件即会平息。2、泄愤:多由突发事件引起,参预者普通与最初的引起事件无直 接利益关系,而是出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心理,其行为最终 转化成自己不满、愤怒情绪的发泄,比如砸毁警车、冲击政府等。这 类事件普通有深层次的原因,其数量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可作为衡量 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指标之一。3、骚乱:此类事件性质最为恶劣,事件的对象进一步扩展至非利 益相关者。比

6、如全国反日游行中浮现的打砸抢烧行为,这种事件对社 会秩序的破坏性极大,是最严重的一类群体性事件。一旦被少数敌对 份子利用,有可能发展为更大规模的社会动乱,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四)2022年度全国典型群体性事件事发诱因环境维权:8. 90%;征地强拆:22. 2%;官民冲突:13.3%;警民冲突:22. 2%;社会纠纷:24. 4%;族群冲突:8. 90%(五)突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基本要素1 .结构性压抑的社会状态,积淀的社会不满情绪;2 .意外因素的引起:导火索;3 .传闻作用下形成人群共识和情绪渲泄,如谣言煽动等;4 .社会控制手段的失效:应急反应薄弱。(六)群体事件社会群体心理特征简析其一

7、,借机发泄心理。在转型期的中国,许多人的生活压力加大, 心理上产生了被剥夺感,滋生着不满情绪;一些地方政府许多行政不 作为、乱作为,伤害了群众的利益,而类似信访等社会表达渠道的不 畅通,又使得一些群众感到无处说理,心理压抑。其二,逆反心理。当起因事件发生后,一些政府有关部门出来“辟 谣”或者“定性”时,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在民众中的威望和公信力。 人们将政府的解释视为政府推卸责任、隐瞒事实的借口,“辟谣或者 定性”不仅无法起到安抚人心的效果,反而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其三,表现欲和英雄情结。个人进入群体后,总有一种表现欲,特 别是年轻人。其四,盲目从众心理。许多参预事件的人,可能根本没故意识到事

8、 件发展的严重性,更无法说清自己参预该事件的目的和动机,而只是“ 看着别人跑过去,我也跟着跑过去了”。这种从众心理可能会使一个 极小的事件在很短时间内会萃起几千人上万人来,从而会萃起巨大的 社会能量。这种能量一旦得不到及时疏导或者缓慢释放,就可能演变 为严重的社会冲突。其五,法不责众心理。在群体性事件中,个人之所以参预其中,法 不责众心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许多人认为,只要混在群体之中,做 着和其他千百人相同的事,往往相信自己的行为不会受到追究。群体 行动中个体的去身份化现象是这种法不责众心理产生的最为主要的 根源。(七)近两年群体事件的新变化1、群体事件重心东移。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外部经济环

9、境的变 化更敏感;目前面临的社会问题远较中西部地区更尖锐;东部地区在 改革开放的诸多领域“先行先试”,不少矛盾也率先积累爆发;土地等 基本生产要素资源远较内地稀缺,争夺更甚;大量流动人口存在, 社会管理问题多;中小企业融资难,产业转型升级难;国内原材料和 劳动力成本上升,劳资关系趋紧。这些均导致东部地区群体事件增多。2、以地域关系互划界限的族群械斗。2022年后,东部沿海地区发 生数起以“外地人”和“本地人”互殴为主要特征的群体事件。外来务工 者和当地人的冲突,是城乡、穷富差异形成的双重歧视造成的恶果, 外地人无法分享当地经济发展的成果。在制度化歧视下,以省籍建 构壁垒,对抗歧视、欺压和盘剥。

10、3、底层民众与新技术结合。底层民众中,“短信一代”成长,公众参 预社会事务的成本被降到了前所未有的新低,草根社会更加娴熟地掌 握新社会性软件,如微博、微信、社会交友网站,图片、视频存储 和分享网站等等,群体事件的形态也由此浮现了提升和更新。4、微观社会环境冲突加剧。201 1年开春群体事件凸显增加,2022年 延续2011年增长势头。违法违规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环境污染和 滥权、粗暴执法是引起群体事件最主要的门类;近年来,官民、警 民、医患、族群问冲突增加;80后、90后的年轻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 体登上抗争舞台,甚至是组织者和发起者。特殊值得关注的是警民冲突导致群体性事件的比例也占到了22.

11、2%,警察本应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但通过对2022年度群体性 事件的诱因分析,发现警察目前很容易成为社会矛盾的引起者。警民 冲突普通是由突发情况引起,集中体现在执法犯法、执法不公、态度 恶劣三个方面。究其原因,警察作为与公众直接接触的政府工作人员, 较易成为公众发泄不满情绪的“出气筒”。5、持续时间延长的事件增多。过去一些年,群体事件从发生至平 息,大多持续数小时,稍长一点的也无非十余小时。近几年来,持续 时间延长的事件多起来了,动辄两三天,有的十余天甚至更长。6、扩散的倾向明显。前些年,群体事件的参预者仅为涉事的利益 攸关者,扩散的倾向不明显;近几年,集体行动从当事人向非当事人 扩散,由利益

12、攸关者向非利益攸关者扩散愈益明显。如今,“小闹,小 解决;大闹,大解决”已成为民众通过群体事件获益的普遍通行方式。7、抗争形式快速更新。近年来,抗争形式有两个变化倾向:一、 由于组织化程度低,规模越大的群体事件越易演化为暴力;二、规模 较小的群体事件民众对抗议不断创意创新,浮现二,”象征性表达”。以前,是上街散步、集体旅游等,近年,浮现了给政府部门送“反讽锦 旗”,如,送“不为人民服务“、截访先进单位,“踢皮球先进单位”等。农 民工抗议恶意欠薪更是花腔频h早几年就有跳楼、跳桥、爬铁塔、 堵门、堵车、堵路,近年来又发展出“祭拜河神,“活埋”自虐、假扮财 神爷讨薪等方式,甚至举行“农民工讨薪新闻发

13、布会”,以“讨薪社”记 者和农民工新闻发言人相互对话的形式,花腔百出。8、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现有的维权集体行动中,或者隐或者 现的同乡会、工友会、兄弟会和家族组织在以松散的非正式组织存 在,这些非正式组织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组织化程度提升表现在:组织形式不断创新。为规避现有的法规限 制,不断改头换面以求生存;越来越多的人利用新媒体技术作为自我 保护的组织联络工具,大大地提高了组织的动员能力;组织者敢于现 身,公开带领大家维权;动员手段、抗争手法不断变换形式,力求合 理、合法,且能占领道德制高点获得社会同情,防止集体行动衰退。(八)群体性事件的结果在2022年群体性事件中,73. 3%的事件

14、造成财产损失,71. 1%的 事件中有人员受伤,引起人员死亡的恶性群体性事件占到总体的8. 9%,惟独IL 1%的群体事件可以得到和平解决或者基本不造成损 失,也就是说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很难达到双赢的结果,所以我 们必须认真反思,并研究群体性事件应对和处貉策略,避免恶性后果 反复浮现。二、“什那一启东”事件的启示一涉环保群体事件解析(一)环境风险高发成社会冲突主要诱因1、自1996年来以来,环境群体性事件向来保持年均29%的增速, 重特大环境事件高发频发,2005年以来,环保部直接接报处貉的事 件共927起,重特大事件72起,其中2022年重大事件比上年同期增长 120%,特殊是重金属和危(

15、Wei)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呈高发态势。 由于司法渠道解决环境纠纷不足1 %,导致群体事件频发,由于环保 问题与所在区域每一个人的利益休戚相关,因此此类群体性事件的参 预者往往数量庞大。2、近年来,典型的重大环保群体性事件有:2022年厦门叩X事件”。2022 年上海“磁悬浮事件”。2022年云南“丽江事件”。2022年广东,番禹事件工 2022年杭州“西溪湿地事件”。2022年大连PX事件”。2022年浙江“海宁事件” o 2022年天津“PC事件”。2022年四川“什邠事件2022年江苏“启东事件”。 2022年宁波镇海事件”。2022年PM2. 5网络群体事件”.3、频频发生的涉环保群体

16、事件形成效应叠加,加剧了这样的印象: 政府的决策有问题,纠正问题最快速也最彻底的办法就是搞暴力示 威。这些印象如果逐渐从点连成片,对中国的社会稳定将是灾难性的, 它会鼓励人们拒绝相信政府,并采取激进方式实现利益诉求。政府所 谓“永久”停建的妥协除了表示官方“维稳”的决心,与制度建设几乎 背道而驰,反将项目上马前的环评、引资承诺等珞若儿戏,对政府 公信力的损耗是难以修补的,还将影响投资方的利益和信心,长远来说,不利社会诚信建设。4、决策过程不合理,是什那及启东政府遭遇群体性事件时心虚的 重要原因。上百亿的项目说下马就下马,甚至对打砸等激进行为也不 太敢依法追究,这两个地方虽然归于平静,但对全国的

17、示范效应非常 坏。5、中国制度建设只能在不断的碰撞中逐渐成型,最终促成法治的 完善。一些老百姓上街,是因为不相信当地政府,不相信按正常渠道 能解决问题。而什那和启东的这两个项目这么轻率地下马,在暗示民 间不信任是对的。政府必须从正确决策,加强与民众沟通做起,这是 遇到抗议时敢于坚持的前提。(二)涉环保群体性事件的特征1、参预人群浮现精英化年轻化特点。“精英化”逐渐成为涉环保群体事件的共性特点。这些事件的参预 者和主要策划者,多数是企业白领以及律师、医生、记者等专业技术 人员;他们在表达诉求时显得比较理性、平和,暴力性特征不明显, 往往超越物质利益和情绪发泄。更多追求“公平正义”等价值目标,并

18、善于用现代人文情怀争取舆论同情,娴熟运用科学知识、互联网和法 律武器,于是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中学生群体走上第一线。现 在的中学生普遍对社会问题更加关注,具有较高的社会参预意识。环 保问题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与大学生不同,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学生 群体对本地区的环境问题具有更强的切身感受,很容易找到集体认 同感。值得重视的是,中学生群体作为未成年人,思想尚不够成熟, 但热情高,敏感度高,爆发力和冲击力强。他们没有明确的政治利益 诉求,也没有稳定的理念,容易被成年人推着走。多群体共同参预呈现叠加效应。“精英化,的城市中产阶层、低龄化” 的中学生群体与“草根”市民阶层共同参预涉环保事件时,所产生的叠

19、 加效应容易使事件快速发酵,政府部门应对的难度也大大增力口。2、行为模式趋向组织化专业化理性化。在近年发生的多起涉环保群体性事件中,随着社会精英群体的参 与,事件推进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参预者在共同的诉求目标下, 根据各自的社会能力进行明确分工,在应对政府部门时步调一致。由 于大量具有相当专业知识水平的精英群体参预,市民已经能够对政府 或者企业作出的环保评估从专业角度进行审视,并提出专业性极强的 质疑。这就打破了原先在涉环保事件中,政府和企业单方面掌握专业 话语权的局面。3、东污西移地方政府“与民赛跑工当前由于东部地区的环境风险、资源环境承载力均进入“高压期”,不 少高污染或者是有潜在环境风

20、险的项目逐步搬迁到中西部或者工业 尚不发达的地区。“要赶在环保意识尚未全民觉醒,民众环保运动还没有搞起来的时候 抢发展、抢建设,打时间差。”这种与民众环保意识觉醒抢速度的“赛跑 心态”在西部地区基层干部中还较普遍存在。(三)高标准环评为何难消群众疑虑?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历史欠账多,群众“不敢信”。以什那为例,该市是四川西部磷 化工基地,建设有数十家热法生产的磷酸盐企业,污染长期得不到有 效管理,群众意见向来很大。近年来我国环评工作整体呈现“高通过 率与环保事件多发并存,的尴尬局面,是导致群众对一些环评结果“不 敢信”的直接原因。其中基本建设项目环评通过率更是达到了 99%, 这样的一个比例,

21、按道理来说就不应该每年浮现大量的新增污染源, 但事实恰恰不是这样,在这种大背景下,单个项目的环评结果难以 服众并不奇怪。二是质疑存在利益链条,群众“不愿信以广州垃圾焚烧事件为例, 政府曾经以新闻发布会方式邀请4位国内知名专家公开论证垃圾焚烧 发电项目建设合乎环保要求,但反对者通过各种方式搜集材料,表明 这4位专家都和垃圾焚烧产业有直接利益关联,进而严厉质疑专家论 证的可信度和政府的公信力。按照环评法规定,环评报告由业主单位礼聘具有环评资质的机构完 成。这种做法很容易造成“谁给钱就替谁做的“买环评”嫌疑。而现实 中也的确存在有的机构为了接到环评业务,“绞尽脑汁迎合出资人, 只要付款单位满意了,环

22、评报告怎么写都行”的情况。此外,政府主导的环境评价估环节也不易打消群众疑虑。在现行环 评体制下,由于地方政府主导性太强,在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冲动 和压力下,环评往往容易从项目准入的“门次变成为了项目通行的“点缀” o同时,我国不少环评编制单位还往往与环评报告审批单位存在隶属关系,有的环评机构就直接挂靠在政府部门。这导致审批把关不 严格,而且很容易受到政府决策意志影响,这都给群众的相关质疑留 下了空间。三是参预“走过场”,群众不能信群众“没处说话”和“说了没用”, 暴露出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环评单位对公众参预的漠视和“打压”心态。 环评过程中政府部门和环评单位普遍存在报喜不报忧的心态,耽心反 对

23、耽心反对意见暴光后对项目不利,对调查结果中的负面意见采取冷 淡态度,不予暴光或者少暴光,结果反而让群众普遍感到自己的意见 无法得到真实反映,进而导致事态恶化。(四)完善环评机制需突破三大关:民意关、利益关、诚信关。三、健全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探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为全面推进该项工作指明了方向。起始于2005年四川、2022年江 苏和浙江、2022年上海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验”和“试点”,经过近 几年的快速发展,在2022年上升到中央层面,将进入到一个新的发 展时期。(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质上是公共决策过程的转变。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旨在通过对

24、决策涉及利益相关的人群进行社会 矛盾预先排查和化解,从而避免或者减缓重大决策对社会稳定带来负 面及消极影响。从科学原理来看,它是把战略预见思想、社会运动 和抗议政治分析框架、影响评估理论、风险评估与社会冲突管理的 工具、利益相关者分析技术等进行综合而形成的制度创新。(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应避免陷入三种倾向而走样。一是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同于经济评价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评价,成为典型的为评估而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经济评价和环 境影响评价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为环境指标或者建设要素而 评估,而是对社会矛盾的排查、疏导、化解以及动态预防的过程。当 前各地实践中最大不足之处是把评估过程简

25、单等同于寻觅风险源,忽 略了评估过程的实质是“源头管理”,排查、化解、缓解与预防。因此, 在推进第三方评估过程中应防止评估责任虚化,警惕过度的市场化, 防止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引入到错误方向去。二是党政机关内部自我评估,根据领导的需要来决定风险等级以及 应对措施,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变成推卸责任的“挡箭牌”,导致评 估流于形式。当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项层改革意义在于把党政维稳 系统与公民维权系统联接在一起,它要求从本质上改变现行的维稳方 式。进一步地说,是把公民对公共决策后果的事后激烈抗争转化为事 前的积极参预。因此,公民广泛、有序、实质性地参预是决定社会稳 定风险评估质量的关键因素。公民介入公共

26、决策的程度,具体来说有: 信息告知(知情权)、在场(参预权)、声音(表达权)、商议与谈判(博弈 权)、允许(决定权,通常所说的群众支持与否)。源头管理的实质是 推动公共决策过程的转变,把“救火”转变为“防火”,因此需要建立透 明、开放、多元的决策过程。党政机关内部的自我评估忽略了社会稳 定风险评估对民主决策的要求。上述多个百亿级的项目浮现“评估失 灵”是因为在整个风险预警的评估链条中,始终缺少民意的 真正参预和表达。评估的主体是当地政府,而项目实施影响涉及的当 地群众既没有渠道表达民意,也没有机会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即使 这个项目进行了严格环评,技术达到“最先进水平”,大多数群众依 然因为不了

27、解和不信任,最终用非理性方式投了“反对票”。因此加 强社会风险评估首先要求项目决策机制再也不是“少数人说了算。而 应该是“大家说了算”,让好的项目能够成为代表大多数群众意见的“ 共意运动惟独前期充分尊重和吸纳民意,才干真正化解和稀释风 险。三是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当做指标化的考核。通过下达明确的考核 指标,追求评估数量,然后再不断进行检查,其目的是满足程序上的 指标要求,但对制度长期发展不利,最终可能流于考核形式,逐步减 弱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甚至可能形成新的利益链。因此,应当根据 决策的层级和党政部门职能进行科学筛选,需要避免“一刀切”和“指标化 形式考核(三)社会稳定风险机制政策实现重在完善

28、细节,绝不能大而化之, 流于形式。例如有关“重大”的标准问题,在四川省的制度文本中先后浮现了 33处“重大”,全部是定性的表述,缺乏具体程度和范围的规定。显然 重大与否,在于官员自身认识决定,这个标准很难确定,直接导致 政策执行的难度,有可能官员认为不“重大”,不需要评估的决策方案, 恰巧是百姓认为涉及自身利益很重要的,又如何处理?再比如有关评估机构参预问题,四川省规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工作可以由重大事项责任主体负责组织相关单位开展,也可以组织中 介组织和专家、学者参预。两种选择可以视情况自由选择。如何保 证评估的中立性和公平性?评估的专业性和独立性问题又如何保障? 特殊是在地方政府信息不

29、对称的“天然屏蔽”下,独立的评估机构虽 能保持一定的公允,但由于真实信息的缺失,将在专业性上大打折扣。 鉴于此,今后地方政府还应立足实际,将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有效结 合起来,才有可能确保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要实现四个创新。一是理念创新,明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地位作用。充分认识到保 持经济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迫切需要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放在社 会管理的首要位辂,作为社会管理的前辂条件,并且依法纳入科学决 策的程序之中,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之中。客观、科学、有效地开 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既是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又 是社会管理创新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二是理论创新,

30、构建“四位一体”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把 “风险量化”概念引入社会管理领域,环绕程序、政策、方案、诉求四 个方面,对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开展合法性、合理性、可行 性和可控性评估。以程序评估为基础进行合法性评估,以政策评估为 主体进行合理性评估,以方案评估为重点进行可行性评估,以诉求评 估为核心进行可控性评估。三是方法创新,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应推广采用“四定综合分析 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不仅仅是一个量化评估的问题,更需要综合 使用定量、定性、定位、定策相结合的“四定综合分析法”,评定稳定 风险等级、评估风险承受能力、提出风险化解对策,强调法律法规 和政策策略相配套,从源头上预防和减

31、少不稳定因素。四是实践创新,确立“维权与维稳相统一”的全新视角。强化重大项 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三大领域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就是要正确 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确保发展的速度、政策的尺度、改 革的力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结合起来。从实践层面上来说,就 是要把政府“维稳”与群众“维权”统一起来,树立维稳就是维权,维权 才干维稳的观念,从根本上跳出“越维稳越不稳”的恶性怪圈。(五)关于健全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建议。1、确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法律地位。可探讨由各省(市、自治区)人 大常委会制定本地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条例,将社会稳定风 险评估的概念、原则、范围、程序、主体、法律责任

32、和处罚措施等 内容予以明确规定,以此解决和确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法律地位问 题。2、各行业应出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技术指引或者指导意见。通过 研究制订各个行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技术指引或者指导意见,分类 制定专项办法,建成配套制度体系。能够进一步指导和规范各地社会 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切实维护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合法权益。3、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体独立性需要得到进一步强化。为了保 证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负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体应该相对独 立。评估过程应该由该组织进行独立评估,广泛采集社情民意,将群 众意见和专家意见结合,突出科学预测分析,准确地判断风险等级。 可以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通过

33、社会力量建立开放、独立的 评估体系,或者通过引入社情民意调查系统,在项目启动前进行科学 的“社情民意调查”,用更科学、全面的数据为重大决策提供依据,确 保项目顺利实施。4、建立“开放评估体系”,广泛吸纳社情民意。建立规范和完善的重 大事项决策的规则程序,请泛博人民群众的热情参预和配合,保障人 民群众的知情权、参预权、表达权,畅通依法有序的信息公开和民 意表达渠道,是化解有关风险的重要基础性工作。5、社会风险评估有待建立完善的“监督问责体系”。社会稳定风险的 防范控制关键在干部,“确保评估效果”需要强化监督问责机制。首先, 加强泛博干部抗风险能力的教育培训,提高干部化解矛盾、调解纠 纷的能力。其

34、次,加强干部监督,使因工作不力造成“评估失灵”、 影响恶劣的干部受到严格问责,真正付出代价。再次,将社会风险 评估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考核体系,让风险评估制度真正发挥“紧 箍咒”作用。6.整合行政资源,建立“党委政府领导、政法综治牵头、相关部 门协作、多措并举、多调联动叩勺工作机制,构建综合风险评估体系。国家、市级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文件解读重庆市发展改革委投资处吕俊国家发改委文件解读2022年8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固定 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发改投资(2022)2492号, 以下简称暂行办法)o自此,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项目稳评

35、制度 开始建立。一、有关背景(略)二、有关要求原则:应评尽评、全面客观、查防并重、统筹兼顾、评估重点: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三、暂行办法主要内容(一)立规目的第一条:为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预防和化解社会 矛盾,建立和规范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1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制定本办法。伴有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凸显出来。一些重大 项目的决策和建设涉及到民众利益,如果处理不好各种关系,就会酿 成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甚至是群体性事件。为了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暂行办法,以建立和规范重大固定资产投资 项目社会稳定风险

36、评估机制。(二)合用范围第二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核准或者核报国务院审批、核准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建设实施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简称“项目”, 下同),合用本办法。凡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且涉及面广、容易引起社会稳定问 题的重大决策事项,包括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作出决策前都要进行社 会稳定风险评估。项目“决策”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项目不含境外投资项目(三)稳评内容和开展步骤1、稳评内容稳评框架体系主要为两部份内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社会稳定风 险评估。第三条:项目单位在组织开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时,应当对社会稳 定风险进行调查分析,征询相关群众意见,查找并列出风险点、风险 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

37、程度,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方案措施,提出采 取相关措施后的社会稳定风险等级建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当做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的重 要内容并设独立篇童。分析篇章的主要内容:风险调查(应当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调查分析)风险查找识别(查找并列出风险点)风险估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防范化解措施(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方案措施)风险等级判断(提出采取相关措施后的社会稳定风险等级建议)第五条:由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指定的评估主体 组织对项目单位做出的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开展评估论证,根据实际情 况可以采取公示、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多种 方式听取各方意见,分析判

38、断并确定风险等级,提出社会稳定风险评 估报告。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为项目建设实施的合法性、合理性、 可行性、可控性,可能引起的社会稳定风险,各方面意见及其采用 情况,风险评估结论和对策建议,风险防控和化解措施以及应急处貉 预案等内容。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为项目建设实施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 可控性,可能引起的社会稳定风险,各方面意见及其采用情况,风险 评估结论和对策建议,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以及应急处辂预案等内 容。2、开展步骤第三条:项目单位在组织开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时,应当对社会稳 定风险进行调查分析,征询相关群众意见,查找并列出风险点、风险 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方案

39、措施,提出采 取相关措施后的社会稳定风险等级建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篇章做的步骤和内容一致:风险调查、风险查找 识别、风险估计、防范化解措施、风险等级判断。第五条:由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指定的评估主体 组织对项目单位做出的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开展评估论证,根据实际情 况可以采取公示、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多种 方式听取各方意见,分析判断并确定风险等级,提出社会稳定风险评 估报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对分析篇章开展评估论证,听取各方面意见,判断风险等级,提 出评估报告。(四)实施主体第三条:项目单位在组织开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时,应当第五条:由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其有关

40、部门指定的评估主体组 织对开展评估论证,提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第三条规定了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的实施主体是项目单位。第五条规定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的实施主体是:由项目所在地 人民政府或者其有关部门指定。关于:“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其有关部门指定”(五)风险等级第四条: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等级分为三级:高风险:大部份群众对项目故意见、反应特殊强烈,可能引起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中风险:部份群众对项目故意见、反应强烈,可能引起矛盾冲突。低风险:多数群众理解支持但少部门人对项目故意见,通过有效工 作可防范和化解矛盾。(六)项目稳评在前期工作中的程序暂行办法中第三条到第七条共同解决的是项目稳评在前期工

41、作 中的程序:项目业主分析、评估主体评估、报文单位上报、发改委委 托咨询(视情况开展)。1、报文单位上报第六条:国务院有关部门、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中央管理企业在向 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的申报文件 中,应当包含对该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的意见,并附社会稳定 风险评估报告。什么形式?为什么有的项目需要地方发改委出具对评估报告的审查意见?第五条:由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其有关部门指定的评估主体组 织对开展评估论证,提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2、发改委委托咨询(视情况开展)第七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委托工程咨询机构评估项目可行性研究 报告、项目申请报告时,可以根据情况在咨

42、询评估委托书中要求对社 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报告提出咨询意见。这一步不是必须做的,是根据情况开展。这一程序叫“咨询”,提出的叫“咨询意见”,与第五条规定的程序叫“ 评估“,提出的叫“评估报告,不同,性质不同,作用不同。这也符合 中央文件“不重复评估”的要求。(七)结果运用第八条:评估主体作出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是国家发展改革委 审批、核准或者核报国务院审批、核准项目的重要依据。评估报告认 为项目存在高风险或者中风险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不予审批、核准和 核报;存在低风险但有可靠防控措施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可以审批、 核准或者核报国务院审批、核准,并应在批复文件中对有关方面提出 切实落实防范、化解风

43、险措施的要求。评估主体作出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核 准或者核报国务院审批、核准项目的重要依据。惟独低风险的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才可以审批、核准。(八)施行日期第十三条:自本办法印发之曰起,国家发展改革委受理的申报项目 执行本办法。2022年8月16日之后上报的项目201 2年8月16日之前上报的项目(九)其他重要规定:责任追究、保密、完善机制1、责任追究第九条:国家发展改革委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 告、项目申请报告作出批复,给党、国家和人民利益及公共财产造成 较大或者重大损失等后果的,应当依法依纪追究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 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评估主体不按规定的

44、程序和要求进行评估导致决策失误,或者隐瞒 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给党、国家和人民利益及公共财产造成较大或 者者重大损失等后果的,应当依法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与项目决策中两个重要环节的主体责任。其他环节?如编制可研报告的中介机构。2、保密第十条: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和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遵守工作纪律和保密规定。哪些属于保密事项?3、完善机制第十一条:各级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可参照本办法,建立健全本地区 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本文件规定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项目的稳评工作,各地方的重 大项目的稳评工作还需要各地方制定相应办法进行规范。为了指导各有关方面开展重大项目稳评,我们印发了两个大

45、纲,也 是为了完善稳评机制。两个大纲也是宏观层面的指导性的大纲,依然需要各行业、各地方 细化完善。办法是“暂行办法”,两个大纲是“试行”,实施一段时间后,将适 时修订。(十)解释条款第十二条: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四、关于两个大纲(一淀位分析大纲是项目单位在委托工程咨询机构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的风险分析篇章时,需要使用和遵循的规范。分析篇章是稳评报告 的基础。评估大纲是评估主体在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出具稳评报告 时,需要使用和遵循的规范。稳评报告是审批、核准重大项目的重要 依据。暂行办法合用于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审批、核准项目。分析大纲和评估大纲指导全国需要审批、核准的项目。(二)

46、关于稳评报告与专项稳评结论的衔接已开展的规划选址、土地使用、环境影响等专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工作的报告及其结论,在情况未发生较大变化的前提下,可以直接引 用。(三)关于指导作用考虑到尚需积累实践经验,而且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差异性大,因 此两个大纲试行的是定性分析方法,没有提出定量分析指标。各地方 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开展稳评的指标体系、评判标准;各 行业管理部门可以结合行业特点,制定本行业开展稳评的具体要求。 待条件成熟后,适时充实和完善两个大纲。五、严防三大问题该评不评虚评过关评而不用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解读第一条:为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

47、策、依法决策,预防和化解社会 矛盾,推动和规范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制 定本办法。解决立规目的第二条:由市发展改革委审批.(核准)或者核报市政府审批(核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适 用本办法。合用范围,五种情形居其一1、占用耕地面积超过35公顷土地管理法第45条规定:占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 的,土地征收应由国务院批准。据此,占用耕地超过35公顷的项目 应当视为“大面积占用耕地”的项目。2、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涉及被征收人I(X)户以上国务院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12条规定“市、县级 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决定前,应当按

48、照有关规定进行社会稳定风险 评估;房屋征收决定涉及被征收人数量较多的,应当经政府常务会 议讨论决定”。上海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细则中规定“ 房屋征收决定涉及被征收人、公有房屋承租人50户以上的,应当经 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将数字确定为100户更 适当。3、移民安路人口超过500人国家特殊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规定“一次参预人 数在I(X)O人以上,影响较大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上访请愿、聚众 闹事、罢工等事件定性为重大群体性事件。4、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规定应当单独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按照环评管理名录应当单独编制环评报告书的 项目应当视为“可能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5、在项目审批前发生过大规模集访、群访等群体性事件第三条:各主体各自责任市发展改革委项目单位编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