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精神障碍人员、残疾人等特殊和困难群体康复救助等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全市精神障碍人员、残疾人等特殊和困难群体康复救助等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全市精神障碍人员、残疾人等特殊和困难群体康复救助等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2022年3月至4月,我们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汪在祥和分管副主任丁萍的带领下,采取实地调研和座谈交流、直接调研和委托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精神障碍人员、残疾人、农村“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康复、救助等工作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市政府高度重视精神障碍人员、残疾人、农村“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康复、救助等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关爱特殊和困难群体工作的讲话精神,以及中央、省委、市委相关会议精神,做实精神障碍人员救治救助工作,做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工作,做细农村“三留守”人员关心关爱工
2、作。但也存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控有待加强,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较低,留守老人赡养得不到保障、留守儿童的监护与教育质量不高、留守妇女健康与安全关心关爱不够等问题。为此,要进一步在增强做好特殊和困难群体工作的责任感,落实惠民之策,优化便民之举,凝聚为民之力上下功夫,把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做到服务对象精准、政策措施精准、责任落实精准,不断满足特殊和困难群体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一、我市特殊群体的现状和管理成效(一)关于精神障碍人员救治救助工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档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7191人,现有在册15275人,在管患者14309人。累计危险性行为评估3级及以上患者人数3340人,
3、均同步纳入公安机关列管。全市现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H家。京山市、东宝区作为省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项目试点县市,两个县市已设置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站点46个。1 .强化“两项”保障,确保工作落地增效。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2020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市人大常委会将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关爱工作纳入立法规划,市、县(市、区)均成立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成立了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各村(社区)成立了关爱帮扶小组,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市一县一乡一村四级精防工作模式。建立了排查、诊
4、治、康复、救助、管控等一系列制度、流程和工作机制。二是强化资金保障。目前各地财政按照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每人每年5000元政府兜底资金、以奖代补对象每人每年2400元奖励资金的标准设置专项经费,建立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和易肇事肇祸患者专项救治资金等“四位一体”的经费保障体系,最大程度解决患者救治经费困难问题。2 .建立“五项”机制,织密患者服务管控防护网。一是建立全面排查工作机制。每年,全市多部门联合开展针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春季预防专项行动”,摸清患者底数,纳入社区管理。二是建立集中收治工作机制。对本辖区或流动人口无亲属,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障
5、碍患者,全部予以收治,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患者医疗费用经医保报销、民政救助后,由财政专项经费兜底。三是建立帮扶救助工作机制。残联部门对重度精神残疾患者发放护理补贴,对纳入低保的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可向残联部门申请门诊服药补助。民政部门将符合条件的患者纳入低保,对个人自付医疗费用达到标准的给予医疗救助;对低收入精神障碍患者家庭以及对因重大疾病、灾害、上学等造成生活困难的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给予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医保部门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部门给予全额资助,享受医保待遇。病程满3年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可纳入特殊慢性病
6、门诊保障范围。四是建立跟踪管控工作机制。按照“一人一专班、一人一方案”的要求,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六包一”包保管理(乡镇街道干部、派出所民警、基层精防人员、村社区干部、网格员、患者监护人六类人员组成)。针对失联人员,及时向同级公安、政法部门进行信息交换,由其协助查找失联人员。对人户分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落实户籍地、居住地“双排查、双通报、双列管”工作措施,实时掌握、重点关注。五是建立患者肇事肇祸赔偿机制。京山市为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购买了伤人赔付商业保险,帮助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3 .优化“三项”服务,持续规范患者救治救助管理。一是优化治疗服务。市、县精神卫生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对
7、口支援机制,精神卫生执业医师在患者风险评估、疑难患者诊治、患者规范随访、监护人监护能力培训等方面,对基层精防人员提供“点对点”技术帮扶。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定期派员到社区(乡镇)指导高风险患者评估,处理疑难患者。加强精神卫生诊疗机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认真落实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治疗及护理规范,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二是优化随访管理服务。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所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为在管患者每年至少提供4次随访和1次免费体检服务。三是优化健康知识普及服务。各地精防机构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提高社会大众对精神卫生知识的
8、知晓率。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对一线医务人员开展心理干预工作,针对性开展社会心理咨询服务,积极防范化解“疫后综合症”的发生。(二)关于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截至目前,全市持证残疾人有77093人。其中,一、二级重度残疾人41950人,三、四级残疾人35143人。1 .残疾人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按照“精准扶贫、不漏一名残疾人”的要求,通过落实普惠与特惠政策、帮扶共建、产业项目扶持、扶贫搬迁、技能培训、就业增收、兜底保障等多种形式,帮助全市2.6万名建档立卡持证残疾人全部如期脱贫。2021年,持续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效,继续落实残疾人就业、康复、辅具适配、无障碍改造等扶持政策,
9、建立脱贫不稳定户与边缘易致贫户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对350户脱贫户开展走访帮扶,确保残疾人脱贫后生活稳定。2 .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全市L6万户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做到应保尽保,4000多人纳入特困供养救助,累计对1.5万名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及个人给予救助。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L6万名残疾人享受困难生活补贴,3.8万名残疾人享受重度护理补贴。全力支持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5.6万名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残疾人、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丧失劳动能力残疾人等参加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个人缴费得到政府资助。全市5600多户贫困残疾人家
10、庭危房得到改造,2736户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得到家庭无障碍改造补助,6815人(次)残疾人享受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3284人次贫困精神、智力和重度残疾人获得托养服务。3 .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一是残疾人康复服务全面普及。出台荆门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家庭生活补贴实施方案关于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家庭生活补助扩面的通知,为3000人次0-14岁听力、脑瘫、智障、孤独症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训练,为786名残疾儿童发放生活补贴。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大力推动家庭医生签约,7323人次精神残疾人获得免费服药和住院等各类医疗救助,3.19万名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获得各类康复服务,康复服务率达到90
11、.2%o深入开展辅助器具“进千村、入万户、惠万民”活动,为残疾人免费配发辅助器具1.6万件,辅具适配覆盖率达90%以上。二是残疾人就业状况稳步提升。落实税费优惠减免政策,共减免企业相关税费5000余万元,对32家按比例安残先进单位给予奖励。出台荆门市残保金促进残疾人就业补贴奖励实施方案,全市开办260余期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班,为L4万人次残疾人提供免费培训,新增5600多名残疾人就业,扶持122家残疾人创业示范户、60家农村小店主、84家集镇小老板和210名残疾人技术能手。扶持3家辅助性就业机构,50多名残疾人实现辅助性就业。开展盲人医疗和保健按摩特色培训286人,结业后就业创业率达99%
12、o三是残疾人教育得到充分保障。积极推进融合教育,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7.95%。积极支持荆门市梦焕儿童康复中心在教育部门申办学前教育资质,推进康复与教育相融合。积极开展“圆梦助学”行动,对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等建档立卡或家庭困难残疾学生,给予助学金、生活补助、免除学杂费等资助,117名考取普通高等学校的残疾学生获得学费资助。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培训残疾人工作者100余人。四是残疾人文体活动日益丰富。开展“共享芬芳,放飞梦想”“残健融合,同步小康”、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听党话、跟党走、共圆小康梦”等活动355场,参与人数3.5万人。加大残疾人文
13、化艺术体育人才选拔培养力度,涌现出了余秀华、杨熠、张传斌等一批优秀的残疾人文艺、体育人才。在第十一届全国残运会上喜获3金8银2铜、东京奥运会上斩获1金1银优异成绩,为全省残疾人体育争先进位作出贡献。五是无障碍建设快速推进。认真贯彻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契机,积极推动城市建筑、公共服务场所、社区服务设施、信息交流、家庭无障碍等改造工作,城市无障碍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开办手语新闻栏目,开播“爱在阳光下”“微心愿”、优秀残疾人故事等节目,为广大残疾人朋友架起信息沟通无障碍的新桥梁。积极推进信息无障碍,与联通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以提供优惠套餐、直接补贴等方式让近千名残疾人受惠。六是残疾人
14、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速。大力推进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个,沙洋县、钟祥市、京山市、东宝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沙洋县残疾人托养中心已建成使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已竣工验收,掇刀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即将建成,为残疾人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服务的能力逐步增强。4 .残疾人权益依法得到保障。围绕实施残疾人保障法和落实各项惠残政策,先后出台了荆门市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实施方案荆门市残疾人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荆门市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7-2020年)关于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具体政策措施,对残疾人民生予以重点保障和扶持。开展残疾人学法
15、用法专项行动,推进残疾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残疾人来访来信来电回告率100%,办结率98%。全市17名残疾人或残疾人工作者当选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登上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舞台。(三)关于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农村留守老年人6109人、留守妇女1413人,留守儿童4358人。1 .履行牵头职责,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市留守老年人关爱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出台了荆门市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荆门市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等纲领性文件,基本建立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
16、三留守”人员关爱保护制度体系。2 .强化精准救助、“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机制进一步健全。一是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和儿童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制定完善城乡老年人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加快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重点保障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二是精准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积极推进以城乡低保制度、特困供养制度为基础,以医疗、住房、法律等专项救助为辅助的“三留守”人员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特别是2020年、2021年疫情期间,全市建立了党员干部与特殊困难老年人“一对一”包联机制,动员组织全市6700多名机关干部、2000多名志愿者、100多个社会组织下沉社区一线,对全市1万余名
17、居家隔离的“三留守”人员开展走访慰问,为全市“三留守”人员发放生活物资和救助金76.17万元。三是慈善互助的“三留守”人员关爱模式不断创新。建立“三社联动”“两工(社工、义工)互动”嵌入“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工作机制,促进社会力量参与“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全市实施公益服务项目90余个,涌现出了“童伴妈妈”“红色关爱暖童心”“童享阳光”等服务品牌。3 .加强阵地建设,“三留守”人员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强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三留守”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建立农村“三留守”人员定期巡访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群团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中小学校作用,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参
18、与农村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二是夯实服务阵地。市、县级层面,着力加强福利机构标准化、专业化建设,提供医疗、康复、特殊教育、心理辅导、职业技能培训和社区支持等综合服务,积极拓展“养、治、教、康+社会工作”于一体的社会服务功能。乡镇层面,着力打造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和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满足“三留守”人员短期照料托养需求。社区(村)层面,重点建设社会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驿站和儿童之家,引进专业社工、心理咨询师和专兼职教师,积极开展各类服务活动。三是选优配强人员队伍。全市选配87名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和1631名社区(村)儿童主任,实现全覆盖。二、存在的问题(一)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控有待加强。一是包保责任
19、履责不到位。部分基层干部、基层医务人员、派出所民警及患者监护人日常巡查和随访工作不实不细,没有严格履行对患者病情监测预警、监督规律服药的责任,不能及时预警及处置“苗头性”事件。二是无监护、弱监护问题仍较突出。部分无监护人或监护人年龄过大、能力弱,无法有效履行监护责任,导致患者居家康复期间不能规律服药,对社会平安稳定增加了不安因素(目前全市无监护、弱监护患者共计1063人)。三是社区“非在管患者”仍居高不下。因患者或其家属对精神疾病存在病耻感,经基层精防人员反复上门沟通,仍拒绝纳入社区服务管理(目前,全市有1657名患者拒绝纳入社区日常服务管理)。四是个别县市管理存在盲点。因省监狱系统机构改革,
20、原沙洋监狱管理局机构撤销,其所辖社区居民(非羁押犯人)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出现管控盲区,其辖区内140余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处于无“包保”、无随访、无危险性行为评估状态。五是失访患者存在潜在风险。基层精防人员对随访服务中发现的失访患者与公安、政法等部门及时进行信息交换,由其协助追踪查找患者并及时落实管控,截至目前,经公安部门协查后,全市仍有131名失访患者。六是社区康复体系建设相对较慢。社区康复服务体系不健全,居家患者无康复场所,患者出院康复通道不畅,全市约250名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时间超过1年,挤占精神卫生医疗资源。精神卫生机构作为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救治机构,承担了较多的社区康复职能。目前,我市社区康
21、复机构建设推进仍相对较慢,加快推进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中心建设迫在眉睫。七是全市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编制床位1567张,实际开放床位1814张,编制床位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数不匹配。八是精神障碍患者医疗保障经费不足。(二)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较低,无障碍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标准不一致,基层医生签约团队服务的积极性不太高。目前,各县市区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标准为每人每年30-100元不等,只有钟祥市为100元,其他县市区标准只有40元左右。二是残疾人两补有待进一步动态调整。目前,全省执行的两补现行标准为护理补贴100元/人/月、生活补贴70元/人/月,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22、和物价上涨水平形成反差,难以保障重度、困难残疾人的生活。三是福彩、体彩公益金本级留存部分用于残疾人事业不足,制约了残疾人体育、宣传文化、维权等事业发展。四是公共服务场所已建无障碍设施不系统、不规范,还存在既有环境改造慢、维护不到位等问题,残疾人进出办事困难。部分公共停车场没有设无障碍停车位,老旧小区无障碍设施缺乏,部分公园绿地无障碍通道不通畅。(三)农村“三留守”人员问题表现不一。一是留守老人的突出问题表现在赡养与精神慰藉问题。二是留守儿童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监护与教育问题,农村学校留守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由于留守学生在身心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关心,长期生活在缺少亲情关爱,普遍存在心
23、理问题,且成绩平平,行为习惯差,这些生活状况和未来发展令人担忧。三是留守妇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健康与安全问题。留守妇女既要料理家庭事务,又要教育孩子,劳动强度大,对自身健康问题不重视。三、意见和建议(一)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做好特殊和困难群体工作的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强调,“要补齐农村社会福利短板,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儿童、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要加大对因疫因灾遇困群众的临时救助力度,做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工作,保障流浪乞讨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关心关爱精神障碍人员,坚决杜绝欺凌虐待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违法行为。”要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
24、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加强顶层设计,由民政等部门牵头起草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等工作的意见,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走深走实、落地见效,完善和落实具体工作举措,不断满足特殊和困难群体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二)突出精准精细,落实惠民之策。特殊和困难群体情况不一、需求各异,各职能部门要做到服务对象精准、政策措施精准、责任落实精准。一是要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进一步统筹整合救助资源,凝聚救助合力。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二是要加强社会救助家庭
25、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健全特殊群体人口主动发现、动态监测、救助帮扶等机制,要根据特殊群体的困难程度和困难类型,及时给予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或慈善力量帮扶。针对救助对象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金,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要补齐农村社会福利短板,加强对农村“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加大对遇灾遇困群众的临时救助。三是坚持帮扶、心理疏导“两手抓”,既要解决其生活困难又要解除其思想疙瘩,既要帮扶其物质不足又要做好心理疏导、精神慰藉,从而激发其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正能量。(三)强化底线思维,优化便民之举。要切实把特殊困难群体的衣食冷暖、基本生
26、活作为天大的事挂在心上,尤其是在应对新冠疫情常态化、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等特殊情况下,针对特殊和困难群体应变防灾防疫能力较弱的情况,强化对这部分人群的应急救援、生活兜底和服务保障,定期走访探视、及时发现隐患、聚力化解风险,确保不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一是要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地、居住地限制,推动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完善和落实“分级审批”“先行救助”等政策,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备用金作用,持续提高临时救助制度可及性和救助时效性。二是各部门要信息一致、数据共享,更便捷的为精神障碍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落实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低保、残疾人补贴、以奖代补等各项政策。三是进一步加大救治
27、救助经费的投入,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健全特殊和困难群体动态管理数据库和关爱服务体系,发挥部门优势,让特殊和困难群体困有所帮、爱有所依、居有所安。四是要畅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规范热线值守,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四)压实各方责任,凝聚为民之力。切实发挥教育、公安、财政、卫健、民政、人社、医保、妇联、团委、残联等职能部门作用,落实属地责任,在涉及教育教学、救助救治、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环境整治、文化生活、经费保障等领域,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加大精神障碍患者医疗经费的保障力度,卫健部门要出台优先保障、特殊保障机制和措施。建立公办精神心理医院,确
28、保患者应收尽收。二是进一步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控。利用春季精神疾病高发特点,扎实开展“春季预防专项行动”,摸底排查辖区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时进行诊断复核,规范日常随访管控。扎实开展监护人监护能力培训,不断提升监护人监护能力,严格履行监护责任,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针对无监护、弱监护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问题,积极探索建立无监护、弱监护患者监护机制,对无监护弱监护患者及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实施长效针剂治疗。督促做好原沙洋监狱管理局辖区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服务管控工作。三是加强村级妇联组织建设,引导农村留守妇女实现自身发展。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实现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创业就业
29、。政府部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健康部门保障留守妇女身心健康,人社部门加大培训,各级妇联联合有关部门举办各类培训班、组织社会公益活动等拓宽农村留守妇女就业、文化生活及人际交往渠道。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发挥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促进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四是强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与健康促进法残疾人保障法湖北省实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纳入“八五”普法重要内容,编制实施全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贯彻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推动政府、群团、社会组织、严格依法履行职责,带头落实和保障,把法律规定的管理、服务、帮扶、救治救助、协调等工作落实到位。四是发挥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联动作用,为特殊和困难群众提供专业、精准、有效的社工帮扶服务。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共同创造关爱帮扶特殊和困难群体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