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五章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目录第一节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第二节文学创作的艺术发现第三节文学创作的艺术构思第四节文学创作的审美表达第一节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一、文学创作基本原则的理论阐释二、文学创作基本原则的核心内容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指作家在人生观、审美观的指导下处理现实生活与文学创造之间关系的原则。作家一旦进入文学创作过程,首先面临的是两个基本问题:写什么和如何写。一、文学创作基本原则的理论阐释文学创造同人类的其他创造一样,是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的创造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人的自由、自觉特性体现在如何处理主、客体关系上,表现为不同作家的创作倾向、创作态度以及在此指导和影响之下的创作手段的不同。也就是说
2、,在对待现实生活和如何艺术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关系上,不同的作家表现出创作上的不同的审美追求。这种差异正是作家基于自己对文学审美这一特定活动的认识,在文学创造中,自觉地对主体因素或客体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强调。由此我们知道,在文学创作中,以对待现实的态度为主要内容的创作精神,构成了作家在处理现实生活和文学创造关系时所遵循的创作原则。这种创作原则的差别不仅表现在创作过程中,也充分体现在艺术形象形态和作品形态上。随着文学的历史发展,它们大体表现在四个向度上0(1) 一种创作倾向是切近现实。它表现在文学创作对外在客观生活做出具体、精细、逼真的刻画、描绘和模拟。这些作家认为:文学应是现实生活的忠实反映。因此,
3、主张文学创作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严格遵循客观生活规律,反对主观臆断,要求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评价融隐在客观再现中,渗透在情节、场面、人物等的逼真描绘之中。别林斯基说:“现实性的诗歌”的“显著特点,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它不再造生活,而是把生活复制、再现,像凸面玻璃一样,在一种观点之下把生活的复杂多彩的现象反映出来,从这些现象里面汲取那构成丰满的、生气勃勃的、统一图画时所必需的种种东西”。这种强调文学与现实的紧密关联,强调文学对生活本质反映的创作倾向,理论上概括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0在19世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秉持正视现实、再现现实的创作精神对西方社会扭曲人性、异化人性的罪恶进行了充分的批判和揭露,出现了
4、司汤达、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等众多文学大师,形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颇峰时期,这种创作方法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2) 一种创作倾向是远离现实,追求理想。它表现在文学创作上,是对理想生活图景的热切追求,超越现实生活逻辑的大胆想象,作家们认为:文学拉大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强化了两者的反差,就会增强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力和作用力。理想总是远离现实,高于现实,只有通过理想图景的描绘来映照现实,才能唤起人们奔放的生活热情,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鼓起人们追求的力量。法国作家乔治桑说:“我总觉得有必要按照我希望于人类的,按照我相信人类所应当有的来描写它。”由于这一倾向不惜违背客观生活规律追求理想的生活图景,在文
5、学表现上往往体现为丰富的想象、奔放的情感、奇特的手法和瑰丽的辞彩。这种强调主观理想的表现,强调文学对现实评判作用的创作,理论上称之为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从18世纪末开始在欧洲形成了一次大的文学运动,出现了许多著名作家和诗人,如雨果、乔治桑、雪莱、拜伦等。(3)另一种创作倾向是表征自我。它表现在文学创作上是对自我独特生命意识的艺术表达和生存现实的直觉把握。拥护这一倾向的作家认为:文学应是一种不受任何外在限制的个体生命的展示行为。在处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他们追求个人特定的心理现实的艺术展现,以个体与社会对立的方式追彰显自我生命的意义。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这种寻找自我表现根源的努力,使现代
6、主义的追求脱离了艺术,走向心理:即不是为了作品而为了作者,放弃了客体而注重心态。”这种强调自我生命表现,追求精神自由、心灵自由,强调对自己心理世界独特表达的倾向,在西方19世纪末后得到充分发展,相继出现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在理论上,我们统称之为现代主义创作方o现代主义创作也产生了卡夫卡、尤奈斯库、尤金奥尼尔、里尔克、艾略特等一大批著名作家。(4)再一种创作倾向是消弭个体,追求群体意志。它表现在文学创作上是对文学社会意识形态性的强调,主张文学的特殊的社会目的和作用.持这种创作倾向的人认为:文学不单是个人行为而是社会活动,文学创作应负有强烈的社会
7、责任和使命。国画家潘天寿曾说:“物质食粮之生产,农民也。精神食粮之生产,文艺工作者也。故从事文艺工作之吾辈,乃生产精神食粮之老艺丁耳。倘仍以旧时代之思想意识从事创作,一味清高风雅,风花雪月,富贵利达,美人芳草,但求个人情趣之畅快一时,不但背时,实有违反人类创造艺术之本旨。”毛泽东更明确地指出:“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这种把文学作为工具和手段,把文学创作视作“为人生”、为社会进步发展的功利倾向,在20世纪随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被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或革命
8、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这创作倾向,由于试图把任何人物形象都加工成群体代表或代言人,因而其塑造的人物具有类型化特征。另外,20世纪末,西方开始出现一种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他们强调否定性、反正统性,主张不确定性、非连续性、非中心化,反对本质、外在和秩序,甚至否定人的精神、价值、真理、美善。他们认为世界是破碎、断裂、分化、偶然的,文学应与之保持认同。因而,它也颠覆了文学的本质性、整体性、严肃性和倾向性,文学成为了一种个人标新立异的自娱游戏。如果说现代主义是被异化的文学,那么,后现代主义则是反文学,它彻底消解了文学存在的本质、意义和价值。总之,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市美观、文学
9、观等仃差别,所坚持的创作原则就初乂别,也使文学创作呈现开放多向的形态。二文学创作基本原则的核心内容1.艺术真实原则2 .情感评价原则.形式创造原则1.艺术真实原则真实,是指人的认识如实地揭示了存在的原貌。文学创作首先应具有认识意义、反映意义、阐释意义,使读者对对象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真实对文学创作而言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真实才能使读者对作品产生认同感、信任感,进而吸引、感动读者,在思想上、精神上影响读者,从而实现文学活动的意义。我们说,真实是文学的生命,也是文学的认识与审美两大价值功能产生、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我国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说:“诗有借色而无真色,虽藻绩实死灰耳。”(艺概)但是,艺术
10、真实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真实,它有其特定的内涵。所谓艺术真实是指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作家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文学观念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改造和虚构,创造出能准确反映生活风貌和本质特征的形象与情景,达到在美与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揭示人与现实审美关系实际所达到的真实【名解】。艺术真实和科学认知意义上的真实相比,具有主观性“假定性、内楚性和诗艺性特征。类别特点例子主观性体现在作家对人和现实审美关密的认识、把握和评价上。要求主观表现上的合情合理。黑格尔说:“艺术的真实不应该只是所谓模仿自然所不敢越过的那种空洞的正确性,而是外在因素必须与一种内在因素协调一致”假定性体现在对艺术情境的外在创设ho要求作家对生活
11、进行选择、发掘、提炼、补充、概括,并通过想象与虚构对生活现象予以正如鲁迅所说,艺术是“以假为真”、“假中见真”的。重现、变形和再造。内蕴性体现在对现实生活本质的揭示上。要求文学创作不仅塑造生动的文学形象和创造意蕴丰富的审美意境,而且蕴涵和彰显着生活规律的真理性。黑格尔说:“普遍的东西应该作为个体所特有的最本质的东西而在个体中实现,所谓作为个体所特有的东西,并不是指具有思想的主体所特有的东西,而是指主体的性格和心情所特有的东西。”诗艺性体现在审美表现方式的运用上。文学的艺术品是通过作家运用审美艺术手段,如想象、虚构、概括、象征、变形等创造所表现出来的。总之,艺术真实原则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
12、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生活情境中,表现社会生活的内蕴和本质。清代袁于令(幔亭过客)题西游记说:“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作家的创造就体现在把想象虚构的“幻”和事理本质的“真”统一于艺术形象中。3 .情感评价原则审美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评价活动。文学创造作为审美活动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审美把握,以及在审美把握基础上做出情感评价的活动。文学创造活动的核心是创造艺术形象,这就意味着作家必须把对现实生活内蕴的认识与感悟融注于艺术形象之中。但是,艺术形象不同于生活形象和科学形象,是一种情感形象。文学之所以打动人,全在一个“情”字,以情引人,以情
13、感人,从而实现文学的价值功能。列夫托尔斯泰说:“在自己心中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一一这就是艺术活动。”因此,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带有价值取向的主体心理过程,蕴涵着作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这些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文学情感所带有的价值取向评价,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主体性评判。因而,恩格斯把它概括为“诗意的裁判”。这其中所包含的其宗是人对生.活的底本价值追求,即:真、善、美.,“真”在这一原则下,体现的是情感
14、的诚挚性,就是“情真”。所谓情感的诚挚性,是指文学创造中作家的情感评价要真情而非假意,不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我国古典美学传统“诗言志”就是对“真”的强调。文学创作中的真情源自作家真诚的生活态度,来自作家切身的生活感受和设身处地的生活体验。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说,施耐庵之所以把梁山英雄刻画得栩栩如生,正因为他坐在书案前就“化”身为绿林好汉。文学创造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展开超越现实而追求理想的翅膀,创造“应有之真”。“叠”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有用,一是有道本。“有用”体现的是文学创造情感的功利取向。文学创造的情感态度如何,归根到底是以其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为评判标准的。就是说,以“善”为价值
15、取向的情感评价带有显著的有益于社会人生的功利性。“有道德”要求的是文学创造情感的品格高尚。“善”包含着对人的生命、尊严、道德、命运的尊重与崇尚,它与体现“真”的历史理性共同构成文学创造的位值功能体系。“美”是对文学创造的本体性要求。文学创造诚然应是“真”的、“善”的,但是,“真”、“善”的情感必须统一于“美”中,不能是赤裸裸的说教,只能进行名术方式的呈小,即把情感评价富于艺术情境的创造之中。恩格斯说:“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严羽的沧浪诗话也讲:“夫讲有别材,IE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k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
16、也。诗者,吟咏情性也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说,文学创造并不排斥“真”、“善”,而是“读书穷理”的主观情感价值评价要通过场面和情节等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文学创造就是对这种情感流露的了无痕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追求。4 .形式创造原则文学的理、情、美等都是以形式为依托,通过文学的形式创造来体现,因此,文学创造的过程也是形式创造的过程。所谓文学的形式就是作家在文学创造中主观把握生活的具象化和感性表现及其具体存在形态。文学创造的内容和形式二者是一体的,密不可分,交融在一起。文学的审美是从整个活动的整体中呈现出来的。如李白的静夜
17、思,如果从中只领会了“对故乡的思念”的基本思想,那显然是不够的。文学创造的内容与形式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二者如呼如吸,密切相关。内容展开是形式,形式构成是内容:内容是通过形式而建构起来的,形式则只有通过内容才能得到体现。因而,形式问题对文学创造来说无疑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所谓形式创造就是文学创造中作家把独特的生活感悟形式化,把艺术表现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内容化的互动活现【名解】.它作为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物化完成,既体现为对艺术内容内在结构的现实组织和构成,又体现为运用语言艺术技巧生成内容并使之呈现为外在形态的创造。形式创造是文学创作中最现
18、实的一环,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构成了文学创作的主体成分。形式创造所要求的独创性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想象,二是艺术技巧。想象产生文学创造的意象形态,技巧产生文学创造的物化形态。文学创造就是作家凭借艺术想象力生产出文学意象,然后,运用艺术技巧再度改变、修正文学意象并物态化之的过程。文学形式创造原则的要求:(1)一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艺术形式自身虽然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但文学抛开内容则仅仅是文字游戏。只有达到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才能创造出好的文学作品。(2)二是充分调动想象力和艺术技巧充分发挥想象,创造“极幻之事”、“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镜中之象”,以表现“极真之理”。充分运用艺术技巧,以实现“
19、言有尽而意无穷”。(3)三是重视形式美。文学作品文学性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形式美的创造,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能生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从而吸引、感动读者。第二节文学创作的艺术发现一、艺术家的眼睛二、艺术发现的特征文学创作的艺术发现,就是作家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生活对象某一点的精神契合所产生出来的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独特感知【名解】。艺术发现并非发现生活中的新、奇、特的东西,而是在生活的某一点上发现了值得表现的、引起情感激动的艺术价值。艺术发现使人们司空见惯的最平常、最熟悉的事物瞬间摆脱了现实实际的面.,上升为情感把握的对象,从而闪耀着审美理想的光辉,具有了艺术价值。如:余秋雨在他的
20、散文都江堰中,表现了他从都江堰发现的质朴无华、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乡间母亲”;史铁生在他的散文我与地坛中,表现了他从地坛发现了自我人生和母爱的伟大。艺术发现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更依赖于主体与对象的精神沟通和精神对话。【例题名解】艺术发现正确答案艺术发现是作家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生活对象某一点的精神契合所产生出来的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独特感受,是主体与对象的精神沟通与精神对话。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l49。一、艺术家的眼睛艺术家的眼睛是对艺术发现主体自身条件的撷括。从主体方面来说,必须具备相当的生活积累、艺术敏感和审美发现能力,否则,最美的音乐对于
21、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也是亳无意义的。对象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你的对象,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人。人们常说,生活从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人。(1)生活积累是艺术发现的前提条件。可以说,人的一切的认识和思想都源于生活,生活构成了艺术发现的“底子”。只有有了相当的生活积累,我们才能发现对象的表现价值,进而产生艺术表现的冲动。马克思说:“只有当对象对人说来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说来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在这个对象中对人说来成为本质的时候,这种情况才是可能的。中国古典文论中的“物感”说就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一特性。礼记乐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钟嶂在诗品序中也说:“气之动物,物
22、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们都强调了“物”一一也就是生活对文学创造的触发作用。“感”是感于“物,并非是囿于日常逻辑的知性,否则,就不会有“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它应是一种超越性的艺术发现。如杜甫的登高,正是诗人的平生坎坷、羁旅怀乡、垂暮衰病身世之悲,以及因战乱不息、时局动荡而滋生的家国之恨,扭结集聚为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这种激烈的情感,一旦受到重阳节登高望远的现实情境的触发,就会迸发出火花,进入文学创作的过程。所以,艺术发现的超越性体现在对对象超越现实的意义把握,使之成为作家表现生活感悟和抒发审美情感的现实凭借物。(2) “艺术家的眼睛”还要求作家对现实生活有艺术敏感,善于发现和选取有
23、价值的生活现象。艺术敏感是指作者对生活超乎寻常的艺术感受能力。感受是创作主体在充分体验生活对象的基础上所引发的思维活动。感受除了运用感觉器官外,还要运用思维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从而产生某种感触、体悟、情感、认识。文学创造的艺术敏感从根本上说是作家内心精神失衡状态的表现,也就是说,作家执著的理想生活追求和不满意的生活现实形成巨大的落差,导致心理时刻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之中。这种失衡的状态保证着作家澎湃的生活激情、近于苛责的生活态度和敏锐的艺术神经。(3) “艺术家的眼睛”还要求作家具有审美发现能力。审美发现能力就是在生活现实的感知和艺术敏感的双重作用下,作家内心生发出独特艺术价值的能力。只有具
24、备了这种能力,才可能把参悟到的生活意蕴、历史意义、存在价值、生命意识等和具象的生活现实有机地联结在起。审美发现能力的特征是启动的突发位。作家以独特的“眼”力,霎时间从常见的事物上“发现”不同。这种发现虽然还依附于原来的事物,但它们是以一种异乎寻常的方式呈现。可以说作家“眼睛”发现的“新事物”瞬间置换取代了日常“旧事物”。法国作家遵曾说:“荒诞感可以在随便哪条街的拐弯处打在随便哪个人的脸上。”而“荒诞感”正是加缪体悟出的深层生命意识。艺术发现的这种特点常常被认为是种无意识的灵感、直觉,被视为作家的“神思”。刘福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
25、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玄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文学创造的审美发现能力,一方面启动了作家的艺术创造,给予作家创造的欲求;另一方面,也因独特的审美触发使生活积累的材料围绕“发现”的意象顿时鲜明清晰起来。艺术发现从表面上看是被动的,但实质上是主动的,它是作家对日常生活现象深层意蕴的自觉、积极的正是因为这一点,诗人陶渊明才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平淡的生活情景中,发现“此中有真意”(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因此,人们把作家的这种非凡的艺术发现形象地称为“艺术家的眼睛”。二艺术发现的特征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发生的契机。没有艺术发现,文学创
26、造就无从发生。艺术发现所发现的是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是形象背后的“意”,它将被加工成“主题思想”,成为整个文学创作的核心和灵魂。艺术发现作为主体与对象的精神沟通和精神对话活动,是作家心理劳动的成果,也是作家观察感悟能力的体现。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活动方式,艺术发现大体有如下特征。1.客观触发性这里所说的客观是指具体的、历史的生活境遇,它构成了艺术发现的“突破口”。马克思说:“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它的一个意思是人的意志、思想、情感等只能来源于“外物”,是受动的结果。所以,艺
27、术发现也只能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触发。另一个意剧是人的这种激情、热情追求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构成人的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可见,文学创作就是其中之一。但是,文学本质决定着它并不能像非艺术形式那样对这种激情、热情追求赤裸裸的表现,必须穿上一件形象的外衣,而形象也只能源于客观生活。所以,艺术发现是客观生活触发的产物。另外,艺术发现作为对生活的独特把握,外在的生活情景只是在某一点上契合了作家意志体现、精神结晶的生存感悟,使作家的生存感悟在受到生活某一点的触发时顿时鲜活明晰起来。生活情景成为诱发作家追求激情、热情的现实凭借yJ求激情热情也因之获得了表现对象和渠道。诗人张若虚正是受“春江花月夜”门然荚
28、一景的触动和诱发而抒发事宇宙永恒、人生苦短的感叹和离情别绪的惆怅。2 .心理把握性艺术发现作为作家心灵上的蓦然领悟,有着鲜明的主观性,是作家主动追求的体现。王阳明的“天下无心外之物”的观点(参见王阳明传习录),正是说如果外物和人“同归于寂”,那么外物就毫无价值和意义可言,意义世界正是人心理把握的结果。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通过实践向人生成和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过程。文学也只有经过作家艰苦、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才能呈现出比现实存在更鲜明的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审美魅力,就是作家在更高层面上对生活现实心理把握的表征。红楼梦离不开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字字都是血,十年辛苦
29、不寻常”的主观心理把握。艺术发现的心理把握性还表现为把握具有个体差异和变异.这种情况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如性格、爱好、趣味、理想、修养、阅历、心境等。如:同是项羽的“乌江自刎”,李清照发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杜牧则是“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3 .独创性、超越性人不仅是物质生命的存在,也是精神生命的存在。文学就是与人的心灵世界、精神生命紧密联系在起,使人的情感得到寄托、精神需要获得满足、生命价值得以呈现的重要途径。文学创造的艺术发现也表现在对这重要途径的发现、确定上。也就是
30、说找到、发现了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情感寄托、生命呈现的现实支点。、不可这支点正体现为作家的创造性劳动。它之所以有艺术价值,也正是在于它有独特的、与众不I取代的特征,其中表征了自我生命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于是陶渊明在饮酒诗中找到了“菊花”,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找到了“荷花”,艾略特在他的长诗荒原中找到了“荒原”。艺术发现的超越性,一方面体现为对空间现实IO人的本性是自由的,但在特定现实中,人的生命自由又总是相对的和有限的。只有在艺术中,人才体验到现实世界里无从实现的生命自由。正所谓“精鹫八极,心游万仞”(陆机文赋)。在艺术中,人没有了直接的物质功利欲求,却洋溢着精神的自由、愉悦,情感得到充分
31、的释放和满足。艺术发现正是这种超越了现实层面的对生活本质和自我本质的发现。另一方面还体现为对时间现实的超越。艺术发现总是指向未来的,即启示了人生发展的积极方向。它和生活理想紧密关联,是理想烛照之下的外物把握。理想就是人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完美的实体预设。它引领人们不断地觉悟而开拓新的生命境界,它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向前、向上的动力因素。文学的艺术发现作为作家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和作家的审美理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4 .直接感受性艺术发现不可能脱离具体对象的感性特征,而由苦思冥想中产生,它是在作家直接感受对象的面貌、外形、动作、色彩、线条等过程中完成的,是对象的某外在特征触发了作家的艺术敏感,使
32、之心灵蓦然领悟的结果。艺术发现的直接感受性特征还表现为突发性和穿透性。就是说艺术发现的到来是不可预知的。同时,艺术发现又不依赖论证及完整的逻辑推理、判断,就能直接认识、了解对象的特征,并“莫须有”地赋予它某种意义。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小说墙上的斑点就是从“第一次”看见客厅墙上的斑点,突然萌生出的思绪开始的。第三节文学创作的艺术构思一、艺术构思的含义二、艺术构思的思维特点三、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文学创作的艺术构思是文学创作中最重要、最紧张、最艰苦的心理活动阶段。在这一阶段是作家调动各种心理机能苦思冥想、反复琢磨、仔细推敲的过程。难怪陆机感叹:“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
33、。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文赋)既然艺术构思“能之难也”,做起来太难了,我们不妨先“知之”,大致了解一下尽管“良多变矣”,但还是“妍蚩好恶,可得而言”的艺术构思的无穷奥妙。一、艺术构思的含义所谓艺松曼就是作家围绕艺术发现,运用各种心智机能,在头脑中创设未来作品整体形态的心理过程,是作家在孕育艺术造性思维活动【名解】。艺术构思是文学创作的核心环节,它主要包括确定创作意图、创设意象序列、酝酿情节等。文学创作的艺术发现往往是局部意义的发现,这种意义能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作品,还需要作家深入的开掘和推敲,因为文学必须保证是一个意义的整体。
34、诚如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观点,整体意义大于各部分意义之和。这正如人们评价诗人李贺的创作缺点一一“有名句没名篇”【选择】。作家要想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就襄i艺术发现,摆脱艺术发现带来的感情冲动,对对象进行深入的二度感悟和深沉思索,以确定值不值得写,有多大的艺术价值,在预测未来作品艺术表现效果的基础上,最后确立创作意图。创作意图经确立,就成为了整个文学艺术构思的总纲,切的构思活动都环绕它来展开。当然,创作意图也并不是僵死不变的,它也在活动中不断地得到修正或中途出现转换,但它毕竟是创作活动的一条准绳,总领着整个文学创作的开展。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
35、帅之兵,谓之乌合。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这段话明确地告诉我们,文学形象之所以高于生活形象,不是“乌合之众”,意义的“碎片”,正因为“意”的统帅,是“意”给了形象“灵魂”。美国作家奥尼尔也表达过相似的看法。创设意象序列是艺术构思的重心,因为创作意图的“意”是通过感性特征的“象”来表现的。创设意象序列是一个“工程”,作家要处理好的是文学中人、情、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意”的基础上创设成序列的情、人、物。首先,创设“情的序列”。文学创作意图主要是落实在情上,情在构思中有主、次之分。如西厢记要表现的是人的自由、幸福的追求与社会现实秩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于是,作家把张生和崔莺莺的爱
36、情追求设置为主线,表现这种“情”在特定社会道德、伦理等秩序中的追求、反叛、挣扎、冲突。而其他的友情、亲情等只不过作为点缀、陪衬存在其中。其次,创设“人的序列”。情是以人为依托的,能够体现“主情”的,作家就会把他作为核心人物突出出来。在构思中,作家要再三斟酌的是人物的性格、身份、家境、社会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即使是抒情性作品也有一个抒情主人公存在)。金圣叹认为西厢记只写了三个人,而其余人物“俱不曾着一笔半笔写,俱是写三人时所忽然应用之家伙耳”(参见金圣叹评西厢记)。再次,创设“物的序列”。“物”是以时间、空间来体现的,时空是人物活动并展示其情感的舞台和背景,人物在什么时空中才能充分、淋漓地表现情感
37、,也是构思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法国作家萨特创作中对“境遇”的强调,正是出于这一点。西厢记把时空设置在普救寺,张生赶考的路上,正是契合人物活动、情感表现的理想时空舞台。情节是联结人、情、物的枢纽。作家所创设的不仅是一个意义的整体,而且也是一个虚拟的生活整体。后者是通过情节来实现的,情节所体现的是构思的合情合理性。如西厢记中张生和崔鸾鸾地位悬殊、毫无瓜葛,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见面的,作家通过一系列充满巧合的情节创设,顺理成章地让他们一见钟情,并通过他们传奇式的恋爱,充分展现他们的反叛精神。艺术构思还需要思考未来作品的组织结构、叙述方式、艺术形式等问题。二、艺术构思的思维特点文学创作的艺术构思是一种极复
38、杂的精神现象,其中包含着多种心理机制。刘福在文心雕龙中列举了许多作家创作的具体事例后说:“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认为作家运思行文,或迟或速,一方面是基于作家的才能、禀赋和构思方式,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作品的大小规模和题材特点,对于这些复杂的情况不可妄分高下。因此,文学创作的思维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难怪古人把它称为“神思”。概括起来艺术构思有如下特点:1.“拟容取心”“容”是指事物的壁,即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感性形态;“心”是指事物的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理性内容。所谓“拟容取心”就是作家通过对生活形象的概括、综合、变形等艺术构思方法,创造出既具有个别性又具有一般性,既具
39、体可感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就是说,艺术构思的思维特征是使其所拟之“容”能显示其“心”,使其创造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包含着生活的本质意义,从而达到理性和感性的高度统一。2. “神与物游”在这里“神”是指作家的鲜;“物”是指事物的形象。“神与物游”就是说作家的想象力依托艺术形象的创造得到自由的发挥。艺术构思需要想象是因为文学创作本质上是一种虚构,是作家按照思想意图和美学理想创设生活图景。没有想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意境等就根本不可能被创造出来。黑格尔讲:文学的内容是“由丰富想象所造成的全部观念(思想)领域”o就是说文学正因为有丰富的想象,感性的媒介一一形象被心灵化,文学作品才成为一个意义的整
40、体。艺术构思离不开想象,还因为作家需要设身处地地体验表现对象。高尔基说:文学家“他虽然慷慨,却必须箜自己是个吝啬鬼;他虽无私心,却必须觉得自己是个贪婪的守财奴;他虽意志薄弱,但却必须令人信服地描写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这种对描写对象感同身受的感觉,也是靠想象去寻找、去捕捉的。3. “为情造文”文学的艺术构思就是一个情感化的活动。“为情造文”就是说情感在整个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李贽在焚书中说:“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文也。其腹史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由此,可以看出文
41、学的艺术构思的内在驱动力是情感,是由具体事物、具体境遇、具体对象触发而引起的情感冲动。另外,情感活动伴随、贯穿着艺术构思的整个过程,艺术构思被打上作家鲜明的主观心理印记,蕴涵着作家的深厚感情。陆机文赋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就是说,诗人的叹、思、悲、喜既是“投篇”、“援笔”的动力,也是“斯文”“宣之”的过程和内容。另外,艺术构思的结果是作家情感把握和评价的产物.艺术构思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无不浸柒着作家的强烈情感。文学作品“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是这样,叙事性作品也是这样,曹禺谈雷雨创作时说:“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
42、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抨击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三、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1 .理智和情感的统一2 .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1 .理智和情感的统一理智是指作家有意识的、理性的思维。情感是指作家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选择】。两者从心理功能上看是对立的,但在文学构思中,两者缺不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优秀的作品就是两者达到平衡、统一的结果。从作用上说,情感作为艺术构思的动力因素,驱动着作家主动、自觉地感知、体验对象,并在头脑中运用想象、联想等心理功能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变形、修饰,使之成为作家情感化的创造物。在情感主导之下,作家竭其心力,“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
43、视通力里”(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在想象和联想的心理作用下,作家的思绪天马行空,所联结的事物越来越多,相隔越来越远,部物也会变幻多端,无所不能,无所不有。这种心理机制就为作家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和自由。所谓的艺术思维,其核心就是依赖这种创造性想象:行的思维【名解】,正所谓“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如果说情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怎么做”,那么,理智则时时提醒作家“做什么”,是约束、规范情感的嚼勒。对文学创作而言,它们都不可缺少。2 .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意识是指作者以自觉的意识选择、加工和运用材料,调动各种艺术手段表现思想感情,创作出理想的文学作品的心理活动。无意识是指作者以直觉的方
44、式从事艺术创作而并不以自觉的方式进行。“无意识”是猾神分析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心理结构中最底层的主体不能意识到的心理活动。艺术创造也要受其支配,对创作的各个环节发挥着作用。无意识的形成并不是先验的,其中积淀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意识内容。无意识在艺术构思中的典型形态是艺术灵感和艺术直觉。所谓艺术灵感,就是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甦。歌德描述灵感道:“事先亳无印象或预感,诗意突然袭来,我感到有一种压力,仿佛非马上把它写出来不可,这种压力就像一种本能的梦境的冲动。在这种梦行症的状态中,我往往面前斜放着一张稿纸而没有注意到,等我注意到时,上面已经写满了字,没有空白可以再写什么了。”所
45、谓艺术直觉,就是一种超越理性逻辑思维而直接揭示事物本质的心理现象。如屠格涅夫创造“多余的人”形象。第四节文学创作的审美表达一、叙事性文学典型的塑造二、抒情性文学意境的创造三、议论性文学证象的创造文学创作的审美表达就是作家用语言文字把文学构思的结果充分表达出来,使其成为物态化的作品形去。它是文学创作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这一阶段,从主体方面讲,就是作家对自己构思中的意象进一步修正、深化、加工,使之更加明朗化、确定化、完善化并赋予它物质显现的现实创作实践活动。它并非是对艺术构思的消极、被动的记录,而是冠艺术构思的能动的发展,其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艺术技巧的运用上。所谓艺术技巧,是指作家将艺术构思的内容恰
46、当、充分、明确、自如地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方【名解】。其中,“恰当”是指审美表达的真实、准确和适度,“充分”是指审美表达的丰富、深刻和淋漓尽致,“明确”是指审美表达的清晰、明朗和具体,“自如”是指审美表达的自然、自由和娴熟。艺术技巧的具体运用非常复杂,单就叙述的方式,刘熙载在艺概文概里说:“蚯有特叙,有类叙,有正叙,有带叙,有借叙,有详叙,有约叙,有顺叙,有倒叙,有连叙,有截叙,有豫叙,有补叙,有跨叙,有插叙,有原叙,有推叙,种种不同。”由此可见,审美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比艺术构思还艰难的操作过程,这是因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是虚幻的心象,而艺术表达则要落实为可感的物象。审美表达从活动对象上说,是文学
47、创造成果一一文学形象现实的呈现过程。文学形象就是指由文学的本文结构所呈现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特有的存在方式【名解】。在创作中,作家所追求的就是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文学形象能够达到完美的统一。但是,由于作家创作精神和倾向有差别,表现方法不同,形成的文学形象形态也会不同。另外,文学是语言艺术,是人类的特殊语言活动。语言作为人们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描述外在事物(蚯),二是表达感情(触),三是阐明观点(这逊)O一、叙事性文学典型的塑造所谓文学典型就是叙事文学中以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揭示、概括社会生活本质或表现人生理想的富于魅力的人物形象【名解】。文学典型是叙事性文学形象的高
48、级形态,它的内涵是个别性和一般性的统一,独特性和丰富性的统一,具体性和深刻性的统一(三个统一)。在叙事性文学创作中,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多种多样的,但并非所有人物形象都可以成为文学典型,只有充分具备了“三个统一”的人物形象,才称得上文学典型。文学典型是作家艺术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就人物来说,是“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金圣叹第五才子书序)。王朝闻在论凤姐中比较同是“i般黑”的王熙凤和薛宝钗说:“面对已经不稳的地主阶级统治,一个偏重于给自己在树倒翻孙散的未来留地步;个偏重于改良那进的少出的多的现状。阿Q的“精神胜利法”既是他的不可取代的独特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极强的概括性,成为旧中国病态社会的特征。所以,文学典型除能够揭示生活本质外,还应是一个“圆型人物”,即生动、完满的人物。这种“完满”既指向丰富多彩的性格呈现,又指向丰富多彩的情感、意愿、理想等“灵魂的深度”。如骆驼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