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马克思恩格斯制度公平思想的双重意蕴及当代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义文稿】马克思恩格斯制度公平思想的双重意蕴及当代启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马克思恩格斯制度公平思想的双重嚣及当代启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公平及制度公平的系列思想蕴含在他们对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杜林等的批判性文字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和书信之中。探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制度公平思想,对于我们在当今现实社会中从比较视角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从而坚定制度自信,不断深化具体制度改革,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开创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时代意义。一、马克思恩格斯论析公平的文本解读:公平的历史性、阶级性、相对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公平的论析散见于不同的文本之中,虽无集中系统阐述,但是可以解读出他们关于公平的系列思想
2、。不同于一些西方思想家从人性、德性、理性角度分析公平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基于人类物质生活实践的角度,从生产方式出发,批驳了一些错误的公平观,阐释了公平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相对性。恩格斯在再论蒲鲁东和住宅问题中批驳了蒲鲁东关于公平正义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且具有永恒性的观点,指出公平产生于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的实践过程中,是对客观经济关系的反映,因此并不具有永恒性,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内涵,“公平则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现”。(1)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由于阶级立场和经济利益的对立而拥有迥异的公平观,
3、阶级的存在是不平等产生的根源之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随着阶级差别的消灭,一切由这些差别产生的社会和政治的不平等也自行消失”。(2)总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公平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公平的客观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公平的内涵结构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发展而不断丰富。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制度公平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制度公平思想的主要内涵马克思恩格斯的制度公平思想蕴含了两个层面的涵义,即社会制度层面和具体制度层面。社会制度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体制度是指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自由人联合机制等。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4、唯物主义,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视角,从公平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相对性来看,社畲主义是相对公平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社会是真正公平的社会制度。在具体制度层面,按劳分配制度会导致结果不平等,因为只是以劳动为标准,并没有考虑到劳动者的家庭负担状况,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福利制度)是维持社会底线公平的重要具体制度。按需分配制度只有在集体财富涌流之后才能实现。自由人联合体机制是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具体制度,人们自由平等劳动,其组织和治理制度有待历史发展呈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制度的更替和演变遵循着由低级向高级递进的一般客观规律,但又具有多样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于存在着依附关系,对于大多数居于被统治
5、地位的奴隶和农民来说是不公平的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难以克服,造成了日趋严重的阶级对立和贫富两极分化,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上自由平等的等价交换现象掩盖了生产领域里被无偿占有剩余劳动的不公平实质,这是平等原则和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的仅是资产阶级少数人的公平。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顺应了生产的社会化要求,消除了生产力发展的阻碍,铲除了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其造成的破坏和浪费,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存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有形的浪费和破坏”,这种浪费和破坏目前无法摆脱,“并且在危机时期达到顶点”;社会占有生产资
6、料,可以“为全社会节省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产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3)从公平的历史性、阶级性、相对性来看,社会主义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制度摆脱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挎,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实现无产阶级和大多数人的平等,使平等原则和实践趋于一致,是较为公平的社会制度。未来的共产主义制度才是真正公平的社会制度,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涌流,国家和阶级消亡,实行按需分配,工农、城乡和脑体劳动三大差别消失,“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处于人们的自己的控制之下”,4)人类社
7、会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到产品经济,实行按需分配,人们摆脱了对人的依赖、对物的依赖,形成自由人联合体,充分全面发展个性,从必然王国跃入自由王国,才能真正实现和超越公平。(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现制度公平的途径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放弃改良主张,实行阶级革命,消灭雇佣劳动制度,废除私有制,才能消除日益集中的私人资本扩大再生产造成的累加不平等,“废除私有制甚至是工业发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概括,5)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将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尚需继续提高,物
8、质财富还不充裕,实行按劳分配政策,还存在着等价交换原则,“是调节商品交换的同一原则”,与资本主义制度下普遍实行的商品等价交换原则相比,“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改变,但“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6)“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等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它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7)这样就出现了因劳动者个人资质禀赋不同、劳动能力的不同,提供的劳动不同,领取的消费资料也不同,即存在着结果不平等。马克思恩格斯主张通过国家的再次分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社会福利措施进行矫正,以努力缩减结果不平等的程度,即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用来补偿消耗掉的
9、生产资料的部分”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一般管理费用”、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和保健设施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济贫基金,(8)用于合理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实现前提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地丰富,因此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必须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按需分配、摆脱物的奴役奠定物质基础,以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公平,形成一种全新的机制自由人联合体。三、马克思恩格斯制度公平思想的当代启示从双重维度探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制度公平思想,启示颇多,特别是在人类面临自然灾难威胁、社会冲突不断的情况下,深
10、度考量社会制度的走向,完善、创新具体制度,共同推进人类向着美好公平的共产主义社会迈进,是当代人的历史使命。(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夯实公平之基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制度并没有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之上,俄国的十月革命把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社会制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变成了现实,之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进程,又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多数人享有自由、平等权利的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令世人惊叹的奇迹,呈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发展潜力,彰显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反
11、向作用力,正如毛泽东基于对世界历史的分析得出的结论: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由生力的发展所引起,“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定历史环境下人民的选择,促进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是历经千辛万苦、屡次改良与革命探索出的一条公平之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过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过议会政治,中间党派曾经热衷于“第三条道路”,然而历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又遭受三座大山重压的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将迈向全新的公平理想社会经社会主义而达共产主义社
12、会,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不断开拓进取,创造性地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具特色,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为社会提供了促进公平的更好物质条件。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箪路蓝缕、披荆斩棘,使一穷二白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散发出公平的光辉,彰显出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比较优势,保证了广大民众的各项平等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丰富的实践根基、强大的群众根基,因而具有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的沃土之上,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
13、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蓬勃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拥护、贡献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比较优势,保证了广大民众的各项平等权利。政治方面,中国共产党基于民主集中制的正确高效领导在应对危机时具有显著决策优势,保证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权和生命权;经济方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保证了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调控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群众的民生权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文化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育的集体主义精神、革命文化蕴含的英雄精神、奉献精神等使得“一方
14、有难、八方支援”的动人场面不断涌现,保护了众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方面,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志愿者和普通民众等以不同方式参与防控疫情,充分发挥了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作用,使社会稳定运行、生产有序恢复,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相比之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西方国家,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暴露出了制度缺陷,也暴露出权利平等原则与实践的矛盾。政治方面,三权分立原则、多党制使得决策效率低下,防疫政策议而难决,错过了防疫初期阻断新冠病毒传播的最佳时机;经济方面,自由市场经济下资本利益至上,使得那些无钱医治的弱势群体,难享公平的医疗条件;文化方面,资本主义制度滋生出的极端个人主义,将个人的自由、权利
15、置于集体生命安全之上;社会方面,政府作用的弱化或缺失使得诸多民众的生命权、健康权等各项民生权利难以得到保障。新时期我们应牢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直面困难和挑战,夯实公平之基。新发展阶段,国内改革进入攻坚期,经济结构亟需调整,科技创新更需要制度支撑和强力驱动,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要求不断提高,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依托制度优势,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实现更快更好地科学发展,为社会筑牢坚实的公平之基。(二)深化具体制度改革,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结果公平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制度公平思想,社会主义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制度更为公平,因为社会成员集体占有生产资料,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可充
16、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大发展,人们在实践中享有真实的自由平等权利,但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资产阶级权利”及其造成的结果不平等,所以需要通过具体制度特别是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矫正。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言的社会主义是实行产品经济的社会,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效应可扩大结果不平等的程度,因此必须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深化具体制度改革,完善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财税制度、法律制度等,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妥善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将结果不平等限制在适度范围之内,使不平等相对公平。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
17、分配方式的实质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包括物质生产条件和人的劳动,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厂房、设备等,人的劳动包括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技术、管理、信息和数据等。当前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有下降趋势,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可完善或制定系列具体制度、政策,提高劳动在不同所有制经济中的初次分配所占比重,如最低工资制度、工资增长机制、员工持股制度、股权奖励制度;重视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报酬与奖励,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限制垄断行业、房地产行业、娱乐行业的过高利润和收入,消解城乡二元化结构,提高农产品价格等。目前初次分配所获报酬在大多数居民收入中是主要来源,所以正确分
18、析转型期影响初次分配的主客观因素,将初次分配的收入差距调控在适度范围,是促进结果公平的重要环节。我国正处在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在成长中,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与多种分配方式,城乡、地区、脑体劳动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差距,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劳动才能、家庭负担不同,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必然产生收入差距,然而反映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不断上升,党的十八大强调了分配公平的重要性,提出初次分配、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特别是再分配更应注重公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保障分配公平的重要原则,强调政府应履行好再分配职能,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政府通过财政税收政策、转移支付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等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19、可以矫正初次分配时产生的收入差距,缩减结果不平等的程度。在财税方面可通过征收遗产税、赠与税、奢侈税,增加用于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的资金。社会保障制度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进行了系列改进和完善,从保障范围的“全覆盖”到人人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现了更加公平的改革方向。随着经济发展和公共需求增长,社会保障项目、社会保障水平还需增加和提升,如城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健身设施的建设、公共图书馆的普及等,马克思认为这“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将会“随着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增长”10)新时代人们美好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加公平、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发挥再分配调节功能。在初次分配、再分配之外,还有第三次分配,
20、即以募集、捐赠、资助等为主要方式的公益慈善活动,对社会资源和财富进行的又一次分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11)是完善分配制度的重要举措。公益慈善事业也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如这次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一些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迅速动员、高效组织,提供了防疫急需的医疗资源、生活物资等,给需要的人们提供了及时帮助和基本生活保障,成为市场调节、政府调控之外的重要补充。公益慈善在扶贫济困、灾害救助、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公益慈善事业的常态化发展,需要政府的倡导、引领、协调,形成规范化运行机制,宣扬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的
21、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等慈善文化,形成正确的财富观,提高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有助于分配制度的完善和运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结果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优化和良序运转需要相关具体制度的支撑,因此,相关法律制度、财政税收制度、监督管理制度等也需进行相应改革和健全,以形成系统性、持续性的制度效应。(三)协力构建国际合作机制,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公平大业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共产主义制度下将形成自由人联合体,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真正实现和超越公平,在新时代中国提出了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并尽力践行,开启了迈向自由人联合体的步伐,将科学社会主义
22、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倡导构建国际集体合作机制,各国平等参与、共同发展,命运与共,努力推进国际公平正义大业。在当今现实社会,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疾发展使得每个国家都很难孤立存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使得相互依存度不断高企,威胁人类的自然灾害和环境危机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一些社会性问题如恐怖主义、单边主义等需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在自然灾害和社会灾难来临时暴露了潜隐的弊端,而集体主义、合作主义则彰显出了人类群体的存续力量。人类只有在群体中,才可能充分发挥出个体的力量,脱离了集体,个体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抗击灾难之力显得何其微弱。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核心价值是集体主义,集
23、体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在个人、集体、社会利益冲突时,牺牲个人利益以保全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以利于社会的发展和前进。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而产生的个人主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达至顶峰,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首倡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注重个人的各项权利,曾经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武器,但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个人主义将人性中的贪婪扩展到极致,个人主义主张对于任何社会集体的道德优先性,(12)新帝国主义时代,极端个人主义与数字资本、金融资本的结合制造出更大的数字鸿沟和南北差距,资本主义不自觉地产生了不可控的不平等,(13)加剧了当今世界的贫富分化、社会冲突和痛苦。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
24、多灾多难,局部战争有增无减,新帝国主义的霸权全球扩展,气候变暖、北极冰融化海平面上涨、新冠疫情突发并迅速蔓延,蝗灾肆虐、洪水泛滥,人类亟需加强集体合作,协同进行科技攻关,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并探索向太空寻求资源的途径。为了维护全人类的利益,加快构建国际合作机制,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全球治理观念,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使命,也是共产主义实现全人类解放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非合作论坛等推动了亚洲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一带一路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亚投行、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新合作平台促进了新型国际关
25、系的建立,合作、共赢、互利、互惠、新治理理念推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新时代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在为人类公平大业作出重要贡献。(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21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63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21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7.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4.(7)焉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302-303.(9)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2.(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3.(1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6.12)(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M).曹海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2.(13)(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M).巴曙松,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