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高级中学教学管理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高级中学教学管理制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五高级中学教学管理制度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山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试行)的精神,根据黄岛区教育体育局整体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提出的有关任务和要求,在广泛调查研究、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三个面向”,继承近年来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借鉴义务教育阶段课改的有益做法,移植国外高中建设的有效模式,立足我校实际,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富有活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坚持“深化素质教育、优化教
2、育资源、凸显办学特色、创建齐鲁名校的办学目标,为培养和造就具有终身发展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二、目标和任务1、贯彻落实国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探索和验证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在我校实施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不断总结我校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新课程体系奠定基础,为国家、省、市课程方案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建设性意见、有益经验和成果。2、促进学校和教师课程管理与开发建设能力的提高,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3、积极开展基于模块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4、加快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
3、课程高水平实施的评价体系和教育质量评价制度。5、挖掘学校和社区丰富资源,构建特色化的学校课程体系。6、加强和改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打造一支能胜任课程改革的高素质、现代化教师队伍。7、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三个维度目标的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三、实验工作的基本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我校推进课程改革与实验的过程中必将遇到大量实际问题和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因此,我们既要有敢想、敢闯、勇于革新的精神,又必须立足实际,充分考虑现有条件与可能,量力而行,实事求是,正确处理破与立、继承与发展、借鉴和创新
4、、局部与全局、现实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等各方面的关系。要坚持调查研究,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主动的寻求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思路与办法,引导课程改革健康、稳步发展,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2、持续发展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为课改理论基础,我们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思想,明确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师素质的持续提高,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3、继承借鉴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继承我校多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义务教育课改和国外高中课程建设的效的有益经验,用积极的态度开展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自主性,敢于和勇于改革,创造性地实
5、施新课程。要特别注意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避免推倒重来的不科学的做法。4、观念更新与行为转变并行的原则: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新课改首先是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革,理论的学习、观念的更新是实施课改的前提条件,必须加强教师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新课程培训,用新课程理论武装教师头脑,用新课程理念支配教师行为。新课改是对新课程的验证、应用、探索和推广,没有扎扎实实的实践行为,新课改只能提空谈。应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并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做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同步;应坚持观念引领行为,在行动中不断转变和更新观念,做到观念更新和行为转变同行。5、科研驱动原则:无论是实验中诸多
6、问题的解决还是教师素质的提升,都离不开教育科研在实验中的驱动作用。我们要始终坚持问题即课题的原则,以研究者的视角来对待实验中的各种问题,为实验工作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6、协同推进原则:新课改离不开各方面的紧密配合,协同作战。要积极倡导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的互动、合作与对话;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联系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补,为新课程实验工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7、以人为本原则:要注重创设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氛围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新课程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
7、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让学生树立强烈的法治意识和社会公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要深化育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把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和行为习惯训练作为课改实验的重要内容。把育人放在首位,把德育渗透到课改的各个领域,要正确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系,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四、重点、难点工作重点:1、师资培训是新课程实验工作首先要解决的任务。2、尽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形成教学、教研和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支持网络。3、新课程下的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建构大力改革教学常规,制定实施基于模块的个性化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计划。建立学生个性化选课
8、和选课指导制度。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规划未来。教师要提高选课指导能力和水平,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发展状况,指导和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课程;要与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通过对话、协商,达成共识;要与学生建立稳固而长久的联系,对学生进行跟踪了解和指导。学校要根据学生选课情况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方案,为学生发展提供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服务。探索建立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方案和制度,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学分和学生毕业应获得的总学分,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和自由的学习与发展空间。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要以行政班为
9、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开展班团活动,加强集体教育,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4、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建构学生评价。以“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研究”课题研究为依托,改革考试评价内容和形式,努力形成发展性评价体系。坚持并完善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等级评价,增加技能操作评价含量;重视学习过程和情意态度的质性评价,试行“成长记录袋”评定,探索统整取代量化评定的评价方式,逐步形成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谨慎有序地进行备课改革,鼓励“一案多改”、“教后反思: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逐步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促进教师
10、不断提高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价要在贯彻青西五中关于教学工作的几项规定和原有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修订补充符合新课程观和新教材观的要求和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导引课堂教学过程优化。新课改实验过程的评价。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实施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调研、分析、评价,制定或调整实施计划、方案,改进教学管理,形成以自评改进为主要手段、不断革新、持续发展的实验优化和推进机制。5、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特色化建设要以新课程实验工作为契机,在处理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要三者与学校特色关系的基础上,做出全面规划,选择好突破口,凝聚提升学校资源优势,着力于建设学校整体中最
11、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性风格,形成鲜明的学校特色。6、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良好环境的创设要有计划地、持续不断地利用各种形式和媒体向校外宣传新课改的有关政策与理念,团结和动员他们积极支持和参加学校的新课程实施工作,形成有利于推进新课改实验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1)召开学生家长动员会、座谈会,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课改政策、意义、目的,争取学生家长大力支持和协助。(2)向社会各界广泛散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查表、征求意见表,收集各界人士对课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3)充分利用家长委员会、共青团、机关、团体、广播及电视台、部队等社会力量,使之参与、支持课程改革,发挥社会教育的群体合力作用。难点:1、沿袭
12、多年的高考制度已经造就出极为固定的、功利化的教学模式,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老师们已经太习惯按应试教育的思维指导教学了。如果高考一卷定终身的方式不改,如果学校对老师教学的评价尺度不改,如果选修课的最终评价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配套或不科学,高中课改就有可能变味。如果改革不彻度,不全面,就会有人认为谁改谁吃亏,就会有人对课改观望,最终导致课改的目标打折扣甚至流产。2、新课标所提的教育理念很好,但能否全部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关键要看教师的水平。如果还在旧的教学体系内运转,由于内容相对稳定多年了,大家还觉得能够支撑。可新课程实验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是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式、探究式学习,选修课就存在很
13、大的弹性。上好这种课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比以前花更多的精力,需要教师不断地关注、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问题。这种不断学习的压力和挑战是巨大的。五、保障措施1 .加强新课程培训。坚持全员培训、”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确保实验教师、学校管理者、职员全部参与新课程培训。要把岗前培训与校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并以校本培训为主。岗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通识培训、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含案例)培训、岗位培训L除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培训I外,采用集体讲座和参与式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校本培训持续于实验过程的始终,学校具体组织实施。要把新课程培训与业绩考核、评优晋级挂钩,并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制定新课程
14、培训方案和质量标准,对内容和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控。2 .重视课程资源建设。将其纳入课程建设总体规划;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突破口和生长点,引导教师多渠道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要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包括网络资源在内的各种校内外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的协调和共享机制。3 .创新学校管理制度。要改革不适应高中新课程实施的规章制度,积极进行制度创新。要建立并逐步完善咨询制度特别是学生选课指导制度,编制学校选课指导手册,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班主任及其他教师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并与学生建立固定而长久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要逐
15、步实行导师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规划未来。学校要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适时调整学校的课程设置方案,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要积极探索行政班、教学班相结合的组织管理形式及相关制度,以行政班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开展班团活动,加强集体教育,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4 .建立研训一体的校本教研制度。通过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验问题,逐步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实现自身专业发展。学校要为教师个人的实践和反思、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以及获得多种专业支持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在新课程中不断成长。学校要建立校本教研制度,逐步打破传统的多科教研组模式,建立以课题为纽带的弹性课题组,以加强
16、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教科研室要加强对校本教研活动的指导,保证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施。5 .改革评价与考试制度。建立与新的高考方案相接轨的考试与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发展记录像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业成绩实行学分制管理,学校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探讨符合模块课程特点的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形成校内学分认定的规则和程序;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发展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历程。要建立以促进教师反思为主、使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学校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的互动与促进机制,引导学校
17、团绕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学校组织与管理、课程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发展、学校环境与办学条件以及学校与社区等方面进行经常化、制度化的自我评价。6 .给予充足的条件保障。根据新课程要求,改善或改造学校规划布局和硬件设施,特别要重视图书馆、实验室的改造。大力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并与各类教育网站挂接,实现网上教育资源共享。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安排课改专项经费,保证课改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合理规定实验教师工作量,大力表彰在课改实验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研组和个人,调动实验教师积极性。要充分利用政府机构、教育组织、学术团体、各类新闻媒体等,广泛宣传高中课程改革的意义和目标,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课程改革
18、的良好氛围。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的作用,建立与社会、家长的协商、对话制度,取得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六、学校管理制度的调整和改革方案学校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重新建构学校管理平台,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建设新的学校管理制度,实现管理职能的根本转变。要着力实现“七个转变”:1 .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变到学校效能管理。即从“应该做什么”发展到“为什么”和“怎样做最有效”。学校的目标管理、质量管理、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要以效能的大小作为管理行为的出发点。2 .由重视部门优化管理转变到整体优化管理。在课程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上,反对平均主义,要立足整体优化,突出“协调”、“规划”思想,使有
19、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使用,发挥最大效益。3 .由重视学校管理过程的指令、监督、检查的职能转变到对教职工进行针对性指导、激发其强烈的工作动机、责任感和成就欲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激励教职工的自觉性和首创精神上,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和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进一步解放教师的“生产力”;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引导教职工追求完善,由外部监督检查机制深化为内部自我激励机制。4 .由重视学校管理制度规范化、制度化为主转变为制度建设和权变管理相结合。新课程的出现是一项新生事物,它的开发与实施存在着许多复杂多变的、不可预见的因素和问题,往往会打破已形成的学校秩序、平衡和稳定状态,因此学校管理
20、要适应新变化,在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同时,随机制宜地、有针对性地灵活机动地开展工作。5 .由重视行政管理方式为主转变为行政管理方式与科学手段相结合。注重行政管理的同时,要善于运用教育调查、测量、评价、统计、实验、诊断等技术和方法,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确定学校管理新方案。6 .由重视自主管理转向开放与自主结合。要适应新课程资源社区化、互动化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在注重自主办学的前提下,加强与社区、家庭的联系和沟通,注重合作、交流、互动,形成资源共享、开放管理的新机制。7 .由注重统一化管理转向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管理。要抓住新课程“赋权承责”的新机制和新环境所提供的重要机遇,立足校情
21、,挖掘学校和当地特色教育资源,打造学校品牌优势,以品牌管理促进学校发展。具体要做好以下几项改革:1 .健全规章制度,根据新课程精神,建立和完善学校课程资源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进而修订完善青西五中章程,推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和完善。2 .完善参与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畅通校长信箱、“三高评选”、“致家长的信”等民主参与管理的渠道,形成“参校政、知校情、议校事、监校务”的民主氛围。3 .建立人才竞争激励机制,深化“四制”改革;实施首席骨干教师制;试行学校管理权力下放,赋予级部主任校内人事聘任权;实行教师岗位年度校内竞聘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教师活力。4 .建立长效机制,制定严格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工作指标层层分解、逐项落实,配以监督考核制度,保证实验方案和任务的贯彻落实,力争让每一项改革都成为“精品”。5 .加强教学常规改革,制定实施基于模块的个性化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编制选课手册,为学生选课配备指导教师,建立学生个性化选课和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