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心得体会发言、做好生态修复工作心得体会发言共两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心得体会发言、做好生态修复工作心得体会发言共两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目录青海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心得体会发言做好生态修复工作心得体会发言青海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心得体会发言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J“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拓展J省委书记陈刚提出,青海湖是体现“大美青海”气质与颜值的重要窗口,创建青海湖示范区是青海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举措。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就是青海立足新发展阶段,融入国家战略所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和必须扛起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实践。因此,我们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守护好青海湖人与自然
2、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水面积4625.6平方千米,湖水容量743亿立方米,是世界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是水鸟重要繁殖地和迁徙通道的主要节点,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气循环通道,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也因此,青海湖被称为中国西北部的“气候调节器”“空气加湿器”和青藏高原物种基因库,其重要的生态地位和重大的生态价值不言而喻。同时,其碧波连天、奔放壮丽的气势,油菜花海、万鸟翔集、3皇鱼涧游的美丽景象,淳朴独特的风土人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夏之绚烂、秋之高远、冬之静谧的魅力,如同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
3、高山、草原之间,让人心向往之。凝心聚力、稳扎稳打创建湿地类型国家公园。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4952平方公里,其范围包括青海湖整个水域及鸟类繁殖、栖息的岛屿、滩涂和湖岸湿地,地跨二州三县,环湖40余条河流以及众多泉水形成的大面积高原湿地,是我国内流区完整水循环及水生态过程的典型代表,我们要立足保护青海湖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草一河一湖一鱼一鸟”共生系统、全球水鸟的重要栖息地和候鸟迁徙的路线节点,以“一屏六区一平台”发展思路,高站位高标准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一步一步让“国”字号工程在青海落地。树立精品意识,理顺体制机制,围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建设青海湖景区。青海湖以其迷人的自然
4、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历史文化遗迹,以及连续多年举办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青海湖诗歌文化节、青海湖音乐节等,其时尚浪漫的文化氛围受到越来越越多人的关注,可以说,在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区上青海湖大有可为。需要进一步统筹好国家公园创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民生保障三者关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问计于民、疏堵结合,打通旅游市场的难点堵点,统筹推进环湖旅游市场提档升级。走出一条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相协调的新路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推动青海湖实现高质量发展,拓展“两山”转化路径,按照不搞大开发、要搞大保护的要求,正确处理好生
5、态保护、生态旅游发展、民生保障协调统一,主动把青海湖工作融入国家和全省工作大局中来谋划和部署,立足服务于国家公园创建大局,突出生态保护抓创建,高质量发展抓创建,统筹衔接抓创建,压实责任抓创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在生态保护优先前提下,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定好位、布好局、谋长远、促发展,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启青海湖流域绿色发展新阶段,促进青海湖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青海湖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做好生态修复工作心得体会发言生态修复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弥补生态欠账的重要制度安排。得益于此,不少昔日满目疮痍之地重披“绿装”,有的还成
6、为“网红”景点,生态修复成效明显。然而,少数地方念歪了生态经,打着“生态修复”旗号破坏生态,出现“生态修复”越修越差、旧债未还又添新账的乱象。近年来,名为“生态修复”,实则变相开采、盗采矿产资源的现象在多地冒头。不法分子借环境治理、平整土地、水体治理、削坡排险等名义,在矿山生态修复、河道生态疏浚、建渣生态清运等项目中,边修复边破坏、小修复大破坏、不修复只破坏,让人触目惊心。为掩人耳目,有的矿企对外宣传是生态恢复治理样板,却暗地里在修复、开采之间灵活切换,大搞形式主义;有的企业没有生态修复资质,为牟利非法承包生态修复项目,借机盗采矿产;有的地方将所谓“生态修复”项目拆分,化整为零以图躲避监管。“
7、生态修复”乱象背后,既有不法分子投机取巧、掩人耳目的原因,也有部分地方政府监管不力、失察失管的问题。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修复这本好经不容念歪。近期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明确,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要压实地方政府主责,加强全方位、全流程监管力度。应尽快建立起完善的“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制度体系,落实主体责任,既要强化对所有者、开发者乃至监管者的统一监管,也要做到修复前有方案、修复中有监督、修复后有验收。对生态修复中的形式主
8、义行为,要及时通报和曝光;对以生态修复名义违法采矿、破坏耕地等行为,要移交执法机构调查处理。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应不断探索创新,织密智慧监管网。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均发文要求,各地要充分利用遥感、测绘、地质调查等技术手段,对生态修复项目实施进度、效果等进行监督管理。特别是重点围绕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开展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充分利用卫星资源、航空有人和无人机、地面固定和移动巡视监测等手段,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质量监测网络,提升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赋能生态环境治理。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还得运用好辩证思维。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
9、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生态修复是个系统工程,要坚持系统治理、科学治理,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切忌过度依赖甚至滥用人工修复。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和“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原则,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举、重点整治和全面修复相结合。坚持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相统一,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同时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此外,也应该正视,一些地方面临着生态修复包袱重、压力大、成本高的现实难题。“谁开发、谁修复,边开采、边修复”政策措施实施以来,新增矿山修复基本能够达到“供需平衡”,对比之下,历史遗留矿山修复资金缺口较大。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在资金投入、市场化运营等方面综合施策,提供好政策工具箱,鼓励地方科学、合理制定生态修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