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大常委会上关于贯彻落实“双减”工作情况的报告(二篇).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673647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人大常委会上关于贯彻落实“双减”工作情况的报告(二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在人大常委会上关于贯彻落实“双减”工作情况的报告(二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在人大常委会上关于贯彻落实“双减”工作情况的报告(二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在人大常委会上关于贯彻落实“双减”工作情况的报告(二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在人大常委会上关于贯彻落实“双减”工作情况的报告(二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人大常委会上关于贯彻落实“双减”工作情况的报告(二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人大常委会上关于贯彻落实“双减”工作情况的报告(二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在人大常委会上关于贯彻落实“双减”工作情况的报告(二篇)在人大常委会上关于贯彻落实“双减”工作情况的报告尊敬的*主任,各位副主任:“双减”工作启动以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县人民政府聚力减负提质,创新举措、狠抓落实,取得积极成效。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截至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进课后服务需求实现全覆盖,参与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学生*人,参与率*.*%;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人,参与率*.*%。取缔“无证无照”校外培训机构*个,关停“无证有照”校外培训机构*个,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个,压减率*.*%。现有*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县秉承教育培训学校

2、和三唯文化培训学校,均为非营利性质)、*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二、工作措施(一)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一是强化领导,明确职责。成立县“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印发*县落实“双减”十条措施*县“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县开展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方案等文件,强化制度保障,明确责任分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体制机制。截至目前,共召开部门联席会议*次,专题会议*次,举行校级“双减”专题培训*次,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推进。二是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召开“双减”专场新闻发布会,积极宣传“双减”政策。依托*电视台、*新闻网、*微发布等官方主流媒体宣传我县贯彻落实“五项管理”的政策要

3、求和典型经验。组织各乡镇(街道)以“院坝会”“小讲堂”等方式面向辖区居民开展宣传宣讲,并将宣传“双减”政策,群众的知晓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三是强化保障,提升效果。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基本工资定期调标、基础绩效工资、超额绩效工资、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和乡镇工作补贴等政策,明确学校课后服务和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标准,对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按规定给予相应补助,全力保障中小学教师待遇稳步提高。(二)突出目标导向,狠抓提质增效。多措并举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开放,聚焦课堂效率,提升加快推进“双减”工作落地生根,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重视教育质量。组

4、织全县教师开展优质课竞赛、教学基本功竞赛,推广应用国家级和市级优秀教学成果,与主城学校结对,开展线上教研,提升课堂效率。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充分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控制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在校内安排适当巩固练习;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分钟;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分钟,每学期对学生作业作出规划,分年级组、学科组统筹协调,确定作业量。三是发挥社团能量。出台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等文件,积极推行“*+*”模式,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按照“基本服务+拓展服务”

5、的模式设置课程,开展艺术、体育、科技、劳动、社会实践等多样社团,发挥社团育人功能。(三)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减负落地。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推动教育生态和教育治理体系的综合变革,有效减轻家长负担。一是开展专项治理。制定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开展集中清理整顿。组织县教委、县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对全县*家校外培训市场主体逐一进行摸排核实、重新复验。组织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和县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次,成立督查组,派出*名工作人员,检查机构*所次、从业人员*人、培训材料*份、培训合同*余份,下达整改通知书*份,查处黑机构*家,查处不具备相应教学资质从业人员*名,拆除巨型广告牌*块,清理门头门

6、牌、楼道过道等场所违规广告*余份。二是强化监督管理。出台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制度的通知,全面推行“黑白名单”、信息公开制度。强化资金监管,规范合同及教育广告等营销行为,加强教师资格、培训教材、培训课程、培训秩序、疫情防控、消防安全等方面的监管。建立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督查机制,落实民政部门对校外非营利性机构的监管,教委、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对盈利性培训机构的监管。成立日常督查专班,开展全覆盖督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支行、重庆银联商务研发了*县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平台,实行机构“预收费+最低余额”穿透式监管,实现培训机构报名、缴费、消课支付、监管“四在”平台,对*家证照齐全的机构全部纳入资金监管,有效防

7、范校外培训风险。三是推进长效治理。挂靠成立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科,负责常态化开展校外培训的监督管理工作。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回头看”,对存在问题的培训机构进行了集中整改。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行为的查处力度,不断完善校外培训执法体系,组建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队伍,采取“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联合抽查、投诉举报等方式,开展好校外培训机构日常治理行动。三、存在的问题(一)责任落实不够到位。部分学校对“双减”的理解浮于表面,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不够迅速,未能深刻领会“双减”的核心意义,在“五项管理”“课后服务”等工作安排上打折扣、搞变通,有少量课后作业的现象。(二)工作落实有差距。双减工作特别是课后延时

8、服务工作,各方面落实效果不平衡不充分,城区明显好于乡镇,中心校好于村小,工作差距较大。(三)延时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延时服务费用收取后,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根据课时情况对教师进行补助,但只考核了“量”,“质”的考核不健全,相关工作未能实行绩效管理,正向激励导向不明晰,服务质量需要提高。(四)工作没有形成合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并没有建立统一的体系,部门之间合力不足,“双减”工作仅学校在承担,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未发挥应有作用,沟通、协调和配合力度还有待加强。(五)部分矛盾比较突出。课后服务费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家庭负担,特别是乡镇的家长认为当前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质量与家长支付的费

9、用不成正比。目前课后服务仅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推行,高中阶段并未开展,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之间待遇存在较大差距。(六)政策宣传不够深入。对“双减”“五项管理”“收取课后服务费”等政策宣传不够广泛,部分家长认识不清,对政策理解存在误区。一些用人单位追求高学历、名校生,多数家长仍以考试成绩判定孩子是否优秀,私下补课存在,教育“内卷”未能消除。(七)县域教育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中小学教学压力较小,课程难度较低,教学时长较短,高中阶段教师上课压力大、工作时间长、课程难度大,且收入不及初中、小学教师,初中、小学优秀教师不愿意流转、轮岗到高中教师岗位。据了解,*年主城都市区中两江新区、江北区、渝北区等区财政自筹

10、资金补贴高中教师补课、早晚自习等额外教学工作,但巫溪、石柱、*等地财源枯竭,无力向高中教师提供额外教学补贴,有意向其他待遇较好区县流动的优秀教师人数增加*%以上,长期下去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高中教学质量。四、下步打算(一)加强管理,压实责任。持续落实好“双减”责任,强化各部门、乡镇(街道)协同配合。压实行业监管责任,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和校本教研,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作业设计,实现“减负不减质”。落实“五项管理”要求,在课后服务上下足功夫、丰富内容、提高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健康成长环境。压实家长主体责任,加强家校沟通,办好市民学校,提高家庭教育素养,指导家长履行监护者的责任,家校协同全

11、力推动“双减”全面落实。(二)把握要求,广泛宣传。持续开展“双减”学习宣传,深入领会教育部关于“双减”的文件精神,把政策领会吃透,准确把握核心要义,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广泛宣传“双减”“五项管理”文件精神,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和价值共识。(三)强化督导,落实整改。充分发挥教委、公安、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的作用,认真履行好督促检查、评估指导的责任,通过明查暗访等多种形式,全面掌握校外培训机构和校内推进落实情况,常态化进行督查指导,随时纠正校内校外违反“双减”要求的行为,做到真抓实改,改出成效。(四)争取政策,提高高中教育质量。前期,县人民政府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工作建议,争

12、取推动将高中纳入课后延时服务,给予早晚自习蹲点教师加班补贴,鼓励高中教师参与早晚自习。上报的专报信息基层反映课后延时服务实施后高中教学存在三难亟待解决获熊雪副市长批示(很有代表性,请市教委专题研究),高中延时服务问题有望解决。在人大常委会上关于贯彻落实“双减”工作情况的报告一、基本情况自2021年7月“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市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将落实“双减”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坚持“减负”“增效”双管齐下,坚持校外治理与校内提质联动,全市义务教育“双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得到有效减轻,校外培训机构得到有效规范与治理,人民群众的

13、教育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我市有关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一)强化组织领导,齐抓共管局面基本形成。一是健全协调机制。调整成立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任双组长、22个部门组成的市级专门协调机制,各县(市、区)全部建立起相应的组织架构,形成了政府主导、上下贯通、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政策措施。印发*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实施方案,系统研究制定20余个配套文件,构建“1+N”政策制度体系。实施分类管理。明确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主管部门,不断强化校外培训机构归口管理,确保责任明晰、治理高效。三是成立监管机构。市教体局设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科,12

14、个县(市、区)教育部门也相应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专门机构,配齐配强监管队伍,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基本形成。四是强化宣传引导。全市各级各类媒体及时发布、报道、解读我市“双减”政策、做法,加强舆论引导,凝聚广泛共识,全市共宣传报道校外培训治理信息1480余条、校内提质信息2530余条,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媒体刊发稿件50篇(条)。(二)加强创新变革,校内减负提质成效明显。一是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强力推进义务教育课堂教学、招考制度、质量评价等六大重点领域改革,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标准化建设、治理能力提升等五大工程,建立完善基础教育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强化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15、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确保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目前,义务教育学校已全部建立了教学基本规程,普遍做到了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二是作业管理持续加强。组织制定了*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等12个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规范教学计划制定、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教学反思和评价等常规教学环节;举行义务教育阶段优秀作业设计评选活动,开展*市名师作业设计大赛,提升教师自主设计作业能力。推动家校联动,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生学业、作业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家校共建合力,逐步实现了让书包轻起来的目标。三是课后服务全面推行。在总结试点的基础上,印发*市教育体育局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实施

16、课后服务“5+2”模式(周一到周五+每天课后2小时)。全市95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实现了所有县(市、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所有有需求的学生三个“全覆盖”。*县被认定为全省课后服务示范区,叶县第七小学等3所学校被评为示范校,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三)加强统筹监管,校外培训行为逐渐规范。一是学科类培训机构有序压减。按照“依法规范、有序稳妥”原则,深入开展学科类机构压减、打击隐形变异等专项治理,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幅压减,全市524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至15家,压减率97.14%,高于全省平均值4个百分点,学科类培训机构实现“营转非”完成率、监管服务平台纳入率、预收费监管覆

17、盖率三个100%。二是非学科类培训监管逐步完善。统筹推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分类审批登记工作,印发关于做好全市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分类审批登记工作的通知,强化校外培训机构归口管理,明确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主管部门,开展校外教育培训监管数据稽核专项行动,完成了1127个培训机构稽核任务。三是行政执法日趋加强。坚持“举报线索必查、问题隐患必堵,“双减”以来全市累计接收处理投诉举报380余起;以2022年校外培训治理“攻坚年”为主线,全市出动检查人员1827人次,排查机构896个,依法查处违规机构52个,化解群众退费24起,涉及学生1759人,化解金额273.9万元;今年1至

18、4月份全市累计派出430人次,查处隐形变异违规学科培训54起,通报曝光24起,协调退费95人,退费金额6.8万余兀O二、存在主要问题从实地调研、座谈交流和基层反映情况来看,经过各方不懈努力,我市推进“双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双减”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对标中央、省委和市委要求,对标人民群众期盼,对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教育观念仍需进一步转变。由于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教育观、人才观尚未完全转变,部分家长担心减负后学生成绩下降,不能理性设置孩子的期望值,盲目攀比、跟风报班甚至请家教,校内减负、家庭增负的现象依然存在,双减工作的正面宣传引导以及学校减负、提质、

19、增效的路程任重道远。教育评价体系仍需持续深入改革,破除“唯升学”“唯名校”“唯分数”的教育评价导向仍然任重道远。(一)课堂教学质量有待提升。一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多元需求。尽管我市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成立学科教研中心组、建立学科教研基地、开展区域教研活动等方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学校课堂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教学模式单一,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能力素养、教学组织方式等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作业设计质量仍需提高。尽管各县(市、区)、学校积极探索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而言,受考试命题改革、惯性思维、教师能力等多方面影响,作业仍主要集中于巩固

20、课堂知识和强化训练技能,书面性、统一性作业较多,实践性、个性化作业较少,个别学生还存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作业的现象。三是学校执行“双减”政策的延续性仍需加强。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的政策执行较好,小学中高年级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60分钟以内和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平均时间不超过90分钟的政策执行的还不够好,“双减”政策落实仍需持久用力。(三)课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一是课后服务形式还不够丰富。虽然我市课后服务已经实现了三个“全覆盖”,但部分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还停留在组织学生上自习、做作业上,课后服务吸引力不强;开展课后服务多以体育类、文艺类居多,科技类、探索类、兴趣类、特长类较少,对学

21、生主动思考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还不够。二是社会广泛参与度还不够深。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双减”工作认识不够到位,将“双减”工作等同于教育部门的工作,责任意识不强;大部分学校课后服务活动场地主要集中在教室、操场、图书馆等,文化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馆与学校合作开展课后服务不足,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成效还不够明显。三是课后服务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一些学校体音美教师结构性缺编,课后服务活动依靠教职工跨学科指导,教师工作时间长、压力大、负担重;另一方面,按照关于制定市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课后服务收费标准的通知(*2022*号)要求,部分区财政补贴20元/生月还落实不到位,经费保

22、障不足的问题依旧突出,挫伤了部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影响了课后服务的可持续性。(四)校外培训监管仍需加强。一是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问题仍然存在。随着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治理的不断深入,逃避监管的隐形变异学科类违规培训行为时有出现,一些机构从“地上”转为“地下”,有些开展“众筹私教”“住家教师”“一对一”家教服务,或通过通讯软件开展线上培训的违规培训行为,隐蔽性强,还存在发现难、取证难、查处难的问题。二是非学科类培训仍需加强规范。按照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要于2023年6月底前完成重新分类审核登记的要求,目前,全市非学科类培训机构1094个(其中文化艺术类936家、体育类148家、科技类10家),而重

23、新审核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仅10家(其中文化艺术类4家、体育类6家、科技类0家),重新审核登记任务依然艰巨,还需进一步加快审核进度,实现全面监管。三是校外培训执法还需健全完善。各地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工作经费未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大多数执法队伍未配备必要的通信、交通等执法装备,执法保障还不足。校外培训执法制度机制尚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部门间职责不清、协同配合还不够,尚未形成强大合力。三、工作建议“双减”工作关乎国之大计、关乎党之大计,是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政治自觉,保持改革定力,坚持综合施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构筑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新生态,培

24、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提高政治站位,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树立强烈担当意识,切实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从讲政治的高度持续抓好“双减”工作,压紧压实责任,凝聚强大合力,久久为功,落地见效。要建立健全家校育人机制,通过家委会、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多方加强家校沟通,明确家校育人责任,努力凝聚减负共识,防止学校“减负”、家长“增负”。要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加大“双减”政策宣传阐释力度,积极总结推广“双减”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家庭、学校、社会各方转变理念,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一)加强师资建设,

25、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要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着力深化教研教改,引导教师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材研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要聚焦“立德树人”目标,发挥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效应,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要坚持育心、育德与育才相结合,打造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扎实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要加大优秀教师交流轮岗力度,推动优质师资均衡配置,完善结对帮扶机制,积极推动城乡间、学校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辐射,进一步缩小校际教育资源配置差距。(三)完善保障机制,提高课后服务质效。政府要牵头搭建平台,汇聚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各种社会组织及科技馆、博物馆、图书

26、馆等各种科技文化体育资源,打造课后服务专区,增加课后服务的资源供给。要通过引进国家和全省资源、汇聚全市资源、研发专题资源、整合机构资源等方式,面向全体师生推出免费且优质的线上学习课程,打通课后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要落实财政基本保障、家庭适当分担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按规定及时调整绩效工资核定办法,足额发放教师参与课后服务补助。要探索推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通过设定课后服务AB岗、服务时间储蓄兑换假期等方式,给予教师弹性休息时间,并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开展形式多样的关心关爱活动,保障课后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四)健全长效机制,规范校外培训监管。要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治理,积极通过地方

27、立法的形式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加快推动校外培训监督管理立法,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面向成年人的许可类培训、面向成年人的其他各类辅导活动进行细分,从法律层面进行界定,明确各部门职责,进一步发挥法治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要大力推动审批登记,充分发挥“双减”工作协调机制作用,针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重新分类审核登记工作在执行中普遍存在难以取得消防验收或消防备案证明等问题,积极借鉴外地经验做法,主动研究解决办法,推动审核登记工作。要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尽快制定文化艺术、科技等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和管理指南,全面落实“黑白名单”、信息公开等制度,加强教师资格、培训教材、培训课程等方面管理,防止学科类培训反弹。建议将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健全校外培训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检查、明察暗访,真正形成合力,加大监管力度;要加强预收费风险管控,严查变相培训、虚假宣传等行为,加大通报曝光力度,全面提高执法质量和效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