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愚公移山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4课 愚公移山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第24课愚公移山(课下注释小练)1 .给下面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始部穷匮魁父厝置shungbenshu6ren妻箕东万(课后培优练级练)培优第一阶一一基础过关练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B.本在冀州之南告之于帝C.聚室而谋曰而山不加增D.以残年余力以君之力3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C.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4 .文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
2、增强了讽刺效果。B.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杰度消极。C.写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与气魄。D.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5 .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蜕,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D.本文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6.下面各句朗读语意停顿
3、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Q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7 .与“以残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8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9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河阳之北D.河曲智叟亡以应10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箕畚(bn)运于渤海之尾B.遂率子孙荷(he)担者三夫C.河曲智叟亡(WU)以应D.11 .
4、愚公移山选自故事说明了名,郑国人,战国前期12 .写出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聚室而谋曰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惧其不已也13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Xi)朔东,一厝雍南,体裁是,本成语的道理。作者,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并解释其词义。通,词义:通,词义:通,词义: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词义:甚矣,汝之不惠。14 .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用法。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杂然相许操蛇之神闻之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曳屋许许声不能称前时之闻15 .根据提示用课文原文填空。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其妻”,甚至邻人之
5、遗男也“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二培优第二阶一一拓展培优练课内重点语段阅读1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基,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蜕,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
6、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惩山北之塞杂然相许寒暑易节甚矣,汝之不惠(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请比较文中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的看法,说说其不同之处。(4)有人认为愚公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你认为如何呢?请阐述你的观点。课后拓展阅读1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7、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蜕,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Q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乙】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日:“无地置土。”公遂止。
8、或日:“土可叠山J公善之,欲行。妻日:“不畏小儿女颠蹶耶?”公复止。或日:“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日:“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注】治:修建。颠蹶(zhi):跌倒。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寝:止,息。(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固不可彻河曲智叟亡以应公遂止(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或曰:“土可叠山J公善之,欲行。(3)【甲】文中写山的险峻、智叟的阻止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4)请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培优第三阶一一中考沙场点兵18 .阅读文言文,回
9、答问题。【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t,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
10、,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年且九十方磨铁杵始一反焉媪自言姓武(2)【甲】文中下列几组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B.惧其不已C.以君之力无陇断焉其如土石何河曲智叟亡以应D.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3)翻译下面的句子。汝心之
11、固,固不可彻。太白感其意,还卒业。(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o(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移山的目的是“(用原文回答)(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第24课愚公移山(课下注释小练)1.给下面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始此穷匮魁父厝置shungbnshu6ren妻箕东万(答案自查)【答案】chOn;kui;ku1;cu6;孀;畚;朔;仞【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愚公移山中字词的字音、字形的掌握。学生可根据课上积累呢来
12、回答。故答案为:1、Chan2、kui3kui4、CU6、孀6、畚7、朔8、【分析】愚公移山中有很多字词的读音较为难读,字形较为难记。学生必须熟练准确背诵课文,并会准确默写。(课后培优练级练)培优第一阶一一基础过关练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B.本在冀州之南告之于帝C.聚室而谋日而山不加增D.以残年余力以君之力【答案】D【解析】【分析】D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理解为“凭,靠”。A项,代词,指愚公/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B项,结构助同,的/代词,这件事。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故答案为:D【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词多义
13、这个考点。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3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C.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答案】D【解析H分析】A项,“惠”同“慧”,聪明。B项
14、,“反”同返”,往返。C项,“陇”同垄,高地故答案为:D【分析】此题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好词语所在的语境进行判断。4 .文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B.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C.写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与气魄。D.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
15、考查学生对对比、衬托手法的理解。D项,原文中并未体现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且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没有形成对比。故答案为:D【分析】对比,指的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指的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因此在愚公移山中,愚公之妻与智叟不是对比。5 .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
16、,始部,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D.本文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答案】B【解析】【分析】A正确;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C正确;D正确。故答案为: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按要求分析即可。6 .下面各句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子停顿。A、有误,应为: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B、有误,
17、应为: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正确。D、有误,应为: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故答案为:Co【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7 .与“以残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8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答案】D【解析】【分析】例句: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
18、力气。以:介词,凭借。A.不因为外物的好还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以:介词,因为。B.陛下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以:连词,表目的,来。C.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认为。D.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以:依靠、凭借。故答案为:Do【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将句中的虚词结合句子翻译出来,然后进行比较归纳,从而得出答案。8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河阳之北D.河曲智叟亡以应【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今词义。A.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9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C.河,古
19、义:黄河;今义:一切河流;D.亡,古义:通“无”,没有。今义:逃亡,死亡。故答案为:Do【分析】本题是考查的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判断句子有没有古今异义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要结合古文中的上下文,平时一定要多积累东西,可以说考试里的古今异义凭平时的课文和做过的题,都可以答出来的。10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箕畚(ben)运于渤海之尾B.遂率子孙荷(he)担者三夫C.河曲智叟亡(WU)以应D.一厝(Xi)朔东,一厝雍南【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给加字注意。ABC:正确。D:有误,这个字读音应为:cuo故答案为:Do【分析】字音题
20、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11 .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答案】列子;寓言;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列子;寇;道【解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一篇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这篇寓言就说明了只要下定决心
21、,坚持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的道理;列子,名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故答案为:列子;寓言;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列子;寇;道。【分析】解答此类问题,我们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文学常识可以分类整理,重点的文章还要注意其体裁、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主旨。12 .写出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聚室而谋曰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惧其不已也【答案】家;指草木;即使;穷尽;停止【解析H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愚公移山一课字词的理解。学生既可根据积累进行回答,也可将句子先翻译下来,再对字词进行分析。故答案为:1、家2、指
22、草木3、即使4、穷尽5、停止【分析】愚公移山译文很多字词的意义和今天有所不同,出现了很多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和词类活用。考生必须认真理解,准确记忆。13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甚矣,汝之不惠。通,词义:通,词义:通,词义:通,词义:【答案】反;返;往返;亡;无;没有;厝;措;放置;惠;慧;聪明【解析】【分析】(1)句意:一年时间,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2)句意:河曲智叟无话可答。“亡”通无,没有。(3)句意:一座放在朔州的东面,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厝”通“措”,放置。(4)句意:你太不聪明了。“惠”通“慧”
23、,聪明。故答案为:反;返;往返;亡;无;没有;厝;措;放置;惠;慧;聪明。【分析】本题考查通假字,难度不大。考查课内的通假字,每篇文言文中通假字的数量并不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课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13.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用法。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杂然相许操蛇之神闻之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曳屋许许声不能称前时之闻【答案】将近;况且;哪里;语气助词;赞同;拟声词;听说;听见的事情【解析】【分析】前一句句意为:年纪快到90岁了。且:将近;后一句句意为: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且:况且;前一句句意为: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焉:哪里;后一句句意为:
24、才能往返一次。焉,语气助词;前一句句意为:大家纷纷表示赞同。许:赞同后一句句意为:众人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许:拟声词;后一句句意为: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闻:听说;后一句句意为: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闻:听见的事情。故答案为:将近;况且;哪里;语气助词;赞同;拟声词;听说;听见的事情。【分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虚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14 .根据提示用课文原文填空。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其妻“,甚至邻人之遗男也“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答案】杂然相许;献疑
25、;跳往助之;笑而止之【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其家人的态度是杂然相许。邻人之遗男的态度是跳远助之。智叟的态度是笑而止之。故答案为:杂然相许;献疑;跳往助之;笑而止之。【分析】本题考查积累成语和谈感悟启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分析成语和谈启示即可。15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其如土石何?(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5)甚矣,汝之不惠。【答案】(1)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
26、,好吗?(2)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3)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4)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5)你太不聪明了,你简直太愚蠢了!【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的重点词有:惠:通“慧”,聪明。句子翻译为: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句中的重点词有:惠:通“慧,聪明。句子翻译为: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
27、?”句中的重点词有:惠:通“慧”,聪明。句子翻译为: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句中的重点词有:惠:通“慧”,聪明。句子翻译为: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句中的重点词有:惠:通“慧”,聪明。句子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你简直太愚蠢了!故答案为:(1)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你太不聪明了,你简直太愚蠢了!【分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
28、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培优第二阶一一拓展培优练课内重点语段阅读1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基,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蜕,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Q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
29、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惩山北之塞杂然相许寒暑易节甚矣,汝之不惠(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请比较文中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的看法,说说其不同之处。(4)有人认为愚公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你认为如何呢?请阐述你的观点。【答案】(1)苦于;赞同;更替;严重(2)凭你的力
30、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担心什么挖不平呢?(3)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字表明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否定,“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语气不同。两人虽然都用了反问的句式,但其妻的语气是委婉的,智叟的语气是刻薄的。如“以君之力”与“以残年余力”相比,前者是委婉的提醒,后者则带有不敬之意;“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相比,前者是一种担心,后者则是一种嘲讽。(4)可谈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可就事论事,谈愚公的不知
31、变通。【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学生可根据积累进行回答,也可先将句子进行翻译,然后再对字词进行分析解释也可。(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第一句话中,“以”指借。”损“指消减J且“指况且。”焉置”指怎样安置。第二句话中,穷匮”指穷尽。“何苦”指担心什么。然后再把其他词语连贯起来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愚公之妻与智叟对移山的看法不同,通过分析体现在出发点不同和语气不同,这和二者的身份和思想是紧密相连的,学生可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见解看法的阐述。愚公移山的做法要从积极方面进行阐述,不可消极。故答案为:1、苦于2、
32、赞同3、更替4、严重(2)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担心什么挖不平呢?(3)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字表明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否定,“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语气不同。两人虽然都用了反问的句式,但其妻的语气是委婉的,智叟的语气是刻薄的。如“以君之力”与“以残年余力”相比,前者是委婉的提醒,后者则带有不敬之意;“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相比,前者是一种担心,后者则是一种嘲讽。(4)可谈愚公坚持不懈
33、的精神;也可就事论事,谈愚公的不知变通。【分析】实词的理解贵在积累,考生要在学习中注重记忆,同时还要根据句子灵活掌握。翻译句子通常做法就是先把重点字词进行翻译,然后再把其他字词连贯起来,要注意语句的通顺。对人物的理解,在结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来把握。在回答时候要条理清晰。见解看法的表述题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主题更要积极向上。1 课后拓展阅读1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
34、,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鼠,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乙】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日:“无地置土J公遂止。或日:“土可叠山。”公善之,欲行。妻日:“不畏小儿女颠蹶耶?”公复止。或日:“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日:“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
35、虑也J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注】治:修建。颠蹶(zhi):跌倒。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寝:止,息。(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箕畚运于渤海之尾_固不可彻河曲智叟亡以应公遂止(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或曰:“土可叠山。公善之,欲行。(3)【甲】文中写山的险峻、智叟的阻止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4)请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答案】(1)用箕畚(装土石);改变;同“无”,没有;于是,就(2)凭借(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草木都铲除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这个方法去
36、做。(3)写山的险峻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写智叟的阻止反衬出愚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4)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词的掌握。需注意“箕畚”为名词作动词,用箕畚(装土石)。“彻”文言词中指改变。“亡”同无,指没有。“遂通常指于是。(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以”指凭借;“毛”指树木;“或”指有的人;“叠山”指堆成山。“善”指认为不错。然后把其他词语连贯起来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对衬托作用的理解。写山的险峻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写智
37、叟的阻止反衬出愚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条理回答即可。故答案为:(1)1、用箕畚(装土石)2、改变3、同“无”,没有4、于是,就凭借(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草木都铲除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J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这个方法去做。(3)写山的险峻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写智叟的阻止反衬出愚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4)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分析】文言实词的
38、理解,需要靠积累记忆,同时还可以将句子翻译,然后对词语进行分析。翻译句子通常做法是先把句子中重点词语解释,然后把其他词语连贯起来,注意句子通顺。无论环境的衬托,还是人物的衬托,都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人物形象的概括,要根据文章中人物的事例、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去分析,注意在回答的时候,要条理清晰。【附参考译文】【乙】鲁公修建园子,想要凿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士。”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J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这个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孩子跌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
39、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不够,很需要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事情就停下来了。培优第三阶一一中考沙场点兵18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J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
40、妻有遗男,始部,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臼:“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1)解释下列句子
41、中划线的词语。年且九十方磨铁杵始一反焉媪自言姓武(2)【甲】文中下列几组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B.惧其不已C.以君之力无陇断焉其如土石何河曲智叟亡以应D.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3)翻译下面的句子。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太白感其意,还卒业。(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o(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移山的目的是”uO(用原文回答)(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答案】(1)将近;正在;同“返”,往返
42、;说(2)D(3)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4)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5)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6)匡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照读;车胤囊萤读书等。(7)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8)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解析】【分析】(1)句意为:年龄将近九十。且:将近。句意为: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方:正在。句意为: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反:同“返”,往返。句意为:那老妇人自称姓武。言:说。(2)A.前一句句意为:况且把土石放在哪里呢?焉:疑问代词,哪
43、里。后一句句意为: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焉:句末语气词。B.前一句意思为:害怕他不停止。其:代词,他。后一句意思为: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C.前一句意思为:凭借你的力量。以:凭借。后一句意思为:河曲智叟无话可答。以:来。D.前一句意思为: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之:代指这件事。后一句意思为:向天地报告了这件事。之:代指这件事。故选:Do(3)句中重点词有:固:顽固。彻,通。句意为: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句中重点词有:感:被感动。卒:终于。句意为: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4)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乙文的故事较简单,只要回顾
44、所学作答即可,但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从乙文中流传出的俗语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5)不管是甲文愚公移山和铁杵磨针的老妇人都有一种面对困难的恒心和毅力。(6)古人勤学的故事有:匡衡的凿壁偷光;孙康和车胤的囊萤映雪。(7)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分析理解相关词句,分析其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都在从侧面烘托移山的困难,从而烘托愚公不怕困难,有决心有毅力,想要造福子孙的人物形象(8)甲文的写作对象是愚公,其余的人或物都是为塑造愚公形象服务的,即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都是从侧面烘
45、托愚公的形象。移山困难重重,而愚公并未放弃,乃至感动了神仙,至此愚公直面困难、坚持不懈、为子孙造福的形象跃然纸上。答案:(1)将近正在同“返”,往返。说(各0.5分)(2)Do(3)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1分)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分)(注意译准“固”“彻”“感”“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4)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5)【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6)【示例】匡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照读/车胤囊萤读书等。(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1分)(7)惩山北之塞,出
46、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各1分)(8)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故答案为:将近;正在;同“返”,往返;说;(2)D;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6)匡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照读;车胤囊萤读书等;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8)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分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本题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