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首都信息产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710420 上传时间:2023-10-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70.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向首都信息产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面向首都信息产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面向首都信息产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面向首都信息产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面向首都信息产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面向首都信息产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向首都信息产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面向首都信息产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2010年8月20日面向首都信息产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一、前言1 .关于模式的定义“模式”一词在国内教育界使用广泛,如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但在具体语境中,关于模式的概念或定义一直众说纷纭,经常被认为是使用频繁而定义混乱的一个术语。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模式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现代汉语词典对“标准”有两种解释:衡量事物的准则;本身合乎准则,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事物。显然,教育界提到的模式多指后者。国外教育理论经常使用的术语有“范式”(paradigm)或模式

2、(model)。范式(paradigm)是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样式,如泰勒课程范式。模式(model)是从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来的,这种具体问题在特定系统中重复出现,模式具有鲜明的形式特征,它表征了一个包含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的系统,并提出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且该解决方案被证明是成功的。模式是一种方法论的概念,不仅具有构造功能,而且还具有解释功能和事件进程的推断功能。现就本课题研究所使用的“模式概念做以下界定:所谓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它标志了事物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既包括形式上的规律,也包括实质上的规律。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在一定程度内

3、具有公认性;它是一个由基本理论、应用规则以及相关资源等构成的一个整体;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先例。2 .厘清几种模式的基本内涵教育领域广泛谈论的有关模式的概念,主要涉及办学模式、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有些文章在使用上述概念的时候,对它们的界定非常混乱,在具体使用上也经常互相干扰。因此,有必要在此对这几种模式的定义加以界定,并进而厘清其各自内涵。(1)教学模式“模式”一词最早与“教学”一词相结合而形成了“教学模式”的概念。1972年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出版了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涉及大量教学模式,既包括简单的教学进程设计,也包括复杂的教学策略选择。他们对教学模式给出以下定义:

4、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样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结构框架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涉及理论依据、教学目标、运行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而活动程序则规范了教学活动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2)办学模式办学模式可看成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规范化意义的、能使教育活动中各要素的配置呈现最优化的一种结构体系。办学模式可以具体理解为一所学校为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需要而建立的一种人才培养的领导体制、组织体系、管理制度、资

5、源配置等规范。办学模式主要表现在办学经费体制、办学自主权、人事分配制度、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与服务、招生与就业、办学效益等方面。(3)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产物。1998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实质上是从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培养方式三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定义。十多年来,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取得积极进展。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谈论的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指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规律的指导下,

6、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对培养过程采用的具有一定的风格和特征的构造样式,主要包含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运作策略、教学组织及教育评价等要素。(4)办学模式、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区别办学模式主要涉及学校教育的体制机制和资源配置背景,关注学校与外界(举办者、合作方、外部客户、内部客户等)的相互关系。教学模式主要涉及教学过程的具体环节,关注学校内部的教学活动架构设计与运行流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涉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培养目标到专业设置;从课程开发到教学实施;从物力资源配置到人力资源建设;从教学管理到质量保障等,既关注学校内部的教育与管理,也关注外部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

7、本原则1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定义将一般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模式导入高等职业教育范畴,便可以分析与界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概括而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形成的结构框架和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目标、制度、过程、方式等诸多要素。它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完成高职教育特定培养目标所采取的培养形式和创造的教学环境的总和。我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定义如下: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面向首都信息产业,以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按照现代教育理念与高职教育理论,对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训基地、师资队伍、质量管理体系等要素进行优化整合,为

8、教育实践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形式系统,形成高职教育活动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方针,围绕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部署,主动服务于首都电子信息产业,以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根本途径,以工学结合为基本准则,对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训基地、师资队伍、质量管理体系等要素进行创新、优化与整合,探索和建立具有我院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3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1)贯彻“工学结合

9、”的核心理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是国际上颇具代表性的职业教育模式,如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学交替”、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等,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交替从事课程学习和工作实践。世界合作教育协会非常清晰地表达了“工学结合”的基本宗旨:“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

10、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J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由于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条件相对短缺,因此在学习与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时候,有必要结合国情对工学结合的主旨、功能、形式等进行拓展。因此,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更为宽泛:工与学的结合不仅包含学生的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工作的“工学交替”,还包含了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师队伍、实训基地等领域的“使学校教育教学与实际工作需要紧密结合工学结合的主体和对象均发生了变化,成为一种广义上的高职教育改革理念。因此,对于国内高职教育而言,最为重

11、要的是把工学结合的理念融入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等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成为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理念。(2)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校企合作是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途径。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与生产建设相脱节,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尚停留在初级阶段,校企合作常常出现所谓的“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许多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成功案例往往难有普适性,在其他行业或其他地区难以复制,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缺乏稳定性、长期性和制度性的根基。究其原因,还在于从国家层面到院校层面的制度缺失,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尚未真正形成互利互惠、永续发展的“

12、双赢”机制。因此,必须在制度创新上寻找突破口,大力推进学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合作发展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财政投入、税收等政策,调动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积极性,建立起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3)遵循高职教育的客观规律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关于教育的价值取向,在认识上一直存在争论。例如,教育产业化的论断曾一度甚嚣尘上。再如,在教育的“传承文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上,市场导向的价值取向也愈加显现。特别要指出,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价值取向问题也应引起重视,教育要兼顾社会需求与人

13、的全面发展需求,而不可有所偏废。高职教育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并不意味市场规则可以简单移植到高职教育之中。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在贯彻工学结合理念的同时,不应忽视教育自身的办学规律。要正确处理适应市场规则与遵循教育规律两者的关系,要在高职课程理论、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秉承持续创新的改革精神就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而言,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都是在特定场景下,对系统中各项因素进行平衡后,得出的解决方案。解决一个问题可能有多个可选择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各有偏重,针对不同的系统因素可能有不同的选择,只有在特定条件完全符合时,模式中的解决方案才是最

14、优方案。一旦系统的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平衡被打破,这个解决方案就可能不再成立。因此,应当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本质。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构成我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师资队伍、质量管理体系等。1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我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由于我院特有的行业背景,我们将学院技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围绕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部署,主动服务于首都电子信息产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具体内涵上,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满足首都电子信息产业第一线职

15、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所谓综合职业能力,其内涵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职业能力,指从事职业岗位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它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二是通用能力(也称关键能力),指那些与具体的职业和专业无直接关系,但对于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培养目标是我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特色所在。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型产业,知识创新非常迅速,知识溢出效应非常显著。当前,知识创新日益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传统的市场能力或等级组织受到挑战,以知识型产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生产组织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因此,研究和分析首都信息产业等知识型产业第一线技能型专

16、门人才规格要求,对于创建具有我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大意义。2 .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我院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专业布局必须以首都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依据。2009年底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把建设“世界城市”作为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所谓“世界城市”,是指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力。从产业发展形态上看,世界城市的产业体系表征为后工业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其基本特征包括第三产业占绝对份额,知识和信息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具体而言,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均为与世界城市发展模式相适应的重点产业形态。从

17、城市功能要素上看,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水平是世界城市的重要基础。作为全球信息网络的重要结点及信息高度集聚与扩散的中心点,信息科技带动和加速了物流、人流、信息流、资本流和技术流的集聚和扩散强度和速度,使城市的综合功能进一步明显加强,并形成产业分工跨越国界和产业体系区位分离的结构。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是世界城市经济社会的基本运行方式。我院作为行业办学的高职院校,长期以来面向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培养了大批的高技能人才。为适应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需要,必须认真研究首都产业发展新趋势,制定专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为首都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支持。3 .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

18、才培养方案的载体,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内容。我院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即为建设GPTC课程模式,通过搭建“通用平台GP-实施素质教育与通用能力培养,通过建设“技术中心TC”实施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培养。通用平台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素质教育和通用能力培养的系统方案。通用平台通过思想教育活动、通用能力训练、素质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等途径,实现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精神熏陶、思维能力培养、沟通合作训练、身心健康教育、职业素养形成等教育功能,形成学院统一的素质教育与通用能力培养方案。技术中心是学院为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信息产业的技术领域和生产组织的特点,按照产业界的实

19、际状况,在校园中营造出与真实工作现场一致的教学环境,开展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在教学内容上,将企业的技术标准或工程规范引入课程,使课程内容紧密联系企业工作的实际;在教学方法上,依托技术中心的综合教学环境,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在实训基地管理上,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为学生的课程学习营造出企业现场或真实工作的氛围。4 .实训基地由于高职教育自身特点,实训基地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主要位置。我院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由一系列的“技术中心”构成,其基本功能包括:在技术中心建设系列化的核心技术课程综合教学环境,实施“学做合一核心课程教学;在技术中心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团队工作方式开展生产性

20、实训;在技术中心建立教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使之成为教学改革、课程研发、技术革新的孵化器;在技术中心建立职业资格鉴定机构,开展“双证书”教育;在技术中心建立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工作室,使之成为创新能力培养与竞赛集训的基地;在技术中心建立企业项目工作室,使之成为校企合作与服务社会的平台。5 .师资队伍人力资源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第一资源,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教学、科研及管理人才队伍,是确保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加强师德建设,努力造就一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要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的制度创新,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建立适

21、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开放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进行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度改革,形成教师队伍的公开聘任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活力;积极探索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相适应的专兼职教师薪酬管理体系;完善专任教师的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多元的、开放的人才考核体系与评价制度。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专职与兼职互相补充的原则,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加大从企业直接招聘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力度,使之成为专业建设的骨干力量;加强“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施“专业教师企业锻炼”计划,不断积累专业教师的工程经验,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我院行业办学的优势,创

22、造性地挖掘兼职教师资源,建立的稳定兼职教师队伍,逐步形成由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兼职讲授实践技能课程机制。6 .质量管理体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出新的挑战。例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因而必须建立灵活的学习制度,试行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再如,顶岗实习作为综合训练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必须切实加强顶岗实习管理,落实顶岗实习考核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作为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我院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要坚持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学习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成功经验、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精要,按

23、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全面开展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教学组织模式改革、质量测评体系建设以及持续改进机制建设等工作,努力构建与开放办学、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育管理机制与质量保障体系。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解决方案1,科学定位人才规格目前国际上较为公认的人才结构及分类理论是“职业带理论”(OccupationalSpectrum)o这一理论以工业职业领域为例,将各类工业技术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用一个连续的职业带来表述,如图1所示。工业技术人才按其职业性质、工作对象和管理范围被划分为技术工人(Craftsman)、技术员(Technician),工程师(Engineer)三个系列

24、,分别称为C、T、E系列。图中A-B为C系列区域,B-C为T系列区域,C-D为E系列区域。斜线XY上方代表手工操作技能所占比重,下方代表工程技术理论知识所占比重。国际上一般将分别培养这些不同系列人才的学制也相应地分为三种类型,即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员的“技术教育”以及培养工程师的“工程教育”。图1职业带理论示意图伴随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生产技术体系的不断发展,三者的区域出现重叠,技术员区域进一步扩大,T系列包含了E-F区域,且右移趋势明显,从而诞生了高级技术员(或称工艺师、技术师、技术工程师等,各国称谓不一),有人将其称之为TE系列人才。当然,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用一个仅以工

25、业技术人才为例的、经过简化的职业带模型,来表述复杂的、多维的社会人才结构是不够精确的,但它毕竟是至今为止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承认且相对完整的理论模式,特别是它能够反映人才结构与教育结构的相互关系,这将有助于我们把握高职教育的核心内涵。对于其他类别的人才结构虽然不一定都能非常精确地与工业类一一对应,但就总体而言还是可以认为是与之相类似的。人才结构与其培养目标直接关联。技术员类人才的多层化发展趋势,必然要反映到培养目标上的变化。我院作为面向首都信息产业等知识型产业,其人才规格多属T系列或TE系列人才。2 .优化专业发展布局“十二五”时期,北京将按照建设世界城市的总体要求,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产

26、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金融业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与我院传统优势专业领域的电子信息产业均存在交集。一方面,信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首都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信息产业也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十二五”期间,我院的专业布局将按照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以首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依据,发挥面向信息产业的传统专业优势,着重面向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支柱产业进行拓展和延伸。与此同时,还可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设置紧缺型专业。未来几年,我院专业发展布局优化调

27、整应完成两个转变:适应北京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由主要面向信息产业转变为面向信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适应北京“后工业化产业体系”转型的需要,由主要面向制造业转变为主要面向服务业。通过专业布局调整,逐步形成五大专业群的专业格局,如图2所示。(I)软件技术与计算机应用专业群。主要包括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通信增值服务软件开发、数字娱乐软件开发、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网站开发与运维、信息安全技术等专业。(2)电子与通信技术专业群。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通信技术、电信技术与增值服务、数字广播电视技术、新媒体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节能环保)等专业。(3)现代机电技术专

28、业群。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楼宇自动化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营销与技术服务、图文信息技术等专业。(4)现代服务与财经管理专业群。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市场营销、会计、税务、文秘、商务英语等专业。(5)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专业群。主要包括数字媒体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影视动画、现代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3 .创新GPTC课程模式根据我院行业办学背景,结合电子信息产业等知识型产业生产组织特点,我院创建了工学结合GPTC课程模式,通过搭建“通用平台GP”实施素质教育与通用能力培养,通过建设“技术中心TC”实施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培养通用平台

29、+技术中心”课程模式示意图如图3所示。(1)通用平台建设通用平台(GeneralPlatform,GP)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素质教育和通用能力培养的系统方案。通用平台通过思想教育活动、通用能力训练、素质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等途径,实现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精神熏陶、思维能力培养、沟通合作训练、身心健康教育、职业素养形成等教育功能,形成学院统一的素质教育与通用能力培养方案。通过明确各类教育活动、各种课程、各类训练的素质教育目标、实施途径和评价方法,强化素质教育和通用能力培养,把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用平台的作用在于形成学生在校三年不断线的素质教育体系,培

30、养高素质职业人才。学院设立“通用能力发展中心组织机构来保障“通用平台素质教育与通用能力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O通用平台Gp核心课程综合环境技术中心TC企业顶岗实习基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进程社会服务平台课程研发孵化器创新能力训练基地职业技能鉴定站生产性实训基地图3GPTC课程模式示意图(2)技术中心建设技术中心(TeChnoIogyCenter,TC)是学院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组织方式的特点,精心打造的工学结合的、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多功能教学环境。技术中心的主要功能包括: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真实工作环境,用于实施“学做合一”核心技术课程教学;作为实习实训基地,按照“团

31、队工作”方式开展生产实习;作为学生创新工作室,成为学生科技竞赛集训的基地;具备职业资格鉴定功能,用于开展“双证书”教育;作为企业项目工作室,成为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的平台。(3)形成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四阶段”教育过程根据我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基于“通用平台+技术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将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工作学习、生产劳动训练以及企业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按照职业认知、职业能力形成、职业能力提高和职业岗位训练四个阶段的流程,组织实施教育教学过程,形成“职业能力发展四阶段教育过程”,如图4所示。校企共建IM岗实习基地开展“学做合一”的 &核心技术课程学习匚二开展团队工作” 济方式铁心技术课

32、程殊合较学环境生产性实训暮地切中心(TC)通用平台(GP)开展素质教奔和通用能力培养开展企业顶岗实习图4职业能力发展四阶段教育过程示意图4 .大力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1)通用平台课程建设与改革“通用平台”由六大功能板块构成,它们分别为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素质熏陶、科学思维培养、沟通合作训练、身心健康教育以及职业素养形成等。通过六大教育板块的实施,实现对学生素质教育与通用能力培养,如图5所示。通用平台素质教育六大功能板块图5通用能力的六大功能板块通用平台六大功能板块的内涵非常丰富,为此,针对各教育板块的特点,设计了四种实施途径,它们分别是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课程、能力训练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等。四

33、种实施途径与六大功能板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参见图6。能力训练课程素质教育活动思想品镌教育人文素质熏陶科学思维培养沟通合作训练身心健康教育职业索养形成专业教育课程图6四种实施途径与六大功能板块之间的相互关系(2)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按照GPTC课程分类方法,课程主要分为支撑性课程(即公共课)、核心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性课程。其中,核心技术课程是最为关键的课程。核心课程是专门针对“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而设置的课程,故此命名为“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的基本特征在于,它们必须依托技术中心综合教学环境开展教学,贯彻“在做中学”的高职教育思想,进而实现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通常,高职教育的核心课程开发,需要采用与普通高

34、等教育课程(即学科课程)不同的开发方法。这是因为,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开发遵循“学科逻辑”,而核心技术课程的开发则必须遵循“职业岗位逻辑”。因此,作为GPTC课程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研究制定核心课程开发与建设方案,明确核心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规程。核心课程开发以职业分析为出发点,通过专业发展调研、职业分析、教学分析、培养方案分析等环节,首先完成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其关键是生成系统的、序列化的核心技术课程。在此基础上,依据职业分析所获得的职业能力目标、关键工作任务、工程技术规范等,进行核心课程的开发。核心课程开发指导性文件为核心课程开发与建设指引,工作流程参见图7。

35、明确教学目标(健力目标口解制能力解析表研制教学内容(学习仃:务)口设计教学方法(学习活动口开发教学文件口制定考核方案图7核心课程开发工作流程5 .校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与我院专业布局相一致,作为专业教学的基础性资源,我院的实训基地建设由一系列的“技术中心”构成,形成了软件技术中心、电子技术中心、机电技术中心、数字媒体技术中心、现代信息服务中心、计算机技术中心、通信技术中心等总体架构。如图8所示。技术中心建设规划口口3口数字媒体技术中心 n 口 O 0现代信息服务中心现代制造技术中心通信技术中心计算机技术中心汽车技术中心机电技术中心电子技术中心软件技术中心图8学院专业发展格局与技术中心总体架构“技

36、术中心”是我院依据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组织方式的特点,为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而精心打造的工学结合的、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多功能教学环境。技术中心六大基本功能参见图9。技术中心功能规划核心课程综合教学环境生产性实训基地教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站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基地社会服务平台图9技术中心基本功能示意图技术中心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一系列“综合教学环境”,用于满足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需要。所谓“综合教学环境”也即“学做合一”实训室,它是核心课程实施教学的主要场所。由于核心课程的特殊属性,在传统的教室里进行授课是难以胜任的,而必须在实训室营造“学做合一的综合教学环境,教师与学生在这

37、样的环境下,围绕核心课程的职业能力目标,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主完成该门核心课程的全部学习任务。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彰显办学特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我院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我院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与行业背景密切相关。近十多年来,以知识型产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生产组织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按照知识型产业的生产组织方式,最为常见的现场工作方式就是团队(学习型组织)工作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学习、自主、合作、创新。为此,我院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就是建设基于“团队工作”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传统加工制造产业的实训基地不同,我院生产性实训

38、基地是由若干“工作岛”的构成,学生在每个工作岛组成工作团队,承接具体的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能力培养和知识创新。随着工作任务的变化,团队成员更换角色,实现多任务、多技能的综合训练与职业体验。在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我院将发挥行业办学的天然优势,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与企业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具体的做法是,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积极探索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一方面,采用将企业引入学校的做法,建立实习基地,由企业提供设施、技术和师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尝试在企业租用场地、由学校投资建立实训实习基地,采用企业运营方式,按照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组织实训实习。

39、6 .开展人力资源建设未来五年,我院将实施六大建设工程,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I)领军人才建设工程。建设10名左右的德才兼备的、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战略需要、具备现代管理素质和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级管理人才与学术领军人才队伍,在学院的重点专业学科如软件与计算机应用、电子与通信工程、机电与制造工程、数字媒体艺术、财经管理等领域,发挥学术建设引领作用和学科发展领导作用。(2)专业带头人建设工程。培养和造就一支30人左右的专业带头人与教学名师队伍,能够承担学院五大专业群的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骨干教师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领导、规划、组织和管理作用。(3)中青年骨干

40、教师建设工程。培养和造就一支100人规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与核心课程负责人队伍,能够承担百门核心课程及通用平台课程的课程开发、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科技创新、“双证”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规划、组织和管理作用。(4)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建设工程。培养和造就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的学院科学研究、管理服务、工程技术等部门关键岗位的业务骨干队伍,能够在学院的行政管理部门的关键岗位上发挥业务骨干作用。(5)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加大从企业直接招聘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力度,高度重视现有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政策导向,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工作,不断提高科研与开发能力,提高专业实践能

41、力,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6) “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创造性地挖掘兼职教师资源,制定与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相适应的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形成300名由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队伍,建设一支稳定高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7) 新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为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而构建的统一运转的质量管理制度架构与运作规则。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技术与管理程序加以规范,并以制度文件形式加以明确。质量管理体系从质量方针和目标出发,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师资、教学设施、课程教学资源等),科学设置教学组织机构,系统开发各教学过程及教学管理活动,分配和协调各项教学质量活动的职责,通过

42、程序的制定,给出各项教学质量活动的工作规程,使各项教学质量活动有序、高效地得以实施和运行,并通过持续改进机制使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图10为质量管理体系结构示意图。过程管控体系持续改进机制图10质量管理体系结构示意图质量管理体系的制度文本主要由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标准、工作规程以及质量记录等组成,其分层结构如图11所示。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0质量标准(程序文件)U工作规程(作业文件)质量记录(原始记录/统计报表/分析报告)图11质量管理体系制度文本分层结构示意图质量标准也即质量控制程序,是规定各项质量活动程序的文件,明确该质量活动的目的、途径和范围等;工作规程也即作业文件,具体规定各种工

43、作的规则和要求;质量记录的形式有原始记录、统计报表和分析报告等,可以为拟订改进措施提供分析依据,为判断教学有效性提供证据,使质量管理工作有追溯性,为基于数据的决策提供依据。四、结束语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本项目从我院特有的行业办学背景出发,依据首都电子信息等知识型产业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基本特征,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 .给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定义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主动服务首都信息产业,按照现代教育理念与高职教育理论,对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训基地、师资队伍、质量管理体

44、系等要素进行优化整合,为教育实践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形式系统,形成高职教育活动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2 .提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原则提出了贯彻“工学结合”的核心理念、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遵循高职教育的客观规律、秉承持续创新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3 .分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构成我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师资队伍、质量管理体系等,并就其内涵加以分析。4 .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创新的解决方案(1)科学定位人才规格。人才结构与其培养目标直接关联,信息科技革命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必然反映在培养目标上

45、。我院作为面向首都信息产业等知识型产业,其人才规格多属T系列或TE系列人才。(2)优化专业发展布局。按照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以首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依据,发挥面向信息产业的传统专业优势,着重面向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支柱产业进行拓展和延伸。与此同时,还可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设置紧缺型专业。(3)创新GPTC课程模式。根据我院行业办学背景,结合电子信息产业等知识型产业生产组织特点,建设GPTC课程模式,通过搭建“通用平台GP”实施素质教育与通用能力培养,通过建设“技术中心TC”实施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培养。(4)大力推进课程建设。加强通用平台建设,通过思想教育活动、通用能力

46、训练、素质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等途径,实现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精神熏陶、思维能力培养、沟通合作训练、身心健康教育、职业素养形成等教育功能,形成学院统一的素质教育与通用能力培养方案;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实现综合教学环境、生产性实训基地、教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职业资格鉴定机构、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工作室、企业项目工作室等综合化功能。(5)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发挥行业办学的天然优势,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积极探索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机制。(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领军人才建设、专业带头人建设、中青年骨干教师建设、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双师

47、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等六大建设工程,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7)创新质量管理体系。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全面开展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教学组织模式改革、质量测评体系建设以及持续改进机制建设等工作,构建与开放办学、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育管理机制与质量保障体系。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已在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得到运行,并取得显著成效。伴随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将不断加强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并期待着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参考文献1曾令奇,张希胜.我国高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06,(5)朱晟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5,(3)上3郑

48、国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纵论J.职教论坛,2005,(8)下4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6)5郑群.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构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6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0)首所两职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3,8颜冰.试析高职教育中的人才培育模式及特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9杨近.构建我国高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框架J.职教论坛,2004,(4)上10刘太刚.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1)11黄克孝.构建高等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