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红烛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714995 上传时间:2023-10-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 红烛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 红烛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 红烛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 红烛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 红烛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 红烛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 红烛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红烛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2.2红烛一、单选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蜡炬(ji)躯(qti)体B.溃(kui)脓烧沸(f8i)C.脂(Zhi)肪既(ji)已D.消弭(Ini)慰藉(ji。)心惊胆颤(Chn)按捺(nd)不住熏陶渐(jidn)染一哄(h6ng)而散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A.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B.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C.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D.莫/问/收获,但/问/耕耘3 .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一谈到近日研发成功的一种新型抗电磁干扰材料,中科院合肥物

2、质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便会情不自禁地津津乐道说个不停。闻一多经常缺席教授会,基本不参加任何清华的活动,断朋绝友,皓首穷经,已经到了古人所谓“足不窥户”的地步。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此刻,寺院周围庄重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洋洋洒洒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市场监管局在“春安行动节日食品大排查中,帮助两家脏乱差的馒头店进行规范整治、改头换面,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那时候,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在与瑞典的对决中,因德尔波特罗和摩纳哥受伤,阿根廷人的排兵布阵顿显捉襟见肘,好在纳尔班迪安尚能披挂上

3、阵。A.B.C.D.4 .关于“意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艾青),是主客观融合的产物,是诗人通过感觉的想象而创造的一种具有强烈主观色彩、能为读者所感知的具象。B.创造意象时,要尽量少用陈述语、推导语,而尽量多用意象语,即具有具象感、新颖感的语言。C.写作诗歌要尽量避免通用意象,多用独创意象或非独创意象。D.大景与宏伟的意象搭配,小景与渺小的意象搭配;乐景与甜美的意象映衬,哀景与忧伤的意象映衬。5.红烛第一节诗人写道:“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的颜色?”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

4、人格的化身。B.此处“红烛”这一意象与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烛”意思完全相同。C.一个“吐”字,逼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D.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如此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6 .下列对红烛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8 .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C.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

5、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D.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二、默写9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在上文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抒怀,触景生情,表现出词人作为革命家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和气魄,并引出下文的三句是“,?”(2)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的诗句是:“,,力的律吕呦!”(3)闻一多的红烛中抒发诗人对红烛深情的呼唤的诗句是:红烛啊!“,三、填空题10 闻一多,、。代表作

6、有诗集,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0四、语言表达11 学了这首诗歌,结合初中学过的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和闻一多的事迹,给闻一多先生写几句墓志铭来表达对闻先生的纪念和崇敬。五、问答题12 .诗歌红烛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序诗”,也是我们了解诗人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起点。从全诗看,诗人主要抓住了红烛的哪两个显著特征来抒发情思?13 .闻一多的红烛寄寓了诗人丰富强烈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学习了这首诗歌,你受到哪些启发?请结合诗歌加以阐述。14 .阅读红烛思考,蜡烛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请概括“红烛”的形象。六、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试题。红烛闻一多蜡炬成灰泪始干。一一李商隐

7、红烛啊!这样的红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一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你的蜡一一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一一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采一一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一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世人造就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么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出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

8、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15 .全诗可分几层?写出每层层意。16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全诗的主旨。17 .全诗一共有九节,每节都以“红烛啊!”开头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一句话闻一多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声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18 .下列对这首诗语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中反复提到的“一句话”指的是“咱们的中国,即“我们大家的中国”。B.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揭示出在封建统治下,中国人民不

9、能当家做主的现实。C.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显示中国人民蓄积着无比强大的反抗力量。D.“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流露出一个民主战士徘徊的心境。1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总结了中国的历史,预示了中国的未来,全诗蕴藏着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B.诗中巧妙地使用了一个反问句,用以增强缄默的火山爆发前的气势。C.最后两句,化用鲁迅“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诗句,来展示中国革命的前景。D.这首诗对孕育着革命的旧中国运用借喻的手法,从而增强了诗歌的磅礴气势。七、写作18.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闻一多红烛答

10、案解析部分1.【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A.心惊胆颤中的“颤”应读作zhn,r;B.“溃脓”中的“溃”应读作“hui的C.“脂肪”中的“脂”应读作“zhi;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2 .【答案】D【解析】【分析】D: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把握句子停顿的能力。这需要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词语间的关联。3 .【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

11、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津津乐道:形容对这件事十分感兴趣,很感兴趣地谈论。在句中和后面的“说个不停”重复。皓首穷经:指一直到年老头白之时还在深入钻研经书和古籍。使用正确。洋洋洒洒:常用来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也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还形容才思充沛、写起文章来很顺畅。在句中形容“雪花”属于用错对象。改头换面:是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褒贬误用。从善如流:形容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而自然。使用正确。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使用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

12、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4 .【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常识识记情况。C.“或非独创意象”错,与前面矛盾。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文学常识识记情况。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考生既要了解识记文学著作名称、主要内容、表达的主题,还要了解识记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创作情况等方面知识。5 .【答案】B【解析】【分析】红烛中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运用了象征的

13、表现手法。此处与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烛”意思完全不同。故答案为:B【点评】该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6 .【答案】D【解析】【分析】D.“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错误,应该是“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故答案为:Do【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平时应该认真阅读课文,分析其中的内容,体悟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本题难易适中,运用排除法答题,通过确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排除对应的选项,最终得出答

14、案。7 .【答案】(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2)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3)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注意以下重点词语的写法:“寥廓”“苍茫”“蹈”“莫”“耕耘故答案为:(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2)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3)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点评】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

15、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8 .【答案】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红烛;死水【解析】【分析】闻一多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故答案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红烛、死水【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平时学习中应多加积累,答题时认真思考作答。9 .【答案】(示例1)红烛发光照死水,一多著作青史垂。诗与热血共铸就,一座丰碑爱国魂。(示例2)写写写,写出累累硕果;做做做,做出惊天伟业;说说说,说得痛痛快快;行行行,行得人中高标!(示例3)开口说话,掷地有声;脚不下楼,著作甚丰。唐诗杂论,楚辞校补,深刻钻研,一丝不苟;大声疾呼,为民请命

16、,言行一致,名垂青史。【解析】【分析】结合这首诗和初中学过的诗歌以及对闻一多先生事迹的了解,可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来组织语言,墓志铭写作注意要写死者生前的事迹,赞扬死者的精神品质。故答案为:(示例1)红烛发光照死水,一多著作青史垂。诗与热血共铸就,一座丰碑爱国魂。(示例2)写写写,写出累累硕果;做做做,做出惊天伟业;说说说,说得痛痛快快;行行行,行得人中高标!(示例3)开口说话,掷地有声;脚不下楼,著作甚丰。唐诗杂论,楚辞校补,深刻钻研,一丝不苟;大声疾呼,为民请命,言行一致,名垂青史。【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认真审题,明确写作要求,再从脑海中搜集资料、组织语

17、言作答,关键还是平时学习中要用心积累,了解名篇名人,否则答题时会无话可说。10 .【答案】自焚与流泪。【解析】【分析】2-3节,展现了思考觉悟的过程,燃烧自己,“烧”出光亮,写出了红烛“自焚”的特征,牺牲精神。5-7节,写烛泪因风而起,却依然燃烧。所以,那泪,是红烛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流泪。故答案为:自焚与流泪。【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阅读并理解诗歌,认真分析诗歌每节的内容,再结合题干分析作者抓住的红烛的显著特征。11 .【答案】观点一: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既制了,便烧着!红烛的价值在于燃烧发光,个人的价值呢?只有在投身社会、造福人类时才能实现。那些

18、持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人是无法理解红烛的献身精神的,也无法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观点二:家国情怀,以国家发展为己任。“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一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诗是真诚的、严肃的,它使我们想起了狂风翻卷、个性张扬的“五四时代,热血青年无不探求着祖国的命运和自我的价值,闻一多也是搏击于这一时代大潮中的弄潮儿,尽管身居异乡,与祖闻相距甚远,但当时这块土地上的蒙昧、落后、麻痹使他忧心如焚。他把个人的价值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鲜明地表挥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这种以国家发展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正是我们青年一代应当具有的精神品质。【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

19、主题及个性化解读能力。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既制了,便烧着!”以及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这就启示我们,个人价值只有在为社会奉献中才能实现,不能只贪图享受,过于自我。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能为国家发展而着急,流泪。这就启示

20、我们,人应当有家国情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一颗火热的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作者虽苦于找不到一条理想的救世之路,但对于自己所进行的奋斗却丝毫不悔。对现实的黑暗、世人的沉迷,诗人更是忧心如焚,他要以他的一颗赤诚的心打破旧的封建枷锁,唤醒沉睡在黑暗中的人民。故答案为:观点一: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既制了,便烧着!”红烛的价值在于燃烧发光,个人的价值呢?只有在投身社会、造福人类时才能实现。那些持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人是无法理解红烛的献身精神的,也无法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观点二:家国情怀,以国家发展为己任。“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一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21、”诗是真诚的、严肃的,它使我们想起了狂风翻卷、个性张扬的“五四”时代,热血青年无不探求着祖国的命运和自我的价值,闻一多也是搏击于这一时代大潮中的弄潮儿,尽管身居异乡,与祖闻相距甚远,但当时这块土地上的蒙昧、落后、麻痹使他忧心如焚。他把个人的价值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鲜明地表挥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这种以国家发展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正是我们青年一代应当具有的精神品质。【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一是向内挖掘,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

22、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12 .【答案】“红”是赤诚的象征,诗人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红烛”是具有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解析】【分析】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

23、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红”是赤诚的象征,诗人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所以“红烛”是具有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故答案为:红是赤诚的象征,诗人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红烛”是具有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点评】此题考查标题含义及形象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24、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答案】13.全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4节)紧扣“火”字,表现了诗人的觉醒和崇高的爱国情感。第二层(59节)紧扣“泪”字,写出诗人的冷静思索,表明了诗人要牺牲自己,创造光明未来的美好愿望。14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歌咏烧掉自己,创造光明的世界,借红烛形象表白了自己的情怀。15 .这是一种呼告的修辞手法。有力地倾诉了诗人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结构和内容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25、要通读全诗,在整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段弄清诗歌段意。只有如此,才有可能理解诗歌层次。(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主旨的能力。诗歌主旨是指诗歌的写作意图,它是诗歌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诗,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诗歌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及分析修辞作用的能力。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对比、排比、设问、反问、夸张、反复等,把握每一种修辞的特点,准确辨析。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增添文采和韵味,使得文章意思更加明了,更具有赏析的

26、价值。1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结构和内容的分析能力。全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4节)紧扣火字来写;第二层(59节)紧扣“泪”字来写。概括时要言简意赅,意思对即可。故答案为:全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4节)紧扣火字,表现了诗人的觉醒和崇高的爱国情感。第二层(59节)紧扣“泪”字,写出诗人的冷静思索,表明了诗人要牺牲自己,创造光明未来的美好愿望。14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主旨的能力。这首红烛是诗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言之有理即

27、可。故答案为: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歌咏烧掉自己,创造光明的世界,借红烛形象表白了自己的情怀。15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及分析修辞作用的能力。全诗一共有九节,每节都以“红烛啊!”开头这是呼告修辞。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诗歌每节都以“红烛啊!”来呼告,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有力地倾诉了诗人的所见所思所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这是一种呼告的修辞手法。有力地倾诉了诗人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

28、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答案】16.D17. C【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的能力,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一定要理解诗句的关键字词的内涵,再结合背景知识进行辨析。(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16. D.“流露出一个民主战士徘徊的心境”分析有误,这句诗是说火山有可能就突然喷发了,暗示我们会起来反抗,而并不是流露出一个民主战士徘徊的心境。故答案为:Do17. C.”来展示中国革命的前景牵强附会,他将民众的反抗与呐喊比喻成“青天里

29、一个霹雳”,显示出无穷的威力,又是一种盛赞的口吻。“爆一声:咱们的中国!”的两次反复,强烈地表达出对理想中国的期望与追求,并不是展示了中国革命的前景。故答案为:Co18. 【答案】【参考例文】让奉献之树常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古至今,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奉献,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境界,奉献是一种情感Q什么是奉献?奉献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献身精神,奉献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的默默无闻,奉献是“采得百花蜂成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高尚品质,奉献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默默无私。如果你是一棵大树,你可以为世界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株小草,你可以

30、为世界增添一分绿意。这就是奉献,简单又复杂。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繁森将自己的生命奉献于阿里。他们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贡献,被世人称颂。这就是奉献,一种境界。奉献是积极主动,就像寓言中的露珠。他将自己奉献给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这是他最大的快乐和幸福,默默无闻,无怨无悔。我们做人要善于奉献。只有奉献了,付出了,才会领悟到其中的乐趣。一个人如果学会了奉献而不求回报,那么,他的境界就上升了一个层次。一个人学会了奉献,就等于他掌握了一种自我提高的方法,这就是奉献,一种境界。现在大批的作家、文艺工作者、思想家,他们也在奉献着自己的

31、思维,奉献着自己的精神力量。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更需要提倡精神文明,这正是精神文明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由此可见,精神力量的奉献,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常把老师的奉献比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间伟大的奉献也在于此。教师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无私传授给学生,一批批的学生成为国家栋梁而奔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中。当老师放下手中的粉笔,满头银丝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感受到了奉献之后的欣慰。奉献不是为了索取,奉献应是自觉自原的,让我们新世纪的一代青年都投身到乐于奉献的革命洪流中,从现在起,从自身做起,让奉献之树常青,永远葱茏、繁茂。【解析】【分

32、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审题要点:关键要理解“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这两句话,“发光”指奉献自己;“泪流”指付出就会有牺牲,但这也是“红烛”使命,因此要无畏付出。而且这篇文章是闻一多的作品,可以联系当时的背景得出:为了理想,为了实现人生价值,我们要奉献,要付出,即使很痛苦,也要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毫不顾惜。审题指导:所给材料是闻一多的红烛中的节选。以诗歌来设题的材料作文,旨在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和表达主旨的理解。作文须以诗歌为基点展开思考和感悟,“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这三句歌颂了“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红烛燃烧受到了风的阻挠,但是流着泪也要燃烧,歌颂了“红烛

33、”的奉献精神;同时,“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也写出了“红烛”开始奉献自己的时候,也是牺牲之时,由此可以立意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再次,“红烛”的这种付出就是在告诉人们:为了理想,无畏付出,虽然可能痛苦,但却是值得的。由此,我们由物及人,可以联系社会现实,从而确定立意。参考立意:1)学会奉献2)莫问收获,但问耕耘3)付出是痛苦的,但也是值得的4)为了理想,无畏付出【点评】该作文题属于哲思类材料作文。这类材料一般借用生活中的日常事例或者名言警句,讽喻、劝诫、启迪人们。因而该类材料作文首先要认真品读所给材料,发散思维,和人类生活联系起来,思考该材料蕴含的哲理与生活的关系,挖掘该材料蕴含的道理给人的生活启迪,这些启迪就是写作立意的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