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党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讲稿】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党课.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党课讲稿】增强实现中华民族(韦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着系列党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民族复兴不只是经济的崛起和制度的完善,它还包括一个民族的自我肯定及精神的塑造过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
2、务。新征程上,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一、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自强,就是立足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依靠自己的文化力量,突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坚定走自己的文化道路,提高自己的文化影响力、创造力、竞争力。只有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强大精神力量。(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精神文化需求既是人类需求的较高层级,也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
3、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有了新的期待。这就需要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另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源自人民的支持,需要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成果也应由人民共享。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我们要更加准确地把握人民在新时代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推出更多满足人民文
4、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文化创新成效的最高标准,通过努力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有利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必然召唤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
5、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在新征程上,我们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自信自强的引导;而有了文化的力量,在新征程上,我们就更加具备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现代化”被广泛认为是国家技术、生产方式等获得高度进步演变的过程,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式现代化是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要求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步改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全面增强。由此可见,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6、国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自强承载着我国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嵌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关于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一方面,文化软实力是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础,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因素之一,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是国家基于其价值理念、文化创造、精神风貌等体现国际影响力的具体方面。另一方面,文化
7、软实力的提升又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拥有坚定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拥有坚定信心。我国的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的文明,创造了众多璀璨夺目的文化成果,书写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中华文化扎实之根脉、醇厚之积淀,滋养着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创造、新发展,给我们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最深厚的历史根基。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走过了艰辛的历程。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将博大精深的中华
8、文化熔铸成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的坚强精神支柱。几千年来在实践中深植的文化自信不断升级为文化自强,这种文化自信自强又反过来加深了中国人民“顽强不息、坚毅奋斗”的民族气节,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阵厉奋发、黝力同心”的奋斗基因,使得中国人民自豪地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肯定其具有的独特价值,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解决现实困难的导航力。在这种文化自信自强的助力下,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华民族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应对全球共
9、同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这些理念和实践的贡献,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国国情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有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新时代,我们要立足中华文明五千年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深入阐释中国的和平观、天下观、发展观、文明观、生态观等重要理念,充分展示新时代中国为解决全人类问题贡献的智慧和力量,让东方文明大国的光辉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重大的贡献。二、牢牢把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战略导向进入新时代,通过不懈努力,我们进一步确立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的创
10、新理论深入人心,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牢牢把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战略导向,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奠定坚实基础。(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因此,我们要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武装自己,在理想信念、政治
11、理念、道德观念上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使主旋律声音更加响亮,使正能量更加强劲,使文化自信自强得到进一步彰显。同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谋划文化事业、制定文化发展政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要求我们必须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次,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践表明,只有不断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才能
12、更好统一思想、明确方向,不断坚定信心、凝聚力量。要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准确把握新时代新要求,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引向深入。再次,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引导青少年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直接关系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旗帜指引方向、凝聚力量,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精神旗帜。失去旗帜,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
13、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命脉所系,是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根本遵循。(二)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打好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坚持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关乎党的性质、民族
14、命脉、国家兴衰;关乎人民的团结、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深刻认识到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得出的重要历史经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带来的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异常复杂严峻。新时代的中国在面对这些风险挑战时,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切实贯彻和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加强主流舆论宣传引导工作,提高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能力,进行高效的组织,调动资源的最佳分配,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落到实处,树立具有强大凝聚力和领
15、导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好地凝聚人心、汇聚民力,巩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国家需要价值导航。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大战略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中国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价值引领,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16、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就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并使之真正发挥引导的功能。要始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打牢整个国家和整个社会团结奋进的意识形态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吸引力,为我们的文化自信自强指明了方向和未来,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定盘星”。新征程上,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教化人、说服人、感召人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三、凝心聚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新时代文
17、明实践中心,推动学习大国建设,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繁荣文艺创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同时,我们也加快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一)努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必须把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
18、行为规范。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着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以实施文明创建工程为抓手,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
19、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新征程上,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既能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又能为增强民族自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从而潜移默化地推进国家文化走向自信自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大国,我国正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运用各种高质量的文化作品诠释中华文化的奥秘、展示中华文化的内涵、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首先,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源于人民
20、、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以高质量的文化产业发展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在享受优质文化产品的同时,增强文化认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其次,要把发展文艺事业放在突出位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以文艺为重点,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吸取符合当代价值观的有益成分,创造出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作品,既使人们从内心深处树立起文化自信自强,又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再次,要把握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
21、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三)全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综观历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这是首次将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与国际传播能力放在一起阐述。一方面,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另一方面,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22、,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既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我们需要对中华文明史进行系统梳理,深入研究文化基因,挖掘相通的文化意蕴,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在传播好中国声音方面,我们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中外文化对话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加快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同样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才能为民族立心铸魂,凝聚团结奋斗的精气神,构筑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引领力和感召力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强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焕发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