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村公路标准化设计指南施工图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农村公路标准化设计指南施工图设计.docx(4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福建省农村公路标准化设计指南施工图设计(修改稿)福建省公路管理局福州路信公路设计有限公司二O一五年一月第一章总则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总体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路线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路基与防护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路面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排水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桥梁、涵洞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隧道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路线交叉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交通安全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一章环保与绿化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二章农村公路施工图预算编制办法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总则1.1 为适应福建省技术标准为四级的农村公路建设的需要,体现“安全、耐久、节约、
2、和谐、环保”的设计理念,规范和指导福建省农村公路的勘察设计工作,特制定福建省农村公路标准化设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1.2 农村公路是指列入农村公路网规划,联结城市、乡村,主要供汽车通行和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的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1.3 本指南是依据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在总结福建省农村公路施工图设计的基础上,结合福建省农村公路建设的区域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编制。是对现行行业标准、规范的细化和补充。1.4 农村公路施工图设计原则上采用一阶段施工图设计。1.5 本指南适用范围1.5.1本标准适用范围是技术标准为四级的农村公路。1.5.2本指南并未包括农村公路项目施工图设计有关的全部内容,未
3、涉及到的具有共性的内容应按照有关现行规范和技术标准执行。1.6本指南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福建省地方标准农村公路工程建设标准(DB35/T740-2007)等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编制。国家有关法规、标准、规范变更时自动更换。第二章总体设计2.1 一般规定2.1.1 1.1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保证质量、注重安全”的原则,充分利用旧路资源,着重提高路面等级,完善防护排水设施,增强晴雨通行能力,完善安全防护设施,逐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2.1.2 坚持“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的原则,避免大填大挖,减少植被破坏,防止水士流失
4、。注重农村公路安全设施、防护工程、绿化与公路建设“三同时二2.1.3 过村镇路段应与村镇建设相结合,提高综合服务水平,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2.1.4 1.4设计过程应加强对现场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调查,选线要尽量避开不良地质,并充分利用现有路基、通道等以节省造价;认真做好取(弃)土场地、交叉路口以及通道、涵洞等构造物外业调查工作,加强与沿线乡镇、交通管理部门沟通与协调。2.1.5 总体设计应因地制宜,合理采用技术指标,注重线形的连续、均衡,提高行车安全性。在控制造价、地形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应选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以提高公路的使用质量;条件受限制时;在不破坏平面线形顺适、纵坡均衡,又可降低
5、工程难度和工程量时,可采用较低技术指标,但不宜低于规范规定的一般最小值。2.1.6 总体设计应协调好路线与路基路面、桥涵等各专业之间的关系,统筹考虑路基挖方边坡、陡坡路基、土石方平衡、大桥桥位及回头曲线段落等控制性工点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总体方案优、工程安全性好、投资效益好。2.1 .7农村公路建设必须同步开展适应性不足、危病桥梁及险涵的改造。2.2 其它村道农村公路改造建设当受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限制,经技术论证达不到部颁标准要求,可采用福建省地方标准农村公路工程建设标准(DB35/T740-2007)受限路段技术指标,但应在具备条件时尽快改建达到等级公路标准。第三章路线设计3.1
6、 一般规定3.1.1 四级公路宜采用6.5米路基宽度。交通量小且工程艰巨的路段,可采用4.5米路基宽度。3.1.2 农村公路路线设计要贯彻尽量减少占地,保护基本农田,重视环境保护,充分利用旧路资源的原则。3.1.3 农村公路路线设计应尽量避免穿越滑坡、软土、液限土等地质不良地段,必须穿过时应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技术处理措施。3.1.4 路线采用受限路段技术指标时,必须完善沿线安全及防护设施。3.2 技术标准的采用设计速度的一般取值四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30kmh;受地形、地质条件限制可采用20kmh采用。村道旧路改造受条件制约,无法按20kmh标准实施时,可采用受限标准农村公路工程建
7、设标准(DB35/T740-2007)设计速度15kmh标准。3.3 平面线形设计3.3.1圆曲线最小半径的取值表3.3.1圆曲线最小半径设计速度(km/h)30(部颁标准)20(部颁标准)15(受限路段,省地方标准)圆曲线最小半径(m)8%30156%3525254%402020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路拱W2%350150150路拱2%4502002001受限路段设计速度采用15km/h、圆曲线最小半径采用15m时,纵坡不应大于5%,超高值按最大合成坡度进行反算。2受限回头曲线路段设计速度采用IOkIn/h时,圆曲线最小半径不应小于Iom;当采用最小半径时,超高和加宽缓和段最小长度应根据超高
8、进行计算,并不应小于15mo单车道路面加宽最小值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5.5%,超高不应大于6%。3位于平坡或下坡的长直线终点或陡坡路段选取平曲线为超高不大于4%所对应的半径。3.3.2回旋线可不设回旋线,但应设置超高、加宽过渡段。超高、加宽过渡段长度设置详见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第7.7条。设超高、加宽过渡段后,剩余圆曲线长度应满足3S设计速度的长度。3.3.3两平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的选取新建公路对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宜按不小于设计速度的2.5倍取值;反向曲线间的最小值长度宜不小于设计速度的2倍取值。3.3.4圆曲线加宽值双车道四级公路按现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可采用第I类加宽取值,单车道公
9、路按规定值的一半取值。3.3.5视距表3.3.5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与超车视距设计速度(km/h)30(部颁标准)20(部颁标准)15(受限路段,省地方标准)停车视距(m)302015会车视距(m)604030超车视距(m)一般值15010080最小值60所有路段必须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回头曲线和无法满足会车、超车视距要求的路段,应设置交通标志禁止会车、超车。单车道路段,应采用会车视距。3.3.6回头曲线表3.3.6回头曲线技术指标主线设计速度(km/h)20(部颁标准)15(受限路段,省地方标准)回头曲线设计速度(km/h)2010圆曲线最小半径(m)1510回旋线最小长度(In)2015超高
10、横坡度()66双车道路面加宽值(m)3.02.5最大纵坡4.55.5相连回头曲线最小距离(m)1001003.4纵面线形设计3.4.1最大、最小纵坡的选取1最大纵坡应符合表3.3.1规定。表3.4.1最大纵坡设计速度(km/h)30(部颁标准)20(部颁标准)15(受限路段,省地方标准)最大纵坡一般值899(%)最大值9(改建)10改建)10(改建)2考虑排水通畅,公路最小纵坡应不小于0.3乐对于长路堑路段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应采用不小于0.5%的纵坡。3.4.2竖曲线表3.4.2竖曲线最小半径与竖曲线长度设计速度(km/h)30(部颁标准)20(部颁标准)15(受限路段,省地方标准)
11、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250100100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IlI)250100100竖曲线长度(m)2520203.4.3坡长的选取表3.4.3不同纵坡坡度的最大坡长纵坡设计坡度(%)速度(kmhs45678910301100900700500300200一20120010008006004003002001511009007005003502003.4.4应重视路段平均纵坡的检验,越岭路线连续上坡(下坡)路段,相对高差为200500米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相对高差大于500米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且任意连续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o3.4.5凹形竖曲线不宜设置在桥上,
12、当受条件限制而无法避免时,凹曲线竖曲线的最低点一般不宜设在桥上。3.4.6旧路改造纵断面设计:旧路改建设计中纵断面设计宜按不破坏旧路路面,留足稳定层厚度,将原有旧路面作为底基层考虑。旧路面加铺稳定层厚度根据旧路顶面弯沉值、交通量及其组成情况计算确定。3.5合成坡度3.5.1最大合成坡度为10%o3.5.2当陡坡与小半径圆曲线相重叠时,宜采用较小的合成坡度。特别是下述情况,其合成坡度必须小于8%o(1)冬季路面有积雪、结冰的地区;(2)自然横坡较陡峻的傍山路段;(3)非汽车交通量较大的路段。3.6横断面设计3.6.1路基横断面型式应符合表3.6.1规定。表3.6.1路基横断面型式公路等级ZA(B
13、)公路等级车道数行车速度(km/h)XEC(D)E(单位:m)ABCDE四级2307.506.500.5206.506.000.251204.502受限路段15(受限回头曲线10)6.506.000.2514.503.503.6.2路肩应采用硬路肩,采用路肩路面功能化的全路幅路基断面布置型式。3.6.3设置护栏或护柱的路段路基应加宽0.5米,设置护肩或挡墙的路段,护肩或挡墙外露路基外50cmo3.6.4行车道路面应设置双向或单向横坡,横向坡度宜不低于2%。3.6.5错车道路基宽度采用4.50米时,必须设置符合以下规定的错车道:1错车道路段的路基宽度应不小于6.5Onb有效长度不小于20m(受限
14、路段不小于10m)o错车道的尺寸规定如图3.6.2。2错车道应根据实际选择有利地点设置,应使驾驶人员能看到相邻两错车道间的行驶车辆,相邻距离不应大于300m。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加密错车道。10m,20m(受限路段10m)10m3.7农村公路改扩建选线要求3. 7.1改扩建之前收集旧路的技术资料,如:路线线型指标、纵坡、路面宽度、路面状况、设计洪水频率、桥涵状况等。4. 7.2拟合旧路线型,对不符合规范要求进行局部改造,尽量利用旧路。5. 7.3注重完善交通安全设施。6. 7.4以节省工程造价为前提,减少构造物设置。7. 7.5危桥、窄桥同步改造,桥梁加宽宜单侧加宽。第四章路基与防护工程7.1
15、一般规定7.1.1 路基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质、水文、路用材料情况等),并结合施工方案进行设计,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耐久性与经济合理性。7.1.2 路基设计应重视排水、防护设施及取(弃)土设计,防止水土流失、堵塞河道和诱发路基病害。7.1.3 1.3通过特殊地质和水文条件的路段,应作好调查研究,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专项设计,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增强公路防灾抗灾能力。7.1.4 公路路基拓宽改建设计,应根据原有公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地基土的性质、不良地质的发育情况,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保证拓宽改建公路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7.1.5 设计过程中应不断优化平
16、、纵设计,尽量降低路基填挖高度,以减少工程造价。挖方边坡高度一般应控制在30m以内,填方边坡高度一般应控制在30m以内,如有超出应尽可能采用调整路线线位、路线纵坡、路基断而形式等、以降低路基填挖高度。个别岩石边坡,当岩层的产状、岩性、不利结构面等因素有利于边坡自稳,路堑边坡高度可适当放宽。深挖路堑、高填路堤存在自身稳定问题时,应作隧路、桥路方案比较。7.2 边坡设计8. 2.1路基边坡防护原则:路基边坡在满足稳定、安全的前提下,优先采用植被防护;对欠稳定的边坡,宜选择工程防护与生态植被防护相结合的方法。4.2.2路基的边坡形式、坡率及防护应根据工程实际地形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边坡高度、排水措施
17、及施工方法,并结合当地同类条件下的路基稳定边坡经验综合确定。1新建路基边坡的边坡形式、坡率及防护应按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合理确定。2利用原有老路路基边坡时,应调查其稳定性,必要时采取加固措施。边坡的形式、坡率及防护可综合工程实际情况合理确定。3当挖方边坡较高时(一般810米以上),可根据不同的土质、岩质和稳定要求开挖成折线式或台阶式边坡。4路堑边坡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台阶式边坡,边坡平台的宽度不宜小于2m:易被冲刷的土质坡面欠稳定边坡边坡高度超过20m的土质坡面不良土质边坡地下水丰富的土质边坡4.3特殊路段设计4.3.1高填路堤设计1对边坡高度超过20米的路堤或地面斜坡坡率陡于1:2.
18、5的路堤,应进行个别勘察设计,对重要的路堤应进行稳定性监控。2对于陡坡路堤,除对原地面开挖台阶并设置土工格栅外,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以及路基稳定性计算,在路基坡脚处适当设置护脚、支挡结构物或地形条件许可时采用反压等防滑措施。4.3.2与结构物相邻路基设计为了减少路基在构筑物两侧产生不均匀沉降,减轻跳车现象,提高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对桥梁和隧道进出口路基填筑需进行特殊处理。一般要求压实度要求达到96乐填筑材料采用透水性材料,填筑长度为2倍路基填筑高度4.3.3深路堑路基设计应根据岩土体类型、成因、性状、风化程度、岩体结构面、结构面含水状况、胶结及闭合程度等,通过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确定边坡稳
19、定类型、稳定程度以及对公路可能造成的危害。当地质、地形、水文等条件许可时,优先考虑放缓边坡坡率,保持边坡自稳。4.3.4滑坡地段路基设计应根据滑坡类型、规模、变形特征、水文地质、与路基的关系等确定处治措施,一般以清方减载或反压为主,同时应加强截排水设计。当以上措施处治有困难的,应从路线方案上加以综合考虑。4.3.5软土地基设计4.3.5.1一般路段的软基处理设计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要求办理。对于桥涵构筑物衔接处应控制地基工后沉降量,与路基间设置沉降过渡段。4.3.5.2软弱地基设计的原则根据工程地质情况、施工工期要求,以经济适用为原则,采取科学、合理的处理措施。当在深层
20、软基上填筑路基时,需进行软基处理方案论证。4.4路基挡土墙设计4.4.1挡土墙高度的控制及适用条件原则上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相关规范条文执行。4. 4.2一般挡土墙应考虑就地取材,宜优先选用仰斜式或衡重式挡土墙。(1)挡土墙材料宜采用片石混凝土;(2)挡土墙高度8且W15米时,宜采用C15片石混凝土;(3)挡土墙高度15米时,宜采用C20片石混凝土;4.4.3对浸水挡土墙的水文调查分析要全面准确,浸水挡土墙的计算参数(墙趾地基承载力等)合理选用,确保受力分析与实际情况相符。同时加强防冲刷设计。4.5路基拓宽改建4.5.1公路路基拓宽改建设计,应根据原有公路沿线的地形,地
21、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地基土的性质,不良地质的发育情况,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保证拓宽改建公路路基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4.5.2农村公路拓宽改建,一般为路面单车道改双车道或线形改善路基局部拓宽。公路拓宽应注意路基路面综合设计,拓宽的路基和原有公路路基之间保持良好的衔接,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减小拓宽路基与原有公路路基之间的差异沉降,防止产生纵向裂缝。4.5.3拓宽原有路堤时,应处理好新老路基路面结合部位,在拓宽路基稳定的情况下一般在原有路基坡面开挖台阶及铺设土工格栅的工程措施。地基存在软弱地层不能满足新路基稳定时,应先对地基进行处理;同时在新老路基与路面结合部位采用挖台阶及铺设土工格栅等。4
22、. 5.4新老路基路面结合部位的处理1清除原路肩边坡上草皮、树根及腐殖土等杂物,并挖台阶处理;台阶与新路基一同进行回填碾压。2原有路肩质量较差,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将土路肩翻晒重新碾压,以达到质量要求。3旧路面利用加宽边坡较高(大于3m)时,为减少差异沉降,采取在旧路基边坡挖台阶、铺设土工格栅(如图4.改造后路面标高提高时,除在旧路基边坡挖台阶、铺设土工格栅外,需在全幅路基顶面、路面水稳层顶面各设铺设一道土工格栅(如图4.5.6-2)o老林分拓就分图4.5.6-24边坡挖台阶宽度为2.Om,当加宽拼接宽度小于0.75m时,可采取超宽填筑或翻挖原有路基等工程措施。4.5.5拓宽改建路堤的填料,宜选
23、用与原有路堤相同且符合要求的填料或较原有路堤渗水性强的填料。当采用细粒土填筑时,应注意新老路基之间的排水设计,必要时设置横向排水盲沟,以排除路基内部排水。第五章路面5.1 一般规定5.1.1 路面设计应考虑福建地区气候特点及实践经验,并充分考虑施工条件和养护条件以及路面与环境的影响,做到与环境相适应。5.1.2 路面结构面层采用全路幅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时,应注意留出路肩标志、防护设施设置的位置,该位置外露部分宜采用混凝土硬化。5.1.3 结构层厚度既要满足分层施工压实最小厚度要求,也要满足单层施工适宜厚度要求。5.2 水泥混凝土路面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强度应不低于4.OMPao县道面层厚
24、度宜不小于22cm,乡村道路面层厚度按交通量计算确定,一般不低于18cm四级公路一般路面结构:水泥混凝土面层215cm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15CnI填隙碎石底基层路基(土质)5.3水泥混凝土路面拓宽水泥混凝土面层215cm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碎石调平层路基(石质)5. 3.1农村公路路面单改双,现有水泥面板较为完好情况下,可充分利用旧路面板,进行单幅拼宽。6. 3.2当利用旧水泥碎路面进行拓宽时;新旧水泥碎路面之间应进行处理,以利于路面之间有效传荷,避免出现错台。处理方案可采用以下两种:1凿洞埋筋法(见图5.4.27)在现有路面边缘垂直侧面板厚中央打洞,洞深0.15m,直径30mm,水平间距
25、0.7m。成洞后,用高压水冲洗残渣,插入一根直径中14、长0.3m的螺纹钢筋,用最大粒径为5IOnlnl的细石混凝土捣实。洞口留下10201三不浇筑,钢筋另一半出洞外,带细石混凝土硬结后,再浇筑加宽一侧混凝土路面。螺纹钢筋埋设也可以采用植筋胶锚固法。2水泥混凝土枕梁法(见图5.4.2-2)沿现有路面边缘下挖深O.2m,宽O.6m的浅槽。其中一半浅槽在现有路面边缘板块之下,另一半浅槽在加宽路面边缘之下。粘结在现有路面板块下的水泥稳定石屑尽量清除。然后灌入C30水泥混凝土(水灰比在0.45左右),用人工操纵插入式震捣器震捣混凝土及用宽头木杆推送,充分填满已捣路面边缘板块下的浅槽及外部浅槽,再将14
26、钢筋插入现有路面边缘板块下的浅槽内,每隔0.5In插一条。另一半钢筋留着拓宽路面空间位置内。经养生后,再将拓宽路面捣制。5.4 路面拌和场的要求5. 4.1大型农村公路工程,路面拌和场站总面积宜设置在300011r范围。6. 4.2材料堆放场地和场内道路均需硬化处理,材料之间应设置隔离墙严格分开堆放,材料堆放场地应搭设防雨棚,整个拌合场站应有完善的临时排水设施。7. 4.3材料堆放场地和场地内道路硬化处理采用20cm厚C20混凝土+15CIn厚碎石层铺设,设计文件中应计列硬化所需材料的量。5.5 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改造方案5.5.1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破损不严重,路面状况指数PCI255时,
27、断板率DBLWlo乐且水泥混凝土板底脱空率TKLVI5%的情况下,对个别板块进行修补措施,按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O73.1-2001)的要求进行日常养护、维修。5.5.2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破损较严重,宜对水泥路面进行打裂压稳或碎石化后,作为新铺路面底基层、垫层使用。5. 5.3对于由于路基及基层有问题处先进行局部处理。第六章排水设施5.1 一般规定5.1.1 公路排水设计应根据沿线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条件,在充分调查沿线水系、排灌系统的基础上,结合路线及桥涵位置,进行路基路面排水综合设计。5.1.2 保护生态环境,与农田水利相配合。各种沟渠所汇集的水应尽可能引至天然河流
28、,严禁直接使水流流入农田。必要时适当增设管涵或增大管涵断面尺寸,以利农田排灌。5.1.3 路基排水应系统完整,敏感路段如塘堰、水库路段排水系统应自成体系,路基、路面水不得排入饮用水库、塘内。6. 1.4路线纵断面设计时要考虑路基排水。6.1.5 路基地表排水设施中,对于降雨的重现期:10年。6.1.6 边沟、排水沟、截水沟纵坡不宜小于0.5%(特殊情况应不小于0.3%),长度一般不宜超过300m,最长不超过500米。若受条件限制排水距离过长时,应通过计算调整排水设施的截面尺寸。6.2边沟设计及要求6. 2.1边沟可采用矩形、梯形横断面。按公路等级、所需排泄的流量、设置位置和土质或岩质选定。对于
29、土质路段,可采用梯形横断面,边沟内侧边坡坡度按土质类别采用1:1.0-1:1.5;岩石挖方路段,可采用矩形横断面,其内侧坡面用浆砌片石砌筑或现浇混凝土以保持直立,矩形和梯形边沟的底宽不应小于0.3m、深度不应小于0.4m,全幅式路面内侧不再铺砌,挖方路段边沟的外侧坡面与路堑下部坡面的坡度一致;对跨越通行,宜采用盖板暗沟。(a)矩形(b)梯形(C)梯形6.2边沟横断面形式示意图6.2.2路基边沟沟底坡率23%时,应采用硬化边沟;坡率3%时,宜采用硬化边沟。6.2.3石质边沟应找平沟底,保证排水通畅,可不硬化处理。6.2.4硬化边沟,宜采用现浇C20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IOCln。6.3 拦水带6
30、. 3.1当路面排水采用集中排水方式时,需设置拦水带,将路面表面水汇集在拦水带内,通过间隔一定距离设置的泄水口和急流槽集中排放到路堤坡脚外。草7. 3.2为避免高填方边坡被路面水冲刷,可在路肩上设置拦水带将水流拦截至边沟或适当地点排离路基。设置拦水带路段的路肩宜适当加固,以免水流集中后造成冲刷。8. 3.3拦水带一般采用砌石或混凝土筑成,高度为40Cnr50cm,砌石宽为15Cnr20cm,混凝土宽为8c12cm,埋入路肩下深25Cnr30cm,埋置位置与护栏相同。6.4 急流槽急流槽采用石料或硅预制块砌筑,当边坡高度不大于3m时,防滑平台在急流槽顶部、底部各设一个,当边坡高度大于3m时防滑平
31、台设置净距为2m,每隔68米设一道沉降缝,缝内以沥青麻絮嵌塞(深0.15m)。急流槽出水口处两侧各90Cm范围边沟采用30Cm厚M7.5浆砌片石护砌,护砌长度250Cnb并进行排水沟断面增大。6.5 截水沟路堑顶截水沟距坡顶距离不小于5m控制。在结合地形条件、汇水情况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小型化、隐形化,同时,还应特别重视截水沟设置位置的合理性,避免在不合适的位置设置截水沟。第七章桥梁、涵洞7.1 一般规定7.1.1 原则上应遵循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7.1.2 桥涵宜采用技术成熟、容易施工、经济适用的桥涵型式,新改建桥涵宜采用标准化跨径,并选择工艺成熟的装配式桥型结构。7.1.3 村镇行人密集区
32、的桥梁宜设置人行道,宽度不宜小于O.75m。7.1.4 1.4新建桥涵设计荷载等级应采用公路-11级及以上标准(包括公路一H级),通主要矿区和重载工业区的公路桥梁设计荷载应采用公路-I级C7.1.5 桥梁的交角应以斜度表示,斜度系路线垂直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连续桥选用斜度一般为530度,简支空心板选用斜度一般为540度,每5度一级。7.1.6 结构混凝土应满足“桥规”有关耐久性要求,设计图应根据环境类别、结构类型,提出结构混凝土的水泥强度等级、类型、最小水泥用量、最大水灰比、最大氯离子含量、最大碱含量、石料强度以及粗集料要求。佐用石料强度不低于佐强度的2倍。7.1.7 1.7旧路改扩建工程中
33、,应对旧桥进行全面的现场调查并进行必要的结构验算,确认旧桥结构完好的宜利用或加宽利用,对于存在结构缺陷的桥梁宜进行必要的承载力检测或进行加固处理。加固设计荷载不低于原设计荷载标准,上部结构重建原则上应达到公路H级;拆除重建设计荷载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执行。7.1.8 为了桥涵养护方便,在有条件情况宜尽量考虑设置养护检修通道.7.2 桥梁上部7.2.1 宜使用技术常规化、生产工厂化的预制梁板式桥。慎用拱桥或轻型结构桥梁。7.2.2 设计宜采用标准跨径装配式板及T梁,原则上套用部颁标准图。7.2.3 预制梁板上部跨径213米宜采用预应力结构。桥梁宜采用简支桥面连续或结构连续体系。连续结构以先简支后连
34、续T梁为主。7.2.4 2.4弯桥上部结构,对于预制结构通过边梁翼缘和防撞栏线型调整,对于现浇结构采用弯桥设计。弯桥应按路线设计要求做好超高、加宽设计,位于加宽缓和段内的桥梁,桥面宽度应按加宽变化值设置。7.3 桥梁下部7.3.1一般情况下,应慎用独柱墩或横向单支座墩。桥梁墩台宜采用碎或片石碎,严禁采用干砌与工。7.3.2桥台台身高度原则上宜控制在12米以内,避免桥台高填方,确保桥台稳定。桥台结合地质条件和填土高度,可选择柱式台、肋式台、IJ台及板凳台等台型。7.3.3稳定性较差的地质、陡边坡、计算填土高度大于5米,均不得采用柱式台。7.3.4摩擦桩的桩长设计应考虑地面倾斜水平距(不必出示意图
35、)。较短的摩擦桩,考虑施工的不利因素及端承受力比例较大,对摩擦桩提出技术要求的同时,应明确持力层名及岩性要求,并适当提高清孔要求。7.3.5端承桩分为支承、嵌固两种类型。端承桩(支承)适用于桩基有效长度满足Qh24且一般不小于15米(。一桩的变形系数,卜地面或局部冲刷线以下桩的计算埋入深度),全截面入岩深度在满足计算入岩长度基础上,尚应满足0.5m1.5d(d为桩径)。端承桩(嵌固)应提供示意图。嵌固桩的嵌固起点应保证纵横桥向有足够的水平距离,嵌固桩的嵌固深度及水平距离要求据桩受力大小、桩长及岩性(含节理情况)而定,端承桩(嵌固)最小有效桩长应不小于8米。端承桩应明确持力层名、岩性强度及清孔要
36、求,要求施工保证持力层岩石的完整性。7.3.6水中施工的桩基、桩长大于等于30米的桩基,桩径大于等于2米的桩基、长径比小于等于5的桩基应埋设超声波检测管。7.3.7位于软土地质桥台,要求软基处理后施工桩基。台前软基处理范围应保证构造物设置后的稳定性。7.3.8扩大基础除考虑承载力要求外,应考虑基础沉降量要求,基础应置于均匀地层,并综合考虑边坡稳定等因素,基底承载力按持力层力学指标提要求。7.3.9桥台应设置检查平台,平台一般位于距台帽顶L2米,平台宽LO米。7.4桥面铺装、桥面排水、伸缩缝7.4.1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面层(不含整平层和垫层)的厚度控制在8(12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40
37、。桥面混凝土铺装采用防水混凝土,其抗渗等级为W4。7.4.2混凝土桥面铺装层内需布置钢筋,钢筋直径宜为8m12mm的带肋钢筋,间距100mm100mmo7.4.3桥面板上宜设置锚固钢筋和抗剪钢筋,以增加铺装层的抗裂性和抗冲击性。7.4.4各桥均应提供桥面排水平面图。桥面排水一般以竖向直排为主,泄水管间距5米,桥面超高单侧排水或桥上凹曲线低点段落验算不足时加密泄水管间距。7.4.5应接合路基的总体排水设计,确定地面排水流向。桥面排水不得直接排入水库、敏感性(饮用)水源河段,需经处理达到相关标准后才能排放。7.4.6伸缩缝一般采用模数式伸缩装置,其橡胶类别为氯丁橡胶。伸缩量计算均应符合公路钢筋混凝
38、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第8.6条要求。7.4.7伸缩缝预埋件设计图不作伸缩缝设计,但应明确伸缩缝需符合的设计标准(交通部JT/T327-2004公路桥梁伸缩装置标准)及规格。7.5 桥梁支座及垫石7. 5.1预制桥梁一般采用板式橡胶支座,现浇桥采用盆式支座,弯、坡、斜、宽桥梁宜选用圆形板式橡胶支座。8. 5.2墩台帽顶需设置支座垫石,支座在纵横两个方向均必须平置,垫石顶及支座部位梁板底面均应水平设置。支座垫石设置应满足更换支座时放置千斤顶要求。(垫石中心高度不小于IOcmo空心板桥的盖帽梁纵桥向在垫石以外留不小于15cm的平面空间。)垫石各边长度及宽度应比支座相应尺寸增加不少于IOcmo
39、9. 5.3支座预埋件参考相关技术标准,按支座规格设计,预埋件尺寸应标注。10. 5.4支座设置应注意满足可换性原则。7.6 桥头搭板桥头填土高度25米的大、中桥及软基路段宜设置桥头搭板。其余桥梁可不设搭板,以路面过渡板替代。7.7 护栏7.7.1山区路段的桥梁两侧应设置护栏,为保证安全,过村镇路段宜设置人行道和栏杆。7.7.2普通公路桥梁需设置人行道时,应满足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桥梁护栏防撞等级要求。7.8桥台锥坡7.8.1桥头锥坡与路基边坡衔接处,应设急流槽,槽内设人行踏步;台前溜坡前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的检修道.7.8.2经常受水淹没部分(常水位)的锥坡边坡坡率不陡于1:2。7.8
40、.3锥基埋深应在冲刷线以下至少1米。位于陡边坡上的锥坡应参考路基,对锥坡与地面的交接面应做处理。7.9桥梁耐久性设计7.9.1按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要求进行耐久性设计。7.9.2上下部结构设计尺寸、钢筋保护层厚度及材料应满足相应环境条件的构造要求。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按环境类别协调取用,无侵蚀环境下各桥取值宜基本一致。7.10 桥梁加宽1.1. 10.1农村公路改造设计中,在加宽宽度不大的情况下,尽量将加宽部分与原桥连为一体,使新旧桥共同工作,利用新加宽部分,调整内力,减轻原桥负担,间接达到加固补强的目的。新旧桥连为一体整体工作的方案设计要点:(1)新加宽部分的墩台基础应适当加
41、深或采取构造措施,使新旧桥梁墩台整体工作,防止由于新建基础产生过大的沉降造成上部桥跨结构的整体破坏。在加宽宽度不大时,一般采用植筋方式使新旧墩台连成整体。(2)适当增设横隔梁或加强新旧桥面板的整体连接,保证全桥的整体工作性能。(3)梁板桥拓宽后新旧桥面铺装应全桥统一浇筑桥面铺装混凝土,为了保证桥面铺装混凝土与桥面板共同工作,加强两者之间的连接,应在桥面板上增设锚固钢筋(旧桥植筋)。7.10. 2对于加宽宽度较大,可形成车道宽度时,对于拱桥宜采用新旧桥之间设置沉降缝,两者独立受力,对于梁桥宜采用上部拼接成整体,下部结构分离。7.11. 3桥梁加宽设计宜适用于小型桥梁,中型及以上桥梁原则上应采用分
42、离式桥梁设计。梁桥拼宽设计要点:(1)新老桥拼接采用上连下不连方案进行拼接,新老桥上部结构通过拼接形成整体共同受力,下部结构分离,独立受力。(2)架设加宽部分预制梁之前,应先对原桥外侧边梁翼缘进行部分切割,再进行植筋。拼接部分湿接缝、横隔板采用UEA-补偿收缩混凝土。(3)为减小新桥收缩、徐变对原桥的影响,新桥建成后宜待新桥收缩、徐变基本完成后,再实施拼接,以减小新桥收缩、徐变对原桥的影响。(4)为减小拼接后新桥沉降对原桥的影响,应严格控制加宽部分的支座沉降,要求支座顶沉降不大于3mmo(5)为新老桥拼接后能够安全共同受力,拼接前要求对原桥进行全面检测,如不能满足相关规范要求,须进行加固处理,
43、满足拼接要求后方可实施拼接。7.11 涵洞7.11.1涵洞位置的选择为使路基稳定、排水良好、修建工程量小,就要合理选择小桥涵位置。一般说来,小桥涵位置应服从路线走向,虽然如此,还应注意小桥涵位置的选择,以达到排水顺畅、路基稳定、降低工程造价等目的。涵洞设计要认真做好勘查工作,应保证涵洞轴线与路基的交角,及进出口接沟情况的准确性。在选择涵位时应注意进出口高程与实地衔接,确保水流顺畅。涵洞的交角指路线前进方向顺时针转与涵轴线方向的夹角。7.11.2孔径确定小桥涵的孔径一般是通过调查访问,根据河沟断面形态采用流量一孔径计算法进行设计和校核。7.11.3涵洞形式的选择根据涵位处地质情况及过水量,可分别
44、采用圆管涵、盖板涵、箱涵及石拱涵等四种结构类型。涵洞跨径按净跨径标准。对于灌溉涵,建议一般采用圆管涵,孔径为0.5米、0.75米和1.0米。对于排洪涵,一般涵长在15米以上跨径在1.25米以上;30米以上跨径在1.5米以上。为了便于养护需要,有条件的涵洞净高按不小于L5米设计。为了便于施工和减轻桥头跳车,应尽量采用暗涵形式。7.11.4涵洞地基承载力要求涵洞设计应根据实际填土高度计算,并提出地基承载力要求,当地质资料反映的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采用换填或整体式基础等措施。涵洞基础应尽量落到实处,必要时,可设置多层基础或阶梯涵调节坡地高差。如切实落不到实处时,可采用干砌片石回填;高填方涵洞基
45、础可以考虑多层基础和支撑梁方法,减少地基承载力要求。挖基施工宜安排在枯水或少雨季节进行,开挖后应连续快速施工。开挖及基础施工过程应做好排水措施,保证基坑干作业。基坑开挖至基底设计标高30cm以上时即进行承载力检测,不得进行超挖回填,不得使基坑泡水使土层承载力降低。地基承载力检验应根据地基土质,选用合适、有效的检验方法,必要时可进行土质试验。7.11.5钢筋混凝土圆管涵钢筋硅圆管涵的涵身采用C30碎。构造配筋参考部颁JT/GQB015-98公路桥涵标准图-钢筋混凝土圆管涵中有关规定设计,主筋应按新桥规要求设计计算。管涵预制长度为每2米一节。管涵基础采用部颁JT/GQB01-84公路桥涵标准图-钢
46、筋混凝土圆管涵中180度管基形式,基础宽度A取两倍管涵直径。圆管涵设计中应注意涵管接头处的防漏水措施设计,鼓励采用全包封管涵施工设计方案。7.11.6钢筋混凝土盖板涵钢筋混凝土盖板分装配式和就地浇筑两种。对于分散的涵洞工程或在旧路上改建的个别涵洞工程,多采用就地浇筑形式。涵洞材料应符合涵洞设计细则第3.2条材料基本要求。高填土盖板涵可设置整体式C25钢筋混凝土(滨海环境强度等级C30)基础,以降低基底应力。RC盖板通道涵及过水涵洞的墙身均采用现浇C20片石砂(滨海环境强度等级C25)涵台帽采用C25钢筋混凝土(滨海环境强度等级C30)。石料标号均为MU60以上。海水区涵洞砂应采用强度不小于C35的海水耐久性碎。7.11.7洞口形式的选择以往常用的洞口形式有:八字墙、锥形护坡、一字墙护坡、上游急流坡(或跌水井)、上游边沟跌水井,下游急流坡、下游接挡土墙附跌水、倒虹吸等结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