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会区公办名校辐射延伸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717463 上传时间:2023-10-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8.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都会区公办名校辐射延伸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都会区公办名校辐射延伸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都会区公办名校辐射延伸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都会区公办名校辐射延伸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都会区公办名校辐射延伸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都会区公办名校辐射延伸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都会区公办名校辐射延伸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实施方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都会区公办名校辐射延伸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实施方案一、总体目标推进广州市都会区优质公办教育资源向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辐射,通过开办新校区、合作办学、共建学校和结对帮扶等方式,促进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提升、结构优化,提高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形成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教育发展格局,实现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到2016年,引进都会区优质公办学校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开办新校区或开展合作办学;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均设有一所以上的特殊教育机构和外国语学校;在“百校扶百校”和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基础上,实现结对帮扶的制度化和常态化,使优

2、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二、工作任务(一)合作办学。1 .各相关单位工作任务。(I)市教育局工作任务。市教育局负责规划、协调和督办工作:负责统筹制定都会区名校辐射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规划方案,协调相关部门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指导都会区公办名校与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合作办学的日常工作,协助解决办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督办都会区公办名校前往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合作办学的各项相关工作。(2)都会区所在区教育局和公办名校工作任务。都会区所在区教育局要制定本区公办名校前往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合作办学的专项规划,落实合作办学中的各项具体工作。都会区公办名校要按照市、区的规划,积极做好

3、相关办学和帮扶工作。(3)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所在区、县级市党委、政府工作任务。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所在区、县级市党委、政府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负责为都会区名校开办新校区或合作办学提供人员、经费、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主动介绍本区的基础教育需求,主动沟通洽谈,制定吸引优质名校到本区建校办学的政策措施,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4)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所在区、县级市教育局工作任务。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所在区、县级市教育局负责规划、协调、沟通工作:把引进都会区公办名校辐射办学作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局的专项工作加以统筹安排;明确引入都会区公办名校的具体目标,做好合作办学的相关规划工作

4、;充分考虑合作办学过程中所辖学校的困难及需求,并给予必要的协助和支持;在合作办学过程中与广州市教育局、都会区所在区教育局和学校及时沟通,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5)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接受合作办学学校工作任务。积极主动与合作办学的都会区公办名校沟通协调,配合都会区公办名校落实合作办学的具体事项,为合作办学提供支持;向区教育局及时反馈合作办学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以便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2 .合作办学任务具体安排。根据都会区公办名校优质资源输出的能力和意愿,根据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对引进都会区公办名校辐射办学的需求,做出都会区公办名校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开办新校区或合作办学的具体安

5、排(见表21)。表21:公办名校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开办新校回合作办学一览表引入名校举办学校名称辐射带动区域完成时间(年)备注学校名称所属部、省、市或区学校华南师范大学省属学校华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幼儿园南沙滨海新城2015区属新建广州外国语学校市属学校广州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幼儿园2015区属新建华南师范大学省属学校华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15省区共建广州外国语学校市属学校广州外国语学校2014市属扩建星海音乐学院附中省属学校星海音乐学院附中2015异地重建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市属学校广大附中大学城校区2011市属完中广州大学附属小学2013区属小学广州市铁一中学市属学校广州市铁一中

6、学亚运城校区2012市属完中北京师范大学部属学校北师大附属学校(中、小、幼)东部山水新城增城副中心2014区属新建广州市第二中学市属学校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中部2005市属高中广州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筹)市属学校广州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幼儿园(教育城)2015市属新建广州市协和小学市属学校广州市协和小学教育城校区2015市属新建广州市协和中学市属学校广州市协和中学教育城校区2016市属新建广州市执信中学市属学校广州市执信中学天河校区2015市属新建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市属学校计划合作共建2所幼儿园(从化二幼、三幼)从化副中心2014区属新建东风东路小学区属学校计划合作共建从化希贤小学2013

7、区区共建广州市执信中学市属学校广州市执信中学从化实验学校2013市区共建市残联所属学校市属学校广州市农村特殊教育学校2014市属新建广东华侨中学市属学校广东华侨中学金沙洲校区花都副中心2014市属新建广东广雅中学市属学校广东广雅中学花都实验学校2016市区共建广州第二外国语学校(品牌支持)市属品牌广州第二外国语学校2013区属完中广州市康复实验学校市属学校广州市康复实验学校新校区2015市属新建广州市聋人学校市属学校广州市发人学校新校区2015市属新建广州市盲人学校市属学校广州市盲人学校新校区2016市属新建(二)结对帮扶。1.各相关单位工作任务。(1)市教育局工作任务。市教育局负责规划、协调

8、和督办工作:统筹制定都会区名校帮扶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的规划方案,完善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协调指导都会区公办名校与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结对帮扶的日常工作,协助解决结对帮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督办都会区公办名校与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结对帮扶的各项相关工作。(2)都会区所在区教育局和公办名校工作任务。都会区教育局负责协调和督办工作:负责协调都会区公办名校与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结对帮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督办都会区公办名校前往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结对帮扶的各项相关工作。都会区公办名校要制定前往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结对帮扶的具体计划,落实结对帮扶中的各项具体工作。(3)两

9、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所在区党委、政府工作任务。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所在区党委、政府的专门工作小组,负责为都会区名校与本区学校结对帮扶提供人员、经费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结合本区基础教育需求,主动沟通洽谈,制定吸引优质名校到本区帮扶的优惠措施。(4)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所在区教育局工作任务。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局负责指导、协调、沟通工作:明确与都会区公办名校结对帮扶的具体目标;充分考虑结对帮扶过程中所辖学校的困难及需求,并给予必要的协助和支持。(5)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接受帮扶学校工作任务。与结对的都会区公办名校保持沟通,积极配合都会区公办名校落实结对帮扶的具体事项,为结对帮扶提供支持;

10、向区教育局及时反馈结对帮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以便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2.结对帮扶安排。在“百校扶百校”行动计划、“百园牵手”等前期帮扶工作基础上,继续加大帮扶力度,有针对性地推进都会区名校(园)与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园)的结对帮扶工作。根据都会区结对帮扶输出意愿和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希望接受帮扶的需求,求13-2016年帮结对扶计划如表2-表表22:结对帮扶供需计划表区域学校层次与类型被帮扶学校帮扶学校南沙区幼儿园南沙区第一幼儿园广州市第一幼儿园小学南沙区实验小学越秀区清水濠小学中学南沙区万顷沙中学南沙一中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市真光中学特殊教育机构南沙区特殊教育学校番禺区培智学

11、校萝岗区幼儿园萝岗区龙光幼儿园广州市第二幼儿园小学萝岗区九龙一小黄埔区荔园小学中学萝岗区华峰中学萝岗区科学城中学(高中)黄埔区泰景中学广州市第二中学特殊教育机构萝岗区知明学校荔湾区致爱学校增城市幼儿园增城市小楼镇中心幼儿园增城市小楼镇腊布幼儿园越秀区烟墩路幼儿园越秀区云台里幼儿园小学增城市荔城街新桥小学增城市正果中心小学越秀区云山小学海珠区同福中路第一小学中学增城市中新镇中新中学(高中)增城市小楼中学广州市铁一中广州市第三中学特殊教育机构增城市致明学校海珠区启能学校花都区幼儿园花都区风神幼儿园越秀区教工幼儿园小学花都区红棉小学花都区雅瑶小学东山培正小学越秀区大沙头小学中学花都区赤泥镇赤泥中学花

12、都区圆玄中学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广州市第16中学特殊教育机构花都区智能学校越秀区启智学校从化市幼儿园从化市幼儿园广雅幼儿园小学从化市良口善施学校从化市流溪小学荔湾区西关培正小学荔湾区乐贤坊小学中学从化市鳌头中学从化市第三中学白云广雅实验学校广州市铁一中学特殊教育机构从化市启智学校荔湾区康迪学校白云区小学白云区蟠龙小学天河区棠下小学白云区沙亭岗小学天河区龙洞小学中学白云区龙归中学天河区第113中学白云区新和中学广州天河区骏景中学广州市彭加木纪念中学广州市47中学广州市第66中学广州市天河中学三、具体措施(一)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所在区政府积极推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所在区政府工作小组,认真

13、谋划本区基础教育规模、布局及目标步骤,主动介绍本区的基础教育需求,制定吸引优质名校(园)到本区建校办学的政策措施,全力推动本区基础教育优化提升、扩容提质。(二)有效提供合作办学和结对帮扶资源。结合新城区城市发展规划,提前筹备、合理布局、预留和保障新建学校(园)用地。加大投入,确保辐射带动工作有足够的经费保障。市、区两级财政要保障教育资金投入,确保都会区学校(园)在举办新校区、合作办学和结对帮扶顺利进行。在教育人才引进、为教师排忧解难上适当倾斜财力,提供经费保障。增加教师编制,确保辐射带动工作有相应的人力保障。按管理、教学和学科配置等比例关系,增加公办名校的领导和教师编制名额,以消除名校因辐射带

14、动工作造成的本校师资紧张。加强教师队伍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在教师福利补贴、教师户籍管理和教师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倾斜。(三)创新合作办学和结对帮扶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合作办学管理体制和合作办学机制。通过引入名校资源,在干部交流、教师培训、骨干和青年教师培养、教育教学管理、教研科研工作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使新建校区与本部“教育资源共享、教学管理同步、整体综合联动”一体化运作,促进名校资源与本土教育的有效融合。完善激励机制,使名校(园)在辐射、帮扶工作中既有贡献,又有收益,调动都会区公办名校(园)的内在积极性。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帮扶机制。通过义务教育“百校扶百校”,学前教育“百园牵手”、帮扶北部山

15、区镇等对口帮扶优化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薄弱学校(园)教育发展水平。关于引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投资办学的实施方案一、总体目标引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金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投资办学,探索区域优质民办教育资源提升的市场化和行政化相结合的新路径,优化我市民办教育资源配置,营造广州民办教育特色与品牌发展、与公办教育错位发展和协调发展的良好环境,扩大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优质民办教育资源,满足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群众的教育需求和区域教育配套要求。经深入研讨与初步规划,到2016年,拟引进建成与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发展相匹配的优质民办学校22所左右。其中,高中2.3所

16、,初中6-8所,小学69所,幼儿园8-12所。二、工作任务(一)南沙区政府要做好引进黄冈中学广州学校、广东优联教育服务有限公司等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金投资办学的工作。到2016年,在南沙滨海新城新建3.5所优质民办学校。其中,完全中学1所,小学1-2所,幼儿园1-2所。(二)萝岗区政府要做好引进北京师范大学、香港高思幼儿园、岭南教育集团等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金投资办学的工作。到2016年,在东部山水新城新建7-10所优质民办学校。其中,初中1所,小学1所,幼儿园5-8所。(三)增城市政府要做好引进碧桂园豪园学校、广州市育才实验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金投资办学的工作。到2016年,在增城副中

17、心新建2-4所优质民办学校。其中初中1-2所,小学1-2所。(四)花都区政府要做好引进耀华国际教育机构、博雅教育集团、上才教育集团等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金投资办学的工作。到2016年,在花都副中心新建6.9所优质民办学校。其中,高中1-2所,初中2-3所,小学2-3所,幼儿园1所。(五)从化市政府要做好引进瑞士艾格隆学校、华师附小等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金投资办学的工作。到2016年,在从化副中心新建2所优质民办学校。其中,初中1所,小学1所。(六)白云区政府要做好引进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雅实验学校和广州市第一幼儿园等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金投资办学的工作。到2016年,在东部山水新城、花都副中心

18、新建2所优质民办学校。其中,初中1所,幼儿园1所。表1: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建成优质民办学校汇总表区域学校类型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南沙区幼儿园1-2(计划)小学1-2(计划)初中1(完中)高中1(完中)萝岗区幼儿园12-32-4(计划)小学1(计划)初中1(计划)增城市小学11(计划)初中1-2花都区幼儿园1小学21(计划)初中21(计划)高中11(计划)从化市小学1(计划)初中1(计划)白云区幼儿园1(计划)初中1(计划)三、具体措施南沙区政府、萝岗区政府、增城市政府、花都区政府、从化市政府、白云区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面向市内外(国际)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会优质

19、教育资源的品牌效应、辐射功能和资源优势,坚持公民办学校布局规划统筹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市场需求匹配的原则,引入优质、高端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金,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开办优质民办学校。(一)制定引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投资办学的规划。南沙区政府、萝岗区政府、增城市政府、花都区政府、从化市政府、白云区政府在分析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构成的基础上,要对教育需求做出明确的预测,科学制定引进基础教育领域的国外名校、中外合作学校、市内外名校等优质民办教育资源和实力雄厚、口碑良好的实业集团(社会资金)投资办学的发展规划。依照教育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教育行政主管

20、部门牵头编制教育资源(教学设施)布点专项规划,并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其中,计划引进的民办学校办学用地纳入教育资源(教学设施)布点专项规划统筹考虑。(二)搭建引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投资办学的平台。南沙区政府、萝岗区政府、增城市政府、花都区政府、从化市政府、白云区政府要借助政府官方网站,建构“引进”、“辐射”虚拟平台,发布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导入需求,建立拟引入的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库。每年发布1次引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公告和意向书,每年召开1次发布会、洽谈会。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为区(县级市)提供国内外优质民办教育资源信息,要为区(县级市)筛选优质民办教育资源向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辐射的可行性提

21、供指导和服务。(三)制定和落实引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投资办学的政策。南沙区政府、萝岗区政府、增城市政府、花都区政府、从化市政府、白云区政府对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新开办的优质民办学校,应当在财政资助、土地划拨、师资待遇等方面给予切实的优惠。加大对新开办的优质民办学校公共财政扶持力度,落实新开办的优质民办学校的税收优惠政策,帮助解决新开办的优质民办学校的用地问题,加强新开办的优质民办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支持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其他扶持和优惠政策。(四)做好引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投资办学的管理和服务。1 .加强领导。南沙区政府、萝岗区政府、增城市政府、花都区政府、从化市政府、白

22、云区政府是引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投资办学的责任主体,要切实负起责任,完善引进工作方案,落实工作经费,认真抓好引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投资办学的工作,做到政策有力度,工作有决心,组织有保障,因势利导,攻坚克难,确保按时完成引进任务。市、区(县级市)政府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引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投资办学的工作,定期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2 .加强服务。南沙区政府、萝岗区政府、增城市政府、花都区政府、从化市政府、白云区政府要改进审批方式,优化审批流程,规范民办学校审批工作;依法清理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不利于民办教育发展

23、的规章、政策和做法,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为民办学校提供政策依据、信息咨询、风险预警等相关服务工作。3 .加强宣传。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引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投资办学的宣传,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我市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提高我市民办教育优质资源比重,做大做强我市基础教育。依托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师资队伍水平实施方案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广州市“12338”决策部署和新型城市化发展力+15”政策文件,进一步培养优化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师资队伍,满足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以

24、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与广州市卓越中小学校长培养工程等为主要抓手,加大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中师资队伍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目标通过开展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系统“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与广州市卓越中小学校长培养工程等措施,显著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业务水平,实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区域内师资配置基本均衡,名教师名校长群落基本形成,较好地满足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二、工作任务(一)实施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培育教育专家、名校长、名教师群落。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系统“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以打造我市教育领导人才队伍

25、为目标,通过集中培训、课题研究、境外研修、岗位实践及品牌传播等多元、开放方式实施人才梯队培养培训计划,加大高层次教育领军队伍培养力度,为优秀教育人才成长搭建平台,培养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管理水平、国际视野和开拓创新能力、较大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示范带动作用并处于领军地位、师德高尚的教育专家、名校长和名教师。名教师、名校长、教育专家均以2-3年为一个培养周期,最长不超过3年。到2015年,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选拔教育专家对象20名、名校长培养对象120名、名教师培养对象840名参加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到2016年,力争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新增教育

26、专家4名、名校长40名、名教师80名。(二)实施卓越中小学校长培养工程,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培育卓越中小学校长群落。实施广州市卓越中小学校长培养工程,通过理论培训、实践考察、挂职锻炼、考核评价、使用安排等措施,系统培养一批我市卓越中小学校长,显著提升中小学校长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着力培育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家成长意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州市卓越中小学校长(园长)群落。从2013年开始,我市卓越中小学校长培训班每年将组织4个(正、副职)校长培训班,计划每年培训校长144名,五年培训720名。培养周期为2年半,其中理论培训4个月、实践考察1个月、挂职锻炼2年。其中两个新城区、三个副

27、中心每年参加培训的卓越校长培训班学员60名,五年共培训300名。(三)实施师资的成长性流动和发展性流动,促进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师资素质的显著提升与均衡发展。实施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实施意见,通过师资的成长性流动和发展性流动,全面优化区域内的师资资源配置,积极促进每一位教师校长的专业发展,不断提升每一所学校的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县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促进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师资素质的显著提升与均衡发展。建立名教师名校长流动激励机制,引导名教师名校长从城区学校、优质学校向农村学校、普通学校流动。在选拔名校长、名教师、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以及省市“百

28、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等人选时,要求选拔对象应有2个或以上学校的工作经历。结合年度考核工作,对参与刚性流动的人员实行考核,安排一定的“优秀”指标,作为对表现优秀者的奖励。对教育专家、名校长和骨干教师等人员从农村和乡镇学校流向城区学校的情况要严格控制,按照“先进后出的原则实行总量控制,如有违反总量控制原则向城区学校流动的,须由流入学校的所在区(县级市)教育局事前报市教育局备案。市教育局将建立情况通报制度,把此类教师流动情况向全市进行通报,对通报之后仍不整改的,启动问责机制进行问责。(四)引入国内优质教师教育资源,促进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师专业化发展。积极引进国内优质教师教育资源,与两个新

29、城区、三个副中心开展教育合作,努力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引入北京师范大学与从化市政府合作共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验区,发挥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团队优势,科学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区域校长、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方案并协助实施。通过科学评估为区域不同学段(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一所)学校量身打造特色发展计划,并组织教育专家、名校长、名教师及特级教师入校“陪伴研修”,在区域范围内努力提炼学校特色并科学打造特色学校链条。引入北京师范大学在萝岗区建立北京师范大学南方教育资源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与萝岗区政府开展教育质量监测、攀登英语教学、儿童阅读教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教师管理与培训等领域的合作及中小学教师队

30、伍管理和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合作,帮助萝岗区提升教师管理水平及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番禺区分别与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州大学及湛江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开展教育合作,充分利用高校资源组织相关培训,开展学科及骨干教师培训,提升区内师资队伍专业发展水平。(五)继续实施对口帮扶北部山区镇教师培训计划,加大对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中北部山区镇教师培训的帮扶力度。鼓励都会区的名师、优秀教师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支教,并落实其待遇。支教结束回到原校后,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认真组织实施广州市教育局对口帮扶北部山区镇师资培训十年规划方案,进一步加大对北

31、部山区镇师资培训的帮扶力度,建立帮扶长效机制,促进北部山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升。鼓励山区镇教师积极参加学历、学位进修,对通过毕业考核的教师给予学费全额报销。加大紧缺学科师资培训的力度,注重对转岗培训教师的后续提升培训,努力培养学科骨干。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通过名师以师徒结对的方式,示范带动一批骨干成长。继续以减免远程培训学费的方式,使市级优质教师教育资源传播至每个偏远山区。充分利用名优教师工作站,让广大山区教师领略名优教师教育教学风采,并参与教育教学研讨活动。选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等教育领先人才参加市级和市级以上培养培训,促进我市北部山区镇师资队伍的高位发展。至2020年,北部山区镇中小学、

32、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发展水平达到区域中等及以上层次。(六)开展公民办学校师资结对帮扶计划,加大对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帮扶力度。组织开展50所优质公办学校结对帮扶50所民办学校活动,结对帮扶的民办学校数量向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倾斜。结对帮扶的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每学年分别互派1名学校领导班子成员、1名中层干部进行挂职(含跟岗学习)学习,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公办学校校长担任民办学校名誉校长或顾问。同时,双方学校定期或不定期以共同召开行政班子会等形式,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管理的学校结对管理模式。帮助民办学校制定、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培训计划和工作措施,通过共同开

33、展校本培训,进行教师实施新课程标准和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的能力培训,对民办学校教师每年全员培训一次以o公办学校要力争3年内帮助结对帮扶的每所民办学校培养2名以上镇级(或片区)学科骨干教师。三、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市教育局分别制定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系统“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广州市卓越中小学校长培养工程、师资的成长性流动和发展性流动、引入国内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对口帮扶北部山区镇教师培训计划、公民办学校师资结对帮扶计划等的具体工作方案,由师资工作处等处室会同有关直属机构,分别组织实施。市教育局直属各有关机构要认真按照局的工作部署,按照分工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相关区

34、、县级市教育局要根据市教育局的工作部署,根据本地区的具体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的相应工作计划,并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确保每一项工作能够落到实处。(二)经费保障。市、区(县级市)安排经费,为相关工作的组织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三)机制保障。市教育局将会同市有关职能部门,就教师交流等涉及教师管理机制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建立完善相应机制与制度,为教师的流动和均衡发展提供机制与制度保障。依托教育信息化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现代化水平实施方案一、总体目标针对我市城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未来需求,进一步加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环境建设,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依托广州“数字教育

35、城”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机制,加大对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优质教育资源推送的力度,全面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师的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能力建设,形成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机制,以师资均衡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大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二、工作任务(一)加大对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支持力度。依托广州“数字教育城”公共服务云平台,进一步探索网络环境下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途径,努力实现一平台、多功能、全方位、高效能的教育

36、公共服务。加大广州“数字教育城”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推广应用的支持力度,开展全员培训,依托“数字教育城”,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公共服务能力,构建城乡教师协同发展模式、城乡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各类教育协同发展模式、跨区域间协同发展模式、多元合作协同发展模式等五类协同创新模式,提高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的均衡化、开放化水平。(二)加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技术装备和网络环境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按照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具体指标,深入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

37、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建设与推广应用。加快市教育科研网的网络升级改造,优化和提高网络性能,实现全市所有学校(包括民办学校)宽带网络进校园,把全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快速配送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认真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网络接入达标工程及农村中小学“班班通平台达标工程,进一步完善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均衡化的数字教育公共服务支撑环境,优化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并根据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形成优化和升级学校教育信息化装备的良好运行机制。落实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信息化装备的运维和使用制度,保障配置装备的保养和维护,提高现有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

38、效益。(三)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完善共建共享机制。根据我市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引入国家资源、共享省的资源、共建合作资源、采购通用资源、开发本地特色资源”等多种途径,在我市IoOTB市级教育信息资源总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丰富和完善符合广州教育特色、支持教学改革、服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教学知识库群。加强推广信息技术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融入性应用,完善市、区(县级市)、校三级联动机制,努力缩小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与都会区间的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围绕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深化应用、创新应用三个重点,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开展面向

39、学生、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研究以及教学改革实验,积极倡导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实践和教育研究。健全网络教育协作联盟,以“百校扶百校”行动计划和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为依托,大力推广“数字教育城”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应用;根据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的实际与需求,按需遴选有针对性的资源进行个性化配送;指导承担对口帮扶任务的区开展资源配送,促进都会区与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四)实施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结合“百校扶百校”和“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有效地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别、多形式对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

40、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提高其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意识和技能,改善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资源应用效益。建设和推广应用“网络互动教学教研系统”、“名优教师工作站”、“基础教育学业质量测评诊断系统”、“特殊教育IEP资源库开发及应用实验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促进全市师资水平均衡发展。力争在三至五年内,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和帮扶行动,经过帮扶方和受援方的共同努力,使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网络管理和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显著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部分应用领域

41、有所突破,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达到所在地区的中等水平。(五)推进“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工程。根据“智慧广州”建设的总体战略,启动了智慧教育体系建设,依托都会区首批6所“中小学智慧校园”样板校带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学校,把云计算、虚拟化、物联网、智能感知、协同、控制等新技术引入“智慧校园”建设中,构建智能化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教学管理系统、学生学习生活系统、后勤服务管理系统。到2016年,全市形成约100所智慧校园示范校,其中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合理选点并建设约10到20所示范校。建立支持学生探索学习的虚拟实验室、支持师生教与学的学科教学工具、支持师生互动的智能反馈系统等软件环境,让两个新城

42、区、三个副中心共享广州”数字教育城”的教学资源与公共服务,推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三、具体措施有效地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通过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别、多形式对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全员培训,具体措施是:(一)送教到镇。实施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全员培训。采用远程教育与实地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分层次、分类别地对教师开展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力争三年内实现市级培训全覆盖。继续推进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网络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确保三年内网络管理人员接受培训的学校覆盖率达100%,提高学校的网络管理和应用水平。2013年开

43、展的培训内容如表5-1.表51: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师网络管理与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内容课程名称培训形式培训对象人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班示范一模仿;探究一体验;任务一驱动;小组协助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中小学骨干教师约150人校园网管理技术(中级)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中小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人员约180人多媒体素材在教学中的处理和应用远程教育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中小学教师约2000人基于FIaSh交互式课件的开发设计约2000人超级画板教学应用深入学校面授辅导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中小学教师约50人(二)专题研究。定期(每学期至少一次)组织召开都会区与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网络教育

44、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深入研究探索城乡网络协作教育的新模式。分期分批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选点开展基于“云计算应用实验研究,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依托网络与信息技术,深入开展都会区与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师资水平均衡化发展模式研究。(三)技术帮扶。指导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各学校在现有的基础上优化和改善校园信息化环境,如网络环境、资源环境和应用环境。针对目前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各学校网络管理技术相对落后的现状,根据网络教学活动的需要,实施远程协作服务,并按需开展其它相关的技术服务。(四)资金帮扶。实施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农村中小学的“班班通”平台达标工程;同时让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共享都

45、会区优质教育资源,把都会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引入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中小学课堂,使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孩子与都会区孩子共享同等的教育机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四、保障机制(一)组织保障。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现代化水平工作必须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都会区和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要集合区域或学校的实际情况,共同确定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现代化水平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业务部门和学校要统一思想,充

46、分认识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现代化水平工作的重大意义,并把其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具体行动,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积极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贡献力量。各级教研部门、教育信息技术部门、教育装备部门要合理分工,将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现代化水平与“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百校扶百校”结合起来,明确各项责任,发挥各自优势,通力配合、高度整合;要加强统筹协调,及时沟通信息,定期通报各部门工作进展,加大衔接和协同攻关力度,共同研究和协商解决推进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现代化水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完成目标任务。(二)经费保障。市和相关区、县级市要想方设法,切实加大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支持力度,多渠道筹措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一方面,要加强项目的整合,充分利用正在实施的有关项目经费,积极争取和拓宽其他经费来源渠道;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区、县要设立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信息化建设专款,并以相应的计划、制度,保证经费落实到位。(三)制度保障。市、区(县级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现代化水平工作的年度报告制度和工作检查制度,建立健全资源评审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