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发展新趋势与职业院校改革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教融合发展新趋势与职业院校改革路径.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产教融合发展新趋势与职业院校改革路径我国的产教融合实践探索既有源于国家顶层设计、政策层面的有力推动,也有来源于基层的自发性实践,是一种“从上至下”与“从下至上”相结合的模式。当前,国家层面有关产教融合的政策密集出台,着力打破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跨界融合的现实困境,从而构建职业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产教融合发展步入新阶段并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一)基于国家顶层政策设计的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趋势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
2、教育法正式实施,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注重产教融合,实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定位在法律得以确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改革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为“一体、两翼、五重点”;2023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
3、称实施方案)围绕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提出了五个方面的19条政策措施。推进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边界不断拓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元主体协同性融合性更强,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从顶层设计的层面看,未来的改革发展将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和趋势。一是更加强调地方政府主体责任。产教融合不仅仅是企业和学校的问题,更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体责任。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这在近年出台的政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意见中提出的“一体”,就是指教育部和有关省份共同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新模式,鼓励地方围绕
4、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本地区产业发展需求,一省一策,形成符合地方实际的省情和教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就是要聚焦市域,由政府牵头,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整合优质资源要素,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学校办学,打造兼具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发展高质量的产教融合体,以区域为单位整体推进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格局;实施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要达到50个左右,职业教育发展主体责任下沉到了市域层面。地市一级的城市或城市群成为推进产教融合探索创新的最优场域。强化政府统筹、发挥政府主体责任,充分彰显了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政治优势、组
5、织优势和制度优势。二是更加强调系统设计整体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主体的多元性决定了其在推进过程中必然要跨界、跨部门,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打补丁式”“零敲碎打式”的改革,显然已经不适应改革新要求。国家发改委与教育部等八部门共同出台的实施意见,就是要通过多部门协同形成系统解决方案,并整体推进,以更有效地破解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等难点问题;同时,为使顶层设计的政策得到更好又地落地落实,国家也愈发强调配套政策的设计。如最近一段时间内,教育部配套意见及实施方案而密集发布了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指南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指南等具体政策。三是更加强调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产教融合”首先
6、是“产”,探索产教融合改革不能只在教育的语境下,更要在产业的语境下。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办学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培养主体和评价主体等多个方面;同时,企业不仅是产教融合的责任主体,也是受益主体。因此,在产教融合的政策设计中,其立足点逐渐从基于学校的立场对企业产业“提要求”,转向更加关注企业的利益诉求,从企业的视角出发制定金融、财税、土地、信用等政策,以充分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由国家改革发展委牵头印发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并提出支持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配套政策,让企业真正尝到甜头、得到实惠。四是更加注
7、重组织形式与载体的迭代升级。国家层面通过政策和专项计划设计引导着产教融合的组织形式不断迭代升级、载体不断迭代更新。从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到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从职业教育集团到产教融合型城市、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都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改革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二)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新路向国家层面的顶层制度设计和政策供给,为基层实践创新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基层的不断探索与创新性、特色性实践也将为制度与政策支持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实践基础与依据。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则需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聚焦问题,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一是以实体化
8、运作为抓手,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多层面共同探索并推进办学模式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走出改革深水区的重要突破口。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应积极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依托产业园区,重点选择与区域、行业的领先企业、标杆企业和产教融合型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等实体化运作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寻找政校行企等多元主体的利益结合点,通过构建现代化的治理结构,明确各方资源共建共享、利益合理分配、风险共同承担的治理规则,优化各方资源整合机制,增强不同性质主体的活力优势,实现价值增值。企业可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产业学院建设,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与院校开展深度
9、合作。二是以产业学院为载体,全面融入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立足区域服务区域,全面参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以服务区域产业园区优势主导产业(链)的专业群为纽带,与政府、行业、企业共同打造产业学院。依据产业规划和人才需求,紧贴市场和就业形势,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布局与当地产业结构紧密对接,并整体规划构建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联合体内的各类主体深度参与学校的专业规划、人才培养规格确定、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共商培养方案、共组教学团队、共建教学资源,共同实施学业考核评价,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依托联合体,与联合体内的政府、科研院校、企业等主体共建技术服务平台,打通
10、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从而使产业学院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有效平台,为市域产教联合体提供充分的人才与技术供给,实现产业链(群)、专业链(群)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是优化整合资源,全面融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储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养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服务业等重点行业,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依托已有行业型职教集团,优化整合已有资源,与龙头企业共同牵头,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
11、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依据产业链分工对人才类型、层次、结构的要求,实行校企联合招生,共同制定教学评价标准,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能力项目,共同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培养,面向行业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支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为行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四是升级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与载体,积极探索“科教融汇”新路径。“科教融汇”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统筹安排,更是科学技术推动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职业院校应找准“科”与“教”的契合点,既要聚焦培养具
12、有创新性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又要服务“卡脖子”难题攻坚,探索科教融汇新路径:对标产业发展前沿,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共建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实践中心,包括公共实践中心和校内实践中心,服务学生实习实训,服务企业员工培训、产品中试、工艺改进、技术研发等;搭建多功能一体化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突出学校办学和服务特色,将科技创新融入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社会服务,借助学校专业优势和科研资源,发挥科研技术平台的支撑作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育人功能,校企深度融合打造学校科研团队,鼓励师生更多地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工作,将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五是以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为载体,全面实践中国特色学徒制。紧密对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求,采用校地协同、工程师培养校企协作联盟等多种形式共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学院,校企联合招生,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共同研制现场工程师培养方案,开发建设高水平教学资源。基于工程现场真实生产任务,联合开展项目制课程、工程实践教学等校企培养;发挥办学优势和专业特长,按照企业需要协同开发培训资源,面向企业在职员工开展入职培训、专业技术培训和数字能力提升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