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县“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川县“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4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青川县“十四五隹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为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进全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广元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广元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健康青川2030”规划纲要青川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等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编制本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和总体要求第一节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加速振兴发展,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药并用,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卫生资源状况机构。2020年,全县
2、医疗卫生机构共计311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04个(村卫生室268个、乡镇卫生院36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和县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民营医院1个。床位。2020年,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共计764张,较2015年底721张,增加5.96%。每千人口实有床位数从2015年的3.37张增长至2020年的3.57张。人员。2020年,全县卫生技术人员Illl人,占医疗卫生机构在岗职工总数的69.31虬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54人、注册护士415人。全县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为2.91人、2.66人。技术。截至2
3、020年底,建成省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市级医学重点专科4个。信息化。积极探索建立人口信息多元采集机制,全县268个村(居)实现手持移动终端信息直报功能,覆盖面达100%,全员人口信息平台质量全面提升。建成县内区域远程诊疗“一平台、两中心”(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区域检验中心和区域影像中心),建成数字化医院7家,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评价级别三级机构2家。县级医疗机构二星数字化医院1家,基层医疗机构二星基层数字化医院3家,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费用、村卫生室门诊费用与医保平台中心实现直接结算。(二)卫生资源利用医疗服务。2020年全县门急诊85.41万人次,较2015年97.74万人次减少12.33万人次;住院
4、服务3.01万人次,较2015年2.1万人次增加L09万人次。病床使用率71.6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20年,全县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达到78.23%、74.80%,肺结核发病率从89.85/10万降低至62.73/10万,精神疾病防治进一步强化,累计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95%。妇幼保健服务。2020年,全县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9.79%,产前检查率达到99.86%,住院分娩率达到100%,妇女常见病筛查率82.91%。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4.21%o(三)居民健康水平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4岁。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发病率连续逐年下降,
5、艾滋病流行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地方病综合防治取得重大进展。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发展,提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求,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十四五”时期将是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期,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紧密合作期,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必将推进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卫生健康事业也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全县卫生健康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速形成新的行业优势。全面推进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以明确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6、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理顺双向转诊为重点,不断完善医共体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流动,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服务为中心转变。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统筹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与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健全公立医院现代化制度,完善运营管理和绩效评价体系。加强“三医联动”改革、完善医保管理支付机制、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快速提高医疗卫生和医养产业竞争力,推动全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二)挑战我县存在卫生资源总体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优质医疗资源缺乏等问题,特别是缺少重点专(学)科
7、、高水平高层次技术人才;公共卫生体系短板突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薄弱;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较低。乡(镇)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差距较大,县级医疗机构“特色专科”优势发展不强,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及规划设置不能满足县域内居民健康服务需求,“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医疗服务体系还不够优化。优质医疗资源缺乏,特别是省市级重点专(学)科占比较低,县级医院在县内品牌影响力不够,呈现“名医不足、名科不多“特征,乡镇中心卫生院还未形成辐射区位优势,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卫生健康需求与高水平医疗服务的供应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卫生健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我县
8、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8.8%,并逐年递增,由此导致老年疾病增多,医疗负担增加。人口老龄化也考验着我县老年医学和康复体系的能力和水平,我县老年病专科建设不强,医疗机构及社区康复病床配置不足,老年医护专业技术人员、照护人员严重短缺难以有效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公共卫生形势依然严峻。公共卫生体系短板突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与国家、省市标准差距较大;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人群健康主要威胁。新冠肺炎等新发传染病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妇女、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卫生健康服务供给
9、水平有待提高。自2019年以来,我们经历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威胁。尽管我们均已成功应对,但我县属于地质灾害多发频发区域,必须从体系建设入手,建立起疾病控制、医疗救治、突发事件应对的联动机制,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资源准备、组织准备和制度准备。随着我县人均期望寿命增加,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潜在医疗需求将有力释放。同时新发和传统传染病防控防治任务繁重,慢性疾病已成为我县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加上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等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全县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将明显增加,医疗卫生健康资源供需矛盾仍将长期存在。第二节总体要求一、指导
10、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的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落实“1345”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县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和全县医疗卫生改革发展大会决策部署,坚持“四个一、三个三”振兴发展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决把青川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放在青川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思考和谋划,推动我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着力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加注重早期预防和医防协同,更加注重优质扩容和深度下沉,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和均衡
11、布局,更加注重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便捷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为推动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县级区域医疗中心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系统整合。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的领导责任、投入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坚持系统整合,统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统筹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服务,强化全行业与属地管理,提升服务体系整体效能。坚持需求导向提质扩能。适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增加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
12、,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坚持均衡布局重心下沉。加快优质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区域、人群间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差距,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持续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坚持预防为主,平急结合。强化预防为主,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和投入力度,推动医疗机构落实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强化重大疾病早期防控,立足平时需求,充分考虑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应对需要,完善设施设备标准,提高应急处置和快速转化能
13、力。坚持改革创新强化支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专科联盟、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加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人事薪酬等政策协同,充分发挥人才、科技、信息等支撑作用,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构建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群众健康需求相匹配的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健全。县乡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更加完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显著提高,医防协同机制更加健全。以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全面建立,应急响应
14、和快速处置能力大幅提升。疫情处置和公共卫生救治体系更加完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持续强化。医疗服务体系更加优质高效。积极创建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建成县级临床重点专科3个,持续推动县级医疗机构创等升级,加快建设青溪镇、竹园镇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副中心),聚焦基层临床特色科室、技术水平、设施设备等能力建设,提高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加快县中医医院医疗资源扩容,推进区域医疗康复中心建设,建成以县中医医院为龙头、县级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重点、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覆盖县乡村的中医医疗网络体系,“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成为全社会广泛共识。全方位全
15、周期健康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不断扩大,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职业健康、心理和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康复医疗等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表1“十四五”青川县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主要指标类别序号要标主指2020年现状2025年目标震应急医疗救治体系1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诊室(门诊、哨点)比例(%)100100约束床位和人力配置2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3.676.4预期其中:县级公立医院3.323.97预期性县办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675.6预期性3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张)0.931.28
16、预期性4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913.07预期性5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2.663.8预期性6每千人口药师(士)数(人)一0.54预期性7医护比1:1.231:1.23预期性8每万人全科医生数44.1预期性9床人(卫生人员)比1:1.111:1.26预期性中医药服务体系IO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1.041.63预期性11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比例(%)50100约束性12设置中医馆的乡镇卫生院比例(%)94.4100约束性重点人群服务补短板13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4.5预期性14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10
17、0预期性健康水平15人均预期寿命(岁)77.478.5预期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16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4850预期性17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基础设施11预期性第二章优化布局和资源配置第一节优化布局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监督协管机构1个。主要提供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出生缺陷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主要任务是,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公共卫生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人员培训、
18、监督考核等工作。二、医院(一)县办医院。在县域内依据常住人口数和区域特征,保持现有县办医院状况,不再增设县办医院数量,县第一人民医院在现有基础上规范设置精神病病区。(二)非公立医院。优先支持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举办非营利性专科医疗机构。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在每个乡镇设置1所乡镇卫生院。原则上每个行政村配备1个村卫生室,鼓励服务半径小、交通便利地区相邻行政村合建卫生室。(二)诊所、门诊部、医务室等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备案制管理。根据相关规定,合理设置医务室、门诊部等。四、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探索乡镇卫生院分院转型,鼓励设置医养结合机构
19、、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服务机构。表2“十四五”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机构类型名称设置情况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青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设置监督执法机构青川县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己设置妇幼保健机构青川县妇幼保健院已设置医院综合医院青川县人民医院、青川县第一人民医院已设置中医医院青川县中医医院已设置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19家已设置村卫生室169家己设置第二节资源配置一、床位设置(一)床位总体设置床位总体到2025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的预期性指标为6.4张左右。每千人口床位数按公立中医类医院L28张、精神科0.8张、康复科0.34张、重症医学科0.1张床位配置。按照医疗卫
20、生设施均等化布局原则,根据人口数量结构、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以及现有床位使用情况等因素,对医疗机构床位数量分布并进行动态调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L5张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配置1.公立医疗机构。每千常住人口公立医院床位数3.97张以下(含妇幼保健院床位),禁止扩大公立医院规模,鼓励有条件地区对存量资源进行优化调整。中医类医院床位按照每千常住人口L28张配置。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不合理增长。鼓励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纵向医共体,将调减床位和门诊量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使用率。2 .社会办医疗机构。到2025年,按照每千常住
21、人口不低于L5张为社会办医预留规划空间。但在社会资本难以进入的边远贫困地区,政府要承担兜底责任,合理配合卫生资源,解决好群众看病就医问题。3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国家要求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指导数为L2张。按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承担的基本任务和功能合理确定床位规模,对闲置的床位在县域内逐步加以调整,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使用率。优化床位结构。各医疗机构根据实际需求,科学测算、合理配置治疗性床位,增量或转型床位应向传染、重症、肿瘤、精神、康复、护理、中医等紧缺领域倾斜。到2025年,每千人口重症床位数达到0.1张,每千人口康复病床达到0.34张,每千人口精神科床位数达到0.8张
22、,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L28张。提升使用效率。优化床位与卫生人力配置比例,到2025年,床人(卫生人员)比的预期性指标为1:1.26。鼓励医疗卫生机构成立住院服务中心,改进以科室为单位的资源管理方式,对床位和护士实行统筹调配。推动二级医院更加突出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逐步压缩一、二级手术比例。将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等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提高床单元使用效率,控制医院平均住院日。强化综合评价。按照国家建立的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综合评价体系,对各医疗机构床位数量、质量、结构、效率进行综合评价,推进各医疗机构优化配置床位资源。各医疗机构根据常住人口规模及密度、健康需求、床位与卫生人力配置结构
23、、床位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实际状况,科学制定床位发展目标。根据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等指标合理确定医疗卫生床位分布,原则上,病床使用率低于75%、平均住院日高于9天的公立综合医院,需合理控制床位数量,不再新增床位。二、人力配备公共卫生人员配置。到2025年,每万人口疾控人员数达到L75人,总人数不少于38人。每万人口配备1L5名卫生监督员、1名妇幼保健机构保健人员。加强心理和精神卫生人才配置,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不低于4名。医疗机构人员配置。到2025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07人(其中中医类别1.63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8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4.1
24、人,每千人口药师(士)数增长到0.54人。以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配置为重点,合理设置医、护、药、技、管等不同类别岗位。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配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到2025年,县、乡、村一体化管理覆盖率达100%。根据人口分布情况,优化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建设中心村卫生室,对人口较少的村可通过巡回医疗、邻(联)村延伸服务、上级医疗卫生机构驻村服务等方式,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创新乡村医疗卫生人才使用机制,加强县域医疗卫生人才一体化配备和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县管乡用和乡聘村用等方式,提高乡村医疗卫生岗位吸引力。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执业。人员专业素质。
25、到2025年,卫技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40%,中级以上职称比例达到25%,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医学专业毕业生均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卫技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均达到现规定要求。三、设备配置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与承受能力、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与等级要求、医学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坚持资源共享与阶梯配置,引导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合理配置适宜设备。大型医用设备实行分级分类规划配置,甲类大型医用设备按照国家规划进行配置,省级统筹规划全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数量和布局。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配置和更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
26、检验检测、救治、卫生应急和信息化设施设备。承担重大传染病救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要加强体外膜肺氧合设备(ECMO).移动断层扫描(CT)机、移动手术室、呼吸机、监护仪、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配置。完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仪等检验检测仪器配置,提高快速检测和诊治水平。以县域为单位,根据县域人口的300%估算人口基数,按照每3万人口1辆救护车的标准配备救护车。四、信息资源配置加快卫生健康行业数字化发展,持续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卫生健康行业中的融合应用。加强卫生健康信息标准在行业中的应用,推进县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全员人口信息库的大数据基础建设。进一
27、步完善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础资源等核心数据库规范化管理。推进县域内电子病历和基层医疗信息、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老年健康等数据信息、采集设备信息、可穿戴设备标准化信息等全部归集入健康档案数据库,加快推进医疗机构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资料等信息的共享互认。到2025年,全县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覆盖率达100%,信息化基础全面夯实。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达到四川省智慧医院建设标准。第三章加快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第一节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以医疗机构为依托,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重大疾病监测
28、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综合干预等能力。一、强化现代化疾控体系建设加强体系建设。原则上设置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明确职责定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要求,履行监测预警、检验检测、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健康状况监测与调查、综合干预与评价、信息管理与发布、健康教育与促进、技术管理与指导等职能。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负责协助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制定专科疾病防治规划、建立专科疾病防治协作网络、拟订防治标准规范、推广防治适宜技术和管理模式等。二、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强化能力建设。构建资源联动、统一质控、信息共享的公共卫
29、生实验室检测网络,支持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配备1个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实验室,保留现有二级医疗机构生物实验室,以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为主体,构建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实验室参比体系。加强队伍建设。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70%o合理增加职业健康等工作技术人员比例。提高信息化水平。完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信息系统升级。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化建设,推动建立智慧化多点触发疾病监测预警系统,推动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依托现有机构等建设公共卫生数据中心,开展全县人群健康
30、全生命周期监测与评估。三、创新医防协同机制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公立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等直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配备具备相应资质的人员,负责统筹协调本机构疾病报告、就诊者和家属健康教育等工作,协助开展疾病调查和标本采集等工作。乡镇卫生院落实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管理服务职责,接受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传染病防控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加强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深度协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探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制度,在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设立专(兼)职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辖区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主体开展相关技能培训、技术指导等,
31、探索推动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联体协同建设发展。第二节健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完善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为哨点,以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一、加强全域监测和智能预警优化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强化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协同,增强传染病报告信息时效性和敏感性。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强化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药店等哨点作用。依托公共卫生、动物疫病、食品安全等系统,健全网络直报、医疗机构报告、医务人员直接报告、群众个人报告、舆情监
32、测等多渠道信息综合监测体系,建立完善新发未知传染病多点触发预警机制,实现县乡村监测信息同步共享,构建全域监测、全程追踪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体系。二、提升应急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升级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加强紧急事务跨部门共享,实现风险研判、专业决策、应急处置一体化管理,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确定不同级别响应的启动标准和流程。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和定期演练机制。动态修订专项预案和保障预案,完善物资储备与保障等子预案,构建分层分类、高效
33、实用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针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配合在全市建设专业化、多场景的医疗卫生演训基地。建立全社会定期演练机制,加强针对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和实战演练。第三节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强化急救中心(站)、传染病救治机构以及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中心、站点)建设,增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患者转运和集中救治能力。一、优化急救体系健全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在县人民医院设置急救分中心。依托市120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负责指挥、调度本行政区域内急
34、救资源,开展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重症病人途中监护。完善急救站布局,4家县级医疗机构建成急诊科,19个乡镇卫生院建成抢救室,有条件的村卫生室建成急救站,加强急救分中心急救车辆等急救运载工具和设备配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至少1辆救护车。完善医疗机构急诊科设置。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设置急诊科,按医院床位的2%3%设置急诊科观察床,配齐相关设施设备,接收急诊病人和急救机构转运的伤病员,提供急诊医疗救治,并向相应科室或其他医院转送。突发事件发生时,接受所在地急救机构指挥调度,承担现场急救和转运任务。推动院前医疗急救与医院信息系统连接贯通,依托市120急救中心建立县内院前医疗急
35、救指挥调度信息化平台,实现急救呼叫统一受理、车辆人员统一调度。二、完善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传染病医院建设。县级:组建高水平救治专业技术队伍(含中医),作为全县疑难危重传染病诊治中心、技术指导中心和远程会诊中心,按照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呼吸、创伤、感染、急诊、重症、检验、麻醉等专科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所有儿童专科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并在相对独立的区域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和留观室。全县设置不少于20张的传染病病床数。定点医院建设。县人民医院作为青川县定点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乡镇卫生院建立标准化的发热诊室(哨点),设置可转换的应急物理隔离区和隔离病房(观察室),
36、配备必要的消毒产品、防护物资并做好储备,强化传染病防控知识、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具备监测、筛查、隔离观察、转诊和随访管理能力。三、加强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强化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分中心)建设。在县人民医院急救分中心,其他医疗机构建设紧急医学救援站点,持续提升青川县山地救援模式,提升现场医学救援处置和患者接收救治能力。建强事故灾害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的卫生应急队伍,融合医疗、防控、检测、管理等多专业,促进卫生应急队伍功能由单一向综合发展。建立1支基层综合应急分队和组建1支快速反应小分队。加强与应急管理部门和消防救援机构的联勤联训,提高灾害事故现场医学救援处置能力
37、,提升卫生应急救治能力。第四节健全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体系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完善中医药应急机制,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应急救援体系,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更好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建立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体系提升青川县中医疫病防治和重大疫情中医药救治能力。加快补齐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短板,县中医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发挥重大传染性疾病监测哨点功能,强化乡、村疫情中医药防控,推广行之有效的基层中医药疫情防治方案。二、健全中医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加强县中医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完善中医急诊临床诊疗方案。三、完善中医药应急机制全面加强中医药应急指挥能力建设,建立健
38、全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统一领导、调度机制和中医药第一时间介入、全程参与的应急响应机制。将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健全中西医结合救治和联合会诊制度。支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中医药专家队伍,健全县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中药应急物资周转储备和核销机制。完善中西医救治同等救助保障机制。建立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库。第四章强化优质均衡的医疗服务体系第一节筑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加快构建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为支撑,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其他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医疗卫生新格局,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一、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每个乡
39、镇办好1所达标卫生院,中心卫生院与一般卫生院的比例为1:34,依托中心卫生院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建设2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持续巩固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成效,已撤并乡镇建制的地区应强化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节点作用,根据乡镇卫生院服务范围和村级人口分布特点,持续优化调整卫生院(分院)、行政村卫生室的设置,原则上每个行政村办好1所达标村卫生室。鼓励服务半径小、交通便利地区相邻行政村合建卫生室。对于临近乡镇卫生院、人口较少等不适宜单设卫生室的行政村,可以通过乡镇卫生院定期巡诊、派驻以及邻(联)村延伸服务等乡村一体化方式,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建立完善乡村医生养老保障、老年乡村医生退出工作机制。二
40、、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以急诊急救、全科医疗、儿科及儿童保健、老年保健、康复、护理、中医药、口腔保健等服务为重点,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门诊、住院服务和传染病防控能力。加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建设,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落实。在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中心卫生院等布局和建设10个左右基层临床特色科室,到2025年,服务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机构逐步达到乡镇卫生院能力推荐标准,10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及以上标准。三、推进紧密型县域医联体建设探索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第一人民医院牵头,以其他若干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及乡镇卫生院为成员单位的
41、青川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行县乡一体化管理,逐步实现行政、人事、财务、业务、后勤服务、用药目录、信息系统等统筹管理。推进县中医医院与青溪镇中心卫生院中医医联体建设,推进县乡村卫生健康服务一体化,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第二节构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体系一、推进县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发挥县级医院“主力军”作用,支持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第一人民医院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差异化发展,形成各自特色和优势。支持各医院与国内知名医院、高等院校开展院地合作,带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二、充分发挥县级医院龙头作用加强专科建设,力争全县建设3个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县人民医院肿瘤科、县妇幼保
42、健院产儿科、县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加快建设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建成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全面提升县办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和创等升级,提高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和感染性疾病等防治能力,提高县域就诊率。力争到2025年,县级医疗机构等级创建上档升级。三、推进医疗共同体建设组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第一人民医院牵头的三大医疗共同体,全县基层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医共体建设。鼓励将民营医疗机构、诊所(含传统中医诊所)纳入医共体建设范畴。第三节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
43、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高端服务和康复医疗、老年护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和独立设置机构规范发展优先支持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办医向高端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参加远程医疗协作网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在应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鼓励商业保险机构结合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特点积极开发多样化、个性化健康保险产品。支持举办连锁化、集团化的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安宁疗护等独立设置机构。二、促进诊所发展诊所设置不受规划
44、布局限制,实行备案制管理,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鼓励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且经注册后在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满5年的医师按规定全职或兼职开办诊所,鼓励符合条件的全科医师或加注全科医师执业范围的专科医师全职或兼职开办全科诊所。鼓励将诊所纳入医联体建设,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诊所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三、促进公立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协调发展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与政府办医疗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合作,按照平等自愿原则组建专科联盟。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可以自愿加入公立医院牵头组建的县域医共体。第四节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一、强化防治结合优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
45、重大传染病防控等项目服务内涵,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衔接,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站)培养12名具备医、防、管等能力的复合型骨干人才,提升医防融合能力。鼓励妇幼保健机构整合预防保健和临床医疗服务,提高防治结合水平。完善医疗卫生机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二、完善平急结合完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急结合方案,完善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和人员调集等机制。健全应急状态下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机制,保障急危重症患者、需要维持定期治疗的患者以及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基本医疗卫生服
46、务。建立健全面向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的流行病学、传染病、医院感染等风险警觉意识教育和临床救治培训制度,提高设施、设备、人员“平急”转化能力。加强医疗机构相关救治设备和应急物资配置。三、推进分级诊疗健全分级诊疗工作机制,加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倾斜力度,畅通绿色转诊通道,完善双向转诊机制,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规范有序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健全科学管理制度和利益引导机制。积极推动紧密型医共体专科医生为基层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提供支持,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平台、全科医生为核心、全科专科有效联动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四、促进学科协作针对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
47、系统多器官疾病等,建立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制度,推动多学科联合诊疗。鼓励将麻醉、检验、影像、病理、药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多学科诊疗团队,探索心脏中心、神经中心、肿瘤中心等综合学科发展模式。持续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急诊急救领域新型服务模式建设,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鼓励医疗机构设置服务协调员,在患者诊疗过程中予以指导协助和跟踪管理推行“一站式”服务。专栏1医疗服务体系项目推进三大医联体建设。组建3个医疗共同体,组建县人民医院一一乐安、关庄、凉水片区医疗共同体;组建县中医医院一一青溪、沙州、木鱼片区医疗共同体;组建县第一人民医院一一竹园片区医疗共同体。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副中心)建设项目。全县建成2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青溪镇、竹园镇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县级综合医院能力提升工程: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启动三级乙等医院创建,县第一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启动二级甲等医院创建。表3“十四五”期司公立医疗机构等级创建规划表医疗机构名称现状规划等级建成时间等级启动创建时间县人民医院二级甲等2014年三级乙等2025年县中医医院二级甲等2013年三级乙等2025年县妇幼保健院二级乙等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