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块状”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块状”教学.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探索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块状”教学【摘要】常在其它学科中听到“块状”教学,但在信息技术领域,我从执教以来,未曾听说。不过,在日常教学以及教研活动中,慢慢领悟到,其实“块状”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一直实践着。我也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发现了在“块状”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尝试了一些方法。本文即以自己的以及其他教师课堂上具体的实例,发现的问题或自己遇到的问题为例,介绍我经过反复尝试总结出的方法。【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块状”教学探究活动一、对“块状”教学的认识今年四月份,在区里的同题异构教研活动中,宋莉萍老师执教了一堂街舞男孩scratch程序设计活动非常具有语文课的特点:1、她将这堂课赋以“功
2、夫熊猫”的主题,用有趣的故事情节将知识点穿起来。2、以这个故事情节为主线,以问题为连接,以逐步顺序讲练为基本操作方式进行“线性教学”。她有担任语文教师的经历,所以整个过程中,她的语言非常丰富且生动,一开始,我被这样的情境吸引,顿觉眼前一亮,似乎整个课堂都充满了人文情怀,这是我在信息课堂中不曾遇到的。然而,随着课堂进程的发展,我渐渐觉得有些乏味,因为这位老师将知识分解得太细,对学生似乎总是不放心,紧紧地牵着他们的手,直到将他们生生拽到老师预先设计好的“目的地二我朦胧地感觉到,在课堂中,适当给学生一些自由或许更利于他们能力的培养。电教中心贺曙明书记点评时的一句“块状设计”引起了我的共鸣,拨开了我心
3、中那团朦胧的薄雾。那次活动中,龙高燕老师同样执教街舞男孩,也令我印象深刻,通过对比,我们能够发现一些“块状”教学的优势(我暂且称之为“块状”教学,是知识的“块状”,更是探究活动的“块状”),后面,我将阐述。“块状”教学在信息技术领域甚少提及,但近年来,从很多公开教学活动中可以看到,虽未被提及,但一直都在实践,并且证明它是可行且有效的。在信息技术中,“块状”教学主要体现在:1、将一课内容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又彼此之间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并且分解后的教学内容往往是递进或是并列的,当最后一个板块结束,那么一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完成了。2、进入一个板块之前,教师往往会利用情境,以简洁的问题提示,明确
4、的探索要求,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更有目的性。3、每一个板块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交给学生的,教师会深入到学生的活动中进行个别指导。4、如果是作品类的教学,那么学生的作品很少千篇一律,基本是“大同小异”的,“同”的是方法;“异”的是想法。这样的教学活动,它的优点很明显一一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操作便利,并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探究能力,激活他们的思维。而且,新课程要求学生上机时间要占课堂时间的70%,“块状”教学可以有效减少教师的“填鸭”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长时间的上机实践机会。二、在尝试“块状”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常态课上,我常以“稳”为主,课
5、堂结构相对比较单一,灵活性不强,基本按照教材的步骤一步一步去做,这样比较容易把握课堂的进程。这样的课堂活动应该说是停留在“点”上,那么“块状”就是把可以串联起来的几个“点”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可以有较长的一段时间进行自主的、相对自由的探究活动。经过反复的尝试,我发现这样的探究活动很受学生欢迎。然而,想法是美好的,现实中,在教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1 .探究意义缺失信息技术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是作品类的,通过几个步骤的实施完成,这就提示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将这些步骤整理、分解成一些递进或并列关系的板块进行探究。有些板块中的知识是前面学过,甚至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而不必割裂成一些小环节
6、来教学,让课堂更低碳,更高效。比如,在刚刚说的街舞男孩一课,其中第一个关键的教学内容是造型的理解与导入,它是在导入角色之后才能进行的,而导入角色是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应该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再赘述,但导入角色既是造型的基础,也是容易和造型混淆的知识,又不得不提。通常,为了顺利推进教学,我会直接演示从导入角色到引出造型再到导入造型。我自己觉得这样处理有些草率,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不高,但又苦于没有好的引导方法。上述宋老师的做法则是:给出“功夫熊猫”的四个不同动作,让学生导入角色,学生会迟疑,到底导入哪一个呢?趁势引出造型的知识,然后演示一遍导入造型,再让学生练习。两种教学组织形式,均能有效调控课堂,
7、而且确保学生能正确操作,相比之下,宋老师的方法还要高出一筹。但回味一下,这样的活动难免有些干枯,似乎都是为了正确的操作步骤而进行的,并没有自主探究的意义。老师走一步,学生走一步,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很少。而龙老师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则是先以情境一一街舞男孩的动作,引出造型知识,然后稍作点拨,讲清注意点,采取“块状”教学,给学生以一段自由、自主的活动时间。参与这样的活动,孩子的积极性更高,对他们信息技术的学习会更有意义。2 .探究中断导致冷场有时候,在课堂上,学生正在很积极地自主探究,操作正起劲之时,我突然想到还有注意点没有强调好,大声说话加以补充。一般此时学生并不会安静下来,也不会在意我在说什
8、么,收效甚微。我也曾试过在补充强调时强行停止探究活动,却让学生产生了负面情绪,影响接下来的学习效率,而且被打断的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探究活动的冷场。如角色和背景一课中,在指导学生编写对话时,“利用等待命令,让两个角色轮流说话,不要抢话”是关键,在上课中,有时候没有讨论强调好这一环节,就会造成学生等待命令用不好,两个角色一起说话,或等待了一段时间都没有角色说话,程序效果不理想,“块状”探究活动的真正价值大打折扣。如果在巡视学生实践时,看到有的学生不是让角色一句一句说话,而是把整段话一次性说完了,那就没有明显的对话效果了,发现问题后,为了进行及时补救,我先在学生没有停止活动的情况下大声说话,补
9、充强调,然而只有几名学生注意到了我,其他学生都把我“自动屏蔽”掉了。见这样没有效果,我就让学生停止活动,再次强调对话注意点,但这样的行为一方面打破了“块状”探究活动的整体性,给学生的探究热情泼了冷水,另一方面扰乱了教学流程,损耗了教学时间。3 .探究时间的把握一般来说,每一课“块状”探究活动都有2或2个以上,而每一课内容量与难易程度不同,比如穿越迷宫一课,需要学生绘制迷宫背景、导入角色、编写角色移动和设置障碍的脚本,甚至还要加上计时器,这里需要3-4个活动组成。这些探究活动是递进性的,个别活动有一定的难度,还需小组活动。刚开始执教这一课的时候,不合理的探究活动内容和时间设计,让我常常不能在一堂
10、课的时间内有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针对这类“块状”探究活动,教师在让学生开始进行活动前,要充分考虑该块探究活动的时间,如果时间过短,多数学生上一个活动还未完成,草草收场,必然影响下一活动的进行,导致学生“跟不上”节奏。若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继续进行下去,那么学生掌握情况肯定不乐观;若教师一直在某一环节“等待”学生,那么时间关系,很可能这一节课不能“完整”收场。当然,有的“块状”探究活动的结构简单,小环节多为并列式的,则可以缩短探究时间。如平移和旋转一课,通过“移动”和“旋转”命令,配合“重复执行”等命令即可实现角色的移动和旋转效果,知识点只有两个,而且很简单。类似这些探究时间短,学生试一试就
11、会的活动,教师可以适当关注一下细节知识,设计一些拓展环节、综合应用环节或多一些和学生的互动,有效控制和把握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益。三、“块状”教学策略针对我自己课堂教学中“块状”探究活动设计和实践层面暴露出来的上述几种现象,在日常教学反复尝试反复实践中,我也领悟到一些方法来避免。以角色和背景、平移和旋转和穿越迷宫三个课例展开,分三个部分谈信息技术“块状”教学策略。1.“块状”探究活动之前需要教师将关键知识点讲解透彻比如在教学角色和背景第二课时,我设计了拓展活动一一编写对话,分以下几个小环节展开。第一步,让学生根据图片情境内容,两人一组,展开对话,思考对话时候,两个人分别什么时候说话?第二步,请
12、学生回答刚刚的问题,并且说一说,一个人在说的时候另一个人在做什么。如,A先说,A说的时候B在倾听、等待,等A说完了一句以后,B接着说,B说的时候A在倾听和等待,等B说完了一句以后A再说,如此循环。第三步,将学生带到SCratCh情境中,扮演里面的角色,说一说对话。第四步,引导学生找一找,表示“说话”和“等待”的控件分别是什么,在哪里。学生有了上述这些基础准备之后,为两个角色分别编写对话就可以顺利进行了。因此,组织学生开展“块状”探究活动之前,教师要帮助学生明晰知识要领,讲解方法和注意点十分重要。当然学生在活动时,也要依据不同课的类型,不同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的指导,才能确保“块状”探究活动有效进
13、行。2.“块状”探究活动进行中需要教师深入学生,适时指导学生自主进行较长一段时间的探究活动时,教师应该做什么?是若无其事的旁观,还是回到讲台,熟悉下面的教案内容?还是到学生身旁毫无目的地巡视几圈?上述几种情况,在我身上都有发生过,但我发现,即使活动前讲得再仔细,总会有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学生在活动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进行适当观察或指导。了解学生活动的第一手信息,是很有必要的。教师会发现一些生成性资源,非常有教学价值。比如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虽然知识点简单,但是有些细节知识(如角色的三种旋转方式和角色方向控制线等)很纠结,讲吧,太琐碎,学生也记不住,不讲吧,学生遇到的话,十有八九是要
14、出问题的。索性就先不讲,让学生尝试,教师巡视观察,总会有几个学生在这些细节知识上“摔跟头”,如有的学生在让角色平移时,角色却斜着移动。此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发现细节知识,这样他们印象比较深刻,比课堂上平铺直叙“灌输”效果要好多了。这样的教师行为,也为下一个展示评价环节打下基础,活动结束时,就可以有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就能更有效地生成教学的生长点,以生为本,巧妙地看似无痕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避免了学生共性小知识教学时的啰嗦乏味。如果学生出现的问题只是个别情况,深入学生也能发现问题,可以小声询问和适当引导,在课上查漏补缺,又不妨碍其他学生的活动,也体现了因材施教。建议教师在每
15、一位学生座位上停留时间不要过长,时间允许可以多观察一些学生,这样就能获得更多的信息。3“块状”探究活动需要教师把握时间,所有活动结束时要有有效交流针对有些课内容简单知识点少,而有些课内容又比较多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再加工。如平移和旋转一课,知识点只有两大块:移动命令、旋转命令,而且都很简单,学生活动时间过于充裕,甚至会造成有些学生无所事事。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解决的:首先,教师可以在两“块”活动后面增设1-2个活动,如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针对一个新的角色灵活应用移动和旋转命令,让它在舞台上自由移动;也可以增加一些和学生的互动,由于本课两大块知识是并列的,在第一块知识结束后,可以
16、用连续提问的方式(如“是什么命令让XXX移动的“、“又是什么命令让XXX一直移动的”),帮助学生提炼知识点,同样,在进入第二个知识块前,也可以连续提问,帮助学生巩固和迁移知识点。而在穿越迷宫一课中,由于内容比较多,若所有环节都放在一节课中,那么学生活动比较仓促,效果肯定不理想。所以,我在设计时,将绘制迷宫这一块内容放到角色和背景第一课时的拓展活动,绘制背景既可以作为绘制新角色的迁移知识,又可以为穿越迷宫提供素材,一举两得。这样,在穿越迷宫一课中就可以省略至少一个活动环节,学生在重点内容上的活动时间得到了保障。所有的活动都结束时,也就是一节课到了尾声,一定不要忘了和学生的交流。这个环节可以是多种
17、形式的,但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可以个人汇报、他人补充、教师补充,如果是作品展示交流,可以作者先自评,再学生之间评价,教师点评,交流过程中还可以适时提供给学生后续探究的内容。我认为,设计一堂信息课,要从整体入手,“无痕”地处理细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给学生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探究实践过程,把零散知识点有机组织在一起进行教学,从而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参考文献】1常咏梅.信息技术支持下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的自主学习活动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0):25-28.2王影.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教学中教师角色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3姜建维.浅谈“块状”探究实验活动的教学现象和策略UL小学教学研究,2012(6):62-64.4高立恩.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Z.河北冀州中学,2012.5吕家辉.块状教学的困惑与出路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1(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