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人和环境.ppt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726909 上传时间:2023-10-31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4.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章人和环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第1章人和环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第1章人和环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第1章人和环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第1章人和环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章人和环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人和环境.ppt(7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一节人类的环境,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第三节环境污染的防治,第一章人类和环境,要求,掌握:生物放大作用、环境污染、公害、公害病的定义;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熟悉:原生环境、次生环境、食物链、生态平衡、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的定义;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和自净的方式与途径;环境污染物常用毒性参数;历史上环境污染引起的几次重大的公害事件。了解: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环境污染的防治,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环境(environment):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

2、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社会环境(societal environment),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有利健康因素,不利健康因素,促进健康,地方病,空气,水,土壤,阳光,微小气候,风光,水、土壤:元素含量异常,次生环境: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环境,环境污染是主要问题,破坏生态平衡:次生环境质量恶化,保持生态平衡:次生环境优于原生环境,促进健康,引起疾病,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

3、素,卫生学研究的环境:,生活环境,职业环境,环境介质,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按性质,分 类,空气水体土壤食物生物,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社会心理因素(socio-psychological factor),化学因素(chemical factor),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微生物寄生虫支原体原虫生物毒素,环境中能引起健康危害的的生物病原因子。,老传染病与新传染病共存:霍乱、伤寒、鼠疫、炭疽HIV、疯牛病、非典、禽流感、人-猪链球菌感染、超级细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洪水、

4、地震、风景、火山爆发,生活性三废排放生产性三废排放交通运输,化学组成变化空气、水、土壤、食物,化学因素(Chemical factor),燃料废气:烟、COx、NOx、SOx 汽车 尾气、火车废气、废渣 金属与重金属:镉、铬、汞、铅、锌、砷、农药化肥:有机磷、有机氮 其他有机物:氰、酚、塑料、洗涤剂、环境雌激素、二噁英、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人类健康有损害的化学物,气象因素:温度、湿度、气流、气压、热辐射,电离辐射:X-ray、-ray 非电离辐射:红外线、紫外线、激光微波、超短波、短波、中波、长波噪声、振动,电磁辐射:雷达站、手机、微波炉、电磁灶、电视、电脑,物理因素(Physic

5、al factor),物理因素人类环境,社会心理因素(Social psychological factor),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卫生服务,心理,人类健康,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Ecosystem and ecological balance,生态系统(ecosystem):,生产者(绿色植物等),一级消费者(草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二级消费者(肉食动物),由生物群落(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组成的自然系统。四大要素之间通过生物链进行着广泛的能量、物质和信息传统。,非生物环境:空气、阳光、水、土壤、无机盐,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

6、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食物链与生物放大作用,水,水生浮游生物,鱼贝类,鸟禽类,畜类,空气,土壤,昆虫,植物,人,食物链,对人类重要性,正面:在生态系统中维持物质能量流动,保持生态平衡,负面: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生物放大,食物链(food chain):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吞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生物富集作用(bioenrichment):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一些有毒金属和

7、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生物放大作用,DDT 海水 水藻类 小鱼 食鱼鸟浓度(ppm)0.00005 0.04 2.07 75.5(为水中的151万倍),图:环境中可发生DDT生物富集的食物链,环境污染物发生生物放大作用的条件: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进入生物体后较难分解和排泄;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和逐渐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体造成致命性的损害;通过食物链进行。,第二

8、节 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日本四日市污染状况(1961年),中国某城市大气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its effect on health,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公害(public nuisance)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公害。特点:区域性,多为人为,连续污染,受害人数多,动植物同时受害。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公害病是严重环境污染造成的地区中毒性疾病。,概 念,

9、环境污染物(pollutants):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包括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后者为主。一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没有发生改变的污染物。二次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经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概 念,环境污染物的来源,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交通性污染,其他污染,生产性污染,工业“三废”、农药、化肥是环境污染的最主要来源。,生活性污染,生活性“三废”,生活性污染已成为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交通性污染,是目前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超大排气口!,其它污染,噪声、电磁辐射、放射性废弃物、自然灾害、突发意外事故以

10、及战争。,二、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自净,(一)环境污染物的迁移:指污染物空间位置和范围变化,浓度变化(如下图),大 气,生产废气,生产生活废水,江 河 湖 海水,水栖生物,雨水,土 壤,人,生产废渣生活垃圾,肥 料,农 药,农作物,畜产物,图: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迁移,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环境污染物的浓度或总量降低,该过程称为环境的自净。物理净化:扩散、稀释、溶解、沉降,挥发等 化学净化:氧化、还原、水解、中和、光解等 生物净化:吸收、分解、转化等 环境的自净是有限的,超过自净能力或环境条件改变就会停止自净,造成环境质量恶化。,(二)环境污染

11、物的自净,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与排泄,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物质蓄积: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功能蓄积: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的现象。,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蓄积,毒性(toxicity):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毒物(toxicant):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较少剂量进入机 体后就能引起机体病理性损害的化学物质。环境毒物:环境中存在的毒物。生产性毒物:存在于生产环境中的毒物。,环

12、境污染物毒性、毒物,(一)致死剂量:1.绝对致死剂量(LD100):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2.最小致死剂量(LD01):引起受试对象个别死亡所需的剂量。3.最大耐受剂量(LD0):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高于此剂量即可出现死亡。4.半数致死剂量(LD50):引起50%受试对象死亡所需的剂量,是评价毒物急性毒性最重要的参数。,常用毒性指标:,(二)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量(LOAEL),(三)未观察到有害作用量(NOAEL),在设定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未观察到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在设定的暴

13、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观察到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变化的最低剂量。,(四)阈值,(五)安全限值,对存在有害效应阈值的化学物,安全限值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对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及各种环境介质(空气、水、食物、土壤)中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所规定的浓度和暴露时间的限制量。,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产生某种效应的最低剂量或暴露浓度,即低于该剂量或暴露浓度就观察不到或预计不会发生某种效应。,NOAEL,毒性参数,阈值,LOAEL,LD0(LC0),MLD(MLC),LD50(LC50),LD100(LC100),低

14、,剂量(或浓度),高,图1-7 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与剂量关系,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Effec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s to mankind healthy,痛痛病,铊中毒,海豹畸形,水俣病,五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正常调节,代偿状态,失代偿状态,反应过程,(一)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健康效应谱呈金字塔形分布:如下图所示,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Health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pathogenic factors,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 1.广泛性 2.多样性 3.复杂性 4.长期性,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15、,特异性损害,非特异性损害:导致常见病、多发病发病 率升高;人体抵抗力下降;劳动能力下降等。,急性作用,慢性作用,免疫功能损害,慢性中毒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2004年12月23日重庆发生的“天然气井喷事件”大量H2S导致234名群众在短时间内死亡。,受毒气侵害致死的家禽,急性中毒,消防官兵在为遇 难者整理服装,慢性中毒(chronic poisoning):,如公害病:水俣病,氯化汞和硫酸汞 海底泥中细菌甲基汞海产品蓄积(超标50倍)症状:患口齿不清、面部发呆、手脚发抖、神经失常,死亡;几年内,1万人染病,25,且遗传。,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致癌物分类:第1类:对人类致癌:对人

16、类致癌证据充分 第2类:2A类 对人类很可能致癌 2B类 对人类可能致癌 第3类:对人类致癌性尚不能予以分类 第4类:对人类很可能不致癌,致癌作用(carcinogenesis),已确认对人类致癌的物质、混合物及接触环境有90种,致癌物质 致癌混合物 致癌的接触环境,常见致癌物质、混合物或接触环境及其癌症部位,常见致癌物质、混合物或接触环境及其癌症部位(续),常见致癌物质、混合物或接触环境及其癌症部位(续),对人类致癌的辐射及癌症部位或癌症,扫烟囱工人易患阴囊癌,致突变作用: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发生可遗传改变的作用。,遗传毒性(genetoxicity),突变类型,基因突变:DNA的碱基组成

17、或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基因组突变:基因组中染色体数目的改变,致突变性:化学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引起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能力。,5、生育毒性和发育毒性,反应停事件,致畸作用,化学性因素:反应停致畸,物理性因素:放射线致畸,生物性因素:风疹病毒致畸,6、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环境毒物对免疫功能的抑制化学物作为致敏原引起机体变态反应 少数环境化学物可引起自身免疫反应,7.、干扰内分泌功能,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够改变内分泌系统功能,从而对整个机体或其后代,或其(亚)群体引起健康效应的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1.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

18、e)2.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3.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4.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公害病的特征,它是人为活动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所引起引起公害病的环境污染多数是连续性的环境污染有一定病人数,病人往往分布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公害病的病因是共同的;引起公害病的环境污染因素有时是复杂的,可能是单一污染物,也可能是多种污染物联合作用;可能是一次污染物,也可能是二次污染物污染源数量及其排放污染物性质、浓度与人群损害程度呈一定相关性病区人群不分年龄、性别均可发病公害病可能流行时间长,还可能累及胎儿,危害后代;也可以是急性中毒性疾

19、病患同一公害病的个体其症状与体征相似有些公害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历史上的几次重大公害事件 P27-28,六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一)污染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特性 化学结构:醇类毒性依次:丁醇戊醇乙醇丙醇 不饱和化合物饱和化合物:乙炔乙烯乙烷 氯取代氢越多毒性越大:CCl4CHCl3CH2Cl2CH3ClCH4 物理特性:固体微粒分散度大,进入呼吸道深部 溶解度:易溶于水损害眼结膜、上呼吸道粘膜 难溶于水损害深呼吸道粘膜 脂溶性强损害中枢神经系统,(二)剂量或强度剂量:进入机体化学物的数量,一般以mg/kg体重表示 强度:物理性因素作用于机体的数量 剂量-效应关

20、系:表示化学物的摄入量(剂量)与生物个体或群体中发生某种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主要反映环境因素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某一特定生物效应发生在群体的频率之间关系,(三)暴露时间,蓄积量受摄入量、生物半减期(t1/2)及作用时间影响,y=I/K(1-e-kt)式中:y 污染物在体内的蓄积量;I 吸收量(I=摄入量吸收系数);t 作用时间(d);K 排泄率,化学物质在机体内的理论蓄积曲线,第2个t1/2:达最大蓄积量75%第3个t1/2:达最大蓄积量87.5%第6个t1/2:达最大蓄积量,(四)环境因素,1.相加作用:多

21、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为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 2+3=5 如:乐果敌敌畏 2.协同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超过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 2+3=10 如:四氯化碳乙醇 3.增强作用:一种化学物对某一器官或系统无毒作用,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作用时使其毒作用增强 0+2=5 如:异丙醇增加四氯化碳的肝毒性4.拮抗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小于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其机制可以是功能拮抗、化学拮抗、配置拮抗或受体拮抗 2+3=4 如:依地酸二钠钙拮抗铅毒性作用,(五)个体易感性,影响个体感受性的因素:健康状况、年龄、性别、生理生化功能状态、遗传因素、个人

22、行为(吸烟等)例如: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一周内比前一年同期多死亡 的4000人中,80%原有心肺病 缺乏血清抗胰蛋白酶因子:对刺激性气体的肺损伤敏感 高敏感人群(高危人群):由于诸多个体因素不同而对环境污染物特别敏感的人 卫生标准要保护该人群,正常人群与高危人群对污染物的剂量反应关系,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一、组织措施 1.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法 2.卫生监督和卫生管理 二、规划措施 1.城乡建设和改造规划 2.工业企业规划和布局 三、技术措施 1.改革工艺、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2.净化处理 3.制定、完善卫生标准,环境污染的防治,复习题:,1、生物放大作用、环境、环境污染、公害、公害病、原生环境、次生环境、食物链、生态平衡、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毒性、毒物的定义。2、简述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3、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4、简述环境污染物发生放大作用的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