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7节海洋荒漠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第7节海洋荒漠化.ppt(3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七节 海洋荒漠化,狭义理解:仅指海洋内出现的污染致害且生物种类减少、过度捕捞使生产量下降的退化现象。广义理解:还包括大陆沿海由于人为活动导致的沿岸地区受海洋影响而出现的环境退化现象。如海水倒灌、海面上升等。,一、海洋荒漠化,1定义:,指在人为作用下海洋(及沿海地区)生产力的衰退过程,即海洋环境向着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二、世界的海洋荒漠化,据估计,全球每年流入大海的污染物有:石油1000万吨、氯联苯2.5万吨、锌390多万吨、铅30多万吨、铜25万吨,以及高达2000万居里的放射性物质。上述污染物已占全部海洋污染物的80%。,1、海水严重污染:,海洋中的塑料垃圾也成了破坏海洋资源的杀手。一
2、份调查报告指出:远洋商船每天丢弃在大海中的塑料垃圾多达63.9万件,而每年散落或遗失在海中的鱼具也多达1200万吨。不仅污染了沙滩和风景旅游地,还严重威胁着海洋的哺乳动物、海鸟和海龟的生存,以及全球生态环境的平衡。,海洋污染的主要来源(1990),1980年代后期开始,全球的海洋渔业捕捞量一直都保持在每年 8000万吨以上,而1997年和2000年则更是达到了最高点,为8700万吨。自2000年以来,全球的海鱼、甲壳类和海洋软体动物的捕捞量开始下降,2003年的捕捞总量据统计大约为8100万吨(2003年是拥有综合数据最近的一年)。捕鱼量下降主要是因为太平洋东南和西北部捕鱼区渔业资源减少了。,
3、2)海洋鱼类总量急剧下降:,1993年,在全世界捕获的1.01亿吨鱼中,海洋捕捞占77.7%,内陆捕捞占6.8%,水产养殖占15.5%。在19501990年期间,海洋捕捞量差不多翻了5番,达到8600万吨,但到1993年下降到了8400万吨。联合国粮农组织1993年估计,2/3以上的海洋鱼类被最大限度或过度捕捞,特别是有数据资料的25%的鱼类,由于过度捕捞,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另有44%的鱼类的捕捞已达到生物极限。据科学家估计,过去半个世纪的商业捕鱼活动导致金枪鱼、马林鱼,鳕鱼等食肉性大鱼的产量降低了90%。从世界各重要捕捞区的情况看,大西洋和太平洋11个重要捕捞区中的6个捕捞区,占所有商业渔
4、业资源的60%强,不是已经枯竭,就是捕捞超过了极限。,世界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三、我国的海洋荒漠化,我国东南部有广阔的海洋,陆海边界约占整个边界的45,海域总面积约427.7104km2,海洋管辖区354104km2,为陆上耕地面积的3.6倍。渔场面积281104km2,海平面以下15m等深线的浅海和滩涂分别为124105hm2和217104hm2,适于繁殖流放。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仅南沙海区的石油远景储量达31010t,天然气11014m3。,由于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海域正经历者严重的荒漠化过程。,1、我国海洋概况,2、海洋污染,渤海:面积7.8万km2,平均水深18m,只有一个与外海
5、相遇的出口,水体交换能力差。正成为藏污纳垢的“垃圾场”,在全国主要陆源排污口年排入海水总量中,渤海占1/3。1995年渤海沿岸217个排污口排污98104t,沿海重金属已超过国家标准2000倍。黄海大连湾:30年来沿岸100多个单位向湾内排渣,不仅使25105m2海域变成陆地,还造成了航道淤塞、海水污染。,黄海青岛胶洲湾:生态环境已严重破坏,滩涂生物种类锐减。如沧口海滩60年代有生物141种,70年代中期减至30多种,80年代仅剩17种,而且,由于废渣倾倒填海,胶洲湾海域正以22km2/a的速度缩小。热带沿海的红树林:面积减小,且多为低矮的次生群落,失去其经济价值。,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我
6、国共发生较大渔业污染损害事故947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5亿元;2000年发生较大渔业污染损害事故1120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5.6亿元。海洋渔业污染损害事故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我国共发生较大突发性海洋渔业污染损害事故104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7亿元,其中特大渔业污染损害事故(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3起,重大渔业污染损害事故(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上)12起。2000年共发生较大渔业污染损害事故120余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亿元,其中特大渔业污染损害事故4起,重大渔业污染损害事故11起。,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我国四大海域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在全
7、国监测的609个入海排污口中,有81.4%的排污口超标排放。超标排放的入海口主要分布在环渤海沿岸、长江口沿岸和广西沿岸。2006年有1298万吨主要污染物被排入我国近岸海域,其中37.8%被排入海水增养殖区,只有12.6%排入了排污区和污染治理区。2006年,我国首次开展了部分入海排污口的特征污染物检测,结果显示,排海污水中含有多种剧毒类重金属。,3、过度捕捞,是造成海洋生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1996年中国海水产品产量已是1978年产量的3.6倍。,因海洋捕捞无度、无序的现象,造成我国海洋渔业传统资源渐趋枯竭。一些渔场大、小黄鱼和墨鱼等传统经济鱼类已形不成渔汛,带鱼也趋于小型化、低龄化。在
8、捕获的带鱼中,每尾在100150克的占一半左右,而且渔业总产量中带鱼比例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一成多,减少45万吨。,近年来,受综合因素影响,海区生态环境恶化,海洋渔业病害日趋严重。对虾、扇贝、鲍鱼、海带等均不同程度受到病害影响,且危害品种有扩大蔓延之势。1993年爆发流行性虾病后,全国对虾产量由1991年的22万吨锐降至1994年的6.4万吨,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累计经济损失年均达100亿元,对虾养殖业遭到毁灭性打击,极大地挫伤了虾农养殖积极性。,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
9、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4、赤潮,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
10、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赤潮危害:,由于营养盐污染和有机污染逐年加重,90年代以来,我国近海赤潮发生频率加大,10年间累计发现200多起,平均每年达20起。赤潮发生次数较多的有广东、山东、浙江、辽宁和上海近海。长江口、珠江口、辽东湾、杭州湾、莱州湾、大亚湾、汕头等,1997到1999年3年间,共记录到较大规模的赤潮48起,其中渤海和黄海24起,东海10起,南海14起,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我国赤潮现状:,2001年主要海洋灾害损失统计
11、,2003年我国全海域共发现赤潮119次,累计面积约14550平方公里。全年12个月均有赤潮发生,黄、渤海赤潮主要集中在夏季,高发期在7-8月;东海从春末至秋末均有赤潮发生,高发期在5-9月;南海赤潮四季均有发生,但5-9月为高发期。长江口及浙江近岸和近海海域从4月中旬至7月初发生赤潮近40次,且持续时间长,最长一次赤潮过程持续35天。2004年5月,浙江中南部海域发现特大面积赤潮,5月1日浙江中部、南部各海域赤潮总面积达4000平方公里。,2007年4月21日福建厦门出现长约3公里的红色海域,19892001年海洋灾害经济损失,频率增高。90年34起,91年38起;2001年77次,2003
12、年119次。持续时间长,损失大。一般持续一个月,损失达几千万到几十亿元。危及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轻着中毒,重着死亡。形成赤潮的生物种类增多,形式多样化。世界已发现150多种,我国40多种,颜色多样。,近年来我国赤潮灾害的四个特点:,三、海洋荒漠化的潜在影响,不仅使海洋生产能力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它的影响和还可通过海洋运动和海气作用而扩大,使海洋大气、海洋沉积和海洋生物发生异常。,对海洋大气的影响对海洋地质过程的影响海面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影响,1对海洋大气的影响,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可通过大气及环流而扩大影响,主要因为污染改变了海面性质,大量固体及油污体构成了吸热体,使海洋蒸发能力上升,从而影响了水分循环
13、,特别是发生于热带海域的大规模的石油污染和赤潮,后果更为严重。,使海洋物理和化学沉积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然沉积被打乱,而且海底沉积物的速度人为加快。由于海浪、潮汐现象及洋流的扩散,使沿海陆源污染物向大洋扩散。海水倒灌,使污染的海水再次污染大陆沿海沿岸水源地,扩大海洋的污染范围。沿海海洋生物的异常变化,可能对全球碳循环造成影响(碳循环中,1/3碳的不知去向)。,2对海洋地质过程的影响,海平面变化的影响。人为把超过正常水温4以上的热水排入海洋,造成的海洋热污染,使海水温度不断升高,海洋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江河入海口、沿海大城市及工厂附近、渔场、大陆沿岸、油井区、航线沿途等,是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严
14、重的海域。但随着沿海和海洋开发的加强,沿海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的进一步增加,如不采取相应的对策,沿海的海洋环境问题及其影响汇逐步加重。,3海面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兼顾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应该在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的同时,加大国际公约及国内法规的宣传、执行力度。截至目前,与海洋环境有关的国际公约和我国法规包括:MARPOL 73/78、INTERVENTION 1969、LDC 1972、OPRC 1990、HNS Protocol、防污底公约、压载水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同时,各地方政府还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定、管理
15、条例等。如果能真正发挥公约、法规及条例等的作用,海洋环境的保护将会有大的改观。,1、加大国际、国内公约、法规的执行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四、海洋荒漠化的防治对策,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涉及到国家海洋局、国家海事局、环保局以及各级人民政府等。只有充分整合各自的资源,做到信息通畅、技术资源共享,齐抓共管,才能做到我国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和谐发展。,2、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强海洋环境综合治理。,据联合国资料显示,超过80%的海洋污染物来源于陆地。应通过法律、法规的建立来限制各种废水、废渣在未经处理前故意排放,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具有相当作用。但是,居民生活污水及雨水带入的污染物确实法律所不能解决的。所以生活污水治理厂、人工湿地系统等各种环保项目的建设、基础设施的投入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海洋环境保护的成效。,3、加快环保项目建设步伐,防止陆源污染。,开展必要的科学研究,分析海水的污染状况,彻底弄清楚各地污染源的种类,并进一步分析其来源,对海洋污染防治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大有裨益。,4、加大科研研究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污染工作,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35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