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河网堤围险段治理技术指引.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738032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07.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珠江河网堤围险段治理技术指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珠江河网堤围险段治理技术指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珠江河网堤围险段治理技术指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珠江河网堤围险段治理技术指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珠江河网堤围险段治理技术指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珠江河网堤围险段治理技术指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珠江河网堤围险段治理技术指引.docx(3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珠江河网堤围险段治理技术指引1范围本文件提供了珠江河网主要河道堤围险段治理的技术指引。本文件适用于XX省行政区域内珠江河网主要河道管涌、滑坡及崩岸险段的治理。其他河道的险段治理可参照本文件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28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SL/T62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SL99河工模型试验规程SL188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JTJ/T232内河航道与港口水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

2、于本文件。3.1险段dangeroussections河道堤防上存在不利于堤防防洪安全的隐患所在的堤段。3.2管涌piping在渗流作用下,土体细颗粒沿骨架颗粒形成的孔隙,水在土孔隙中的流速增大引起土的细颗粒被冲刷带走的现象。3.3滑坡IandSlide堤坡上的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沿带或面滑动的地质现象。3.4崩岸rockfaII堤坡上的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坍塌、倾倒或坠落的地质现象。3.5渗透破坏seepagefailure土工建筑物及地基由于渗流而出现的破坏或变形。3.6防护工程protectiveengineering为防止河流侧向侵蚀及因河道局部冲刷而造成的塌岸等灾害,使主流线偏离

3、被冲刷堤段的保护工程措施。3.7生物措施biologicmeasures保护与修复险段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的生物工程,如护堤林、草皮护坡等。4总则4.1 堤围险段治理工程应当兼顾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按照规划治导线或临水控制线实施。4.2 在确保堤围安全保障功能不受影响的基础上,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4.3 险段的治理应开展下列工作:a)险段工程特性、河道特性、水动力特性、地质特性、运行管理等方面的详细调查,梳理险段特性指标;b)险段水文分析计算,确定设计流量和设计水位;c)险段渗流稳定及抗滑稳定分析与计算;d)险段危险性评价工作;e)险段综合治理方案设计,必要时进行试验论证;f)

4、险段安全监测;g)险段加固施工。4.4 险段治理采用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原型观测、地形测量、地质勘探、数学模型和河工模型试验等综合技术手段。4.5 险段治理技术要点:a)管涌险段治理应控制渗流在安全的范围内,不发生渗透破坏。控制的原则是“前堵中截(或中压)后排,保护渗流出口”,宜采用堤前设置铺盖、堤身培厚,堤基修筑防渗墙,堤后填砂压渗、设置减压井、反滤排水棱体等措施:b)滑坡险段治理应调查分析滑坡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对渗流引起的滑坡,做好防渗措施,挖除滑动体后重新填筑;对已深入堤脚的滑坡体,应挖除滑动体后重新填筑,并加固地基;对挖除滑坡体困难的堤段,视具体情况处理;c)崩岸险段治理应以水下

5、护脚为主,水上护坡为辅,宜采用抛石护岸、丁坝(潜坝)导流、墙桩防护、坡脚反压和放缓边坡等措施。4.6 险段治理施工时应对堤防位移、沉降、地表裂缝和坡顶建(构)筑物变形进行监测。4.7 险段治理应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并结合工程具体情况,采用安全、经济、生态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4.8 险段治理除应符合本文件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5基础资料5.1 基础资料收集整理5.1.1 重点收集整理气象水文、地形地质、历史险情资料,同时收集堤防设计资料、评估资料、达标加固资料、运行与监测资料等。5.1.2 气象水文资料包括:a)气象资料,主要包括降水、风向、风速、蒸发、气温等;b)水文资

6、料,主要包括江河、湖库水系资料、水文测站实测的水(潮)位、流量、径流量、输沙量、含沙量、泥沙颗粒级配等资料或分析成果;c)与工程相关地区的设计暴雨、设计洪水、设计排涝等水XX果,以及治理河段的设计洪水过程和相应的设计洪峰流量、水位成果等。5.1.3 地形地质资料包括:a)险段的地形图;b)险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土质类别、主要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河岸抗冲性与岸坡稳定性评价等成果;c)险段的天然建筑材料勘察或调查成果。5.1.4 历史险情资料包括:a)历史洪、涝、潮灾害情况;b)历史出险的范围、防汛抢险和堵口等情况。5.2 基础资料复核评价5.2.1核实资料来源,分析数据的合理性。5.

7、2.2检查水文资料系列的长度,评估资料的可靠性、一致性、代表性。5.2.3复核地形图及断面图精度是否符合表1要求。表1地形资料要求图别建筑物类别比例尺图幅范围及断面间距备注地形图水域、堤防及护岸1:500-1:1000建筑物或河势变化较大处可适当加大测图比例交叉建筑物1:200-1:500包括建筑物进出【I及两岸连接范围横断面图-1:10025m-50m间距根据地形变化情况适当加密或放宽纵断面图-1:500-1:1000视险段长度,可适当调整5.2.4复核地质资料是否符合SL188的有关规定。5.2.5当资料不符合要求时,应补充开展相应的水文测验、地形测量和地质勘察等工作。6河演分析6.1 一

8、般规定6.1.1 河床演变分析可采用资料分析、数值模拟和河工模型试验等技术方法。6.1.2 对少沙或河床相对稳定的险段治理河段,可只进行河床演变资料分析计算,其余险段应补充数值模拟,存在下列情况的应采用河工模型试验:a)险段属于北江大堤范围的;b)险段危险性评价等级为“非常危险”的;c)所在河段水流流态复杂且冲淤变化较大的;d)所在河段对河势和岸线控制利用有较大影响的;C)险段需采取防护工程、控导工程等综合治理措施的。6.2 资料分析6.2.1根据历史文献和资料分析,阐明险段的历史演变情况。6.2.2分析险段的近岸河势变化情况:a)套绘不同年份的河道地形图,分析河道深泓线、滩岸的平面变化;b)

9、根据近期的河道地质资料,分析河床的边界条件和河岸的稳定性。6.2.3分析险段的冲淤变化情况:a)套绘不同年份的河道横断面图,分析河道横断面的冲淤变化;b)套绘不同年份的河道纵断面图,分析河道深泓线、平均河底高程、滩面高程等纵断面的冲淤变化;c)宜采用断面法或输沙率法计算河道的冲淤量,计算方法按照附录A的规定。6.2.4根据造床流量(计算方法按照附录B)、来水来沙量、河道纵横断面、河段地形地质条件等资料分析确定险段的河相关系变化情况。6.2.5根据近岸河势、冲淤、河相关系变化情况及地质条件,预估险段演变趋势。6.2.6潮汐河口险段还应考虑潮位、潮流、潮波、风暴潮等影响。6.3模型计算6.3.1模

10、型计算范围包括险段治理可能影响的范围,且不少于所在河段上下游各35倍河宽的范围。6.3.2模型采用实测河道地形资料和水文测验资料,对水位、流速、流向以及河道冲淤进行率定和验证。6.3.3数值模拟应采用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局部河段水流结构和泥沙分布时,应采用局部三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6.3.4河工模型试验的精度应符合SL99和JTJ/T232的有关规定。7险段危险性评价7.1 险段特性7.1.1 工程特性堤防的工程特性主要包括堤防类型、防渗形式、迎水坡坡比、护坡类型等方面,险段的主要工程特性如下:a)堤防类型为砂堤;b)堤防未采取防渗措施或仅采用反滤排水措施;c)堤防迎水坡坡比大于1:2;

11、d)堤防未采取护坡、护脚措施。7.1.2 河道特性堤防的河道特性主要包括河段河势、河槽形态、冲淤特性等方面,险段的主要河道特性如下:a)堤防位于弯道河段或复合型河段;b)堤防所在河段的河槽形态为V型河槽或深槽迫岸;c)堤防所在河段迎流顶冲、外无滩地,长期处于冲刷状态。7.1.3 水动力特性堤防的水动力特性主要包括近岸水深、近岸流速、流向等方面,险段的主要水动力特性如下:a)堤防所在河段的近岸水深大于6m;b)堤防所在河段的近岸流速大于1.8ms;c)堤防与水流流向的夹角大于45。7.1.4地质特性堤防的地质特性主要包括堤身材质、堤基地质、地震烈度等方面,险段的主要地质特性如下:a)堤防的堤身材

12、质主要由砂质土组成;b)堤防的堤基地质主要由软土或砂质土组成;c)堤防位于强7度区或8度区。7.1.5运行管理堤防的运行管理情况主要包括堤防最近加固时间、安全评价结果、历次出险情况及安全监测情况等方面,险段的主要运行管理特性如下:a)堤防最近加固时间大于15年;b)堤防安全评价结果为不安全;c)堤防未采取对重型机械或大型车辆的交通管制措施;d)发生特大洪水后,未对堤防开展安全评估。7.2危险性评价7.2.1 评价指标体系7.2.1.1险段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宜由工程特性、河道特性、水动力特性、地质特性、运行管理共5大准则层组成。7.2.1.2工程特性准则层宜由堤防类型、防渗形式、坡比、迎水护坡类

13、型4项指标组成。7.2.1.3河道特性准则层宜由河段河势、河槽形态、冲淤特性3项指标组成。7.2.1.4水动力特性准则层宜由近岸水深、近岸流速、流向3项指标组成。7.2.1.5地质特性准则层宜由堤身材质、堤基地质、地震烈度3项指标组成。7.2.1.6运行管理准则层宜由最近加固距现在时间1项指标组成。7.2.2评价步骤7.2.2.1根据收集的险段评价资料,按附录C表C.1进行单项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7. 2.2.2经无量纲化处理的指标数值,按附录C表C.2指标权重加权求和,得出险段危险性综合评价系数。8. 2.2.3依据险段危险性综合评价系数,按附录C表C.3的险段评价等级划分,确定评价险段的危

14、险性等级。8治理设计8.1堤基处理8.1.1 一般规定8.1.1.1 堤基处理应根据堤防工程级别、堤高、堤基条件和渗流控制要求,选择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方案。8.1.1.2 堤基处理应掌握堤基的物理力学特性和渗透性,并应分析其对工程可能产生的影响。8.1.1.3 堤基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a)渗流控制应保证堤基及背水侧堤脚外土层的渗透稳定;b)堤基应满足静力稳定要求,按抗震要求设计的堤防还应满足抗震动力稳定要求;c)竣工后堤基和堤身的总沉降量和不均匀沉降量不应影响堤防的安全和运用。8.1.2 软土堤基处理8. 1.2.1堤基中浅埋的薄层软土宜直接挖除。当厚度较大难以挖除或挖除不经济时,可采用在堤

15、脚外设置压载、打排水井或塑料排水板、放缓堤坡、控制施工加荷速率、振冲法或搅拌桩等方法进行处理。8. 1.2.2当填筑高度达到或超过软土堤基所能承载的高度时,可采用分层固结填筑。填筑的高度和宽度应由稳定计算确定。9. 1.2.3当采用排水砂井或塑料排水板等加速固结方法,排水井(板)应与透水垫层结合使用。在土层下有承压水并危及堤防安全时,应避免排水井(板)穿透。8.1,2.4透水垫层材料可选用砂砾、碎石、土工织物或结合使用。8.1.3透水堤基处理8.1.3.1表层透水堤基处理可根据透水堤基厚度及滩地情况采用截水槽、铺盖、地下防渗墙及灌浆截渗等方法处理。8.1.3.2浅层透水堤基宜采用黏性土截水槽截

16、渗。截水槽底部应达到相对不透水层,截水槽宜采用与堤身防渗体相同的土料填筑,其压实密度不应小于堤体的同类土料。截水槽的底宽应根据回填土料、下卧的相对不透水层的允许渗透比降及施工条件确定。8.1.3.3透水层较厚且临水侧有稳定滩地的堤基,宜采用铺盖防渗措施。当利用天然弱透水层作为防渗铺盖时,应查明天然弱透水层及下卧透水层的分布、厚度、级配、渗透系数和允许渗透比降等情况,在天然铺盖不足的部位应采取人工铺盖补强措施。缺乏铺盖土料时,可采用土工膜或复合土工膜,在其表面应设保护层及排气排水系统。8.1.3.4透水堤基设置地下防渗墙时,应符合下列要求:a)防渗墙宜布置在堤基中心区或临水侧堤脚附近;b)防渗墙

17、在分析渗流控制效果和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基础上,确定选用悬挂式、半封闭式或封闭式形式;c)防渗墙深度应满足渗透稳定的要求。半封闭式和封闭式防渗墙深入相对不透水层的深度不宜小于Lon1,当相对不透水层为岩基时,防渗墙深入相对不透水层的深度不宜小于0.5m;d)防渗墙墙体材料可选用黏土、水泥土、混凝土、塑性混凝土、自凝灰浆、固化灰浆和土工合成材料等,墙体的厚度应通过计算确定。8.1.3.5需要在砂砾石堤基内进行灌浆截渗时,应通过室内及现场试验确定堤基的可灌性,并按SL/T62的有关规定执行。8.2堤身防渗8.2.1堤身防渗的结构型式应根据渗流计算及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8.2.2堤身防渗宜采用均质土

18、堤型式,也可采用心墙、斜墙或其他防渗墙型式。防渗材料可采用黏土、混凝土、沥青混凝土、土工膜等材料。1.2.3 堤身防渗体应满足渗透稳定以及施工与构造的要求。1.2.4 堤身防渗与排水体布设应统筹布置,并应使堤身防渗和堤基防渗紧密结合。2 .3防护工程8 .3.1一般规定8.3.1.1防护工程前沿线的长度与标高以及防护型式,应根据水流泥沙特性、地形地质和施工条件等综合确定。8.3.1.2防护工程的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a)坚固耐久,抗冲刷、抗磨损性强,兼顾生态;b)适应河床变形能力强;c)便于施工、修复、加固;d)就地取材,经济合理。8.3.1.3防护工程应进行稳定计算分析,相关规程规范无

19、要求的防护工程也可按已建同类工程选定。河道滩地窄或无滩地河段防护工程设计与堤防设计综合分析确定,其安全系数应符合GB50286的有关规定。8.3.2坡式防护工程8.3.2.1坡式防护工程的上部护坡工程和下部护脚工程,宜以设计枯水位为界.8.3.2.2护坡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应根据水流条件、滩岸高度、岸坡坡度及土质、材料来源等情况,选择干砌石、浆砌石、混凝土预制块、现浇混凝土、三维植被网或其他形式植物护坡等结构型式;b)砌体、混凝土护坡应在消浪平台内边缘、俄台、坡度改变处设置基座,并设置排水口及变形缝;c)干砌石、浆砌石、混凝土预制块、现浇混凝土等护坡与土体之间应设置垫层;d)护坡下部位

20、于枯水平台内侧时,应设置脚槽,脚槽顶部高程应高于设计枯水位0.5ml.Om。脚槽断面宜为矩形或梯形,可采用干砌石、浆砌石或现浇混凝土结构;e)护坡坡比不宜大于1:3。8.3.2.3护脚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应根据水流条件、河势条件、材料来源等情况,选用合适的护脚体;b)护脚顶部可设枯水平台,平台顶部高程应高于设计枯水位0.5mLOm,宽度可为lm4m;c)在深泓迫岸的河岸段,宜护至深泓线,并应满足河床最大冲刷深度的要求;在岸坡较缓、深泓离岸较远的水流XX段,可护至坡度为1:31:4的缓坡河床处;d)抛投体护脚可选用块石、石笼、混凝土预制块等。块石块径应按有关规定计算或依据已建类似工程的经

21、验分析确定。护脚的厚度不应小于抛投体平均块径的2倍,水深流急处宜增大。护脚的坡度不宜陡于1:1.5,迎流顶冲、重点河段宜缓于1:2.0:e)沉枕护脚可选用柳石枕、土工织物枕等。沉枕护脚可设计为单层、双层、多层,多层沉枕总断面也可设计为三角形或梯形。沉枕长度可为IOm15m,直径可选为0.5mL0m。护脚的顶部高程应在多年平均枯水位附近,其上部应加抛接坡石,厚度可为0.8mL2m;沉枕外脚应加抛压脚块石或石笼等防护;f)沉排护脚可选用柴排、土工织物软体排、模袋混凝土沉排、钱链式混凝土板沉排等。沉排材料应有足够的强度,沉排应与被保护体有足够强度的锚固联接,排体应稳定并应能抵抗水流冲刷。采用高强度土

22、工织物的沉排护脚,其岸坡不宜陡于1:2;采用其他沉排护脚,其坡度不宜陡于1:2.5。排脚外缘宜抛石防护,并应适应河床冲刷;g)水下承台堆石护脚根据现场的水下地形、岸坡形态及重点保护范围,按一定的间距布置数个分隔式的独立承台,承台上堆垒能满足最大流速的块石或石笼。8.3.3墙式防护工程8.3.3.1墙式防护工程可用于河道狭窄、堤防XX侧无滩、保护对象重要、受地形条件或已建建筑物限制的险段。8.3.3.2墙式防护工程可采用直立式、陡坡式、斜坡式、折线式、台阶式、卸荷台阶式等型式。8. 3.3.3墙体结构材料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混凝土、浆砌石等,结构尺寸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河岸整体稳定计算分析确定。8.3

23、. 3.4在水流冲刷严重的险段,应加强护基措施,回填土顶面应采取防冲措施。8.4. 3.5在墙后与岸坡之间宜回填砂砾石或砂性土料;墙体应设置带反滤层的排水孔。8.3.3.6沿长度方向应设置变形缝并做防渗处理。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浆砌石结构分缝间距分别可为20m、15m和Ionb在地基条件改变处应增设变形缝。8.3.3.7钢筋混凝土或少筋混凝土结构墙体,其断面结构尺寸应根据结构应力分析计算确定。8.3.4桩式防护工程8.3.4.1桩式防护工程可用于陡坡、受强烈水力淘刷的险段。8.3.4.2桩的材料可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桩、钢筋混凝土管桩、钻孔灌注桩等,结构尺寸及桩距应根据水深、流速、泥沙、

24、地质等情况通过计算分析确定。8.3.4.3桩可布置成1排3排,排距宜为2m4u同-排桩的桩与桩之间可采用透水式、不透水式。透水式桩间应以横梁连系并挂尼龙网、铅丝网等构成屏蔽式桩坝。8.4控导工程8.4.1一般规定8.4.1.1控导工程应根据河流水文泥沙特性、河床边界条件、险段治理工程总体布置要求,选用丁坝、顺坝、透水桩坝、锁坝或潜坝等。8.4.1.2控导工程可选用透水、不透水,淹没、非淹没或上挑、正挑、下挑等型式。8.4.1.3控导工程应进行壅水高度和冲刷深度计算。8.4.2丁坝8.4.2.1丁坝的长度应根据水流流势、河岸冲刷情况、治理总体布置确定,并进行洪水影响分析。8.4.2.2丁坝的间距

25、可为坝长的1倍3倍,下游段的间距可大于中上段。8.4.2,3非淹没丁坝可采用下挑式,交角宜为3060;淹没丁坝可采用上挑式;受潮流影响的丁坝可采用正挑式。8.4.2.4丁坝宜由坝体和裹护体组成,裹护体应包括上部护坡和下部护根,各部位采用的材料应根据需要和当地情况确定。8.4.2.5丁坝坝顶的宽度、坝的上下游坡度、结构尺寸应根据水流地质条件、工程稳定、施工及运用要求分析确定。8.4.2.6丁坝与险段衔接处应加强防护。8.4.3顺坝8.4.3.1顺坝宜布置在过渡段、分汉河段、急弯段及凹岸末端、河口及洲尾等水流分散的险段。8.4.3.2顺坝与水流方向的交角应小于5。8.4.3.3顺坝坝顶高程应高于河

26、道整治流量相应水位以上0.5m。8.4.3.4顺坝坝顶宽度应根据坝体结构、施工、抢险要求确定。土质坝坝顶宽度可取3m10m,抛石顺坝的坝顶宽度可取2m5m.8.4.3.5顺坝迎水坡坡度应XX,边坡可取1:1.57:3.0,并应沿边坡抛石或抛枕加以保护;坝头处边坡应适当放缓,不宜陡于1:3;顺坝背水坡边坡可取8.4.3.6坝基位于中细砂河床上的顺坝,应放置沉排。沉排伸出坝基的宽度,迎水坡不宜小于6m,背水坡不宜小于3m,也可根据河工模型试验结果分析确定。8.4.4透水桩坝8.4.4.1透水桩坝宜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桩或钢筋混凝土灌注桩。8.4.4.2桩空隙可为0.2.5mo8.4.4.3桩的顶部高

27、程可采用河道整治流量相应的设计水位。8.4.4.4桩径、桩长和配筋设计应根据河道地质条件和设计最大冲刷深度等情况计算确定。8.4.5锁坝、潜坝8.4.5.1锁坝的坝顶高程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锁坝的顶宽可取3m8m,上下游边坡应根据稳定计算确定。锁坝应在坝身上下游作护底工程,护底宽度上游可取坝高的1.5倍,下游可取坝高的3倍8倍。8.4.5.2淹没式锁坝坝身应具有抗冲能力,坝段中部应占坝长1223,其顶部高程应水平,两端坝段顶高程可按1/25-1/10的坡度与河岸相连接。8. 4.5.3潜坝坝顶部高程应低于设计枯水位和满足最低通航水深的要求,坝顶宽度不宜小于3m,边坡坡比应根据稳定计算确定,坝身

28、应具有抗冲能力。8.5 生物措施1 .5.1保护险段治理工程安全和生态环境的生物工程,可采用护堤林、草皮护坡等。8 .5.2护堤林在不影响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可根据护堤地范围、土壤、气候条件、涵养水土等综合考虑种植宽度、植株密度和树种。8.6 安全监测8.6.1险段治理设计应根据堤防工程的级别、气象水文、地形地质条件和管理运行要求,设置必要的安全监测设施。8.6.2安全监测设施的设置应符合有效、可靠、牢固、方便及经济合理的原则。8. 6.3安全监测设计内容应包括设置监测项目、布置监测设施、拟定监测方法、提出整理分析监测资料的技术要求。9. 6.4安全监测项目应包括水位、河势、工程运行等观测内容:

29、a)水位观测:设置水尺,进行水位、潮位观测;b)河势观测:对于深泓迫岸的险段,开展每2年不少于1次的河道地形测量,观测险段所在河段主流方向、水面宽度、主流顶冲位置和范围、回流等水流现象,观测上下游岸滩的平面变化与横断面变化以及分汉河道分流比变化;c)工程运行观测:观测险段治理工程的沉降、位移、渗流、滑坡、崩塌,工程结构与材料损坏情况。8. 6.5监测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应布置固定断面监测设施;b)选定的观测项目和布设的观测点应能够反映工程运行的主要工作状况;c)监测的断面和部位应选择在有代表性的堤段;d)在特殊河段或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河段,可根据需要增加观测项目和观测范围;e)应选择技术成

30、熟、实用方便的监测仪器、设备;f)监测点应具有较好的交通、照明等条件,观测部位应有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8.7典型案例险段治理典型案例见附录D。附录A(规范性)河段冲淤量计算A.1河段冲淤量的计算应采用输沙率法或断面法。A.2输沙率法应采用下列公式计算河段冲淤量:AW=Wf+晦-晦-卬:(A. 1)吟竺p(A.2)式中:AW一河段冲淤重量(t);V河段冲淤体积(IR?);一河段上站来沙量(t);河段区间来沙量(t);河段区间引出沙量(t);一河段下站输沙量(t);P河段泥沙冲淤量干密度(t/n?)。A.3断面法应采用下列公式计算河段冲淤量:M=(4j4l.j+4.-)L(A.4)Ay=EA匕(A

31、.5)式中:M一上一测次断面面积(布);4厂1下一测次断面面积(m2);-一本断面的冲淤面积(11),正为冲,负为淤;-上断面的冲淤面积(nd;V本断面与上断面间的冲淤体积(/);河段内的冲淤体积(mb;河道断面间距(m)oA.4对多XX流或冲淤变化较大的河流应采用输沙率法和断面法同时计算,计算成果宜采用断面法成果。当两种方法成果相差较大时,应分析产生差别的原因后合理确定。A.5对复式河道断面,还应采用断面法分别求出河槽冲淤量、滩地冲淤量和全断面冲淤量,并应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冲淤的典型横断面变化图和纵断面变化图。附录B(规范性)造床流量计算8. 1造床流量可采用马卡维也夫法、平滩流量法计算。B

32、.2采用马卡维也夫法可计算第一、第二造床流量,第一造床流量相对于年最大流量平均值相应的流量,常用于确定险段治理丁坝坝头高程,第二造床流量相对于多年平均流量值,常用于确定航道治理丁坝坝头高程。应符合下列计算要求:a)应将计算河段历年所观测的流量分成若干相等的流量级,并应计算该级流量的平均值Qb)应确定各流量级出现的频率Rc)应绘制河段流量一比降关系曲线,并应确定各级流量相应的比降d)应算出每一级流量相应的01./乘积值,在双对数纸上作G-Q的关系曲线,其中0为该级流量的平均值;&为与。相应的实测断面输沙率;m为指数,由实测资料确定,应为&一。关系曲线的斜率,对XX河流可取片2;e)应绘制e-oJ

33、尸关系曲线图;f)应从图中查出夕/2的最大值,相应于此最大值的流量O应为第一造床流量,次大值为第二造床流量。B. 3采用平滩流量法计算造床流量应符合下列要求:a)当有断面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时,应按实测的河道横断面确定滩唇高程,该断面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上与滩唇高程相应的流量值,应为该断面的平滩流量,应综合分析各横断面的平滩流量值,即可确定该河段的造床流量。b)当无断面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时,应根据计算河段的纵断面图,确定沿程控制断面与滩地齐平的水位(平滩水位);应假定流量,推算河段沿程控制断面的水位,当推算的水位与沿程控制断面的平滩水位基本一致时,该流量应为造床流量。B.4按本文件第B.2条和第B.3条

34、计算的造床流量,应结合计算河流的具体情况,经分析比较后合理确定。当流域内规划还将修建蓄水、引水、分洪、滞洪等工程时,应根据还原后的水文系列资料,按现状、规划的工程情况和调度运用方案,分析规划工程修建后对本河段造床流量的影响。附录C(规范性)险段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C.1险段危险性评价指标评分体系详见表C.Io表C.1评分体系对照表指标评分0.10.20.30.40.50.60.70.80.91.0程性工特堤防类型混凝土堤石堤土堤砂堤防渗形式灌浆防渗墙混凝土防渗墙高喷防上产;i其他防注:+i心浆反滤无迎水坡坡比1:51:41:31:21:0.5迎水护坡类型混凝土混凝土、植被浆砌石植被无河道特性河段

35、河势顺直河段分汉河段弯道河段及的型殳汉道合明分弯复*河槽形态U型河槽W型河槽V型河槽深槽迫岸冲淤特性淤积冲淤交替冲刷水动力特性近岸水深(m)12345678910近岸流速(ms)0.30.60.91.21.51.82.12.53N3流向()0510203045607590290地质特性堤身材质岩石岩石、粘土岩石、砂质土粘土粘土、砂质土砂质土堤基地质混凝土混凝土、沙质土、粘土岩石岩石、砂质土、粘土粘土粘土、砂质土砂质土软土地震烈度6度区7度区强7度区8度区运行最近加固距现在时间5101520指标评分0.10.20.30.40.50.60.70.80.91.0管理(年)C. 2险段危险性评价指标权

36、重详见表C.2。表C2评价指标权重序号指标符号权重1工程特性堤防类型F110.032防渗形式F120.083迎水坡坡比F150.044迎水护坡类型FM0.025河道特性河段河势F210.056河槽形态F220.037冲淤特性F2s0.018水动力特性近岸水深F310.149近岸流速F320.0810流向FsS0.0511地质特性堤身材质F10.2312堤基地质Fc0.2013地鹿烈度Fw0.0114运行管理最近加固距现在时间F510.03C.3险段危险性评价等级详见表C.3。表C.3险段评价等级划分评价等级险段危险性综合评价系数涵义1非常危险0.85-1.0险段存在严重缺陷,必须采取除险措施I

37、I较危险0.75-0.85险段运行中容易出险,需通过安全性调查,采取相应的除险措施IlI警戒0.60-0.75险段汛期或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时容易出险,需引起重视,加强汛期查抢险条件IV安全0.60险段处于比较稳定状态,按照常规的运行方式和查险抢险条件可以正常运行附录D(资料性)XX沙口险段治理典型案例D.1险段概况险段位于西江干流左岸樵桑联围(大堤桩号25+80027+000),水量大、流速急,加之深槽地形有将水流导向险段岸线的趋势,险段堤围受冲刷较为严重。一条深槽贯穿整个险段范围,在断面26+000处,2016年汛前测得此深槽最深处约-48.18m。D.2河床演变分析沙口险段本次演变分析河段长

38、约14km,沿程选取9个河床演变断面(见图D.1)。分析基础资料采用本河段1999年、2010年和2016年实测的河道地形图。D. 2.1河床冲淤变化情况根据1999年、2010年和2016年共3个年份的沙口河段各典型横断面形态对比图(河演断面89因2010年地形数据缺失,未做该年度变化比较),统计了各河演断面的深泓点高程变化情况(表D.1)。表DJ沙口河段河演断面深泓点高程统计断面深泓点(m)1999年2010年2016年2010年一1999年2016年2010年河演1-21.2-24.2-23.9-3.00.30河演2-12.2-14.4-14.2-2.20.20河演3-16.0-14.4

39、-15.01.6-0.60河演4-23.2-24.4-25.2-1.2-0.80河演5-28.8-33.4-35.5-4.6-2.10河演6-35.9-46.0-46.8-10.1-0.80河演7-25.5-34.8-38.0-9.3-3.20河演8-19.5/-23.6/河演9-31.7/-45.0/注:从各横断面断面形态变化来看,1999年2016年间,各断面堤岸位置及岸坡形态相对稳定,其中1999年2010年河床主槽出现较明显下切和偏移,2010年2016年河床主槽形态较为稳定。D.2.2河道深泓线的平面变化趋势套绘的1999年2016年河段深泓线平面变化见图D.1。整体来看,1999年

40、2010年河道深泓线沿程出现较明显摆动,其中河演断面24之间分汉河段深泓整体偏左岸下行,特别是1999年时河演断面3上游Llknl至下游O.5km河段深泓线紧贴左岸堤脚分布,至2010年本河段深泓线向河道中间平均右偏约40Onb不再紧贴左岸分布;另外XX大桥以下河段2010年深泓线较1999年整体向左平均偏移约160m,距左岸滩边最近点仅有80m左右,深槽迫岸、威胁堤围安全态势进一步加剧。2010年2016年的河道深泓线沿程平面基本稳定。D.2.3河道深泓线的纵向变化趋势1999年2010年间整个河段深泓呈下切态势,但沿程深泓下切幅度差异明显,河演断面13之间河段深泓下切幅度较小,平均下切约3

41、5m;而河演断面3以后河段下切幅度最大达20m,沿程平均下切达IOnl左右。2010年2016年间分析河段深泓沿程略有下切,整体相对稳定。综合以上深泓线沿程平面及纵向变化分析,可以看出1999年2010年沙口河段深泓变化明显,2010年以后趋于稳定。图D.1沙口河段河演断面分布图D.3堤岸现状稳定性分析计算D.3.1计算工况及边界条件根据樵桑联围XX沙口水闸堤段外坦塌岸修复工程初步设计报告(XX市水利水电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07.03),选取樵桑联国XX沙口水闸堤段外坦0+480和0+700断面作为典型断面进行计算。根据GB50286-2013第9.2.2条的要求,选取的计算工况分别为:工况

42、一:外江枯水期正常水位(珠基L5m);工况二:水位降落期(水位从5.5降至4.5m)oD.3.2计算参数根据樵桑联围XX区XX镇沙口段外坦塌岸修复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XXXX地质工程勘察院,2005.22)提供的地质资料,计算所涉及的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见表D.2所示。表D.2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序号土层天然重度丫(KNm)凝聚力C(Kpa)内摩擦角力()1筑填土18.41013表D.2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续)序号土层天然重度丫(KNm)凝聚力C(Kpa)内摩擦角力()2粉砂粉土18.14163淤泥质土16.6444粉砂夹淤泥质土18.2435粉砂18.2420D.3.3计算结果分析根据樵桑联围

43、达标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樵桑联围XX沙口水闸堤段外坦塌岸修复工程初步设计报告(XX市水利水电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07.03),樵桑联围堤防级别为2级,樵桑联围XX沙口水闸堤段外坦塌岸修复工程为其岸滩,距主堤尚有不小于100nI距离,滩顶高程5.5,其防洪标准约相当于10年一遇,工程级别按比主堤低一级考虑,确定其级别为3级。参照GB50286-2013表3.2.3,堤防在正常运用条件下的最小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为1.20。0+480和0+700断面各工况下抗滑稳定计算成果见表D.3o断面最危险滑裂面位置图见图D.2图D.9o表D.3抗滑稳定计算成果表断面号计算工况最危险滑裂面位置抗滑稳定安全系

44、数计算值规范允许值DK0+480枯水期正常水位临水坡0.815正常运用:L20水位降落期临水坡0.785DK0+700枯水期正常水位临水坡0.400断面号计算工况最危险滑裂面位置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计算值规范允许值水位降落期临水坡0.385计算结果显示:0+480和0700断面处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变化均小于规范规定的允许安全系数,不满足GB50286-2013要求。图D.2DK0+480断面土层分布图图D.3DK0+480断面计算网格图图D.4DK0+480断面抗滑稳定计算成果图(枯水期正常水位)图D5DK0+480断面抗滑稳定计算成果图(水位降落期)图D.7DK0+700断面计算网格图抗港育定安全系数:0399761中心位:121.234,115.097铉:155.629图D.8DK0+700断面抗滑稳定计算成果图(枯水期正常水位)抗清标定安全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