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院大学党员干部教师2023年主题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744859 上传时间:2023-11-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学院大学党员干部教师2023年主题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校学院大学党员干部教师2023年主题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校学院大学党员干部教师2023年主题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校学院大学党员干部教师2023年主题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校学院大学党员干部教师2023年主题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学院大学党员干部教师2023年主题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学院大学党员干部教师2023年主题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抓好主题教育的五个着力点这段时间,因为具体牵头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思考制定实施方案等工作需要,我反复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相关文件及部署要求,也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对“他山之石”进行了学习了解,可以说,每次学习都有新的收获和体会。总的一个体会,这次主题教育相较以往党内集中教育,更加突出“学与做的结合、查与改的贯通、破与立的统一”。对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结合学校中心工作和发展实际,我认为,抓好这次主题教育并取得实效,可以考虑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一、突出“学”字,贯穿理论武装主线。一是学什么。在明确学习重点的基础上,要更注重引导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2、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把握好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怎么学。学习形式上难以再创特色,只要能让学习出成果、成果可实践且有效,那么形式再简单也都是极好的。要重点抓好全过程督学及现有的“自学、讲学、研学”等形式。三是学到哪。可测、可评、可看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学习的实践导向。二、突出“找”字,建立问题需求清单。一是推动学习中查问题。在理论学习中找准干部政治站位、斗争精神方面的问题,在业务学习中找准能力本领方面的问题。二是推动调研中找问题。严把选题第一关,找准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三是推动检视中找问题。对标对表要求,系统梳理问题,指导开好党性分析,找准问题症结。三、突出“破

3、”字,实施系列攻坚行动。一是破“点二聚焦师生所需,明确一批切口小、落点实、见效快的“微改革”“微创新”,提升师生的获得感、满意度。二是破“线二梳理确定多个重点整治领域,开展系列攻坚行动,制定攻坚方案,采取台账式管理、项目化推进的方式,进行集中整治。三是破“面好做法好经验,好的一面,及时以制度固定下来;反复出现的问题,注重制度上找问题,建章立制,防止反弹。四、突出“落”字,健全推动落实机制。一是挂图明责。实施工作提示机制,建台账、拉清单,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二是督查推进。动态管理、全程跟踪、对账销号,确保推进一项、落实一项、办成一项,边推进、边总结、边宣传、边提升。三是考核评价。定期调度

4、评估,并纳入综合考核、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五、突出“用”字,推广理论指导实践典型。一方面,通过这次主题教育,发现总结推广一批理论指导实践的好经验、好做法,汇编成册,让大家做有依据、学有标杆。另一方面,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成立党建研究会,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和高校党建实践研究,大力推进党建工作提档升级,不断推进红色基因传承,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下内容供参考:高校主题教育心得:大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J要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源源不断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

5、化中汲取发展新动力。一、大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辨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共同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1.大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首先,大学精神是在“大学”这个特定范围内产生、发展并发挥作用的一种精神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整个中华民族为作用范围,是全民族的文化根脉。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大学精神虽然也是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文明成果,但其发展历史相对短暂,到现代才开始独立发展。再次,近代以来中国大学在办学体系、治学精神等方面借鉴吸收了西方的优秀成果,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

6、的根和魂,有着丰富的核心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2 .大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融关系。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精神的思想根源之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基因和价值追求。从唯物史观视角来看,思想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社会物质生产生活和一定的文化传统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大学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社会生产生活进程而产生与发展的,大学精神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的育人实践汇聚而成的。因此,大学精神从始至终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根源。另一方面,大学精神在绵延传承中随着历史变迁、民族发展而成为传承弘扬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例如,儒家主张以孔子思想为核心,其“大学之道”在“人道”“仁义”;墨家的精神以其核心思想“兼爱”为本,倡导为学的理想人格就是兼爱、非攻;道家追求的“道”是“道法自然”的自然之道。3 .大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育关系。一方面,二者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补充。大学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文化力量,对大学生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精神是大

8、学生塑造精神品格的重要力量,大学精神一旦被大学生认同并内化为自身的精神文化修养,就会成为大学生的品质特征并伴随其一生,由此,大学精神以另一种形式融入了社会发展。大学精神的传承发展是逐渐融入社会的过程,大学精神是社会性、民族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另一方面,二者在实践传承上具有极大相似性。一是传承主体的重叠性。大学精神的传承主体主要是大学师生,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是整个中华民族。大学师生既是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传承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二是传承载体和传承形式的相同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精神实质上都是一种群体文化,二者的传承载体和传承形式几乎是相同的,无论

9、是物质的还是抽象的传承载体都能以各种各样的传承方式来达到承继的效果和目的。三是传承核心内容的共享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精神的源头活水,大学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历史文化的演进,二者早已无法割离,并深深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之中,共同达成育人之效。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大学精神的内涵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J大学的文化彰显着大学的底蕴和内涵,是大学发展的重中之重。文化建设是大学建设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10、建设有品位、有内涵的校园文化是各高校努力的目标,而高校文化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从文化的建设方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比如儒家经典著作中庸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我们指明了做学问的方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给大学精神的落地提供了具体的指引。可以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精神有效融合,有助于丰富大学精神的内涵,是对大学精神内涵的有效补充。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大学精神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大学精神的培育打下了坚实理论基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1、中既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又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同精神,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绳,这些经典论述是象征着中国人民族气节和气质的文化符号,坚定了中国大学的文化自信,提高了中华民族年轻一代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让大学精神更加鲜活具体,是涵育大学精神的重要源泉。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精神的发展提供了方式。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先贤将道德修养和读书学习紧密相连,不但点明了大学精神的理论基础,更明示了培育大学精神的实践方法。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精神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路

12、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坚持精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指引,给大学精神的落地提供了坚定的理论支持。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塑大学精神的文化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塑大学精神的文化力不仅体现为丰富大学精神的内涵,更体现为合理的“扬弃”,以便“有效减弱大学消极文化力”。一方面,大学的精神风貌,更多体现在大学的文化建设和精神内核上。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景观文化的丰富和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中,用其精髓涵育大学精神,不仅能对大学精神的内涵进行丰富和补充,还能提升大学的办学格局、文化品位和建设品质,

13、增强校园文化的长久活力。另一方面,“躺平文化”等观念不断冲击着当代大学生,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观点则对这些消极文化予以了很好的回击,为提高大学精神的文化抵抗力提供了理论指导。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大学精神的实现路径1.打造“大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课程。高校是大学精神的推进主体。高校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引领下,有机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本校精神,发挥自身的主体功能,推进大学精神落地。一是开发“大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课程。高校应积极开展校本研究,挖掘本校校训背后的故事,将自身的核心内涵、价值意义和现实追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14、让全体师生感受到学校精神的底蕴和内涵。例如,高校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阐释学校精神的文化内涵,举办相关的论坛或讲座,为全体师生提供多维度参与和了解学校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二是推进“大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课程。高校应积极利用实践调研、假期社会实践等机会鼓励全体师生积极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开展践行校训精神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亲身实践中进一步感受大学精神。总之,高校应打造一批理论课程和精品实践项目,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力量,促进师生对学校精神的认同和对学校文化底蕴的推崇,以更好地实现大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融同育。2 .建强“大学精神+中华

15、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队伍。一是建强“大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管理队伍。大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必须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学校发展历史为基础,不断挖掘学校历史,整合学校资源,讲好自身的“大学故事”。这就需要高校管理部门做好顶层设计,从体系创新、平台建设、机制运行、队伍塑造、教学育人、宣传报道等方面不断强化大学精神的育人功能。二是建强“大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教师队伍。高校要发挥大学精神的育人功能,需要全校教师共同参与,通过多样形式调动全校教师的积极性,挖掘、收集学校历史事件、人物故事、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资料,开展与大学精神相关的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需要强调的

16、是,高校应该摒弃传统文化中的封建僵化部分,克服非理性文化的影响,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善于辨别和抵制各种伪科学活动,正确把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互补优势。3 .建好“大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联网传播平台。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提升大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实效,应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融媒体宣传。一是高校应通过网络媒体特别是微博、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做好全校师生的价值引导和对大学精神的内涵表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宣传氛围;开展大学精神专家访谈、人物故事专访,激发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由面对面向键对键的有效延伸:二是高校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制作原创的新媒体文化产品,运用好抖音、快手等新型网络媒体平台,积极对外宣传,创新制作内容,将学校发展与国家发展建设、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向外界展示自身大学精神的良好社会形象和文化底蕴,利用新媒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转化成高校文化资本,实现大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融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