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两湖创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2-2035年)》.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745565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15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市两湖创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2-2035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常州市两湖创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2-2035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常州市两湖创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2-2035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常州市两湖创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2-2035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常州市两湖创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2-2035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州市两湖创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2-203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市两湖创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2-2035年)》.docx(8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常州市“两湖创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2-2035年)二。二三年十月=.刖三常州市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定位,全面实施“532”发展战略,推动城市发展格局“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工市委、市政府战略性谋划“两湖”创新区,开启城市发展的新征程。“两湖”创新区坐拥常州市满湖与长荡湖,西倚茅山、瓦屋山水源涵养区,新孟河引江济太清水通道穿境而过,域内河网密布,蓝绿空间比高,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河、湖、荡、汉自然水生态肌理,是一块“留住了中吴乡愁、看得见江南烟雨”的苏南福地。规划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以世界眼光和国际

2、标准引领未来,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区域统筹,突出两湖生态价值的实现与江南水乡特质的彰显。规划基准年为2021年,近期到2025年,远期到2035年。规划是指导“两湖”创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地方政府和各相关部门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以及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的依据。-XX-a=.刖三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区域优势第二节工作基础第三节存在问题第四节机遇挑战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规划目标第四节指标体系第三章生态空间建设第一节生态空间保护区域第二节生态缓冲区与生态廊道第三节生态功能分区第四章绿色低碳发展第一节产业环境准入第二节重点领域协同增

3、效第三节能源结构调整第四节绿色生活方式第五章生态环境治理第一节区域环境治理第二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第三节“危污散乱低”治理第六章两湖生态修复第一节区域定位和目标第二节满湖生态修复第三节长荡湖生态修复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五节新孟河优化调度第七章生态绿心区保护第一节区域定位和目标第二节小流域综合整治第三节生态产品价值提升第八章核心区水系统构建第一节区域定位和目标第二节水安全保障第三节水环境治理第四节水资源利用第五节水生态建设第九章能力建设第一节环境风险防控第二节智慧感知系统第三节环境治理体系第十章保障措施附件附件一规划指标解释附件二重点工程项目表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区域优势地理区位得天独厚。“两湖

4、”创新区规划范围1485平方公里,位于常州市地理中心,地处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三大都市圈辐射交汇地带,贯穿长三角腹地的南北纵轴和牵引长江经济带的东西横轴交汇于此,凸显“一点聚众、两带联动、十字交叉、米字交汇、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两湖”创新区是常州市“532”战略全面落地的龙头牵引,是长三角区域资源最优、空间最足、展示度最高的绝佳宝地。自然生态本底优越。“两湖”创新区西倚茅山、瓦屋山水源涵养区,坐拥洗、海两湖,地处太湖上游湖链的核心区,是太湖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新孟河“引江济太”清水通道穿境而过,长江水系与太湖水系在此交汇,域内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呈现“一荡、两湖、三横、

5、三纵”的水网格局。“两湖”创新区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丰富,承载着6000年中吴历史演进的人文与乡愁记忆。绿色发展势头强劲。“两湖”创新区常住人口及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区域内已经集聚了中德产业园、中以产业园等重量级国际合作平台,以及理想汽车、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和星星充电等站在新经济浪潮前沿的“新势力”企业,培育了光伏发电、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常州市正在将“两湖”创新区打造为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和强劲引擎。第二节工作基础一、绿色经济发展工业绿色制造建设加快推进,产业特色优势不断凸显。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逐渐成为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名片。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

6、、农机和工程机械等多个产业或产品国内领先;石墨烯、碳纤维、碳复合材料等先进碳材料的研发应用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产业结构优化提升,重点行业整治力度不断加强。传统产业加大整治力度,2008年以来,化工、印染企业关闭淘汰率分别达到85.7%、61.2%;稳步建设武进科技织染集聚区、金坛时尚织染集聚区,促进印染行业高质量发展。工业结构加快调轻调优,光伏、新能源、氢能、动力电池等产业的创新领军企业集聚,新能源产业优势凸显;中德城镇节能示范区加快推进,企业节能技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面发力,2021年单位GDP能耗较2008

7、年下降64.4%。生态农业推进已见成效,积极推进农业清洁化生产、稻田综合生态种养、种植业氮磷减排及资源化回用、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形成“江苏金坛数字化零碳渔场”“黄金村有机稻米”等典型示范项目,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8%。二、生态环境状况2022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明显,2022年规划区PM”浓度平均33.1gm3,同比2015年下降41.8%,与全市基本持平。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区域内2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95.5%,水质达到或优于HI类比例90.9%。长荡湖和漏湖水质指标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指标已达m类,总磷指标近

8、三年来改善幅度较大,2022年,长荡湖总磷年均浓度为0.104毫克/升,漏湖为0.135毫克/升。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漏湖、长荡湖底栖动物全面向好,清水型生物逐步恢复并随河湖水网扩散。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严格管控类耕地占比仅0.02%,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881%,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区域声环境质量总体处于较好状态,各类功能区噪声达标率稳定在100%。三、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区内已建成投运城镇污水处理厂13座,污水处理总能力达53.8万m3d,实际处理规模37.9万11)3d,运行负荷达70%。建有工

9、业污水处理厂1座,处理能力3万m3d,工业集中区污水管网不断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序推进,行政村完成治理率44.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已建成生活垃圾焚烧设施2座,总处置能力为2050吨/日。稳步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建成装机容量超过500MW。四、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区生态基底较好,与西部茅山山区连接成片,形成山水林田湖草完整的生态格局,共划定10类25块生态空间保护区域;蓝绿空间占比高超过70%,水面覆盖率达至!3557%物种相对丰富,以长荡湖为例,浮游植物136种、浮游动物141种、鸟类216种,均相当于或超出太湖相应物种数量。生态建设投入大从2009年起,金坛区累计投入

10、93亿元实施长荡湖综合治理工程,长荡湖获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生态绿城项目实现增核1万亩、扩绿1.5万亩、联网300公里。五、生态环境管理湖塘镇在全国首创“企业河长制”,企业家当河长,不仅推动企业从“排污者”变成“治污者”,也推动了治水模式从“政府单一途径驱动”向“政府-企业-社会协调多途径驱动”的提档升级企业河长”和“党员河长”治水经验被部、省推广。监测监控体系初具规模,建成21个大气监测站点,实现大气空气站乡镇全覆盖;建有24个国省考水环境监测站点。完成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建成湖荡水生态监测点位5个,湖泊富营养化监测点位28个,初步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信息化网

11、络,实现市、区、镇、村四级网络覆盖。构建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累计核发排污许可证1204家,占全市核发排污许可证企业数量的42%。第三节存在问题“两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但仍面临五个方面的问题。一、绿色低碳发展有待深化推进碳排放强度偏高,虽然近年来区域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但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均高于全省及全国平均值。产业结构偏重,钢铁、化工等传统行业的工业产值占比高,区域内生产型企业多,但高能级的科研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偏少,不足以引领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重大装备技术水平的提升。工业用地产出偏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南乡镇

12、工业快速发展阶段遗留的“危、污、乱、散、低”问题亟待解决,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城乡空间布局亟需优化。绿色建筑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大量八、九十年代建设的农村居民住宅,建筑质量和节能水平低,建筑节能绿色改造,新型绿色建造方式和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工作面广量大。绿色交通出行率偏低,区域内尚未形成“多层次、一体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不能满足居民日常出行需求,私家车出行率高。绿色社区建设比例低,垃圾分类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二、生态环境质量全面达标仍需努力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明显,但距离国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大气污染的复合型、氧化性污染特征明显,主要污染因子为PM2.5和臭氧。“两湖,创新区属于大气弱扩散区,环

13、境气象呈现大气污染物易于累积、难于扩散的典型区域特征。洪漏两湖水华时有发生,湖泊总磷指标长期为V类,湖泊生态修复任重而道远;农村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大,水系沟通不畅,区域内仍存在劣V类支流支浜,入湖河流总磷负荷超出湖泊容量。海湖长期未清淤,内源污染严重。三、生态产品价值未充分体现2000年以来,洗漏两湖沉水植物大面积消失,湖泊由“清水草型”退化为“浊水藻型,近年来虽然实施了退田(土于)还湖、退渔还湖、生态清淤、以渔控藻等工程措施,但离恢复草型湖泊的生态修复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两湖的生态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水生态系统还未恢复到良性循环状态,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系统性不强,稳定保持区域蓝绿

14、空间比压力较大,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有待提升。生态景观功能的展示、特色文旅项目的建设、生态会客厅的打造,尚缺少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高价值、高品位的生态产品供给匮乏。四、环境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水源地安全隐患仍未消除,饮用水源地核心区水质难以实现稳定达标,湖泊水华频发,影响水源地水质安全。“两湖”核心区地势整体低洼,自然坡度较小,雨季排涝压力大,城市安全面临挑战。大量工业企业、城镇居民住宅分布在新孟河、:皇里河、夏溪河和尧塘河等入湖河流沿线,工业企业事故性排放与雨季面源入湖污染冲击,带来潜在的污染风险。新孟河开通后,长江补水量的增加,对区域水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还需进一步跟踪评估。五、生态环境治理体

15、系尚未健全规划区涉及金坛区、武进区、钟楼区和漂阳市4个区级行政区的17个乡镇或街道,区域内水生态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缺少统筹,农村污水、城镇污水、支流支浜小流域综合整治等开发模式有待实现突破,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系统化建设、高效运维、统一管理模式亟待建立。“两湖”创新区与宜兴市新建镇和丹阳市皇塘镇陆地毗邻、水系相通,同属一个生态系统,但跨区域分而治之,各地在重要水体的管控范围、管控标准和管控措施的差异性,导致区域水生态保护工作的系统性不够。第四节机遇挑战一、发展机遇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效应助推高质量发展。常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高度重视生态文明

16、建设工作,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正在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宁杭生态经济带、环太湖科创圈等多个重大战略在规划区交汇叠加,为更大力度、更深层次系统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思路提供契机。“两湖”创新区是长三角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42)的重要节点,是上海、南京两大都市圈咬合链接的重叠地带,是各类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集聚的重要走廊。这些国家重大战略叠加,为推动区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绝佳机遇。常州市“532”发展战略呼唤带动城市创新发展的龙头引擎。建设“两湖”创新区是常州市委、市政府把握发展大势、着眼城市未来,在反复研究、周密考虑、充分论证基础上,作出的重

17、大决策,是推进“532”发展战略全面落地的龙头牵引,是推动城市发展格局“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的强劲引擎。“两湖”创新区重大交通设施汇聚、生态资源优越、创新土壤厚植,生态休闲旅游基础良好,在中轴建设加快的背景下两湖”地区凭借禀赋条件,将成为常州呼应区域新格局的核心平台,培育产业新赛道的主战场,以及探索绿色新路径的引领区,实现从城市边缘地区向新增长极的跨越式发展。具备打造“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的发展基础。常州“襟江带湖、江湖汇秀、水胜为美”,漏湖(常州)和长荡湖分别拥有144和90平方公里的水面以及77和62公里的岸线,呈现“落霞与孤瞥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自然美景,丰厚的生

18、态资源和优越的自然禀赋,为优化人居环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两湖”创新区已集聚常州科教城、武进高新区、武进经发区、华罗庚高新区、金坛经开区等国家级、省级科技和产业平台和中以创新区、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中欧绿色创新园等国际性创新平台,以及理想汽车、中创新航、蜂巢能源、星星充电等独角兽企业,成为“两湖”创新区带动城市创新发展的强劲引擎。“两湖”创新区山水绝佳的生态基底、坚实有力的产业基础、辐射周边的交通基点、争先率先的创新基因,为建成“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奠定坚实基础。二、面临挑战城镇化快速发展加剧资源环境压力。未来十五年,常州将举全市之力加快“两湖”创新区扩容提质,统筹推进科创、生

19、态、宜居、企业总部中心规划建设,推进“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建设,综合交通、园林绿化、市政、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服务设施项目的建设正加速推进和完善。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不可避免带来一定程度的建设用地的增量、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对区域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等各要素环境质量产生胁迫效应,对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和人居品质提升带来更多更大挑战。如何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需进一步探索。“双碳”目标期盼发展机制创新。规划区内产业结构逐步明晰,但产业布局较为分散,规模化效益有待提升。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需求日益凸显,基于“双碳”目标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

20、绿色发展理念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态空间格局的建设,都迫切需要有创新型的发展机制来引导。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关键,需坚持创新驱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为绿色低碳发展打牢坚实技术基础。末端治理边际成本持续增高。生态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是由多种环境要素交互作用、协同治理实现的。随着污染防治攻坚的不断深入,已显现出多类型生态环境问题复合交叠,需解决的环境问题更加复杂多元,生产和生活、城市与农村、工业与交通等多要素、多尺度、多介质的生态环境问题耦合叠加,应对难度将进一步加剧。当前相对容易实施、成本相对较低的污染减排措施

21、大多已完成,末端治理的空间日益收窄、治理的边际效益不断降低,对加快推进源头治理、精准治理、系统治理,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态环境治理模式需从单维治理到多元系统共治转变。新孟河开通对区域水文及生态的影响。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实施后两湖”区域水文会发生变化,对区域生态演化带来不确定性影响。一是对两湖生态的影响,新孟河工程运行后,新孟河流量流速加大,海湖将成为引江济太的通道,缩短海湖的换水周期,长江来水悬浮物含量较高,不利于两湖透明度改善,影响沉水植物的恢复,由于新孟河运行调度机制尚未明确,引江济太工程运行对温湖生态环境的影响还需跟踪评估;二是两湖区域水动力的影响,在新孟河

22、引水期间,尧塘河、浪里河(西段北干河(西段)将发生逆流入长荡湖,改变自然流态;三是对两湖水环境的影响,新孟河在常州奔牛段为立交形式通过,长江总磷浓度高于湖泊11I类水标准,大量调水会导致入长荡湖、漏湖的总磷通量发生变化。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突出生态优先和绿色低碳,落实常州市532”发展战略,系统谋划生态中轴引领区建设,着力打造长三角“生态样板、全面推动区域发展向“生态创新区和最美湖湾城

23、”的蝶变。第二节基本原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践行“重现绿水青山留住金山银山,守好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区域建设运营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基于全球视野,坚持高点定位,对标国内外先进理念和要求,规划引领“两湖”区域未来高质量发展,促进世界级创新湖区的创建。系统思维,统筹联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原则,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打破行政区域管理壁垒,强化市区联动、部门协同,政府-企业-公众多角度共治,统筹好“两湖”创新区与周边区域、与常州全域的关系。特色导向,分区施策。结合三线一单”划定、区域状况及规划情况,划定生态

24、环境功能分区,针对主要功能任务,分区分类施策,精准科学治污,发扬区域特色,提升生态环境管理精细化水平。价值提升,水乡特色。以湖为基,以河为脉、以水为魂,挖掘文化底蕴,彰显江南水乡特质,着力提升“两湖”生态服务功能,促进区域生态价值的转化与增值。第三节规划目标围绕“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的规划定位,打造“生态之城、秀美之城、科技之城、创新之城、青年之城、未来之城”的发展愿景,“两湖”创新区生态环境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以湖为心、以水为脉的高品质水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生态产品价值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城乡统筹高质量发展,奠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基石,建成“面向长三角的生态标杆区”

25、“面向双碳的世界级创新湖区”和“面向未来的智慧型宜居生态城,规划范围包括金坛区3镇3街道(金城镇、东城街道、西城街道、尧塘街道、儒林镇、指前镇)、武进区5镇2板块(:皇里镇、嘉泽镇、武进经发区、牛塘镇、湖塘镇、高新区、前黄镇)、钟楼区1镇(邹区镇)、漂阳市3镇(别桥镇、上黄镇、城头镇),以及长荡湖和满湖(武进)湖体,总面积1485平方公里。规划期限:近期到2025年,远期到2035年。规划基准年为2021年,环境质量以2022年来计。第四节指标体系到2025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并稳步提升,空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二氧化碳排放增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系统服务

26、功能持续增强,生态产品价值得到明显提升,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建立,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大幅提升,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融合的绿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及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绿色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区域生态价值GEP增幅超过GDP,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治理机制健全。具体指标体系及指标近远期要求如下:“两湖”创新区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标类别序号指标名称单位现状值2025年2035年属性绿色低碳低碳1碳达峰碳中和指数50.4,6080正向预期性2化石能源消费占比%8065负向约束性绿色3农业绿色发展指数82

27、.428690正向预期性4核心区绿色出行比例%21.2537080正向预期性5生态园区/绿色社区占比%60/50100/100正向预期性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质量6PM2.5年均浓度微克/立方米34.83025负向约束性7重要水体水环境质量漏湖长荡湖V类稳定Iv类漏湖TP0.10TN1.68长荡湖TP0.09TN1.43HI类负向约束性8核心区海绵城市建设覆盖率%28.746085正向约束性9生物完整性指数IBl持续改善持续改善正向预期性10蓝绿空间占比%707070正向预期性,为常州市平均值2为常州市新北区(列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统计值3为公共交通4为常州市平均值类别序号指标名称单位现状值2

28、025年2035年属性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治理11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74.190100正向约束性12城镇生活污水再生利用率%2530正向预期性13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90100正向约束性14建设用地/受污染农田安全利用率%100/98100/100100/100正向约束性15工业废水集中收集处置率%100100正向约束性人文宜居宜居16核心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14.9151720正向约束性17饮用水龙头达标率100保持不变保持不变正向约束性18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城乡同质覆盖率%70100正向预期性19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率%87.569095正向预期性5为2021年统计数值6为常州市平均

29、值类别序号指标名称单位现状值2025年2035年属性人文宜居人文20乡愁资源活化率有有有有磔率标“二水氧有指%9095正向预期性“见山见水、湖光山色”同框率认可度%7095正向预期性顷田护万良保率%100100100正向预期性注:指标解释见附录第三章生态空间建设第一节生态空间保护区域生态空间保护区域分为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控制区两类。一、生态保护红线依据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和江苏省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规划,规划区生态保护红线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湿地公园、重要湿地、特殊物种保护区等共计6类3个区域,面积208.22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

30、面积占规划区面积的14.0%o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依据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规划,规划区生态空间管控区包括地质遗迹保护区、洪水调蓄区、清水通道维护区、生态公益林、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重要湿地、特殊物种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渔业水域等10类19个区域,面积307.70平方公里。生态空间管控区与生态保护红线范围重合的,按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执行,若同一生态空间管控区兼具2种以上类别,按最严格的要求落实监管措施。第二节生态缓冲区与生态廊道一、滨湖生态空间依据常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划定滨湖生态空间保护范围,并执行相应的管控措施。滨湖生态空间保护范围为:(一)满湖:北至揽月路;西至揽月路孟津河

31、及渥里河以南沿湖陆域相关区域至常州市界冻至揽月路一西湖路一环湖路清影路、武进西大道以南沿湖陆域相关区域至常州市界。(二)长荡湖:北至河海大道一滨水路(规划中)一长荡湖西路;西至长荡湖西路芦家中河清水渎中河后渎中河;东至长荡湖大道及以南沿湖陆域相关区域;南至长荡湖(漂阳市)重要湿地边界。二、河流生态缓冲区依据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划定河流生态缓冲区类别,执行相应管控要求。原则上划定新孟河、北干河两侧50米,武宜运河、太洞运河、孟津河、丹金漂漕河两侧35-50米为河流生态缓冲区的优先管控区;其余河流河道两侧1530米为河流生态缓冲区的一般管控区。三、交通生态廊道交通生态廊道宜结合交通线两

32、侧绿化隔离带划定。铁路、高速公路两侧生态廊道不低于50米。交通生态廊道管控。严格保护自然植被、农田、林地、水体,并根据各历史街区、文物保护单位、乡土文化遗产的具体价值情况,采取适宜的保护措施;可进行适当开发建设,但应控制规模,协调风格;工业、仓储用地等其他城市建设用地逐渐迁出;禁止作为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新增城市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允许少量的公共设施用地开发,包括公园、文化娱乐用地、体育用地等;鼓励对城郊乡生态廊道保护和投入。第三节生态功能分区按照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构建原理,根据常州两湖创新区概念规划及总体城市设计,规划区可划分为4个生态功能

33、分区,分别为湖泊保育区、生态绿心区、城市发展区和生态涵养区。(1)湖泊保育区:主要功能是水资源调蓄、自然湿地景观维护、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包括长荡湖、漏湖湖体及滨湖生态空间,面积约256平方公里。(2)生态绿心区:主要功能是保持适宜的绿色空间,维持河网水系的生态环境健康和水资源涵养,保障两个湖体的入湖水质,提升邻近核心发展区的生态空间质量和预留生态文旅慢生活休憩空间,保障区域生态碳汇,保持良好的生态本底,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范围北至夏溪河-尧塘河-东钱资荡一线,西至新建河-长荡湖,南至中干河-张河港(儒林镇和浪里镇行政边界),东至漏湖,面积约264平方公里。(3)城市发展区:

34、主要功能是保障城镇宜居生活,产业升级,支撑规划区社会经济低碳发展。规划范围为洪海两湖及生态绿心区以北,G233高速路以东的区域。面积约523平方公里,其中海湖北岸的城市发展区核心区面积28平方公里,简称“核心区”。(4)生态涵养区:主要功能是承载水美乡村集镇绿色家园建设,合理发展生态农业及旅游业等产业,重点结合生态廊道等开展生态建设,重塑生态田园中吴乡愁的水乡画卷。包括规划区内其余的约442平方公里的区域。第四章绿色低碳发展第一节产业环境准入一、完善准入退出机制科学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两湖”区域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项目类别,严禁新增钢铁、水泥项目产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

35、目的盲目发展,建设项目审批应严格落实国家、省、市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环评审批、取水许可审批、节能审查以及污染物区域削减替代等要求。提高新建项目的资源和环境准入门槛,新建工业项目单位工业产值不低于1200万/亩,严格控制新建项目的废水排放强度,严禁引进排放大量高含盐废水的项目。引导企业采取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能耗、物耗、水耗逐步达到清洁生产先进水平,新建“两高”项目用能设备达到一级能效标准,二氧化碳排放增值满足区域容量控制要求。建立以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和碳达峰目标为导向的产业退出清单制度。加大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和“两高一低”行业产能,依法关停退出超限值排污企业。

36、二、带动低碳产业发展重点围绕国家确定的“碳达峰、碳中和“长远战略目标,依托城市智能制造产业基础,在“两湖,试验区超前布局、研发和推广节能储能和碳减排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探索跨学科、跨领域、跨边界的交叉融合模式,有效激发创新要素之间的“化学反应大力推动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以“两湖”试验区为主要创新集聚区,培育创新极核,打造常州创新高地。增强绿色低碳产业的资源要素集聚能力,发挥武进高新区装备制造、西太湖新型碳材料和氢能源动力、金坛经济开发区动力电池、光伏发电等战略性新兴

37、产业集群优势,培育一批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军企业。第二节重点领域协同增效一、工业领域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力争实现部分重点行业率先达峰。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推进工业、园区、供应链等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重点打造武进区“95X”产业体系,培强做大金坛区“五新产业”(新能源、新基建、新能源汽车、新医药、新智能),持续推进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工新兴产业“固链延链,未来产业“建链拓链,加快实施重点行业和领域技术改造,以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实施工业节能低碳改造,推动制造业绿色升级,大幅提升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推动新兴技术与绿色

38、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工业领域能源绿色生产和消费,优化能源生产布局和消费结构,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到2025年规划区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降低到80%,到2035年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进一步降低,力争达到65%o推动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钢铁行业严禁新增产能,积极发展短流程炼钢。瞄准高端化工新材料加快推动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精微系统综合提效降碳、碳捕集与利用等新型技术。加快建材行业低效产能退出,引导建材产品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提升重点行业企业和产业链数字化水平,探索构建行业企业碳评价体系。二、交通领域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推动各类交通运输方式深度融合,推动绿

39、色交通骨架建设。核心区居民出行应以“公交+慢行”为主导,规划“安全、连续、便捷、舒适”的高品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非核心区以“快轨+快速干道”为主导、快捷出行的绿色交通系统O积极引导绿色出行,进一步提升市民公共交通出行效率,初步建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BRT等中运量公交系统为辅助、常规公交为基础、共享交通等其他公共交通为补充的绿色出行模式,核心区绿色出行比例2025年达到70%以上,群众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达到90%以上,2035年核心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以上,群众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达到95%以上。实施“绿色车轮”计划,有序推动老旧车辆替换为新能源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

40、加快推动公共领域用车电动化,进一步提升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占比。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体系建设,淘汰更新或改造老旧车船,加快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在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港口服务等领域应用。三、城乡建设领域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进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升级,持续提升绿色建筑品质,推动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稳步发展装配式建筑和装配化装修,推广绿色建材产品应用与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到2025年城镇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加快推进规划区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绿色化改造,引导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进绿色农房建设,鼓励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和微改造,适度提升绿色空间面积,推进建筑废

41、弃物再生利用。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深入推进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深化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建设,探索建设光伏一体化建筑、光储直柔建筑等示范工程,促进绿色电力消费。加速绿色建筑产业集聚,发挥武进区绿色建筑产业示范区引领作用,推广应用绿色建筑节能技术,打造长三角建筑科技中心,探索多要素系统合成、多技术集成应用的示范。四、农业领域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优化产业布局,引导生产方式清洁化、农药化肥使用减量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面源污染治理精准化,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积极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农业节水。加大田间节水设施投入力度,开展节水型灌区建设。集成推广节水节肥等绿色技术模式。加

42、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管理,开展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在前黄镇、指前镇等推广种养循环生态模式,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和“粮饲-猪-沼-肥”等生态循环种养。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健全完善以机械化还田为主体,饲料化、能源化等多种形式为补充的秸秆综合利用体系。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严格限制苗木、草皮种植等需要移栽取土,破坏耕作层的“非农化”种植。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等,消除农业环境安全隐患。规划区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到2025年达到86,到2035年达到90o第三节能源结构调整一、推进能源结构调整逐步调整区域用能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的能源消费占比

43、和能源、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有序推进电代油、电代气和煤改气工作。提高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从源头协同推进污染控制和碳减排,降低碳排放强度。开展天然气锅炉低氮改造工作,促进传统能源要素和新兴清洁能源要素的有机融合,逐步实现清洁能源替代,深化专业化分工,形成制造与服务相互促进、多细分领域相互依存的清洁能源生态。二、实施能源总量和强度“双控”对规划区内钢铁、化工、建材、冶金等生产企业实施严格的单位产品能耗对标淘汰制度,全面落实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以化工、印染、电子、建材、冶金、原料药等行业为重点,制定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方案,进一步压实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主体责

44、任。严格要求企业落实能耗双控、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区域污染物排放控制等刚性要求,新建项目严格节能审查,坚持新增用能项目能效水平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准入,推动低于基准水平的高能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起义有序实施改造升级。统筹衔接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开展综合性区域、产业园区等各类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建设,扩大示范效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到2025年,规划区碳达峰碳中和指数达到60,生态园区建设占比达到60%。到2035年,碳达峰碳中和指数达到80,生态园区建设占比达到lO0%。三、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进一步推广生物质能、太阳能光热、风电应用范围和规模,合理开发生物质、光热等可再生能源。积极应用推广“

45、光伏+充电桩”“光伏+路灯”“光伏+建筑”等新技术、新装备。通过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沼气、秸秆成型燃料、垃圾焚烧发电等形式,探索建设生物质清洁能源替代发电项目,提高生物质能的利用率,统筹布局垃圾焚烧电站建设,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推进金坛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项目。第四节绿色生活方式一、引导绿色创建积极组织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活动,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示范街道、镇、村等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落实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系统推进、广泛参与、突出重点、分类施策,规划区内绿色社区占比到2025年达到50%,2035年达到100%o二、倡导绿

46、色生活增进低碳消费与低碳生产相互促进,大力推广高科技环保材料服装产品,推广绿色无公害食品,提倡低碳餐饮,推行“光盘行动”,倡导低碳居住,鼓励使用节电型电器和照明产品,培养良好的低碳穿衣饮食习惯。积极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组织实施绿色出行碳积分激励工程,倡导“1公里内步行、3公里内骑行、5公里内公共交通”的绿色低碳出行方式。第五章生态环境治理第一节区域环境治理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强化PM2.5和03精细化协同管控。推动规划区PM2.5浓度持续下降,有效遏制03浓度增长趋势。开展系统协同治理科技攻关,制定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及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加强03分区分时分类差异化精细化协同管控。强化氮氧

47、化物与挥发性有机物等前体物的协同减排防控。开展VoCS治理攻坚,分类实施原材料绿色化替代,深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售等重点行业VoCS深度治理和重点集群整治,推进工业园区和企业集群建设VoCS“绿岛”项目,统筹规划建设集中涂装中心、集中电镀中心等,实现VOCS集中高效处理。加强固定源深度治理,推进钢铁、电力等行业污染物稳定超低达标排放,推进建材、玻璃等工业窑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或清洁能源替代。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严格车辆准入管理,全面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加大船舶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控制,推进船舶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同步管控,鼓励绿色新能源车辆的应用。加强城乡面源污染控制,深入推进餐饮油烟和住宅油烟专项治理,全面实行绿色施工,实施扬尘精细化管控。到2025年,PM”年均浓度不超过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