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评价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评价反思.docx(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教学反思二师附中谭雪青2014年3月28日本人承担番禺区高二级公开课“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该节课同时也是我校“参与式”课堂教学改革新授课课型模式示范课,本人有幸得到各位同行前辈的指导。a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选修三专题一中第一节的内容。课标设计本模块的目的重在“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科技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和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上。课标对本专题知识性目标的要求均为了解水平,所以在不能讲得过细、过多、过深的前提下,要把内容讲清楚还是很有挑战性的。关于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学生在必修二中已经有初步的学习,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
2、之上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也是应该思考的问题。本人依据学情设计了学案,首先在课前布置学生复习必修二中基因操作工具的相关内容,通过激活原有知识,使学生能快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重难点内容的突破,笔者准备了几方面的工作:首先通过课前任务的安排让学生阅读教学教材后填写知识主干,在课堂中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讨论来解决问题,最后再运用图片、动画等直观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为巩固三种基因操作工具的作用特点,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成员间的协作能力,教材设置了一个模拟制作活动一构建重组DNA,本人将这个活动进行了适当改进,使之与本节内容联系更紧密,操作更简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人对这个模拟操作活动的材料进行
3、了改进,将教材上用到的红绿硬纸板改成而了红白两色的纸条,并将白色纸条两端连接形成环状。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施,本人的反思如下:1 .强化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强化了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通过学案导学,布置学生带着任务自学教材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阅读教材以及学案上的材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模型构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交流合作能力;通过动画、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图形的分析、描述能力。2 .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改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本人将重组DNA模拟制作
4、的材料进行了改进,将红绿两色的硬纸板更换为红白两色的纸条,并将白色纸条两端用固体胶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纸环。如此改进有以下优点:质粒是最常用的基因载体,用纸环来代表质粒,既简单形象又紧贴教材;红、白两色纸张比纸板容易得到,而且更易用剪刀剪裁。3 .直观教学手段、模型构建,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本节课中,本人将限制酶切割DNA、DNA连接酶将基因载体和目的基因连接起来等抽象的、微观的过程通过动画和图片展现出来,减轻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阻力,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突破了重难点;通过重组DNA的模拟制作,巩固了本节课中所学的内容,使学生对基因工程的三种工具的功能特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5、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了交流合作意识。4 .以问诱思,任务驱动。在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中,本人都通过学案设置了问题串,使学生带着任务自学教材,提高了学习效率;这些问题的设置也能使得教学过程衔接和过渡顺畅自然,问题设置依据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原有的知识掌握情况,并且问题设置难度呈阶梯型特点,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真正“面对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另外通过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尝试解决,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过程,最终提高生物科学素养。5 .强化了新旧知识的融合,及时更新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是简单的将书本上的知识传递给
6、学生,而应该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开展探究活动,建构知识,并能将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融合,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必修中学习过的很多知识与本节内容有密切关系,如DNA的结构、酶的专一性、基因操作的三种工具的基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异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新概念,从而使新旧知识融合为知识的体系。6 .反思不足,及时改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在某些问题上,学生自学、讨论不很充分;课前预习完成不好,部分学生难以跟上老师的节奏;重组DNA的模拟制作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活动效果也比较好,但是笔者对学生活动的评价还显得不够深入。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是今后要着重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