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十四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莆田市“十四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docx(5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莆田市十四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前言5第一章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6一、发展基础条件6二、“十三五”发展成就8三、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14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19一、指导思想19二、基本原则19三、发展目标21第三章主要任务24一、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清洁化发展.24二、推进能源增储上产,扩大油气产供销体系25三、科学开发清洁能源,打造新能源示范城市27四、构建多能互补系统,提高综合化利用水平.29五、建设灵活智慧电网,构建能源互联网体系31六、强化能源科技支撑,完善装备制造产业链33七、创新能源体制机制,深化能源市场化改革35八、扩大能源领域合作,促进两岸多能源融合36九、推动数字产业应
2、用,发展能源大数据产业37第四章节能环保38一、加强项目能源消费总量控制38二、全面提升煤炭清洁利用水平39三、促进能源资源集约优化利用40四、持续推动生产技术增优汰劣41五、严格落实节能减排标准要求42第五章重大工程44一、绿色能源壮大工程44二、基础能源增效工程45三、输配电网优化工程45四、智慧能源创新工程46第六章环境影响与评价47一、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47二、环境影响减缓对策措施48第七章保障措施50一、加强规划引领实施50二、强化能源行业管理50三、完善财税金融政策51四、健全能源市场体系52五、构建数字能源服务53lll.l,刖百“十三五”以来,莆田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
3、委的决策部署,持续推进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十四五”是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福建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加快新时代新福建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加快建设宜业宜商宜居、打造美丽莆田的重要时期。编制和实施莆田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有利于立足莆田本地发展特征,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构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对我市主动适应能源发展新要求、把握新机遇,推进莆田高质量发展超越意义重大。本规划依据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规划编制。规划
4、主要阐述我市能源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提出“十四五”我市能源发展的总体要求,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我市“十四五”能源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我市能源发展相关政策、规划和安排重点项目建设和投资的主要依据。本规划的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第一章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一、发展基础条件(一)她理区位条件莆田的地理区位优势突出,位于福建省中北部沿海地区,与台湾隔海相望,与台中相隔仅72海里,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大陆与台湾距离最近的地区之一。莆田处于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和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区的中心区,向内陆可通达华东、华南、华中、中南等广大腹地,出海可直
5、达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盟、南亚及非洲各国,是福建省“北靠、西联、南下”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深入我国内陆腹地的便捷通道。莆田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滨海旅游资源,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兼备,妈祖文化影响巨大。拥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湾环绕”,宜港岸线59.4公里,其中湄洲湾秀屿港被誉为“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海洋经济资源丰富,港口岸线、海洋渔业、海洋生物、浅海滩涂、海洋能源、海洋矿产等资源优势尤为突出。(二)能源资源条件我市能源资源主要有风能、水能、太阳能资源,兼有少量生物质能,无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属缺能地区。风能资源:风能资源较丰富,由
6、近海岛屿-沿海平原-内陆高山呈现出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其中沿海风能资源丰富,70米高平均风速为8.49.0米/秒,平均风功率密度在623830瓦/平方米之间,南日岛是该区最具开发潜力的岛屿;海上风电受台湾海峡气流狭管效应影响,地表粗糙度影响较小,常年风速较大,风能资源丰富,80米高平均风速为8.810.0米/秒,其中平海湾、南日岛、石城渔港、大麦屿等区域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水能资源: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4.5万千瓦,可开发量19.5万千瓦,已开发16.2万千瓦,全市水电开发率已达83%o太阳能资源:属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区,太阳年辐射总量41765046兆焦/平方米,太阳能资源有一定的利用价
7、值。全市光资源主要分布在沿海东南地区,年辐射总量和日照时数由北向南逐步升高,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夏季太阳能利用价值较高,区域内大部分地方平均日总量可达18兆焦/平方米以上。生物质能资源:境内生物质能主要为垃圾焚烧内能和沼气能。预计2025年、2030年垃圾产生量2500吨/天、3200吨/天。按照全市畜牧业生产计划,预计至2025年生猪年出栏量100万头、家禽年出栏量4000万羽,畜禽粪便经处理后,预计年可产沼气总量为6466万立方米。(三)交通运输条件我市能源运输以海运为主,铁路、公路为辅。境内湄洲湾港各港区(含湄洲湾北岸的秀屿港区、东吴港区以及兴化湾的兴化港区)具有港阔水深、岸线长、航道宽、
8、风浪小、不淤不冻、防护条件好、陆域大等特点,由港口支线铁路连接东吴港区、罗屿作业区,进行海铁联运,构成东南最大的物流中心枢纽。我市“一环两纵一横”的铁路网及湄洲湾疏港货运专线铁路已初步形成,“两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能力充分,三纵一横三联”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基本建成,形成以湄洲湾港口为核心,与周边城市互联互通,服务中西部地区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形成“体系完善、结构优化、衔接顺畅、便捷高效”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优良的港口资源、便捷的运输条件赋予我市建设大能源基地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可保障全市能源需求,并辐射邻近地区。二、“十三五”发展成就“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围绕“
9、十三五”能源发展的主要目标,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保障全市能源供应安全,较好地满足了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一)能源供应能力稳步提升能源生产以一次电力为主,2020年全市能源综合生产总量约227.6万吨标煤,“十三五”年均增长15.5%,能源自给率由2015年的26.1%提升至2020年的41.2%,全市能源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建成投产百万机组大型火力发电厂一一湄洲湾第二发电厂(200万千瓦,2017年),极大提升了电力供应能力;扩建了莆田市垃圾电厂三期(2016年),有效将全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投产莆田LNG接收站5、6号罐(20
10、19年),天然气储运能力进一步提升。2020年全市电源装机达750.8万千瓦,较2015年增加装机311万千瓦(主要为火电、风电)。各类型电源中,大型火电(含气电)、风电、水电(含抽水蓄能)、垃圾电厂、光伏装机分别达443万千瓦、158.5万千瓦,136.4万千瓦,6.7万千瓦、6.2万千瓦。2020年电网已建成莆田、园顶2座500千伏变电站,笏石、涵江等14座220千伏变电站,城厢、城东等42座110千伏变电站。较2015年新增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变电容量分别为175万千伏安、90万千伏安、140万千伏安。(二)能源结构逐步优化改善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553万吨标煤,较201
11、5年净增128万吨标煤,年均增长5.4%,其中原煤消费约447万吨标煤,较2015年增加247万吨标煤,均为区外购入。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414.6万吨标煤,占比约70.9%,较2015年增长210.8万吨标煤,年均增长约15.3%o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和最大用电负荷分别为134.1亿千瓦时、221万千瓦,“十三五”期间分别年均增长7.6%、8.8%;人均综合用电量约3572千瓦时。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最高用电负荷分别为152.4亿千瓦时、246.8万千瓦,同比分别增长13.7%、IL7%,两年平均分别增长6.1%.9.6%o“十三五”期间随着湄洲湾第二发电厂投运,全市
12、煤炭消费比重明显增加。考虑本地生产的清洁能源均在市内消费的情况下,扣除以电力形式外送的煤炭消费量,则全市2020年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为煤炭36.6%.石油12.2%,天然气12.7%.非化石能源34.3%、其他4.3%。全市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持续提升,2020年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47.0%(考虑清洁能源优先在市内消纳),显著领先于全省平均水平(28.1%),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十三五”期间电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拥有了抽水蓄能电站、气电、煤电、常规水电、风电、垃圾焚烧电厂、分布式光伏发电等各类型电源,电力供应能力逐步增强。新增投产了湄洲湾火电厂二期(200万千瓦)、95.3万千瓦风电、5
13、.5万千瓦垃圾焚烧电厂和6.2万千瓦光伏。2020年各类电源装机比例为水电18.2%(含抽水蓄能)、气电20.6%、煤电38.4%、非水可再生能源(含风电、光伏、垃圾电厂)22.8%,清洁能源发电装机比重约占61.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5.8%)o(三)节能减排持续严格推进通过加强能源工业自身建设、管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重点产业能源转化利用水平,全市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完成省政府下达要求。20162020年累计能耗增量为127.5万吨标煤,低于省下达的136万吨标煤序时进度目标;境内新建的大型火电一湄洲湾第二发电厂采用超超临界高效环保燃煤机组,同步配套建设烟气脱硫脱硝装置,其发电
14、煤耗约275克/千瓦时;供电公司综合线损下降到约3.97%,较2015年累计下降21.7个百分点。(四)可再生能源成倍数增长在国家相关配套政策的带动下,“十三五”期间加快了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设。风电装机由2015年63.3万千瓦增加到2020年的158.5万千瓦;光伏装机由2015年的0.02万千瓦增加至2020年的6.2万千瓦;生物质发电由2015年的L2万千瓦增加至2020年的6.7万千瓦。可再生能源项目实现了由少增多、成倍增长的良好态势。2020年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54.9亿千瓦时,占全市用电量的40.9%,非水可再生能源占比远高于福建省7.3%的平均水平,折
15、合标煤约170万吨。(五)能源输送通道持续加强“十三五”期间持续推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输送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较好地满足了能源运输和供应需要。交通运输:我市一次能源以海运为主,铁路、公路为辅。截至2020年底,全市沿海港口拥有千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1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4个;专业化万吨级以上泊位中,成品油及液化气泊位1个,煤炭泊位3个,液体化工泊位1个。福厦铁路、向莆铁路、湄洲湾港口支线过境莆田,与周边地区形成了快速连接的铁路通道,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1.NG供应:在原LNG接收站#1#4储罐的基础上,扩建了#5、#6储罐,LNG接收站总规模达到630万吨/年,
16、并配套形成莆田境内输气干线和天然气供应管网系统。已建可靠泊8-16.5万立方米LNG船的专用码头一座和储存量96万立方米的#1#6储罐。湄洲湾北岸东吴港区哈纳斯LNG接收站目前也在抓紧推动前期工作开展。电网设施:“十三五”期间,500千伏电网扩建莆田变二期、园顶变二期工程,新增变电容量175万千伏安,500千伏电网为福建沿海双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220千伏电网新建象坂、木兰、渭阳等3座,扩建栖梧、忠田等2座220千伏变电站,形成以西部莆田变、东北部园顶变2座500千伏变电站和东南部湄洲湾电厂三个方向电源为支撑、东部220千伏风电为补充的“金字塔”型双回路主干环网结构。110千伏电网形成以220
17、千伏变电站为中心的链式和辐射供电结构,网架结构逐步优化改善,供电可靠性、资源优化配置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提高。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500千伏变电站2座,容量350万千伏安;共有220千伏公用变电站14座,容量390万千伏安;共有110千伏公用变电站42座,容量379.3万千伏安。(六)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发电技术:“十三五”已投运的陆上风电场多采用2兆瓦或2.5兆瓦变速恒频机组,使用双馈异步发电机、无齿轮箱直驱永磁同步发电机等先进技术。新建的海上风电场单机容量逐步增大,由5兆瓦逐步增加至8兆瓦,并开展研发应用国际先进的10兆瓦大容量风机技术。光伏发电技术已基本实现平价上网,当前正逐步推
18、进转换效率超过22%的高效异质结组件的研发和应用,该组件将大幅提升光伏发电效率。电网技术: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逐步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满足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接入、船舶岸电接入以及新能源接入和消纳要求。利用数字信息技术,逐步打造电力信息化平台,推动用户间的智能友好互动等电力技术的协调与融合发展,大幅提升设备防灾抗灾能力和运行可靠性。表1“十三五”莆田市能源发展主要成就类别指标单位2015年实绩2020年实绩年均增长或提高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煤4265535.4%其中:煤炭万吨标煤20044717.4%能源石油万吨标煤72.567.2-1.5%消费天然气万吨标煤83.670.03.
19、5%总量清洁能源消费比重%38.2%47.0%8,8及结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18.5%34.3%15.8构全社会用电量亿千瓦时93.2134.17.6%用电最高负荷万千瓦145.1221.08.8%人均综合用电量千瓦时275935725.3%电力总装机规模万千瓦439.6750.811.3%类别生产指标单位2015年实绩2020年实绩年均增长或提高其中:煤电万千瓦84.5288.527.8%气电万千瓦154.4154.40.0%水电万千瓦16.216.40.3%抽水蓄能万千瓦1201200.0%风M万千瓦63.3158.520.2%生物质发电万千瓦1.26.741.1%太阳能光伏发电万千瓦0.
20、0176.22226.0%清洁能源发电装机比重%80.861.6-19.2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45.741.0-4.7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33.432.0-1.4人均电力装机千瓦1.532.348.8%节能环保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0.4680.433-7.5%煤电供电煤耗克标煤/千瓦时325310-4.6%全社会电网综合线损率%5.073.97-1.1注:为五年累计数。三、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十四五”是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爬坡过坎”关键期,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任务更加紧迫。“十四五”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将面临全球治理
21、体系深刻重塑、国内经济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是全省奋力建设高素质高颜值新福建的关键五年,也是我市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动能和政策红利,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我市能源供应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四五”全市将全面贯彻壮大实体经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创新驱动提质增效、绿色引领生态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导向,推动木兰溪生态文明建设,建成宜业宜商宜居的美丽莆田。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能源低碳转型发展进入了重要的窗口期,新能源和信息技术融合更加紧密,生产生活方式加快转向低碳化、智能化,非化石能源已然成为新时期能源发展的主导对象。近年来
22、,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密集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新型储能、抽蓄、氢能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下的产业政策体系,着力推动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为各省市能源行业在新形势下加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在党中央及省委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依托我市良好的港湾资源和风能资源条件,全市能源建设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在立足本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科学有序推动能源项目建设,主动融入全省能源发展布局,加强区域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辐射周边地市,为福建省建设清洁高效的能源基地提供坚实保障。为顺应能源转型变革、补强民生供能短板,“十四五”期间在能源安全保障、清洁低碳发展、智能化水平提升、电力建设等方面既存在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风
23、险和挑战。(一)能源消费需求持续旺盛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十四五”时期福建省、莆田市经济社会发展将再上一个台阶。鞋服、工艺美术、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持续创新发展,新型功能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一批龙头项目带动下迅速成长,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异军突起,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加速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并带动能源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增长。为保障经济发展、完成能源“双控”和碳减排目标,大力发展集约高效的综合用能形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仍是今后着力研究并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二)能源供应安全风险较高莆田市及所在的福建省均属缺能地区,“十三五”期间我市虽然已开发较多的可再生能源资源,
24、能源自给率稳步提升,但化石能源供应仍存在较大的风险。LNG来源单一,储备规模较小,易受印尼LNG生产线事故停气、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能源海上运输安全风险等因素影响,导致省内气价居高不下,能源供应安全保障难度加大。新增的能源如煤炭、天然气等需求均需从省外调入或国外进口,保证能源的安全、可靠、持续供应依然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三)节能环保面临压力较大虽然我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但由于莆田经济起步晚,经济总量不大,能耗基数偏低,挖潜空间有限,项目发展与能耗约束相矛盾。“十三五”期间,湄洲湾电厂二台百万超超临界机组、华佳彩高科技面板、永荣CPL等一批重大项目
25、相继建成投产,对莆田市单位GDP能耗产生明显的拉高效应,不含永荣CPL用能单列,2016-2020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仅7.5%,离省里下达14%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贯彻实施,碳减排指标预计会更为严格,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仍将带动一批项目投产落地,届时全市的节能减排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能源生产及消费所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完成国家、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压力加大。我市现有能源利用效率仍有待提升,交通运输、住建、商贸等重点用能领域节能空间挖潜不足,需要推动节能减排法规和措施的完善和实施,提升能源综合利用能力,进一步加强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四)综合用能水平有
26、待提升不同类的能源间存在较大的壁垒,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随着能源行业新技术发展,储能、需求侧响应、充电基础设施、氢能、综合能源服务等新元素新模式新业态将逐步兴起,推广综合能源供需体系,促进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技术与能源行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安全可靠运行能力和智能化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五)电力资源约束日益凸显非化石能源已经成为新时代能源发展的主导,但能源项目受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日益突出。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受林业、生态环境、海事交通等影响,发展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土地资源日益短缺,输电线路走廊和设施用地选取越来越困难,工程征
27、迁青赔日益困难,生态红线、林业审批手续办理存在政策性障碍。电力工程建设受阻已成常态,建设费用持续攀升。规划电源集中的秀屿片区新增电力走廊通道极其困难,已有电网仅能输送200万千瓦的风电,而区域规划的海上风电及陆上风电电力约有400万千瓦,电网送出通道制约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亟需加强片区电网外送能力。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福建省能源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立足保障我市能源供应安全,辐射周边区域,全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坚持统筹规划,着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清洁化发展,构建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
28、促进能源资源优势互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强化能源科技水平,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提升能源供应质量;创新能源体制机制,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作用,推动能源产业发展;扩大能源领域合作,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支撑莆田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更高水平。二、基本原则(一)坚持优化布局、保障安全统筹考虑规划布局、土地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等因素,优化能源项目布局,构建多元化和多极化的能源供应渠道,保障全市能源供应需求。加快能源储备基地和流通通道建设,提高对周边地区的吞吐和辐射能力,提升城市周边能源供给能力。(二)坚持清洁低碳、绿色发展围绕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持续推动能源领域低碳化转
29、型。科学有序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统筹促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能源资源优势互补。继续推动产业园区集中供热项目,开拓天然气和石油市场,促进化石能源的清洁化高效利用。优先保障清洁能源发电,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三)坚持深化改革、市场引导在省能源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创新适应莆田的能源监管及交易体制,逐步释放改革红利,促进实体经济跨越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竞争性的能源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消除能源交易壁垒,促进能源市场健康发展。(四)坚持科技创新、增强动力以资源为依托,加大科研投入,持续提升能源科技水平,打造海上风电产业园区、高端光伏制造基地等产
30、业集群,促进莆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提升科技应用水平,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推动新能源汽车、储能等产业发展应用,充分挖掘各区域资源禀赋,积极打造智慧能源示范区、风光储一体化应用等新兴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区。(五)坚持统筹发展、普惠民生统筹能源供需要求,合理科学布局能源项目,推动整体协调发展。加快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普遍服务体系形成,构建满足人民需求的能源供应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逐步提升能源供应优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充分释放发展成果惠及人民,支撑莆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发展目标坚持立足保障莆田本地能源发展需要,构建区域互联互通的能源枢纽,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有力支撑。
31、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清洁化发展,构建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促进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保障区域能源平衡和安全;着力提升能源科技水平,壮大能源产业体系,推进新能源产业开发应用;着力构建智慧高效能源系统,推动能源创新开放发展,全面提升城乡优质用能水平,推动海峡两岸能源融合发展;着力推动能源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十四五”我市能源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能源结构目标:2025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福建省下达指标内,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35.3万吨标准煤。在考虑本地生产的清洁能源均在莆田境内消费情况下,2025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从2020年的36.6%下降到29
32、.0%,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从47.0%提高到59.7%o2025年我市能源消费结构为煤炭29.0%.石油7.9%、天然气14.0%、非化石45.7%、其他3.4吼电源发展目标:2025年全市用电量180.8亿千瓦时,用电最高负荷297万千瓦,分别年均增长6.2%、6.1%;人均综合用电4775千瓦时。预计到2025年,全市电力规划装机达1027万千瓦,其中:煤电314.8万千瓦,占30.7%,“十四五”新增约26.3万千瓦;常规水电15.1万千瓦,占L5%;气电154.4万千瓦,占15.0%;抽水蓄能120万千瓦,占11.7%;风电309万千瓦,占30.1%,“十四五”新增约150万千瓦(含20
33、21年投产的海上风电);光伏106.2万千瓦,占10.3%,“十四五”新增约100万千瓦。除煤电外的清洁能源装机比重占69.3%,其中非水可再生能源(含风电、光伏、生物质等)装机比重占41.2%o人均装机达3.21千瓦。电网发展目标:建设具有自动化、信息化、互动化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至2025年,全市500千伏输电网变电总容量550万千伏安;220千伏输电网变电总容量和线路总长度分别达到516万千伏安和980公里。电网智能化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城网、农网供电可靠率分别达99.99%、99.958%,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现代配电网,全部乡镇实现变电站布点电气全覆盖。节能环保目标:202
34、5年,莆田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幅度及碳排放均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全社会电网线损率小于3.0%,煤电平均供电煤耗小于300克/千瓦时。新建煤电脱硫效率达98%以上,脱硝效率达80%以上;现役煤电改造后的脱硫效率达98%以上,综合脱硝效率达80%以上,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基本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表2“十四五”能源发展主要目标类别指标单位2020年2025年目标值年均增长或提高属性能源生产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万吨标煤227.6335.38.1%其中:一次电力亿千瓦时58.0106.713.0%能源自给率%41.247.96.7预期性能源消费总量及结构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煤553以省下达
35、指标为准约束性其中:煤炭万吨标煤4474801.4%预期性煤炭消费占比%36.629.0-7.6约束性一次电力及其他万吨标煤213.53208.4%预期性清洁能源比重%47.059.712.7预期性非化石能源比重%34.345.711.4预期性全社会用电量亿千瓦时134.1180.86.2%预期性用电最高负荷万千瓦2212976.1%预期性人均综合用电量千瓦时357247756.0%预期性能源设施电力装机万千瓦750.810276.5%预期性可再生能源装机万千瓦30855812.6%预期性清洁能源装机比重%61.669.37.8预期性LNG接收站能力万吨6309308.1%预期性节能环保单位国
36、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以省下达指标为准约束性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以省下达指标为准约束性火电供电煤耗克标准煤/千瓦时310300-3.2%预期性全社会电网综合线损率%3.973.0-0.97预期性第三章主要任务一、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清洁化发展立足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发展要求,合理安排电源投产时序和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传统能源升级改造,集约节约能源资源,强化能源保障和调节能力,持续提升能源清洁化高效利用水平。(一)清洁高效发展煤电发挥沿海煤电一体化优势,支持国投湄洲湾火电厂一期工程按照“上大压小”原则,加快推进1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项目前期工作,
37、力争“十四五”期间推动项目核准及开工手续办理。启动湄洲湾火电厂三期1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全省新建电源点布局规划,将莆田市打造成为福建省“北电南送”通道最重要的电力枢纽中心。集约节约能源资源,促进清洁高效生产,鼓励产业园区集中供热,支持大型商业体、工业园区冷热电联供应用,加快已核准的石门澳产业园集中供热项目建设落地,推动涵江滨海食品产业园、仙游经济开发区、北岸经济开发区、东崎工业园区等热电联产项目核准建设。(二)积极推进仙游木兰抽蓄电站前期工作仙游木兰抽蓄电站上水库选址社棚乡田利村,下水库位于木兰溪支流仙水溪干流、九仙溪三级电站坝址与厂址之间,建设规模为4台单机3
38、0万千瓦的单级混流可逆式水泵水轮发电电动机组,总装机120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20.1亿千瓦时。项目具有工程地质条件优良、无征地移民等优点,项目建设有利于促进全市尤其是仙游县的经济发展,提高全省电力系统调峰能力。结合全省大规模核电及海上风电的建设,积极推动仙游木兰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开展,加快推进项目核准并争取“十四五”中期动工建设。(三)稳妥开展核电项目规划核能的综合利用对碳达峰、碳中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关键领域。莆田核电厂址条件优越,是不可多得的沿海优良厂址。在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稳妥开展核电项目规划,做好核电厂址论证和保护工作,积极争取纳入
39、新一轮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四)规范水能资源开发除以防洪、供水、灌溉等为主兼顾发电的水资源开发大中型水库项目外,原则上不再新建水电站。对区域生态影响大的小水电,实行有序关停退出。在完备的流域综合规划框架内,进一步加强水能资源管理,分类指导、规范管理,清理整治破坏生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违规水电站,促进水电生态文明建设和安全、可持续发展。二、推进能源增储上产,扩大油气产供销体系(一)推进储煤基地建设依托湄洲湾,发挥港口优势,加快推进国投湄洲湾煤炭二期建设,扩大专业化煤炭码头的规模,持续打造两岸能源资源中转平台,不断拓展江西、湖南等省份的广袤腹地。加强与重点产煤省份和重点企业合作,支持组建区域
40、性煤炭储备交易中心。积极推动设立国家级煤炭战略储备基地,建成东南沿海最大储配煤基地。(二)加快推进天然气储运设施建设完善油气设施建设,优化全市管网布局,按照全省多气源、双管网、保安全的要求,通过竞争机制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多渠道引入气源,保障天然气供应。加快开展年接收能力为565万吨的哈纳斯LNG接收站及其配套设施的前期、建设,争取“十四五”期间建成投运。推进城市燃气公司加快自有储气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燃气企业的应急储气能力。推进天然气输气干线互联互通,探索铁路、水路接驳转运LNG模式,建成立足福建、辐射东南沿海和中部内陆地区的国家级LNG储备基地和东南沿海LNG能源交易中心。(三)持续提高
41、天然气消费比重加强城镇燃气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商业及居民用气水平。按照“宜管则管,宜罐则罐”的原则,提高城镇燃气普及率,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燃气稳定供应水平。推进天然气管网未覆盖地区LNG直供,努力提升城镇管网覆盖率,打通天然气“最后一公里二加快城乡燃气协调发展,提高天然气普遍服务水平,推动燃气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天然气下乡工程,加大推广天然气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利用。积极开拓天然气资源市场,合理安排莆田LNG电厂运行方式,保证LNG电厂启停调峰所需的LNG燃料供应。(四)提升石油加工储运能力结合石化工业发展的布局要求,推进海西液态化工品进出口基地二期工程前期工作的开展,早日动工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
42、石油储备建设,建议企业义务储备,鼓励发展商业储备,支持企业在我市沿海布局建设国家级储油及管线设施,提升石油储备能力。积极对接湄洲湾智慧海洋能源综合发展科创园项目,支持建设海底软体储油项目。利用“产业+互联网+平台”模式,搭建民营加油站“智慧能源”平台,力争打造国内“第四桶油”,成为第一大民营加油站生态平台。扶持福建中原港务有限公司做大做强,着力构建江西以及中部内陆省份海西油品等液态化工品储存、加工及中转基地。三、科学开发清洁能源,打造新能源示范城市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资源特点,依托本土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创设能源应用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能源示范城
43、市。(一)积极推进太阳能利用莆田地区属于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区,可依托本地HDT高效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加快推动太阳能发电项目的建设应用。积极推进涵江、仙游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结合创建国家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建设,鼓励和支持工业园区、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大型商场、交通场站等屋顶太阳能光伏分布式发电项目开发,积极发展光照资源较好地区的建筑一体化技术。适度建设海上养殖场渔光互补项目,研究试点农光互补等项目。规范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并网管理,“十四五”期间规划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100万千瓦以上。(二)有序推进海上风电开发依托港口风力资源,在保障国防、海事、通航、生态等要求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南日
44、岛、平海湾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推动已核准及已竞配的平海湾D/E区(40万千瓦)、南日岛二期(20万千瓦)等海上风电开工建设、及早投产,“十四五”期间增加并网装机150万千瓦以上。做好新增海上风电厂址的资源普查和论证工作,“十四五”期间有序择优推进福建省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内省管海域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新增储备开发规模约95万千瓦。力争形成适应福建中部地质地貌特征的成熟海上工程装备和施工技术,为进一步开发海上风电资源做好准备。研究探索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海洋能、海洋观测等融合发展模式。(三)科学开发生物质能依据资源条件,科学有序布局生物质发电项目,因地制宜发展林业和农业剩余物、垃圾直(混)燃和气化发
45、电,以及大型沼气发电等生物质发电项目,支持规模化、工厂化畜禽养殖场、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沼气及其发电工程。根据垃圾量的增长情况,适时推动仙游垃圾处理(焚烧发电)厂二期建设,新增一条规模为日处理垃圾600吨的生产线,配套1台L2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采用技术成熟的机械炉排炉和烟气组合净化工艺,实现生物质能全资源化利用。(四)有序发展新型储能科学研究新型储能发展路径,有序推进新型储能设施发展。鼓励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配置新型储能优化运行;在可再生能源送出集中区选点推进大型集中式储能电站示范,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鼓励工商业用户、学校、医院等用户配置储能,有效参与需求侧管理;合理布局电网侧大容量储能电站
46、。积极探索储能商业模式,协助促进技术应用成熟及市场规则形成,打造储能标杆项目。研究推动开展可再生能源配套氢储能项目试点。四、构建多能互补系统,提高综合化利用水平牢牢抓住能源革命发展机遇,着力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统筹促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LNG冷能等能源资源优势互补,综合开发利用,构建形成多能互补的能源综合利用体系。(一)推动微网示范项目建设我市拥有众多的海岛,并具备良好的风、光等自然资源十四五”期间,充分利用海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生态海岛、环保海岛,促进海岛经济发展,提高海岛居民的生活品质。鼓励和支持小日岛、南日岛等结合自身自然资源条件,建设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支持湄洲岛综合能源示范区建设,推动建成“零碳”示范岛。(二)全面构建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加大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布点,按照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原则,至2025年全市基本建成便捷高效的充电网络。莆田城市核心区公共充电网络较为完备,仙游县核心区公共充电服务网络初步建成,形成中心城区“两公里”充电圈,满足公交、出租、物流等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新能源汽车新车占比达年销量25%左右的充换电需求。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