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22年监督工作计划及省人大民宗侨外委和市人大2022年工作要点,4月下旬,我们在市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带领和省人大民宗侨外委委员张尚贵全程指导下,采取实地调研和座谈交流、直接调研和委托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表明:近年来,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中央、省委、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持
2、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显著成绩。但也存在协同共建尚有差距、宣传教育有待加强、发展短板仍较突出等问题。为此,要进一步在凝聚创建合力、营造创建氛围、促进共同发展繁荣、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治理能力水平上下工夫,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深走实,以扎实有效的创建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一、主要工作和成效我市属散居少数民族地区,据市统计局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共有少数民族41个,人口1.8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260万人的0.71%。千人以上少数民族3个,土家族8508人、回族4538人、苗族1500人。辖民族乡、村各1个,即钟祥市九里回族乡、沙洋县三峡土家族村
3、。全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常年维持在IoOo人左右,主要是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地来荆的回族、维族人员,分布于市、县两级中心城区,从事瓜果销售、烧烤、拉面馆等工作。另据摸底,全市有新疆籍有组织务工人员企业8家,疆籍员工784人。(一)强化责任,民族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从政治高度和长远角度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一是主体责任进一步压实。各级党委坚定执行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明确党委、政府的民族工作主体责任,党委书记、统战部长是民族工作第一责任人。将民族工作理论政策纳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民族工作纳入党委(党组)会议研究事项、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
4、工作责任制重要内容,民族政策落实纳入党委政府重点督办范围、纳入党政领导班子评价考核体系、纳入巡视巡察监督重要内容,不断推进“六个纳入”制度化。二是制度保障进一步加强。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先后出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了重要制度遵循。三是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建立健全市委统战民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市民宗委委员制工作规则、委员单位及其职责,充分发挥民宗委委员单位、兼职委员和联络员作
5、用,合力共为,共同做好民族工作。强化民族工作队伍建设,市县两级民宗部门与统战部合署办公,全市网络民族工作人员1500余人,确保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二)多措并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纵深推进。积极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坚持重在平时、重在基层导向,不断丰富创建形式载体,推进创建工作走深走实。一是注重典型引路。积极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营造整体氛围。近年来,先后推出九里回族乡、三峡土家族村、南门社区、新港制衣、皙凤梅等一批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通过表彰典型、广泛宣传、加强交流,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二是创新形式载体。持续开展
6、“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通过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将“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等推送到千家万户;实施“红石榴+”工程,积极打造“红石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品牌,创建载体进一步丰富。三是丰富基层实践。将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宗教场所作为主阵地,巩固基层创建成果,将创建融入日常。九里回族乡民族中学,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在青少年心中播下团结进步的种子;沙洋镇农胜社区,创新服务管理机制,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区,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九里乡、三峡村两个民族乡、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少数民族特色乡、村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升民族乡、村群众幸福指数
7、;航特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福利德鞋业有限公司、钟祥友宏电子等企业,把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元素融入企业生产生活各个环节,融入企业文化之中,承担了企业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的社会责任;九里清真寺、沙洋三元观等宗教活动场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引导广大群众积极为民族团结进步争做贡献。(三)注重实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绩斐然。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创建工作成效明显。一是推进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促乡村振兴。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发展民族乡村经济和社会事业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点来抓,突出产业培育、乡村振兴、民生改善三大重点,引导九里回族乡、
8、三峡土家族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民族乡村振兴;积极对接省“1+1”帮扶,持续推进市“2+1”帮扶工作,七年来,直接帮扶项目106个、资金1200余万元,撬动相关投入4000万元。九里回族乡将创建活动与基层党建、精准脱贫和美丽乡村建设同步开展,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村7个已全部脱贫出列,贫困户360户1263人已全部脱贫。2018年以来,全乡工农业总产值最高值达到一年6.5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最高值达到22357元。三峡土家族村经过不懈努力,已初步形成了有机果蔬、中药材、城郊土家休闲旅游观光等三大特色产业,并抢抓物流港区优势,借助移民优惠政策,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建设村级产业园
9、。2021年,移民综合产业园助力三峡土家族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5万元,超过全县农村常驻居民年平均2.25万元的收入水平。二是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服务管理促民族团结。探索建立城市民族工作“四级联动、属地管理、维稳联防、与代表人士定期沟通”等九项制度和“发现问题、化解矛盾、应急处置”三大机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城市民族工作任务重的社区,都成立有少数民族工作服务站,提供政策咨询,调解矛盾纠纷,纾解困难问题。如2020年疫情期间对滞留我市的25名青海、甘肃籍务工人员,开行“点对点”返乡班车,每人补助车费400元。在城市工业园区,探索流入地流出地区域协作机制,强化新
10、疆籍有组织务工企业服务管理工作,统战、民宗、人社、公安等多方协调,规范准入、用工管理和事后评估。全市新疆籍有组织务工企业增至8家、用工700多人,实现了增加疆籍员工劳务收入和解决内地企业用工短缺问题的“双赢”目标,达到112的效果。三是做好对口援疆援藏援恩工作促共同繁荣发展。按照中央、省委援藏援疆战略部署,聚焦重点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突出抓好产业、民生、智力等对口帮扶,服务国家民族团结进步大局,助力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深入推进对口支援巴东工作,累计援助资金2941万元,支援恩施州巴东县先后建成县民族医院、金果坪乡卫生院综合大楼、信陵镇福利院、巴东沿江大道人行天桥等工程项目
11、。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协同共建尚有差距。一是机制落实不到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存在上热下冷现象,有些地方和部门还不同程度的存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只是民族乡村、少数民族、民族工作部门自己的事”等错误认识,有的单位对自身职责认识不清晰,有的单位责任落实不到位,部门之间协作配合不顺畅,影响了工作合力。二是工作力量较薄弱。全市上下已按照机构改革要求将民族工作划入了党委统战部门,但在配置工作力量上还有差距,各地专职从事民族工作人员大都只有一两个人,基层民族工作干部人数少、兼职多的现象普遍存在,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三是服务管理有弱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平台建设或作用发挥不
12、到位,有关部门在各自业务范围内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虽都有统计,但并不全面,把握人口流动规律、动态跟踪不够,存在底数不够精准,服务管理措施不到位问题。(二)宣传教育有待加强。一是宣教形式不够新。创建工作普遍缺少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载体,学习培训I、举办会议、悬挂宣传横幅标语、发宣传资料、办宣传展板等传统做法较为普遍,对“互联网+民族团结”研究不够深入,运用新媒体、网络平台开展创建和宣教工作、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力量还不强。二是宣教覆盖面不够广。有的地方学习宣传贯彻民族团结进步相关政策不到位,存在民族工作部门或地区了解学习多,其他部门或地区了解学习相对较少的现象。三是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不够完善。目
13、前,我市在荆楚理工学院、市委党校分别挂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教育基地,县市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还是空白。同时,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建设上,我市还缺乏在全省、全国的有一定影响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示范单位。(三)发展短板仍较突出。我市民族乡村存在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是相对于省和民族先进地区,我市散居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滞后;二是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受自然条件限制,水、电、路、房、网短板和弱项还未补齐,特别是一些边缘村组的基础设施与加快发展的要求还不匹配;三是产业发展集聚带动效应仍然较弱,民族乡村产业结构层
14、次偏低,依托资源优势壮大特色产业还不到位;四是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亟待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呈现方式简单、门槛低、资金规模小、市场效益低等特点,与保护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三、对策和建议(一)提高政治站位,共同凝聚创建工作合力。一要着力构建新时代民族工作大格局。坚持把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特别是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完整准确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把握和贯彻“十二个必须”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责任感、使命
15、感。继续推进“六纳入”制度化,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坚持和完善民委委员制,完善成员单位之间的横向协作机制,明确并落实各部门职责,发挥好民宗委委员单位、兼职委员和联络员作用,加强信息共享、会商研判、协调配合,着力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格局。二要着力加强创建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充分发挥荆楚理工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作用,聚焦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导。充分吸纳各级各部门从事民族
16、工作的机关干部、学校教师和专家学者、企业家、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利用市委党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等阵地,加强培训培养,建设一支创建工作指导员和骨干队伍,实现市、县、乡三级指导联动,同频共振,上下同创。三要着力形成全社会参与创建大气场。把创建工作重心、资源分配、力量投入下沉到社区、乡村、学校、企业、服务窗口、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基层单位,搭建更多便于群众参与的平台,不断扩大创建参与面和覆盖面。(二)丰富形式载体,积极营造创建浓厚氛围。一要突出重点。以干部、党员、青少年学生为重点对象,分层分类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从教学
17、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安排,提高教育实效;以机关、企业、社区、学校、乡村、军营、宗教场所为重点场所,精心组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以“七进”为抓手,加大对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六进”活动;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新媒体等为重要阵地,特别用好各级各类阵地和新闻媒体等网络宣传载体,加强“互联网+民族团结”研究,运用新媒体、网络平台开展创建和宣教工作,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教活动。二要突出特色。高质量打造“红石榴”系列特色创建品牌,对标对表国家、省、市“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
18、事业规划,精心策划制定“红石榴”规划方案,市、县联动打造宣传阵地,开展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的宣传教育活动。三要突出示范。持续打造全国、全省、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先进个人,不断健全体系完备的市、县、乡三级主题鲜明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并给予支持,提高典型质量和数量。进一步完善表彰激励机制,对受各级政府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在政治、生活等方面给予关心帮助,充分发挥典型作用,调动全社会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三)聚焦短板弱项,促进民族乡村振兴发展。一要加强规划引领。全面准确完整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思路和定位,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文化、生态等
19、重点任务,加强规划引领,支持民族乡村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统筹谋划和推进民族乡村在区域内协调发展。二要加大政策支持。建立和落实新一轮的差别化支持政策,在少数民族乡村发展项目和资金上给予倾斜和支持,并提高年度增长比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民族乡村电网改造、5G网络覆盖和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调整,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支持民族乡村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实施市“2+1”结对帮扶政策,探索帮扶机制从“2+1”向“n+1”模式的转变,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检查督办,硬帐硬结,确保帮扶实效。三要加快发展步伐。支持民族乡村深化改革,全面提升
20、自我发展能力,引导九里回族乡锚定“特色城郊经济小镇”目标,按照“九星拱月、五戏连台”发展思路,全力打造“九星十园”,推动“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产业提质增效;引导三峡土家族村聚焦有机果蔬、中药材、土家休闲旅游观光三大主导产业,打造民族经济发展的“三峡特色”,注重挖掘民族乡村文化,促进农、文、旅、商融合发展,改善民族乡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协调推动解决三峡村产业发展的土地要素瓶颈制约问题,将嵌入村内的200多亩沙洋监狱土地作为移民产业发展基地,规划建设三峡移民产业园二期,助力三峡村打造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长安、幸福、美丽三峡新村。(四)加强服务管理,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要切实做好城市民
21、族工作。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政策举措,促进各族群众在城市里更好的交往交流交融。建议对省散居民族工作条例进行修订,进一步明确城市民族工作、散居民族工作中管理、服务的具体“任务书”,解决好做什么的问题;明确常见矛盾纠纷化解的政策界限、方式方法,并适时出台“典型案例”对基层工作加以指导,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进一步明确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周边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事项和操作流程等问题,建立矛盾纠纷跨地域、跨部门协调机制。二要切实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顺应大流动、大融居的新趋势,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纳入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22、,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来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平台,形成市、区、乡镇街道、社区管理链条,在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强滚动式摸底排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优化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加强政策引导,加强流动人口公民意识培养,帮助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劳动就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障、住房落户等问题,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三要切实做好涉疆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健全完善流入地流出地区域协作机制,强化疆籍有组织务工人员企业服务管理工作,确保疆籍少数民族群众在“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不出事”。(五)坚持依法依规,提
23、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水平。一要注重完善政策。系统梳理、全面评估现行地方性法规政策,统筹推进“立改废释”工作,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民族事务,协调民族关系。二要注重依法处置。进一步完善涉及民族因素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机制,加强信息共享,综合运用法律、教育、协商、调解等多种方法化解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加强民族法治宣传教育,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循“三个不能”要求,科学界定和处置不同性质的矛盾问题,把维护权益和引导教育相结合,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依法打击破坏团结和制造分裂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民族领域和谐稳定。三要注重强化监督。常态化开展民族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推动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落地落实,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民族工作队伍的政治引领、学习研究、教育引导、团结凝聚、法治思维和化解风险“六种能力”,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