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学院校地企合作问题及对策.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775842 上传时间:2023-1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技术学院校地企合作问题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职业技术学院校地企合作问题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职业技术学院校地企合作问题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职业技术学院校地企合作问题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职业技术学院校地企合作问题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技术学院校地企合作问题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技术学院校地企合作问题及对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职业技术学院校地企合作问题及对策近年来,*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发展定位,积极探索“校一地一企”合作新模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努力实现三方共赢。一、“校一地一企”合作现状的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分别对*职业技术学院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市及下属县政府机构、地方企业各发放问卷*份,共计回收有效问卷*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以及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明确了*职业技术学院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校一地一企”合作的主要举措和存在的问题。(一)“校一地一企”合作的主要举措学校、政府与企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

2、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职院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在“校一地一企”合作办学中,按照地方政府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转型发展示范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目标定位,结合该专业教学特点、专业特色和实训条件等,通过校企双方多层次协商,从企业岗位需求实际出发,精准锁定人才培养能力标准,共同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方案予以修订。课程设置突出服务地方特色,以*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为导向,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以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通过行业调研,掌握最新职业能力要求及发展变化;通过企业调研,在大量企业岗位(群)调研的基础上,归纳遴选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岗位的典型

3、工作任务,进而通过分析核心职业能力设置本专业课程。故而,本专业按照“目标岗位,一“典型工作任务”一“典型职业能力”一“对应支撑课程”的思路构建适应地方、行业发展和满足企业要求的课程体系。共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国家“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是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的挑战之一。着力构建一支既能传授理论专业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技能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专业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要素。目前,该专业在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在职教师培养培训。通过“双百计划”(百名教师下企业,百名企业工程师、高管进校园)推动教师到企

4、业顶岗学习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二是强化人才引进。大力从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引进、聘任高素质专业人员和高管。三是大力聘请兼职教师。坚持“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原则,从合作单位聘请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来校兼教,开展教学、专业研讨、技术交流和科研开发,如该专业聘请了企业一线的高管或企业家作为外聘教师,与我校专任教师共同负责创业项目策划企业管理等课程教学。四是全面推行“以证代练”。通过明确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认定标准,鼓励教师获评非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证书等。通过以上措施,该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已超过*%,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特别是生产实践需要。(

5、二)“校一地一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虽然通过“校一地一企”紧密合作,该专业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了双师双能型教师比率,引进了一批校外专家团队,但随着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校地企三方在合作过程中也凸显了一些问题。从政府方面而言,其主要问题是角色定位不够清晰,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在教育发展理念上转变不够彻底。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对主导参与“校一地一企”合作认识不够到位,认为“校一地一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自发的一种市场合作行为,地方政府在“校一地一企”合作中主要发挥中介与纽带作用。此外,地方政府并没有认识到“校一地一企”合作是地方获取人才的重要途径,以致地方政府管理层对“校一地一企”合作介入不够深入。

6、另外,通过“校一地一企”合作能够取得的经济效益偏少,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才能获取更多回报,这也影响政府对“校一地一企”合作的积极性。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校一地一企合作中信息渠道不对称,也是地方政府面临的问题。地方政府及时发布“校一地一企”合作工作信息,是确保不同主体之间信息交流与畅通的有效保障,有利于地方高职院校及时获取地方政府的人才引进政策与企业的人才实际需求,以专业知识研究来采取针对性技术与手段,促进地方政府从学校获取更有价值的技术与知识。当前,地方高职院校、地方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信息渠道不畅通,导致三者之间难以在技术供给与人才需求上达成共识,导致地方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成果难以有效转化成

7、地方发展需求,阻碍了三者之间的有效对接。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对“校一地一企”合作的宣传力度偏小,导致社会大众对“校一地一企”合作的优势及成果了解不够到位,不利于“校一地一企”合作的稳定发展。从企业方面而言,企业对待“校一地一企”合作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都有待增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过分考虑与追求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在经济利益缺乏的情况下,与地方高职院校、地方政府缺乏合作动力。在此情况下,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开展校企人才共育,往往也是为了获取短暂经济效益,缺乏长期人才培育理念,从而出现企业不愿意安排专业技术人才对大学生进行指导,甚至出现通过简单支付劳动报酬方式,利用大学生廉价

8、劳动力的情况,未能将大学生作为企业未来的专业人才进行培养与锻炼,导致“校一地一企”合作趋于形式化,流于表面化。另外也应当看到,绝大部分企业在“校一地一企”合作上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双方深入良好的互动关系不足,以致在合作与管理层面缺乏具体的运行机制;更多的时候,参与“校一地一企”合作的部分企业只是在学校毕业季或者公司运营出现人才缺口时,才会主动加强联系;常见的模式是招收学生来企业开展实习工作,着眼于解决企业当前用工不足的问题,只注重企业自身的实际利益,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校一地一企”合作共同培育人才的工作中,忽略了“校一地一企”合作的社会效益和公益价值。从学校方面而言,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难以满足地方

9、需求。培养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校一地一企”合作的应有之义,但是很多专业在“校一地一企”合作中未能充分将本地产业发展的要求、企业发展的需求与学校的特色优势结合起来,导致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盲目追求高端。在选择合作企业时,以发达地区的高端产业、新兴产业为主要合作对象,而这些合作对象与本地区经济联系不甚紧密,当地的产业又无法有效吸纳培养的学生。二是专业契合度不高。专业发展无法全面赶上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有待提高。三是引导产业规范化不足。现代产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标准化,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一地一企”合作仍然局限于校企双方之间

10、,没有从本地区产业发展的高度系统谋划,导致产业引领不动专业,专业也无法促进产业。从三方合作方面而言,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三方合作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合作的实质性效益也不强。近年来,国家一直鼓励地方院校要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构建产教融合的发展机制,而且为了促进“校一地一企”合作制定了相关政策与措施,但是从根本上来看推进“校一地一企”合作缺乏具体工作管理机制。首先,国家对“校一地一企”合作缺乏宏观性的政策指导。其次,在地方政府层面中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缺少强有力的具体措施实现“校一地一企”三方有效融合,导致“校一地一企“三者之间的合作形式比较混乱,难以有效激发“校一地一企”合作三方

11、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严重制约了“校一地一企”合作的发展前景。究其原因,首先是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沟通不深入,教学实施中的理论与实践环节存在不协调的情况,以致供需结构性矛盾显现,导致校企双方距离扩大。其次是三者的利益目标存在差异。原本“校一地一企”合作注重不同主体在实现互利共惠、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取得长效发展,但是当前“校一地一企”合作涉及到不同主体的利益需要,最主要是地方政府、地方院校与企业三者之间合作的利益出发点出现分歧。特别对于学校与企业来说,利益需求差异性较大,学校希望借助企业的资金破解自身办学发展难题,而企业比较关注学校师资和学生能否为其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导致合作形式浮于表面。二、完善“校

12、一地一企”合作的对策在宏观上,地方政府需要认真研读国家有关校一地一企”合作的政策方针,统筹规划,结合实际,细化落实相关帮扶政策,提高企业所属行业协会的地位,发挥行业协会在产教融合中的作用。在微观上,高职院校和企业所属行业需要深入思考产教融合成本的分摊机制问题,包括资金、资源、人力成本等,注重协调整合科研开发、技术优化升级与人才培养落地之间的协同关系,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具体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探讨。(一)政府方面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引导作用在政府职能发展过程中,要主动融入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理念,明确政府工作导向,彰显政府在“校一地一企“合作过程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校一地一企”合作是一项

13、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维度与主体,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全面统筹与协调推动。地方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充分认识到“校一地一企”合作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区域发展特点,明确发展定位,厘清工作职责,转变工作职能,为更好促进“校一地一企”合作提供更多的政府资源与社会服务。在“校一地一企”合作过程中,地方政府要有效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具体的政策保障机制,调动地方高职院校、政府部门和企业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引导三方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帮助职业教育创新的双赢局面。具体而言,地方政府应根据国家政策出台完善、详实、可操作的“校一地一企”合作促进

14、办法和相关配套激励政策,通过遴选优质示范基地等形式,对校企合作中有实质性投入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和贷款优惠政策等金融支持;遴选合作成果显著的企业进行表彰,帮助其提高要素汇聚能力。同时,政府对行业、企业、社会组Z等多方面筹措资金投入“校一地一企”合作的行为,要明确专业部门或聘请专人进行指导、协调和管理。统筹产教融合,满足区域需求就地方的产业发展来看,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要加强对于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统筹工作,以超前的战略眼光进行谋篇布局,为地方产业未来发展夯实基础。而地方高职院校也必须创新协调发展理念,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地方政府要全面统筹发展。一是做优产业链发展规划

15、,充分结合区域地方优势资源,注重产业结构协调,招引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努力形成产业集群。二是科学制定产教融合发展未来规划,健全联动发展工作机制,以“校一地一企”合作为基础,全面加强产业园区开发、重大项目布局以及城乡规划发展加强产业发展。三是加强“校一地一企”合作工作政策的有效制定,努力促进产业发展与教育培训的深度融合。四是强化相关部门规划职能,统筹推进校地充分对接,努力为区域发展提供更多人才,服务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二)企业方面没有企业的参与,真正实现“校一地一企”合作就是一句空话,精准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也是无根之木。企业应提升自身参与“校一地一企“合作的主观能动性。一是正确把握“校一地一

16、企”合作的重要意义。地方政府、学校、乃至社会非常期待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企业通过参与“校一地一企”合作,大力支持职业院校发展,可以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可与好评,可以更好彰显社会地位,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社会关注度与发展机遇,实现企业社会价值提升和企业产品的溢价。二是正确把握“校一地一企”合作的重要作用。企业在投入资源开展“校一地一企”合作的同时,企业也获得了地方高职院校师资、技能等资源的全方位支持;共同合作研发新技术相关产品,可有效降低企业的技术研发成本;利用地方高职院校对员工开展培训教育,可以全面提升企业职工的技能与素养,降低企业培训工作成本。所以,企业要融入“校一地一企”合作实际发展工作

17、中,促进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校一地一企”合作的有效运行、深度融合,不单单只局限于高职院校这一方的参与情况,更取决于企业的自身主观意愿。企企业要积极参与地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专业培训工作,推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对标企业生产实际需求,真正实现课堂与车间接轨。比如,学校可以与企业进行全面联合发展,共同成立行业学院,为企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企业要积极参与地方政府产业发展规划设计,通过主动参与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研讨交流工作,了解政府需求,为政府制定政策建言献策,加强多方的有效协作与发展,凸显企业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三)学校方面加强专业建设,适应产业发展地方高职院校重

18、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掌握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在专业建设要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实践型课程的有效融入。一方面,地方高职院校要厘清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定期组Z开展地方调查与研究,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精准锁定急需人才类型,精准锁定人才急需能力。另一方面,要根据调研实际情况,按照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明确专业建设工作目标,动态调整专业课程,有效促进地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地方人才随着新时代经济形势的严峻挑战,要通过加强“校一地一企”合作模式密切分析当前社会的市场经济环境与实际发展需求,主动探索“实践型”教学工作改革,针对课程设置、机制创新、实践拓展等

19、多个维度进行有效的探索与整合工作。此外,还需要加强与地方企业的有效联系,注重开展双向交流与培养工作,不断拓展课堂教学工作的新模式与新途径,促进大学生实践学习成效的提升,做到专业素质与实操本领过硬。依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教学内容,特别是课程实践内容。具体来说,就是在保证专业课程体系完整的前提下,根据地方和企业的需要开设后续专业课程,将其列为专业选修课。在实习实训阶段,将学生送往相关企业进行实践教学。通过此类方式,即可以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为了促进毕业生更好更快就业,要主动结合市场发展需求,扎根地方经济发

20、展,不断提升就业服务工作能力,引导大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观与择业观的指导。具体来讲,学校要从思想层面开展教育与引导,帮助大学生不断拓展个人视野,树立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就业理念。要组Z大学生主动参与地方各类活动,通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形式鼓励大学生更好去认识、体会地方发展,建立对社会发展的直观认知。加强科研服务地方能力地方高职院校要注重把引进与培养学科带头人作为关键工作。一方面,要通过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完善教师队伍结构。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于优秀年轻教师的培育力度,通过组Z开展学术沙龙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核心素养,大

21、力培养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师梯队,确保师资队伍良性发展。地方高职院校要提升教师科研能力。要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学研究项目,通过做项目优化科研队伍的内部结构,拓展视野,探索前沿,提升科研队伍的科研水平和科研实力,增强科研队伍应对现代产业化发展的服务能力。要围绕地方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集群,增强对制约当地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关键问题的解决能力,形成集成优势,从而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四)”校一地一企”合作方面健全领导机制,促进协调发展政企校三者在开展“校一地一企”合作期间要健全领导机制,成立专门的“校一地一企”合作领导工作小组,将三个主体的相关负责人纳入该小组内部,三个主体的相

22、关负责人进行内部分工与人员协调,从而形成以上率下的发展合力,可以大大减少中间工作环节,大大缩短工作的交接与流转,实现内外有效联动,全面提升“校一地一企”合作的工作效率,促进“校一地一企”合作项目真正落实到位。与此同时,要大力引进地方政府官员、学校教授、企业专家担任“校一地一企”合作联席会议的兼职顾问,加强重点合作项目、合作环节的指导,确保三方互动共赢。三者要努力完善政企校沟通协调机制,特别是针对重点重大合作要定期组Z开展交流与总结,分析重、难点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并对未来项目可持续发展进行充分分析与研判。与此同时,政企校三者针对“校一地一企”合作的特殊情况要努力构建应急协调工作机

23、制,积极应对日常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类情况,有效规避整体的合作项目受到的外界因素干扰,全面形成长效协调发展工作机制,有序推进“校一地一企”合作项目做深做实。明确协同教育的任务建立利益相关的结合点利益相关就是解决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在合作过程中结合点错位的问题,协调三方利益关系,妥善处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经济效益与长远经济效益的关系,实现利益格局的平衡,达成人才共育。政府要加强对合作双方的刚性约束和柔性管理,确保地方、学校、企业的利益得到切实保障。一方面,通过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承担一定的社会育人责任,督促企业平衡好资本的“逐利性”和办学的“公益性”之间的关系。可以在

24、对企业实施激励措施的同时,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准入、退出机制,对合作资金等实施有效管控和风险防控,保障学校的利益。另一方面,推动高职院校向企业让渡部分办学权利,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督促高职院校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围绕地方产业、行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与企事业单位共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以专业调整为载体、以职业发展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多从企业角度看问题,将企业的成果需求、对岗位能力的诉求作为发展方向,积极培育有深度、见效果的合作项目。企业应具备战略眼光,将自身设备、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与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形成互补,将与高职院校合作从简单的企业用工、学生实习等浅层次合作,转变为新产品研发、人才共育、员工素养提升、优化管理与服务等内容,从提高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谋划长远利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