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供借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供借鉴.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数字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供借鉴近年来,我区积极抢抓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战略的机遇,围绕“加快建设高水平精彩纷呈的数字城市”目标要求,协同推进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数字赋能“优政、兴业、惠民”,全力打造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标杆示范,全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走在前列。一、我区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一)数字产业规模大。我区数字产业从半导体晶体管等元器件的研发生产起步,历经产线引进、技术转移、项目合作、孵化培育等阶段,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当前,我区已有2个千亿数字产业集群,2022年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产业增速分别达18%、16%、15.7%,其中物联网、集成电路产业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培育出朗新、中
2、电海康、芯朋微、力芯微、先导等一批国内数字领域骨干企业,集聚落地了SK海力士、阿斯麦、村田等一批国际数字领域龙头企业。2022年,全区317家企业实现核心产业营收2877亿元,以我市23.8%的规上数字经济企业数量,贡献了全市43.6%的核心产业营收。(二)数字应用领域多。作为全市最早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市(县)区,我区2015年率先成立“智慧城区”建设领导小组,积极为智慧城市建设破冰、探路。2022年,我区2个小学获评“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9家单位入选年度数字城市建设优秀实践成果、优秀组织单位名单;有效储备政府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18个,应用于流程管控、业务办理、社会治理等内部应用场景,以及
3、医疗、康养等民生类场景;征集社会类应用场景6个,应用于产业智能化改造、元宇宙产业、智慧城市建设与居家养老服务。(三)数字智造水平高。2022年,我区新增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家,居全市第一,新增89个市级标杆企业,数量居全市第一,新增星级上云企业148家,在全市率先突破400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累计19家,居全市第一;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领域荣获国际级荣誉1项,国家级荣誉5项、省级荣誉182项。据2022年江苏省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报告(2021版)显示,我区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位列全省县(市、区)第一。二、我区数字经济发展的短板与不足与先进城市发展相比、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愿景相
4、比,我区数字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一)创新供给还不够充分。当前,我区数字技术领域企业多数处于初创和发展期,研发能力有待提升;创新攻关成果不够多,原创性、前瞻性、超前引领性技术的储备和成果均不足;创新人才供应偏紧,互联网、集成电路、物联网等数字经济工种的高技术人才相对紧缺。(二)产业能级还不够高。从增加值规模看,与深圳、杭州等地区相比,我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规模、增加值及占GDP比重、数字经济领域上市公司(国内沪、深两市)市值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距。从龙头型企业看,亟待引进更多的“终端型”“平台型”企业和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单打冠军”,以及具有爆发式增长能力的独角兽企业。(三)场景建
5、设还不够出彩。数字化转型场景方面,我区数字化转型场景挖掘的数量、亮点还不够多。对群众关心的场景搭建还不够丰富,在医疗、教育、康养、出行等群众密切关注的项目上,品牌建设还没有成型,距离城市数字化转型“为人而转”还有一定的差距。三、我区打造数字经济强区的对策思考针对数字经济发展呈现的新特征、新趋势,我区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要求,积极打造数字产业经济最集聚、数字要素资源最充分、数字应用场景最丰富、数字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第一区”,为高水平数字城市建设注入更多动能。(一)打造根植本土的数字新经济。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是稳定增长的重要
6、推动力,也是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我区应围绕区域产业禀赋,锚定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主攻方向,高起点规划数字经济新赛道,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是做强主导产业。围绕构建“6+2+X”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城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聚焦集成电路、物联网、高端软件等数字经济发展核心领域,以及车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数字新兴产业,全面加强与重点央企、知名民企、外资企业、金融机构和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等深度合作,加大重点项目导入力度,推动数字经济基础优势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进一步丰富产业发展载体平台,重点推进城市(国家)软件园争创中国软件名园,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园(中
7、国传感网创新园)、城市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朗新科技产业园等加快发展。二是加快转型步伐。全面落实我区关于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变革的政策意见要求,发挥“灯塔工厂”和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示范效应,鼓励标杆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输出成熟匹配的方案模式,支持各类制造业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形成“雁阵效应”,助力早日建成“全国智能制造先行区”。三是提速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文创、新零售、在线设计、智慧物流等数字领域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平台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规模链接能力。积极探索车联网、区块链等商业化应用,推动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贯通发展,及时感知消费需求、增加产品黏度,实现产需高效对接。(
8、二)攻关面向未来的数字新技术。瞄准数字经济发展最前沿,加快布局关键共性和前瞻引领的数字技术,全面增强核心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化力度,以引领性技术实现引领性发展。一是加强科技策源能力。加强技术攻关纵深部署,建立数字共性技术政产学研协同攻关机制和数字关键技术“揭榜挂帅”机制,加快推进基础理论、装备材料、工艺等研发突破与迭代应用。畅通数字技术转化渠道,发挥产学研一体化作用,以开展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综合试点、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等为契机,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数字技术应用的最佳“试验场”。注重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数字经济核心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成为具备生态构建能
9、力的“平台型”“链主型”企业;支持数字领域中小企业做精主业、锤炼“杀手铜”技术,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和产业创新替代不了的“隐形冠军”企业,鼓励具备条件的数字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二是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城市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等国家级数字创新平台的引领作用,创建更多国家级和省级、市级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打造多层次高效协同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园、传感网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元宇宙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为数字创新营造最优生态。三是加强科技智力支撑。制定数字经济“高精尖缺”人才目录,建立跨行业跨领域跨
10、专业数字化转型专家库和“数字工匠”培育库,深入实施“飞凤人才计划”及升级版,围绕引、育、留、用等关键环节,增强对各类数字人才特别是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服务保障。加大国家级杰出青年、长江学者引进力度,使全区人力资源结构与数字时代的经济结构、治理结构更好匹配。(三)开发民生普惠的数字新场景。推广应用是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走向市场、长久发展的关键。我区应遵循技术和城市“为人而转”的理念,坚持“小切口、大场景”,统筹推进基本民生、品质民生、普惠民生的数字化场景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数字化转型成效。一是推动基本民生精准触达。持续推进城市“十四五”信息化规划建设,以居民的健康、教育、居住、交通、
11、社保、就业、养老等需求为导向,通过数字化推动各类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打造舒心就医、教育成长、智慧社区、物联道路、保障救助、就业创业、智慧养老等示范场景。二是推动品质民生创新发展。聚焦商贸、文旅、娱乐、创意等领域,发挥市场对数字化服务创新的驱动作用,提供更多高品质、个性化生活体验。支持实体消费场所建设数字化消费新场景,推广精准营销、虚拟导购、AR互动、无感支付等应用;支持线上平台参与本地生活服务数字化,加大智能快件箱、智能售货机、智能早餐自助柜等终端布设力度,优化仓储物流和线上商贸。三是推动普惠民生福祉共享。优化“智慧人社”便民功能,强化智能审批服务融合,提升服务审批事项自动受理、智能审查、自动出
12、具结果效率,紧盯急难愁盼之事,积极开展企业用工、人才就业、劳动关系等领域大数据应用,持续优化对城乡低保对象、特殊困难人员、低收入家庭等特殊群体的信息化救助,推动实现各类服务“一键通”。(四)促成精细高效的数字新治理。面对城市运行的海量数据,加快推进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向人机交互转变、由经验判断向数据分析转变、由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转变,提供更加精准、更加高效的管理和服务,以治理数字化推动治理现代化。一方面,拓展“一网通办”范围。以企业、群众高效办成“一件事”为场景引导,进一步推广“一窗通办”的综合窗口受理模式和24小时“不打烂”的自助政务服务应用,推动企业开办、报税缴税、项目审批等集中高频事项向“
13、快办”优化,经营许可、办理破产等刚需低频事项向“好办”提升,产业政策、就业服务、扶弱助残等惠企利民事项向“免申即享”升级,实现“像网购一样方便”的办事体验。加强数字身份统一认证和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档案等互信互认,加大力度拓展“锡新通”平台的服务覆盖范围,探索推广“政府首席数据官”制度,通过用户需求倒逼政务数据共享、流程优化和业务协同。另一方面,深化“一网统管”建设。以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设为抓手,聚焦经济治理、城市治理、社会治理、安全治理等专题,融合网格、警格、应急管理、城市管理、12345热线等职能,研发上线一批实战管用、基层爱用、群众受用的专项应用模块,实现区域治理“一网感知态势、一网
14、纵观全局、一网决策指挥、一网协同共治发挥城运中心作用,进一步做好一体化治理,细化管理颗粒,把感知网络部署到城市运行的最小空间单元、城市管理的具体业务单元,发挥数字系统永远在线的优势,建立城市风险智能预警清零机制,切实提高预测、预报、预警和预防能力。(五)构筑健康活力的数字新生态。坚持高效可及、安全可靠的工作理念,加快构建基础设施、数据流通、信息安全等规则体系,营造健康充满活力的数字生态,为各领域提速数字经济、转型数字形态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发挥数字基础设施“头雁效应”,提档升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算力和新技术基础设施,加快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高标准构建新网络、新算力、
15、新技术、新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加快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在车联网、远程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及推广,开展4K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无人机等典型5G业务应用试点。二是完善数据流通体系。推动公共数据全量汇聚与标准化管理,规范管理人口、法人、电子证照、社会信用、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按需推进各领域主题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建设,形成政务数据资源池,鼓励向社会开放数据。推动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建设区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交易平台,发展数据清洗、建模、可视化、行业分析、信用评价等服务产业,促使数据资源发挥相应价值。三是完善信息安全体系。把信息安全作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内容,开展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专题研究,创新互联网治理模式,提升网络社会管理能力。增强政府网站安全防护手段,定期开展网络安全防护演练,加强公共无线网络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落实。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