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780997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48.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一、建设背景专业群面向的新材料产业,新材料产业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前沿,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和高端制造及国防工业发展等的关键保障,是国家、广东省和广州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中国制造2025重要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成立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担任组长,可见新材料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美国对我国高科技企业频频发起制裁,有媒体列举了中国亟待攻克的“卡脖子”技术清单,其中一大半是新材料问题,与新材料相关的占到28项。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广东指示:要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把新

2、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专业群坚持密切对接新材料产业群的理念,依托广东省(特别是广州市)新材料产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广东省紧跟世界新材料发展趋势,逐步建成新材料研发、生产和应用创新基地,某些产品甚至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在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复合材料等领域实现了局部领先。广东省培育前沿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建立起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特色明显、规模化程度高、产业配套齐全、全国领先的产业体系,基本建成世界级前沿新材料创新中心、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研发和制造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从研发到制造、再

3、到应用的产业链完善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到2025年,石化与材料产业规模超过4.8万亿元。以广州为例,据统计,新材料相关企业超过30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0家,新材料相关上市公司数量达到46家,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国材料领域工业增加值已占全国GDP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而领域技能以上人才资源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还不到17%,人才资源总量与领域发展地位不符。国家与地方需要在新材料行业加大人才产出力度。特别随着智能化生产水平提高,需要大量的生产一线的更高层次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提高制造业人才队伍素质

4、,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共同编制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南显示,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2025年的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其中新材料产业人才缺口为400万人。指南指出:(1)精准对接重点领域人才需求。引导高校招生计划向本科电子信息类、机械类、材料类、海洋工程类、生物工程类、航空航天类和高职装备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中对应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相关专业倾斜。(2)促进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注重专业设置前瞻性,主动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发展需求,增设前沿和紧缺学科专业。(3)提升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能力。深化工程教育教学改

5、革,改变“重论文、轻实践”的倾向,完善工科学生实习制度,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先进设计、关键制造工艺、材料、数字化建模与仿真、工业控制及自动化、工业云服务和大数据运用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2021年,我国新能源及新材料两大领域发展将成为化工行业新亮点,市场前景广阔,研发及生产将带动大量人才需求,为化工行业人才市场注入新的活力。根据网络招聘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能源行业的人才需求涨幅达11%,新材料行业的人才需求涨幅达10.9%,其中一线地区对化工行业的人才需求涨幅稳定上升。新材料产业的开工建设使化工行业的人才需求有了进一步的增长。截至2020年年末,新材料行业的人才招聘中,

6、设备工程师、仪器仪表工程师、材料工程师的人才招聘需求同比增长明显,需求涨幅分别为11.4%、11.3%、11.l%o以广州为例,广州市新材料行业协会的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到2025年,广州新材料领域人才需求将达到10万人的缺口。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需求约5000人,占需求比例约5%;本科学历从业人员需求约35500人,占需求比例约35.5%;大专学历从业人员需求约37700人,占需求比例约37.7%;中专从业人员需求约18800人,占需求比例约18.8%;高中及以下从业人员需求约3000人,占比约3%。其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占比约28%,研发人员需求占比约6%。随着新材料行业的升级换代,

7、要求新材料产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懂交叉学科,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技能人才。二、建设基础(一)本专业群在全国和省内的综合实力排名情况本专业群对标专业群有2个,其中,省内专业群为XX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群,省外专业群为XX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群。XX轻工学校:全国职业院校“双高计划”专业群,涵盖高分子材料、精化、食检等5个专业。主持建设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部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市级科研项目51项。XX职院:全国职业院校“双高计划”专业,培养人才主要面向“建材”传统产业。主持建设国家职业

8、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联合主持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群由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精细化工技术专业和分析检测技术专业等三个专业构成。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排名第五名,相应专业XX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排名第一;分析检测技术专业排名第四名。由于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是新更名专业,排名第十名。(二)专业群建设的优势特色材料工程技术及相关专业从2001年成立以来,己探索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创新型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拥有一支专兼结合、教学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成技术比较先进、设备齐备的开放式校内实训基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专业群已

9、形成了校级重点专业、校级绿牌专业、广东省重点专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建设专业组成的专业格局,呈现出平台定位高、师资力量强、办学成果多、产教融合深等明显特色。平台定位高。2018年初,学校引进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团队成立先进材料研究院,已建成光电功能材料、储能材料和电池材料等,科研场地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约3500万,培养广州市急需的光电、储能、电子信息等功能新材料相关生产、制备、开发、检测的技能人才。同时,专业群还依托广州市高分子材料改性与加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技术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形成了“软硬件设备共享+技术咨询服务+人才培训配套+行业解决方

10、案”的运营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材料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配方研发、产品设计、工艺探索以及检测技术、人才培训等“一站式”服务,为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提供试验基地,有力支撑了本地区新材料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提升。师资力量强。自主填写产教融合深。专业群重视产学合作、产教融合,建成了产学融合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取得显著效益。专业群与行业80余家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为实践教学及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提供了良好的真实工作环境,保证了学生“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近3年,共投入价值260万仪器设备,在3家知名企业建成广州市职业教育公共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编写教材2本,共同开展兼职教师选聘、学生实习、就业推荐等工作。

11、近5年,教师主持4项国家自然基金、8项广东省自然基金项目、12项市级科创委项目、47项横向项目,到账经费近800万;累计第一作者发表SCl收录论文62篇,核心以上论文76篇,以专业统计,论文发表总量居全校前列。授权国家专利33项,其中,7项发明专利已完成转让;面向中小微科技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和服务80余项,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科技创新的转型效益显著。人才培养优。专业群发挥教师队伍科研优势,积极推行“科研反哺教学”理念,实施“四室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工匠型人才。近五年,学生累计获得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金奖1项,全国各类大赛奖项6项,其中一等奖2

12、项;获得广东省各类大赛奖项10项,其中一等奖4项;累计获得校级创新工程项目30余项,其中15项技术创新项目在省级挑战杯大赛中获奖;参与IO余项科研项目,16名学生参与专利申报,IO名学生参与SCl论文发表。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插上双翅,众多毕业生已成为广州市相关知名企业的研发、质检、生产骨干。2020年第三方调查报告显示,2019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达到86%,排名位列全校第9(全校共69个专业),学生就业得到行业认可。(三)近三年的主要成果表1近3年专业群学生参加各类大赛获奖情况序号竞赛项目获奖等级获奖人时间12表2近3年专业群教师承担的纵向科研项目序号负责人项目名称立项时间

13、来源批准经费(万元)12表3近3年专业群教师承担的横向科研项目序号负责人姓名合同名称合同类别签订日期甲方名称合同经费(万元)123表4近3年专业群教师发表科研论文序号负责人论文名称刊物名称发表日期12表5近3年专业群教师获得授权专利序号负责人专利类型专利名称专利申请号授权日期12(四)支撑本专业群现有人才培养的条件I.实践教学基本情况本学科实训室(材料工程技术实训室)起源于精细化工与材料实训室,成立于20(M年10月,主要服务于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精细化工技术专业以及分析检验技术专业,是材料与化学类专业进行实训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创新创业实践、技能大赛训练的主要阵地。现有场地约1900平米,各

14、类仪器设备700多台(套),设备原值1700多万元,实践教学设施配置完备。在本实训室实训教学的毕业生2115人。2 .实践教学基地及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情况按照职业技能提升与企业生产场景进行单元建设与布置,设置14个单元(见图1),最多可同时容纳400人实训试验。IJ深圳市高分子材料改性与;加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图1实训室各功能单元一览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按新材料细分领域的产业特点,建立局部功能区,形成符合产业生产特点、流程清晰、布局合理的实训室单元与功能区管理模式。比如,本实训室的109-111室,按照企业生产场景将该单元分为注塑成型区、挤出加工成型区,材料物理性能检测技术单元(又分力学性能、热性

15、能、流动性能以及电学/光学性能4个功能微区),连同设置在对面108室的高分子材料改性单元,形成“高分子材料改性与加工”的全产业链实景实训模块;并设有培训研讨室,供实践教学时“原理讲解”使用,形成“理实一体”的实训室模式。类似地,”材料分析技术”、“化工单元操作”、“涂层与界面化学”等实训单元,与“精细化学品配置”、“精细化学品中试”单元结合,形成了符合“精细化工”产业特点的实训模块(308-309室)。而“基础化学”、“化学分析检测”、“微量物质检测”以及“材料分析技术”则构成“分析检验技术”实训模块的核心部分。未来将重点建设“新能源材料制备”实训模块。实训室在发展过程中,重视产学合作和产教融

16、合,提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水平,专业群与行业80余家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为实践教学及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提供了良好的真实工作环境,保证了学生“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近3年,共投入价值260多万仪器设备,在3家知名企业建成广州市职业教育公共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编写教材2本,共同开展兼职教师选聘、学生实习、就业推荐等工作,建立了“产学融合”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取得显著成效。3 .教学课程建设情况本专业群已建设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1们,国家专业资源库建设子项目2项、全国高职化工、轻工教指委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校级项目化课程

17、8门;在建金课2门,思政课程1门;公开出版教材12本,其中国家规划教材3本;已形成了资源共享的优质核心课程体系。三、建设目标(一)专业群建设的标杆与关键问题本专业群对标专业群有2个,其中,省内专业群为XX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简称“XX轻工学校”)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群,省外专业群为XX职业技术学院(简称“XX职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群。1 .省内外同类专业建设的标杆XX轻工学校:全国职业院校“双高计划”专业群,有中央财政支持国家重点示范专业、广东省一类品牌建设专业。教学团队为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校级黄大年式团队。主持建设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部级精品在

18、线开放课程6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市级科研项目51项。承担国培项目2项,与国外企业开展“一带一路”中外合作办学。XX职院:全国职业院校“双高计划”专业,培养人才主要面向“建材”传统产业。主持建设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联合主持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2 .专业群的差距及建设关键问题与重点领域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群在省级教学团队、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国际化等方面与国内标杆专业群尚有差距,但在人才培养、学生技能竞赛、科研等方面有较强的特色。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的关键在于引培高层次

19、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多元化教师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工匠型/创新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教材编写;多途径开展技术开发、技能培训、精准帮扶等社会服务项目;通过多样化的国际交流,提升专业群的国际影响力。(二)专业群建设目标1.总目标立足广州,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落实立德树人,聚焦新材料产业群的研发助手及生产主管等核心岗位群,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匠型人才,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式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领先专业集群,为世界职业教育输出中国方案。基于“产教融合”和“四室合一”,打造工匠型/创新工匠型的人才培

20、养模式,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和高水平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基地;联合锂电龙头企业,成立广州锂电产业学院,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锂电产业共生共长联合体;联合先进材料研究院和特色产业学院的先进人力资源,造就一支由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行业技能大师等组成的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集创新和服务于一体的新材料应用技术研发高地;依托广州锂电产业学院和广州市高分子材料改性与加工公共服务技术平台,提供有行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社会服务;国际化办学的特色优势突出。3 .分目标(1)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建设成适应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专业群各专业标准

21、和主干课程标准,对国际国内同类型的院校有较强的辐射作用。人才培养质量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一流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的要求,学生获得专利数占本专业学生总数的5%,进入世界500强或行业龙头企业的学生比例达到30%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起薪比建设前增长30%,学生获得各类大赛国赛金奖23,联合企业开发职业资格证书1个,开展“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2)“三教”改革成果丰硕。打造一支由高层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学术领军人才和工匠大师构成的多元化教师队伍;组建由国家领军人才领衔的科研团队1个,具有留学或海外学习经历教师230%,新增校级创新教学团队。打造12门金课、5门项目化课程和4门课程思政

22、示范课程,对专业群核心课程实现全覆盖;参与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立项校级规划教材5本,申报国家规划教材1本;新编或改编各类教材(纸质教材、云教材、活页式教材)7本;在省级以上或行指委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奖3人次;(3)技术技能平台研发成果得到国内外认可。先进材料研究院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并力争建立国内有影响力科研平台1个,力争获得国家或省级科技进步奖1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以上。发表NatUre、SCienCe及子刊或相当水平(影响因子大于30)论文23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15,申请PCT专利25。此外,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打造技术攻关与革新的新基

23、地,参与解决国家关键工程或者核心应用技术重点攻关项目1项。(4)产教融合形成较大影响。联合广州市电池协会与5家锂电产业龙头企业,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广州锂电产业学院,校企联合共同开展应用研究、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培养人才、共同开展社会服务等。建成市级以上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1个,省级校内实训基地1个,充分满足实践教学、社会培训、应用研发和技术服务的需要。(5)打造国际影响力的专业群。依托先进材料研究院的国际学术声誉,争取每2年举办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和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合作,开展合办专业或“香港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简称“万人计划”)项目个;将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的

24、理念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该类赛事获奖21项。四、建设任务和进度安排(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工匠型/创新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1 .坚持立德树人,推进“三全育人”依托团队-材料工程专业教师党支部创建广东省第三批标杆党支部的契机,深入开展“追梦,从广州开始”、“我为一流增材加料”等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家园意识。建好绿色化学品协会和新材料协会二个学生社团,开展创新教育、创客活动、“大国工匠进校园”和劳动教育,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和工匠精神,开设大学生职业素质拓展与实践、人文艺术赏析、“幸福课”等书院课程,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幸福创造能力、职业生涯拓展能力

25、,建设融思政、文化、技能于一体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与光启尖端和华测检测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推行双主体育人模式,培养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将学生在校学习分成6个阶段,其中,第一、三和五阶段为学校环境,学校是教学主体,主要进行人文素质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第二、四和六阶段为企业环境,学校和企业都是教学主体,共同开展教学,包括认知实习、引企入校(讲授复合材料技术等课程)和顶岗实习等。校企协同育人合力练 综能训本力练 基能训人文素质培养职业素质培养图2双主体育人模式3 .基于OBE理念,实施“四室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工

26、匠型技术技能人才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群旨在培养创新工匠型人才,以此为目标,基于OBE理念,提出以“教室、实训室、实验室、创客室”四个场景为特征的“四室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分层依据创新雪时间图3“四室合一”模式实施路径在教室,通过系列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培养项目意识;在实训室,除了开展课程实训教学外,老师指导学生实施创新工程、挑战杯和创客项目等创新活动;在实验室(先进材料研究院),带领学生将实训室中有前景的项目提升为科研项目,并反向指导学生创新能力;在创客室,学生将在研究室成熟的项目进行深度打磨,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实施项目落地。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教师全程指导”的全过程育人。(二

27、)引入行业标准,校企共建开放的教学资源1.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专业群设置八个课程模块,群内专业选择相应课程模块的全部或者部分课程,构建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厚基础、模块化、多方向”的课程体系。其中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两个模块的课程为群内三个专业全部选择,其余六个模块的课程由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全部或部分选择,如材料工程技术专业选择高分子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两个模块里的全部课程,其余模块为部分选择;精细化工技术专业选择电子信息材料和精细化学品两个模块里的全部课程,其余模块为部分选择;分析检验技术专业选择检验检测和实验室管理两个模块里的全部课程,其余模块为部分选择。这种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有利于课程在

28、群内专业间的共享互通。表6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序号课程模块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精细化工技术专业分析检验技术专业1公共课模块2专业基础课模块3高分子材料模块4新能源材料模块5电子信息材料模块6精细化学品模块7检验检测模块8实验室管理模块注:一全部选择;一部分选择2.整合专业群资源,聚焦专业群课程资源建设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基于OBE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结合新材料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确定人才培养岗位能力、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等基础上,引入材料行业(如: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标准,与新能源企业等行业知名企业合作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精细化工技术专业基于专业在特种涂料、胶黏剂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基础,结合新

29、材料在智能手机、显示屏、线路板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将电子信息行业用精细化学品、能源领域用新材料等作为培养目标和方向,与企业结合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基于专业在精细化工产品的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方面的基础,结合新材料在产品中的应用带来的新性能、新的功效的评价需要,与企业合作,将培养目标和方向调整到电子信息化学品、新能源材料(电池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应用与功效评价方面。专业群三个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与企业合作共建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建设中,采取项目负责制,由专业骨干教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组成课程组,共同制定课

30、程培养目标、建立课程教学标准和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共同推进13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开展项目化课程改革,推出一批被学生广泛认可的“金课”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表7校企共建优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模块课程名称主要共建企业高分子材料模块1复合材料技术2材料加工技术3塑料助剂与配方设计新能源材料模块4新能源材料基础5锂离子电池材料与技术电子信息材料模块6电子信息化学品7化工产品营销实务精细化学品8精细化学品技术模块9精细有机合成技术检验检测模块10分析化学11仪器分析实验室管理模块12实验室管理规范13标准化与计量技术(三)基于人工智能,开展数字化教学改革和教材编写1.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按照现代信息技术与

31、教学融合的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基于人工智能背景,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实训条件三个方面开展数字化教学改革。其中,在教学内容上,引入在线检测、计算机辅助设计、智能高分子、智能配方设计、全自动生产、材料仿真以及材料模拟等;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应用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引入网络课堂等平台,以及VR和AR等手段,专业核心课程全部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全面推进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慕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在实训条件上,引入虚拟仿真、精密仪器、机械手臂、半自动化检测等,提升教育教学效果。2 .联合企业,开发一批教材依托技能大赛,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结合职业教育和行业的特点,联合开发复合材料技术、分析化

32、学、高分子化学、精细化学品技术、精细有机合成技术、精细化工设备、锂离子电池材料与技术、塑料助剂与配方设计以及仪器分析等课程,既可以用于教学,也可以用于行业培训。(四)引培高层次人才,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根据关于进一步促进广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对广州市新材料产业方向的规划,结合专业基础,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将新能源材料(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制备及应用)作为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之一。目前,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亟需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有教学经验的专业带头人。专业拟设置技术研发型兼职教授岗,并引进1-2名技术研发型

33、特聘兼职教授。3 .组建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按照专业群的三个专业,分别组建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挖掘专业领域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开展模块化项目化教学。围绕新型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以及材料检测四个方向,通过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培训和深入企业学习等手段,将专业主任培养成教研型专家;同时,围绕学科领域,以引进的科技领军人才为契机,着力培养科研带头人。力争通过5年建设,组建由1-2名专业建设带头人以及2-3名学术带头人领衔的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4 .扩大并优化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支专家型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依托特色产业学院,本着“合作共赢”的理念,通过建立兼职教师补贴制度、建立兼

34、职教师库等措施,吸引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满足专业教学要求,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打破学校封闭的办学体系,形成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办学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建成一个成梯次的兼职教师库,定期进行教育理论培训,“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超过90%,逐步实现专业课程均由“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和外聘兼职教师承担。5 .加大教师“走出去”力度,深入企业或行业,形成在行业、企业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师资队伍坚持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和行业影响力,初步形成具有国际视野,在行业、企业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师资队伍。鼓励专业教师担任全国高职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各

35、类社会兼职,力争专业20%教师能够在教指委和行指委发出有影响力的声音;实施“一师一企”计划,支持教师“下、访、挂”,确保专任教师每五年在行业企业实践累计一年以上,使得“双师型”师生比达到1:15;实施“一新一师”计划,为每一位新进教师安排一位经验丰富的骨干双师型教师“传帮带”;选送一半以上教师出国进修和参加高水平高规格技术培训;鼓励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管理人员、骨干教师相互兼职;鼓励专业教师进入行业知名企业担任技术顾问或客座研究员等,争取20%以上教师在一流企业(行业)担任顾问或兼任技术骨干。(五)以服务地方产业为突破口,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1 .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打造高水平的实训基

36、地根据专业发展规划与发展计划,对现有实训室及各个单元的功能进行重新梳理与定位,初步计划将原有的精细化工与材料实训室改造成为材料工程技术实训室。围绕新材料产业的支撑领域(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和优势领域(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标准地建设包含新能源材料、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光电材料、电子化学品材料、表面及界面材料、光电材料及相关的分析检验等在内的17个实训单元。实训项目在设计上既紧贴行业当前的实际生产工艺,又兼顾未来技术的迭代趋势;同时,前后连贯的实训项目也能反映生产流程或上下游的产业衔接。力争使得专业群设备仪器完整性、系统性、先进性达到全国同类高校同类专业领先水平,生均占有实训资源、生均实际

37、使用实训资源位列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前茅。材料工程技术实训室新型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分析与检验器件组装与优化 材料理化指标评估 能源材料制备 材料设计模拟仿真高分子材料加工 高分子材料改性复合材料设计制备 模具应用与维护电子化学品中试 电子化学品配JL光电材料应用 界面表面材料试制膨貌与结构分析物理性能分析化学性能分析生物性能分析功能与使用性检验2 .与行业知名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学院,导入优质企业资源,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培养技能精英人才在与一流企业合作中,坚持共同参与、科学发展、平等互利和长期合作原则,实施“九个共同”,包括与广州市电池协会联合5家锂电上市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学院,与华测检测和欣

38、旺达等企业共同开发分析检测和新能源相关课程并建立课程标准,与通产丽星和光启尖端共同打造(绿色精细化学品)师资团队,与比亚迪共同设立(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研发中心,与华测检测共同开发X证书,与比亚迪共同“走出去”,专业与一流企业共同建设高水平专业,共同育人。(六)将先进材料研究院建设为一流技术技能平台先进材料研究院致力于新型功能材料的研发与其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光电功能材料、储能材料和电池材料等。研究院在立足基础研究的同时,也注重应用及产业化发展,形成产学研用的完整生态,为广州相关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提供支持,推动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发展,为建设世界水平

39、的新材料研发中心,为广州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做出贡献。具体建设内容如下:(1)深化研究院与专业群的研教融合,依托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群培养方案和课程,重点瞄准广州市新材料关键技术领域,培养面向大湾区、服务广州市新材料产业的科技创新人才。(2)与国内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研究所和高校建立紧密,深入合作。针对新能源材料以及新能源技术学科发展前沿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方向,开展前瞻技术、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对有产业化前景的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参与解决“卡脖子”应用技术重点攻关项目。(4)依托2020年获批的广东省教育厅绿色节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结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群和先进材料研究院的科

40、研优势领域,联合相关企业,深入开展产学研技术攻关,促进新材料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新的科技动能。(七)依托特色产业学院和高分子平台,多途径开展社会服务1 .成立广州锂电产业学院,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锂电产业升级粤港澳大湾区的锂电产业基础深厚,技术国内领先,创新能力强。广州市锂电产业既具有产业优势,又具有政策支撑。在这得天独厚有利条件下,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与广州市电池行业协会联合5家上市锂电上市企业组建广州市锂电产业学院。广州锂电产业学院由知名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创建,力争发展成为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的锂电及材料类人才需求平台和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平台。产业学院拟设“人才供需平台”和

41、“技术培训平台”。人才供需平台将构建人才库、职位库、专家库、企业需求库等,促进人才供需信息有序共享,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锂电类产业。技术培训平台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和通用培训两个培训模块,借助社会培训资源,培训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接人才供需平台。技术培训平台以人才培养为内涵,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相关从业人员,以职业(技能)培训为着力点,提升专业在国内(国际)影响力。2 .以广州市高分子材料改性与加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心,发挥其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优势,促进服务社会的功能进一步增强现有广州市高分子材料改性与加工公共服务技术平台以及校级的高分子材料与精细化学品技术中心,将继续把握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优势,

42、构建“主动服务、项目合作”的校企双向服务机制,广泛与广州市本地企业开展科技合作、产品研发、产品试制、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技术服务等合作方式,争取技术服务能够惠及广州及周边中小微企业50家;为企业提供技术不低于50项,技术服务经费250万元。其中,技术转移或产业化项目8-10项;为企业提供检测服务5000-8000样品,提供研发服务100OO机时以上。以实操培训为突破口,服务于企业与个人,成为行业人才培训中心。密切联系政企单位,开展对口单位在职在岗人员技术培训。主要针对企业新进高素质员工开展上岗前的安全培训以及相应流程生产线的实操培训,以弥补某些大学生/研究生实操经验较少、动手能力较弱的短板。特

43、别对于“质量管理与标准”模块,通过建设提升,积极申报举办师资国培省培项目。另外,对一些有转岗需要的人员进行必要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每年培训人数逐步上升,到2026年时,年培训量达到200人次,争取5年内总培训人员100O人次以上。表8拟开展的专业技能培训模块序号授课模块预计课时1入职安全教育21课时2安全生产与消防环保28课时3塑料制品挤出生产与设备28学时4表面/界面材料的生产、检测与施工28学时5能源材料及电池的生产28学时6注塑产品生产及其设备与模具28学时7质量管理与标准21学时经过五年建设,力争使依托于实训室的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层级或者广度上有所扩展,申报广东省的工程技术中心

44、或者将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宽到新材料领域。3 .精准帮扶,提升援建专业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根据广西区域经济建设需要和区域特色发展优势,结合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实际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落实对口支援,提升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以师资建设为中心,通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提升教师能力,凝练教学团队,借助专业与区域优势共谋发展,促进专业间形成长期合作机制。以师资培养为中心打造专业软实力。一方面是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派教师以短期进修、专业挂职等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另一方面,我院委派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进行定期开办讲座,以“老带新、结对子”的形式

45、对专业中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培养,加速培养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有效提高专业师资水平,增强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科研能力。通过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提升硬件水平。首先通过教学资源共享,将已有的优质教学资源如分析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仪器分析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以及国家工业分析资源库等资源,通过开放网络学习平台方式,实施对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的支持。在课程建设中,通过两校合作开展教学改革实践项目,双方教学团队在课程、教材、项目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如共同开发网络共享课程、微课、教材,共同举办教学改革交流活动,一起申报各类教改项目、成果等促进专业交流和教学团队间的沟通

46、融合。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利用“高分子检测服务平台”的服务辐射作用,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工厂的产业和技术优势,以实训平台搭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成功经验帮扶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并通过仿真软件模拟教学设备远程操作使用,帮助完善设计教学实践环节。(八)国际交流多样化,打造国际影响力的专业群通过整合学校内的优质资源,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将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进行国际职业资格培训认证;积极派遣教师赴国(境)外学术交流、进修和讲学,升级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国际化的材料工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举措如下:1 .举办先进材料国际学术会议依托先进材料

47、研究院的国际学术声誉,争取每二年在我院组织召开一次学术会议,打开我院开展顶级学术研究的窗口,扩大我校在材料方面的科研影响力。2 .引入世界技能大赛和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的理念和标准参照化学实验室技术赛项内容,重构专业核心课程,将世赛的核心技能融入到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借鉴化学实验室技术赛项的项目评价标准,改进课程评价标准,把技能和素质的考察融入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将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的理念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以综合性项目式教学为切入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3 .加强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围绕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引进国际化高层次人才,与合作,引进1-2名世界知名专家,增强技术研发水平,引进1-2名德国或日本的工匠,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依据专业需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教师出国进修计划,积极实行派遣教师赴国(境)外学术交流、进修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