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781002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7.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一、建设背景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粤经信规划(2017)32号)、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广州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年)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促使职业教育机电类专业大交叉大融合,为机电一体化专业集群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并提出新的要求。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粤经信规划(2017)32号)中明确,广东省重点发展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等,广州市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卫星制造与应用、航空电子设备、机器人、新型显示、可穿戴设备等。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提出以广州、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

2、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广州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年)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广州市瞄准高端高新向上突围,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先进制造业基础,推动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发展的策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

3、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为广州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城市。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比以往更加需要智能制造产业专业人才的有力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随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对制造业人才的需求迫切。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对各院校智能制造人才的供给的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得到智能制造密切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规模、毕业生流入智能制造领域的比例,预测到2025年,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缺口数量将接近100万人。与传统产业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发展快速、跨界融合等特点,对

4、中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急需复合交叉型技能人才,机电类技能人才组群发展。如何培养满足整个新兴产业链的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战略命题。二、建设基础(一)专业群在全国和省内综合实力专业群组群专业为广州制造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专业前列。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是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广东省重点专业、广东省二类品牌建设专业,金平果发布的2020-2021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院校排名第三;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是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教育部四年制高职试点专业、广东省一流院校

5、建设重点建设专业、广东省重点专业、与广州大学联合培养的四年制本科试点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试点专业,金平果发布的2020-2021年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高职院校排名第五;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群专业、国家骨干专业、广东省重点专业、广东省二类品牌建设专业,金平果发布的2020-2021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职院校排名第十四;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国家骨干专业、广东省重点专业、广东省二类品牌建设专业,金平果发布的2020-2021年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高职院校排名第一。(二)专业群优势特色、成果与支撑条件1.党建引领,

6、人才培养质量好专业群在党委的部署下,各专业实施双带头人制,既专业带头人与专业党支部书记统一,提高专业群党的建设质量,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产业与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重视总结提炼党建实践中的创新经验,使基层党建和专业业务有机融合,坚持专业群党建工作和人才培养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发展。植根经济特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办学治校、推动改革发展的指引,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近几年党建工作获奖如1表所示。表1党建工作获奖年度奖项获奖单位/个人2019省委教育工委表彰学生党支部2019广东省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创新案例三等奖机电学院鸿鹄学堂20

7、18广东省学生工作优秀团队学生工作团队2017广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吴慧明2018学校先进分党委学院党委2018广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冯小军2.产教融合,双元育人初见成效紧跟产业前沿,紧贴广州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专业,专业群采用“双元”育人模式,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成立了我院-大族激光学院,组建了省级示范智能制造双元职教集团,与中广核、广州汇川、广州连硕、华为、亿和、江苏汇博等多家智能制造企业建立了紧密融合的校企合作关系,先后建立了德国费斯托(中国)授权认证培训中心,日本发那科公FUNAC应用技术中心,瑞士GF集团模具智能制造培训中心、江苏汇博工业机器人应用中心、西门子PLC培

8、训中心和广东省ASE培训中心,联合开发课程、联合培养人才,共同探索“订单班”和产教融合模式,办学水平得到行业广泛认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共同培养智能制造及新兴产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2019年,群招生规模为873人,群内专业面向市外招生483人,录取分数均超过本科线。建立了完善的毕业生就业跟踪机制,引入第三方数据同时结合辅导员、班主任对毕业生的就业率进行时时跟踪和了解:学生就业对口率79.26%,用人单位满意度95%左右,学生就业现状满意度70%左右,均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社会认可度高。大赛方面,获得教育部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学生获得省市级以上技能大赛奖励共计46余项。3 .四年制高职试点早

9、,本科职业教育经验多专业群中机械设计与制造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为适应广州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对应用性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需要,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自2001年起开始探索推进四年制高职(本科层次)专业建设。探索试点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如表2所示。表2四年制高职专业建设试点首轮试点(共7届)与深大联合培养(共5届)恢复四年制高职(目前已入学4级)2001-2004级获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证书2005-2007级获我院四年制专科证书2012-2016级联合培养学生与独立培养学生同时存在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

1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1;-2个专业在四年制高职(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进行了近20年的试点工作,为广州输送了一批深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应用性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很快成为了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也为开办本科职业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提供了实施路径。4 .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素质和水平高现拥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人、鹏程学者特聘教授1人、广州市地方级领军人才8人。近5年来,专业群曾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规划教材9本,国家精品课程8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国家资源库参建专业项目5个、国

11、家专业教学标准(主持)1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及精品开放课程4门、省级教育研究项目13项。教师获得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现有专任教师84人,其中正高13人,副高58人,博士31人,具有海外学习或培训经历42人,双师型比例超过90%;企业兼职教师68人;客座教授5人。5 .国际(跨境)办学,国际影响力显著2008年起,专业群与香港职业教育局联合举办“电机工程高级文凭班”,连续11届,共培养香港学生近200人,其结果和质量,得到香港政府的极大肯定;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等师生长期互换交流,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亚非研究与培训中心,成立中国职教学会“一带一

12、路”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与德国巴特符腾堡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达成协议,拟在德国建设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在国际化办学和职业教育走出去方面成绩显著。6 .应用研究基础扎实,成果丰富主动在技术的产业化链条上寻找位置,坚持以应用技术研发为导向,引进院士、长江学者等海内外杰出人才领衔的团队,成立智能制造研究院等高端平台。建有广东省实训基地3个、广东高校自动化仪表与装置工程技术开发中心1个、广州市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在研纵向项目32项,其中2项国家基金,6项省基金,8项市级项目,纵向到账科研经费1033.75万元。新增横向项目72项,到账经费545万元。国家发明专利16项,详细见自评报告列表。

13、机电工程学院实训室面积达7600平方米,实验设备资产价值11400万元,设有9个实训分室,分为“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模具技术、数控技术、检测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自动化技术、制冷空调技术、工程制图”。具备为社会提供相关培训的条件,是机电工程学院展开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技术应用和创新制作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以及相关行业员工技能培训的重要基地。三、建设目标(一)标杆专业群差距对标德国双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需要深度探索;对标德国工业4.0,智能制造核心技术、高端装备和工艺等“卡脖子”问题的研发有待突破。对标国内双高建设同类专业群(浙江机

14、电、苏州工业),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群共享课程+专业核心课程+X个职业技能课程”的专业群课程体系;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五教合一、团组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两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完备,人才培养质量高,总结凝练及时深刻,所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多;有“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领衔创新团队等,值得学习和借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匹配区域经济发展、校企协同三教改革需要加速推进。(二)专业群建设总体目标紧跟“中国制造2025”计划,服务“一带一路”,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和广州区域”经济发展,落实立德树人,聚焦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群的智能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装备和产线的装调、运

15、维、管理以及智能建筑、智慧园区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建设与节能运行服务等核心岗位群,坚持就业导向,坚持融合发展,实施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专业转型,人才培养由工业化时代的技能型向人工智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转变,教育教学由传统方式向模块化课程、项目式教学转变,把本专业群建设成为区域领先专业集群,成为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为职业教育输出中国/广州方案。(三)具体目标1 .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校企“双元”、分层培养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到建设期末,20%以上的学生获取国际公认的证书。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起薪线比建设前增长20%。在国际国内影响力较大的重要竞赛中获得最

16、高奖3项以上。毕业生在世界500强、行业龙头、领军企业就业比例超20%。通过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提升学生、校友和企业及雇主对专业群的认同感。深化省级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研究,校企开发现代学徒制认证证书。2 .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29门核心课程标准库和共享型机电一体化专业(群)教学资源库。3 .全面建成特色产业学院。4 .开发12本以上新形态教材,十四五国家规划立体教材2本。5 .建设技能大师工作站,建成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国际化、校企互通的双师队伍,组建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6 .建设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和电子信息材料可靠性检测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校企共建技术先进、设

17、施一流共享型的数字化智能制造创新实践中心和基于大数据的智慧运维平台,形成智能制造应用研发的高地,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显著增强,到账经费2000万以上。7 .携手华为、新松机器人等开展行业培训学院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及市民培训,打造师资与行业培训基地,实现年均培训超2000人次。8 .加强示范辐射与对口支援,帮扶3所以上院校。9 .依托西门子创新实践中心,中德合作建设符合学校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制造核心课程标准及资源,输出专业和课程标准,提升专业群国际化水平。四、建设任务和进度安排(一)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综合改革,与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合作开

18、展“双元”育人,根据学生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实施分层培养,畅通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职业生涯拓展能力、幸福生活创造能力。1 .实施全人教育工程以博雅鸿鹄学堂为抓手,系统筹划专业社团、技能竞赛,项目式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党建、团建等工作,实施以党建为引领,以党员和优秀入党积极分子为先锋,以学习型创新型社团建设为核心抓手,以技能竞赛和项目式教学为主要推动手段,全员参与、系统联动的全人教育工程,开展以教师教学与辅导员管理相互合作的学风建设工作,切实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着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结合特色学院建设,打造具有机电特色的社团文化品

19、牌,形成独特的社团文化。建设具有机电特色的校友文化品牌。打造幸福、幸福机电志愿者服务项目品牌。2 .探索本科职业教育行业企业产业升级后对智能制造、互联网+、智慧城市和智能建筑等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需求更加旺盛,广州市高等教育格局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依托专业群中机械设计与制造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2个专业,自2001年起就开始探索四年制高职(本科层次)专业教育试点。在认真总结四年制高职教育的经验基础之上,站在建设国际一流职业院校的更高起点上,面向广州支柱产业探索本科职业教育试点,为国家办本科职业教育进行先行先试。3 .以工匠班为抓手,推进分层人才培养2018年,机电学院正式启动了“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

20、式教学改革试验班”行动计划,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加大力度解决制造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痛点问题,探索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学标准制订工作,为传统机电专业升级提供一种范式。推进智能制造工匠班建设,主要举措包括:(1)制定智能制造工匠班班实施方案;(2)按照项目化导向、模块化教学、团队化授课思路,完成课程设计、师资团队遴选、实训室组建;(3)按照OBE原则构建以成果为导向的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课程体系;(4)完善“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导师+企业导师”管理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5)完成结构设计、电气系统、智能检测与控制、机电系统耦合、工业机器人应用、工业软件与数据流控制等单元(

21、课程群)设计与开发;(6)完善每个单元内部课程模块弹性教师团队建设,以组团的方式对原来课程进行重构;(7)完成学生培养1+X专业能力或技能证书试点工作;(8)优化学生顶岗实习办法,探索一种双元化合作育人新机制。4 .建设智能制造双元职教集团依托智能制造双元职业教育集团,探索中国特色双元化人才培养机制。具体举措包括:(1)完善智能制造双元职教集团的治理结构,健全运行机制,基于职教集团做为深化产教融合平台,制定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协同育人改革方案;(2)依托智能制造双元职业教育集团,启动改革试点进程,深化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双元化人才培养机制;(3)持续推进改革过程,重点探索利用职

22、教集团,形成多元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包括合作制定智能制造领域人才标准,合作共建智能制造实践教学培训基地,合作建设智能制造师资培训与职业能力评估体系等;(4)依托职教集团,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试点工作,完成案例23项,形成一种富有特色的智能制造协同育人模式。5 .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研究,形成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了“洁净工程”和“电梯工程”两个方向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研究,探索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一种范式,主要举措包括:(1)在人才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严格明确的岗位群设置,从职业素质与知识结构等方

23、面制定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划分工种模块,细化子项目,并制定了具体保障措施;(2)开发了一些校企课程,针对不同的课程设置制定出了包括各项目、子项目、任务、子任务的课时安排、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手段、实训内容和方式、知识目标、技训目标、素质目标、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案等相关的课程标准;(3)校企双方共同商讨,各自承担校企各自的教学任务和培养任务,构建以“职业基础性课程+职业能力性课程+职业拓展性课程+企业特色性课程”为框架的课程体系;(4)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课程开发小组,研讨确定了学校技能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和学徒岗位课程同步推进的课程体系,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企业通过

24、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学徒岗位技能训练;(5)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学,采取双导师指导和传授知识,培养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专业人才,真正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6)通过校企共同开发的创新性课程体系,实现学生“跟岗一轮岗一定岗一顶岗”的四个阶段性实习过程。6 .学赛一体,取得技能大赛突破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完善专业社团管理与激励机制,理顺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竞赛,专业与社团的关系,形成一专业一社团一竞赛的布局,建立教学-社团-竞赛联动机制。组建智能制造类、机电一体化类、智能控制类、机器人类、数字化设计类学生社团,开设竞赛技能选修课,以赛促学、赛教融合。积极参加智能制造、机电一体化、现代电

25、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机器人、数字化设计等职业技能竞赛,力争在影响力较大的国际国内重要竞赛中累积获得最高等级奖工3项。经过5年时间的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所培养学生在世界500强企业、全球领军企业、行业龙头就业数量明显增多,达到一定比例;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工95%、雇主满意度工95%、校友推荐度工88%;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起薪高于全校平均20%,或比本专业建设前增长20%;此外,还将力争实现应届毕业生获取国际公认的权威认证证书获取率芸20%、所培养学生毕业三年内创业率三15%或在影响力较大的国赛、世赛及行业顶级水平赛事中获得最高等级奖工3项,人才培养质量大大提升。(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26、校企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共同研制课程标准,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充分运用优质教学资源,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引领智能化时代教与学方式的变革。1 .构建完善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本专业群设置智能生产线模块等15个课程模块,如表3所示。群内专业选择相应课程模块的全部或部分课程,构建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课程体系。在15个课程模块中,有4个课程模块,在群内5个专业共享互通,其他11个模块在群内专业部分课程共享互通。群内课程由校企双方共建,重点开发建设“液压与气动”、“智能装备装调与维护”、“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数字化设计”、“智能控制系统集成技术”等29门优质专业群

27、核心课程,如表4所示。表3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序号课程模块方向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机械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技术建筑智能但工程技术1机械基础模块2电气控制基础模块专业群3AI基础模块生力山4生产线模块机电5智能装备模块体化6网络能源模块建筑智7高端制造环境模块能化8执行驱动模块工业机9智能工作站模块器人10先进制造技术模块机械设11数字化设计模块计与制12智能检测技术模块造13工业互联网模块14传感器与检测模块制技术15控制系统设计模块注:-全部选择一部分选择表4专业群课程设置课程模块课程名称主要共建企业机械基础模块.三1机电产品选型与结构设计电气控制基础模块箕剂J2电气控制与PLCAI基础模块3

28、智能硬件与移动机器人生产线模块机电一体化4智能生产线运行技术5智能生产线设计与仿真智能装备模块6智能装备装调与维护7智能单元故障诊断与维修网络能源模块建筑智能化8数据中心空调技术9数据中心供配电1()数据中心监控系统11数据中心消防与安防精密环境模块12BIM技术13洁净工程技术执行驱动模块工业机器人14智能装备机电集成技术15液压与气动智能工作站模块16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17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18智能工作站的应用编程先进制造技术模块机械设计与制造19智能制造工艺与夹具20智能制造系统数字化设计模块21数字化设计22反求技术与3D打印23机电产品概念设计与仿真智能检测技术模块24智能检测

29、与数据处理工业互联网模块智能控制技术、建筑智能25工业互联网技术26工业云与大数据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模块27机器视觉与智能传感控制系统设计模块28智能控制系统集成技术化工程技术29电机与运动控制汇川为构建完善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具体举措包括:(1)联手龙头企业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等德国元素,按照智能制造产业链、技术链进行岗位分析,完成智能制造人才需求调研报告;(2)制定智能制造人才岗位能力标准,开发多层次人才质量标准;(3)以智能制造岗位需求及人才质量标准为基础,校企合作制定专业群教学标准和48个不同专业方向、不同能力层次的模块标准,系统地构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案;(4)校企合作制定智

30、能制造课程标准,开发关键领域核心课程29门以上,形成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智能制造课程体系。2 .建设共享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教学资源库以智慧校园建设为依托,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体系,参照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形成反映教学规范的基本教学资源、反映课程重点难点的特色资源,建设标准库、职业技能认证学习库、企业工程案例库、专业群网络课程库、仿真实训项目库、专业群课程资源库等方面建设、实现专业群内的广泛共享,集成专业群教学精品资源。通过专业群已有的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等的转型与升级建设,建成共享型数字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服

31、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教育快速发展,推动课堂变革。3 .引进国际证书,校企开发认证证书,提高学生专项能力水平签订协议,引进德国西门子NXCAD、德国FEST0、瑞士ABB、日本FAlJNC工程师、华为“网络能源认证”等多种授权认证证书,开发理论题库、实操题库及考核标准,完成18名以上教师的认证师资培训I,把国际标准培训内容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中。不断拓展引进开发新的国际认证证书如德国机电一体化师(IHK/AHK)证书等,将德国机电一体化师的模块化课程本土化,嵌入教学和实训过程,通过考培中心的认证考试获取德国职业资格证书(IHK/AHK),使毕业生技能水平与国际接轨,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积极扩大学生

32、国际证书考证规模,力争应届毕业生获取国际认证证书获取率三20%。基于广东省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的基础上,联合广州市洁净行业协会及其龙头企业,开发理论题库、实操题库及考核标准,形成我国第一个洁净工程技术的标准化认证体系,积极扩大该领域的认证规模。4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资源围绕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为重点,校企之间搭建信息化平台,将企业的资源引入教学,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资源,与企业完成共建省级MOOC、SPOC课程2门。(三)教材与教法改革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围绕学生的培养去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

33、式方法。以结果为导向,建立完善的评估系统,多维度可持续地对学生、课程、专业群进行评估,实现教材与教法改革。1.规范教材选用专业群优先选用高职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省级规划教材等优质教材。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加的教材评议选用机制,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鼓励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5 .以课程标准库为基础,开发一批新形态优质教材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培训教师掌握智能制造新技术,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在进行项目化课程建设的同时,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校企双元模块化理实一体优质教材12部,融入人文素养和工匠精神,设计知识和技能点深浅不同的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引进德国

34、等国外高水平项目化教材并本土化改编。如:产品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工艺与夹具、智能传感与检测、智能控制系统集成设计、嵌入式控制系统、智能装备机电集成技术、工业机器人实操与应用、智能工厂认知与实践、智能、智能加工车间编程与实践、智能工厂的物流控制与实践等课程的教材。力争建成2-3部国家规划立体教材。6 .互联网+教育融合,推进三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在整个专业群教学开展过程中,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本身的教学特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一方面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注重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培养,采用讲授法、项目式教学法、启

35、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VR虚拟现实仿真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智能制造“云端课堂”,构建线上-线下-实训室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形态,利用职教云等信息化SPoC平台,提高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背景下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实践及校内外实训基地,更为直观的让学生通过现场实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标准化课程方案向个性化交互式的学习方案的转变、刚性的课程组织形态向以成效为导向的弹性形态转变、学习内容的单向接受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转变,实现智能制造面向未来的教学模式创新,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教学效果为最终目标。(四)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根据

36、专业群教学需要,整合专业群相关专业专兼职教师资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发挥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教师的优势,通过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的团队合作机制,打造一支具有现代职教理念、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双师型”专业群教学团队;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满足重点专业群各专业教学需要和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1 .引进杰出人才或国家领军人才,组建杰出人才团队在引进苏州大学孙立宁教授领衔组建的杰出人才团队的基础上,推进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的建设。用好广州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充分发挥孙立宁教授团队的引领作用,聘请1-2名智能制造行业企业中拥有重大发明专利或掌握关键技术,或在重

37、大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专家为“产业教授”。形成以杰出人才或领军人才为引领,高层次专业带头人为龙头,骨干教师为主体,“产业教授”为补充的杰出人才团队。2 .目标导向,组建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依托智能制造工匠班分层人才培养项目,组建深度融合、模块化的教师创新团队。分别组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教学团队,电气控制教学团队,智能控制教学团队,工业机器人教学团队,智能生产线教学团队,和顶岗实习(毕业作品)教学团队,打破原有各门课程画地为牢、各自为战的局面,根据课程体系设计,每个课程单元(课程群)形成一个跨部门、跨专业(教研室)的弹性教师团队,根据单元学习成果和目标,以组团的方式共同对单元内各模块课

38、程的知识点、能力点、教学内容、项目、资源进行重构设计,推动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为单元目标达成和学生学习成效负责。防止理论实践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两张皮问题,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到2025年,力争打造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3 .校企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实施“双师”素质继续教育工程及“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以“内培、外引与外聘”相结合方式,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教师团队。具体举措包括:(1)启动一师一企计划,与3-5家企业建立师资培养基地,确保专任教师每5年在智能制造行业企业实践累计1年以上;(2)每年引培一流技术技能人

39、才23名,引进的人才一般要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或实习实践经验;(3)启动引进知名企业一线人才讲授专业课程5年规划和实施办法,制定校企双向兼职办法;(4)每年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智能制造型企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或社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上专业主要实践课,企业专家通过兼职的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5)校企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打造双师培训基地。实现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超过90%,实现具有3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或实习实践经验的专业专任教师比例超过30虬此外,还将力争实现企业一线兼职教师人数占在职在岗实践课程教师人数的比例不少于55%或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学时工新技术、新工艺类课程总学时

40、的50%o4 .培育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启动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培育建设工程,启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育建设工程,建设省级教学团队或省级教学名师,力争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具体举措包括:(1)启动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建设规划和建设方案;(2)启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规划和建设方案;(3)加强教师国内外进修、交流,加强师资新技术培训和出国访问学习;(4)招聘名校毕业的青年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可以形成新老教师互补的良好态势;(5)招聘具有留学或海外学习进修半年以上背景的国际化教师;(6)鼓励专业教师在国际机构(团体)兼职。通过5年的建设,建设省级教学团队1个或省级教学名师1人;培育专业带头人

41、4人、骨干教师20名;国内外招聘青年教师9人;招聘具有留学或海外学习、进修背景(1年/半年以上)的国际化教师3人,使具有留学或海外学习、进修背景(1年/半年以上)的国际化教师比例不少于30%,力争在在国际机构(团体)兼职的专业教师比例不少于5%。5 .引培技能大师或菁英,组建技师工作站制订计划,落实有关人才引进政策,引培1名以上技能大师或技能菁英建立智能生产线装配与调试技师工作站1个以上。通过技能大师或技能菁英主持实训室建设、开展高技术培训I、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等方式,把技师工作站打造成高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以技师工作站作为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攻关、课题研究和技术革新,解决企业生产中的

42、关键性技术难题,打造技术攻关与革新的新基地。6 .开展“教师工作室”建设项目为逐步构建专业群平台,提高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推进青年人才培养,推动专业群教学、科研、技能大赛等建设再上新台阶,开展“教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工作室以教师姓名命名,由学院授牌,吸引学院专业骨干教师加入团队打造成为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技能大赛的示范基地。通过工作室建设,形成若干个较有影响的教学科研团队,形成名教师、骨干教师和后备力量的教师梯队,并带动全院专业教师在教学、科研、竞赛、职称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和提升。工作室的类别主要有:教学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竞赛与创新创业)、科研平台工作室、辅导

43、员工作室、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课程建设工作室。为每一类工作室制定了相应的绩效考核目标、建设周期与考核机制等。(五)集聚校企资源,共建共享型的数字化智能制造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紧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数字化设计、虚拟仿真与智能产线、智能控制技术、工业物联网、工业数据分析与智能装备、基于大数据智慧运维等方向。到2024年,建成共享型的数字化智能制造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如表5所示。表5实践教学基地一览表基地名称实训室名称对应课程模块合作企业智能制造基础实训基地机械及构件实训室机械基础模块电气控制实训室电气控制基础模块AI及智能硬件实训室AI基础模块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基地产品设计仿真与3D打印实训室数

44、字化设计模块智能检测实训室智能检测技术模块先进制造与仿真实训实训室先进制造技术模块机器人应用与仿真实训基地机器人生产线实训室智能工作站模块电液气驱动实训室执行驱动模块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智能装备装调实训室智能装备模块模块化智能工厂实训室生产线单元智能控制技术实训智能传感与检测实训室传感器与检测模块基地工业控制网络实训室控制系统设计模块工业云及工业互联网实训基地工业互联网实训工业互联网模块基于大数据的智慧运维实训室智慧运维模块智慧运维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培育实训基地(六)技术技能平台1 .建设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与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依靠苏州大学孙立宁教授领衔组建的杰出人才团队

45、,建设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形成一流技术研发平台,解决智能制造产业链与技术链“卡脖子”难题。重点研究方向主要有:(1)柔性或软体机器人结构及控制;(2)多机器人协同及定位技术;(3)磨抛等精密机械加工;(4)智能制造系统调度及优化;(5)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用叠堆式压电陶瓷驱动器设计与开发。最终取得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形成智能制造技术产业的科研服务平台;为广州中小企业提供经济、便捷的智能装备功能性能试验检测平台;建设一支高水平科研队伍,并为企业培养专业性强的技术化人才。2 .建设电子信息材料可靠性检测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立足珠三角地区,针对核电、轨道交通领域、电子消费品制造领

46、域、汽车电子产业、航空电子领域,成立第三方检测中心即“电子信息材料可靠性检测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中心”整体技术服务水平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将与大中小微企业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关系。“中心”将完全依照CNAS国家认可实验室要求建设,建成后具备两大功能:1.材料检测,其检测对象贯穿于电子信息材料、零部件、终端产品的产业链的各个环节;2.技术咨询服务,在检测的基础上,通过对检测数据和材料性能的科学分析,帮助客户解决材料、零部件与终端产品在研发、生产、贸易、使用等环节遇到的各种与材料相关的工程、科学和技术问题。“中心”将建设两个分室:1、材料检测分室:提供的检测服务包括几何形状与尺寸测量、成分分析、微观形貌及结构分析、性能参数(力学及物理性能、电学参数、热学参数)测试、无损检测、稳定性测试、环境测试等。2、失效分析分室:主要是为客户提供技术咨询和失效分析服务,涉及电子信息材料、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