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785026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61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5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一、建设背景1 .产业背景智能制造是实现整个制造业价值链的创新和智能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融合了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制造包括开发智能产品;应用智能装备;自底向上建立智能产线,构建智能车间,打造智能工厂;践行智能研发;形成智能物流和供应链体系;开展智能管理;推进智能服务;最终实现智能决策。如图1所示,智能制造包含十大关键技术,在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当中,智能产品与智能服务可以帮助企业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智能装备、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到智能工厂,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生产模式的创新;智能研发、智能管理、智能物流与供应链则

2、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运营模式的创新;而智能决策则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科学决策。,决策、图1智能制造十大关键领域针对智能制造的关键领域,结合自身的建设基础,专业群整合了智能制造与装备学院5个专业,建设“1-5-旷的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即1个专业群、5个核心专业(智能控制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工业设计、智能光电制造技术、电子产品检测技术)、N个专业方向(可动态调整),覆盖智能制造产业链中的产品和智能装备/产线两层体系,服务产业人才培养及技术支持。(1)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

3、略目标。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重点任务:推动重点领域智能转型,在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在传统制造业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智能制造装备;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引导中小企业推进自动化改造,建设云制造平台和服务平台;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健全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构建多层次的人才队伍。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暨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工作会议。会上印发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

4、025的发展规划。根据这一发展规划,到2025年,广东要建成全国先进制造业、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引领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深圳行动计划等发展规划,将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以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系统集成能力、智能装备开发能力和关键部件研发生产能力的智能制造骨干企业。支持装备制造、汽车、石化、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做强做精,推动制造业从加工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再制造等环节延伸,推动深圳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圳将基于高端制造

5、、绿色制造、智能制造、都市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五大方向建立未来的制造业体系。更具体的,深圳未来制造业体系将会是“2+6”格局。从领域来说,“2”是信息经济和生命经济。“6”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海洋装备和航空航天。从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来说,有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重点方向。高端制造里面包括航空电子、无人机、3D打印、高端装备制造、纳米材料、海洋工程装备、柔性显示、超材料等等;智能制造里面包括智能装备、无人驾驶等;绿色制造包括新能源汽车、绿色包装等等;服务型制造包括产品定制、柔性制造、个性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2)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趋势当前,国内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已

6、逐渐成形,2010-2017年,我国智能制造行业保持较快增速,平均增速达到20%以上。2018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达17000亿元,增长率为22.6%,伴随着技术的逐渐完善,应用产业的不断拓展,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超50000亿元。同时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了一批技术突破,包括机器人技术、感知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研发基地。中国智能制造行业的未来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一是设备智能化改造升级比想象中要来得快。一方面由于国家政策驱动,各地根据“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出台相关的政策,明确给出技术改造的时间表,迎来大范围的设备改造,制造类规模生产企业将有

7、一半实现全自动化生产;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成本增加,招工困难,促使企业采取机器代替人。二是工业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到2022年,我国每万名制造业工人拥有机器人将达到100台以上,这是工信部制定中的我国机器人技术路线图及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的目标。目前我国每万名工人机器人拥有量为30台。三是“互联网+装备制造业”催生新的生产模式,成为创新热点。“互联网+”使得制造业呈现制造业服务化、定制个性化、组织分散化、制造资源云端化四大新趋势,带给传统企业决策方式、业务模式和经营思路等诸多方面的巨大转变。四是智能装备和产品快速发展,制造过程实现智能化。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

8、材制造装备、新型传感器、智能仪表等为重点突破方向;在“制造过程智能化”领域,以数据互联为核心,以互联网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将有效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资源消耗,提供个性化产品。图2智能制造工厂示意图2017年4月9日,在第二届“中国制造(深圳)高峰论坛”,深圳市首次提出了要打造世界级的智能制造高地的目标。从数据来看,深圳具有独特的发展智能制造的优势。深圳坚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掌握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优势传统产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重视产业化和商业化,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造业的结构显著优于全国。深圳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超过4

9、0%,而全国只有不到10%。深圳市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70%,近几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增长逾1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逾66.2%,全国的平均数仅为12.4%。出口连续24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吸收合同外资521.9亿美元,增长103.9初实际对外投资92.9亿美元,增长81.3乐占全省的44.9机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加值增长10.5乐对GDP增长贡献率提高至53%左右,其中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年均增长逾17%,发展后劲持续增强。2021年3月,深圳市出台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打造制造强市的若干措施,拟从提升制造业发展

10、能级、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降低资源要素成本、加强制造业空间保障、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等六大方面着手,为制造业在新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持。措施中提出培育壮大万亿级、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突破3万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近1万亿元。近年来,国际跨国公司纷纷抢滩深圳机器人市场,以库卡、发那科、安川电机和ABB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国外机器人企业占据了深圳机器人市场80席以上的市场份额,深圳本土品牌市场占有率仅为10%-15%o据机器人行业预测,2022年深圳机器人产业总规模将达3615-5468亿元,增加值1265T913亿元;乐观

11、来看,2022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总规模将达到5468亿元,增加值将达到1913亿元。深圳目前仅仅布局了机器人产业链的部分环节,企业业务集中在系统集成。针对3C行业对机器人等的需求,深圳机器人企业还需要实现智能化柔性制造。深圳一大批电子制造业、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优势企业正在迅速崛起。深圳拥有最全的智能制造的业态以及优秀的企业家,华为、中兴、腾讯、迈瑞、大疆、华大基因、顺丰等一批高端智能制造以及服务业企业走在全球的最前沿。以大疆创新为例,其在2010年的年销售额仅为约300多万元,到2016年实现销售额同比增长65%,达到100亿元。同时,深圳还形成了以市场为先导

12、、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中心和公共实验室,以及在资本的驱动下,形成的全国最高效、最优秀的一批创客群体。深圳正在打造的智能制造生态的平台,正在容纳越来越多的全球产业链高端的资源向深圳汇集。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之后,深圳将越来越有底气成为国家在智能制造领域排在最前面的部队,迈向全球产业链的最高端。在此产业发展背景之下,本专业群同时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必须做好相关的发展规划,适应行业产业的发展需求,找到立足点,并做出特色。2 .产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分析工业4.0技术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在此技术变革浪潮下,产品功能除了精度、动力、快速性外

13、,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从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机械手、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这些机电产品无一不是机械、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集成融合,这必然需要大量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广东省发布的十大紧缺职业排行,其中工业自动化行业占据七成。随着我国工业自动化进程的加快,以往简单粗暴的劳动力优势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高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尤其是随着机器人自动化的广泛使用,对于能掌握操控一门自动化技术的人才就显得不可多得。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共同印

14、发教职成(2016)9号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规划要求:到2022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达到6%以上,人才的分布和层次、类型等结构更加优化。未来十年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需求巨大,如表1所示,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尤其沿海地区,一线工人供给严重不足。然而目前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传统产业人才素质提高和转岗转业任务艰巨,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二是制造业

15、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学校和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滞后。表1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单位:万人)序号十大重点领域201520222025人才总量人才总量预测人才缺口预测人才总量预测人才缺口预测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050180075020009502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4507503009004503航空航天装备49.168.919.896.647.54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102.2118.616.4128.826.65先进轨道交通装备32.438.464310.66节能与新能源汽车1785681201037电力装备82212334111

16、7319098农机装备28.345.216.972.3449新材料600900300100040010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55802510045智能制造产业链关键环节包括工业设计、智能产线控制及安装调试、产线结构及工装设计、在线检测与数据处理、产品质量检测以及典型的制造终端(机器人、数控装备、激光装备等),如图3所示。这些关键环节在专业群原有的专业设置中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领域。这些领域对复合型人才有着巨大需求。员工需要具备数字化研发设计的基本素质,传统的工艺类岗位也面临着数字化改造。图3产业链关键环节与专业群的关联智能制造并不等于机器换人,机器人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且智能制造与机器人自身发

17、展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其催生的新产业生态更是需要大量合适劳动力。因此,如果不能形成智能人才支撑,企业为弥补人力不足而盲目导入自动化装备,会让企业在导入工业自动化设备中,陷入低端应用的境地。智能制造人才是稀缺的,要完成制造业转型升级,就必须和人才形成协同支撑。根据深圳市技能人才引进紧缺职业目录(2018年)显示,在紧缺的前20个工种里,与机电检修和操作相关的达到了15个之多。工业机器人设计与管理,工业以太网系统设计与管理,运动控制系统设计与管理,过程控制系统设计与管理等专项能力均在紧缺人才行列。另外,深圳人才市场现场招聘情况来看,工业自动化及相关领域的需求人数维持在5万人以上/每年。其中超过80

18、席以上为具有高技能的技术型人才。另外,根据深圳市人事局颁布的深圳市2016/2017年重点引进专业目录中,机电一体化专业被确定为大专重点人才引进专业。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也确定电工工种的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为近两年紧缺技能人才工种。在专业群教师对10多家校企合作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又通过多种媒体渠道的查询与调研,得到深圳16家大中小型企业近6个月关于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方面的用人需求,人数达到327人,招聘的技术岗位人数占所有招聘人数的比例超过50乐可以看到,目前自动化工程师和相关职位所需技能人才数量较大。表216家大中小企业招聘需求情况表岗位名称人数占比(%)备注自动化工程师3611%上位机

19、、电气自动化设计(机械)员4212.8%需精通三维软件六关节工业机器人编程员5918%ABB机器人,发那科机器人SCARA机器人技术支持(售前)247.3%SCARA机器人技术支持(售后)319.5%需懂工业视觉PLC控制工程师72.1%电气工程师278.2%其它10130.8%文员、前台,仓管等合计327100.00%在用人层次方面,在2016年深圳市政协关于推动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中指出,“相比发达国家,深圳先进制造业人才结构也极不合理。”报告以宝安区为例指出,宝安区制造业就业人口230.38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的70.7机在这些人口中,实际获得专业技术资格认定的各类专业技术人

20、员不足20万人;中级工占24.3队高级工及以上仅占10.1乐呈较明显的金字塔形状。而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技能人才的结构一般为:高级工占35%左右,中级工占50%左右,初级工占15%左右,呈两头较小,中间较大的橄榄形特征。报告认为,深圳市以初级工为制造业人才主要支撑的人才结构,限制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高度。而本专业群培养的人才则主要是集中在中、高级工类。根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中心调研,现代化的先进制造类技术人员需求越来越大,结合目前国家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等战略部署,相应的智能制造领域将会长期处于人才缺口的状态。二、建设基础1.专业群简介专业群涵盖智能控制技术、机械设计与制

21、造、工业设计、智能光电制造技术、电子产品检测技术五个专业。专业间发展互为依托,各有侧重。在专业群建设方面,采取“紧扣产业升级、调整优化、分步整合”的原则整合专业,形成现有的专业群架构。专业群以智能控制及产线为核心,以工业网络为联结,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终端,以工业设计为落实,以智能检测为质量保障,构成较完整意义上的智能制造产业链。其中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为核心,对接智能产线设计及控制、终端网络通信互联;工业机器人为链接,对接智能机器人及机械手;机械设计与制造以及光电制造为制造终端,对接产品结构及工装设计、智能装备安装调试与维护、产品质量控制等环节;电子测量为质量保障,对接在线智能检测以及数据处理。2

22、.专业群的标志性成果专业群经过骨干校建设与广东省一流校建设,在专业品牌、实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大赛、教学名师、科研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标志性成果,如表3所示表3专业群标志性成果类别年份成果名称级别授予部门专业品牌实训基地技能竞赛省级以上科研立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专业群建设的主要经验在专业群建设方面,采取“紧扣产业升级、调整优化、分步整合”的原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构建了四段递进式工学交融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四段递进式工学交融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架构,根据此架构,成立了特色班,并实施项目式教学。突出自主探究式学习,强化创新和创业教育,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开发产品,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实现“

23、学、导、训、产、研、创“一体化。不只是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培养,而且还注重职业素质、团队协作、交流沟通等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不但必须具备专业技能,而且在团队协作、沟通能力、效率意识等方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2)建设了一支教学优良、科研实力强的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专业群拥有40名专任教师,组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2014年入选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团队中教授6名,副教授及高工15名,其中包括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另有珠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省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各1名,博士26名,广东省“千百十”校级培养对象2名,深圳市高层次后备人才1名,深圳市技能菁英、深圳好技师各1名。(3)开发了一

24、批体现岗位任务需求的一体化教学资源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现有5门省级精品类课程,1门省级资源库课程,10门校级精品课程。专业联合企业,重点对职业岗位训练和校内外顶岗岗位任务进行一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并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工学结合深层次改革,开发教学资源。在专业教学委员会的一致审定下,通过了整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标准。此外还开发了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技能大赛等资源,以满足教师、学习者、企业等多方用户需求。(4)建设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校企融合实习实训条件1)建设智能制造中心,满足教学、生产及服务需求创建了以自动生产线实训车间和工业机器人实训车间为核心,控制技术工程中心为纽带的能力递进式工业自动

25、化教学工厂。同时对CAD/CAM实训室、数控技术实训室、RP实训室、模具实训室和机械综合实训室进行整合,按照企业架构与运作模式建立。通过拓展、完善、提升,引入现代工厂的经营、管理理念,把生产、经营环境浓缩到教学过程之中。以智能制造中心为平台的校内实训基地既具有生产、管理功能的企业特色,又能满足专业教学需求。拥有五轴数控加工中心、金属3D打印机、三坐标测量仪等实验设备及教具等先进教学条件。目前建成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国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深圳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人社部“3D打印造型师新模块试考实训基地、DSSOIidW

26、orkS中国授权CSwA考试中心、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与德国DMG公司联合成立数控技术培训中心;与奥地利KEBA公司共建KEBA机器人教育学院。2)对接校外知名企业,实现校企培养融合为使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群与大族激光、海目星激光、美盈森集团、众为兴、优科自动化等大中型先进制造领域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顶岗实习基地。学生常年可以利用这些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实训。2017年与深圳市海目星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校企协同育人”协议,海目星公司在智能制造与装备学院设立30万元奖学金;广东国华人防科技有限公司设立45万元国华奖助学金;2019年美盈森集团设立5万

27、元专项奖助学金。(5)依托专兼师资,提升了服务社会产业能力专业群立足区域经济,利用自身优势在为众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拥有省高校工程中心、省高职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市公共技术平台等产学研平台。立项省级教改项目7项,省市级科研项目30多项,科研经费近3000万元。建设了数控系统、激光加工等培训体系,技术服务辐射东南亚、印度等一带一路周边区域,科技成果及服务促成企业产业化营收3亿多元。专业群教师开发的PCB钻铳数控系统运用于国内多家PCB钻铳设备企业,并拓展了印度、东南亚等应用市场。专业群现有职业技能鉴定资格,可以进行数控铳床及车床加工、激光机装调工、电工、3D打印造型师、CSWA(SolidWOrk

28、S助理工程师级别)以及KEBA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师等的鉴定。近3年内,专业举办了全国激光加工技术师资培训及激光加工装调工高级工考证3次,全国3D打印造型师及高级共考证培训1次,KEBA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师考证2次。联合培训机构进行了技能鉴定培训,逾500人次。近3年专业群教师对外举行技术培训5000多人天。4 .专业群主要特色(1)形成了分层次培养、学生全员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加强教学改革,实施分层次培养,主要体现为常规培养、特色培养及学徒制订单式定向培养等,培养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分层次就业。常规培养强化“基础学习、岗位轮训、校内顶岗、校外顶岗”四段递

29、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采用完整的综合项目贯穿始终的工学交融模式。特色培养创建课内外并行的竞技及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及兴趣角度的学生择向发展。其一,强化校内“师徒制”项目模式,深入开展基于“学、导、训、产、研、创”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其二,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双平台;其三,实施竞技培养,以赛促学。此外校企联合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机制及实施方案,促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长效发展。(2)形成了跨平台融合、多形式服务的长效产学研机制融合广东高校数控工程中心、深圳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校内智能制造中心等应用性科研平台,使得该平台兼具学术性、公共技术服务和产业化三重特性。基

30、于此平台,整合专业团队力量,促进学科建设,增强科研实力,提升本专业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整体水平及知名度。在此基础上建成数控及装备技术(开放式数控系统及多轴精密加工)、激光加工技术、先进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精密检测技术等多个模块的培训及认证模块。通过强有力的技术公共服务,加强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提升企业效益及核心竞争力,形成产学研长效机制。5 .专业群的优化专业群共包含5个专业,根据智能制造产业核心领域技术特点及岗位需求等情况,专业群分析各专业及专业方向的异同点,进一步整合了原有专业及方向,实现1个专业群一5个核心专业一N个专业方向,专业方向可根据产业结构的发展进行动态调整

31、优化,具体如图4所示。专业群将基于新的架构全新规划专业发展方向及重点建设内容,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需求。,机电体化技术)行献地产业 It又环节智能制造产业链关环节产M弊钻构我计W能IH造装* )产品场检斯)方解架构专业力自皆能机鼻人应刖核心岗付图4专业群及方向架构(“1-5-N”专业群)三、建设目标(一)标杆专业群经过调研包含相关方向的院校专业群,确立XX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浙江机电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为标杆对比专业。XX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群为为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A档)的高水平建设专业群、浙江省高职重点暨优质建设校优势特色专业群。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

32、与自动化专业群为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A档)的高水平建设专业群,在全国范围高职院校内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些院校的专业通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及专业核心课程、岗位课程建设等内涵建设方面得以显著提高;改善了专业实习实训条件,有效提升了专业服务于社会的能力。(二)存在的差距通过对标杆专业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本专业与其的差距,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在合作层次及深度方面需加强探索本专业以省数控工程中心、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校内“教学工厂”及智能制造中心为依托,建立了校企合作管委会,落实了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学改革、课程标准制定等领域的合作。

33、专业利用自身在技术、人员、设备方面的优势服务社会及产业,在应用性科研、社会培训、生产服务及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大量中小企业提供了有效的服务,提升了其技术创新体系质量。相比标杆专业,由于协同机制的不完善,没有充分调动起企业的办学意愿,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的有效建议及措施较少。同时合作企业中虽然具有实力雄厚的众多中小企业,但是由于名企较少,在社会非专业人员及学生当中的认知度不高,在推动一系列的教改等项目及活动时较难提升相关人员及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入口及出口方面,专业对社会的吸引力不强,一方面不能吸引优秀的考生主动选择该专业,在此虽有社会对专业认识的偏差,但是跟专业自身缺乏主动示强也有

34、不可分割的关系;另一方面,毕业生对行业认知不高,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缺乏对自身专业的认可。为此,专业将加强省工程中心、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校内智能制造中心和行业企业的融合,在协同育人机制方面加强探索,并将进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机制的探索。2 .技能大赛获奖级别及含金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本专业在专业技能竞赛成绩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比标杆专业,在竞赛的含金量方面具有较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专业技能竞赛指导体系及资源的开发,进一步加深师生“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理念,培养职业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借助高水平专业技能竞赛,大力提升师资的技能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3 .校企共建资源数量及质量有待进一步提

35、升联合企业对职业岗位训练和校内外顶岗岗位任务进行一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此外还开发了拓展功能模块的资源,主要包括: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技能大赛、校企合作服务。但是相较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其他课程资源明显乏溃,除了课内学习资源,学生很少能够进一步获得相关的拓展学习资源。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使得师生在利用资源的时候缺乏系统性,影响了资源共享的范围以及利用的效率。相比标杆专业,本专业在项目化教学资源方面数量有限,质量整体不高,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程度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以优质核心课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要紧紧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建教学资源。4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层次有待

36、进一步提升从表面看来,专业师资实力较强,但是团队成员之间实力并不均衡,重点表现在:科研及成果转化方面有突出的代表,能够在相关行业当中产生较大的影响力;但是在教学及技能方面实力较弱,缺乏跟科研实力相匹配的教研师资,使得专业发展未能及时跟产业发展相匹配。此外由于师资学历结构方面的特点,教师技能偏弱,在指导学生技能学习及竞赛方面虽然范围广,但是对于高等级的项目一直难于突破限制了专业在同行中的认知度。师资队伍中缺乏顶尖人才,现有团队成员在对内专业综合建设以及对外社会服务方面贡献率参差不齐。需要进一步外引内培,并进行精细化考核,制定量化考核打分政策,激活团队活力,引导质量提升意识。在技能水平方面,整体尚

37、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进一步加强高技能水平的师资培养。(三)建设目标1 .总体目标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以服务企业为先导,优化和调整现有专业结构,面向智能制造产业链中的智能控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核心领域,整合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通过党建领航,创新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优化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及育人平台,混编一流专兼“双师”教学团队;多方共建智能制造实践环境及教学资源,实施常规四段递进式培养、创新创业及竞技培养、现代学徒制校企交叉培养等分层次、多方向的特色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引入协同管理云平台,实现教学信息化以及资源的管理和共享。在智能制造产业人才培养、企业技术创新

38、体系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及认证等方面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及“一带一路”倡议等发展规划。把专业群建设成特色突出、国际一流的高水平专业群,为国内智能制造相关的专业群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2 .具体目标根据建设的整体目标,专业群规划了具体的建设内涵,主要细化成七个方面的具体建设目标,并据此制定相关的建设内容及举措。门木斜户l卜岗庆1. a NI、避th军人.E松教却公发人湾仪 学工学协教病内”件、KN学MT:检然堵JnTIFi断系修1 .深化产教融合,引领建设多方合作的智能制造育人平台校内育人平台、行业协会及龙头企业等政校行企多方协同深化产教融合,形成校企双体系良性循环的产教融合长效合作机制,即一方面以就

39、业和创业为导向的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创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集中专业优势资源,以服务区域产业为目标,以为企业提供技术、生产服务和系统培训为先导,调动企业合作积极性,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在服务产业的过程中主动把握产业对人才的动态需求,校企联合强化工学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创新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分层人才培养模式。2 .优化“1-5-N”专业群,培养智能制造关键领域高质量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结合产业升级,以智能制造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路径,适应新工科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实现立德树人、校企协同、精准育人、分层培养,整合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实施常

40、规四段递进式培养、创新创业及竞技培养、现代学徒制校企交叉培养等分层次、多方向的特色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次,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职业技能、岗位综合能力、职业素养、对企业的认知度等综合素质。继续贯彻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同时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机制,实现和企业人才需求零距离对接。3 .建设一流专兼“双师”教学团队,培养行业大咖及工匠之师依据社会及产业对技术及人才的需求,调整师资结构配置。培养教学名师、研发学者;建立对教学团队中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及兼职教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教学团队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建立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传帮带培养体系,建设教科研综合团队。

41、加强专兼教师的技术技能培训,提升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授课水平,建立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在校任教的长效机制。以纵向科研带动横向创新项目,实施“一师双岗”提升团队服务行企能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4 .融合校企实践平台,服务智能制造关键领域产学研合作将在现有的各专业实践条件基础上,按照智能制造、工业集成化应用的要求,重构校内具有“6真”特性的数字化智能制造中心,结合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自动生产线、工业机器人、工业网络等先进技术,涵盖工业设计、智能加工、智能组装和智能管控等功能,展示出工业自动化、生产数字化、控制网络化、系统集成化等思想,涉及工业设计、智能控制技术、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机

42、电一体化技术、自动化技术、测量技术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把校内外实践环境整合成为“学、导、训、产、研、创”一体化的创新型平台,为教学、师资培训、社会培训与职业鉴定、产学研合作等提供良好的服务。5 .开发系统性资源及管理平台,实现人才培养全程追踪以及资源开放共享根据专业群的社会服务范围,围绕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技术、工业设计以及智能制造装备专业领域方向,基于PDM系统建立协同管理云平台对资源进行管理,建设基本覆盖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微课程等优质数字化资源和教材,实现教学的信息化以及教学过程的全程追踪,并实现教学环境及资源的虚实结合、线上线下结合、校内开放、校外共享。6 .

43、推进形式多样的社会与产业服务,助推区域产业社会发展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地方经济,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发展之路,为社会及产业提供服务。集中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开放式公共实训基地、广东高校数控工程中心、广东省高职教育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深圳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校内智能制造中心等应用性科教研平台优势资源,建设校级智能制造研究所;整合教师团队人力资源和高级别科研项目资源,转化科研成果,助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建成智能控制技术、数控技术(开放式数控系统及多轴精密加工)、激光加工技术、先进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精密检测及计量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模块的培训及认证模块资源,为学校师生培

44、训、社会行业企业人员的转岗或再上岗提供培训认证服务。7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助力民族工业振兴及推广全面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专业课程标准和其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开发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标准及认证体系,引入优质课程标准或职业标准认证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通用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与国内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集中专业优势资源,实施职业教育对口支援。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加强核心技术及特色资源输出。加强与国外高校和大型企业的科技合作,申报国际合作项目。(一)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行企合作

45、的协同育人平台专业群将紧扣区域经济,与行业企业建立长效的合作关系,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成立“校行企合作办学理事会”,优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功能,形成校企双体系良性循环的产教融合长效合作机制。一方面创建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创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创新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分层人才培养模式。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以就业和创业为V向.培乔岛技能创新人才教学体系图8产学研长效合作集中专业群在科研平台、师资、技术、设备以及培训体系方面等优势资源,以服务区域产业为目标,在服务产业的过程中主动把握产业对

46、技术、设备、人才的动态需求,校企联合强化工学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结合企业的用工整体需求及基于校内智能制造中心的岗位设置,确定专业群和企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岗位职责和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分层培养,从基础学习到校外顶岗四段式教学体系体现出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职业技能、岗位综合能力、职业素养、对企业的认知度、工学结合融合度等逐渐提升。专业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依据设置课程,用对应职业能力为基础选择课程内容,用典型的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活动,用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同步,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对接,专业标准与职业能力融通。融合学校平台、行业协会及机

47、构以及合作企业,经由专业委员会实现三位一体的功能,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师资培养及合作、师生企业实习实践、社会及企业培训、应用性科研技术合作等方面实现常态化运作。(I)校内平台:包括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开放式公共实训基地、教育部高职教育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广东高校数控工程中心、深圳市多波段五轴数控激光加工公共技务平台、校级智能制造研究所及智能制造中心。(2)行业协会等机构:包括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深圳市机械行业协会、广东省印制电路行业协会(GPCA)及深圳市线路板行业协会(SPCA).深圳市模具技术学会等。(3)行业代表性企业:自主填写。M4Uk 良Q作企业共飨本。业指9委员仝6S化疗业协会及K他 包的机构”1 电 二MH *凝出上- 也.入.律.*图9校行企多元协同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建设、资源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规划建设。拟与合作的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资源开发、师资培养、应用性科研技术开发、社会培训等开展实质性合作,如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信部及企业培训基地(如海克斯康培训基地)建设、智能制造检测国家认可实验室建设、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等。在产业学院探索方面,结合目前专业群的建设基础,拟在检验检测领域进行探索。产业学院的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