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790972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调研报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激活市场主体活力的关键,也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的内在要求。为了解掌握我市营商环境情况,根据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联合印发的邵阳市政协2022年度协商与监督工作计划,市政协将“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作为2022年度重点调研协商课题。课题由市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牵头,省、市、县三级政协的部分委员共同参与。今年6月,由市政协三位副主席带队,组织三个调研组分赴5个县市、16个市直单位、58家企业和在建项目,先后召开座谈会22场,发放调查问卷192份,并通过网络广泛征集委员和群众意见,依托政协云收集社情民意信息和微建议1

2、1条,委员线上值班收集意见建议33条,开设“邵阳营商环境百日谈“委员读书群收集意见建议163条,经总结梳理与分析比较,形成本报告。一、我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基本情况近年来,我市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以推进审批服务“一件事一次办”和“一网通办”为重点,持续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不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服务企业发展意识不断增强。组织上高位推进,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产业发展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各县市区均相应成立领导小组。今年4月1日召开了全市产业发展暨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会,明确提出了争创全

3、省营商环境先进市,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工作目标。理念上全面提升,市委书记严华、市长华学健带头开展企业家接待日、“一把手走流程”等工作,推动了办事流程优化和窗口工作作风转变。在万名干部联万企“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行动中开展百日攻坚行动,选派包括34名市级领导在内的1588名干部对口联系“四上企业”和园区企业,安排2名干部联系中小企业,建立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政策上持续发力,制定出台工业企业纾困增效、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编制了优化营商环境涉企政策汇编“口袋书”,精准发力优化营商环境。企业普遍反映营商环境有了较大改观,调查问卷显示反映营商环境明显改善的

4、占34、78%,有所改善的占39、13%o服务企业发展机制日趋完善。建立由7位分管市领导负总责、15家牵头单位协调推进、41家责任单位各负其责、共同推动营商环境18项评价指标提升的“1+1+N”工作机制,强化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九大重点产业均由市级领导担任链长等举措,高位推动企业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有效解决。主动摸排118家外贸企业的融资需求,建立“一对一”主办银行制度,提供“一企一策”专属式金融服务。依托政务大厅设立营商环境协调专窗,开通12345政企通专席,启动政府门户网站营商环境投诉专栏建设,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合法经营和健康发展。服务企业发展质效有所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

5、不断提升,市政务服务中心可办事项达1749项,统一业务办理项引用率、发布率均达到100%o推行零资料、零审批、零费用、零跑腿“四零”服务,进一步提升了供水、供电服务便利度。政务服务“六个办”、连锁企业名称变更、企业歇业备案,“一件事一次办”等一批政务品牌在全省推介。审批流程日趋优化,企业设立材料精简到6份,登记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邵阳海关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两步申报率、提前申报率均高于XX海关平均水平。市场主体逆势增长,截至2022年4月,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39、9万户、居全省第四。服务企业发展保障逐步优化。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黑恶势力,人民群众安

6、全满意度不断提升。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集中整治招投标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专项行动。强化市场监管两库管理,动态维护各领域检查对象名录库,入库市场主体39、9万家,入库执法人员10754名,编制抽查事项清单,落实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定期举办民营企业家沙龙,出台宝庆人才行动计划人才引进实施细则等文件,形成“1+14”政策体系,为引进人才提供全方位保障。二、调研发现营商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在2021年省营商环境监测评价中综合评价排名全省倒数第四,与邵阳应有的位置不相匹配。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市营商环境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思想解放不够,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一是思想观念

7、不能与时俱进。个别部门和干部重招引、轻服务,没有时刻将自己摆在“服务员”的角色上,缺乏从企业角度考虑问题的意识。如某公司反映今年销售额成倍增长,税务部门担心企业发展不能持续会因此拉高财税任务,在销售发票额度上对其严格控制。重外商轻内商、重高精尖轻传统产业的观念普遍存在,如我市家具行业在全国排名靠前,但近年港艺家具、舒康美家具等龙头企业被郴州、永州等周边市州招商引资而迁出邵阳。二是监管包容审慎不够。对新落户企业的监管要求高,监管强度与风险不相匹配,重处罚轻教育、以罚代管等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特别是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三新经济”包容不够。如某互联网企业反映税务等部门首次发现企业违法行为

8、就直接要求企业停业整改,对企业造成致命打击。三是部门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单位没有根据优化营商环境考核指标制定阶段性的详细工作推进计划,紧迫感不强。市优化办今年3月通知要求有关单位制定上报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具体工作方案,截至6月5日,尚有1个牵头单位(市中级人民法院)和10个责任单位(市医保局、邵阳海关、邵阳燃气公司、邵阳银保监分局、市科技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人民检察院、市应急管理局、人民银行)未上报方案。今年4月,省政协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课题组赴邵调研并向我市反馈了问题清单,经市委、市政府同意交办给15个部门,但大部分单位的回复反馈都是解释客观原因,对如何化解矛盾、解

9、决问题思考不够。工作职能职责分散,统筹推进力度不够。机构改革后,优化营商环境职能由市纪委转隶至市发改委,工作力量和推进力度明显不足,市优化办“龙头”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市行政审批服务局设有市优化营商环境协调事务中心,该机构仅对政务服务中心的政务环境进行协调,没有统筹全市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加上市工商联即将成立的民营企业服务中心,涉及优化环境工作的机构和单位有3个,但机构之间事权协调不畅,服务方式“碎片化”,优化营商环境事项收、管、力、反馈的闭环机制不完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多数县市区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邵阳经开区承担了大量社会性事务,分散了抓产业发展和环境优化的精力。“放管服”

10、改革不彻底,政务服务效能有待提升。一是一网通力、覆盖率不高。2021年全省平均四级网办率46、37%,我市平均四级网办率仅16、64%,在全省排名靠后。“一网通办”平台与部门系统未联通联动,存在信息壁垒,导致平台数据共享不足,公民的户籍、教育、就业和企业的工商、税务等基本信息处于碎片化状态,无法实现业务在网上同步办理,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需要在各部门的系统之间反复跑。如经营主体在办理不动产登记的同时,无法自动办理获得用水、用电、用气资格等;政务大厅1749个业务事项中,仅409个事项可以通过电子身份证办理。二是窗口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与服务对象需求存在差距。部分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在政策咨询指导等服务事项

11、上不够精准,缺乏“顾客意识”,只讲“不能办”,不讲“怎么办”。如,我市政务大厅窗口对同一批苗木可否一次性办理运输证书的问题,以“条例规定不行”答复,而省林业厅工作人员就能耐心详细答复可以对同一批苗木一次性办理多个证书,无需每运输一车就办理一证;邵阳县某沥青搅拌公司在办理规划用地许可时被告知需要主管部门批文才能办理,因找不到行业的主管部门导致无法进入下一环节,而实际上除了主管部门同意外,当地政府批准和发改委立项批文都可作为办理依据。三是一件事一次力、落实不到位。推行告知承诺制度、实施减证便民措施未落实到位,办理土地使用、施工许可等需要反复提交企业信息和证书等资料,报批流程复杂、时间长,且不能做到

12、全程跟踪督办、过程可查询。政策落实有差距,企业获得感不强。一是政策宣传推送不够透明精准。相关职能部门普遍没有对本部门惠企政策清单进行动态梳理和公布,没有主动向企业精准推送和予以指导,网上公布的政策碎片化,直到2022年5月,市优化办和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才联合编制比较全面系统的政策清单。企业反映职能部门上门送政策、组织培训不多,需要企业主动关注对接,没有做到“免申即享”。招商政策不透明,所有企业入驻邵阳经开区需要“一事一议”,一些中小企业为争取更多优惠政策,拉长了项目落地时间。二是合同履约落实不理想。部分部门缺乏规则意识,不重视政府与企业契约关系,不全面履行招商合同,存在新官不理旧账、政府承诺未兑

13、现以及政策稳定性不强等问题。如邵阳经开区绿谷环球产业园项目签约4年仍未落地,土地还未挂牌;部分企业反映与邵阳经开区签订招商合同时明确了厂房租金,但入园后经开区宝成公司要求按照市场价格一次性收取全年租金,超出约定部分由经开区返还,而返还部分又长时间不能到位;经开区宝成公司于2022年4月上调部分厂房租金,与国家稳经济和助企纾困要求不符。三是政策兑现存在打折扣现象。部分惠企政策没有及时制定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无法及时落地,导致企业获得感不强。部分奖补资金申报周期长,没有明确的时间期限,各级财政资金紧张,部分企业申请的政策奖补资金不能及时兑付。2020年市委出台企业增订单扩产能奖补政策,大部分县市区

14、没有兑现,邵阳经开区38家申报补贴的企业仅兑现8家、资金1738、73万元,仍有4531、32万元未能兑现。同时,厂房购置补贴、设备补贴、知识产权专利申请奖励等政策都不同程度存在打折扣现象,邵阳经开区、洞口县等对取得马德里商标企业的奖励没有完全兑现。特别是邵阳经开区为吸引企业入驻出台的无尘车间奖补政策,制定不够科学,导致企业跟风申报补贴,真正有需求的企业兑现落实难,产生大量矛盾。配套服务不全,企业运行成本较高。一是产业链配套困难。产业链招商力度不够,外来引进企业上下游不能配套,原料、零部件需从外地购入,增加了企业成本。二是交通配套不完善。路网建设不够健全,园区公交车覆盖不全且夜班车非常少。邵阳

15、经开区的东盟产业园、宝隆产业园等产业园无公交直达,员工上下班需步行30分钟。直通宝隆产业园的宝东桥主体工程竣工两年迟迟不能通行,车辆和人员需绕行陡坡,存在安全隐患。三是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今年3月、4月末,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14、13亿元、37亿元,环比增长一2、41%,排名全省靠后。企业普遍反映融资渠道较窄,贷款门槛和成本较高,审批环节多,获得时间长,过桥资金压力大,信用贷款额度较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政府性融资担保存在准入条件等限制,对高新技术和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支持力度不够。如新邵凯通电子、科瑞生物等小巨人企业,急需扩产占领市场,但缺少精准的信贷扶持。四是引人留人困难。人才政策和

16、企业需求间存在错位现象,人才补贴政策唯文凭、唯学历,企业需要的有经验、能做事的专本科层次技术管理人才不能享受人才引进政策。企业普遍反映难以招到稳定合适的工人,市人才服务中心搬迁到湘商产业园后一直没有运营,彩虹玻璃公司反映宝庆人才项目申报半年没有审批下来。五是电力、物流成本高。我市工业电价较广东东莞地区高一倍左右,供电不稳定对部分企业影响较大。时代联合公司反映存在临时拉闸停电情况,造成公司投产的物料大量损失;良诚新材料公司主要生产人工钻石,2021年因园区临时突发情况停电45次,损失巨大。外贸企业受国际物流成本上涨影响较大,内销企业反映我市除邵东外电商快递单件费用较XX等地高出一倍,不利电商产业

17、发展,削弱了“邵阳红”等农产品线上竞争力。六是生活配套设施欠缺。园区规划布局产城融合不够,缺少购物、文娱、服务等商业功能,影响高端人才和年轻人的就业意愿,特别是企业高管对子女就学择校诉求大。三、优化营商环境的几点建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建议全市各级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执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着力打造“让企业办事更省心、发展更舒心、成长更暖心、经营更安心”的一流营商环境,确保今年营商环境测评进入全省前6名。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机制。一是强化工作调度。建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常务副职为召集人,市纪委监

18、委、市委组织部等市直相关部门和市级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组成,实行一月一调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两月参加一次调度。完善工作通报反馈机制,由分管副市长牵头,市政府联系副秘书长、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常务副职定期抓好问题交办,将问题交办落实情况和服务企业情况作为识别干部、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充分整合市优化办、市优化营商环境协调事务中心和即将成立的市民营企业服务中心的工作力量,发挥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的职能作用,组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全面负责全市优化环境的统筹协调和督查指导。落实首问负责制,畅通举报渠道,通过开通举报热线、网上信箱、设立举报箱,形成发现问题

19、、受理投诉、协调解决的工作闭环系统。依托“12345”政务服务平台和纪检、司法等举报平台,定期开展营商环境满意度调查,强化结果分析和运用,用企业感受、企业家感受、老百姓感受、全社会感受评价营商环境满意程度。三是深化园区”去行政化改革。有序推动邵阳经开区和各县市区园区“去行政化”改革,进行整体性、系统性职能重构。将园区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社会稳定、征地拆迁等社会事务与所在地政府共同承担、统筹解决,确保园区人员和资源向招商一线、服务一线集中;非产业化功能加快剥离,专注于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非必要办事机构坚决剥离,围绕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设置内设机构。切实提升群众办事便利化水平。一是强化部门落实责任。

20、各部门单位要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和担当意识,当好“店小二”,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升软环境。要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对服务窗口办理事项充分授权,全面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群众少跑路,提升政务中心窗口服务效率。二是提升网上办结率。加大“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力度,坚决打破数据壁垒,推动服务事项跨地区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跨部门协同办理,提高“一网通办”覆盖率,确保今年四级网办率达到60%以上。加快投资项目审批监管平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三网融合”,实现投资项目“一套材料”“一张表单”,企业与审批部门“键对键

21、”就能办理,大幅缩短项目审批时间。三是优化办事环境。持续开展“一把手走流程”活动,着力提升办事流程透明度,促进办事进度网上可查询,让办事群众清楚事情谁在办、办到哪一步、何时能办好。推行全程代办制,实行全事项代办、全过程代办、全员代办,企业生产经营中涉及的所有问题,每个具体项目确定一名代办专员全程领办,企业只需按流程要求提供必要资料,尽量减少企业与职能部门的接触,让企业少用心思跑手续、多用心思跑市场。努力营造亲商爱商的人文环境。一是持之以恒推进干部观念更新。牢牢抓住解放思想这个关键,下大力气解决思想固化、观念僵化等问题,促进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实现由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的转变,真正把企业家当亲人,把

22、企业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以群众和市场主体的满意度为标准,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主动服务、超前服务、精准服务;通过学思践悟练就服务市场主体的真本领,把“想服务”“会服务”统一起来,提升工作能力水平。二是营造尊重企业家氛围。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最紧要的是读懂企业、尊重企业家。建议开通“绿色通道”,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外地邵商和高级人才在子女就学上提供学前、义务教育优先择校,医疗保障上提供本人及父母、配偶定点医院专家、门诊、检查、住院等优先服务,交通出行上提供机场、高铁贵宾通道,休闲旅游上提供市内景区可携带亲友免票游览等待遇,用实实在在的举措,让企业家更多地感受到被尊重。出台配套措施,严厉查处执行不力

23、、推诿扯皮、纪律松弛等行为,坚决消除各类隐性障碍和“潜规则”,依法惩治违法犯罪行为,真正营造起亲商、护商、爱商、惠商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激发企业家创业激情。推深做实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帮扶重点企业和企业家接待日制度,真心实意与民营企业家交朋友,主动听尊言挚言。定期召开高规格政企座谈会,组织民营企业家代表共同分析经济形势、应对策略等,为市委、市政府制定重大经济政策献计出力。大张旗鼓宣传报道和推介优秀民营企业创业创新典型,宣传优秀民营企业家先进事迹。推荐有突出贡献的民营经济代表参加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和“三八”红旗手、青年“五四”奖章等评选,增加企业家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名

24、额。持续打造践诺守信的诚信政府。诚信政府是最优的营商环境,狠抓营商环境,就要从狠抓政府守信做起。一是全面开展失信治理。针对新官不理旧账、政府承诺未兑现等问题,深入推进政务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建立健全政务失信动态监管、涉政执行案件预警等工作机制,对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政府机构,实行挂牌督办。二是增强政策稳定性。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在制定涉企政策时要充分听取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的意见,对约束性政策严格遵照执行,既不自行放宽,也不层层加码,避免不同部门政策效应的叠加放大,避免处置风险的风险。三是打响信用召口阳品牌。发挥政府示范带动效应,招商引资承诺的优惠政策,只要与现行政策不相违背,都

25、要不折不扣兑现,领导拍板议定的事项,都要不折不扣落实,企业向上争取的专项补贴资金,都要克服困难及时拨付,真正让企业家放心、安心。完善“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加快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和结果全过程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让信用成为邵阳营商环境的靓丽品牌。全力抓好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构建完整产业链条,是巩固招商成果,助企降本增效,培育优势产业的必由之路。一是加强政府主导。进一步做实“链长制”,针对每家重点企业成立链式服务专班,梳理头部企业所在产业链的配套企业清单,实施挂图作战、定向招商,有针对性建链、稳链、延链、强链。建设邵阳工业产业链配套产品信息平台,动态化更新、常态化发布产业

26、链供需信息,促进供需对接、产销衔接。二是加强规划布局。坚持围绕产业发展优布局、拓空间,高起点编制相关规划,加快“腾笼换鸟”,清理回收闲置用地,开发建设低效片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专业产业园区,加快有效承载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进一步修订完善园区发展规划,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建设好教育、医疗、文娱等生活配套服务区。三是加强配套激励。建议出台招商引资重点产业激励政策,对有利于加速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链的产业项目,从土地、金融、厂房补贴、人才等方面进行激励。鼓励落户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围绕补全产业链条引进优质链上企业落户邵阳。用心用情落实好惠企纾困政策。一是加强宣传解读。以开展

27、“万名干部联万企”活动为契机,主动送政策、送服务上门,开展“一对一”宣传服务,让企业充分知晓政策。做实上级政策贯彻解读工作,组织专题学习和系统学习,让相关部门和干部真正吃透政策、精准掌握政策,有效助企解困。二是精准落实政策。深入调查研究,建立企业需求清单、问题清单,针对企业需求精准施策,按企业类型梳理出更有针对性的各类“政策套餐包“,通过系统直接推送,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让尽可能多的企业获得精准化、个性化的政策扶持。三是开展暖心服务。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树立把企业的困难当自己困难的意识,不走形式过场,用心用情用力,创新帮扶方式,定期搭建政企银企对接会、民营企业家沙龙、产品博览会等联系推广

28、平台,“面对面”纾困解难,“心贴心”为企服务,让企业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温暖,增强企业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加关于实施三湖“五位一体”灌区工程调研情况的报告三湖“五位一体”灌区工程是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省委XX“三湖”保护治理工作专题会议精神,结合XX实际解决好三湖灌区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关系的重大探索实践。围绕市委中心工作,近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通过实地看、随机问、集体议等方式,对实施该工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及推进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工作建议。为贯彻省委XX三湖保护治理工作专题会议精神,落实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要求,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通过实地看、随机问、集体议等

29、方式,调查了解掌握有关县(市、区)实施三湖五位一体灌区工程(以下简称灌区工程)情况。调研期间,市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参与相关工作分析研判,给予调研工作有力指导。现就实施灌区工程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实施灌区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灌区工程是由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用水灌溉、高效节水水利、高标准农田改造引水、高效林业发展用水工程构成的湖外农业循环用水系统性工程。工程涵盖了拦截、抽提、调蓄、输水、灌溉、抗旱防洪、清水入湖、水质改善等功能,是以达到污水不入湖、不外排、可利用为目的的湖外农业循环用水系统。实施灌区工程,有其特殊的背景。一方面,“三湖”水资源缺乏。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工程性缺水问题较

30、为突出。从市气象局提供数据看,近三年江川区、澄江市、通海县降雨量总体趋势逐年偏少,远低于近十年平均降雨量;陆面湖面产水量也逐年减少,均低于近十年平均产水量,导致生活用水紧张、生产用水紧缺。据省水文水资源局XX分局监测,截至2023年4月底,抚仙湖水位1720.11米,为1953年有观测资料以来的最低水位,蓄水量199、21亿立方米,较上年同期水位低0.65米、水量少1、39亿立方米;星云湖水位1722、43米,蓄水量1、70亿立方米,较上年同期水位低0.75米、水量少0.26亿立方米;杞麓湖水位1794、82米,蓄水量1、16亿立方米,较上年同期水位低0.49米、水量少0.18亿立方米。“三湖

31、”周边水资源有限,江川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即地表水0.98亿立方米(含地下水056亿立方米),2022年水资源总量0.8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340立方米;澄江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即地表水1、47亿立方米(含地下水067亿立方米),2022年水资源总量0.9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522立方米;通海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即地表水1、00亿立方米(含地下水043亿立方米),2022年水资源总量0.8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92立方米。加之,近年来杞麓湖周边相继实施铁路、高速公路、滇中引水等重点工程,造成地表径流流失,常流水大幅度减少且不可逆转,水资源短缺的程度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未经处理达标

32、的水直接入湖。“三湖”周边正在实施的城乡生活污水截污、农业尾水综合治理工程未完工,新规划实施的相关工程尚未启动,导致截污治污系统不健全,流域内部分河道存在雨污混流现象,河道及调蓄带水质达不到入湖标准,加之调蓄带容量有限,雨季来临时有些污染物随初期雨水汇入湖中,湖体污染日趋加剧。实施灌区工程,既有政策支撑,又有实践探索,意义重大。一是实施灌区工程,是践行16字治水方针、破解湖泊保护治理之困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16字治水方针,为新时代治水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灌区工程的实施,有利

33、于解决长期困扰“三湖”保护治理中截污治污不彻底、调蓄带“藏污纳垢、零存整取”等突出问题,实现从末端粗放治理向源头精准治理的彻底转变、从单纯污染治理向发展和保护并重的彻底转变、从单一的生态工程提升向生态水利民生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转变,构建与“三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水资源承载能力、湖泊保护治理要求相适应的湖外水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体系,推动和促进保护更加严格、发展更加充分。二是实施灌区工程,是把握湖泊保护治理规律、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目标的重要路径。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三湖”保护治理从“四退三还”到“退、减、调、治、管”五字方略的实施,从“雷霆行动”到“湖泊革命”,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

34、“生态之治”,再到“三治一改善”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保持定力、系统施策,推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实施灌区工程,不仅能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可以改变群众生产用水方式、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还可以实现湖泊治理方式变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是实施灌区工程,是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必然选择。“三湖”流域已建成总长59、42公里和库容278、3万立方米的调蓄带、28座抽提泵站、552座农灌水库坝塘、13座污水处理厂、28座高位调蓄池塘,建成高标准农田41、38万亩、高效节水灌溉12、2

35、1万亩,有较好的拦截、抽提、调蓄、净化和灌溉基础。灌区工程主要对已建调蓄带提水管延伸完善、输水管道进行改造或新建、部分水库进行扩容防渗修复加固,在此基础上将初期雨水、农田灌溉退水和部分中水、生活污水进行循环利用,是“三湖”水污染治理的最佳方案,既有利于把现有基础设施统筹整合提升,又有利于保障水资源最大化供给和利用,还有利于与滇中引水项目的衔接,提高土地产能,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二、灌区工程项目实施情况自十二五开始,市委、市政府和沿湖县(市、区)高度重视三湖保护治理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治理基础设施工程,并把消除藏污纳垢、零存整取隐患作为重点工作,统筹湖泊保护

36、与生产功能,谋划实施了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五位一体工程,构建拦截、抽提、调蓄、灌溉、管理五个体系,最大限度截住入湖污染负荷。目前,“三湖”初步包装水源、提水、蓄水、输水、用水、清水入湖、水质综合改善、抗旱防洪应急等八类项目78个(总投资107、42亿元),现已实施部分项目,已建28个,完成投资16、4亿元;在建24个,完成投资2、54亿元。存在的主要问题。沿湖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领导系统观念还不够强,仍然就环保说环保、就生态论生态,没有把生态、生产、生活统筹起来考虑,在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方面还有欠缺,导致工作方法、组织协调、项目推进、工程管理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困难问题,具体

37、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还有差距。从干部方面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得不够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到位,对“16字治水方针”贯彻不彻底,致使我们的工作与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要求还不相适应,少数干部对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深刻。从沿湖群众层面看,存在更多突出眼前利益和经济效益,固守落后的生产方式,与日趋严格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格格不入。二是工作思路不够清晰。对县情湖情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少数干部存在“抽调尾水至库塘会造成新的污染,雨季泄洪污染转移的嫌疑”等片面认识和错误倾向,尚未形成“污水入湖是污染、用于灌溉是肥水”的辩证思维;对灌溉工程现状

38、掌握不清楚,治理思路不明晰,在“农业尾水截住不入湖是关键、用好调蓄带水是重点、灌区工程具备条件是基础、现代化农业设施建设是长期过程”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到位。三是项目实施存在短板弱项。项目谋划不够精准,以水定产、以水定项目的导向不明确,有的政策研究不透,口径把握不准,不分类别包装项目,导致项目争取困难;有的对项目的技术性、经济性、合理性研究不够,更多的依赖第三方,造成项目投资概算规模过大;有的只注重治理末端,缺乏系统谋划、全盘考虑,导致工程建成后效益发挥不明显。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缺乏,组织协调工作乏力,导致许多项目未按计划启动,有的要素不全就开工,存在开工即停工的现象。在建项目推进缓慢,由于政府筹资

39、不到位,企业垫资能力弱,项目资金到位率低,部分项目群众工作不够深入,存在阻工现象,许多工程干干停停、长期拖延。以上种种原因,导致项目建设难以系统推进,湖外农业用水循环暂时无法闭环,灌区工程项目有待实施深化。四是统筹协调不够有力。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市、县“湖泊革命”指挥部的组织协调督促功能有待加强,市直部门向上争取项目工作力度不够,县(市、区)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发挥不力,基层干部抓落实能力不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五是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三湖”保护条例修订未完成,法监督体系不够严密,依法治理能力有待提升;水权水价改革缓慢,有效稳定的投融建

40、管营机制尚未形成,在融资建设管理方面还缺乏系统的配套措施;调蓄带运行管护、水资源调度以及监管考核等机制不完善,责任缺位、管护不到位情况不同程度存在;部门职责交叉、条块分割问题依然突出。三、下步工作建议(一)以提高思想认识为切入点,大力营造良好的实施氛围。要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召开专题会议、邀请专家学者授课、加大媒体宣传力度等方式,做好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凝聚工作合力。一是讲清讲透理论政策。组织干部群众学深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和“16字治水方针”以及省、市相关要求,把实施灌区工程作为检验干部立场、品质、能力、意志的试金石。二是讲清讲透法律法规。要靶向发力

41、、精准施策,宣传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水法、农田水利条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三湖”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三是讲清讲透县情湖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用脚步丈量灌区,摸清实施灌区工程的基础和条件,找准短板和缺项,让干部群众知晓沿湖三县(市、区)都是水资源紧缺地区,进一步深化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这一科学判断的认识;让干部群众知晓生产生活污水不能入湖、不能外排是基本要求,入湖是污水、灌溉是肥水具有国家标准按照2021年发布的国家农田灌溉水质化学需氧量(CO党Cr)/(mgL)标准是,水作450、旱作200;让干部知晓生产和生态需要统筹、不

42、能割离,只有把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活动全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干部群众知晓治理与保护的根本在于水,通过实施灌区工程,既解决了水资源紧缺问题,又解决了污水入湖问题,更解决了产业发展问题,是一举几得的好事。四是讲清讲透方式方法。实施灌区工程,必须具备创新的思维、科学的规划、可行的项目、严密的组织、精准的措施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意志。(二)以强化组织协调为关键点,推动形成一盘棋工作格局。灌区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筹划、各方配合、协同作战。一是要健全统一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依托“湖泊革命”指挥部,充分发挥“湖泊革命”指挥部指

43、挥、统筹、组织、协调作用,健全完善市、县两级组织指挥体系,充分调动农业农村、林草、水利、自规、抚管等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抓重点、攻难点、树亮点,及时高效推动灌区工程。二是要健全清晰精准的政策衔接体系。要吃透掌握中央、省能够支持的相关政策,明确界定市级支持范围,有的放矢,谋划项目;要把行政资源及项目、资金等向先行先试地区倾斜,集中火力进行攻坚,确保建一片成一片、示范带动一片。二是要健全完整全面的责任落实体系。要清单式明责,将责任落实到单位、分解到岗位,做到人人担责。要联动式履责,以灌区工程建设具体项目为中心,各级各相关部门统分结合、联动工作、各执其事,发挥县(市、区)的主体作用,抓好项目规划和

44、组织实施;发挥市直部门的协同作用,抓好工程建设的向上争取和向下指导工作;发挥乡、村、组的配合作用,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解决工程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要链条式督责,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对工作进行追根溯源,全方位督促检查和考核,并将检查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履职不到位的进行追责问责。(三)以促进项目实施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工程建设进度。要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以高质量项目支撑灌区工程。一是要落实规划。沿湖三县(市、区)要因地制宜,结合现状和需求,兼顾当前和长远,切实做好本地区灌区工程总体规划,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要把灌区工程总体规划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十四五”规划

45、、“三湖”保护治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统筹考虑土地、林地、环评、水保等要素配置,重点解决部分工程开挖和范围内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现行土地政策之间产生的矛盾,确保项目能落地。二是要做实前期。要做好项目储备,建议市财政适当安排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市直部门加强对县(市、区)的指导和向上协调争取,县(市、区)要瞄准国家政策支持、央企国企投资和金融机构融资方向,尽快组织可研和初设工作,谋划储备一批优质项目,建立项目储备库。要重视项目包装,可采取市场化手段引入专业机构介入项目包装工作,对上级有支持意向的包装为立项争资类项目,没有支持意向的包装为市场投资类项目。三是要把握节奏。要抓重点,从污水入湖这个主要

46、矛盾抓起,从容易见效的地方入手,先行突破,分批分期推进,切忌一哄而上、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比如,星云湖、杞麓湖要以南岸片区作为突破口,抚仙湖要以北岸片区作为突破口,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先行先试,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四是要加快进度。在建项目要采取目标倒逼、工期倒排、挂图作战的方式,强化部门服务,加强跟踪管理,及时解决资金调度等制约工程进度的“卡脖子”问题,防止出现烂尾工程。新建项目要加强组织领导,突出部门协同,强化施工管理,提供要素保障,切实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尽快形成投资量、工作量、实物量。(四)以拓宽投融资渠道为支撑点,解决资金不足难题。要尽力拓宽灌区工程筹资渠道。一是积极争取中央、

47、省的专项转移支付和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支持。二是建议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灌区工程专项资金。三是根据债券资金发行管理政策规定和申报要求,将具备条件的项目认真包装,积极争取上级政府专债资金支持。四是通过水价改革、特许经营权,赋予项目收益,依托国有平台公司向国家政策性银行争取金融支持。五是通过水价改革,以特许经营权招募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六是通过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指标、水田指标产生收益用于工程建设。(五)以水权水价改革为突破点,推动农业高效节水减排。要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把灌区建设运维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统筹起来,推动水权水价改革走在全市前列。一是积极探索水权改革。按照优先保证生活用水,

48、合理增加生态用水,严格控制灌溉用水的原则,健全用水权交易机制,将县级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逐步分解到各乡(镇、街道)以及各行政村,细化到生产、生活、生态三个方面,确定各类用水定额,进行水权分配、登记,由县(市、区)水利局发放水权证书,建立水权交易市场进行水权交易,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二是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水价形成机制,科学制定农业用水价格,合理把握调价幅度和节奏,稳步推行分类定价、超定额累进加价、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制度。三是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逐步形成稳定的灌溉增效、用水付费、精准补贴、节水有力的农业水价政策体系,增强群众节约用水意识,引导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改变“大水漫灌的传统生产

49、模式,促进农业尾水最低排放。四是推进智慧水网建设,把农业水价改革与智慧水网建设相结合,建成集计量、收费、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用水设施,有效解决农业用水管理难、收费难问题,突破先用水、后交费的传统管理模式,实现从水源地到用户末端供水全程监测智能化管理,促进节水灌溉高效可持续发展。(六)以加强调度管理为落脚点,确保灌区工程良性运行。一要组建管理机构。建议沿湖县(市、区)设立灌区工程管理局,实行实体化运作、市场化管理,负责灌区工程运行维护,统筹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收费。二要制定管护方案。按照每个项目的可研要求,弄明白该项目实施的目的和项目功能、特性、使用方法、使用周期、维护的方法、技术要点,制定出详细的可操作的管护维护工作方案及管护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