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XX自治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对XX自治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对XX自治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因地制宜凸显优势一一关于对XX自治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XX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吴淑红毛卫理XX自治县地处湘南边陲,属萌渚岭余脉,境内多山地丘陵,具有种植茶叶的天然优势。茶叶在江华种植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年间,是我省传统产茶县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多筹并举,力度空前,促进茶叶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目前,茶叶产业已经成为江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主导产业。“江华苦茶”已成为江华县对外宣传推介的一张靓丽名片。为了进一步助力茶叶产业发展,江华县人大常委会成立了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为组长的调研组,于2022年3月初赴江华县大珏镇、小珏镇
2、、涛珏镇、涔天河镇,河路口镇、桥市乡、湘江乡、蔚竹口乡等乡镇就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结合调研情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以供商榷。一、江华县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1、明确了一县一特的主导产业定位所谓“一县一特”主导特色产业,是县人民政府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百千万”工程促进产业兴旺的意见选择一个具有明显地域特征、品种独特、品质优异、品牌响亮、功能特殊的特色产业。湖南省农业委员会、湖南省林业厅、湖南省粮食局(湘农联(2018)94号)文件,明确了江华苦茶为江华县“一县一特”特色主导产业。近年来,县里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实施的意见江政办发2015)30号,XX自治县关于推进
3、“四个三”产业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江办发(2017)56号),XX自治县茶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江办发(2018)50号)等文件。制订了江华县茶产业发展规划,成功申报了2个茶叶特色产业园(20XX年瑞鑫源公司涛好大山口,2020年益秋家庭农场桥市将军冲),茶叶产业规模稳步提高,成为江华最具特色和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2、培育了江华苦茶牌:指特定区域内相关机构、企业、农户等所共有在生产地域范围、品种品质管理、品牌使用许可、品牌行销与传播等方面具有共同诉求与行动,使区域产品与区域形象共同发展的农产品品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是打造公用品牌的前提条
4、件,20xx年成功注册江华苦茶地理标志商标后,20xx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在全国对江华苦茶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规划项目进行招标,2020年完成江华苦茶区域牌形象手册江华苦茶瑶山好茶宣传片等品牌规划设计成果,制定了江华苦茶Vl标识,从20xx年至2021年已接连5届以江华苦茶公用品牌形象亮相湖南省茶叶博览会和中部农博会,为提升江华苦茶影响力打下了基础。经国家权威机构评估,江华苦茶品牌价值从20xx年1、86亿元升值到20xx年1、91亿元、2020年2、18亿元、2021年3、06亿元。3、选育出了一批江华苦茶新品种从20xx年开始,江华县与湖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进行了5年战略合作,开展了江华苦茶资
5、源的品种选育工作。目前已从江华苦茶群体中选育出“湘茶研8号”,“湘红3号”,“湘茶研4号”三个国家级特色茶树新品种(已登记),现在已推广到全省,这几个良种在江华推广种植面积超过2亩,主要分布在小珏、大珏等乡镇,填补了湖南省适制红茶专用品种的空白。2021年小坪崇江苦茶基地通过省种质资源中心向农业部申报了江华苦茶原生境保护建设项目,该保护区经农业农村部批准的国家级保护区,保护区面积共820亩,其中核心区210亩,缓冲区610亩。设立保护区,为建立种质资源圃和资源利用,为江华苦茶的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对提高江华苦茶市场知名度,提升品牌形象大有裨益。4、培育了江华苦茶龙头企业近五年来,江华县大量培
6、育茶叶企业,通过专家现场生产指导及开展多种茶叶技术培训,江华苦茶茶叶企业的加工设备和加工技术有了极大的进步。现有茶叶加工企业27家,其中已取得SC食品生产许可认证加工企业9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龙头企业及加工能力占永州市一半以上。加入湖南省品牌茶叶建设促进会江华茶企有4家,加入湖南省红茶产业发展促进会江华茶企有3家,在湖南红茶标准样品制作中,江华苦茶红茶成为了湖南红茶拼配标准样品的主要来源之一。5、制定了江华苦茶系列标准为规范江华苦茶品牌建设,做大做强,从20xx年开始将江华苦茶产分为三大系列,即江华苦茶绿茶、江华苦茶红茶,江华苦茶瑶茶,由湖南省农科院茶叶研
7、究所与县农业农村局共同制定江华苦茶红茶加工技术规程(T/HNTI014-2019),江华苦茶绿茶加工技术规程(T/HNTI013-2019),江华苦茶瑶茶加工技术规程(T/HNTI045-2021),江华苦茶红茶标准(T/HNT1027-2020),江华苦茶绿茶标准(T/HNT1028-2020),江华苦茶瑶茶标准(T/HNT1044-2021)。一系列标准共6项通过了湖南省标准委员会组织专家审定,由湖南省茶叶学会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上公开发布,同时还制定了江华苦茶商标使用管理规范江华苦茶证明商标管理实施细则等管理办法。目前有5家符合标准的企业纳入了管理,逐步实现江华苦茶由小作坊生产加工到现
8、代化和标准化生产加工过程的转变,从江华生产到江华标准的转变。6、制作了江华苦茶系列宣传片在十三五期间,县里制作了江华苦茶、瑶山好茶江华苦茶、瑶都佳茗等2个专题宣传片,实施了以江华苦茶为主题的三年工程,即:20xx年4月成功举办神州瑶都(中国江华)茶文化旅游节和江华苦茶高峰论坛,创作了2首以江华苦茶为主题的歌曲;2020年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江华苦茶书籍;2021年邀请省茶叶研究所张曙光所长及相关专家参加了湖南卫视茶频道茶界会客厅:江华苦茶节目录制,为江华苦茶的文化宣传奠定了基础。7、获得了大量省级茶叶产业荣誉。江华县20xx年获得“湖南省十强生态产茶县”,20xx年获“湖南茶叶千亿产业十强县”,
9、20xx年、2020年连续获得湖南千亿茶产业先进县。其中2020年2021年湖南冯河大龙山茶叶有限公司“瑶帽小乔牌红茶”,湖南江华冯城古树苦茶有限分别获湖南省“茶祖神农杯金奖”。二、江华县发展茶叶产业的主要优势1、江华产茶历史悠久根据古籍尔雅释木考茶说茶等古籍中的记载及XX马王堆汉墓陪葬出土文物考证,汉朝时江华瑶民已掌握制茶技术,一箱箱苦茶翻山越岭送到古XX城作为贡品,作为马王堆汉墓中的陪葬品也至少有2100年的历史。清乾隆44年,江华就生产白毛尖茶,远销江西、福建等省。江华岭东瑶族生产的黑毛茶制成茶饼远销新疆、内蒙等地,据民国县志记载,当时江华年产茶在1担以上,由此可见,江华产茶历史悠久。2
10、、江华的区位及生态优势江华处于南岭山脉的中心山系,湖南省最南端,东部群山具有山高云雾多,碧水青山,全县境内有三分之二的面积是林区,年云雾天气较多,相对湿度大,昼夜温差较大。特别是涔天河水库建成后,形成绝佳的生态环境,是生产优质茶叶最理想的地方,库区茶、高山茶、云雾茶就意会好茶代名词。事实上江华就是湖南省规划的最佳优质红茶优势产区,江华纬度正好在北纬25度线上,世界上有四大著名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锡兰红茶、阿萨姆红茶、中国祁门红茶)除祁门红茶外,其余都是位于这条红茶种植黄金线上,除此外还必须具备高海拔低纬度特征,包括广东英德,福建武夷山等都是全国著名茶乡。事实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江华苦茶
11、也曾名扬海内外,江华出口的红茶填补了湖南省唯一的二套样(国家标准)红碎茶出口的空白。3、江华苦茶原产地地域优势江华苦茶原产于江华,她基因好、品质好、养在深山、天生丽质。江华是茶树的原产地和基因库,境内有大量的野生茶树资源分布,百年以上的古茶树很多,至少有上千株,这在全省绝无仅有,唯独江华才有。独特的地理及气候条件,形成了不可复制的江华苦茶特有地域特色。以江华苦茶制作的红茶,其特点非常明显,花香、果香、蜜香、地域香,高香持久,滋味浓郁,回甘生津,让人久久难以忘怀。4、江华独特的瑶族茶文化优势经过多年资料整理,县里编著的江华苦茶一书,2020年6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0章,其中对瑶族与茶
12、文化方面的篇幅就占4章,对江华苦茶历史渊源,苦茶与瑶族的文化渊源进行了深入考究。这本书的公开出版,本身就说明,江华苦茶历史悠久,江华既是瑶族的故乡,也是苦茶的故乡,有上千年的历史积淀,有瑶族的文化基因。包括设计的江华苦茶品牌LOGO灵感,来源于瑶族图腾盘王印”,瑶族习俗、节庆、瑶医瑶药等都与茶有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盘王大歌其中有关茶歌部分共有八首。科技人员通过对瑶族同胞制茶传统工艺研究,研制了新产品一一“江华瑶茶”,并制定发布了江华瑶茶技术规程、产品标准,申报了发明专利。江华瑶茶也是中国瑶茶,她是基于瑶族同胞传统加工工艺基础上,结合江华苦茶资源(品种)特性与现代加工装备,融合部分茶类工艺
13、研制出的半发酵茶叶新产品。瑶茶清香浓郁、回甘持久,既是工艺的创新,又是市场开拓的创新,更是产品与文化结合的创新,去年推向市场反响非常好。三、江华县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1、重资源开发而轻市场开发江华苦茶作为上世纪湖南四大地方茶树群体品种资源之一,虽然开发出了系列产品,选育了部分优秀良种,但科技成果没有转化为生产力,重生产而轻销售,重开发而轻市场开拓。目前江华苦茶市场占有率还是非常有限,江华茶产业占据永州市半壁江山,但在永州销售市场上看不到多少江华苦茶产品,更不要说在全省市场,知名度还远不如蓝山茶叶。2、重品牌创建轻品牌营销推广县里虽然注册了地理标志牌规划设计,但这些工作仅仅是江华苦茶品牌创
14、建的开始,最重要的品牌营销与推广工作没有做,也就是说只做了前端而没有做终端。十三五期间,全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很快,如“安化黑茶”、“黄金茶”、“古丈毛尖”、新化红茶”等等都是跨越式前进,政府扶持力度相当大,江华苦茶现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反而还不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响亮,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节奏与潮流。四、江华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1、完善机构,加大投入目前统筹江华县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是20xx年根据县委第11次常委会议纪要成立的,实有2名工作人员,要根据当前发展需要充实、加强力量;设立茶叶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茶叶基地建设、品牌打造、加工营销等方面的奖补;要继续落实好已出台的茶叶
15、产业扶持政策,整合涉农资金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提升品质品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引进省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江华县茶叶产业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力度,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县里的茶叶产业建设。2、规划愿景,明确目标力争到2025年,茶园面积10万亩以上,培训技术人员1人以上,筛选潜力品种23株,开发出口产品23个。按照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要求,重点建设好以涔天河镇、桥市乡、涛好镇、大好镇、小好壮族乡、水口镇、码市镇、大锡乡、蔚竹口乡、湘江乡等为核心的茶叶产业带,以产业带为核心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培育扶持茶叶产加销龙头企业30家以上,其中引进国家
16、级龙头企业1家以上,争创省级龙头企业4家以上,市级龙头企业15家以上。争取到2025年茶叶总产值达到20亿元。3、打造品牌,强化宣传江华苦茶要想具有核心竞争力,形成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主要路径是要打造江华苦茶区域公用品牌。要加强与央视、湖南广电、永州台等多媒体合作,投放牌经营;通过每年定期举办“江华苦茶文化节”,参加“湖南省茶博会”、湖南省农博会展”,组织制茶大赛及茶艺大赛等形式,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拓宽茶叶的销售渠道,扩大品牌影响。4、科技引领,创新技术继续加强与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中南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一是引进博士工作站,成立江华苦茶科技创新中心,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的推动力
17、。二选育选优品种,完善生产流程。根据江华实际,把“江华苦茶”作为江华茶叶产业发展的主打品种,打造独具特色的江华茶叶产业竞争力。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制定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一系列生产技术标准和方案,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增大有机产品份额。三是强化人才培训。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从事茶叶生产的企业、合作社、农户到相关院校脱产学习,不断提升茶叶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后附关于2023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自7月中旬起,经济工委会同预算工委在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对上半年全市计划、预算执行和经济运行情况开展了系列调研活动。先后召开常委会计划审查专家、金融运行情况、企业家调研座谈会,听取了发改、工信、财政、
18、商务、市场监管、统计、税务、海关、供电等16个部门的情况汇报,并赴X区和X区实地调研区域经济运行情况,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互动交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供审议时参考。一、基本情况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532”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打造“新能源之都”和冲刺“GDP万亿之城”战略任务,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做好稳增长、扩投资、促消费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呈现持续向好、动能增强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领跑XX,市人代会确定的重点目标任务基本实现“双过半”要求。(一)经济运行质态持续向好,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上半
1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25、4亿元,增长7、0%,增速高于全国、全省,位列XX第一。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3、5亿元,增长25、8%,增幅位列全省第二、XX第一,其中,税收收入占比85%,位列全省第一。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工业开票销售增长10.9%,工业投资增长10.3%,分别高于全省平均1、1个、7、9个、1、2个百分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和质量强市三项工作入选国务院督查激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7、6亿元,增长8、4%,增速较一季度、上年全年分别提升1、3和10.3个百分点。实现进出口总额1582、1亿元,增长0.8%,增幅位列XX第一,
20、其中,出口总额1239、2亿元,增长2、9%o(二)产业结构调整持续加力,新能源产业支撑凸显。制定出台“新能源之都10条”、新一轮股改上市“龙腾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新能源产业对全市工业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产业集聚度升至全国第四、投资热度蝉联全国第一。1256家规上新能源企业开票销售同比增长28、1%,占全市工业销售的比重达39、4%;入库税收同比增长193、3%,占全市工业税收的比重达37、3%;全市新能源制造领域产值增长24、8%,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9、5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行业完成产值分别增长170.3%、25、9%和11、
21、0%o深入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十百千”工程,新增省级智能工厂12家,江苏时代通过“全球灯塔工厂”初审;启动新一轮企业“智改数转”免费诊断工作,新增市级数字化转型促(三)服务行业复苏持续加快,接触性消费增势强劲。上半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243、5亿元,增长6、3%,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57、3亿元,增长9、7%,高于全省平均0.8个百分点。持续推进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全市完成货运量7739、2万吨,增长13、1%,增速自一季度回正后继续攀升;客运总量恢复性增长,实现客运量1793、1万人次,增长109、7%;民航旅客吞吐量187、8万人次,增长128、9%,恢复至20x
22、x年同期的97、3%o全市规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现营业收入21、2亿元,增长33、7%;规上游览景区管理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3亿元,增长73、6%;全市12家重点监测景区共接待游客2731、3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8亿元,分别较20xx年增长27、6%和21、7%。(四)政策措施协同持续发力,新发展动能稳步集聚。上半年,继续落实阶段性税费优惠政策合计78、3亿元,其中办理留抵退税38亿元;18、6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享受“六税两费”减免政策,减轻负担8、3亿元;延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为全市12、2万户企业减轻负担5、5亿元。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省重大实施项目
23、、市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分别超年度序时进度19、8个和23、4个百分点,新增入库市重大产业项目94个,同比增长21%,其中总投资超10亿元或1亿美元项目33个,80%集中于新能源产业领域。实施新一轮股改上市三年行动计划,全市新增上市公司6家,另外形成5家企业过会待发、22家企业申报在审、25家企业辅导备案、209家完成股份制改造的上市梯队。(五)科技创新步伐持续加快,产业链创新链加速融合。出台关于促进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制定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行动”工作计划,创新主体持续壮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创新生态不断优化。上半年招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304家,申报高企数量超2300家;86家企业进入第五批
24、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公示名单,创下历史新高;星星充电、蜂巢能源、厚生新能源3家企业入围中国独角兽企业名单,数量居全省第三。光伏科技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挂牌,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全面启动建设。引进各类人才5、2万人,增长24、4%o二、存在困难和问题从年初以来总体来看,我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继续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等助企纾困政策的同时,聚焦新能源之都建设、科技创新、股改上市等方面推出系列政策措施,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应看到,受地缘政治冲突影响,美西方“断链脱钩”等制约对我市经济发展负面效应日
25、益显现,实体经济发展遇到许多困难和矛盾,市场主体预期不稳、信心不足,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与日俱增,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主要体现在:(一)制造业行业内部分化加剧。上半年,全市工业34个行业大类中16个行业产值实现正增长,增长面仅为47、1%。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合计达126、5%,剔除新能源产业贡献后,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下降3、1%,规上新能源企业以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20%的数量,贡献了全市规上工业开票销售收入的39、4%和利润总额的63%。与此同时,传统产业七大主要行业中生物医药、冶金、纺织服装、化工、建材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持续负增长,同比
26、分别下降12、6%、8、7%、5、1%、4、7%、4、1%;受国内外市场需求总体偏弱等因素影响,全市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已连续11个月下降,且今年以来降幅呈逐步扩大态势,6月当月PPI同比下降6、4%,对传统产业利润增长形成较大冲击,生物医药、冶金、纺织服装、化工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分别下降3、9%、38、5%、29、1%、(二)市场主体发展预期偏弱。国内需求不足、出口订单萎缩降低了企业的发展预期和投资信心,6月份我市制造业PMl(采购经理人指数)为49、7%,已连续三个月低于荣枯线,反映出企业家对未来生产经营预期普遍偏弱。据对1268家规上工业企业的二季度景气调查结果
27、看,仅20%的企业反映本季度订单量环比有所增加,675家有出口订单企业中仅14、7%的企业反映本季度国外订单量有所增加。6月末,全市制造业企业授信额度使用率为33、9%,同比下降5、8个百分点,全市民间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下降3、9%和17、4%,均为连续4个月下降。此外,调研中部分企业家反映省、市、区、乡镇(街道)的多头、多层、交叉执法检查频次过密,有时对同一事项给出的整改意见相左,既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也挫伤企业家投资扩张信心。(三)服务业增长后续乏力。受收入下降、预期不稳等综合因素影响,居民消费意愿较为低迷,储蓄意愿显著上升,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居民存款余额8036、8
28、亿元,增长24、4%,高于全部存款余额增速9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51、1亿元,下降1、7%,纳入全市重点监测的19家百货、商超,有10家零售额出现同比下降。全市限额以上综合零售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9、9%,超过半数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出现下降,企业亏损面达42、9%o今年五一及暑期,各大旅游景点景区人头攒动、异常火爆,但文旅商企业普遍反映今年旺季“旺丁不旺财”。(四)外资外贸发展承压较大。6月当月,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271、6亿元,下降7、6%,其中出口217亿元,下降4、7%,全市104家重点外贸企业中,56、7%的企业反映6月份出口订单下降。上半年,全市对美国、日
29、本等重点市场出口分别下降19、8%和8、1%,美国已降至我市第三大出口市场。受地缘政治、欧美制造业回流、人民币贬值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市完成实际到账外资10.4亿美元,同比下降21、7%,全市及各板块实际到账外资均未实现“双过半”目标。全市新签协议注册外资7、9亿美元,下降68、1%,在谈储备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仅有14个。(五)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受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影响,我市自3月下旬起新建住房成交量逐月下降,房地产行业步入持续下行周期。上半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新建商品住房备案销售面积、销售均价同比分别下降11、0%、8、5%、2、6%,与房地产交易关联的契税、土地增值税同
30、比分别下降24、9%和45、8%下半年是我市高质量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冲刺“GDP万亿之城”的决胜期。市政府要准确把握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的分析研判,按照省、市委全会的工作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采取有力措施化解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一)统筹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继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也要加快突破短板弱项,做精做优传统产业。进一步落实落细“新能源之都10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措施,以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及其核心零部件等十大代表性产业链为主攻方向,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发挥产业
31、链“链主”作用和头雁效应,集聚更多汽车零部件重点项目和各类人才落户我市,做优做强新能源产业发展生态圈。深入实施智改数转“十百千”工程,支持装备制造、新材料、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制造业集群企业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加快治理体系重构、工艺技术创新、发展模式优化,推动传统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形成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良性互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二)多措并举持续扩大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政策对扩消费稳投资的保障作用,消费对稳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投资对调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加紧研究出台落实落细国家关于稳投资、扩内需、促消费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政策的配套举措,提升政策
32、的协同性、针对性、有效性,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在居民收入端和企业利润端发力,通过增加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更好提升内需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切实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围绕“532”发展战略,聚焦“新能源之都”和“两湖”创新区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投资力度,提高项目审批和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加快重点项目落地建设。找准国家政策和区域发展的结合点,高质量谋划和储备一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推动专项债资金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三)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深入实
33、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行动”,继续加大对独角兽、潜在独角兽、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高成长性创新企业的培育支持力度,引导小微企业以“专精特新”为方向,聚焦主业、强化创新,成长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畅通政银企沟通对接渠道,引导金融资源加大对专精特新、科技创新、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龙城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全力支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清洁能源材料等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进一步推动创新与产业、技术与市场、研发与生产的高效结合。(四)持续提振市场主体发展信心。企业稳则经济稳、就业稳、社会稳,要倍加关心支持企业、呵护企业,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完善常态化政企交流沟通机制,
34、深化“常州企业家日”活动内涵,了解掌握企业经营发展的真实情况、面临的难关挑战,及时回应重大关切和利益诉求,统筹解决好企业反映的绿色电力证书、多头多层执法等问题,精准帮助企业化解实际困难。清理准入和准营环节的壁垒,健全补贴资金、税收优惠等政策直达快享机制。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统筹各层级执法检查,尽力避免多层过频检查对企业带来的负面作用,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推动监管创新,努力做到对市场主体干扰最小化,让企业在敢闯、敢干、敢投过程中更有底气和安全感。(五)系统施策积极防范风险隐患。筑牢安全生产防线,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和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两个行动”,争创统筹发展和安全示范区。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统筹资金资产资源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完善国企投融资体制机制,强化融资平台公司综合治理,优化债务结构,持续压降成本。进一步加大稳楼市、增信心工作力度,妥善处置部分楼盘资金断裂问题,加强房地产预售资金监管,加快保交楼项目建设进度,做好相关舆情预警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