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docx(4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五章建设美丽中国主题一绿色发展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更是当代中国发展最鲜明的底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202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技
2、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减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做好这些工作,“十四五”时期应牢牢把握“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总要求,把降碳摆在更加突出优先的位置,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突出以降碳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命题角度1绿色发展I背景材料I“承德我是头一回来,一直心向往之。这里的很多事都想了解、实地看一看J2021年8月23日下午
3、,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驱车登上海拔1900米的月亮山。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森林防火工作,考察过程中再三叮嘱要注意防火安全。“你们60年没有发生火灾,这已经很不容易了,经验值得总结,继续完善,但丝毫不可松懈。我们建这片林,它的生态屏障作用,要永远发挥下去。”数十年来,老中青三代“塞罕坝人”造起了超百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使当地森林覆盖率提升到80%,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每年为华北地区涵养水源2.74亿立方米,为京津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创造了把荒漠变成林海的绿色奇迹。三代“塞罕坝人”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筑起了一座绿色丰碑。“好风景”带来了“好光景”。塞罕坝林场是“绿水青
4、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体现。林场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了周边区域乡村游、农家乐、土特产品加工等产业的迅速发展。“荣誉越高,保持荣誉的压力也就越大J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刘场长说,游客关注的是塞罕坝的林海美景,但每一个塞罕坝人注重的是守护好这片绿色。“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J习近平总书记如是强调。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就要转变发展思路,走绿色发展之路。只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理念,才能在实现发展的同时.,守好绿水青山这个“绿色家底”。I习题I请深入理解背景材料中画线的两句话的含义,联系实际,自拟题目
5、,写一篇文章。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2)参考背景材料,但不拘泥于背景材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字数IooO1200字。范文涵养“好风景”收获“好光景”从青海湖畔到武夷山前,从治污节水到开发利用,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到地方考察,考察期间必看环保、必谈生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我们当全力推动绿色发展,以“好风景”赢得“好光景”,让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坚定绿色理念,凝聚社会共识。孟子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J苏辙言:“天之所生,地之所产,足以养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自然,
6、倡导绿色。当前,我国经济处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愈发重要。然而,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回头看”工作发现的一系列案例,暴露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理念还未深入人心的问题。理念是行动的指南,理念有多坚定,行动就有多坚决。我们当让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以理念凝聚共识、引领行动,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一颗“树”,收获一片“绿荫”。发展绿色经济,释放生态效益。坚持植树造林,塞罕坝林场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了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和人民脱贫致富;取缔网箱养殖,贵州加强乌江流域治理,实现渔业高质量发展。以生态促发展,这些地区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内涵。可见,绿水
7、青山从来都不是金山银山的“拦路虎”,而是“敲门砖”,经济社会发展不仅不会因生态环保而迟滞,反而更具活力、质量更高。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我们必须摒弃以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发展模式,发展绿色经济,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共建绿色家园,打造品质生活。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工业发展的进程中,高楼拔地而起,水泥铺满地面,绿色空间寥寥无几,这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背道而驰。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生态保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本应是乡村的主打色,“城在林中、人在景中”也当成为城市的别样风貌。我们当守护绿色环境,凸显地区山水生态自然特色,
8、共建绿色家园,让人民无论身在何处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纵观人类文明演进历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例子比比皆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绿色理念,发展绿色经济,共建绿色家园,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范文赏析点睛论点总论点:我们当全力推动绿色发展,以“好风景”赢得“好光景”,让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分论点:坚定绿色理念,凝聚社会共识。发展绿色经济,释放生态效益。共建绿色家园,打造品质生活。文章点评本文采用解决问题型结构。第一段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保的重视引出话题,强调生态文明建设
9、的重要性,提出总论点。第二段两次引用名人名言,说明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绿色发展的理念,继而分析当前问题,指出我们应凝聚共识,坚持绿色发展。第三段用塞罕坝林场和乌江流域治理的正面事例论述了绿色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相互促进关系,由此提出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第四段讲述当前发展成就与人民对美好环境向往之间的差距,阐明绿色发展的必要性,从而提出对策。第五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总结上文“坚定绿色理念”“发展绿色经济”“共建绿色家园”三条对策,重申总论点。妙言隽语理念是行动的指南,理念有多坚定,行动就有多坚决。绿水青山从来都不是金山银山的“拦路虎”,而是“敲门砖”,经济社会发展不仅不会因生态环保而迟滞,反而更具
10、活力、质量更高。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生态保证。命题角度2新能源发展I背景材料I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售688.7万辆,比2021年增长93.4%;产销量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
11、销量的25.6%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屡创新高,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在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能源汽车通过充电设施与电网进行能量交互,可以将可再生能源发的电有效消纳。目前在山东、四川、陕西等14个省份进行了绿电交易,累计完成了52亿千瓦时的交易电量,减少碳排放约500万吨。能源是文明的基石、发展的动力。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做好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在能源结构上的不断探索,“新能源”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推进利用核电、风能、光伏、氢燃料电池等新型清洁能源,实现能源结构转型,成
12、为国家顶层设计的战略思考。I习题I参考背景材料,围绕“新能源发展”这一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背景材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O1200字。范文发展新能源推动能源改革纵深发展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贯穿于发展全过程。从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电气时代,每一次能源变革都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然而,长期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和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给地球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威胁。我国亟须发展新能源,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能源消耗量巨大,面临多重问题。作为能源消费大国,我国能
13、源产业的发展支撑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长期以来,北方地区依靠燃煤取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行业也集中消耗煤炭等化石能源,能源的消耗极大。然而,化石能源并非绿色能源,而且不可再生,长期消耗不仅导致资源匮乏,也会导致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硫氧化物及多种有机污染物,既污染大气,还可能形成酸雨破坏建筑、污染水体,威胁人们的健康。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频发、老工业基地烟囱林立黑烟滚滚,种种现实表明,发展新能源,实现能源的清洁、低碳已是当务之急。然而当前却遭遇新能源被弃的尴尬。近年来,我国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发展成就显著,在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同时,“弃风”“弃光”现象的存在也给
14、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不同于依据需求建电厂的传统建厂模式,新能源是以供给为原则建厂,只能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集中的地方建厂,这会导致因调峰、电力外送等能力的不足而产生新能源大省电力消纳不足的问题,新能源发电项目进而陷入“边建边弃”的怪圈。这既造成风电项目及电力的浪费,也引发关于新能源的质疑。为解决这一问题,宁夏建成宁东-浙江特高压直流工程,扩大新能源外送电量,提高区内新能源消纳比例,为新能源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为解决新能源电力消纳问题树立了典范。在全球资源趋紧,亟须推动能源革命性变革的大背景下,积极发展新能源是必然选择。从风、光、水发电到核电,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革命”正
15、在悄然上演。第十八届青洽会期间,青海省连续7天使用光伏、风电和水电的清洁能源为全省供电,在全国首次实现一省范围内供电“零排放”,对在全国范围内促进清洁能源发展与消纳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清洁能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当前,全球正开启新一轮能源革命,我国应继续支持新能源发展,建立高效、安全、清洁、低碳的能源供应体系和消费体系,加强国际合作,努力成为新能源领域“领头羊”。“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新能源向纵深发展是其关键着力点,我国应以此为目标,探索绿色、低碳、可再生新能源,实现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形成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齐头并进的新局
16、面。范文赏析点睛论点总论点:我国亟须发展新能源,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分论点:我国能源消耗量巨大,面临多重问题。我国正加速能源转型,却遭遇新能源被弃的尴尬。在全球资源趋紧,亟须推动能源革命性变革的大背景下,积极发展新能源是必然选择。文章点评本文采用评论型结构。第一段,由能源变革产生的巨大生产力切入主题,转而介绍能源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点明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性,提出总论点。第二段,阐述我国能源消费面临的种种问题,指出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性。第三段,讲述新能源被弃的现象,选取宁夏建成宁东-浙江特高压直流工程的成功案例,消除对新能源电力消纳的质疑,为解决问题指明方向。第
17、四段,以第十八届青洽会期间青海省利用新能源为全省供电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为例,阐述积极发展新能源是必然选择。第五段,引用政策理论,紧扣文章主题,提出号召并作出展望。妙言隽语从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电气时代,每一次能源变革都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从风、光、水发电到核电,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革命”正在悄然上演。命题角度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I背景材料I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有科学家深信,共生是生物演化的机制,“大自然的本性就厌恶任何生物独占世界的现象,所以地球上绝对不会有单独存在的生物”。人类群体之
18、间的社会共生、人与禽畜共生、人与植物共生、人与微生物共生等,都是人类表现出的共生关系,共生关系的改变最终也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不可以凌驾于自然和其他物种之上,求同存异、和谐共生才是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唯一选择。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观测数据,过去40年,北极夏季海冰面积减少了近一半。由于北极冰川不断融化,北极熊的数量锐减。气候学家预测,2040年前,北冰洋的冰层可能完全消失。这可能摧毁北极的生态系统,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影响全球的生态和气候系统。I习题I阅读背景材料,以“共生”为话题,结合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1)论点鲜明,论证充分;(2)条理清晰,
19、语言流畅;(3)字数800IOoo字。范文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共生,让生物之间互利互惠,血腥斗争得以减少;共生,让生物演化出新特征,生物多样性得以丰富。截至目前.,地球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正是因为有了共生关系的存在,地球才能如此生机勃勃。人类应当重视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依靠自然,人类发展。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与很多生物都存在共生关系。无论是微生物、植物,还是各种飞禽走兽,整个生态系统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是人类繁衍发展的关键因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J自然,为人类的
20、生存发展供应原料。虽然时代不断发展,但是人类对自然的依靠却始终保持不变。破坏自然,危机降临。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故事不胜枚举,人类也由此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而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人类的欲望不断膨胀,向自然进军的脚步越迈越大。“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忽视自然的发展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最终,雾霾围城,沙尘卷地,自然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锐减,一系列生态问题接踵而至,人类疲于奔命,饱尝苦果。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共生。翻阅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人与自然从来都是相伴相生的。对共生关系的破坏,最终必然会作用于人类自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严格整治污
21、染企业,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通过种种举措,降低人类发展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今,荒山重现绿色,河水逐渐澄清,人类保护自然,终于得享幸福。恩格斯曾警示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J为避免自然的“报复”,人类必须保持对共生关系的尊重和敬畏,寻求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黄土下,真菌供给植物养分,植物馈赠其有机物;深海里,寄居蟹借海葵退敌,海葵依附其扩大觅食范围。共生是生物演化的机制,作为人类,也当深谙此理。唯有“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类方能诗意地栖居于地球之上。范
22、文赏析点睛论点总论点:人类应当重视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分论点:依靠自然,人类发展。破坏自然,危机降临。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共生。文章点评本文采用分析问题型结构。第一段,直接点明共生的重要性,继而表明正是因为有了共生关系的存在,地球才能如此生机勃勃,提出总论点。第二段,提出“依靠自然,人类发展”的分论点。从自然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生产生活原料着手进行了论证,点明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是人类繁衍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引用古语加以论述,有力地支撑了分论点。第三段,提出“破坏自然,危机降临”的分论点。以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忽视自然的发展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最终将会受到自然的惩
23、戒。第四段,提出“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分论点。从近年来我国采取的各类生态保护措施,联系恩格斯的名言,再次强调人类必须保持对共生关系的尊重和敬畏。第五段,以并列的两个事例,总结说明共生的重要性,重申主题,并对未来发展作出指引。妙言隽语共生,让生物之间互利互惠,血腥斗争得以减少;共生,让生物演化出新特征,生物多样性得以丰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恩格斯曾警示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J黄土下,真菌供给植物养分,植物馈赠其有机物;深海里,寄居蟹借海葵退敌,海葵依附其扩大觅食范
24、围。主题二污染防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严密防控环境风险。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坚决向污染宣战,相继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解决了一批
25、重大环境问题,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国家颜值”越来越高。然而,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不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关键时刻,到了“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重要节点,所面临的风险挑战越来越多、困难压力越来越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完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和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强农业农村环境污
26、染防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执法司法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不断改善空气、水环境质量,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命题角度1污染治理I背景材料I“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习近平总书记来河北视察时,多次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河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生态环
27、境质量显著提升。入基层密集调研、多次召开会议部署、研究破解难题之策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倪岳峰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尤其是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退后十”工作。倪岳峰强调,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巩固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退后十”工作成果。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河北各级各部门以科技破解难题,以标准倒逼提升,以考核压实责任,哺准最突出问题,坚决打赢“退后十”攻坚战。钢铁、焦化等6个重点行业完成213个超低排放改造项目,23家燃煤电厂进行烟气深度治理,推广新能源重卡8000辆去年以来,河北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标志性胜利。2
28、022年,河北所有设区市首次全年退出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后十”。截至2023年3月31日,全省11个设区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均位于全国重点城市排名后25以外。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发展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征程上,河北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一个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河北,正向我们走来并一步步融入我们的生活。I习题I参考背景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角度新颖,观点明确;(2)结构完整,思路清晰;(3)论证充分,语言流畅;(4)总字数8001000字范文持续发力攻坚久久为功治污从2013年出台的“大气十
29、条”,到2015年通过的“水十条”,再到2016年印发的“土壤十条”,我国不断出台有力措施,从多领域着手全方位治理环境污染。“大气十条”目标全面实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落地,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下大力气治理污染的决心,也告诉我们治理环境污染需要持续发力。污染源复杂多样,取得治污成效并非一日之功。企业生产、汽车上路、生活排污、畜牧养殖、秸秆焚烧,污染源多种多样,难以控制。从农村到城市,从天空到海洋,各种污染防不胜防,污染面越来越广。污染治理必须仔细排查,从源头分类开展。而每一种污染的治理,都有其独特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以企业治污为例,开展多年,排污超标的问题仍难以杜绝。原因在于对于污染企业,“
30、一刀切”地关停会影响经济和民生,转型升级则需要大幅增加成本、攻克技术难关,企业治污需做好各种平衡,其难度之大、过程之漫长可见一斑。再有,居民供暖“煤改气”是降低污染排放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天然气产量有限供应不足、价格过高超出居民承受能力等问题又阻碍了工作推进的脚步。如此种种,问题之复杂超出想象,治理之难度非同寻常,必须长期坚持才能取得效果。新问题不断出现,污染治理工作时刻不能放松。就在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传统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使人们备受困扰的同时,臭氧污染、光污染等新的污染形式又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议题。臭氧从2016年开始已经成为京津冀地区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臭氧污染的危害甚至比PM2
31、.5更严重,空气中超标的臭氧浓度刺激人的呼吸道,可能导致呼吸道炎症、神经中毒、头晕头痛等,并会危害其他生物。人们对光污染的认识稍晚于臭氧,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交通枢纽的强光照明灯等,使城市的夜晚亮如白昼,殊不知,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光污染悄然出现。它们会影响地球的生态环境平衡,甚至会影响到自然界中一些动物的生活规律。对于这些新的污染形式,我们没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借鉴,治理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方法,攻坚克难,久久为功,做好准备应对新的污染。顽固难解的旧问题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都在提醒我们,污染治理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对于传统污染,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精准治污;对于新的污染形式,要善于创新手
32、段谨慎应对。只有时刻保持污染治理的敏感性,才能打好环境污染治理的攻坚战和持久战。范文赏析点睛论点总论点:治理环境污染需要持续发力。分论点:污染源复杂多样取得治污成效并非一日之功新问题不断出现,污染治理工作时刻不能放松。文章点评本文采用分析问题型结构。第一段,通过介绍我国推进污染治理的措施,切入主题,指明治理污染要持续发力。第二、三段,从污染源复杂多样、新问题不断出现两个角度,分析治理污染持续发力的必要性,并通过企业污染、居民供暖“煤改气”、臭氧和光污染的危害进行论证。第四段,将两个分论点归结为“旧问题”和“新问题”,指出应持之以恒,打好治污攻坚战和持久战。妙言隽语“大气十条”目标全面实现,打赢
33、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落地,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下大力气治理污染的决心,也告诉我们治理环境污染需要持续发力。对于传统污染,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精准治污;对于新的污染形式,要善于创新手段谨慎应对。命题角度2蓝天保卫战I背景材料I“2013-2022年,全国GDP增长69%,PM2.5平均浓度下降57%,重污染天数下降92%J2023年3月28日,在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表示,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全面治理PM2.5污染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相继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还老百姓蓝天白云、
34、繁星闪烁。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蓝天保卫战交出优异答卷。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十三五”以来已实现“六连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升到87.5%。蓝天白云成生活常态。不过,依然有少数城市没有完成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明显,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蓝天保卫战取得这样的成绩难能可贵,值得欣慰。”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主任表示,一方面,优异的成绩和“人努力”是分不开的。从“大气十条”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央到地方、各地区各部门,在控煤、治污、管车、降尘等领域都采取了很多强有力的措施,“人努力”
35、的作用要充分肯定。“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受疫情影响,一些领域工业生产强度明显降低,机动车行驶明显减少,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这并非常态化情况。”马主任说,蓝天保卫战任重道远,还远远没到高枕无忧的时候。专家表示,大气污染防治就像治疗慢性病,病因是长年积累导致,治病也如剥丝抽茧般,需要耐心和毅力,没有所谓的“特效药”,持之以恒地推进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结构转型升级,久久为功,才能迎来更多蓝天。I习题I请参考背景材料,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思路清晰,语言流畅;(3)总字数100O1200字。范文保卫蓝天持续发展从柴静的穹顶之下到北京的“两会蓝”,从“PM2
36、.5”爆表到打响“蓝天保卫战”,频繁的雾霾天气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空气质量备受民众关注。我们渴望经济发展,但不应该以牺牲蓝天白云为代价。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当下,我们要打响一场“蓝天保卫战,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治理雾霾,人人有责。当下,政府常因治霾不力而备受指责,其实治理雾霾绝非政府一家责任,它是一项全民参与、全民获利的系统工程,每个人都要参与其中。对国家而言,雾霾的治理是绿色发展的需要,是惠及民生和长远发展的大业,亦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步;对企业而言,雾霾治理工作的开展,正倒逼它们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获得更高收益,长远来看正是对企业持续发展的最好帮助;而对社会大众而言,雾霾治理更是和生活息息相
37、关,我们所期盼的蓝天、能够畅快呼吸的清新空气都是治理雾霾的惠利。因此,治理雾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今天我们合力治霾,来日我们共同获利。治理雾霾,贵在行动。多年来,一些地区雾霾治理口号喊得虽响,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依然停留在“靠天吃饭”的阶段,“等风来”成了驱散雾霾的依赖性措施。得不到落实的环保政策是一纸空文,苏州某客车制造公司骗取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事件提醒我们:当下环境保护不足,与政策没有真正落地有着切实关系。其实,“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纵观国内外治霾实践:英国伦敦完善法律法规,外迁人口和工业,建立大气监测系统,扭转了污染形势;我国河北巨鹿县创新资金筹集方式破除“三笔难账”,迈出了雾霾治理的艰难
38、一步这些成功治理雾霾的经验都证明:治理雾霾不能停在口头,而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之中。治理雾霾,成在坚持。雾霾是工业化过程中长期积累的问题,其治理绝非一蹴而就。工业废气、汽车尾气,这些都是长期存在的,要根治也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推动新能源的广泛应用,还是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抑或在社会中宣传低碳节能的绿色思想,这些都是需要长期执行的举措。陕西治理雾霾成效显著,耀眼成绩的背后是长达五年的艰苦努力。蓝天保卫战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必须有长久坚持的思想准备持之以恒地严格监控强化治理如此才能驱散雾霾重现蓝天。蓝天白云,不仅仅是我们心之所向,也是我们应该给予子孙的礼物,我们曾经因为自己的不重视而失去它,也必须通
39、过自己的努力找回它。只有人人参与,落实工作,持之以恒地保卫蓝天,才能真正赢得这场战争。范文赏析点睛论点总论点: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当下,我们要打响一场“蓝天保卫战”,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分论点:治理雾霾,人人有责。治理雾霾,贵在行动。治理雾霾,成在坚持。文章点评本文采用分析问题型结构。第一段,由雾霾带来的巨大影响,引出经济发展不应以牺牲蓝天白云为代价。第二段至第四段,从人人有责、贵在行动、成在坚持三个方面,分析论证了治霾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治霾应落实行动、治霾是一场持久战。论证中采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式,说理透彻,论证充分,很有说服力。第五段,照应开头,总结分论点,圆满收束全文。妙言隽语从柴静的
40、穹顶之下到北京的“两会蓝”,从“PM2.5”爆表到打响“蓝天保卫战”,频繁的雾霾天气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空气质量备受民众关注。只有人人参与,落实工作,持之以恒地保卫蓝天,才能真正赢得这场战争。命题角度3净土保卫战I背景材料I严重的土壤污染已经成为土地“不能承受之重”。土壤污染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土壤污染会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减产;农作物可能会吸收和富集某种污染物,影响农产品质量,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长期食用受污染的农产品可能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土壤污染还将危害人居环境安全。住宅、商业、工业等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还可能通过经口摄入、呼吸吸入和皮肤接触等多种方式危害人体健康。污染场地未经
41、治理直接开发建设,会给有关人群造成长期的危害。近年来,“大地之殛”引起广泛讨论。诸多网友疾呼,保护土壤,维护“大地母亲”的健康已刻不容缓。以下是某网友著文节选:“厚土的肩上承载着社会、经济的前方,它的怀里孕育了一个人、一个国的梦想。可当我用手掌摸索这广袤的土地:这一角只有干裂,那一角只有枯黄。这一片土壤本该是我的家乡,春天鸟语花香,嫩柳折断有奇异的芬芳;秋天满目金黄,麦田里盈着醉人的稻香。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低下了头颅,哭泣着生命的I习题I背景材料中提到:“厚土的肩上承载着社会、经济的前方,它的怀里孕育了一个人、一个国的梦想J请结合你对这句话
42、的理解,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1)立意高远,主题明确;(2)思路清晰,语言流畅;(3)联系实际,不拘泥于背景材料;(4)总字数8001000字。范文从“急”处入手推动土壤污染防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地厚土亦是珍矿宝库。“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到科技发达的当今时代,土地不仅承载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而且是影响国家兴亡的重要因素。可现如今,人们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导致土壤污染、耕地退化,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当下,防治土壤污染势在必行。土壤污染绊住了社会前进的脚步。我们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口腹之欲”,更要使人民群众享受宜居之乐。可土壤污染却像一条沾满泥浆的
43、绊索紧紧地缠绕着我国社会发展前进的“双腿”。有着“中国汞都”之称的贵州万山在汞矿开发过程中使当地约10万亩耕地受到污染,至今令人心有余悸;镉等重金属污染使“鱼米之乡”湖南的土壤变为“镉米之源”,成为当地居民的心头噩梦。不难看出,正是因为“污土”的存在,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居住环境遭受着威胁,人们与健康渐行渐远。若“食”之安、“住”之康存在问题,社会稳定、健康中国就无从谈起。只有保护土地,防治土壤污染,保障人民的基本物质需求安全,才能够进一步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土壤污染卡住了经济发展的车轮。从近代的积贫积弱到如今的国富民强,我国用百余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巨大的转变。这一切都离不开脚下这片沃土的支持:
44、农业发展离不开厚土的孕育,工业发展离不开土地矿藏的支持,服务业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土地的支撑。没有土地作为根基,那么经济发展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拉夫运河社区一度被美国政府认为是城镇发展的典范,景色优美,经济发达。但在土壤污染事件爆发之后,这里就失去了当年的繁荣,只剩下一片萧条景象。即使政府耗费了30亿美金进行修复,也无法重现昔日的繁华。前车之覆当为后车之鉴,如今我国的土壤污染,正在一步一步袭扰着经济的发展,“毒地”“棕地”的频繁出现,屡屡迫使经济活动中止。可见,保护土地,防治土壤污染,才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勿使一杯黄土化作两行浊泪,警惕十年发展遗留百世祸根。当前,我国土地污染问题严
45、重,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然而,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相信我们只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摒弃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大防治土壤污染力度,定能促进社会、经济、生态携手并进、协调发展。范文赏析点睛论点总论点:防治土壤污染势在必行。分论点:土壤污染绊住了社会前进的脚步。土壤污染卡住了经济发展的车轮。文章点评本文采用分析问题型结构。第一段,从土地的重要性切入,指出人们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会造成土壤污染,顺势亮明观点。第二、三段,从绊住了社会前进的脚步、卡住了经济发展的车轮两个角度分析土壤污染造成的严重影响。论证中理证与论证相结合,既通过分析阐释娓娓道来,又列举贵州、湖南的经济开发活动以及美国拉夫运河土壤
46、污染的例子充分说明,论证有力,语言也具有一定的文采。第四段,首句巧用对偶句作出提醒,表明应抱有希望,坚定土壤污染整治的决心。之后进一步详细阐释,作出展望。妙言隽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地厚土亦是珍矿宝库。,地之吐生万物者也。勿使一杯黄土化作两行浊泪,警惕十年发展遗留百世祸根。命题角度4黄河流域生态保护I背景材料I“我一直很关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沿线就都走到了J2021年10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入海口,凭栏远眺,察看河道水情。他强调,要强化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水生态空间管控,提升水旱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确保黄河沿岸安全。生态脆弱,是黄河
47、流域的千年难题。“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古人的无奈叹息中,饱含多少期盼。从青藏高原出发,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流域面积约7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古至今,滔滔黄河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辉煌灿烂的黄河文化。今天,古老黄河的保护与发展正翻开历史新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是为了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安澜,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制定的。这部法律的制定实施,为在法
48、治轨道上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黄河保护法包括总则、规划与管控、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沙调控与防洪安全、污染防治、促进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保障与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11章,共122条。I习题I结合背景材料,联系自己的经验或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选角度,观点明确,有思想性;(2)不拘泥于背景材料;(3)语言流畅,条理清晰;(4)总字数8001000字。范文保护黄河流域造福两岸人民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然而目前,黄河流域依然存在很大的洪水风险,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上中游发展不充分。要想增强人民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就必须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利于缓解水患,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自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