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六篇.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795627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六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六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六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六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六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六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六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六篇教学设计方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 .掌握:去括号法则.2 .应用:应用去括号法则,能按要求去括号.(二)能力训练点1 .通过去括号法则的应用,培养学生全方位考虑问题的能力;不要只考虑括号内的部分项,而要考虑括号内的每一项.2 .通过去括号法则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归纳知识能力.(三)德育渗透点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四)美育渗透点去括号使代数式中符号简化,也便于合并同类项,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二、学法引导1 .教学方法:发现尝试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民主意识的体现.2 .学生学法:练

2、习一去括号法则一练习巩固.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 .重点: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2.难点:括号前是“一”号的去括号法则.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或电脑、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讨论、解答、归纳去括号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方式完成.七、教学步骤(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师:前边我们学习了同类项的一些知识,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提出问题(出示投影1)1 .下面各题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与;与;与.2 .同类项具有哪两个特征?3 .合并下列各式中的同类项:(1) ;(2);(3).学生活动:1、2题学生口答,分别叫优、中、差的学生回答,3题

3、(1)(2)小题学生抢答,(3)小题学生解决有了困难.师提出问题:多项式中有同类项吗?怎样把多项式合并同类项呢?学生活动:学生讨论,然后小组选代表回答,从而引出本课课题教学设计方案篇2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师提问,生都去过哪里旅游,请生回答(2)猜想师怎么去旅游的?从而导入本课,板书索溪峪的“野”二、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思考问题:“野”在文章中是什么意思?自学文中生字词文章从哪几方面讲索溪峪的“野”(二)检查初读情况,回答问题,读准生字词,理解词意(三)分别从山野、水野、动物野、人野四方面来讲(1)索溪峪的山“野”出示各个名山图片,通过与桂林、黄山、庐山等名山比较,思考问题索溪峪的山“

4、野”体现在哪里?(从书中第二自然段找答案,并请生回答)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第二自然段(2)索溪峪的水“野”出示水的图片,思考问题索溪峪的水“野”体现在哪里?(从书中第三自然段找答案,并请生回答)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第三自然段(3)索溪峪的动物“野”出示动物的图片,思考问题索溪峪的动物“野”体现在哪里?(从书中第四自然段找答案,并请生回答)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第四自然段(2)索溪峪的人“野”出示水的图片,思考问题索溪峪的人“野”体现在哪里?(从书中第三自然段找答案,并请生回答)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第五自然段(3)山野、水野,山水都野,带动的整个人都野起来了,使人不免的放松心情,回归自然,所以返璞归真。思考问题:

5、作者在领略了这一切之后是什么样的感受?(4)小结:课文开头先概括索溪峪的一个总的特点是“野”,接着从四个方面具体描述,既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动物是野的,在山水间行走的游人也是野的,最后总结出索溪峪的“野”,荡涤着我的胸怀!前后照应,首尾连贯。(5)想一想课文为了描写索溪峪的野,运用了怎样的文章结构?山野(分)野(总)水野(分)动物野(分)人野(分)三、课堂总结教学设计方案篇3一、教学目标1 .掌握菱形的定义,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2 .掌握菱形的性质定理1和性质定理2,井能用定义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4 .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菱形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能力.5 .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观

6、察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6 .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菱形的性质定理.2 .难点:把菱形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综合应用.三、教学方法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四、教学手段(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透影胶片.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用投影仪打出)1 .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 .矩形中对角线与大边的夹角为36,求小边所对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3 .矩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把较长的边分成5cm、3cm,求矩形的周长。(二)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7、一一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这时可将事先按课本中图4-33做成的一个短边也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4-39,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引出菱形概念.(三)讲解新课1 .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讲解这个定义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应突出两条:(1)强调菱形是平行四边形.(2)一组邻边相等.2 .菱形的性质:教师强调,菱形既然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它就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此外由于它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组邻边相等”的条件,和矩形类似,也比平行四边形增加了一些特殊性质.下面研究菱形的性质:师:同学们根据菱形的定义结合图形猜一下菱形有什么性质(让学

8、生们讨论,并引导学生分别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分析).生:因为菱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可以得到.菱形性质定理L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由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可以得到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引导学生完成定理的规范证明.师:观察图4-40,菱形ABCD被对角线分成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有什么关系?生:全等.师:它们的底和高和两条对角线有什么关系?生:分别是两条对角线的一半.师:如果设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a、b,则菱形的面积为什么?教师指出当不易求出对角线长时,就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

9、计算菱形面积.例2已知:如图4-41,AD是aABC的角平分线,DEAC交AB于E,DFAB交AC于F.求证:四边形AEDF是菱形.引导学生用菱形定义来判定.例3已知菱形ABCD的边长为2cm,NBAD=I20,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0,如图4-42,求这个菱形的对角线长和面积.(1)按教材的方法求面积.(2)还可以引导学生求出aABC一边上的高,即菱形的高,然后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菱形的面积.小结:(打出投影)1 .菱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的从属关系:2.菱形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特有性质: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每一组对角.(四)练习教材P.153中1、2、3.

10、(五)作业教材P.160中6、7、8;P.192中10.教学设计方案篇41、认识课文中的8的生字。2、熟读课文,通过语言和行动体会父亲坚韧的优良品质。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深厚的感情。一、知识铺垫与导入1、你们谁见过菜园?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在哪儿见过?菜园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讲完,出示菜园图片)2、那你们见过在铺满石块荒坡上的菜园吗?(出示荒坡图片,揭示荒坡种菜需要土壤和肥料,很艰难)二、初读课文1、今天我们学习父亲的菜园,快速阅读,说出对你印象最深的感受,或者疑惑问题:要求:读准字音,语句流利,边读边想。2、教师板书学生问题和感受。三、细读课文1、教师归纳学生感想和问题:

11、看来同学们对父亲很敬佩。下面我们仔细阅读课文思考:阅读要求:推敲重点语句和词语,语速匀畅,语调抑扬。边读边打记号和写注释。2、通过一件什么事情让你对父亲很敬佩?(解决开荒的原因,菜园对父亲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开垦菜园?找出具体的语句体会。3、父亲哪些方面值得你敬佩(解决开荒的过程和艰辛)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父亲言行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勤劳、自信、坚韧、热爱。4、你觉得父亲是怎样的人?(系统归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父亲的形象)四、拓展出示荒凉的山坡和父亲的菜园图片:这是被破坏的土地,这是父亲的菜园。对破坏土地人的行为你有什么评价?父亲和他们比起来你有新感受?教学设计方案篇5教学设计思路利用多

12、媒体技术让学生走入情境,感受黄河的气势和精神,深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研读文章关键字句,学习作者叙述角度和描写景物运用的修辞手法。使学生感受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黄河精神,培养学生对我们祖国河山、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和品读,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哺育中华民族的奉献精神,体会作者对母亲河的感受。2、学习摘抄这种写读书笔记的方法,积累、品评文中的好词佳句。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读通课文,从文中形象、优美的语言中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的感受。教学难点学习品读和摘抄课文优美的词句、段落,并积累下来。教学媒体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黄河的

13、资料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谈话导入1、播放课件初步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黄河简介资料片)2、谈话导入: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她滋养着两岸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华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为其倾倒。黄河之水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气魄宏伟,势不可挡。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一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说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今天我们就学习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刘白羽先生的一篇散文黄河之水天上来。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边读文、边完成学习辅助单表格一、二项2、读完后请同学们讨论,并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黄河的?(记忆

14、中、兰州、刘家峡、飞机上)3、跳读课文完成下面内容。(课件出示,学具单上完成)(1)我从乘飞机到,这里的黄河太,令我O(2)在离不远的,黄河向我展示了的景象。(3)我真正一览黄河的,是在从飞回的飞机上。三、精读课文1、(出示录像)你想怎样描绘这种景象?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浩浩荡荡)2、这是黄河从刘家峡水电站的溢洪道口喷射而出、一泻千里的情景,那现代著名散文家刘白羽是如何用语言来描述的呢?想不想读一读?出示段落:(我下车转身一看整个黄河为白烟云雾所笼罩。)3、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哪些词语或是句子让你感受到黄河水的气势,你就多读几遍,读出你的感受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15、)A、远望(1)如乌云乱卷,如怒火,如狂飙。(你从这个比喻句中感受到黄河的气势,具体说说,是哪个词哪个字让你有这种感受?(2)带着这种感受,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这是作者刚下车,远望黄河时所看到的景象。关于这段话,还有哪些词或句子让你感受到黄河的气势?(3)喷射(翻腾)这个词你读得特别好,不光读出了黄河水的气势,还读出了黄河水那种快而猛的动态美。作者这里就是抓住了黄河动态的特点,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大家也来试着读读这些句子,好好体会描写黄河水动态的词语,读出那种气势和速度来。(学生练读)(4)谁来读读试试?(一生读)(评价:读得多有气势呀)(5)这位同学读到的句子里,也有对黄河水的比喻,你找到了吗

16、?你给大家读读。(6)你觉得这是对黄河水什么的描写?(颜色)总结过渡:是的,作者远望黄河,抓住黄河水形状颜色的特点,写出了它的气势。接着,作者仰望黄河、俯视黄河,又感受到黄河怎样的气势呢?你想给大家读读哪句话或是哪个词?B、仰望(1)你从哪里感受到黄河水的气势?(轰鸣,千万惊雷翻滚沸腾的轰鸣)(2)你能读出这种轰鸣的气势吗?(指名读,齐读)C、俯视:仰望黄河,我们从这千万惊雷翻滚沸腾的轰鸣中感受到黄河的气势。那俯视黄河,哪个词或是句子让你感受到黄河的气势?如果说这段当中有两个词最能概括此时黄河的气势,你认为是哪两个词?请你读读这两个词,读出黄河的气势。把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放到句子里,我们再来读

17、一读(齐读)此时,黄河水浩浩荡荡,向着远方的大海奔涌而去,如何读出这种越来越远的感觉?谁来试试:远去,远去,再远去。4、黄河的气势感染了同学们,同学们的朗读也感染了老师,就让我们一起合作来读读这黄河的气势吧。师读:我看到的是什么?生接:如乌云乱卷师读:我再举首仰望,只见生接:陡岩壁立师读:我到坝顶俯视,才看清生读:黄河有如齐读:远去,远去,再远去。总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的这种气势令人震惊。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远望黄河、仰望黄河、俯视黄河,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有形、有色、有声,让我们似乎亲眼看到黄河水从刘家峡水电站喷涌而出的情景。5、然而在作者从乌鲁木齐返回北京飞机上,又一次看

18、到了黄河,这次看到的是什么样的黄河呢?他又有什么感受呢?(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2)作者在飞机上看到了什么?(3)作者在飞机上看到的黄河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4)看到这样神奇的黄河,作者有什么感受?找出来读一读。(5)黄河的雄姿令我震撼,惊讶,此时,我不禁要唱一曲赞歌来表达内心的激情?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呢?(出示相关句子)6、梳理学习成果,填写学具表附件一的三、四列。其中第三列可摘抄关键的词语和句子,第四列概括作者的感受。四、美读课文,体会情感。1、你觉得本文写的最精彩的地方是哪儿?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读出气势,读出感情,并说说

19、你喜欢的理由2、作者为什么要用“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诗做文章题目呢?本文的题目表现出了文章的基调:大气磅礴,气概豪迈雄壮。3、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散文都离不开借景抒情,那么本文借对黄河的描绘,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五、拓展链接,进一步了解黄河。(课件出示)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眼中的黄河是什么样的六、总结作家刘白羽笔下的黄河气势磅礴、雄伟神奇。中文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不断变换观察视角,呈现黄河在不同的角度下的不同风采,使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另外,我们在预习课文和上课时也学习了一种读书方法,那就是摘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运用摘抄的方法去读书,积累更多的好词佳句和

20、写作方法。教学设计方案篇6一、教材分析Io教学内容随机事件的概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课。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随机事件的概率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概率的入门课,也是一堂概念课。不仅要学习随机事件和概率的概念,而且要初步感受概率的实际意义和思考方法,将直接影响到对后续概率课程的学习。这节课不仅是全章内容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向学生指明了概率课程的研究方向就是进一步揭示随机事件的规律性。概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分支,它真正直接地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反过来服务生活。同时,概率也是每年高考的必查内容之一,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以及生活中的随机事件的概率的计算,都是学

21、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必备的数学素养。二、教学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理解频率和概率的含义和两者的区别和联系。(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概率的定义与性质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基石,其中也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因此,我确定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如下:2、教学重点:事件的分类;概率的统计定义;概率的性质。3、教学难点:随机事件的发生所呈现的规律性。4、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教

22、学辅助。三、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也在初步形成中,但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思维活跃却不够冷静、严谨,因此较片面。虽然概率来源于生活,却也要深刻地挖掘生活中的事例,学生会因为一点阻碍而产生厌学情绪,同时由于这堂课主要学习的是概念,学生会觉得枯燥而产生烦躁的心理。四、过程分析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主体,更是课堂的主角。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带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尽力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知识的主动者,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走出学习数学概念的烦琐与困境。五、教法与学法在课标的说明

23、与建议中提出:概率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教师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鼓励学生动手试验,正确理解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并尝试澄清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错误认识在初中教材中,已经对随机事件和概率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和分析,因此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但是初、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并不完全相同,对比而言,高中教材的表述更加严谨,而且知识体系建立得更加完整,后续内容更加抽象。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能简单的回顾、对比,而是要打下更好、更准确、更严谨的基础。在经历用试验的方法探究概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统计意识、发展概率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实事

24、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及交流与协作精神。六、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课前在全班同学中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是:学校要举办“三分球投篮”大赛,那么你会推荐班上哪位同学参加呢?调查结果:高一(3)班郑同学得票最高。问题1:全班三分之二的同学选择李同学参加比赛,但是大家能确定这位同学在比赛中第一个球能投进吗?学生齐答:不能确定。师:为什么不能确定?学生齐答:因为它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师:正确。我们把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那么同学们还能举出生活中随机事件的例子吗?学生1:明天会下雨。师:好,这是随机事件。那么从事件是否发生这一角度思考,除了随机事件,还有其他吗?(

25、学生思考片刻)学生2:除了随机事件以外,还有一定发生和一定不发生的事件。比如: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这是一定发生的。掷一枚色子出现7点,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师:那么,我们把这两种事件分别称作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08页。(明确三种事件的概念)问题2:既然三分球的命中都有随机性,为什么大家会选择李同学参加比赛,而不是其他同学呢?学生齐答:郑同学赢的可能性比其他同学大。师:大家根据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齐答:平时比赛时这位同学的投篮命中率比较高师:也就是说大家使用投篮命中率来估计的。那么命中率是怎么计算的?学生3:是把投篮命中的次数除以投篮总次数。师:这实际上就是频率,这种方

26、法实际上就是用频率估计概率。在此基础上,导出课题。(二)试验探究问题3:怎样用频率估计概率?师:抛掷一枚硬币正面(有数字的一面)向上的概率是二分之一,这个概率能否利用刚才计算命中率方法通过统计很多掷硬币的结果来得到呢?接下来大家一起来做试验。为了减少误差,在动手操作之前,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试验的规范有哪些?(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互换观点想法,教师巡回指导,听取学生不同观点,对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鼓。最后,全班交流,得出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Io质地均匀的1元硬币一枚。2o在同一高度(以数学课本竖直放置高度为准)竖直下抛,落地不计。3o全班共分15个小组,每小组抛30次,记录正面向上的次数

27、。师:现在开始试验。(大约五分钟后,学生试验结束,统计试验结果,填入电子表格D表1(小组抛掷情况统计表)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做出各组频率折线图师:请同学们观察图表,你能估计抛掷硬币出现正面向上的概率是多少吗?学生4:大概在0。5到0。6之间。师:那就是还不能确定具体的数值是多少。也就是说数据还不稳定。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数据更稳定,能观察出明显的规律呢?学生:(思考片刻,几乎齐声回答)多做几次试验。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把各小组数据进行累计,得到表2表2(各组累计硬币抛掷统计表)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做出累计数据频率折线图师:再次观察图表,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学生5:发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正面向上

28、的次数越来越接近0。5师:这种说法还不够严谨,认真观察图表,能说得更准确吗?学生6:应该说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正面向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0。5,并在0。5附近摆动。师:好。接下来我们利用计算机进行抛硬币的模拟试验。增加试验次数,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发现在大量重复试验下,正面向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Oo5,并在0。5附近摆动。)师:历史上有许多数学家为了弄清其中的规律,曾坚持不懈的做了成千上万次的掷硬币试验。师:观察频率在0。5附近摆动幅度有何规律?学生7:再次说明大量重复试验下,正面向上的次数稳定在0。5,并在Oo5附近摆动。)师:你们认为出现的规律与试验次数有何关系?学生8:总体上试验次数越多频

29、率越接近0。5,即频率稳定于概率。师生共同小结:至此,我们就验证了可以用计算投篮命中率的方法来得到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问题4:为什么可以用频率估计概率?师:其实,不仅仅是掷硬币事件有规律,人们在大量的生产生活中发现:对于一般的随机事件,在做大量重复试验时,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一个事件出现的频率也总在一个固定数附近摆动,显示出一定的稳定性。由于大量重复试验的频率具有稳定性,由此可根据这个稳定的频率来估计概率。归纳: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概率m/n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P(八)=P0问题5:随机事件的概率P(八)有什么范围?对一个随机事件A,用频率估计

30、的概率P(八)可能小于0吗?可能大于1吗?学生9:P(八)=mn因为OWnlWn,所以OWP(八)l0用频率估计的概率P(八)不可能小于0,也不可能大于1。(三)巩固练习Io某射击运动员在同一条件下的射击成绩记录如下:计算表中相应的“射中9环以上”的频率(精确到0。01);这些频率稳定在哪一个常数附近?根据频率的稳定性,估计这名运动员射击一次时“射中9环以上”的概率(精确到0。Do2o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1)抛一枚硬币有可能出现正面,有可能出现反面。(2)在上面的掷硬币试验中,掷一枚硬币正面出现的概率为0。5,是否连续掷两次质地均匀的硬币,一定是一次正面朝上,一次正面朝下呢?(3)掷一枚硬币正

31、面出现的概率为0。5,所以抛掷一枚硬币16000次时,很有可能出现8000次正面朝上。问题6:频率与概率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学生思考、讨论后全班交流。学生不能概括、归纳得完整,由教师直接出示答案。(四)总结反思问题7: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教师梳理、概括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揭示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五)作业及实践活动Io请同学们下课后多注意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事件。2、书本P113练习Io2o3课堂教学设计说明(1)在初中的学习的基础上,有些学生具备了用试验的频率来估计概率的经验。但对于“为什么可以这样做”,缺乏思考,导致在分析问题、分析数据时会出现偏差。因此从

32、学生熟悉的命中率入手,首先说明这种方法来源于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得出投篮命中的可能性不相等,由此引发认知冲突,导入新课。(2)选择抛掷硬币试验的原因:所需条件容易实现,可操作性强;硬币试验历史上积累了大量数据,更有利于问题的说明。规范试验的条件,使数据更真实有效。合理分组,可以减少课堂时间消耗,同时在培养动手能力与探索精神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3)对图表的分析本节内容的难点,需要把对数据、图表的直观印象转化为抽象的概率定义。注重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把图形上的规律用数去描述,把数据上的规律用图形去验证,这几个图表的给出可以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率地得到相关的试验数据及

33、整理描述数据,为分析数据作准备。(4)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辨析,进一步揭示概率的内涵概率是针对大量重复试验而言的,大量重复试验反映的规律并非在每一次试验中反映出来。反过来,试验次数太少时,有时不能合理估计概率。(5)通过小结与反思,明晰频率与概率的联系与区别,渗透辩证思想,同时,深化新知,突破难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对核心思想方法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评析:一、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根据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学习数学概念数学来源于现实世界,又反应现实世界。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对教学内容并非一无所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应当关注他们是否具备与进行

34、的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知识与方法。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概率的概念,并且他们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对随机事件的大量感性认识。任课教师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三分球投篮命中率)引入,创设了一个生动的学习情景,沟通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益于学生理解随机事件意义,体现数学的本质。无论是在随机事件概念、还是在概率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都将学生带回到现实中,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身处现实问题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借助综合、概括、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对常识性材料进行精微化,向科学概念发展,达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二、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概念

35、的本质在课标的说明与建议中提出:概率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教师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鼓励学生动手试验,正确理解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并尝试澄清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错误认识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取决与这种方法能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掌握课堂知识,能否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锻炼思维,提升能力。学习不是教师“灌输”知识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内化为能力,知识可能随时间推移,会逐渐遗忘,但能力会不断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合理安排

36、学生动手操作环节,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显得尤为关键。在本节课中学生动手进行抛硬币试验正体现了主动探究,建构新知的过程。学生在动手试验的数学活动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感悟在大量重复实试验中,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发生的的频率所呈现的规律性的基本事实,体会试验结果的随机性和规律性之间的关系,顺理成章的形成了概率的统计定义。三、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恰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揭示概念的本质教师为上好这节课,作了精心的准备,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丰富的、直观、生动的信息,创设了浓厚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数学思考,本节课主要利用了多媒体设备的两大优势:一是强大的图表计算功能,二是计算机的可视化。在师生的共同探究过程中,利用EXeI的计算功能和绘图功能,迅速统计小组试验所得数据,准确绘制频率折线图,不仅迅速、准确,能够同时从数、形两方面观察试验结果,而且有效的配合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为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判断、概括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较为广阔的空间,收到较好的效果。使得多媒体不仅仅表现“描述”式的数学,而且表现了需要深层思考的数学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