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815818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洛政(2023)2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发(2021)5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豫政(2022)16号)精神,深入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提升预算对落实重大决策部署的保障能力,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

2、构建新发展格局,锚定两个确保”、落实十大战略,聚焦加快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按照紧日子保基本、调结构保战略原则,加快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提升预算对落实重大决策部署的保障能力;树牢大财政”理念,加强财政与金融政策协同配合,创新丰富财政支持工具,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进一步提升财政政策效能;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向好,为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重振洛阳辉煌提供有力财政支撑。(二)目标任务。围绕构建完善综合统筹、规范透明、约束有力、讲求绩效、持续安全的现代预算制度要求,全面对标对表,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改革任务,着力提升预算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水平和预算

3、透明度。一一以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为抓手,聚焦解决总量问题、效益问题、发展问题,突出集中财力办大事,实现有限公共资源与政策目标有效匹配,提高重大决策部署财政保障能力。一一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导向,加强财政与金融政策协同配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政策调控功能,加大对社会资本引导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再分配调节功能。以创新预算管理模式为支撑,推动预算管理各项制度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着力构建“制度+技术的现代化预算管理机制,发挥绩效管理的引导约束作用,将绩效理念、要求和方法贯穿于预算管理全过程,推动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深度融合。一一以强化预算刚性约束为重点,树牢依

4、法理财观念,切实强化年度预算、中期财政规划和债务管理约束,严肃财经纪律,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制度的刚性约束力。以防范财政运行风险为底线,统筹好当前和长远、整体和局部、发展和安全的关系,确保预算安排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财力状况相匹配,杜绝脱离实际过高承诺,增强财政运行可持续性。二、重点工作(一)全面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增强财政保障能力。1.加强政府性资源统筹管理。加大预算统筹力度,完善政府性资源资产市场化出租出借和交易处置制度,将依托行政权力、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特许经营权拍卖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各类捐赠收入等全面纳入预算。强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的统筹配置,优先安排用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资本性

5、支出项目O落实国家统一部署,加强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有机衔接。加强本级预算和上级补助资金统筹,对政策目标相近、资金投向类同、管理方式相近的上级转移支付和本级项目,加大统筹使用力度。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合理确定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力度,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2.规范政府收入预算管理。各级各部门要客观评估经济运行和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等因素影响,严格落实收入预算由约束性向预期性转变要求,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编制收入预算,在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的基础上,依法依规及时足额征收应征的预算收入;持续深化综

6、合治税,着力培植骨干税源,加快培育新兴财源,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严禁虚收空转,严禁收取过头税费、违规设置收费项目;进一步规范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各项非税收入按规定及时足额缴库。抢抓重大战略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抓好资金日常使用管理,全力推动上级政策资金落地见效。严格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管理制度,确保清单之外无收费,将列入清单的收费基金按规定纳入预算。3.推进部门和单位收入统筹。各部门(单位)要依法依规将取得的财政拨款收入、非财政拨款的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等各类收入完整足额纳入部门(单位)预算,未纳入预算的收入不得安排支出。对部门非财政拨款收入实行综合预算

7、管理,非财政拨款收入能够满足需要时,原则上不再安排财政拨款,有条件的部门(单位)可在下属单位之间统筹调配非财政拨款收入;对非财政拨款收入长期存在大额结余的部门(单位),财政部门可要求其将结余资金按一定比例上缴国库。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出租、处置等收入要按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纳入部门(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4.积极盘活存量资金资源。严格执行盘活存量资金有关政策规定,除另有规定外,对财政拨款结余和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财政统筹使用,对不足两年的结转资金,要加快预算执行,也可由财政部门收回统筹用于其他急需领域:预计难以支出或不需按原用途使用的当年预算资金,可按规定交回财政统筹安排

8、。可进一步提高政府性基金预算结转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使用的比例。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统筹管理,落实新增资产配置与资产存量挂钩机制,严格执行资产配置标准,依法依规编制相关支出预算;健全国有资产共享共用机制,推动长期低效运转、闲置和超标准配置资产以及临时配置资产在部门内部和跨部门调剂使用,提高政府资源配置效益。严格行政事业单位各类资产登记和核算,所有资本性支出应当形成资产并予以全程登记,确保资产安全完整、高效利用。完善政府公物仓制度,按规定处置不需使用且难以调剂的国有资产,临时机构和由财政负担经费的临时活动所需资产优先从公物仓中调剂解决。(一)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5.建立

9、大事要事保障机制。各级预算安排要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增强对重大战略任务、发展规划的资金保障。综合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运用系统化思维重构财政政策体系,建立和完善大事要事保障清单机制,合理确定保障重点和保障顺序。坚持“增量优方向”与“存量调结构”相结合,强化大事要事保障清单刚性约束,在做好事前绩效评估论证前提下,统筹资金优先保障清单事项,未按规定保障到位的,原则上不得安排其他事业发展性支出。坚持量入为出”原则,合理确定支出预算规模,通过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手段,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实现财力的动态平衡。6.创新财政资

10、金投入方式。切实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创新重大项目投融资机制,以市场化逻辑创新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模式,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结合。深化专项资金管理改革,打破专项资金行业分割、部门分配的支出固化格局,统筹整合产业专项资金,强化对具有正外部性“风口”产业发展的支持。完善重大产业化项目基金投运体系,采取政策刚性加基金弹性叠加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集成运用以奖代补、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财政金融政策优化专项资金支持模式,对科技、产业、人才等领域原则上采取事后奖补方式,提高财政资金投放效率;规范整合各类财政资金池,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提质和乡村振兴的

11、投入支持力度。积极发挥专项债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用好用活“专项债券+市场化融资“专项债券+项目资本金等政策。充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以及各类专项贷款,争取更多国际资源支持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优化国有企业财政资金注入方式,探索构建基于政策目标、企业类型、项目特性、资金效益的财政支持多元适配机制,支持国有企业联合社会资本、引进金融资本实施片区综合开发、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7.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健全以基本支出标准、项目支出标准、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标准为主体的财政支出标准体系。加强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完善公用经费分类分档定额标准体系,精准保障运转

12、需求。推进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选取具备条件的行业和领域作为试点,根据支出政策、项目要素及成本、财力水平等,逐步建立不同行业、不同层级、分类分档的预算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并结合实际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做好项目支出标准与预算评审、绩效评价的衔接,加强对项目执行情况的分析和结果运用,将科学合理的实际执行情况作为制定和调整标准的依据。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充分衔接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国家基础标准和省级支出标准,结合我市公共服务状况、支出成本差异、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因地制宜制定地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按程序报上级备案后执行。各县区要围绕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等基本需要,研究制定县(

13、区)级标准。将支出标准作为预算编制的基本依据,不得超标准编制预算。8.落实落细过紧日子要求。将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管理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推动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从严从紧控制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和资产配置标准,确保非刚性、非重点支出应压尽压,腾出财力优先保障三保等重点支出。提倡通过市场化方式举办展会、庆典、论坛、赛事等活动,使用财政资金举办活动的应严格按规定程序报批。对应由本单位正常履行职责的工作事项,不得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变相增加经费预算。强化机构编制刚性约束,严格控制编外聘用人员。严控政府性楼堂馆所建设及维修改造;严禁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脱离财力可能的项

14、目。(三)严格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深化预算绩效管理。9.改进收支预算编制管理。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依法依规纳入预算,执行统一的预算管理制度。坚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结合财力状况和实际需求,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预算。各级各部门应当依法依规将上级政府提前下达的转移支付全部如实编入本级预算并落实到具体项目和地区,明确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提高转移支付预算指向性和精准性,推动自身财力和上级资金统筹安排。加大零基预算实施力度,预算安排坚持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立足全局系统谋划年度目标任务,逐项审议预算年度内各项支出内容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其开支标准,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坚持“先谋事、再排

15、钱”,预算支出全部以项目形式纳入项目库,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未纳入预算项目库的项目不得安排预算。建立健全项目入库评审机制和滚动管理机制。做实做细项目储备,夯实可行性研究论证、具体实施计划等前期工作,做到预算一经批准即可实施,并按照轻重缓急等排序,突出保障重点。调整完善相关重点支出的预算编制程序,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等有关要求,重点支出应根据改革需要、确需保障内容和项目成熟度进行统筹安排,不再采取先确定支出总额再安排具体项目的办法。进一步完善预算安排同项目准备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结果、审计反馈问题、预算评审情况等挂钩的预算分配机制,注重预算安排

16、的精准性、公平性、规范性。规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经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国有资本规模较小或国有企业数量较少的县区可以不编制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严格预算代编事项管理,除应急、救灾等特殊事项外,部门不得代编应由所属单位实施的项目预算。10强化预算执行约束控制。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预算一经批准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规范预算指标核算管理,坚持量入为出、以收定支,建立先有预算、再有指标、后有支出的控制机制,实现预算指标对执行的有效控制。年度预算执行中除救灾等应急事项外,一般不出台增加当年支出的政策:严禁出台溯及以前年度的增支政策,新的增支政策原则上通过以后年度预算安排支出。规范预

17、算调剂行为,各部门(单位)不得随意调剂支出预算科目、级次和用途,确需调剂的,按规定程序办理。进一步加强财政暂付性款项管理,除已按规定程序审核批准的事项外,不得对未列入预算的项目安排支出,建立健全暂付性款项消化机制。强化对政府投资基金的出资约束,涉及财政出资部分应足额纳入预算,未足额保障“三保和政府债务还本付息等刚性支出的地区不得安排资金新设基金。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中期财政规划与国家、省、市发展规划的衔接,增强部门、行业发展规划与中期财政规划的衔接,加强对年度预算编制的预期引导和总量控制。11.推动绩效管理提质增效。深入贯彻中共洛阳市委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洛

18、发(2021)3号),将落实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作为预算绩效管理重点,充分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引导约束作用。加强重大政策、重大项目事前绩效评估,将绩效理念和方法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预算与绩效管理一体化运行。强化对政府投资项目、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国有资本资产使用、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债券等的绩效管理。健全绩效指标体系,加快完善共性绩效指标框架以及分行业、分领域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并实行动态调整。将绩效目标设置作为预算安排前置条件,加强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双监控。完善部门和单位绩效自评、财政部门实施重点评价以及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绩效评价

19、机制。强化全过程绩效结果应用,对低效无效资金进行削减或取消,对沉淀资金按规定收回统筹使用。推动落实绩效管理结果与党政主要领导年度考核、领导班子年度考核、预算资金安排、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挂钩的机制。加强市对县区财政管理综合绩效考核,提高县区财政运行绩效,推动预算绩效管理纵向到底。12完善预算决策机制程序。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机制,对于财政资金管理重大事项应当按规定集体研究决定。各级政府预算、决算草案在提请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审查批准前,应当按程序报本级党委和政府审议;各部门预算草案和资金分配方案应当报本部门党组(党委)审议。分类规范财政预算资金追加、政府投资基金设立等预算管理行为的流程和机制

20、,严格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防范资金管理决策风险。各部门代拟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或起草规范性文件,涉及财政支出事项的,对未经法定程序列入预算的支出项目,不得列明具体金额。规范财政专项资金设立程序,未经本级政府批准同意,不得设立财政专项资金。13.强化部门主体责任。严格落实预算法定职责,科学划分预算管理各方权责,明确任务分工,进一步压实预算管理责任。各级预算部门要按照谁支出、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履行部门预算编制、执行和绩效管理主体责任,系统谋划本部门预算编制、执行和绩效管理,加强对所属单位收支预算的重点审核,对本部门及所属单位的预算完整性、规范性、真实性以及执行结果负责。财政部门要认真组织

21、预算编制、支出政策审核和预算绩效管理,加强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和绩效目标实现情况的跟踪监控,及时预警纠偏,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使用。14.落实财政直达资金机制。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落实稳步扩大财政直达资金范围要求。优化直达资金分配下达流程,各级各部门要提前谋划、协同配合,根据直达资金范围和支持方向,有针对性地加强项目库建设,着力提升项目储备的数量和质量,确保直达资金下达后尽快安排使用,在确保项目质量和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支出进度,实现资金快速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健全直达资金常态化监控体系,依托直达资金监控平台,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监控资金的分配、拨付和使用,重点关注民生类资金流向,对日常

22、监控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督促整改,防止出现挤占挪用、沉淀闲置等,坚决杜绝以拨代支、虚列支出等违规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精准性。聚焦重点单位、重点项目开展针对性监控,建立直达资金督办台账,通过开展实地督导、现场核查等措施,督促资金使用单位规范有效使用资金,并做好项目绩效管理。推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与直达资金动态监控系统的有效衔接。15.优化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对政府所有收入和支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动态掌握和监控所有预算部门(单位)收支情况,健全国库集中支付控制体系和集中校验机制,实行全流程电子支付,优化预算支出审核流程,全面提升资金支付效率。健全财政收支和国库现金流量预测体系,完善库

23、款运行监测评价预警机制,保持合理库款水平。规范国库资金拨付管理,优先保障三保”和政府债券还本付息支出,严禁以拨代支,严禁违规将国库资金转入财政专户或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等。规范按权责发生制列支事项,市县两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结余不再按权责发生制列支。建立完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推动预算单位深化政府会计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加强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衔接。16提升政府采购政策效能。强化采购人主体责任,探索建立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执行和采购结果跟踪问效机制,做好采购意向公开和采购需求管理。规范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管理,确保与年度预算相衔接。落实在政府采购需求标准中嵌入支持创新、绿色

24、发展等政策要求。建立健全支持创新产品及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落实的预算编制和资金支付控制机制,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预留面向中小企业的采购份额,严禁将预留份额资金用于非预留份额对象。规范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准确把握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实施政府购买服务负面清单管理。依法依规实施适合以市场化方式提供的政府购买服务事项,持续优化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积极开展第三方绩效评价,坚持费随事转,防止出现“一边购买服务,一边养人办事的情况。(四)加强财政运行风险防控,推动财政可持续发展。17.健全依法举债融资机制。正确处理好促发展与防风险的关系,在保持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积极争

25、取政府债务限额并严格按照核定的限额举借政府债务。做实做细政府债券项目储备工作,提高专项债券项目申报质量。建立健全专项债券项目全生命周期收支平衡机制,实现融资规模与项目收益相平衡、债券期限与项目期限相匹配,按规定将专项债券项目收益足额缴入国库并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保障专项债券到期本息偿付。依法落实到期法定债券偿还责任,将政府债券还本付息资金足额列入年度预算。健全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机制,加强债务风险评估预警结果应用,主动接受人大对政府债务的审查监督,有效前移风险防控关口,对债务风险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健全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及债券信息披露机制,落实部门项目存续期债券信息公开责任,实现

26、对债券项目“借、用、管、还”全周期、常态化风险监控。18.抓实隐性债务风险化解。完善常态化债务监控机制,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严禁假借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违法违规融资或变相增加隐性债务,决不允许通过新增隐性债务上新项目、铺新摊子。强化资金资源资产统筹,探索合法有效路径,稳步降低存量隐性债务规模,将债务风险指标控制在合理区间,杜绝虚假化债、数字化债等问题。切实划清政府与企业责任界限,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严禁政府以企业债务形式增加隐性债务以及通过金融机构违规融资或变相举债。健全国有企业债务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强化企业融资监管,科学评估债务风险

27、状况,优化偿债机制,防止风险累积形成系统性风险。健全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加强督查审计问责,实施隐性债务问责闭环管理,严格落实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19.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各级各部门研究出台涉及增加财政支出的重大政策或实施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前,要充分考虑支出事项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按规定会同财政部门进行财政承受能力评估,重点评估分析对财政支出的当期和长远影响,对评估认定超出财政承受能力或存在风险隐患的不得安排预算。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合理设定民生支出标准,确保与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相适应。除党中央、国务院统一要求以及共同事权地方应负担部分外,市级部门不得出台要求下级配套或以

28、达标评比、考核评价等名目变相配套的政策。加强政府中长期支出事项管理,对合规确定的中长期支出事项和跨年度项目,将全生命周期内对财政支出的影响纳入中期财政规划,结合财政承受能力合理安排资金,确保年度平衡。强化招商引资、征地拆迁等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客观评估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20.防范财政运行风险隐患。坚决兜牢三保”底线,市县财政要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全面实施县(区)级三保预算审核,确保三保预算足额编列,不留硬缺口。健全“三保预算执行动态监测制度,各县区要综合收支平衡、债务风险、暂付款规模、库款保障水平等情况,及时研判三保形势,对发现的疑点要逐项排查,防范化解潜在风险。健全县(

29、区)级三保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加强“三保”舆情监测应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基层三保不出问题。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安排,逐步提高养老、工伤等险种基金统筹级次。坚持精算平衡,加强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监测,确保基金运行平稳可持续,防范待遇支付风险。加强中长期财政运行风险防控,强化跨年度项目管理,科学测算评估预期偿债收入,合理制定偿还计划,并在中期财政规划中如实反映。(五)着力推进数字财政”建设,提升财政工作透明度。21.加快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部署要求,加快推进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积极推进以大数据应用为支撑的“数字财政”建设,以信息化驱动预算管理现代化,切实

30、提升政府预算管理水平。强化数据系统整合和上下贯通,汇集各级财政数据,做好与中央和省财政系统对接相关工作,实现动态反映预算从批复到执行全过程情况。规范各级预算管理要素、业务流程和控制规则,强化预算动态监控和闭环管理,实现资金来源去向全程留痕、易于追溯,支撑预算管理制度创新。推动信息互联共享,实现财政部门与预算部门对单位基础信息、会计核算、资产管理.、账户管理等预算信息的共享共用;加快大数据智能化开发利用,推动财政与组织、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税务、人民银行、审计、公安、市场监管、教育等部门(单位)实现基础信息按规定共享共用,夯实预算管理基础。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保障系统平台安全可靠运行。22.

31、加大预决算信息公开力度。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加大各级政府预决算公开力度,扩大部门预决算公开范围,各部门及所属预算单位预算、决算及相关报表应当按照上级有关要求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细化预决算公开内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及预算安排情况、部门项目预算安排及使用情况等信息应当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推进按支出经济分类公开政府预决算和部门预决算。加大绩效信息公开力度,推动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按有关要求建立民生项目信息公示制度,推进政府投资基金、收费基金、国有资本收益、政府采购意向等信息按规定向社会公开。涉及国家安全、保密等特殊经费及事项,按上级有关规定执行。23.深入构建多层次监督

32、格局。突出政治属性,严肃财经纪律,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健全财会监督体系,提升财会监督效能;充分发挥监督协同效应,促进财会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推进信息共享、结果互认、联合监督、共促整改的工作模式。各级各部门要依法自觉接受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审计部门监督,积极推进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做好财税法规和政策执行、预算管理等有关情况的监督工作,构建日常监管与专项监督协调配合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强化财政核心业务的风险管控与监督制衡,切实提高财政运行效率。落实部门和单位财务管理主体责任,持续抓好单位财务人员业务培训,夯实财政管理基础。强化监督结果运用,对监督发现的问题,严格

33、依法依规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加大处理结果公开力度。三、保障措施(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改革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把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作为推动预算管理方式深刻转变、提升政府行政效率与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内容,加强和改进对财政和财务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谋划、通力协作,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改革创新精神,不折不扣将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各项规定和要求落实到位,推动全市预算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二)强化统筹协调,形成推进合力。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改革要求,切实履行职责,加强

34、协调合作,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市财政局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抓紧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及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各部门(单位)要落实部门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主体责任,切实强化预算约束,建立内部职能机构全面参与、财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衔接、资金安排与项目实施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各县区要建立政府统一领导、财政部门牵头组织、业务部门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结合实际细化政策措施,实现与中央、省、市改革有效衔接、良性互动。(三)加强督导落实,提升改革成效。各级各部门要树立上下一盘棋思想,坚持结果导向,夯实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基础,推动改革任务落实,以工作实绩检验改革成效。要准确把握改革的方向、力度和节奏,突破部门利益格局,深入研究改革规律和问题。要加强宣传引导,及时总结改革过程中的经验做法,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财政部门要牵头抓好改革督促指导,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和重点任务台账,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督促整改落实。2023年IO月28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