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情况的调研与思考(调研报告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市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情况的调研与思考(调研报告参考).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我市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情况的调研与思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出的重大决策。2021年10月,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以建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示范区作为战略抓手,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为高质量推进示范区建设,会议同时明确了我市5年内要实现五个做示范的具体目标,其中排在首位的是“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上做示范。针对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等重要论述。创新链是产业链发展的动力源,促进产业链形成、扩展和升级;产业链
2、是创新链落地的载体,带动创新成果落地应用,并不断催生新的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有利于我市加快实现“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上做示范”的发展目标,为高质量建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示范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奠定基础。一、我市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基础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显著,为示范区建设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市科教综合实力仅居全省第三位,56所高等院校中13所大学共计43个学科入选双一流”,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均位居全省第三位。全市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达3.53万人,居全省第二,人才竞争力优势突出。此外,我市聚力打造综合性科
3、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紫金山实验室成为科技创新高峰的新标志,麒麟科技城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的创新高地。丰富的科创资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为我市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撑。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我市聚焦万亿级产业地标和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加快打造2+2+2+X”创新型产业发展体系。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智能电网产业分别位列全省第一和全国前列。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大先导产业发展迅速,集成电路产业涵盖设计、晶圆制造、封测等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生物医药产业在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药物、基因技术等领域优势
4、显著。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潜力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同时积极布局未来网络与通信、基因技术、氢能与储能等前沿产业新赛道。创新生态体系日益完善,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近年来,我市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为突破口,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通过科技成果确权、人才评价、市场化运作、科创基金等改革举措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有机融合了应用研究一技术开发一产业化应用一企业孵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链条,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依托。根据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分别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2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我市排名由第4位跃升至第2位,是全国重要的科创核心城市
5、。二、我市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不足创新链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仍需巩固。我市高校与科研院所数量众多,且创新要素集中,在项目申请、资源获取、政策支持上具有天然优势,但对于区域外市场化创新型企业的进入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其次,我市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承接技术转移的能力未充分发挥。截至2020年底,我市有效发明专利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占比达52%,但两者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率普遍只有10%左右。此外,智能汽车、高端智能装备、金融和科技服务等领域内产业缺乏一流优势学科支持,创新链支撑不足制约科创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引领作用仍需强化。企业是对接科技创新与市场应用的重要纽带,天然具
6、备联结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内生动力。目前我市领军型企业缺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间尚未建立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企业创新活力不足阻碍创新链、产业链高效衔接,导致产业发展缺乏先进适用技术,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例,作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我市目前缺乏知名且有影响力的本土软件企业,产业“有高原无高峰的状况仍亟待解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业性强、创新动力足、机制灵活,但目前我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全省第一的苏州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和产业链供应链重要节点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产业链创新链互融互促机制有
7、待完善。目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转化机制尚不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前沿性和差异化创新水平不高,阻碍科技创新成果直接转化为产业发展成果。同时,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机制不成熟,在人财物管理方面难以突破公益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束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多数新型研发机构对研发技术和产品的市场预测、营销、竞争能力及企业管理能力仍然不足,对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和支撑作用有待提升。三、推进我市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对策与建议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集群的示范引领作用,强化基础研究策源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攻关能力,提升应用技术赋能能力,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相互匹配、相互支撑,树立引领
8、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标杆。打通“创新-产业”传导,畅通创新向生产力转化通道。推动定向研发合作。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需求,定期编制发布产业技术需求目录和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目录,建立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与企业科技需求对接机制。支持研发能力强的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运用自建或共建重大科技平台、分支机构等合作方式,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政府可按项目研发投入总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深化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以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等为主的考核机制,强化专业+研发+孵化”功能叠加,加速向技术源头和产业应用双向拓展,推动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
9、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0坚持创新需求导向,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企业成长机制,采取政府政策+龙头企业+融资担保+产业链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力强、资源整合能力强的优势,在前沿技术、关键基础技术等紧缺领域加大布局投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精准引进机制,着力培育具有链主”地位的产业生态主导企业和在关键环节、标准和核心技术具有控制力的隐形冠军企业。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平台化发展和服务化转型,依托高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优势,构建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建立需求方
10、出题,科技界答题”新机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全产业链专业化协作和配套水平。坚持多链协同发展,助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强引进培育完善人才链。制定实施我市高水平产业人才专项支持政策,支持创建国家级产业人才平台(基地)、人才团队企业项目研发、创新产品推广以及应用场景建设。聚焦产业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分批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人才支持专项,分类精准引才。加大研发投入完善资金链。进一步提升研发经费支出及投入强度,增加高校及科研院所研发奖励补助,实现对各类创新主体奖励补助全覆盖。强化科技金融支持,鼓励科技公司发行企业债券,支持技术型企业上市融资,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实现科技创新和金融的深度融合。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制度链。以法定形式强化资本支持、金融服务、绩效评价、创新产品推广应用等制度保障。围绕科技项目组织、成果所有权确权、新型研发机构股权结构设置、科技与金融结合等方面,一体化推进科技体制综合改革,打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资本投入与股权交易退出的便利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