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833511 上传时间:2023-12-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8.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学目标:1.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言条件;3.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教学重点:能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教学难点:会提出种子发芽实验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教学准备:设计实验用的表格。教学过程:-引入:1,引导学生阅读Pl上的文字a2.谈话引入。师:“上学期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还记得种凤仙花吗?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好吗?二探究内容: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1)让学生说说绿豆种子怎样

2、才能发芽。2)归纳学生所说的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板书:要浇水,要种到土里,要有合适的温度。)3)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说说可以改变什么条件?(板书:少浇一点水行不行呢?不种在土里行不行呢?让它受到光照行不行呢?温度低一些或放到冰箱的冷藏室里能不能发芽呢?)2.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让学生通过下面五方面进行讨论:1)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你打算怎样做?2)你猜想做的结果会是怎样?3)像你那样做是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知道?3.确定研究的问题,并写出实验计划。1)小组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2)对学生选择的课题进

3、行调整和平衡,使每个项目都有学生进行研究。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举例和表格,弄清内容要求,然后着手写实验计划。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查找有关种子发芽的资料。1.资料查找:探究人在哪些方面可以改变环境,使人类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提示:(1)对气候的干预,如人工降雨;(2)室内小环境的改变,如使用空调;(3)房屋建筑更加科学;(4)环境的绿化和美化等。2.人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请你以此为主题写一份研究报告。第二课时种子发芽实验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2.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

4、验方法;3.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和时间的能力。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计划。教学难点:修改实验计划。教学准备:种子发芽实验盒(每盒两格),注有1”、“2”的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实验记录表格。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上节课我们设计了种子发芽实验,现在哪个小组愿意发表一下?”二、探究内容:1.交流实验计划。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简要板书: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实验方法。再请其他学生报告其他两项实验计划,教师板书。大家发言,补充完善。2.配备实验装置。认识教材上的材料,让学生说说怎样做实验。明确用哪一个实验盒做实验组,用哪一个实验盒作对照

5、组。准备实验盒;把纸巾折成同实验盒的格子一样大小的厚块,嵌入格子里;往纸巾上滴水;用手按出一个小洞种进绿豆。3.猜测实验结果。猜一猜绿豆播种以后到发芽,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归纳成种子膨大、种皮开裂、出现根、长出叶等四项。)猜一猜发生每项变化可能要多少小时,几天以后可以看到绿豆长出叶。讨论:种子膨大的时间怎样算,怎样及时发现变化.4.观察记录实验现象。阅读观察记录表上有哪些项目。让学生说说怎样记录。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坚持做好观察记录,写观察日记。第三课时我们知道的太阳教学目标:1.会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的知识;2.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3.

6、能根据自己搜集的关于太阳的资料,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4.能与同学愉快合作开展“讲太阳的故事”的主题活动,通过讲“关于太阳的故事,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5.对研究关于太阳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6.知道许许多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与太阳有关系;7.了解一些初步的关于太阳的基本知识。教学重点:讲述有关太阳的故事。教学难点:能把搜集到有关太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教学准备:师备:课前搜集关于太阳的音像、多媒体资料或图片资料等。生备:课前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些简单的小报。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同学们,清晨窗外鸟儿的第一声歌唱和缕缕阳光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大地

7、万物儿乎同时从梦中醒来,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一天又开始了!是什么在精心呵护这世间万物?是什么让这个蓝色星球显出它美丽和青春般的朝气呢?它就是万物之灵太阳!请听我们关于太阳的故事吧!”二、探究内容:1.讲一个关于太阳的故事。2.交流感受。(1)讲故事的同学谈谈自己是怎样搜集到这些资料的,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讲故事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收获。(2)听故事的同学对听到的故事做出评价,谈谈自己在听了关于太阳的故事后的启示与收获。3.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1)拓展视野,利用课外时间收集关于太阳的诗歌、传说、图片等资料。(2)按自己喜爱的方式整理资料(如剪贴、音像解说、图画、故事等)。(3)交流收集的资料。三

8、、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设计一张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并举办一次小报展。收集整理有关太阳的资料活动注意事项:(1)收集的内容可以是有关太阳的诗歌、传说、图片、影像等资料;(2)收集的方法可以通过报纸、杂志、书籍,也可以通过听介绍并简单记录等;(3)整理资料的方法可以通过剪贴、解说、图画、故事等形式,还可以通过小报的形式整理;(4)将收集到的资料以太阳为主题设计出一份小报,并在同学间交流。第四课时阳光下的影子教学目标:1.会持续观测影子长度的变化过程;2.能进行简单的测量与记录: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记录方法;4.能认真细致地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5.通过对阳光下竿子和影子的研究,意识到自

9、然界中的一些变化是相互关联的;6.认识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变化的;7.知道太阳光沿直线传播,物体挡住了阳光就会形成影子;8.理解阳光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教学重点:研究阳光下影子的特点。教学难点:能测量好物体影子的长度。教学准备:师备:课前考察好教学地点,事先布置好场地。生备:竿子、尺子、活动记录本。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的光线以大约30万千米/秒的速度传播到地球上,太阳给我们送来了阳光,同时也带来了影子。今天,就让我们对这个平常的自然现象作一番科学的探究吧!二、探究内容:1.观察影子。讨论。我们已经知道了影子的哪些秘密?关于影子,我们还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2)

10、观察影子。讨论观测记录的方法。准备观测记录活动的材料和工具。到户外进行观测记录活动。将观测结果填在书上P25的表格上。将竿子和开始测量时影子的长度表示在方格内,用直线把竿子和影子的顶端连接起来,能有什么发现?2.阳光下影子的特点。(1)讨论。比较、分析各组观测影子的记录情况。把几个小组的方格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什么发现?(2)交流新的发现。你们发现了哪些现象和问题?你们发现了阳光下的影子有什么共同特点?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1、你能通过影子的特点联想到阳光的传播问题吗?2、你还有什么想法?第五课时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教学目标:1.能与同学合作设计一种让阳光照亮阴影里的小球的方法;2.能进

11、行简单的模拟实验;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工具:4.能与同学愉快合作进行科学探究;5.意识到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6.认识到借助一定的物体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7.了解光的发射与折射;8.知道一些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教学重点:照亮阴影里的小球。教学难点:能解释观景箱中看到的现象。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小木板1块、纸板1块,塑料板1块,玻璃板1块,平面镜1面,乒乓球1个,自制观景箱1份。教学过程:一、引入:师:“白天,当阳光照耀大地的时候,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世间万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各显风姿。“阳光照射到物体后会自然产生

12、影子。你们有办法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照亮阴影里的小球吗?二、探究内容:1.照亮阴影里的小球。(1)讨论。如何照亮阴影里的小球?选用什么工具?(2)探究活动。用平面镜的反光作用?交流探究活动的体会和想法。(3)拓展活动。什么是平面镜的反光作用?利用平面镜的反光作用,设计一件物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2.自制观景箱。(1)看图了解制作方法。(2)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观景箱。(3)解释从观景箱中看到的现象。(4)在学生记录本上画出光线在观景箱中走过的路线。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利用这一原理制作课后其他玩具。教学后记:第六课时美丽的彩虹教学目标:1.能进行简单的分解阳光实验和光的混合实验;2.能

13、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3.能够对阳光的分解和单色光的混合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4.能够大胆想像阳光的色彩;5.愿意和同学合作进行关于颜色的探究活动;6.认识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这些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也能形成白光;7.知道利用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8.了解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教学重点:能利用原理制造彩虹。教学难点:制作牛顿盘,研究牛顿盘将分解成的各色混合成白光。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三棱镜、水槽、水、小镜子、白色卡片纸、制作牛顿盘的套材。教学过程:-、引入:师:“同学们见过彩虹吗?天空中神奇美丽的彩虹充满诗意,令人神往!我们能不能也制造出这样的彩虹呢

14、?二、探究内容:1.做一个水棱镜。(1)教师演示三棱镜分解阳光的实验,在室内可用投影仪射出的光代替阳光。认识分解阳光的方法、工具。认识太阳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赤、橙、黄、绿、蓝、靛、紫)。寻找太阳光谱的规律。(2)用水棱镜分解阳光。用小镜子、水槽和水制作水棱镜。想办法用水棱镜制造彩虹。看看水棱镜分解出的太阳光谱的特点。(3)拓展活动。交流在生活中看到的彩虹。思考并讨论彩虹的形成原因。试试在课余时间用其他方法制造彩虹。2.制作牛顿盘。师:“太阳光被三棱镜分解成了多种颜色的光,那么这些光混合后还会形成白光吗?(1)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混合太阳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2)制作牛顿盘。用7张彩色纸板、圆

15、珠笔、剪刀等完成牛顿盘的制作。逐一选择两张至多彩色盘,探究各种组合产生的效果。交流探究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疑问和有趣的发现。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1、讨论并设计一至两个小实验,研究如何由单色光混合得到白色光。2,创造条件实验自己的想法。第七课时阳光下的物体教学目标:1.会使用温度计正确测量阳光下和背阴处地表的温度,并进行比较;2.能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有根据的解释;3.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4.能够对纸筒温度的细微变化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能作好观测记录;5.能坚持观测、记录;6.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连续的探究活动;7.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在阳光下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存在差异;8.知道

16、物体在阳光下的温度与吸引太阳热量的多少有关。教学重点:感受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的不同。教学难点:探究物体在阳光下的反射。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温度计、白纸、黑纸等多种彩色纸、木板、铝箔、垫子、钥匙、剪刀、玻璃杯、塑料杯、平面镜,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太阳是人类光明使者,在大白天即使没有太阳光直接照射的室内,也是亮的,这是为什么呢?这些光是从哪儿来的呢?二、探究内容;1.物体对太阳光的反射。(1)讨论衿商讨研究物体反射光的方法。如何记录物体反射光的强弱。(2)交流。交流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新的发现。物体的什么特征影响物体反射光的本领?2.测量温度变化。(D讨论。为什么要选用白色、

17、黑色的纸筒?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还需要什么工具?(2)探究活动。研究并制作纸筒。(注意在纸筒底部放石子等重物,使纸筒能够稳定。)让两个纸筒同时在阳光下工作。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两个纸筒温度的变化。预测多种彩色纸温度变化的情况。用手感知多种彩色纸在阳光下的温度。用表格或拄形图分析整理数据。(P31表)(3)交流。经过研究和数据整理,得到什么结论?多种彩色纸中,哪种纸的温度上升得快?为什么会是这种结果?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找找家里有哪些物体能反射阳光的第八课时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

18、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三、观察地形图1、引入。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2、初步观察地形图。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学生观察并回答。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

19、图的相关知识。4,小组观察地形图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5、汇报、小结。四、拓展延伸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第九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目标】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

20、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教学过程】一、引入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二、了解火山和地震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1、教师介绍。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

21、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2、学生阅读资料。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5、小结。四、总结延伸第十课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目标】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

22、影响。【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引入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1、冷和热的作用。(1)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2)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2、流水的作用。(1)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2)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3)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3、植物的作用。(1)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儿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2)出示豌豆

23、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3)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4)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4、小结,延伸。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四、课外拓展活动第十一课土壤中有什么【教学目标】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教学过程】-、引入1、学生猜测土壤是怎

24、样形成的。二、寻找土壤的成分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4,延伸、小

25、结。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三、土壤和生命1、讨论。四、课外拓展活动第十二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目标】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教学过程】一、引入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二、雨如何影响土地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2、模拟实验:下雨。学生

26、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教师课件出示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观看学习。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小组交流、汇报。三、影响侵蚀的因素1、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为什么?2,学生回答。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吧。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4、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前的讨论交流。5、学生小组尝试撰写实验方案,教师提示这是对比实验,方案

27、中要注意明确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装置的设计。四、课外拓展活动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第十三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学目标】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U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引入1、我们国家有哪些大的河流?家乡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你知道长江和黄河的形成原因吗?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

28、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回忆沉积实验,观看关于“大石头一鹅卵石一细沙”的图片。3,学生实验。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推测: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在河道上记下自己的推测,用虚线标出。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河水流动速度的变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蚀了?什么地方会有土沉积下来?4、小组交流、讨论。5、全班交流、汇报。6、小结。三、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1、思考: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

29、的现象发生。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课件。四、课外拓展活动第十四课我们的小缆车【教学目标】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教学重点】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推、用绳子拉)二、安装小缆车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说说看怎么改?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3、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4、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6

30、,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1、提问:刚才大家在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发现用了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学生说出不同的个数2、很多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3、学生交流讨论:1、可能每个垫圈有点差别。2、放垫圈要一个一个放上去,直到小车动起来为止。4、学生实验,获得数据。5、提问:刚才我们己经用实验获得了数据,知道用多少个垫圈的力能使小车动起来,那你认为拉力的大小和小车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交流讨论,推测: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慢四、小结1、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

31、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2,要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实验。第十五课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目标】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车动起来呢?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板书:用橡皮筋作动力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1、提问: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学生讨论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3、调试橡筋动力小车三、橡皮经缠绕圈数

32、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1、发现问题。引导: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远。学生比赛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1)、起点、终点不固定(2),橡皮筋绕断了(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3、实验验证指导学生看书本73页的记录表,并开始实验4、解释说明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跑得远呢?(1)学生解释实验四.小结第十六课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河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过程与方法:组装气球小车和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和形成不怕苦难的积极态度。

33、【教学重点】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教学难点】对小车反冲运动的解释。【教学过程】一、导入1、玩气球,教师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气球会飞走,引导语:玩过吗?请你也来这样玩一玩,想一想气球为什么会飞出去。2、学生实验、解释。你在哪些地方也看到这样的现象?3、揭题:能不能把这种力来驱动小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二、安装小车1、交流讨论安装方法。2、出示小车安装示意图,学生动手操作。三、用气球驱动小车1、调试小车。2、测量小车能行驶多远。(D讨论测量方法测量3、提问:如何让小车行驶得更远?说说为什么?4、实验。5、出示反冲力的概念。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反冲力?(1)学生汇报

34、(2)出示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四、小结1、提问:怎样才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2、提问: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得更快?第十七课运动与摩擦力【教学目标】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了解学生原有水平1、出示轮胎纹路图,提问:看了这两幅图,你想到了什么?(防滑、摩擦)2,引导:你所知道,什么叫摩擦?3、感受摩擦力,用手在空中滑动,再用手在桌面拖动,说说你的感受。4、引导:这种阻碍手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揭题:运动与摩擦力5,提问:

35、关于摩擦力,你认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内容?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1、提问:一个物体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怎么测量呢?2、学生交流、讨论出示: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三、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状况的关系1、提问:请你推测,物体的接触面状况会对它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学生推测: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2,你能用实验证明吗?提供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四、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1、推测物体重量对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2、设计对比实验五、小结第十八课运

36、动与设计【教学目标】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教学重点】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2、引导语:看来有些时候还需要摩擦力的帮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时候是对我们有利的,什么时候又是有害的呢?3、引导语:因此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增大摩擦力,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害的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4,学生讨论交流。三、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2、出示小自行车。请你找一找,我们的自行车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减少摩擦力的?3、学生探究。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D刹车:增加压力(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5、整理信息、交流雁报。四、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